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你观察到妈妈看到自己和弟弟的状态是不一样的,也观察到弟弟的“有话直说”也是被妈妈允许与接纳的,而自己却是会隐忍,甚至会感觉与妈妈“无话可说”。这些不同让你感觉到很困惑,也会感到有一些压抑和委屈,所以,想要找到答案。其实,你也想做一个可以被妈妈允许与接纳的真实的自己,是这样的吗?首先,你能够看到自己内心的感受与需求,并且积极的寻求心理学知识的答案和帮助,你很棒的!我们的一些习惯与相处模式的养成,都是我们在过去的经历中逐步形成的。也许,曾经在小时候,更年轻一些的父母常常鼓励自己,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也许,在自己小时候有一些让父母为难的表达的时候,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如何提供帮助,就用“好孩子”的标准说:你是一个好孩子,“好孩子是懂得分享的”“好孩子是勇敢的”“好孩子是不哭的”“好孩子是不怕黑的”等等这些语言来鼓励自己。而寻求父母对自己的肯定认同欣赏赞美,是我们内心最重要的心理营养,于是,做父母的乖小孩成了我们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有讨好和压抑的部分的。所以,当你看到自己的弟弟,可以直接的表达自己任何的真实的想法,而父母也没有批评否定,是一种无条件接纳的状态。这是与妈妈对待自己的时候完全不同的。我们便会感觉不舒服,感觉失落,感觉委屈,也会感觉很困惑。虽然这些模式已经形成,但它是可以通过调整来重新建立新的相处方式的。比如,上车后主动和妈妈分享一个想法,或者今天看到的一句话,一朵花,或者学习的一个知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并且问妈妈的看法与感受,做一些交流和互动。这样,妈妈就会看到你的思想与成长,慢慢的会更理解你了。其次,从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来看目前,你和弟弟,还有妈妈分别处于不同心理发展的阶段。弟弟十岁,他正处于一个勤奋对自卑阶段。在这一时期的小朋友会慢慢的发现自己的兴趣,认识到我们和别人的不同之处;并且想证明自己能把事情做对,得到认可。父母有接纳的态度,小朋友就会去尝试积极的表达自己各种真实的想法。在13~19岁的时候,就进入了第五阶段,也是一个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在青春期,我们知道自己拥有不同的社会角色,我们是彼此的朋友,是学生,是父母的孩子,同时也是公民。如果我们的父母允许我们尝试去外面的世界探索,我们就可以找到自己的身份。如果父母强迫孩子听从他们的观点,孩子会面临自我角色混乱,感到迷茫,迷失。在这一阶段学习的关键在于同伴和榜样。了解了这些理论知识,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了自己与弟弟,以及和妈妈的相处模式,会有一些区别的呢?如果父母在某些方面有一些区别对待你和弟弟,让你感觉有一些困惑,是可以尝试去表达的。也许,你的妈妈也很期待你向他们表达分享自己的感受与需求的呢。最后,自我成长,学会一致性表达一致性表达既可以说出自己的感受与需求,也可以让对方明确自己的具体想法和需求,从而给出自己需要的帮助。一致性表达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步骤:①,描述事实:首先,简单地描述事情,而不是去强调他人给你带来了怎样的麻烦和困扰。例如,“妈妈,你和弟弟的互动好开心,我感觉自己也想这样。”②,表达感受:接着,表达你的感受。例如:“我有点羡慕你们的互动,也有一些渴望。”③,阐述理由:询问对方的需求,并阐述自己的需求和理由。例如:“妈妈,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呢?是否觉得我很内向?其实,当我有一些想法的时候,我也愿意和你们方向,也想得到你们的接纳与认同。”④,温和坚定的表达需求:最后,温和而坚定地表达你的需求。例如:“我希望今后你听到我的想法的时候,给我一些肯定和认同,欣赏和赞美,这很重要。”通过这四个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一致性表达,从而减少双方的误解和冲突。相处模式是需要不断调整与磨合的,而好的表达沟通是最有效的方法。我们都会遇到困扰和问题,能够寻求合理的帮助与成长,会让我们能够更好的与问题相处。可以尝试阅读一些名人传记,看看自己钦佩和喜欢的人,都是如何超越自我,穿越迷雾,成为一个大家喜欢的人呢?会对自己有怎样的启发与领悟?可以与身边的好朋友分享,探讨不同的想法与经验,让自己的想法被看到,情绪被理解,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更有营养与弹性。还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或者自由书写的形式,让自己的想法与念头,自由的流动。世界和我爱着你!
你好你观察到妈妈看到自己和弟弟的状态是不一样的,也观察到弟弟的“有话直说”也是被妈妈允许与接纳的,而自己却是会隐忍,甚至会感觉与妈妈“无话可说”。这些不同让你感觉到很困惑,也会感到有一些压抑和委屈,所以,想要找到答案。其实,你也想做一个可以被妈妈允许与接纳的真实的自己,是这样的吗?首先,你能够看到自己内心的感受与需求,并且积极的寻求心理学知识的答案和帮助,你很棒的!我们的一些习惯与相处模式的养成,都是我们在过去的经历中逐步形成的。也许,曾经在小时候,更年轻一些的父母常常鼓励自己,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也许,在自己小时候有一些让父母为难的表达的时候,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如何提供帮助,就用“好孩子”的标准说:你是一个好孩子,“好孩子是懂得分享的”“好孩子是勇敢的”“好孩子是不哭的”“好孩子是不怕黑的”等等这些语言来鼓励自己。而寻求父母对自己的肯定认同欣赏赞美,是我们内心最重要的心理营养,于是,做父母的乖小孩成了我们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有讨好和压抑的部分的。所以,当你看到自己的弟弟,可以直接的表达自己任何的真实的想法,而父母也没有批评否定,是一种无条件接纳的状态。这是与妈妈对待自己的时候完全不同的。我们便会感觉不舒服,感觉失落,感觉委屈,也会感觉很困惑。虽然这些模式已经形成,但它是可以通过调整来重新建立新的相处方式的。比如,上车后主动和妈妈分享一个想法,或者今天看到的一句话,一朵花,或者学习的一个知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并且问妈妈的看法与感受,做一些交流和互动。这样,妈妈就会看到你的思想与成长,慢慢的会更理解你了。其次,从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来看目前,你和弟弟,还有妈妈分别处于不同心理发展的阶段。弟弟十岁,他正处于一个勤奋对自卑阶段。在这一时期的小朋友会慢慢的发现自己的兴趣,认识到我们和别人的不同之处;并且想证明自己能把事情做对,得到认可。父母有接纳的态度,小朋友就会去尝试积极的表达自己各种真实的想法。在13~19岁的时候,就进入了第五阶段,也是一个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在青春期,我们知道自己拥有不同的社会角色,我们是彼此的朋友,是学生,是父母的孩子,同时也是公民。如果我们的父母允许我们尝试去外面的世界探索,我们就可以找到自己的身份。如果父母强迫孩子听从他们的观点,孩子会面临自我角色混乱,感到迷茫,迷失。在这一阶段学习的关键在于同伴和榜样。了解了这些理论知识,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了自己与弟弟,以及和妈妈的相处模式,会有一些区别的呢?如果父母在某些方面有一些区别对待你和弟弟,让你感觉有一些困惑,是可以尝试去表达的。也许,你的妈妈也很期待你向他们表达分享自己的感受与需求的呢。最后,自我成长,学会一致性表达一致性表达既可以说出自己的感受与需求,也可以让对方明确自己的具体想法和需求,从而给出自己需要的帮助。一致性表达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步骤:①,描述事实:首先,简单地描述事情,而不是去强调他人给你带来了怎样的麻烦和困扰。例如,“妈妈,你和弟弟的互动好开心,我感觉自己也想这样。”②,表达感受:接着,表达你的感受。例如:“我有点羡慕你们的互动,也有一些渴望。”③,阐述理由:询问对方的需求,并阐述自己的需求和理由。例如:“妈妈,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呢?是否觉得我很内向?其实,当我有一些想法的时候,我也愿意和你们方向,也想得到你们的接纳与认同。”④,温和坚定的表达需求:最后,温和而坚定地表达你的需求。例如:“我希望今后你听到我的想法的时候,给我一些肯定和认同,欣赏和赞美,这很重要。”通过这四个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一致性表达,从而减少双方的误解和冲突。相处模式是需要不断调整与磨合的,而好的表达沟通是最有效的方法。我们都会遇到困扰和问题,能够寻求合理的帮助与成长,会让我们能够更好的与问题相处。可以尝试阅读一些名人传记,看看自己钦佩和喜欢的人,都是如何超越自我,穿越迷雾,成为一个大家喜欢的人呢?会对自己有怎样的启发与领悟?可以与身边的好朋友分享,探讨不同的想法与经验,让自己的想法被看到,情绪被理解,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更有营养与弹性。还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或者自由书写的形式,让自己的想法与念头,自由的流动。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