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西娟

咨询达人/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您好!

        坦白说,我是第一次听到“假性疏离者”这个词。不过看您的描述,这更像是矛盾型的依恋模式。为什么我不去学习“假性疏离者”这个概念,而要用矛盾型的依恋模式重新定义。最大的原因是依恋理论是一个体系,提出者不仅仅是提出了依恋理论,也研究发展了解决改善的理论。

       依恋理论的提出者是John Bowlby,他被称之为依恋理论之父。他并没有提出依恋模式的类型,但他奠定了依恋理论的基础。他把依恋定义为抚养者和被抚养者之间特殊的情感联结。他认为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一种源于生物性的、渴望接近的愿望,是进化原则的产物。他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婴儿和儿童需要体验到与母亲(或主要照料者)的温暖、亲密和持续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获得满意和享受。婴儿在和主要照料者的互动中发展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或认知图式。这些工作模型和认知图式贯穿了人的整个生命周期。

       但依恋类型并不是John Bowlby提出来的,而是他的学生Mary Ainsworth提出来的。为此,Mary Ainsworth被称为依恋理论之母。1978年,Mary Ainsworth和同事设计了陌生情境测验,测试1岁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情况,将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类:安全型依恋,矛盾型(抵抗型)依恋,回避型依恋。而第四种依恋类型,混乱型/迷失型依恋则是由Mary Ainsworth的学生——Mary Main——在20年之后发现的。

       Mary main还对6岁儿童和他们的父母进行研究,发现儿童12个月大时,在陌生情境实验中和主要照顾的父母一起时表现的行为,在6岁时会表现在儿童的内在世界,和父母在依恋方面的心理状态有相关性。这说明成人的依恋模式受到婴儿依恋关系的影响,而婴儿的依恋关系又受到主要照顾者的依恋模式的影响。

       John Bowlby、Mary Ainsworth、Mary Main等人的研究都表明,安全的依恋关系可以塑造完美人格。John Bowlby提出,“治疗师的角色和母亲的角色相似。母亲为孩子提供安全基地,让孩子能探索世界。”而现代心理咨询非常注重关系,咨询师为来访者提供安全的咨询关系,让来访者能够探索内心世界。在安全的咨询关系情境中,早年受到的情绪伤害最有可能得到治愈,在于治疗师的关系中,来访者能够发展出新的依恋模式,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可以转变为安全的依恋模式。

       祝好!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