Melody曾婷

Lv3  小海星

认证作家/优质答主

你好。

你的问题“如何让中国家长明白孩子不是他们的附属品,清楚和孩子的边界,不再催婚而是尊重孩子的想法?”是一个很宏大的命题。因为在主语中用的是“中国家长”。

首先,我们可以来厘清一下“中国家长”的概念。在传统的理解中,尤其是50后、60后的一代人,处在今天中老年阶段,孩子大多为适龄的80后、90后一代,正是处在催婚的年龄。而新生代的父母80后、90后,同样已经成为了“中国家长”,而很多人已经不再秉承父辈传统的观点,去干涉孩子未来的选择,已经“进化”为了新观点的父母一代。

所以,题目中的“中国家长”,应该指的是秉持老观点的家长群体,这个群体在中国传统家长中占比例众多,很有代表性。

他们的一个特点是“跨越边界”,愿意凡事为儿女操劳,为儿女考虑。

因为在他们生活的时代,生存是一门必修课,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他们会为了安全、生存、稳定来拼全力,并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

而实际上到了80后,90后这一代人开始,我们更多注重楼主讲的“尊重”“个人实现”“个人价值感”这些处在发展性的需求。

所以,彼此两个时代之间,大体上会有一种认知的鸿沟,即传统父母意识不到我没有“尊重”你,而是我发自肺腑地为你考虑,为你的未来和安定考虑。

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成家立业”,认为人成了家立了业才能安稳,才能收获幸福。所以父辈的心理,牢牢地被这些文化的认知所填满,所以他们代表的甚至不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念,而是一种有代表性的文化传承。

今天的我们,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需要辩证性地来看传统文化,今天的竞争压力,居高不下的大城市离婚率,以及更晚的孕育年龄,更高的养育成本,是需要年轻人对于成家慎重又慎重考虑的事情。

楼主提到的俞飞鸿,无疑是独立思想的女性的典范。

前提是她的文化底蕴,事业成就,视野开拓,经济状况,都支撑着她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且是主动,而非消极被动。

不过大部分的中国年轻人,都需要和家中传统思维去应对不同的观点。

这时候如果用俞飞鸿的案例讲给老年人,他们很难接受和适应。

老年人的思维固化,尤其难以改变,因为婚育对他们意味着安定和安全感,底层的心理需求。

所以,当我们看清了文化的影响,个体的差异,就不一定强求所有传统观念的家长都能按年轻一代的期待,或者是纪伯伦的诗歌里倡导的,这当然是一种完美的状态,但是对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比较困难。

那么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尊重他们表达自我的权利,同时也有按照自己选择和意志来生活的权利。

在谈论到这个敏感话题时,可以委婉而真实地表达自我的观点,不和他们起直接冲突。

另外,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现状,多和父母沟通,让他们看到,幸福不仅仅是立马着急成婚,而是建立在对自我的认知,有自己的职业目标,生活兴趣等更宽的生活领域。

这种交流的结果因人而异,有的父母因此思维发生变化,有的父母思维非常顽固。这种交流不容易,需要智慧,也需要耐心。


  • 鲸厂问答君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