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对母亲莫名其妙地愤怒、不耐烦,如何消除?

匿名用户
#家庭关系#家庭创伤#父母沟通
本人:33岁,女。 家庭背景关系:农村家庭,父母年轻的时候农活负担重,经济压力大,经常吵架,家庭氛围比较紧张,我经常担心他们又要吵架了。父亲脾气暴躁,偶有贬低我的语言,母亲经常心情不好,有时会迁怒与我。整体上父亲虽然脾气暴躁,但是比较开明,母亲在生活照料上事事关心爱护。工作之后,因为长大了,有了经济实力,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变的更尊重自己了。但是工作之后跟父母的相处时间很少,一年也就假期的十几天会相处。 现状:母亲过来帮忙带孩子,面对母亲,心理总是莫名其妙的升起愤怒或不耐烦的情绪。她明明没有做错什么事情,有时候仅仅是关心我,我就很不耐烦,她做错点事,我就忍不住发火。有时候因为我的态度很不好,导致她也立马翻脸。她翻脸之后让我更想起了小时候她的脸色,心中又是愤怒又是自责。 求问:我对其他人几乎不这样,这种情绪是家庭内的遗传吗?如何才能消除对母亲的这种情绪?

本人:33岁,女。 家庭背景关系:农村家庭,父母年轻的时候农活负担重,经济压力大,经常吵架,家庭氛围比较紧张,我经常担心他们又要吵架了。父亲脾气暴躁,偶有贬低我的语言,母亲经常心情不好,有时会迁怒与我。整体上父亲虽然脾气暴躁,但是比较开明,母亲在生活照料上事事关心爱护。工作之后,因为长大了,有了经济实力,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变的更尊重自己了。但是工作之后跟父母的相处时间很少,一年也就假期的十几天会相处。 现状:母亲过来帮忙带孩子,面对母亲,心理总是莫名其妙的升起愤怒或不耐烦的情绪。她明明没有做错什么事情,有时候仅仅是关心我,我就很不耐烦,她做错点事,我就忍不住发火。有时候因为我的态度很不好,导致她也立马翻脸。她翻脸之后让我更想起了小时候她的脸色,心中又是愤怒又是自责。 求问:我对其他人几乎不这样,这种情绪是家庭内的遗传吗?如何才能消除对母亲的这种情绪?

5059阅读
·6回答
收藏
恩情大过天,请平复咱们自己的心,要冷静下来,过去的就要留下阴影回忆,翻篇岂不是更好呢?题主现在也已经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这也需要和母亲有一定的磨合和适应期,新的环境,新的心情,一切的一切,就有新的事情,这样也会造成和母亲不愉快事情时有发生。儿时的记忆已经过去了,你也都为人母亲,应该先反思咱们自己,请不要把负面情绪带给你的母亲,她的过去是她的回忆,咱们也不要去提及和想起,我相信你受到很多委屈,但是咱们是做子女的,就要学会包容。我们可以对外人好,但是他们可有血缘关系呢?答案是没有的,可母亲十月怀胎这个恩你用什么偿还呢?咱们要对消除对母亲产生敌意,不要有怨憎心里,这样会更加让你痛苦难过,如果你们有一个生病了,都会让对方自责与难过。你的恩情我的爱心都是相通的,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家和万事兴哦,您说是不是这个理。若有空聊时间你们坐下来好好聊一聊,把心中的疙瘩说出来,这样会更好一些,感恩时时刻刻感恩别等失去的时候在来感恩那就很不值得了。你看看现在社会除了金钱就是利益关系,我本人80后,我那时候感觉人与人交往特别温馨和蔼,谁家有事都互相帮助,现在躲的远远的,甚至于十万里,最好别来叨扰最好了,人心复杂,这你现在有这么好的,关心你的母亲,对你的能陪伴着你,你多么幸福呢?我们对母亲好一点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用大爱来回馈你的母亲,不要重蹈覆辙回到寒冷的心里,也不要痛苦出现。很抱歉题主,我这个人也不会说温柔的语言,如果有哪里说的不对的,请您包含,若您心中解开了这层疙瘩,我为你点赞与开心,希望题主能够家和万事兴。

恩情大过天,请平复咱们自己的心,要冷静下来,过去的就要留下阴影回忆,翻篇岂不是更好呢?题主现在也已经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这也需要和母亲有一定的磨合和适应期,新的环境,新的心情,一切的一切,就有新的事情,这样也会造成和母亲不愉快事情时有发生。儿时的记忆已经过去了,你也都为人母亲,应该先反思咱们自己,请不要把负面情绪带给你的母亲,她的过去是她的回忆,咱们也不要去提及和想起,我相信你受到很多委屈,但是咱们是做子女的,就要学会包容。我们可以对外人好,但是他们可有血缘关系呢?答案是没有的,可母亲十月怀胎这个恩你用什么偿还呢?咱们要对消除对母亲产生敌意,不要有怨憎心里,这样会更加让你痛苦难过,如果你们有一个生病了,都会让对方自责与难过。你的恩情我的爱心都是相通的,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家和万事兴哦,您说是不是这个理。若有空聊时间你们坐下来好好聊一聊,把心中的疙瘩说出来,这样会更好一些,感恩时时刻刻感恩别等失去的时候在来感恩那就很不值得了。你看看现在社会除了金钱就是利益关系,我本人80后,我那时候感觉人与人交往特别温馨和蔼,谁家有事都互相帮助,现在躲的远远的,甚至于十万里,最好别来叨扰最好了,人心复杂,这你现在有这么好的,关心你的母亲,对你的能陪伴着你,你多么幸福呢?我们对母亲好一点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用大爱来回馈你的母亲,不要重蹈覆辙回到寒冷的心里,也不要痛苦出现。很抱歉题主,我这个人也不会说温柔的语言,如果有哪里说的不对的,请您包含,若您心中解开了这层疙瘩,我为你点赞与开心,希望题主能够家和万事兴。

11
3
分享
您好题主看了你的描述,你对母亲感到十分厌烦,主要是因为小时候母亲对你的负面情绪过多,这让你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压在心里,所以就会以某种方式发泄出来。你现在感受到的负面情绪,可能是因为儿时父母对于你的负面情绪,让你在心里对他们产生厌烦,这些是与成长经历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你对于现在母亲的状况,也会通过母亲小时候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反映出来,这也表明了你内心也是有一些情绪无法排泄,无法发泄的内心也是有一些埋怨父母的情绪,对他们有一定的怨恨,可能这些情绪并不明显是在你的潜意识里,所以当父母过来时,你就会产生很多的负面情绪,厌烦等等。建议题主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看到自己的情绪产生的原因,满足内在小孩的需求,或许我们想要的是对自己鼓励、安慰情绪的这样的父母,但是却并没有满足这样的需求,所以我们也会受到父母的情绪的影响,看到自己看到父母的关系,也看到内心的小孩,学会疗愈自己内在的小孩,相信自己。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您好题主看了你的描述,你对母亲感到十分厌烦,主要是因为小时候母亲对你的负面情绪过多,这让你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压在心里,所以就会以某种方式发泄出来。你现在感受到的负面情绪,可能是因为儿时父母对于你的负面情绪,让你在心里对他们产生厌烦,这些是与成长经历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你对于现在母亲的状况,也会通过母亲小时候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反映出来,这也表明了你内心也是有一些情绪无法排泄,无法发泄的内心也是有一些埋怨父母的情绪,对他们有一定的怨恨,可能这些情绪并不明显是在你的潜意识里,所以当父母过来时,你就会产生很多的负面情绪,厌烦等等。建议题主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看到自己的情绪产生的原因,满足内在小孩的需求,或许我们想要的是对自己鼓励、安慰情绪的这样的父母,但是却并没有满足这样的需求,所以我们也会受到父母的情绪的影响,看到自己看到父母的关系,也看到内心的小孩,学会疗愈自己内在的小孩,相信自己。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8
1
分享
每个人都是灯塔,无论是提问、还是回答,透过文字都能照亮更多人的内心,这是属于我们共同的能量。你好,我是心探教练放飞,非常能理解你的感受,一边对母亲是爱与感恩,年轻时吃苦受累,抚养你长大,现在你也开始“反哺”尽孝心了;一边又忍不住的向她发火愤怒,处处看不惯,莫名的就烦躁。这不仅让你处于内耗状态,还产生了愧疚与自责。隔空抱抱,我们一起来看看问题所在。🌹1.我们从原生家庭里学习到了什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固有模式,还会把这些模式带进自己的各种关系里。这些模式首先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看到、学习到的,因为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处理矛盾和问题、控制自己情绪,都被我们潜移默化的学习到,并被大脑储存记忆下来。一旦出现类似情境,大脑相关区域就会被激活,存储的模式也会显现出来。除了你与母亲的互动模式外,可以回观你在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中,多多少少也会有父母之间互动模式、父母与你之间互动模式的影子。这就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当然,我们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拒绝。正如你文字所表述的,其实你有着很好的“觉察”能力,能够感知到自己与母亲在互动中的模式,以及各自的情绪体验。当“觉察”到了,就已经是在改变,因为“看见”就有选择权,我们看见了自己的模式,还知道这些模式来自于原生家庭、父母带给我们的影响,自然拥有了更多选择,从而实现改变。我们改变不了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但可以改变对事情的看法。问题从来都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解读”问题。建立在觉察的基础上,当你做出改变时,你与母亲的互动也随之改变,母亲也会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彼此的模式。🌹2.从你与母亲的关系中看到自己的需求心理学有一个专业术语叫“投射”。用一个词来解释说明就是“以己度人”,当我们是怎样的人,就以为对方也是怎样的人。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有三种状态:父母、成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现实的父母未满足我们一些内心的需要时,我们会在与他人的关系互动中,经常通过投射,去寻找内心理想的父母。你面对母亲很容易升起莫名之火,小时候未被满足的渴望,比如父母的陪伴、关注,以及家庭关系和氛围中没有得到的安全感。当这些需求未被满足时,自然会触发你的情绪。不必担心与害怕,依然用你的“觉察”,用心去感受那份愤怒、以及愤怒背后的无力感。情绪正在用这样的方式向你传递一份礼物。父母也有他们的局限性,他们是爱你的,只是不知如何才是对你真正的爱,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夫妻关系、处理矛盾冲突,无形中却给你带来了伤害。收下这份礼物,它或许是理解、感恩、成长、宽容。将父母的行为与他们的身份实现分离,从一个人陌生人的视角重新认识一下父母。🤝周丽媛老师的《书写自愈力》对自我疗愈、认识父母、亲子关系都大有帮助,推荐与你。希望以上给你提供新的视角,拥有更多选择,世界和我爱着你。❤️想要继续沟通,可点击右上角或底部的“找教练”,我将一对一与你壹起交流成长。

每个人都是灯塔,无论是提问、还是回答,透过文字都能照亮更多人的内心,这是属于我们共同的能量。你好,我是心探教练放飞,非常能理解你的感受,一边对母亲是爱与感恩,年轻时吃苦受累,抚养你长大,现在你也开始“反哺”尽孝心了;一边又忍不住的向她发火愤怒,处处看不惯,莫名的就烦躁。这不仅让你处于内耗状态,还产生了愧疚与自责。隔空抱抱,我们一起来看看问题所在。🌹1.我们从原生家庭里学习到了什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固有模式,还会把这些模式带进自己的各种关系里。这些模式首先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看到、学习到的,因为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处理矛盾和问题、控制自己情绪,都被我们潜移默化的学习到,并被大脑储存记忆下来。一旦出现类似情境,大脑相关区域就会被激活,存储的模式也会显现出来。除了你与母亲的互动模式外,可以回观你在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中,多多少少也会有父母之间互动模式、父母与你之间互动模式的影子。这就是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当然,我们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拒绝。正如你文字所表述的,其实你有着很好的“觉察”能力,能够感知到自己与母亲在互动中的模式,以及各自的情绪体验。当“觉察”到了,就已经是在改变,因为“看见”就有选择权,我们看见了自己的模式,还知道这些模式来自于原生家庭、父母带给我们的影响,自然拥有了更多选择,从而实现改变。我们改变不了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但可以改变对事情的看法。问题从来都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解读”问题。建立在觉察的基础上,当你做出改变时,你与母亲的互动也随之改变,母亲也会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彼此的模式。🌹2.从你与母亲的关系中看到自己的需求心理学有一个专业术语叫“投射”。用一个词来解释说明就是“以己度人”,当我们是怎样的人,就以为对方也是怎样的人。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有三种状态:父母、成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现实的父母未满足我们一些内心的需要时,我们会在与他人的关系互动中,经常通过投射,去寻找内心理想的父母。你面对母亲很容易升起莫名之火,小时候未被满足的渴望,比如父母的陪伴、关注,以及家庭关系和氛围中没有得到的安全感。当这些需求未被满足时,自然会触发你的情绪。不必担心与害怕,依然用你的“觉察”,用心去感受那份愤怒、以及愤怒背后的无力感。情绪正在用这样的方式向你传递一份礼物。父母也有他们的局限性,他们是爱你的,只是不知如何才是对你真正的爱,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夫妻关系、处理矛盾冲突,无形中却给你带来了伤害。收下这份礼物,它或许是理解、感恩、成长、宽容。将父母的行为与他们的身份实现分离,从一个人陌生人的视角重新认识一下父母。🤝周丽媛老师的《书写自愈力》对自我疗愈、认识父母、亲子关系都大有帮助,推荐与你。希望以上给你提供新的视角,拥有更多选择,世界和我爱着你。❤️想要继续沟通,可点击右上角或底部的“找教练”,我将一对一与你壹起交流成长。

6
评论
分享
楼主你好,我是薄言。你问:这种情绪是家庭内的遗传吗?如何才能消除对母亲的这种情绪?我来解释一下。一般遗传都是指的生物学基因信息的遗传,而如果情绪敏感度也受某种基因控制的话(应该是存在的),那么这的确是一种遗传,但是这个基因绝对不是只有你家才有,可能很多中国人家庭都有。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环境作用也是一种文化遗传。将环境比作能量场的话,在这个环境中的人都会受到这个场的影响,尤其是长子或长女,而次子、次女、老幺常常没有较强的被遗传到该种特质(凭个人观察的一家之言)。我的解释是,父母在结婚初期磨合并不充分,长子女的降生带给父母很多新问题新危机,孩子成长的同时父母也在成长,相互作用情绪处理模式趋于相似,而次子女降生到家庭的时间较晚,父母大多过了磨合期情绪处理模式趋于稳定,同时,对次子女的教育也没有了对长子女出生时的过度关注,父母情绪发泄的对象也有了共同分担者(通常就是长子女挨打挨骂更多)。因此,子女间也会出现情绪管理能力上的不同。以上内容,针对你第一个问题。对第二个问题:你对母亲的情绪,实际上类似于,一种“拯救”“治疗”想通过自己多年的成长积淀,来改变母亲。同时,又有难以把控自我发泄的意味,又是甚至转变为一种单纯的“重演”和“报复”。每个孩子,都曾经想拯救和治愈自己的父母,但是大多以妥协和隔离终止。因为,我们发现这很难,很难不把自己也卷入进去,这种身份想通过短平快的方式解决存在已久的问题,实在不是那么简单实现的。那怎么办,交给时间,不要着急,稳定情绪,绝不再被拐带进去。还有一个态度,就是负责能负责的,不过度苛求结果,把自己在事情上当做一个外人,在情感上将极端情绪化解掉,一遇到自己想着急的事就暗示自己:当心,陷阱,为什么会这样,我能怎样,该怎样,高嗓门的争论没有谁听得进去,那只会让情感分裂,让双方都陷入自责和后悔。其实,你看别人家的事,你就会发现,好琐碎,好无趣,没营养。只是因为这样的事在你的家里,所以你赋予了它太多的意义,太复杂的情感,人都会变,但是需要时间,需要由内向外的发现与改变。如果说教有用,那许多人都功成名就出人头地了。祝好,楼主!

楼主你好,我是薄言。你问:这种情绪是家庭内的遗传吗?如何才能消除对母亲的这种情绪?我来解释一下。一般遗传都是指的生物学基因信息的遗传,而如果情绪敏感度也受某种基因控制的话(应该是存在的),那么这的确是一种遗传,但是这个基因绝对不是只有你家才有,可能很多中国人家庭都有。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环境作用也是一种文化遗传。将环境比作能量场的话,在这个环境中的人都会受到这个场的影响,尤其是长子或长女,而次子、次女、老幺常常没有较强的被遗传到该种特质(凭个人观察的一家之言)。我的解释是,父母在结婚初期磨合并不充分,长子女的降生带给父母很多新问题新危机,孩子成长的同时父母也在成长,相互作用情绪处理模式趋于相似,而次子女降生到家庭的时间较晚,父母大多过了磨合期情绪处理模式趋于稳定,同时,对次子女的教育也没有了对长子女出生时的过度关注,父母情绪发泄的对象也有了共同分担者(通常就是长子女挨打挨骂更多)。因此,子女间也会出现情绪管理能力上的不同。以上内容,针对你第一个问题。对第二个问题:你对母亲的情绪,实际上类似于,一种“拯救”“治疗”想通过自己多年的成长积淀,来改变母亲。同时,又有难以把控自我发泄的意味,又是甚至转变为一种单纯的“重演”和“报复”。每个孩子,都曾经想拯救和治愈自己的父母,但是大多以妥协和隔离终止。因为,我们发现这很难,很难不把自己也卷入进去,这种身份想通过短平快的方式解决存在已久的问题,实在不是那么简单实现的。那怎么办,交给时间,不要着急,稳定情绪,绝不再被拐带进去。还有一个态度,就是负责能负责的,不过度苛求结果,把自己在事情上当做一个外人,在情感上将极端情绪化解掉,一遇到自己想着急的事就暗示自己:当心,陷阱,为什么会这样,我能怎样,该怎样,高嗓门的争论没有谁听得进去,那只会让情感分裂,让双方都陷入自责和后悔。其实,你看别人家的事,你就会发现,好琐碎,好无趣,没营养。只是因为这样的事在你的家里,所以你赋予了它太多的意义,太复杂的情感,人都会变,但是需要时间,需要由内向外的发现与改变。如果说教有用,那许多人都功成名就出人头地了。祝好,楼主!

6
评论
分享
题主,你好!一般来说,要想消除一种“总是而又莫名其妙”的行为,得回答内心深处的某个自己十分在意的问题,回答那个问题提出的为什么。现在,情景是你不待见你母亲,以愤怒和不耐烦对待,为什么?不知道你知不知道这个故事,一个人丢失了东西,怀疑是邻居干的,看邻居所有的行为都像小偷,等找到东西后,在看邻居,又认为他很正常。说了这个故事,再来说你为什么不待见你母亲。只从题中所提供的信息看,有可能,内心中,你不待见你母亲,是因为你认为你是小孩时受到母亲的伤害,你孩子是小孩,所以也会受到你母亲伤害。为了保护你的小孩,你需要露出攻击性。所以,你不待见你母亲,是你怀疑她会伤害你的小孩。这时候,你干的就是上面那个丢东西故事里的事,而不管现实的真实模样了。所以,就你的问题,你只需要真实的回答这个问题:我母亲来帮我带孩子,是来伤害孩子的吗?实际情况是什么呢?祝好!

题主,你好!一般来说,要想消除一种“总是而又莫名其妙”的行为,得回答内心深处的某个自己十分在意的问题,回答那个问题提出的为什么。现在,情景是你不待见你母亲,以愤怒和不耐烦对待,为什么?不知道你知不知道这个故事,一个人丢失了东西,怀疑是邻居干的,看邻居所有的行为都像小偷,等找到东西后,在看邻居,又认为他很正常。说了这个故事,再来说你为什么不待见你母亲。只从题中所提供的信息看,有可能,内心中,你不待见你母亲,是因为你认为你是小孩时受到母亲的伤害,你孩子是小孩,所以也会受到你母亲伤害。为了保护你的小孩,你需要露出攻击性。所以,你不待见你母亲,是你怀疑她会伤害你的小孩。这时候,你干的就是上面那个丢东西故事里的事,而不管现实的真实模样了。所以,就你的问题,你只需要真实的回答这个问题:我母亲来帮我带孩子,是来伤害孩子的吗?实际情况是什么呢?祝好!

5
评论
分享
你好,楼主!我看了你的问题,自己的想法,也许是因为自己工作上压力,还有平时要带孩子,有些苦没有办法倾诉,正好母亲来带孩子,就全爆发出来了,以后,自己注意一些吧!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吧!

你好,楼主!我看了你的问题,自己的想法,也许是因为自己工作上压力,还有平时要带孩子,有些苦没有办法倾诉,正好母亲来带孩子,就全爆发出来了,以后,自己注意一些吧!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吧!

评论
分享
  • 43,女儿进入青春期,彼此越来越不喜欢了,我很苦恼
    2回答 · 2025.06.28 11:20:06
  • 三岁的我自己该怎么消化你的离开?给我一个答案
    1回答 · 2025.06.27 19:38:01
  • 母亲有很强的控制欲,是否应该带母亲看心理咨询?
    5回答 · 2025.06.27 18:16:10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