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ody曾婷

Lv3  小海星

认证作家/优质答主

同为妈妈,理解你的这份焦虑和急迫感。

当你主动提问“人真的会复制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吗?”,是因为你意识到自己在指责孩子时“就像着了魔,被牵引着模仿我的父亲”。

这个问题让你疑虑,难道在原生家庭习得的教育模式,哪怕是自己不喜欢的,也在无意识地模仿和复制吗

首先,我们可以拓宽视野,来看看国内的普遍的一些教育方式。

孩子入学前,尤其是进入小学前,很多家长,特别是新一代的父母,会暗自告诫自己,当年父母对自己简单粗暴的一些教育模式,绝不可以再复制到孩子身上,要给他宽松温暖有爱的成长环境;可以一旦入了小学,孩子要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有大量的作业,这时候如果孩子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很多妈妈们往往会在心里有一个无形的精神枷锁是意识不到的,其实是与身边的教育环境息息相关的,感觉如果不及时给孩子纠正,就是不负责任的父母。这时候如果没有对孩子思维和发展心理学的一些常识了解,就很容易被孩子的行为本身给制约住。

这种方式容易陷入两个极端,父母给予孩子的方式,是入学前的宽松,和入学后的焦躁。

其次,一旦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可以进入下一个思维步骤:我们如何跳出复制上一代人的教育模式,重启和孩子的沟通?

“指责”的方式或许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孩子在体能、经济上都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有可能被家长的威严震慑,选择服从;可是从长远来看,孩子没有感受到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很多负面情绪没有得到有效释放。

为人父母不用持证上岗,但不意识着不需要学习、反馈和进步。

你在文末提到“我想回到孩子刚出生时我呵护他的那种心态,可是我发现我再也回不去了!”

这是一时的悲观心态,但它一定不是永远的。它只是暂时的无助、无奈。

有很多家长,在遇到和你类似的问题后,经过及时的观察、求助和自我成长,都可以改善和孩子的交流状况。

从你能主动求助来看,你是非常非常爱孩子的,这是一切的根源。

接下来,当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懂得自己为何而着急,恐慌的到底是什么,再了解孩子的不良行为,不代表他就是难以改正的,只是需要科学的方法引导,和耐心、尊重的方式,一定可以有效疏解你和孩子的沟通。

在此提供一些方法论的建议,供你参考。

1.  “他不努力,我就很急,对他指责。” 所有的孩子在一出生都是对学习有天然的兴趣的,看见自然界一草一木就会好奇、触摸、感知。而可惜的是,很多孩子为什么在上了大学,反而成了对学习毫无兴趣,程序化地完成任务?

比学习习惯和他的努力更重要的,也是需要家长呵护的,是孩子的学习热情。

一旦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他的习惯、能力都是可以循序渐进培养的。所以,你看起来的孩子不努力,是他对某个学科缺乏兴趣,还是方法,还是题目量大,任务枯燥,还是不喜欢这门科目的老师导致的你看到的孩子的不良行为?在行为的背后就像是冰山之下的感受、情绪和思维,妈妈是最了解孩子性格特点的人,也是最有耐心去观察和守望孩子的那个人。所以,你可以仔细地不带评判地去了解,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不努力”是一个负面标签,一顶帽子,可以适当地给孩子摘下来。先不要基于判断,先去了解。再去引导。

2. 多给孩子一些独立思考的机会。在遇到学习的挫折时,可以多用一些开放式的引导问题,他是如何想的?他有什么解决的方案?如果我们制定一个小目标,请定一个可行的、可以量化的、可以达成的、有时间期限的小目标是什么?尊重孩子的思考力,培养孩子的思考力,这是家长能送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这里推荐一本书,创新思维之父爱德华.德博诺博士《教你的孩子如何思考》。

3. 推荐另外一本书是《正面管教》。国内的翻译是“管教”,其实在英文中是positive discipline,指的是积极养育。传统理念里,我们往往理解对孩子要进行“管”和“教”,在这个网络时代,孩子能够接触的咨询非常发达,他们的心智普遍也成熟较早,如果家长不能调整位置,还用传统的“听话”式方式,很容易导致孩子的反抗。随着经济的发展,参考马斯洛的心理需求,现代孩子的心理诉求,不再是能够吃穿,而是有了更多的发展性需求,就是对别人对自我的尊重、自我价值感的需求。我们可以更多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提问”,共同制定解决方法。当然,这本书也有它的局限性,它提到的对孩子“不娇纵不惩罚”,在国内的国情中容易遭讨论。我们不提倡体罚,但是适度的惩罚是可以的,比如提前说好,如果完不成某任务,就取消某奖励,等提前约定好的规则。惩罚孩子的度可以把握。书中里面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看看哪些潜意识会影响到你对孩子的一些做法。

4. 家长如果能够调整过来思路,就会和孩子平视,用尊重的眼光去欣赏他,多看孩子的优点,而不仅仅盯着孩子的“毛病”,成为一个“自动纠错员”。

因为我们大脑的机制,尤其是孩子的妈妈,往往被一些孩子的负面现象所负担,而不能更多关注孩子的闪光点。孩子是很敏感的,他会立马捕捉到家长的情绪,是积极的,乐观的,还是焦躁的,对他不满的。即使我们的语言是充满正向的,但是肢体动作和表情一下子就会被孩子敏锐地感知到。

我们往往会无形地被“我是不是一个好妈妈”的标签给捆绑,一旦做不到就容易自我责备,陷入负面循环。

这时候如果放下一定要成为“好妈妈” 的压力,如果调整为“我是一个成长型妈妈”,我要接纳这个有时会发脾气、会有负面情绪的自己,我也会进步,陪伴孩子成长,因为我很爱他,我需要一些成长的方法论。思维模式转变了,相信你会豁然开朗。

这时候,再看的宏观一些,妈妈自我的兴趣、爱好、能力提升,就是一个综合的命题。

对于你自身来说,可以多关注自己的成长,多加入一些正向的学习小组,有一个积极的圈子。

一个自身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愿意进步、开朗微笑的妈妈,就会自然影响孩子。

因为,归根结底,孩子不是被我们的说教所教育的,而是从我们的一言一行里来学习如何面对生活、面对挫折的。

有你这么愿意自我觉察的妈妈,相信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人生本就是不断学习、终身成长的过程,孩子的到来给了我们更多内观自我的机会,重塑自己往往是从我们觉察自己的思维方式开始的。

我是思维教练Melody曾婷,致力于亲子教育、情感咨询和女性成长。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你带来一丝启发。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