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你好!我从你简短的文字里感受你内心存在孤独与不安,你渴望被爱,但是对于被爱这件事又害怕暴露真实的自己被抛弃。你真是一个值得心疼的小孩。请允许我提供给你解决方案。🔆🔆🔆理解原生家庭“无条件的爱”的本质原生家庭未能够给你“无条件的爱”,本质上会让是孩子的你缺乏安全感。这安全感的缺失可能让你将被爱等同于被认可,并且试图通过他人的关注填补内心空缺。但亲密关系并非数量的积累,而是深度有质量的联结。你需要的不一定是数量多的人爱你,而是一个让你感觉到的安全环境与自己产生联结。🔆🔆🔆用爱人数量填补内心缺口的补偿心理你需要的也许不是很多爱你的人,而是一个能够同时给与你提供多重感情功能的对象,这个人既可以是包容理解你的母亲,也可能是对你忠诚的伙伴,也可能是理想的自己,或者呵护你的伴侣。这种对“完美客体”的追寻,本质是通过外部的关系补偿童年缺爱的状态。通过外部关系获得安全感也只是暂时的,持久下去会陷入“获得—怀疑—失去”的恶性循环中。你可以尝试暂时停止向外索求,选择观察自己,问问自己“当我渴望别人爱我的时候,我内心真正害怕的是什么?”你也可以写日记写下问自己的话“我需要什么?”,你害怕孤独呢?还是害怕不被认可?还是害怕自我价值感低?练习自我对话,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存在,你想为自己做什么?🔆🔆🔆共情式自我对话:给内心小孩一个家你可以选择对自己写下温暖的话语“我知道你很害怕,那个童年时候被忽视的伤口隐隐作痛,不过没关系,我现在已经29岁了,可以陪着你慢慢信任外面的世界,慢慢坦诚相待,我们不需要立即找到完美的答案,只要今天比昨天敞开一点一点即可。”这种自我内在对话能够修复你与自己关系。当一个人用温柔的话语对待自己童年的“伤口”,内心小孩的恐惧感和孤独感也会降低,人的大脑理性区域也会重建新的认知。🔆🔆🔆坦诚的代价与馈赠无法坦诚的本质就是害怕暴露真实的自己失去关系,但是真正滋养你的关系是坦诚与真实,你可以在这样的关系下做真实的自己。你可以从小事练习,选择一个相对信任的伙伴,尝试表达你内心的感受,比如某件事让你感觉到难过,当你说难过的时候观察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接纳并安慰你,说明对方值得交流,如果对方只是敷衍了事觉得没什么大不了,说明此人不值得深交。这样的练习也能帮助你筛选不适合的人。🔆🔆🔆将“被爱的焦虑”转为“爱的创造力”给童年时期的自己写一封信,准备两种颜色的笔,红色代表现在的你,蓝色代表童年时期的你。用蓝色的笔写下童年时期未听到的话语,比如“成绩差,妈妈也爱你”,“你做错事,妈妈也爱你”。用红色笔再后面补充“现在我每天对你说一次”。这种就是叙事疗法练习,能激活大脑的抚慰系统。🔆🔆🔆关怀自己:做自己理想的父母养育自己想象自己内在的理想父母关爱自己,也就是“内在父母”,这是心理学的一个词语。著名的萨提亚模式导师林文采博士曾说过:“每个正常人在25岁之后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内在父母,补足自己所缺失的心理营养。”意味着你可以通过察觉自己安抚和完善自己。所谓理想的父母是你内心对无条件爱和渴望的投射,与现实的父母是有差别的。你可以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父母用词语描述出来,比如他是坚强得、包容得、充满关爱得、慈爱得、温柔地、耐心得。用这些词语呵护自己。每天做一件小事宠爱自己,像理想的父母一样对待自己,认真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买一件礼物给自己、收拾一次房间。🔆🔆🔆培养“非人”的情感客体你可以养一株植物,观察它如何在不被评判的环境里生长,或者动漫里的一个你喜欢的角色放在日记本里,买你喜欢的动漫玩偶,与它对话。这种过渡性客体能够让你在安全环境中学会爱与信任,慢慢敢于坦诚相待,暴露自己。爱是自涌的泉水,不是争夺的资源。你担心无人爱,有可能不仅仅是缺乏安全感,还可能是把爱当做有限的外部供给。如果某一天你开始学会了关怀自己,与自己联结,你会有“自己稳稳接住的感觉”。当你爱自己自然也会有人爱你。
题主,你好!我从你简短的文字里感受你内心存在孤独与不安,你渴望被爱,但是对于被爱这件事又害怕暴露真实的自己被抛弃。你真是一个值得心疼的小孩。请允许我提供给你解决方案。🔆🔆🔆理解原生家庭“无条件的爱”的本质原生家庭未能够给你“无条件的爱”,本质上会让是孩子的你缺乏安全感。这安全感的缺失可能让你将被爱等同于被认可,并且试图通过他人的关注填补内心空缺。但亲密关系并非数量的积累,而是深度有质量的联结。你需要的不一定是数量多的人爱你,而是一个让你感觉到的安全环境与自己产生联结。🔆🔆🔆用爱人数量填补内心缺口的补偿心理你需要的也许不是很多爱你的人,而是一个能够同时给与你提供多重感情功能的对象,这个人既可以是包容理解你的母亲,也可能是对你忠诚的伙伴,也可能是理想的自己,或者呵护你的伴侣。这种对“完美客体”的追寻,本质是通过外部的关系补偿童年缺爱的状态。通过外部关系获得安全感也只是暂时的,持久下去会陷入“获得—怀疑—失去”的恶性循环中。你可以尝试暂时停止向外索求,选择观察自己,问问自己“当我渴望别人爱我的时候,我内心真正害怕的是什么?”你也可以写日记写下问自己的话“我需要什么?”,你害怕孤独呢?还是害怕不被认可?还是害怕自我价值感低?练习自我对话,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存在,你想为自己做什么?🔆🔆🔆共情式自我对话:给内心小孩一个家你可以选择对自己写下温暖的话语“我知道你很害怕,那个童年时候被忽视的伤口隐隐作痛,不过没关系,我现在已经29岁了,可以陪着你慢慢信任外面的世界,慢慢坦诚相待,我们不需要立即找到完美的答案,只要今天比昨天敞开一点一点即可。”这种自我内在对话能够修复你与自己关系。当一个人用温柔的话语对待自己童年的“伤口”,内心小孩的恐惧感和孤独感也会降低,人的大脑理性区域也会重建新的认知。🔆🔆🔆坦诚的代价与馈赠无法坦诚的本质就是害怕暴露真实的自己失去关系,但是真正滋养你的关系是坦诚与真实,你可以在这样的关系下做真实的自己。你可以从小事练习,选择一个相对信任的伙伴,尝试表达你内心的感受,比如某件事让你感觉到难过,当你说难过的时候观察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接纳并安慰你,说明对方值得交流,如果对方只是敷衍了事觉得没什么大不了,说明此人不值得深交。这样的练习也能帮助你筛选不适合的人。🔆🔆🔆将“被爱的焦虑”转为“爱的创造力”给童年时期的自己写一封信,准备两种颜色的笔,红色代表现在的你,蓝色代表童年时期的你。用蓝色的笔写下童年时期未听到的话语,比如“成绩差,妈妈也爱你”,“你做错事,妈妈也爱你”。用红色笔再后面补充“现在我每天对你说一次”。这种就是叙事疗法练习,能激活大脑的抚慰系统。🔆🔆🔆关怀自己:做自己理想的父母养育自己想象自己内在的理想父母关爱自己,也就是“内在父母”,这是心理学的一个词语。著名的萨提亚模式导师林文采博士曾说过:“每个正常人在25岁之后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内在父母,补足自己所缺失的心理营养。”意味着你可以通过察觉自己安抚和完善自己。所谓理想的父母是你内心对无条件爱和渴望的投射,与现实的父母是有差别的。你可以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父母用词语描述出来,比如他是坚强得、包容得、充满关爱得、慈爱得、温柔地、耐心得。用这些词语呵护自己。每天做一件小事宠爱自己,像理想的父母一样对待自己,认真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买一件礼物给自己、收拾一次房间。🔆🔆🔆培养“非人”的情感客体你可以养一株植物,观察它如何在不被评判的环境里生长,或者动漫里的一个你喜欢的角色放在日记本里,买你喜欢的动漫玩偶,与它对话。这种过渡性客体能够让你在安全环境中学会爱与信任,慢慢敢于坦诚相待,暴露自己。爱是自涌的泉水,不是争夺的资源。你担心无人爱,有可能不仅仅是缺乏安全感,还可能是把爱当做有限的外部供给。如果某一天你开始学会了关怀自己,与自己联结,你会有“自己稳稳接住的感觉”。当你爱自己自然也会有人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