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识健康自恋和病态自恋?

匿名用户
#名词解释
想问很多。 问题一,如何辨识健康自恋在不健康环境下和病态自恋在正常环境下的区别? 问题二:如果一些正常人在与npd的长期相处下,出现了npd症状是什么情况? 问题三:如果从小是npd母亲带大的,如何判断自己的自恋是否为健康自恋?

想问很多。 问题一,如何辨识健康自恋在不健康环境下和病态自恋在正常环境下的区别? 问题二:如果一些正常人在与npd的长期相处下,出现了npd症状是什么情况? 问题三:如果从小是npd母亲带大的,如何判断自己的自恋是否为健康自恋?

419阅读
·2回答
收藏
题主,你好!感谢你的提问,让我们有机会对于自恋有更深入的理解。在谈及这个话题之前,先在概念上有个区分,自恋和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关于自恋,试着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回来的你的问题。弗洛伊德也讲到“初级自恋”和“次级自恋”,他认为初级自恋是每个人发展过程中要经历的,只有这样我们每个人才能发展出爱一个独立于自己之外的另一个客体。如果投向客体的爱遭受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会重新指向自我,从而形成一个“次级自恋”的阶段。按照这个理论,初级自恋被视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状态,初级自恋需要在发展中,被转化成客体爱。次级自恋被视为一个需要干预的病理状态。后来随着精神分析后继者们又对自恋进行了丰富,特别是以海因茨.科胡特为代表的自体心理学理论。科胡特认为正常人也有自恋心理,称为健康自恋,另一个就是病理性自恋,即便是病理性的自恋,也不是对周围人毫无兴趣。健康的自恋:1.正常心理的人,他们既爱自己,同时也有能力去爱其他的人。2.从分化水平的角度去看,是可以信任自己并且可以信任他人的人。3.健康自恋的人是有幽默感的,有创造力的,和有共情能力的人。病理性自恋:1.父母忽视了儿童自恋心理发展的需要;2.过于严厉,使早期的夸大性心理组织,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停留在早期阶段,或者使这些组织受损。所以按照这个视角来说,自恋应该在每个人身上都能看到,但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更多是临床上的症状。关于你的问题如何辨识健康自恋和病态自恋(或者说是病理性自恋),还有关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一系列疑问,不妨预约一下心理评估或者去专门的医疗机构做诊断排查。具体情况具体来看。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题主,你好!感谢你的提问,让我们有机会对于自恋有更深入的理解。在谈及这个话题之前,先在概念上有个区分,自恋和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关于自恋,试着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回来的你的问题。弗洛伊德也讲到“初级自恋”和“次级自恋”,他认为初级自恋是每个人发展过程中要经历的,只有这样我们每个人才能发展出爱一个独立于自己之外的另一个客体。如果投向客体的爱遭受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会重新指向自我,从而形成一个“次级自恋”的阶段。按照这个理论,初级自恋被视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状态,初级自恋需要在发展中,被转化成客体爱。次级自恋被视为一个需要干预的病理状态。后来随着精神分析后继者们又对自恋进行了丰富,特别是以海因茨.科胡特为代表的自体心理学理论。科胡特认为正常人也有自恋心理,称为健康自恋,另一个就是病理性自恋,即便是病理性的自恋,也不是对周围人毫无兴趣。健康的自恋:1.正常心理的人,他们既爱自己,同时也有能力去爱其他的人。2.从分化水平的角度去看,是可以信任自己并且可以信任他人的人。3.健康自恋的人是有幽默感的,有创造力的,和有共情能力的人。病理性自恋:1.父母忽视了儿童自恋心理发展的需要;2.过于严厉,使早期的夸大性心理组织,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停留在早期阶段,或者使这些组织受损。所以按照这个视角来说,自恋应该在每个人身上都能看到,但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更多是临床上的症状。关于你的问题如何辨识健康自恋和病态自恋(或者说是病理性自恋),还有关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一系列疑问,不妨预约一下心理评估或者去专门的医疗机构做诊断排查。具体情况具体来看。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6
1
分享
这个问题探讨的本质很像“过度”和“适当”的区别,任何一种状态确实可能会“过犹不及”凡事“刚好”反而是“最好”一,辨别分两种,一种分辨,一种确诊平时是分辨,分为自我分辨,分辨他人,他人分辨我们可以自我觉察,自己的“自恋”会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比如必须照完镜子才愿意出门,出门带镜子或者遇到反光物时就走不动道必须照一下(这情况类型也可能涉及强迫症或者完美主义需要再进一步的觉察区分)还有一个特性,听不进他人的言论评价,不客观的看待事物这一部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自我独立意志,不依附他人三观‘审美观’有自己对于美的定义,同时足够自信。第二种也是过度情况,过度自信变成自负的程度,不客观的自我认定,而伤害到自己和他人关于确诊的辨别方式,是达到病症的程度,可以去医院做详细检查,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了解自身状态或者周围人的情况这个比例还是不多的,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是在健康范围内的‘自恋’只是程度不同二,对于NPD来说和其他类型人格障碍是一样的本质,心理疾病以及精神类疾病不具备传染性心理疾病和生理性疾病的不同之处在于情绪会传递,行为会模仿,人群具有从众性不过不用担心疾病会传染,比如东施效颦,东施模仿西施但不会因此得西施一样的生理性疾病,但同样顺应‘过犹不及’过度的学习模仿可能会形成其他类型的心理性疾病同住人员中如果有疾病患者(无论是生理性的还是心理性的)我们确实可以多关注自身变化,发现有自我不能调节的情绪状态时可以及时的寻找专业人员的辅助,同时同住人员“患者本人”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的辅助治疗,否则也确实会有“治标不治本”的情况。三,原生家庭和环境我们无法选择,在我们拥有独立意识和自我觉察能力的时候,可以及时发现家中和自我状态都是非常好的可以尝试着脱离家庭,询问外界人的看法,了解客观情况下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自己也可以有意识的自我觉察,进行梳理,不武断听从他人评价,也不盲目自我觉察,而是相结合的进行梳理思考。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也可以寻找心理咨询的帮助,辅助自身进行梳理和确认。希望通过自我梳理,各方信息整理,可以让你更好的了解自己

这个问题探讨的本质很像“过度”和“适当”的区别,任何一种状态确实可能会“过犹不及”凡事“刚好”反而是“最好”一,辨别分两种,一种分辨,一种确诊平时是分辨,分为自我分辨,分辨他人,他人分辨我们可以自我觉察,自己的“自恋”会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比如必须照完镜子才愿意出门,出门带镜子或者遇到反光物时就走不动道必须照一下(这情况类型也可能涉及强迫症或者完美主义需要再进一步的觉察区分)还有一个特性,听不进他人的言论评价,不客观的看待事物这一部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自我独立意志,不依附他人三观‘审美观’有自己对于美的定义,同时足够自信。第二种也是过度情况,过度自信变成自负的程度,不客观的自我认定,而伤害到自己和他人关于确诊的辨别方式,是达到病症的程度,可以去医院做详细检查,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了解自身状态或者周围人的情况这个比例还是不多的,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是在健康范围内的‘自恋’只是程度不同二,对于NPD来说和其他类型人格障碍是一样的本质,心理疾病以及精神类疾病不具备传染性心理疾病和生理性疾病的不同之处在于情绪会传递,行为会模仿,人群具有从众性不过不用担心疾病会传染,比如东施效颦,东施模仿西施但不会因此得西施一样的生理性疾病,但同样顺应‘过犹不及’过度的学习模仿可能会形成其他类型的心理性疾病同住人员中如果有疾病患者(无论是生理性的还是心理性的)我们确实可以多关注自身变化,发现有自我不能调节的情绪状态时可以及时的寻找专业人员的辅助,同时同住人员“患者本人”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的辅助治疗,否则也确实会有“治标不治本”的情况。三,原生家庭和环境我们无法选择,在我们拥有独立意识和自我觉察能力的时候,可以及时发现家中和自我状态都是非常好的可以尝试着脱离家庭,询问外界人的看法,了解客观情况下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自己也可以有意识的自我觉察,进行梳理,不武断听从他人评价,也不盲目自我觉察,而是相结合的进行梳理思考。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也可以寻找心理咨询的帮助,辅助自身进行梳理和确认。希望通过自我梳理,各方信息整理,可以让你更好的了解自己

5
评论
分享
  • 荣格12型人格测试有哪12种?我的类型是“孤儿”?
    2回答 · 2025.05.20 20:40:01
  • 為什麼我不知道的東西,別人總以為我知道?
    5回答 · 2025.05.18 21:19:52
  • 青少年臆想症产生的因素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求解
    1回答 · 2025.05.14 23:10:19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