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鸡叔叔

Lv2  小海葵

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语言表达是一种经过大脑加工和认知梳理之后的一个复杂行为。


先是大脑加工,大脑皮层中有专门负责语言表达的区域,这个区域的正常与否决定了他/是否能说话,说话是否正常。现实生活里的确会遇到一小部分因为脑部异常而咄咄逼人,经常、频繁地发出攻击性语言的人。如果是遇到这种,我们站在伦理和道德的角度不应该有过分异议,尊重、理解、宽容、接受他们。但从题主描述的情况来看,这位“奇葩同事”是一个脑部正常的成年人。


接下来是认知梳理,我们的认知在成长过程里受到了太多因素的影响,可能他/她出生在一个缺少关爱的家庭,可能他/她在幼年和青少年时期并未与他人产生过太多积极的情感链接,又抑或是他/她在经历了某些生活变动和不幸遭遇后形成了某些偏执的信念,这些因素会成为他/她认知的“熔炉”,最后铸就出他/她独一无二的认知模式,因此,在接下来的每一次与人交往和自我表达的过程中,他/她即会用这种“特异化”、“个人定制化”的方式去展现自己。这是题主描述的“奇葩同事”行为背后的心理逻辑,也是心理咨询在开展过程中,咨询老师会分析与思考的议题。


攻击性行为,无论是肢体上或是语言上的,内溯起来都是基于最原始的“自我保护”和“发泄”的目的,我们只有了解到他们的动机和他们“奇葩行为”背后的生理与心理学机理,才能够更好地去应对他们。


  • 不建议“回击”,因为这样反倒会激发出他乐此不疲继续攻击的动机。有回应地发泄更会让施暴者亢奋。

  • 也不建议“沟通和解”,因为你无法触及到他最深层次的意识并干预到他的认知过程,你的沟通、化解尝试无效也是这个原因。

  • 更适合普通人的做法的确是“弃之不顾”,但这种“弃之不顾”不是捂住耳朵,或用一些压抑自己的方式去催眠自己,强迫自己冷静不去回想,而是站在更高地角度去”宽怀“和”悲悯“他。


你的”正常“不是为了反衬出他的”异常“,你的“清醒”也不是为了彰显他的“浑噩”。

人群里,不同的个体交织关联到一起,除了做好你“自己”,有时候适当地通过“上帝视角”观测他人,用洞见他人心理的方式平复自己的情绪,未尝不可。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