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已注销

Lv0  小虾米

优质答主
这几天重新仔细读了风墟的两篇文章。小时候缺爱,成年后如何解决?以及,人最终都是要做他自己。有很多感触。我想把它仔细的记录下来。
        我觉得前一篇更侧重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因由,和对问题本身的分析。因为个人的具体情况会有些差异,所以我发现了很多自己和作者的情况不同的地方。而后一篇更倾向于现状的一些情形的分析,对于结果的一种描述和分析,作者应该也是更倾向于对于整个群体情形的描述。因而我发现几乎全部都是契合的。这应该是具体的情形,成因虽各不相同,但在后面的结果和现实的状态显现出来的有相当多的共性。
        前一篇提到,童年缺爱对一个人的影响主要有,自我价值感过低,童年不良关系模式的外显性重复,童年不良关系模式的内化性重复。以及习得性的消极价值观。就是说,童年时的关系模式。会在别人对待自己,以及自己对待自己的方式上重现。我觉得是有道理的。作者是因为童年时被忽视了身体上的关心。因而自己也不会爱护自己的身体。我觉得我的情况应该是忽视自己的情绪。因为小时候我的情绪几乎从来没有得到别人的回应,伤心难过,都是独自承受。愤怒反抗,往往也被忽视。高兴也没有人分享陪伴。所以我习惯冷静的把自己的情绪隔离起来。然后就是小时候想和人亲近希望有人可以依靠依赖,有人可以陪伴,这样的一种需求,始终没有得到。我记得我母亲回忆的时候也有讲过。这个需求就会隐藏,不再表现出来。这个需求就被忽视了。因而在成年后的现实人际关系中也会这样呈现。和人的关系也是疏离,不亲近。而自己对这种需求,也会不当回事,觉得自己并不需要。另外我也会发现我的生活态度是偏于消极,得过且过,安于现状,没有进取心。对生活持一种偏悲观的看法。作者这后面还有提到,内心会有一种匮乏感。容易补偿过度。我也有一些这样的同感。在最后面。作者指出,一个共同的问题是,觉得自己不重要,不会爱自己。展现了一种积极的态度和方式。最终指向了要做我们自己。
        后面一篇,好像就是承接上一篇文章而来,前面部分,对于现实状态,做了很多分析和描述。我对于整个分析会有恰恰如此的感受,有极大的认同感。依次有很多个具体的分析描述,不一一列举。但要说,把我的很多感觉都清晰明白的显现了出来。后面部分作者讲到了人要真正做自己。提到外面的大世界和原生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有更大的机遇和风险。我倒是对这里面的风险有了一些具体的理解。而且我对放弃原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态度。确实是充满了疑虑。简直不敢想象放弃那些,我如此坚定的一些看法和生活理念,也许是所说的防御状态,而且感觉是对整个个人经历认识的一种颠覆。那么,也许,像作者说的吧,人终究要真正的做他自己。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