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子球

Lv3  小海星

咨询达人/咨询达人/优质答主/分馆馆长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我们中大多数人可能都曾有过某些轻微的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如关好门窗而又重复检查。但在强迫症中,这种想法或行为会更持久、苦恼,而且明显不合理,对日常活动也会产生明显的干扰。研究者认为,正常和不正常的强迫观念(或行为)主要的区别在于症状的频率和强度、患者对症状感到苦恼以及存在对抗的意念。
基本知识
高危人群
此病大多于青春期前后或成年早期起病,也有些病例起病年龄更早,在儿童中也不少见。
遗传情况
强迫症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
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
精神科-临床心理科
预后影响

病因
强迫症的病因复杂、尚无定论,目前认为主要与心理-社会、个性、遗传以及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强迫症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作为一种遗传特征的红细胞(ABO)血型,与强迫症关联的研究发现,强迫症有较高的A型发生率和较低的O型发生率。

(2)心理-社会因素
正常人偶尔也有强迫观念,但是不持续。只有在心理与社会因素影响下被强化才持续存在,如工作环境的变化、重大责任、过分要求严格、处境困难、担心意外或家庭不和、性生活困难、怀孕、分娩造成的紧张,加上患者谨小慎微、优柔寡断,遇事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忧心忡忡,而引发强迫症状。

此外,个性特征在发病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这类病人往往有做事古板、井井有条、过于严肃等特点。

(3)器质性因素
临床上昏睡性脑炎、颞叶挫伤、癫痫的病人会表现出强迫症状。外科治疗显示切除尾神经束边缘脑白质对改善强迫症状有效,提示与上述部位的功能有关。

(4)易感人群
此病大多于青春期前后或成年早期起病,也有些病例起病年龄更早,在儿童中也不少见。
预防
为了减少或避免强迫症,在生活中应该注意:
不要对任何事物太过于追求完美,家人、朋友对患者既不姑息迁就,也不桥枉过正,并且要做到自我心理方面的调整。

学会享受过程,不过分看重结果。为所当为,做事情要抱着一种欣赏、感受、体验快乐的心情和热情。重视过程,不要过分重视结果。

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而且要多接触不同的人群,多做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事情。
诊断
临床表现
总体症状
1.临床表现
临床上将强迫症状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类。

(1)强迫观念
强迫观念是强迫症的核心症状,是指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不需要的或多余的;患者意识到这些都是自己的心理活动,极力摆脱,但是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恼和焦虑。

1)强迫思维
一些字句、话语、观念或信念,反复进入患者的意识领域,干扰了正常思维过程,但又无法摆脱。可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①强迫性穷思竭虑
患者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自然现象寻根究底,明知没意义也没必要,但又不能自我控制。如“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②强迫怀疑
患者对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反复产生怀疑,明知毫无必要,但又不能摆脱,常因此伴有强迫行为。如出门时怀疑煤气是否关紧,门和抽屉是否锁好等,虽然检查了一遍、二遍、三遍……,但还是不放心。

③强迫联想
患者脑子里出现一个观念或看到一句话,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另一个观念或语句。如果联想的观念或语句与原来相反,如别人说“好人”,他总是想到“坏蛋”。

④强迫性回忆
患者对过去的经历、往事等反复回忆,虽知毫无意义,但总是反复萦绕于脑中,无法摆脱。如在看书时,反复出现半年前考试时作弊的经历。

2)强迫表象
强迫表象为反复呈现逼真、形象的内容,而强迫观念指抽象的思想。出现的表象通常是令患者难堪或厌恶的,多见的是生殖器或性行为的形象。其内容可以与强迫观念有联系,也可以并存。少数患者的表象外向投射,形成假性幻觉。

3)强迫性恐惧
强迫症也可以表现在情绪方面。与恐怖症不同的是,并非对特殊环境和物体的害怕,而是对于自己情绪的恐惧,害怕自己失去控制、会发疯、会做出什么违反社会规范,甚至是伤天害理的事。

4)强迫意向
强迫意向又称为强迫冲动,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使,一种即将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但患者不会有真正的行动。这类冲动常常是伤害性的,如杀人、砸碎玻璃等。尽管这些想法不会付诸实施,但却一直折磨着病人。

(2)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是指反复出现的、刻板的仪式化动作,患者感觉到这样做不合理,别人也不会这样做,但却不能不做。强迫行为常见下面几种形式:

1)强迫洗涤
常见有强迫洗手、洗衣等。比如外出时接触到其他物品,回家后就要多次洗手;上了厕所后,要反复地洗手,甚至睡前关门窗、脱袜子后也如此。

2)强迫检查
大都继发于强迫性怀疑之后。例如强迫性地检查门窗,每次走出家门后,必再走回家中检查门窗是否关好,这样反复走出走进,从而影响正常生活。

3)强迫询问
患者常常不相信自己,为了消除疑虑或穷思竭虑给患者带来的焦虑,常反复要求他人不厌其烦地给予解释或保证。

4)强迫计数
表现为反复计数台阶级数或大楼层数或路边树木数等。这种计数意在消除某种担心或避免焦虑的出现。

5)强迫整理
表现为按某种固定的样式或顺序摆放某些物体,过分要求整齐,如感觉不整齐,就要多次整理。

6)强迫仪式行为
疾病初期,患者的强迫行为总是简单的,只不过是采用某些动作以缓解焦虑和不安。以后,原先的动作不足以缓解焦虑,于是增添了新的内容,逐渐形成了复杂的有固定格式的行为组合,称为强迫仪式行为。

2.诊断
关于强迫症的诊断标准主要有《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CCMD)和《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ICD-11)三种,这三种诊断标准侧重点不同,存在一些出入,临床诊断上需要视具体情况参考。DSM-V的诊断标准如下:

(1)具有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或两者皆有。

强迫思维被定义为以下两项:
①在该障碍的某些时间段内,感受到反复的、持续性的、侵入性的和不必要的想法、冲动或表象,大多数个体会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

②个体试图忽略或压抑此类想法、冲动或表象,或用其他的一些想法或行为来中和它们(例如通过某种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的定义是下列两项:
①重复行为(例如洗手、排序)或精神活动(例如祈祷、计数)。个体感到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是作为应对强迫思维或根据必须严格执行的规则而被迫执行的。

②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的目的是防止或减少焦虑或痛苦,或防止某些可怕的事件或情况;然而,这些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与所设计的中和或预防的事件或情况缺乏现实连接,或者明显是过度的。

(2)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是耗时的(例如,每天耗时1小时以上)或这些症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3)此强迫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4)该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
检查筛查
常用检验检查

治疗
治疗方案
强迫症是比较难以治疗的一种心理障碍,一般认为,可以采用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强迫症的发病与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失衡有关,主要表现为5-羟色胺系统功能的紊乱。目前使用的抗强迫药物都是抗抑郁药,其特点就在于能够调节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改善强迫症状的目的。

使用比较多的主要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TIs),包括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西酞普兰等,及三环类抗抑郁药氯米帕明,必要时临床上也使用心得安及苯二氮卓类药物辅助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失眠。

对于难治性强迫症常联合应用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等作为增效剂提高疗效。同心理治疗一样,药物治疗的疗效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一般的SSRIs类药物需要10~12周才能达到充分的抗强迫作用,且如果治疗有效仍需维持用药1~2年以巩固疗效。药物治疗的缺点是有副作用,并且存在停药后容易复发的问题。至于药物与心理治疗联合的治疗是否优于单独使用时的效果,目前还不确定。

(2)心理治疗
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包括:精神动力学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及森田疗法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被认为是治疗强迫症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思维阻断法及暴露反应预防。

思维阻断法是在患者反复出现强迫思维时通过转移注意力或施加外部控制,比如利用设置闹钟铃声来阻断强迫思维,必要时配合放松训练缓解焦虑。

暴露反应预防是在治疗师的指导下,鼓励患者逐步面对可引起强迫思维的各个情境而不产生强迫行为,比如患者很怕脏必须反复洗手以确保自己不会得病,在暴露反应预防中他就需要在几次治疗中逐步接触自己的汗水、鞋底、公共厕所的门把手及马桶坐垫而不洗手,因患者所担心的事情实际上并不会发生,强迫症状伴随的焦虑将在多次治疗后缓解直至消退,从而达到控制强迫症状的作用。

治疗时要仔细了解强迫症的类型和程度、外界诱因和使症状固定的强化因素。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尽力克服心理上的诱因,从而消除焦虑情绪;同时鼓励患者参加集体性活动,从事令其感兴趣的工作。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要重视家庭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中的作用。
常用药品
使用比较多的主要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TIs),包括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西酞普兰等,及三环类抗抑郁药氯米帕明,必要时临床上也使用心得安及苯二氮卓类药物辅助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失眠。
  • 鲸厂问答君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