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已注销

Lv4  小飞鱼

认证作家/精华答主

这个题目很好,我准备多说一些,有点长,没有耐心的可以不看。


春节期间,有一档电视节目,叫《挑战不可能》,里面请了孙杨、董卿、李昌钰等作为现场嘉宾,同时邀请心理咨询师卢文建和心理医生吴月波两人,作为会上的选手,来进行一场猜饺子和蘸料的比赛。


节目播出以后,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巨大反响,争议纷纷,许多公众号和心理咨询界的人士不断进行批判,表示央视此番举动,是在污名化心理咨询行业。


有人说,节目有夸大的成分,把心理咨询认同为读心术,加深了大众对心理学以及心理咨询的误会。


还有人表示,这种节目就是哗众取巧,外行人一看就是两个小丑在表演,让人啼笑皆非。


光凭转转手、摇摇手指,吐气吸气,问几个问题,得出一些答案,就能够猜出对方是选什么样的东西?


这也太让人匪夷所思。


幸运的是,这个节目我是完整地看完了,看的时候我的亲戚和朋友都在身边,大家都很感兴趣,问了我许多问题,我也现场做了一些解释,把心理咨询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大致介绍了一下,也算是正规地做了一回科普介绍。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大家对于心理咨询师的这份职业还是很好奇的,也很陌生,不懂的人,都想了解我们的工作模式,关注度很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央视的视频内容确实有夸大的成分,夸张地把心理咨询的这个职业等同于猜谜或者催眠之类的技术,让人会有刻板印象,觉得心理咨询的工作就是如此。


无疑作了一份不好的宣传,也加深了大家对于这个行业的误会。


不过从本质来说,这个只是个娱乐节目,一开始就是为了表演来的,这一点大家都清楚,我身边的亲戚好友看到这个节目,就说这就是玩的,也不是工作性质,哪怕他们不了解心理咨询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也没有绝对认同这样的节目就展示了心理咨询的全貌。


就是会好奇而已,特别希望旁边能有个懂这个职业的人做点解释,恰好,我就承担了这么一个角色。


因此要降低节目所带来的误会,我认为就是从业者即时正确地科普和宣传就可以了,无论是在网络平台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行。


像我说完以后,给他们推荐了我的网络平台,还有公众号,他们如果有兴趣还可以继续看我写的东西,和发表的一些工作照片。


至于像央视这样的大平台,我觉得在表演节目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加点字幕,做个解释,比如在左下角或者空白的地方,写上“此节目纯属娱乐,具有娱乐性质,与当事人身份职业工作状态无关,请谨慎观看”之类的话语,做个补充解释即可。


有了说明的成分,那么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就会有个预期,就不会主观认同这样的行为,把身份跟职业绑定在一起。


另外曾经我还有个想法,像心理咨询师这样沉稳、低调的职业角色,可以搞一些科普性的节目,比如像中国诗词大会之类的,搞一个“中国心理咨询师知识大会”这样的宣传,注重知识性和科普性,弄这样的比赛也不错。


这么做能够让大家寓教于乐,又能够真正学会这个行业的东西,而不是读心术、催眠之类,当央视起到带头作用,大家对于这个行业也认识到位,那么市场就会规范发展。


当然,节目本身要的是收视率,这么做能吸引多少人参与关注,也不好说。心理咨询那套严谨、枯燥的过程,要是弄在电视节目上,会让一群人坐在沙发上昏昏欲睡,电视台恐怕就要垮台了。






借这个节目的机会,正好我可以谈一个话题:读心术。这是平时大家都感兴趣的概念,读心术到底是什么?心理学上是否真的有这个东西。


去书店,想必大家一定会看到心理学畅销书上,摆着各种读心术的书,如FBI读心术、每天学点读心术、微表情读心术等。


这些书翻开一看,都是各种研究微表情或者心理状态的书。


在《广辞林》中,也有这么一句话,读心术是握住人的手,根据其无意识的活动所引起的反应来探测其物品隐藏地方的一种技术。


听起来有点扯淡。


握住人的手,可以探测其物品放在哪里?要是这样比算命还要厉害。


真正读心术的概念,是认为能够洞悉别人思想的特异功能,这也是大家普遍的一个定义。


举个例子。


在职场上,竞争力是很大的,职场如战场,身处职场中存在着许多的勾心斗角,还有尔虞我诈,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不但需要很高的智慧,还必须学会一些识人认人的技巧。


如喜欢评论别人的人,对各行各业的事情还有人物都要点评一下,这种人脑子里容纳的东西非常丰富,也能从侃侃而谈中产生一些奇思妙想。


这类人做事可能会生出十几条主意,但很可能都落实不到点子上。


因为他们往往只求驳杂而缺乏精深,难以把握要领实质,也通常忽视重要的细节,并且这类人容易自以为是,很难谦虚谨慎。


类似这样的状态,是许多“职场读心术”的表现。


于是有人看了这类书以后,会觉得心理学十分神奇,似乎学了心理学或者当了心理咨询师,就能够掌握读心的想法,看到一个人,总要说个一两句,表示对你的看法。


“你刚才眉毛皱了一下,似乎有什么心事,他证明了你心虚,不敢看我,你内心有鬼。”


“你刚才手往胸部里塞了一下,对我有防御心理,看出来你对我不满意,对我有看法。”


不假思索的,就脱口而出,好像我看破了你的心思。






实际上,读心术的行为有点像是弗洛伊德自我防御机制的“投射”。所谓投射,是指自我将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或观念归因投射于客观或别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些都是投射的表现。


投射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如:有个不良少年,别人走街上无意中看了他一眼,他心里面窝火,跑过去就动手打对方,往死里打,边打还边骂,说你这家伙,看不起我是吧?眯着一副小眼睛,别以为我不知道你瞧不起我,我要揍死你。


别人看他一眼,或许是路过瞟一下,看有没有车好过马路,但却被不良少年认为是看不起他,显然这是极其明显的投射行为,甚至还会有被害妄想的可能。


再拿前面我们所举的例子,“你刚才眉毛皱了一下,似乎有什么心事,他证明了你心虚,不敢看我,你内心有鬼。”


真正的情况是:有只蚊子在面前飞,让人不舒服,于是皱了一会眉毛,看是否能赶走它。


“你刚才手往胸部里塞了一下,对我有防御心理,看出来你对我不满意,对我有看法。”


真正的情况是:往胸部里面塞,是胸罩松了,去拉一下,免得掉下来。


既然是投射,那么在认知上就会存在问题,会存在认知扭曲或者偏差,分析问题上就是不合理的。






那么真正合理的读心分析,是怎么样的呢?它有个过程,类似于心理咨询设置中所进行的环节。


先询问,搜集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全面分析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了解这个人的状态以后,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得出准确地判断。


就像一个小孩,平时不认真读书,学习成绩很差,想了解他是什么原因,得问他平时是怎么学习的,怎么做的,问了以后,发现他平时学习时爱玩手机,注意力不集中,分散了精力。


于是你得出结论:哦,学习成绩下降,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有一定关系,由于玩的太多了,导致了成绩下滑,双方有一定联系。


但是这个联系究竟有多大,还得接着问,一问又了解到父母经常吵架不回家,闹矛盾打孩子,又牵涉到家庭问题。


要解决学习和心理问题,还得把父母请过来进行沟通。


这种情况,才是真正地读心,也就是合理、全面地分析。


因此大家会发现,心理咨询或者心理学是很枯燥的,也很无味,无论是哪个心理咨询师,都是这样的工作过程。


说透了,也就这么一回事,跟伪心理学的读心术相比,一点也不刺激,还没有神秘色彩。


所以说,真正的心理学想要进入人们的世界,真是太难了,低调朴实不华丽,学科又涉及许多理科方面的知识,各种数据和统计,真正学进去的人,才发现这个学科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有趣。


宣传任重道远。

  • 莫失te莫失
  • 念白
等2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