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欣

咨询达人/心理作者/优质答主
你好,楼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觉得你感到内心充满了恶的能量是很正常的。你说希望别人看到你的黑暗面并祝福它,我的理解是你一直非常渴望能够被真实完整的接纳,而这种接纳是你从来没有在父母身上体验过的。

目前楼主的问题是自己因此对别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你却找不到这样的人。这点也许会令你既失望又沮丧,搞不好还会为对方的表现而更加愤怒和难过。换句话说,你遍寻不得能够达到你心目中对理想化父母期待的人,可这恐怕也是一个现实。首先,当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将早年和父母之间的不良关系体验带到其他关系中时,很容易将对方感受为“我那可恨的父母”。术语叫做“移情”和“投射”,即你所打交道的并不是真实的对方,而是你想象中的对方。另外,即便是一等一的父母,同样有犯错的时候,只是他们的错误没有那么严重,也没有那么频繁,孩子便得以慢慢接受那些“恰到好处的挫折”,进而整合好与坏的体验。而越是童年创伤大的孩子,越是难以接受过了头的挫折,所以就会一直停留在对完美照顾者的追寻中。更关键的是,我们需要有一点现实感:别人永远不可能真正变成父母——因为显然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况且普通人也使不出那个力。

最后从心理咨询师工作的角度分享一下:好像有不少人以为心理咨询师干的就是这个活儿——扮演好父母。实际上,即便是在心理咨询里,当事人也需要通过付费、准时出席访谈、保持咨访边界等方式来履行自己的义务,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遵守咨询设置”。这个大前提为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来访者就可以尽情地表达内心的负面情绪,并且能够和咨询师一起来探索情绪背后的含义,进而伴随着怀疑仍然能够逐渐感到被理解、被接纳以及发展出更多有利于个人成长的领悟。

不可否认,就连看起来最富有爱心的心理咨询行业也有一大堆规矩要遵守,心理咨询师的爱同样不是无条件的,所谓的无条件只存在于有条件的设置之下。私以为“无条件的爱”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它可以被叫做自恋式共生、替代性补偿、病理性利他……就是不能称其为爱。只因为爱是一种能力,每个人都需要学习。

条件允许的话,建议楼主考虑在当地进行正规心理咨询。祝好。
  • 人生答疑馆
等1人打赏了作者
全部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