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过度使用“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感谢题主,给大家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我是Kelly【先聊聊助人情结】我们会去帮助他人,一般情况下有几种可能:1:我们曾经被人帮助过,善待过,有过这样的温暖。(就如一句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深深影响了我们)这是时代,环境,文化的影响,就如雷锋精神。2:家庭氛围的影响,我从小就看父亲无条件的帮助他人,看到他人有求助,父亲通宵帮助他人写家书写对联,被他人需要和尊重,父亲很开心。3: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我也会耳濡目染影响。我之前的助人情节很深,在没有学习心理学的时候经常无条件帮助家人,朋友,甚至不敢拒绝,直到这些关系发生问题,我才思考自己的助人情结。1:关于边界我举个例子,例如弟弟的孩子小时候跟随我,经常喜欢来我家,我总觉得他妈妈和爸爸教育理念不好,也总是担心他们孩子教不好,由于我们的理念不一,小侄子喜欢我的方法开始抵触他父母的教育。1:我没明白孩子是弟弟和弟媳妇的,他们教的好不好是他们需要学习和成长的。2:我们教育理念不一,孩子会心理冲突,对孩子和父母相处都不好。3:我负责自己的孩子就好,没有换位思考,如果别人管我的孩子,我会什么感受?从这件事情上,我思考自己的救世主情结有点严重,而且自以为是。毕竟孩子的父母每天跟随孩子,陪伴孩子,更加了解孩子,所以我意识到这些问题后,就学会了边界,尊重弟弟,也尊重孩子,同时也要相信和祝福他们。【自己感动自己】我自己觉察我为什么喜欢帮助别人,因为被他人欣赏和鼓励也满足自己的需求,通过别人的赞美让自己开心。因为小时候总被父母贬低,后来长大后渴望被他人认可欣赏。我认为适当的关注他人是可以的,需要的是一个“度”。后来慢慢关注自己,觉察到自己,更多会觉察帮助他人,是自己主动去找他人还是他人主动来找我。例如朋友有困难,主动来找我,我评估一下自己能力,有这方面有经验和他分享,如果没有经验让他自己去寻找其他方法。同时觉察自己,自己帮助他人为了获得自己成就感,还是帮助他人解决困惑和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后来我自己教学生,更多会放在教练的位置,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谈学习方法,同时观察每个学生的自身优点,把他们的优点反馈给他们,也就是资源取向,因为我们陪伴他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个过程:例如不自信的人多鼓励他,肯定他。例如心性活泼的人,像小猴子一样摘玉米和西瓜,没有定性,鼓励他坚持和持续做一件事情。例如自卑的人帮助他看到自己的优点。例如以前朋友来找我,一些家庭和养育孩子的事情,我会耐心一次次解答,养成对方习惯总是来找我解决问题,而不信任自己的能力。后来我会告诉他们一些方法,同时让他信任自己有能力解决,他是家庭的主人最了解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我的建议也许可以给他参考,同时他更需要自己去思考,如何帮助家人和孩子成长,例如他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成长才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伯乐和千里马】我们都很熟悉这个故事,先有伯乐还是千里马呢?伯乐就是善于发现千里马的人,而千里马需要的是伯乐一样善于发现的眼。所以伯乐很优秀,同样千里马也很优秀,我们放下自己的助人情结,多一些欣赏,肯定,发现对方的优点。尊重他,而不是同情他或者改变他,教导他。更多是启发和引导他,信任他自己的能力。【助人情结和尊重他人】助人情结更多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满足自己为前提的还是他人。助人情结是一个边界的问题,哪些是助人者的责任,那些是对方的。夏芃老师有篇文章写过:除了艺术的美感欣赏,我们还能在诗歌中寻找什么呢?我们在诗歌中还可以寻找另一个维度的“自我意识”。卡尔·荣格在他的一篇名为“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这也是艺术疗法其中一类即诗歌疗法的理论基础来源之一)中,曾深刻而详细地论述二者的交集所带来的对个人心理(心灵)成长的积极意义(“艺术实践是一种心理活动,因而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去考察。这里也就谈到了写诗歌的人和读诗歌的人,寻找到共鸣,交流也一样,那些寻求帮助的人,有合适的人引导,一起探索自我意识。自我唤醒了,可以自己帮助自己。“自我表白”,是他内在天性的昭示,他在表达平时不会主动说出的东西(比如用诗歌语言来表达)。同理,例如咨访关系,诉说的时候也是在启动来访者自己的内在世界。在分析心理学语言中,它被称之为“自助情结”,这种情结并非病理的,正常人都会暂时或持久地受其控制。这也是我们普通正常人可以通过诗歌去治愈安抚我们心理(心灵)的心理学因素。有些人是有了自我表白的能力,也有了自助情结,而有了助人情结。所以助人情结也是,没有绝对好和坏,它是中性的,也未必是不对他人尊重。更多是关系,互动中的一种感受。而我们需要保持觉察和动机,更需要边界,觉察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尊重也是双方的,反之,就算有助人情结的人,也未必可以帮助一个不懂得尊重帮助他人的人。这些是我的思考,也希望可以继续探讨。㊗️安好
如何看待过度使用“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感谢题主,给大家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我是Kelly【先聊聊助人情结】我们会去帮助他人,一般情况下有几种可能:1:我们曾经被人帮助过,善待过,有过这样的温暖。(就如一句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深深影响了我们)这是时代,环境,文化的影响,就如雷锋精神。2:家庭氛围的影响,我从小就看父亲无条件的帮助他人,看到他人有求助,父亲通宵帮助他人写家书写对联,被他人需要和尊重,父亲很开心。3: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我也会耳濡目染影响。我之前的助人情节很深,在没有学习心理学的时候经常无条件帮助家人,朋友,甚至不敢拒绝,直到这些关系发生问题,我才思考自己的助人情结。1:关于边界我举个例子,例如弟弟的孩子小时候跟随我,经常喜欢来我家,我总觉得他妈妈和爸爸教育理念不好,也总是担心他们孩子教不好,由于我们的理念不一,小侄子喜欢我的方法开始抵触他父母的教育。1:我没明白孩子是弟弟和弟媳妇的,他们教的好不好是他们需要学习和成长的。2:我们教育理念不一,孩子会心理冲突,对孩子和父母相处都不好。3:我负责自己的孩子就好,没有换位思考,如果别人管我的孩子,我会什么感受?从这件事情上,我思考自己的救世主情结有点严重,而且自以为是。毕竟孩子的父母每天跟随孩子,陪伴孩子,更加了解孩子,所以我意识到这些问题后,就学会了边界,尊重弟弟,也尊重孩子,同时也要相信和祝福他们。【自己感动自己】我自己觉察我为什么喜欢帮助别人,因为被他人欣赏和鼓励也满足自己的需求,通过别人的赞美让自己开心。因为小时候总被父母贬低,后来长大后渴望被他人认可欣赏。我认为适当的关注他人是可以的,需要的是一个“度”。后来慢慢关注自己,觉察到自己,更多会觉察帮助他人,是自己主动去找他人还是他人主动来找我。例如朋友有困难,主动来找我,我评估一下自己能力,有这方面有经验和他分享,如果没有经验让他自己去寻找其他方法。同时觉察自己,自己帮助他人为了获得自己成就感,还是帮助他人解决困惑和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后来我自己教学生,更多会放在教练的位置,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谈学习方法,同时观察每个学生的自身优点,把他们的优点反馈给他们,也就是资源取向,因为我们陪伴他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个过程:例如不自信的人多鼓励他,肯定他。例如心性活泼的人,像小猴子一样摘玉米和西瓜,没有定性,鼓励他坚持和持续做一件事情。例如自卑的人帮助他看到自己的优点。例如以前朋友来找我,一些家庭和养育孩子的事情,我会耐心一次次解答,养成对方习惯总是来找我解决问题,而不信任自己的能力。后来我会告诉他们一些方法,同时让他信任自己有能力解决,他是家庭的主人最了解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我的建议也许可以给他参考,同时他更需要自己去思考,如何帮助家人和孩子成长,例如他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成长才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伯乐和千里马】我们都很熟悉这个故事,先有伯乐还是千里马呢?伯乐就是善于发现千里马的人,而千里马需要的是伯乐一样善于发现的眼。所以伯乐很优秀,同样千里马也很优秀,我们放下自己的助人情结,多一些欣赏,肯定,发现对方的优点。尊重他,而不是同情他或者改变他,教导他。更多是启发和引导他,信任他自己的能力。【助人情结和尊重他人】助人情结更多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满足自己为前提的还是他人。助人情结是一个边界的问题,哪些是助人者的责任,那些是对方的。夏芃老师有篇文章写过:除了艺术的美感欣赏,我们还能在诗歌中寻找什么呢?我们在诗歌中还可以寻找另一个维度的“自我意识”。卡尔·荣格在他的一篇名为“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这也是艺术疗法其中一类即诗歌疗法的理论基础来源之一)中,曾深刻而详细地论述二者的交集所带来的对个人心理(心灵)成长的积极意义(“艺术实践是一种心理活动,因而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去考察。这里也就谈到了写诗歌的人和读诗歌的人,寻找到共鸣,交流也一样,那些寻求帮助的人,有合适的人引导,一起探索自我意识。自我唤醒了,可以自己帮助自己。“自我表白”,是他内在天性的昭示,他在表达平时不会主动说出的东西(比如用诗歌语言来表达)。同理,例如咨访关系,诉说的时候也是在启动来访者自己的内在世界。在分析心理学语言中,它被称之为“自助情结”,这种情结并非病理的,正常人都会暂时或持久地受其控制。这也是我们普通正常人可以通过诗歌去治愈安抚我们心理(心灵)的心理学因素。有些人是有了自我表白的能力,也有了自助情结,而有了助人情结。所以助人情结也是,没有绝对好和坏,它是中性的,也未必是不对他人尊重。更多是关系,互动中的一种感受。而我们需要保持觉察和动机,更需要边界,觉察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尊重也是双方的,反之,就算有助人情结的人,也未必可以帮助一个不懂得尊重帮助他人的人。这些是我的思考,也希望可以继续探讨。㊗️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