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你好:不知道你所说的犯错指的是什么,但这件事却让你遭受了非常大的心理折磨。事情没做好,这件事本身就会让我们内心有些失落了。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进一步攻击自己,无法放下和原谅,就像你说的这种情况,就是会让自己陷入更多的痛苦,进入恶性循环。你察觉到自己有这样的模式,犯错-不原谅自己-丧失斗志,下一次进入更深的循环。能有这种察觉很厉害,对你走出这个模式也很重要。因为,想要解决问题,第一步要看到问题在哪里,是吗?你已经清楚看到了把自己卡在折磨里的模式是什么了,已经走出了很重要的一步。我想跟你分享一下自暴自弃这个词。可能你觉得自暴自弃是形容自己很没有作为的一个状态,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只代表了自弃的这一部分。我们常常忽略了,自弃的结果,其实是自暴形成的。我理解的自暴,就是自我攻击。因为有了自我攻击,才会感觉到丧失斗志啊。事情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不是对自己慈悲,关怀自己,看到自己没做好的难过和失落。反而是转过头深深地攻击自己,这时候,内心的另一部分感到疲惫、没有斗志,是不是很自然的结果呢?然后我们又继续因为自己没有斗志的状态,再一次攻击自己,结果就是更深的低落和没有斗志吧。就像孩童学走路,摔跤是多么正常的事情。如果父母在身边,每次摔跤,都对孩童大声斥责。那这个孩童就会把摔跤和自己很不好,自己犯了很大的错这样的印象联系起来。以后他学步每次摔跤,是不是都会有一种自己犯了很大的错的感受呢?这样的感受,是不是对他的成长,对他学走路,造成很大的压力和挫败呢?我们犯错,或者摔跤的时候,其实需要得到的是鼓励和支持,让自己可以更加勇敢,轻轻松松地前行。但现实就是,我们从小到大,每次犯错,大概率得到的,也许都是责备、批评、甚至有些人还遭遇了严厉的责罚。其实,我们一开始,是不会自我攻击的。但在我们小时候,事情做得不好的时候,我们所遭受到的批评和指责,让我们有了一种印象,做得不好就等同于自己很差劲,不配得到爱。因为我们被批评的时候,内心就是这样的感受,我们犯错了,我们很差劲。如果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事情做得不好,一直得到的都是严厉的反馈,慢慢地你就会开始认同这样的模式。犯错代表自己很不好,然后不需要别人来责怪你,你自己就会开始责怪自己了。好像这样的责怪,可以帮助你更努力,然后迅速成长,摆脱自己不够好的那种感受,让自己变得更好。但其实,就像你自己的内心经历的,这样的模式并不会让你变得更好,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差的状态。所以,你也意识到,其实你想要的,是学会如何宽恕自己,原谅自己。我想,想要宽恕自己,最重要的是要认清,犯错这件事,是一个事实。但是,你对犯错这件事的定性却不是事实。比如说,犯错就代表你是怎样怎样一个人。如果你相信了,犯错就代表你是怎样怎样的一个人,那就自然会进入一个很低迷的状态。因为已经不是犯错这件事了,而是关于你是怎样一个人的问题。而且这样的定义一定都是很负面的。把事情和对这件事情的定义分开。发生的事情是什么,直接去回应就好了。能补救的补救,不能补救的下次吸取教训。就像孩童摔跤,站起来继续练习就好。如果你想从自我攻击这样的循环走出来,就需要去看到每次犯错,你又陷入自我攻击的那个时刻。去觉察这样的模式,但是不再相信这样的模式。不再相信你的头脑里对于自己犯错这件事的严厉定性。如果你不相信这样的定性,其实也没有宽恕自己的需要,对不对?只有你相信,你犯错是非常严重的,是证明了你自己就是怎样怎样一个人,你才需要宽恕,是不是?只要能看破这样的不合理的逻辑,一次一次地不去跟随那些自我攻击的想法和惯性,慢慢你就能脱离出来了。其实犯错是正常人类发展和做每一件事必经的过程啊。只要是正常的人类,做任何事情,都是从不断犯错,慢慢试验,最后找到对的方法和路径的。小到孩童学步,做一道菜,大到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意义,都是不断犯错,不断试错,慢慢验证的过程。犯错,总结,轻轻松松往前走就行。如果我们给犯错赋予太多别的意义,配上各种各样的定义,那样就成了压在心理上的负担,阻碍我们继续往前走了。这个事情,为自己松绑,是我们自己可以为自己做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有需要,也欢迎与我预约倾诉服务哦。祝好~
亲爱的,你好:不知道你所说的犯错指的是什么,但这件事却让你遭受了非常大的心理折磨。事情没做好,这件事本身就会让我们内心有些失落了。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进一步攻击自己,无法放下和原谅,就像你说的这种情况,就是会让自己陷入更多的痛苦,进入恶性循环。你察觉到自己有这样的模式,犯错-不原谅自己-丧失斗志,下一次进入更深的循环。能有这种察觉很厉害,对你走出这个模式也很重要。因为,想要解决问题,第一步要看到问题在哪里,是吗?你已经清楚看到了把自己卡在折磨里的模式是什么了,已经走出了很重要的一步。我想跟你分享一下自暴自弃这个词。可能你觉得自暴自弃是形容自己很没有作为的一个状态,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只代表了自弃的这一部分。我们常常忽略了,自弃的结果,其实是自暴形成的。我理解的自暴,就是自我攻击。因为有了自我攻击,才会感觉到丧失斗志啊。事情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不是对自己慈悲,关怀自己,看到自己没做好的难过和失落。反而是转过头深深地攻击自己,这时候,内心的另一部分感到疲惫、没有斗志,是不是很自然的结果呢?然后我们又继续因为自己没有斗志的状态,再一次攻击自己,结果就是更深的低落和没有斗志吧。就像孩童学走路,摔跤是多么正常的事情。如果父母在身边,每次摔跤,都对孩童大声斥责。那这个孩童就会把摔跤和自己很不好,自己犯了很大的错这样的印象联系起来。以后他学步每次摔跤,是不是都会有一种自己犯了很大的错的感受呢?这样的感受,是不是对他的成长,对他学走路,造成很大的压力和挫败呢?我们犯错,或者摔跤的时候,其实需要得到的是鼓励和支持,让自己可以更加勇敢,轻轻松松地前行。但现实就是,我们从小到大,每次犯错,大概率得到的,也许都是责备、批评、甚至有些人还遭遇了严厉的责罚。其实,我们一开始,是不会自我攻击的。但在我们小时候,事情做得不好的时候,我们所遭受到的批评和指责,让我们有了一种印象,做得不好就等同于自己很差劲,不配得到爱。因为我们被批评的时候,内心就是这样的感受,我们犯错了,我们很差劲。如果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事情做得不好,一直得到的都是严厉的反馈,慢慢地你就会开始认同这样的模式。犯错代表自己很不好,然后不需要别人来责怪你,你自己就会开始责怪自己了。好像这样的责怪,可以帮助你更努力,然后迅速成长,摆脱自己不够好的那种感受,让自己变得更好。但其实,就像你自己的内心经历的,这样的模式并不会让你变得更好,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差的状态。所以,你也意识到,其实你想要的,是学会如何宽恕自己,原谅自己。我想,想要宽恕自己,最重要的是要认清,犯错这件事,是一个事实。但是,你对犯错这件事的定性却不是事实。比如说,犯错就代表你是怎样怎样一个人。如果你相信了,犯错就代表你是怎样怎样的一个人,那就自然会进入一个很低迷的状态。因为已经不是犯错这件事了,而是关于你是怎样一个人的问题。而且这样的定义一定都是很负面的。把事情和对这件事情的定义分开。发生的事情是什么,直接去回应就好了。能补救的补救,不能补救的下次吸取教训。就像孩童摔跤,站起来继续练习就好。如果你想从自我攻击这样的循环走出来,就需要去看到每次犯错,你又陷入自我攻击的那个时刻。去觉察这样的模式,但是不再相信这样的模式。不再相信你的头脑里对于自己犯错这件事的严厉定性。如果你不相信这样的定性,其实也没有宽恕自己的需要,对不对?只有你相信,你犯错是非常严重的,是证明了你自己就是怎样怎样一个人,你才需要宽恕,是不是?只要能看破这样的不合理的逻辑,一次一次地不去跟随那些自我攻击的想法和惯性,慢慢你就能脱离出来了。其实犯错是正常人类发展和做每一件事必经的过程啊。只要是正常的人类,做任何事情,都是从不断犯错,慢慢试验,最后找到对的方法和路径的。小到孩童学步,做一道菜,大到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和意义,都是不断犯错,不断试错,慢慢验证的过程。犯错,总结,轻轻松松往前走就行。如果我们给犯错赋予太多别的意义,配上各种各样的定义,那样就成了压在心理上的负担,阻碍我们继续往前走了。这个事情,为自己松绑,是我们自己可以为自己做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有需要,也欢迎与我预约倾诉服务哦。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