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的梦

心理作者/精华答主/鲸鱼社工

因为人类这个宇宙中精美绝伦的设计,也是有bug的。


bug在于,我们会下意识地选择对我们来说熟悉的人和事,而不是真正值得,真正美好的人和事。


因为未知会带来巨大的焦虑,想象一下从明天开始你习以为常的一切都可能面目全非,你会有什么感受?

比如:早上起来第一件事不是睁眼,而是拉屎,刷牙时候明明挤得是牙膏,出来的却是洗面奶,门口常买的早餐店变成夜宵大排档,电梯的楼层是倒数的,心平气和的同事突然变得暴躁,抖腿抖到整个桌子都颤抖,交给领导的报告,昨天还夸奖你做得好,今天居然恼火到让你重做……


多可怕啊!所以人类总是在寻求熟悉感。


这种熟悉感,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寻求我们已经熟悉的依恋模式。婴儿时期培养出不安全的依恋类型的人,总是会下意识地找到那些会让他们重复体验不安全依恋感觉的人。而不会下意识寻找安全依恋类型的人。


所以幼年和父母的依恋模式会深深地影响到亲密关系。


依恋影响到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亲密关系,还有行为模式,人格特质,自我评价,自我坚定,个人边界,自我分化,自我觉察……总之就是方方面面。


例如:父亲与孩子的关系,会对子女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造成深远的影响。在选择亲密对象时,会以父亲作为参照物:既有可能会寻找一个在行为表现上很像自己父亲的人作为伴侣,也有可能会选择一个与父亲截然相反的男性。


例如:妈宝男大多属于痴迷型母子关系,儿子与母亲的边界不清晰,可能使得母亲认为她可以直接干涉甚至控制儿子与另一半关系的发展。


例如:老好人,明明不是自己想要或想做的,但无法拒绝别人的请求;明明自己有想法,却说不出口。可能出现在父母化的孩子身上,也可能出现再亲子关系中长期打压,羞辱,虐待的人身上。


例如:完美主义,由于对犯错与失败的焦虑,经常无法开始着手一件事情,更遑论成功。可能他就拥有一个自恋型的父母,或完美主义的父母。


………………



怎么去培养健康的依恋模式呢?


这里引用一段儿童心理专家陈默老师的话(措辞有所调整),具体说说如何把孩子培养成“安全型”依恋类型:


3岁之前的孩子,父母要时刻关注他/她,怎么爱他/她都不为过。这是孩子安全感的形成期。


3~6岁的孩子,父母需要诚心诚意的陪伴他/她。这是孩子探索欲望形成的年纪。


6~12岁的孩子,父母要真真切切的喜欢他/她。这是孩子迅速成长并体验挫折的时期。孩子有可能在学校被评价、有可能受到打击,但如果他/她感觉到父母是爱他/她并永远接纳他/她的,他/她就会安安心心地度过儿童期。


12岁以后的孩子,父母要实实在在相信他/她。进入少年期,孩子将经历很多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不要追问孩子干了什么你不知道的事情,不要要求孩子事事按照你的要求做。父母只有毫不犹豫的相信他/她,孩子才会自信又舒坦的长大成人。


从成人的亲密关系角度来说就需要针对每种依恋类型,给予特定的相处模式,即时地自我觉察,以达到双方都接近安全依恋类型的目标。


  • 鲸厂问答君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