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喜欢打压人,我爸攻击控制,怎么才能保护好自己?

匿名用户
#家庭关系#家庭创伤#父母沟通
我妈妈喜欢贬低打压人,我爸爸喜欢攻击控制人,我妈很自私,我爸没心,每次回家我都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准备怎么反击,我的抑郁症也是刚好一点,我挺害怕回家的

我妈妈喜欢贬低打压人,我爸爸喜欢攻击控制人,我妈很自私,我爸没心,每次回家我都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准备怎么反击,我的抑郁症也是刚好一点,我挺害怕回家的

452阅读
·5回答
收藏
亲爱的题主,你好!在这样的爸爸妈妈面前,你是不是很想保护好自己?很愿意陪你聊聊,希望对你有小小的帮助。1、认识爸妈的特点,尝试做好课题分离。你知道“妈妈喜欢贬低打压人,爸爸喜欢攻击控制人”,他们是不是经常贬低或是攻击你?你说“每次回家我都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那你能说说,自己到底做的怎样的心理准备?是不是想着面对这样的攻击,怎么反击?为你自己点赞!你一直就有方法应对。只是这样的方式可能让你感到很累,也有些害怕。怕自己受到他们的伤害。家能伤人。不知你今年多大?只要我们开始学着为自己负责,我们就会慢慢减少伤害。心理学中“课题分离”的概念。简单说就是“谁困扰,谁负责”。爸妈他们贬低或是攻击别人,是他们需要面对的课题。他们可能对你有很高的期待,却不会直接表达,而是通过贬低或攻击的方式。你自然会受影响。我们首先需要知道:他们会怎么对待你,取决于他们是怎样的人,而并非因为你是怎样的人。也就是说,他们会如此对待你,很有可能不是因为你很糟糕,而是因为他们习惯用贬抑、不尊重他人、攻击的方式对待你。只是当我们知道这是他们的问题,而不是你的问题时,与他们的话保持一个距离,我们就能保持好自己,就像为自己披上铠甲。试着看他们语言背后想要表达什么。如果他们的语言是射向你的箭,我们可以尝试着不把自己当成靶心,而是错开一步,他们说的可能都是他们心中想的那个孩子,而不是完完全全的你。我们如何面对这样的爸妈,是我们自己的课题。比如,如何保护自己不被他们的情绪、语言裹挟,尽量不被他们影响等,是需要我们面对的。谭题分离就是能够分清楚爸妈的事和我的事,他们的情感和我的情感。2、不再认同他们,看看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自己是因为什么抑郁的?是不是也和爸妈对你的态度有关?会不会担心自己刚好一些,无力面对他们这样对待自己?亲爱的题主,保持我们的觉察,是保护好自己的第一步。他们如何做,有时,我们就是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与应对方法。以前反击的方法效果如何?现在是否可以尝试用新的视角来看?当爸妈说:我会这么生气都是因为你。或是在你身上发泄令人难以忍受的情绪,我们要知道,这是他把自己的情绪责任丢到你身上。我们会期望父母能用自己接受的方式来爱自己。比如希望他们多鼓励自己,而不是贬低打击、或是控制。面对父母,我们好像又无处可逃。我们需要知道:一个人之所以可以伤害到你,除了对我们的攻击贬低之外,还需要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那就是我们认同这种伤害。比如,有一个人骂你:你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听到这样的话,我们可能会有两种反应:如果自己觉得自己很差劲,就会认同对方的看法,结果就会受伤;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并不是那样的人,就不会认同对方的看法,虽然也会生气,但并不会把它当成多严重的事情,受的影响就小很多。所以,我们是否被爸妈的言行影响,还在于自己是否认同。自我成长,自我负责,放下“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是我们最好的铠甲。相信你会慢慢保护好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有兴趣,可以读一读《为何家会伤人》。深深祝福你!

亲爱的题主,你好!在这样的爸爸妈妈面前,你是不是很想保护好自己?很愿意陪你聊聊,希望对你有小小的帮助。1、认识爸妈的特点,尝试做好课题分离。你知道“妈妈喜欢贬低打压人,爸爸喜欢攻击控制人”,他们是不是经常贬低或是攻击你?你说“每次回家我都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那你能说说,自己到底做的怎样的心理准备?是不是想着面对这样的攻击,怎么反击?为你自己点赞!你一直就有方法应对。只是这样的方式可能让你感到很累,也有些害怕。怕自己受到他们的伤害。家能伤人。不知你今年多大?只要我们开始学着为自己负责,我们就会慢慢减少伤害。心理学中“课题分离”的概念。简单说就是“谁困扰,谁负责”。爸妈他们贬低或是攻击别人,是他们需要面对的课题。他们可能对你有很高的期待,却不会直接表达,而是通过贬低或攻击的方式。你自然会受影响。我们首先需要知道:他们会怎么对待你,取决于他们是怎样的人,而并非因为你是怎样的人。也就是说,他们会如此对待你,很有可能不是因为你很糟糕,而是因为他们习惯用贬抑、不尊重他人、攻击的方式对待你。只是当我们知道这是他们的问题,而不是你的问题时,与他们的话保持一个距离,我们就能保持好自己,就像为自己披上铠甲。试着看他们语言背后想要表达什么。如果他们的语言是射向你的箭,我们可以尝试着不把自己当成靶心,而是错开一步,他们说的可能都是他们心中想的那个孩子,而不是完完全全的你。我们如何面对这样的爸妈,是我们自己的课题。比如,如何保护自己不被他们的情绪、语言裹挟,尽量不被他们影响等,是需要我们面对的。谭题分离就是能够分清楚爸妈的事和我的事,他们的情感和我的情感。2、不再认同他们,看看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自己是因为什么抑郁的?是不是也和爸妈对你的态度有关?会不会担心自己刚好一些,无力面对他们这样对待自己?亲爱的题主,保持我们的觉察,是保护好自己的第一步。他们如何做,有时,我们就是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想法与应对方法。以前反击的方法效果如何?现在是否可以尝试用新的视角来看?当爸妈说:我会这么生气都是因为你。或是在你身上发泄令人难以忍受的情绪,我们要知道,这是他把自己的情绪责任丢到你身上。我们会期望父母能用自己接受的方式来爱自己。比如希望他们多鼓励自己,而不是贬低打击、或是控制。面对父母,我们好像又无处可逃。我们需要知道:一个人之所以可以伤害到你,除了对我们的攻击贬低之外,还需要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那就是我们认同这种伤害。比如,有一个人骂你:你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听到这样的话,我们可能会有两种反应:如果自己觉得自己很差劲,就会认同对方的看法,结果就会受伤;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并不是那样的人,就不会认同对方的看法,虽然也会生气,但并不会把它当成多严重的事情,受的影响就小很多。所以,我们是否被爸妈的言行影响,还在于自己是否认同。自我成长,自我负责,放下“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是我们最好的铠甲。相信你会慢慢保护好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有兴趣,可以读一读《为何家会伤人》。深深祝福你!

8
3
分享
亲爱的题主我是心探Kelly水你说妈妈喜欢打压人,我爸攻击控制,怎么才能保护好自己?我没看到你的年龄,但是感受到你是一个很智慧的人,并且在寻找方法。我们尝试先去了解爸爸妈妈。【关于贬低他人的妈妈】妈妈喜欢贬低打压人,心理学是这么解释。关于贬低心理:通过贬低一个非己的外在客体,将糟糕的定义、评价或认知投射给他人,以提升自己的优越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每个人都会以各种方式让自己的心灵获得满足感,这些方式通常是无意识的。其中,就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贬低他人。这种心理就是以挑剔、贬低,批评甚至习惯攻击比自己优秀或者和自己差不多水平的人,来获得心理满足的特征。探索一下带着好奇心,妈妈的成长环境?或者在婚姻中,你🈶️听到爸爸或者奶奶他们对妈妈的表扬吗?还有例如妈妈的成长过程还有来自老师,其他人际交往之中,这种贬低心态形成的因素虽然有很多。我们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自卑,一种是自傲。我个人🈶️几个小建议:1:和妈妈聊聊童年成长过程中遭受过哪些挫折?2:帮助妈妈看到自己,或许她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态,做任何事情都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里买几本书,可以随意放着,如果喜欢阅读,直接送妈妈几本书,让妈妈通过阅读了解自己。推荐《自尊知道答案》,《原来懂比爱更重要》。3:找机会听妈妈“抱怨”,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当一个聆听故事的人,好好的让她说出内心的话。如果有人聆听,给予妈妈的过往肯定,支持,理解,也会让妈妈感受到自己被你看见。甚至感受到来自你支持的理解。4:作为家里成长中的人,你也会寻找“资源”,自救,很欣赏你会寻找方法,例如提问。我们不做被动者,做一个主动者。要找到在家里的归属感,18岁以后是成年人了,我们是独立的自己,也要学会爱自己,保护自己。当妈妈贬低你的时候可以试着温和的拒绝。例如:妈妈,我希望得到你的肯定和鼓励。妈妈,听到你指责我,我很难过。用第一人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去指责妈妈。或许这样也可以帮助妈妈,反思自己的行为。(我🈶️女儿,大四了,她就会经常和我沟通,慢慢我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会尊重她的感受,反馈,不会以妈妈的身份和她去沟通,女儿也感受到了平等,在家里自由)5:家庭是一个系统,你改变了互动模式,大家都会改变的,相信自己,你看到了父母的问题,也会帮助到你理解他们。6:你偶尔回家,平常在一起不多,《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提到课题分离,尽量避免自己被爸爸妈妈的情绪卷入,那些是他们的,和你无关。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理解了妈妈喜欢指责,理解了这类人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出现一个价值观的趋同,即通过贬低别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形象,增加自己的能力,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这种就是因为自卑心理导致的一种价值观的认知倒错。如果妈妈因为自卑而贬低你,获得自己的满足?贬低的不是你,只是妈妈自己没有觉察而已。而你需要理解的是:你不是妈妈说的那样,你是优秀的,独立的个体。试试,这样会不会好一些呢。【喜欢控制人的爸爸】爸爸喜欢攻击控制人,《哥林多前书》里讲到: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我们也尝试去分析一下喜欢控制他人的心理。1:一个想要占有和控制,意味着拥有支配权,一个人通常在什么时候会认为自己拥有支配权呢?那就是,当我们觉得一样东西完全属于自己的时候。2:可以观察一下爸爸的原生家庭,例如爷爷奶奶喜欢控制爸爸吗?妈妈平常和爸爸感情好吗?(爸爸妈妈各自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从家庭代际传承下来也会🈶️,很多都是来自他们的原生家庭。)3:换言之,当男人表现出强烈的支配意愿的时候,在他的潜意识里,孩子,老婆是属于他的“物品”,而不是拥有独立思想和自主意识的人,你们的地位并不平等。控制欲强的男人,就如你的感受,感觉“无心”,他们的控制欲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控制的需求,不会考虑被控制的人是否需要。4:下次如果爸爸让你不舒服,或者对你提出不合理要求。记得和妈妈的谈话方式,告诉他你的感受,情绪。这些“责任“不要甩你身上,不接受他的控制。要及时止损自己的情绪。理解爸爸,不代表接受他的控制。温和而坚定。【欣赏优秀的自己】我特别欣赏你,你了解自己,也了解父母,或许随着我们的成长会知道。爸爸妈妈都是一个普通人,也会有缺点,可以试试写写他们的优点?你们一家人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你心里最温暖的回忆有哪些?我们每个人成长后都有自己思考,学习,看看我喜欢的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先生的一本书《成为我自己》,理解父母和我们也会分离,告别。卢梭曾说:如果说爱情使人忧心不安的话,则尊重是令人信任的。(爱情也可以变成亲情)我们之所以爱一个人,是由于我们认为那个人具有我们所尊重的品质。反过来推也是一样的道理:对于我们不尊重的人,我们是难以产生爱意的。所以,那些不尊重你的意愿,限制你行为的家人,你要尊重自己,不允许他们贬低,控制你。每次回家你都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准备怎么反击。今年我们把“反击”变成观察,谈心,理解。总之,记住一句话,为你好的人,会让你感觉舒服,而不是掌控你,贬低你,让你痛苦。新的一年,我们一起成长。

亲爱的题主我是心探Kelly水你说妈妈喜欢打压人,我爸攻击控制,怎么才能保护好自己?我没看到你的年龄,但是感受到你是一个很智慧的人,并且在寻找方法。我们尝试先去了解爸爸妈妈。【关于贬低他人的妈妈】妈妈喜欢贬低打压人,心理学是这么解释。关于贬低心理:通过贬低一个非己的外在客体,将糟糕的定义、评价或认知投射给他人,以提升自己的优越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每个人都会以各种方式让自己的心灵获得满足感,这些方式通常是无意识的。其中,就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贬低他人。这种心理就是以挑剔、贬低,批评甚至习惯攻击比自己优秀或者和自己差不多水平的人,来获得心理满足的特征。探索一下带着好奇心,妈妈的成长环境?或者在婚姻中,你🈶️听到爸爸或者奶奶他们对妈妈的表扬吗?还有例如妈妈的成长过程还有来自老师,其他人际交往之中,这种贬低心态形成的因素虽然有很多。我们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自卑,一种是自傲。我个人🈶️几个小建议:1:和妈妈聊聊童年成长过程中遭受过哪些挫折?2:帮助妈妈看到自己,或许她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态,做任何事情都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里买几本书,可以随意放着,如果喜欢阅读,直接送妈妈几本书,让妈妈通过阅读了解自己。推荐《自尊知道答案》,《原来懂比爱更重要》。3:找机会听妈妈“抱怨”,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当一个聆听故事的人,好好的让她说出内心的话。如果有人聆听,给予妈妈的过往肯定,支持,理解,也会让妈妈感受到自己被你看见。甚至感受到来自你支持的理解。4:作为家里成长中的人,你也会寻找“资源”,自救,很欣赏你会寻找方法,例如提问。我们不做被动者,做一个主动者。要找到在家里的归属感,18岁以后是成年人了,我们是独立的自己,也要学会爱自己,保护自己。当妈妈贬低你的时候可以试着温和的拒绝。例如:妈妈,我希望得到你的肯定和鼓励。妈妈,听到你指责我,我很难过。用第一人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去指责妈妈。或许这样也可以帮助妈妈,反思自己的行为。(我🈶️女儿,大四了,她就会经常和我沟通,慢慢我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会尊重她的感受,反馈,不会以妈妈的身份和她去沟通,女儿也感受到了平等,在家里自由)5:家庭是一个系统,你改变了互动模式,大家都会改变的,相信自己,你看到了父母的问题,也会帮助到你理解他们。6:你偶尔回家,平常在一起不多,《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提到课题分离,尽量避免自己被爸爸妈妈的情绪卷入,那些是他们的,和你无关。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理解了妈妈喜欢指责,理解了这类人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出现一个价值观的趋同,即通过贬低别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形象,增加自己的能力,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这种就是因为自卑心理导致的一种价值观的认知倒错。如果妈妈因为自卑而贬低你,获得自己的满足?贬低的不是你,只是妈妈自己没有觉察而已。而你需要理解的是:你不是妈妈说的那样,你是优秀的,独立的个体。试试,这样会不会好一些呢。【喜欢控制人的爸爸】爸爸喜欢攻击控制人,《哥林多前书》里讲到: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我们也尝试去分析一下喜欢控制他人的心理。1:一个想要占有和控制,意味着拥有支配权,一个人通常在什么时候会认为自己拥有支配权呢?那就是,当我们觉得一样东西完全属于自己的时候。2:可以观察一下爸爸的原生家庭,例如爷爷奶奶喜欢控制爸爸吗?妈妈平常和爸爸感情好吗?(爸爸妈妈各自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从家庭代际传承下来也会🈶️,很多都是来自他们的原生家庭。)3:换言之,当男人表现出强烈的支配意愿的时候,在他的潜意识里,孩子,老婆是属于他的“物品”,而不是拥有独立思想和自主意识的人,你们的地位并不平等。控制欲强的男人,就如你的感受,感觉“无心”,他们的控制欲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控制的需求,不会考虑被控制的人是否需要。4:下次如果爸爸让你不舒服,或者对你提出不合理要求。记得和妈妈的谈话方式,告诉他你的感受,情绪。这些“责任“不要甩你身上,不接受他的控制。要及时止损自己的情绪。理解爸爸,不代表接受他的控制。温和而坚定。【欣赏优秀的自己】我特别欣赏你,你了解自己,也了解父母,或许随着我们的成长会知道。爸爸妈妈都是一个普通人,也会有缺点,可以试试写写他们的优点?你们一家人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你心里最温暖的回忆有哪些?我们每个人成长后都有自己思考,学习,看看我喜欢的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先生的一本书《成为我自己》,理解父母和我们也会分离,告别。卢梭曾说:如果说爱情使人忧心不安的话,则尊重是令人信任的。(爱情也可以变成亲情)我们之所以爱一个人,是由于我们认为那个人具有我们所尊重的品质。反过来推也是一样的道理:对于我们不尊重的人,我们是难以产生爱意的。所以,那些不尊重你的意愿,限制你行为的家人,你要尊重自己,不允许他们贬低,控制你。每次回家你都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准备怎么反击。今年我们把“反击”变成观察,谈心,理解。总之,记住一句话,为你好的人,会让你感觉舒服,而不是掌控你,贬低你,让你痛苦。新的一年,我们一起成长。

7
评论
分享
您好,题主通过你的描述,你说自己的父母,一个喜欢打击别人一样,一个喜欢控制别人,就是有这样的一些行为,是因为他们对你并不是接纳的,其实从我们不接纳别人的心理来看,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接纳,这种不接纳投射到了我们身上,进而产生这样一些攻击控制以及指责的行为。其实这样的父母并没有稳定的人格,或者说内在的自我没有发展稳定,所以会把这样的情绪以及心理做法投射给孩子上,也是并没有成长性的,看不到自己扮演角色所付出的责任。我的建议:(1)和父母积极沟通,问一问他们做这种做法的背后原因是什么。你可以和父母沟通,让他们改善这些打击和控制,让你不舒服的行为的时候,问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改变是不容易改变的,需要看见自我才能觉察和反省。(2)保持自己的边界,拒绝别人侵犯自己的边界。这种情况我们要有清晰的边界感,不管任何人都不能模糊我们的边界,尽管是亲人朋友,我们都要维持好自己的界限,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同时也要学会看到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是什么,坚守自己,学会说不。(3)学会为自己的成长和人生负责。看到那些的自我,面对这种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感受和情绪,学会觉察情绪和感受情绪,然后再想想自己该做出怎样的改变,才能让内在的自我发展稳定成长和独立,自信起来,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祝好

您好,题主通过你的描述,你说自己的父母,一个喜欢打击别人一样,一个喜欢控制别人,就是有这样的一些行为,是因为他们对你并不是接纳的,其实从我们不接纳别人的心理来看,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接纳,这种不接纳投射到了我们身上,进而产生这样一些攻击控制以及指责的行为。其实这样的父母并没有稳定的人格,或者说内在的自我没有发展稳定,所以会把这样的情绪以及心理做法投射给孩子上,也是并没有成长性的,看不到自己扮演角色所付出的责任。我的建议:(1)和父母积极沟通,问一问他们做这种做法的背后原因是什么。你可以和父母沟通,让他们改善这些打击和控制,让你不舒服的行为的时候,问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改变是不容易改变的,需要看见自我才能觉察和反省。(2)保持自己的边界,拒绝别人侵犯自己的边界。这种情况我们要有清晰的边界感,不管任何人都不能模糊我们的边界,尽管是亲人朋友,我们都要维持好自己的界限,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同时也要学会看到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是什么,坚守自己,学会说不。(3)学会为自己的成长和人生负责。看到那些的自我,面对这种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感受和情绪,学会觉察情绪和感受情绪,然后再想想自己该做出怎样的改变,才能让内在的自我发展稳定成长和独立,自信起来,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祝好

5
评论
分享
孩子你好:给你一个温暖的抱抱,这么多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你都是怎么过来的?真的太不容易了。为你坚韧的心灵点赞。不知道你现在的年龄,但我猜你应该是已经成年了,这次所说的回家,也是过年的团聚吧,那么我就按照我的猜测,来跟你聊一聊与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的相处之道。【谁还不是个宝宝了】其实不管人长到什么年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幼小的孩子,时不时的会跳出来提醒人们,那些未曾完成的人生课题,那些未曾疗愈的创伤,虽然已经过去了那么长的时间,伤口还在,疼痛还在。我们经常会说:谁还不是个宝宝了,题主经历过抑郁症,不知道曾经接受过什么样的治疗,是通过服药还是加上了心理治疗?不知道题主有没有听说过“内在小孩”这个词。题主的抑郁症多半是童年的经历,以及自己天生的一些特质:敏感多疑、胆小自卑,在人际交往中遭遇额挫折,长期压抑的情绪得不到宣泄,经常的自我怀疑自我攻击,最终形成抑郁症。不知道题主有没有了解过爸爸妈妈的成长经历,他们各自的防御模式是什么样的,当他们表达对这个世界的贬低、攻击、控制的时候,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需求,长期的未得到满足?不知道题主有没有听说过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我昨天看到一位小鲸鱼发的动态,说爱骂人的妈妈是固着在口欲期,用言语强奸他人的表现。这段话我觉得很形象,所以题主可以借这个假期,多去了解妈妈的成长经历,每个人其实都有成为众人焦点的虚荣心,当你表现出你的好奇心,你对妈妈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时候,无疑就满足了她寻求关注、认可、接纳的需求,也能够成功的转移注意力,心理学家指出,如何消除口欲期的固着影响,其中一个办法就是把心理需求高度的象征化,比如享受美食,吹奏乐器,演讲是其中象征化程度最高的,这就是一种升华。同时题主也要看到妈妈的完美主义,应该不仅仅是对别人的挑剔,对自己也是有很高的要求吧,由此可以看得出来,被接纳是妈妈的人生课题,不知道题主是否愿意接纳妈妈的不完美呢?至于爸爸的喜欢攻击控制,更接近弗洛伊德性发展理论的肛欲期固着,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是这样分类的: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一个个体传递自己内心感受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我能够用语言来告诉你我现在很难受;第二种是我没有用语言传递的能力,只能够用自己的行为来告诉你我现在有多么难受;第三种是我只能让你也和我同样难受的方式,来告诉你我现在有多么难受。看起来爸爸是属于第三种情况,所以足够独立的人格是在别人让你不舒服的时候,不采取打击报复,而是采取理解他人的方式来回应他。控制欲强的人很难相处,他们喜欢操纵你,让你感觉孤立无援。还好有很多办法能帮助你应付他们。首先你得保持冷静,别做任何回应。其次清楚表明自己的底线,别让他们强迫你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最后你还得学会管理自己情绪,关心自己的感受,避免被他们牵着鼻子走。控制欲强的背后其实是缺少安全感、内心极度焦虑的表现,题主在照顾好自己身心的前提下,是否可以给爸爸一个温暖的“抱抱”呢?不一定是肢体上的拥抱,而是心理上的抱持,了解爸爸内心焦虑的根源,这也是重建亲子关系,重启幸福童年的一个方式。【与原生家庭和解是我们一生的课题】在《被忽视的孩子:如何消除童年遭受情感忽视的影响》一书中,作者提到了12种原生家庭对孩子具体的情感忽视的模式,建议题主这个假期可以好好的读这本书,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建立起一个让自己舒适的人际交往的边界,家庭的秩序也会慢慢的重建的。都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天底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童年,你经历过一个很不幸的童年,爸爸妈妈的童年是否幸福完美呢?快趁这个假期好好的探索原生家庭的结构、历史吧,如果过往曾经有隔阂以及不愉快的经历,从这个假期开始,一双手去握住另一双手,一颗心去碰触另一颗心,把权力争斗的家庭成员相处模式,改成合作、包容的相处模式。我是阳光海豚张会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今天是小年啦,不知道你有没有跟爸爸妈妈在一起了呢?祝福你小年吉祥,新春吉祥。

孩子你好:给你一个温暖的抱抱,这么多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你都是怎么过来的?真的太不容易了。为你坚韧的心灵点赞。不知道你现在的年龄,但我猜你应该是已经成年了,这次所说的回家,也是过年的团聚吧,那么我就按照我的猜测,来跟你聊一聊与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的相处之道。【谁还不是个宝宝了】其实不管人长到什么年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幼小的孩子,时不时的会跳出来提醒人们,那些未曾完成的人生课题,那些未曾疗愈的创伤,虽然已经过去了那么长的时间,伤口还在,疼痛还在。我们经常会说:谁还不是个宝宝了,题主经历过抑郁症,不知道曾经接受过什么样的治疗,是通过服药还是加上了心理治疗?不知道题主有没有听说过“内在小孩”这个词。题主的抑郁症多半是童年的经历,以及自己天生的一些特质:敏感多疑、胆小自卑,在人际交往中遭遇额挫折,长期压抑的情绪得不到宣泄,经常的自我怀疑自我攻击,最终形成抑郁症。不知道题主有没有了解过爸爸妈妈的成长经历,他们各自的防御模式是什么样的,当他们表达对这个世界的贬低、攻击、控制的时候,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需求,长期的未得到满足?不知道题主有没有听说过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我昨天看到一位小鲸鱼发的动态,说爱骂人的妈妈是固着在口欲期,用言语强奸他人的表现。这段话我觉得很形象,所以题主可以借这个假期,多去了解妈妈的成长经历,每个人其实都有成为众人焦点的虚荣心,当你表现出你的好奇心,你对妈妈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时候,无疑就满足了她寻求关注、认可、接纳的需求,也能够成功的转移注意力,心理学家指出,如何消除口欲期的固着影响,其中一个办法就是把心理需求高度的象征化,比如享受美食,吹奏乐器,演讲是其中象征化程度最高的,这就是一种升华。同时题主也要看到妈妈的完美主义,应该不仅仅是对别人的挑剔,对自己也是有很高的要求吧,由此可以看得出来,被接纳是妈妈的人生课题,不知道题主是否愿意接纳妈妈的不完美呢?至于爸爸的喜欢攻击控制,更接近弗洛伊德性发展理论的肛欲期固着,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是这样分类的: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一个个体传递自己内心感受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我能够用语言来告诉你我现在很难受;第二种是我没有用语言传递的能力,只能够用自己的行为来告诉你我现在有多么难受;第三种是我只能让你也和我同样难受的方式,来告诉你我现在有多么难受。看起来爸爸是属于第三种情况,所以足够独立的人格是在别人让你不舒服的时候,不采取打击报复,而是采取理解他人的方式来回应他。控制欲强的人很难相处,他们喜欢操纵你,让你感觉孤立无援。还好有很多办法能帮助你应付他们。首先你得保持冷静,别做任何回应。其次清楚表明自己的底线,别让他们强迫你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最后你还得学会管理自己情绪,关心自己的感受,避免被他们牵着鼻子走。控制欲强的背后其实是缺少安全感、内心极度焦虑的表现,题主在照顾好自己身心的前提下,是否可以给爸爸一个温暖的“抱抱”呢?不一定是肢体上的拥抱,而是心理上的抱持,了解爸爸内心焦虑的根源,这也是重建亲子关系,重启幸福童年的一个方式。【与原生家庭和解是我们一生的课题】在《被忽视的孩子:如何消除童年遭受情感忽视的影响》一书中,作者提到了12种原生家庭对孩子具体的情感忽视的模式,建议题主这个假期可以好好的读这本书,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建立起一个让自己舒适的人际交往的边界,家庭的秩序也会慢慢的重建的。都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天底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童年,你经历过一个很不幸的童年,爸爸妈妈的童年是否幸福完美呢?快趁这个假期好好的探索原生家庭的结构、历史吧,如果过往曾经有隔阂以及不愉快的经历,从这个假期开始,一双手去握住另一双手,一颗心去碰触另一颗心,把权力争斗的家庭成员相处模式,改成合作、包容的相处模式。我是阳光海豚张会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今天是小年啦,不知道你有没有跟爸爸妈妈在一起了呢?祝福你小年吉祥,新春吉祥。

2
评论
分享
题主好!仔细看了你的问题描述,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不是每一个人能够决定和回避的。但也不是没有办法缓和解决,减少自己的心理压力。我试着帮你分析建议如下:【指责下很难宽容理解】题主所描述的“我妈妈喜欢贬低打压人”的情况,是一种明显的指责。原生家庭中的指责存在代际传承的问题,在妈妈看来,其他人没有优点,不应该犯错。题主在批评指责声中长大,基本不会变得宽容理解的。反而会内化自己父母的形象,在内心塑造一个无比严厉的批评者,对自己和对他人也都十分挑剔。【攻击是无边界的情感控制】家庭环境中的攻击控制,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操纵,指原生家庭的成员运用情感作为伤害对方的武器,支配、胁迫他人,从而达成自己的目的。这样的缺乏边界的情感关系,会让人变得压抑和同样存在反攻击。正如题主描述的情况“我爸爸喜欢攻击控制人”,而自己也“我都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准备怎么反击”一样。【自己要承担起成长责任】建议题主可以责怪原生家庭,但成长的责任只能自己承担。虽然可以找到“我妈很自私,我爸没心”的过错。可是这对我们的成长没有丝毫用处。如一直沉浸在过往的伤痛中,不断地回味痛苦,甚至“准备怎么反击”也制造痛苦,这就是在浪费生命,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以,题主和我们都要认识到,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重要的,但不是决定性的。【注重自我修行和康复】建议题主也要认识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场自我修行的过程。想要变得越来越成熟,就要放下对原生家庭的执念,这也是在放过自己,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功课。特别是题主提到的“抑郁症也是刚好一点”更要引起高度重视,按之前的办法,参与正规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及时确保自己全面康复。这是减少自己压力的根本基础。以上希望对你有一点帮助。

题主好!仔细看了你的问题描述,原生家庭的成长环境不是每一个人能够决定和回避的。但也不是没有办法缓和解决,减少自己的心理压力。我试着帮你分析建议如下:【指责下很难宽容理解】题主所描述的“我妈妈喜欢贬低打压人”的情况,是一种明显的指责。原生家庭中的指责存在代际传承的问题,在妈妈看来,其他人没有优点,不应该犯错。题主在批评指责声中长大,基本不会变得宽容理解的。反而会内化自己父母的形象,在内心塑造一个无比严厉的批评者,对自己和对他人也都十分挑剔。【攻击是无边界的情感控制】家庭环境中的攻击控制,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操纵,指原生家庭的成员运用情感作为伤害对方的武器,支配、胁迫他人,从而达成自己的目的。这样的缺乏边界的情感关系,会让人变得压抑和同样存在反攻击。正如题主描述的情况“我爸爸喜欢攻击控制人”,而自己也“我都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准备怎么反击”一样。【自己要承担起成长责任】建议题主可以责怪原生家庭,但成长的责任只能自己承担。虽然可以找到“我妈很自私,我爸没心”的过错。可是这对我们的成长没有丝毫用处。如一直沉浸在过往的伤痛中,不断地回味痛苦,甚至“准备怎么反击”也制造痛苦,这就是在浪费生命,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以,题主和我们都要认识到,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重要的,但不是决定性的。【注重自我修行和康复】建议题主也要认识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场自我修行的过程。想要变得越来越成熟,就要放下对原生家庭的执念,这也是在放过自己,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功课。特别是题主提到的“抑郁症也是刚好一点”更要引起高度重视,按之前的办法,参与正规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及时确保自己全面康复。这是减少自己压力的根本基础。以上希望对你有一点帮助。

2
评论
分享
  • 姐姐因失恋患上抑郁症,如何与患有抑郁症的家人相处?
    7回答 · 2025.05.21 09:17:20
  • 今年55岁了,很遗憾,姐妹关系不亲密了
    7回答 · 2025.05.20 17:20:35
  • 爸爸非常不负责任,感觉没好男人这个物种,厌男怎么办
    3回答 · 2025.05.20 08:44:44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