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到想和妈妈好好聊聊的时候,就会吵架?

匿名用户
#父母沟通
有了孩子后,需要母亲来家里与妻子一起照顾孩子,可是很多时候母亲的习惯和我们很不同,自己总会抑制不住的想要母亲按自己的方式来带孩子,总是产生矛盾,让妻子和孩子总在听我和母亲的争吵。争吵过后又很懊恼,母亲也很生气,总是会说一些破罐子破摔的话,类似那我就是没本事之类的,感觉很无力

有了孩子后,需要母亲来家里与妻子一起照顾孩子,可是很多时候母亲的习惯和我们很不同,自己总会抑制不住的想要母亲按自己的方式来带孩子,总是产生矛盾,让妻子和孩子总在听我和母亲的争吵。争吵过后又很懊恼,母亲也很生气,总是会说一些破罐子破摔的话,类似那我就是没本事之类的,感觉很无力

2984阅读
·28回答
收藏
题主你好!我是江61。首先,感谢你的信任,愿意将自己与妈妈的矛盾告诉我们,以了解为什么一想到和妈妈好好聊的时候,就会吵架的真正原因。感到你的无奈和烦恼,抱抱你,让你温暖和力量。我们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让你情绪会一触即发。一、争吵1、争吵原因有了孩子后,需要母亲来家里与妻子一起照顾孩子,可是很多时候母亲的习惯和我们很不同,自己总会抑制不住的想要母亲按自己的方式来带孩子,总是产生矛盾,让妻子和孩子总在听我和母亲的争吵。压抑不住你提到孩子出生后,需要妈妈来帮助照顾孩子,由于你的新生家庭的生活习惯与自己原生家庭的不同,导致母亲与你们的在生活上、抚育孩子上有些格格不入。你想尽快破解矛盾,总会压抑不住自己的想法,想让母亲按照你的方式抚养孩子。你在这里使用了“压抑不住”一词来形容你的情绪状态。可以想象你的状态,已经不胜其烦。实际上你可能已经忍了很久了。你有种担心,如果按照妈妈的方法养育孩子,会出现不可控的问题。同时,你可能还有其他的压力压在你的肩上,比如工作上的,比如妻子不能直接和妈妈沟通的一些牢骚。所有工作上的、生活上的积怨堆积在你身上,让你深感疲惫、不堪重负。猜你想如果妈妈能按照你的方式养育孩子,担心和麻烦都会少一点。你想问题尽快解决一个是一个,所以,你会忍不住想让妈妈按照你的教养方式抚育孩子。但是,压抑不住也是吵架的表面原因,内在的原因是你们养育理念的冲突和边界的冲突。面子和影响你说经常与妈妈争吵,让妻子和孩子都听到了。你隐含的感受是失面子还是认为妻子和孩子对你的印象不好,让他们认为你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只会用吵架解决问题,影响了你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还是有其他的想法?性格所致刚才提到了你们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吵架。没有想到用更好的办法,一致性沟通,一次或者两次解决问题。其实,这也是你们原生家庭处理家庭矛盾常用的手法。猜你们两个都是比较强势的人,很难接受对方的意见,也不愿意听从对方的安排,坚持己见。所以,吵架是性格所致。2、后悔争吵过后又很懊恼,母亲也很生气,总是会说一些破罐子破摔的话,类似那我就是没本事之类的,感觉很无力冷静之后的想法冷静之后,你会后悔。不该与妈妈以吵架的形式解决问题,但是,你还是没有意识到可以用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就是采用一致性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妈妈的感觉吵架时,妈妈也很生气,尊严受到挑战。感到吃力不讨好,好心不得好报。同事,人到伤心处,也会口无遮拦,说出一些不理智的话。二、内在的原因你和妈妈发生争吵的真正的内在原因是因为两代人的养育理念发生了冲突和边界感发生了冲突。理念的冲突你与妈妈产生矛盾的内在的原因,就是养育孩子的理念的冲突。妈妈把你带大,她有自己老一套的养育方法,经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按照妈妈的理念,应该按照老规矩抚养孩子。你们是新生代,有新的养育理念,这种理念在妈妈看来没有经过实践,不可信。而你们的认知这是科学喂养,是经过国内外专家和大量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养育方式,你们认定是好的养育方法。所以,在你的意识里,存在妈妈“应该.....。”的想法,在你们达不成统一意见时,你会忍不住要求妈妈或者说希望妈妈按照你的想法做。可见,在解决理念冲突的时候,你和妈妈之间缺少了有效地沟通,导致你们经常意见不一致时,就开始争吵。我的孩子我做主你和妈妈发生争吵也是你与妈妈在边界感上发生了强烈的冲突。在你的潜意识里有一个我的孩子我做主的思想。你的边界感非常强。你用绝对化思维”应该......"方式思考,认为既然孩子是你的,就应该按照你的想法去抚养。妈妈仅仅是帮忙的,就应该理所应当听你的。同样,在妈妈的意识里也有一个绝对化思维“应该......”。我的儿子应该听我的,养育方法也应该听我的。所以,没有边界感。发生冲突时,以争吵解决权力之争。三、如何解决1、求同存异首先,看到你的目标是一致的,你们的争吵的目的都是为抚养好下一代。所以,在抚养的理念上可以求同存异。用一致性沟通的方式,解决抚养中问题。2、一致性沟通一致性沟通就是你与妈妈沟通的时候,你传递的养育理念语言方面的信息和非语言信息与你内在的感受也是一致的。在一致性沟通中,你既要关注自我,也要关注妈妈,同事还要关注情境,让所有的人事物都应得到关注和尊重。在这种模式下,你用言语表现出你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你的言语是一致,你的内心是和谐平衡,你的自我价值感比较高。妈妈听起来也感到不是在指责,而是受到尊重。一致性沟通常见语言句式:当......的时候:不带指责、不带情绪地对客观情况进行描述。我的感受是......:明确表达当下的感受与情绪。我希望......:明确地表达想要对方做什么,具体提出自己的需求,需要是一个可量化、可执行、看得见的期待。我相信......:描述对美好的期望。比如:妈妈今天我看见宝宝摔了一跤,你赶快跑过去,把她扶起来了。我看出来了您很焦急,生怕孙女磕坏了。其实,我当时也向您一样有些担心。我没有马上过去,我想如果他要是摔疼了,她会大哭,并且喊出疼。我观察了一下,她并没有这么做,说明她摔得不太厉害。小孩子摔两下摔不坏,你扶她起来,她就会有依赖,不会琢磨自己因为什么摔的。我们鼓励她自己爬起来,让他明白自己摔倒了,可以自己爬起来。以后,她面对摔跤,就会自己爬起来,也会总结刚才为什么会摔跤的经验,记住教训。以后不会在发生第二次了。妈妈我们希望她学会坚强,可以慢一步再扶她,让他有锻炼的机会,您说这样是不是更好。很显然,你和妈妈在这样的沟通中,通过你语言的表达、情感的输出,让妈妈感到自己的行为被看见了,也被理解了,没有指责妈妈的意思,同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妈妈就不会那么就纠结于你的话是否针对她,否定他的行为,让她说出自己没用的气话。你的目的也达到了,这就是一致性沟通。3、情绪管理你和妈妈经常发生争吵,是你的其他情绪还没有控制好,有负面的情绪影响到你的行为。你尽快找到情绪出现的原因,就能做好情绪管理。察觉情绪:这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当有情绪时,察觉自己是在什么情绪状态,焦虑、愤怒、忧伤......等。接纳情绪:当你感受的情绪体验符合客观事件时,不是压抑情绪而是接受情绪,告诉自己:我现在的情绪是正常的,这就是接纳情绪。接纳情绪,情绪张力就会下降,内心自然恢复平静。表达情绪:情绪表达,表达的是自己的情绪,主语是“我”。常常使用“我.......,我的感受......”。陶冶情绪:情绪管理需要培养和练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练习。1)有规律地生活,情绪也会稳定;2)关心和照顾他人,让爱住在心里,助人是最大的快乐,助人自助;3)结交执行朋友,和情绪稳定的人在一起,减少情绪的干扰和波动;4)......。题主,我能提供给你的分析就这些,希望对你有些帮助。最后,祝家庭和睦!

题主你好!我是江61。首先,感谢你的信任,愿意将自己与妈妈的矛盾告诉我们,以了解为什么一想到和妈妈好好聊的时候,就会吵架的真正原因。感到你的无奈和烦恼,抱抱你,让你温暖和力量。我们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让你情绪会一触即发。一、争吵1、争吵原因有了孩子后,需要母亲来家里与妻子一起照顾孩子,可是很多时候母亲的习惯和我们很不同,自己总会抑制不住的想要母亲按自己的方式来带孩子,总是产生矛盾,让妻子和孩子总在听我和母亲的争吵。压抑不住你提到孩子出生后,需要妈妈来帮助照顾孩子,由于你的新生家庭的生活习惯与自己原生家庭的不同,导致母亲与你们的在生活上、抚育孩子上有些格格不入。你想尽快破解矛盾,总会压抑不住自己的想法,想让母亲按照你的方式抚养孩子。你在这里使用了“压抑不住”一词来形容你的情绪状态。可以想象你的状态,已经不胜其烦。实际上你可能已经忍了很久了。你有种担心,如果按照妈妈的方法养育孩子,会出现不可控的问题。同时,你可能还有其他的压力压在你的肩上,比如工作上的,比如妻子不能直接和妈妈沟通的一些牢骚。所有工作上的、生活上的积怨堆积在你身上,让你深感疲惫、不堪重负。猜你想如果妈妈能按照你的方式养育孩子,担心和麻烦都会少一点。你想问题尽快解决一个是一个,所以,你会忍不住想让妈妈按照你的教养方式抚育孩子。但是,压抑不住也是吵架的表面原因,内在的原因是你们养育理念的冲突和边界的冲突。面子和影响你说经常与妈妈争吵,让妻子和孩子都听到了。你隐含的感受是失面子还是认为妻子和孩子对你的印象不好,让他们认为你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只会用吵架解决问题,影响了你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还是有其他的想法?性格所致刚才提到了你们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吵架。没有想到用更好的办法,一致性沟通,一次或者两次解决问题。其实,这也是你们原生家庭处理家庭矛盾常用的手法。猜你们两个都是比较强势的人,很难接受对方的意见,也不愿意听从对方的安排,坚持己见。所以,吵架是性格所致。2、后悔争吵过后又很懊恼,母亲也很生气,总是会说一些破罐子破摔的话,类似那我就是没本事之类的,感觉很无力冷静之后的想法冷静之后,你会后悔。不该与妈妈以吵架的形式解决问题,但是,你还是没有意识到可以用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就是采用一致性沟通的方式解决问题。妈妈的感觉吵架时,妈妈也很生气,尊严受到挑战。感到吃力不讨好,好心不得好报。同事,人到伤心处,也会口无遮拦,说出一些不理智的话。二、内在的原因你和妈妈发生争吵的真正的内在原因是因为两代人的养育理念发生了冲突和边界感发生了冲突。理念的冲突你与妈妈产生矛盾的内在的原因,就是养育孩子的理念的冲突。妈妈把你带大,她有自己老一套的养育方法,经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按照妈妈的理念,应该按照老规矩抚养孩子。你们是新生代,有新的养育理念,这种理念在妈妈看来没有经过实践,不可信。而你们的认知这是科学喂养,是经过国内外专家和大量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养育方式,你们认定是好的养育方法。所以,在你的意识里,存在妈妈“应该.....。”的想法,在你们达不成统一意见时,你会忍不住要求妈妈或者说希望妈妈按照你的想法做。可见,在解决理念冲突的时候,你和妈妈之间缺少了有效地沟通,导致你们经常意见不一致时,就开始争吵。我的孩子我做主你和妈妈发生争吵也是你与妈妈在边界感上发生了强烈的冲突。在你的潜意识里有一个我的孩子我做主的思想。你的边界感非常强。你用绝对化思维”应该......"方式思考,认为既然孩子是你的,就应该按照你的想法去抚养。妈妈仅仅是帮忙的,就应该理所应当听你的。同样,在妈妈的意识里也有一个绝对化思维“应该......”。我的儿子应该听我的,养育方法也应该听我的。所以,没有边界感。发生冲突时,以争吵解决权力之争。三、如何解决1、求同存异首先,看到你的目标是一致的,你们的争吵的目的都是为抚养好下一代。所以,在抚养的理念上可以求同存异。用一致性沟通的方式,解决抚养中问题。2、一致性沟通一致性沟通就是你与妈妈沟通的时候,你传递的养育理念语言方面的信息和非语言信息与你内在的感受也是一致的。在一致性沟通中,你既要关注自我,也要关注妈妈,同事还要关注情境,让所有的人事物都应得到关注和尊重。在这种模式下,你用言语表现出你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你的言语是一致,你的内心是和谐平衡,你的自我价值感比较高。妈妈听起来也感到不是在指责,而是受到尊重。一致性沟通常见语言句式:当......的时候:不带指责、不带情绪地对客观情况进行描述。我的感受是......:明确表达当下的感受与情绪。我希望......:明确地表达想要对方做什么,具体提出自己的需求,需要是一个可量化、可执行、看得见的期待。我相信......:描述对美好的期望。比如:妈妈今天我看见宝宝摔了一跤,你赶快跑过去,把她扶起来了。我看出来了您很焦急,生怕孙女磕坏了。其实,我当时也向您一样有些担心。我没有马上过去,我想如果他要是摔疼了,她会大哭,并且喊出疼。我观察了一下,她并没有这么做,说明她摔得不太厉害。小孩子摔两下摔不坏,你扶她起来,她就会有依赖,不会琢磨自己因为什么摔的。我们鼓励她自己爬起来,让他明白自己摔倒了,可以自己爬起来。以后,她面对摔跤,就会自己爬起来,也会总结刚才为什么会摔跤的经验,记住教训。以后不会在发生第二次了。妈妈我们希望她学会坚强,可以慢一步再扶她,让他有锻炼的机会,您说这样是不是更好。很显然,你和妈妈在这样的沟通中,通过你语言的表达、情感的输出,让妈妈感到自己的行为被看见了,也被理解了,没有指责妈妈的意思,同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妈妈就不会那么就纠结于你的话是否针对她,否定他的行为,让她说出自己没用的气话。你的目的也达到了,这就是一致性沟通。3、情绪管理你和妈妈经常发生争吵,是你的其他情绪还没有控制好,有负面的情绪影响到你的行为。你尽快找到情绪出现的原因,就能做好情绪管理。察觉情绪:这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当有情绪时,察觉自己是在什么情绪状态,焦虑、愤怒、忧伤......等。接纳情绪:当你感受的情绪体验符合客观事件时,不是压抑情绪而是接受情绪,告诉自己:我现在的情绪是正常的,这就是接纳情绪。接纳情绪,情绪张力就会下降,内心自然恢复平静。表达情绪:情绪表达,表达的是自己的情绪,主语是“我”。常常使用“我.......,我的感受......”。陶冶情绪:情绪管理需要培养和练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练习。1)有规律地生活,情绪也会稳定;2)关心和照顾他人,让爱住在心里,助人是最大的快乐,助人自助;3)结交执行朋友,和情绪稳定的人在一起,减少情绪的干扰和波动;4)......。题主,我能提供给你的分析就这些,希望对你有些帮助。最后,祝家庭和睦!

9
评论
分享
楼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其实,你的问题看似是你和母亲之间的沟通的问题,但其实核心是在于隔代教育如何处理的问题,不用太担心,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是只有你一个,很多家庭都面临着这样的挑战,而当我们能够进行一些处理,比如用更有效的方式和母亲沟通,比如商量出具体的原则等,相信就会营造出更和谐的家庭氛围。事实上,现在很多家庭为了解决照顾孩子的问题,都会邀请家中的老人过来帮助,但是,由于教养观念的不同,真的很容易造成家庭冲突。而有效解决这些冲突的关键,在于你们需要建立起清晰的边界,彼此尊重、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同时,还要加强学习,加强家庭建设,您可以学习一些家庭心理健康的知识和家庭有效沟通的技巧,从而可以有效地面对和解决冲突。具体的建议是:1.首先,我们要明确,孩子的父母是教养孩子的主体,作为父母,你们需要承担起教养孩子的主要责任,而你的妈妈只是作为帮手参与而已,所以,建议多和妈妈沟通,可以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通过客观地观察,在不评判和不指责的前提下,说出你的感受,以及对妈妈的需求和请求,从而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2.沟通的时候,注重倾听,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其实,很多教养理念并没有对错之分,妈妈的做法并不见得就是不对的,我们的做法也并不见得是错的,所以,你们还是需要通过沟通,各自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听听对方的感受和需求,然后,相互理解,最终协商出一个双方都能够接纳的方案。举个例子,如果现在孩子一岁半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是需要发展自己的自我意识的,也就是说,孩子会想去自己尝试做很多事情,比如,自己舀饭吃,但是,可能妈妈会嫌麻烦,她自己也有空,就还是坚持她来喂,那么,这个时候,你们因此而产生了冲突,你就可以和妈妈说:“妈妈,我理解你心疼孙子,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时候,孩子需要自己去做一些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这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更好,可能他自己吃饭,还不是那么擅长,会弄得到处都是,所以,就辛苦您清理一下,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好,我也理解你的辛苦和不容易,但我也需要你的理解,您看,以后,宝宝能够自己做的事情就请您多多鼓励他自己去做,可以吗?”同时,你也需要用心倾听妈妈的表达,听听她的想法和感受是什么,这样,你就能够更加理解她了。3.需要注意的是,当你们双方观念不一致的时候,在尊重妈妈的前提下,还是应该坚持你们作为父母的教养主体地位。是的,如果协商后,你们还是很难达成一致的话,从家庭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还是建议以孩子父母的建议为准。毕竟你们是孩子的父母,你们承担着教养孩子的主要责任,作为监护人,也需要为未成年的孩子负责。最后,我想说,从更深层次来看,你们在观念上的冲突,或许只是表面的冲突,冲突的背后或许有更多值得你们去探索的问题,比如,这个家里到底谁说了算?我的意见有没有得到重视?我有没有被充分地尊重?当冲突发生时,我们不妨静下来想一想,妈妈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是不是你的尊重和认可?是不是你的接纳和信任?你需要探索这些,也最好能够找到这些,因为只有对症下药,效果才会更好。以上,希望有帮助,祝好!

楼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其实,你的问题看似是你和母亲之间的沟通的问题,但其实核心是在于隔代教育如何处理的问题,不用太担心,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是只有你一个,很多家庭都面临着这样的挑战,而当我们能够进行一些处理,比如用更有效的方式和母亲沟通,比如商量出具体的原则等,相信就会营造出更和谐的家庭氛围。事实上,现在很多家庭为了解决照顾孩子的问题,都会邀请家中的老人过来帮助,但是,由于教养观念的不同,真的很容易造成家庭冲突。而有效解决这些冲突的关键,在于你们需要建立起清晰的边界,彼此尊重、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同时,还要加强学习,加强家庭建设,您可以学习一些家庭心理健康的知识和家庭有效沟通的技巧,从而可以有效地面对和解决冲突。具体的建议是:1.首先,我们要明确,孩子的父母是教养孩子的主体,作为父母,你们需要承担起教养孩子的主要责任,而你的妈妈只是作为帮手参与而已,所以,建议多和妈妈沟通,可以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通过客观地观察,在不评判和不指责的前提下,说出你的感受,以及对妈妈的需求和请求,从而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2.沟通的时候,注重倾听,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其实,很多教养理念并没有对错之分,妈妈的做法并不见得就是不对的,我们的做法也并不见得是错的,所以,你们还是需要通过沟通,各自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听听对方的感受和需求,然后,相互理解,最终协商出一个双方都能够接纳的方案。举个例子,如果现在孩子一岁半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是需要发展自己的自我意识的,也就是说,孩子会想去自己尝试做很多事情,比如,自己舀饭吃,但是,可能妈妈会嫌麻烦,她自己也有空,就还是坚持她来喂,那么,这个时候,你们因此而产生了冲突,你就可以和妈妈说:“妈妈,我理解你心疼孙子,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时候,孩子需要自己去做一些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这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更好,可能他自己吃饭,还不是那么擅长,会弄得到处都是,所以,就辛苦您清理一下,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好,我也理解你的辛苦和不容易,但我也需要你的理解,您看,以后,宝宝能够自己做的事情就请您多多鼓励他自己去做,可以吗?”同时,你也需要用心倾听妈妈的表达,听听她的想法和感受是什么,这样,你就能够更加理解她了。3.需要注意的是,当你们双方观念不一致的时候,在尊重妈妈的前提下,还是应该坚持你们作为父母的教养主体地位。是的,如果协商后,你们还是很难达成一致的话,从家庭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还是建议以孩子父母的建议为准。毕竟你们是孩子的父母,你们承担着教养孩子的主要责任,作为监护人,也需要为未成年的孩子负责。最后,我想说,从更深层次来看,你们在观念上的冲突,或许只是表面的冲突,冲突的背后或许有更多值得你们去探索的问题,比如,这个家里到底谁说了算?我的意见有没有得到重视?我有没有被充分地尊重?当冲突发生时,我们不妨静下来想一想,妈妈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是不是你的尊重和认可?是不是你的接纳和信任?你需要探索这些,也最好能够找到这些,因为只有对症下药,效果才会更好。以上,希望有帮助,祝好!

7
评论
分享
你好,要和妈妈做到彼此接纳,是一件让题主感到很吃力的事。她是亲人,如果邀请她来带孩子,又需要按照你们的方式(此处可能你们的方式是正确的),但她就不是不听啊。你越说,她可能越是想要证明她是对的,是绝对的对。题主从这里能看到自己是满腔心血付诸东流啊。1.她是唯一适合带孩子的人选吗?这里面的卡点在于,越是自己的亲人,就越不好意思按照雇佣规范来列明注意事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能就是家长里短里发明的词。但牵涉孩子的教育,现在没有家长敢懈怠。心理学理论里对0-3岁的发展对成年后的影响是有普遍性的。所以,这能睁一眼闭一只眼吗?显然是做不到的。那么,按照一些他人都试过的方式,让妈妈帮忙带孩子,是否可取?可能要按照你们的家庭模式,细细思量一下了。2.她有成长的空间,怎么激发她的能力提升呢?如果盘了盘客观情况,还是得妥协于让妈妈待孩子。那么为了提高妈妈带孩子的技能建议给妈妈买一些育儿教材。然后以维护她的自尊的方式,夸夸她,吸引她学习。哪怕她的做法是不对的,先把否定深藏一下,列举对小宝宝有好处的养育法,然后提一提哪本育儿书里就是这么讲的。让她对提高育儿技能产生兴趣,不再局限于她已知的。3.关于“破罐子破摔”,需要觉察贬低自己,可能在某种情形下,能够免除来自父母的责罚。(小时候养成的行为意识习惯)但贬低自己,对于想到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协商,是完全不奏效的。我妈做得还算不错,我可以做得更好。这样的思路,可能适合你们家现在的氛围。每次出现无力感的时候,给自己补一句自我激励的话。及时减(少心理)损(耗)。

你好,要和妈妈做到彼此接纳,是一件让题主感到很吃力的事。她是亲人,如果邀请她来带孩子,又需要按照你们的方式(此处可能你们的方式是正确的),但她就不是不听啊。你越说,她可能越是想要证明她是对的,是绝对的对。题主从这里能看到自己是满腔心血付诸东流啊。1.她是唯一适合带孩子的人选吗?这里面的卡点在于,越是自己的亲人,就越不好意思按照雇佣规范来列明注意事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能就是家长里短里发明的词。但牵涉孩子的教育,现在没有家长敢懈怠。心理学理论里对0-3岁的发展对成年后的影响是有普遍性的。所以,这能睁一眼闭一只眼吗?显然是做不到的。那么,按照一些他人都试过的方式,让妈妈帮忙带孩子,是否可取?可能要按照你们的家庭模式,细细思量一下了。2.她有成长的空间,怎么激发她的能力提升呢?如果盘了盘客观情况,还是得妥协于让妈妈待孩子。那么为了提高妈妈带孩子的技能建议给妈妈买一些育儿教材。然后以维护她的自尊的方式,夸夸她,吸引她学习。哪怕她的做法是不对的,先把否定深藏一下,列举对小宝宝有好处的养育法,然后提一提哪本育儿书里就是这么讲的。让她对提高育儿技能产生兴趣,不再局限于她已知的。3.关于“破罐子破摔”,需要觉察贬低自己,可能在某种情形下,能够免除来自父母的责罚。(小时候养成的行为意识习惯)但贬低自己,对于想到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协商,是完全不奏效的。我妈做得还算不错,我可以做得更好。这样的思路,可能适合你们家现在的氛围。每次出现无力感的时候,给自己补一句自我激励的话。及时减(少心理)损(耗)。

7
评论
分享
题主,你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有意志,自己的生活习惯。对方还是你的母亲,连你都是他带大的,自然无法接受用你的方式来做。你很棒哦,有觉察到自己在试图控制母亲用自己的方式带孩子。你说总会抑制不住地想要去控制,这很正常哦。想法一旦在脑海里深耕,就很难祛除,忍不住一直去想。那么,一定要由母亲来带孩子吗?可不可以让母亲安度晚年,请育儿嫂来带孩子?恕我直言,母亲没有帮带孩子的义务,这是其一。其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如果只能让母亲带,没别的选择,既然无法改变母亲带孩子的方式,那只有从改变自己开始做了。这里讲一个可以控制想法的小方法,就是“转念”。举个例子,一个朋友,她的母亲爱干净,而且特别节省。枕头上一定要铺枕巾,一定要每天洗枕巾。枕巾洗时间长了,就一定会烂。烂了之后当擦桌子的抹布、当刷马桶的工具,当擦灶台的工具。总之要用这条枕巾用到无法再使用,才会扔掉。朋友一开始是无法接受的,觉得母亲洁癖、抠,自己这样就罢了,还要求家里人跟她一样的习惯,于是引发很多冲突。后来朋友开始接触心理学,学习如何转念。就是同样一件事,一个行为,如何从负面想法,转为正面想法。就如这个朋友,转念后,她看待母亲的行为,变成了自律、整洁、勤劳、节俭。母亲还是那个母亲,变得是自己的想法。“转念”是需要练习的,你可以先从一点点小事开始练习,看待母亲的做法时,多想积极的、阳光的、她做得很好的地方,并放大这种美好的感受。也要多跟母亲说些好听的,我是孩子妈妈,一个人带过孩子,讲真,这事儿,比上班还累。祝你和母亲关系和解,宝宝在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我是陈佳,世界和我爱着你。

题主,你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有意志,自己的生活习惯。对方还是你的母亲,连你都是他带大的,自然无法接受用你的方式来做。你很棒哦,有觉察到自己在试图控制母亲用自己的方式带孩子。你说总会抑制不住地想要去控制,这很正常哦。想法一旦在脑海里深耕,就很难祛除,忍不住一直去想。那么,一定要由母亲来带孩子吗?可不可以让母亲安度晚年,请育儿嫂来带孩子?恕我直言,母亲没有帮带孩子的义务,这是其一。其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如果只能让母亲带,没别的选择,既然无法改变母亲带孩子的方式,那只有从改变自己开始做了。这里讲一个可以控制想法的小方法,就是“转念”。举个例子,一个朋友,她的母亲爱干净,而且特别节省。枕头上一定要铺枕巾,一定要每天洗枕巾。枕巾洗时间长了,就一定会烂。烂了之后当擦桌子的抹布、当刷马桶的工具,当擦灶台的工具。总之要用这条枕巾用到无法再使用,才会扔掉。朋友一开始是无法接受的,觉得母亲洁癖、抠,自己这样就罢了,还要求家里人跟她一样的习惯,于是引发很多冲突。后来朋友开始接触心理学,学习如何转念。就是同样一件事,一个行为,如何从负面想法,转为正面想法。就如这个朋友,转念后,她看待母亲的行为,变成了自律、整洁、勤劳、节俭。母亲还是那个母亲,变得是自己的想法。“转念”是需要练习的,你可以先从一点点小事开始练习,看待母亲的做法时,多想积极的、阳光的、她做得很好的地方,并放大这种美好的感受。也要多跟母亲说些好听的,我是孩子妈妈,一个人带过孩子,讲真,这事儿,比上班还累。祝你和母亲关系和解,宝宝在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我是陈佳,世界和我爱着你。

7
评论
分享
亲爱的题主,你好~//看完你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一个垂头丧气的大男人在叹气,感叹生活不易,感叹万事俱疲...真希望我的感觉是不对的//从你的表述来看,你们家的矛盾并不是传统印象中的婆媳关系不好,而是母子关系的问题了。//在请父母帮忙带孩子之前,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父母来了之后他们能做什么,会做什么以及他们会怎么做,有没有跟他们讲过你们夫妻对父母的期待。//这就有点象我们企业招聘员工,有一个岗位需要人,那这个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而这个来应聘的人需要拥有哪些技能,都是一个企业招聘所要考虑的事情;我们请父母来帮忙,是不是也要考虑先考虑这些呢?我们在工作的时候都在讲究能力匹配、岗位匹配等等各种匹配度,生活中其实也是一样的*比如说,母亲如果文化程度不高,你却总是让她照着参考书育儿,每天讲故事、听儿歌、做游戏、准备营养餐且维生素ABCDE全配齐,这简直就是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因为她的认知还没到这个程度,重新学习新知识很难;而且她在养大你的时候也不是这样做的,她没有这方面的实际经验;*再比如,母亲平时的生活习惯比较松散,你却要求她每天都要保持家里干净卫生、窗明几净、物归其位,这对她来说就是个极大的挑战;*再比如说,母亲的个人卫生习惯可能没有那么好,比较邋遢,你要求她必须每天洗澡剪指甲,出入不同房间换不同的拖鞋等等,这对她来说简直就是在受罪,条件太苛刻她也记不住啊......//所以说,我们用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先知道我们需要这个人来做什么,然后再去找适合的人//如果你想解决当下的问题,可能需要你首先来梳理一下自己的需求,然后找到母亲可以胜任的地方,再跟她好好聊一聊。比如说你需要母亲做饭,因为母亲做的饭菜很可口,那么教育孩子的事情就不要让母亲做了,你们夫妻二人来负责就好了;如果你们需要母亲帮忙接送孩子上下学,因为她无论是做饭还是教育孩子都不行,但是你们夫妻二人工作忙无暇接送孩子,那就只让母亲做接送的工作就好了......总之,我给你的建议就是,如果你们没有办法请保姆来替代母亲的位置,那就去找到母亲能做的、会做的、能做得到的方面,请母亲协助你们家庭的成长。多看看母亲擅长的地方,具备优势的地方,怀着感恩的心,善待母亲,大家才能和睦相处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帮到你~祝你家庭幸福~~

亲爱的题主,你好~//看完你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一个垂头丧气的大男人在叹气,感叹生活不易,感叹万事俱疲...真希望我的感觉是不对的//从你的表述来看,你们家的矛盾并不是传统印象中的婆媳关系不好,而是母子关系的问题了。//在请父母帮忙带孩子之前,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父母来了之后他们能做什么,会做什么以及他们会怎么做,有没有跟他们讲过你们夫妻对父母的期待。//这就有点象我们企业招聘员工,有一个岗位需要人,那这个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而这个来应聘的人需要拥有哪些技能,都是一个企业招聘所要考虑的事情;我们请父母来帮忙,是不是也要考虑先考虑这些呢?我们在工作的时候都在讲究能力匹配、岗位匹配等等各种匹配度,生活中其实也是一样的*比如说,母亲如果文化程度不高,你却总是让她照着参考书育儿,每天讲故事、听儿歌、做游戏、准备营养餐且维生素ABCDE全配齐,这简直就是件比登天还难的事情,因为她的认知还没到这个程度,重新学习新知识很难;而且她在养大你的时候也不是这样做的,她没有这方面的实际经验;*再比如,母亲平时的生活习惯比较松散,你却要求她每天都要保持家里干净卫生、窗明几净、物归其位,这对她来说就是个极大的挑战;*再比如说,母亲的个人卫生习惯可能没有那么好,比较邋遢,你要求她必须每天洗澡剪指甲,出入不同房间换不同的拖鞋等等,这对她来说简直就是在受罪,条件太苛刻她也记不住啊......//所以说,我们用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先知道我们需要这个人来做什么,然后再去找适合的人//如果你想解决当下的问题,可能需要你首先来梳理一下自己的需求,然后找到母亲可以胜任的地方,再跟她好好聊一聊。比如说你需要母亲做饭,因为母亲做的饭菜很可口,那么教育孩子的事情就不要让母亲做了,你们夫妻二人来负责就好了;如果你们需要母亲帮忙接送孩子上下学,因为她无论是做饭还是教育孩子都不行,但是你们夫妻二人工作忙无暇接送孩子,那就只让母亲做接送的工作就好了......总之,我给你的建议就是,如果你们没有办法请保姆来替代母亲的位置,那就去找到母亲能做的、会做的、能做得到的方面,请母亲协助你们家庭的成长。多看看母亲擅长的地方,具备优势的地方,怀着感恩的心,善待母亲,大家才能和睦相处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帮到你~祝你家庭幸福~~

6
评论
分享
1楼主你好,看到你这段话之后能感到目前这个阶段很无力和无助的。不知道你们现在是一胎还是二胎,如果第二胎因为这个情况的话可能还是会有区别。看起来似乎更像你们刚有孩子,有了孩子,这对每对夫妻、每个小家庭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通常这时候我们也很需要父母能帮衬一把,我们还要兼顾到工作、生活,还有孩子,那么这也会是家庭矛盾出现很多的一个阶段。所以很多人都会有你处在目前这个阶段的艰难。我想这一点可能会让你稍微感觉到好一点。同处在需要养育孩子,要承担生活、家庭、工作多方面责任和压力的时候,每个人在这个阶段都非常艰难和不容易。2另外第二点,能看到你说和母亲有很多争吵,这种争吵也会让你感觉到无力,但是感觉有一点是你没说的,似乎你和妻子的关系是不错的。有这样的一个基础,其实你的问题解决起来就会相对要好很多。因为你们的小家庭这个三脚架比较稳固的话,那么解决小家庭之外的一些矛盾或者是冲突,相对来讲会更顺利。所以你也提到和母亲的争吵让妻子和孩子总会听到,你也感到很懊恼。但这里也有你的责任与承担这部分在的,这方面你也需要看到哦。3另外第三点,我想其实你对母亲有很多复杂的情绪。其中会有很多愤怒,同时也会有很多期待的。母亲说你没本事,这听了会让人蛮沮丧的,你也感受到了无力与挫败。同时从中也能看到,你可能也非常的希望母亲能够去肯定和看到你的力量,但似乎这一块母亲没有给到你,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也会有很多的失落和失望。如果你能够真实的看到自己和母亲的沟通互动中的一些真实的情感,那么可能你会能相对从这种无力感中走出来。因为母亲说的,并不是你现实中的样子。你能够成家组建一个小家庭,现在也做了爸爸,能够去照顾到妻子和孩子的情绪,也希望能和母亲有良好的沟通,这些都是你做的非常不错的地方,并不是母亲口中说的没有本事。所以你要跳出情绪来,看到真实的自己和对方。你们之间的互动,并不完全是你想象中的,或者是母亲口中的那个样子,这些是带有很多情绪之下的一些话。甚至我们可能自己也常常忘记在情绪非常强烈时,说的一些话语。4另外还有一点你可以去思考的是,不知道你的孩子现在多大年龄。当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时,会激发了我们自己,曾经和重要养育者的一些早年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你能够去了解自己,同时了解和重要养育者之间的互动。当然,你和母亲身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就是你的妻子,当你和母亲之间产生矛盾时,可以让妻子在旁边给你做个提醒,先用物理层面方面来解决,拉开距离冷静一会,也可以减少争吵的频率。如果这种状况比较严重的影响到你目前的状态,那么可能也会影响到你们小家庭,包括孩子的成长,你可以去找一个精神动力学的咨询师,帮你探讨一下你和母亲的之间的矛盾。也许对你目前家庭中的关系改善会有帮助。祝顺利~

1楼主你好,看到你这段话之后能感到目前这个阶段很无力和无助的。不知道你们现在是一胎还是二胎,如果第二胎因为这个情况的话可能还是会有区别。看起来似乎更像你们刚有孩子,有了孩子,这对每对夫妻、每个小家庭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通常这时候我们也很需要父母能帮衬一把,我们还要兼顾到工作、生活,还有孩子,那么这也会是家庭矛盾出现很多的一个阶段。所以很多人都会有你处在目前这个阶段的艰难。我想这一点可能会让你稍微感觉到好一点。同处在需要养育孩子,要承担生活、家庭、工作多方面责任和压力的时候,每个人在这个阶段都非常艰难和不容易。2另外第二点,能看到你说和母亲有很多争吵,这种争吵也会让你感觉到无力,但是感觉有一点是你没说的,似乎你和妻子的关系是不错的。有这样的一个基础,其实你的问题解决起来就会相对要好很多。因为你们的小家庭这个三脚架比较稳固的话,那么解决小家庭之外的一些矛盾或者是冲突,相对来讲会更顺利。所以你也提到和母亲的争吵让妻子和孩子总会听到,你也感到很懊恼。但这里也有你的责任与承担这部分在的,这方面你也需要看到哦。3另外第三点,我想其实你对母亲有很多复杂的情绪。其中会有很多愤怒,同时也会有很多期待的。母亲说你没本事,这听了会让人蛮沮丧的,你也感受到了无力与挫败。同时从中也能看到,你可能也非常的希望母亲能够去肯定和看到你的力量,但似乎这一块母亲没有给到你,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也会有很多的失落和失望。如果你能够真实的看到自己和母亲的沟通互动中的一些真实的情感,那么可能你会能相对从这种无力感中走出来。因为母亲说的,并不是你现实中的样子。你能够成家组建一个小家庭,现在也做了爸爸,能够去照顾到妻子和孩子的情绪,也希望能和母亲有良好的沟通,这些都是你做的非常不错的地方,并不是母亲口中说的没有本事。所以你要跳出情绪来,看到真实的自己和对方。你们之间的互动,并不完全是你想象中的,或者是母亲口中的那个样子,这些是带有很多情绪之下的一些话。甚至我们可能自己也常常忘记在情绪非常强烈时,说的一些话语。4另外还有一点你可以去思考的是,不知道你的孩子现在多大年龄。当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时,会激发了我们自己,曾经和重要养育者的一些早年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你能够去了解自己,同时了解和重要养育者之间的互动。当然,你和母亲身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就是你的妻子,当你和母亲之间产生矛盾时,可以让妻子在旁边给你做个提醒,先用物理层面方面来解决,拉开距离冷静一会,也可以减少争吵的频率。如果这种状况比较严重的影响到你目前的状态,那么可能也会影响到你们小家庭,包括孩子的成长,你可以去找一个精神动力学的咨询师,帮你探讨一下你和母亲的之间的矛盾。也许对你目前家庭中的关系改善会有帮助。祝顺利~

6
评论
分享
题主的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在很多人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明明心里想的是要把事情做好,可等到做的时候却发现结果总是跟自己所想的相差很远,甚至是背道而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心办坏事儿”。那么原因在哪儿呢?想做好的是自己,没做好的也是自己,想法和做法一个这样一个那样,自然也就会出现那种“打架”的局面,时间精力都花费了,问题却没解决。这样的情况在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可以说是意识自我和潜意识自我之间的冲突太激烈了,结果是意识自我输给了潜意识自我。在题主的问题当中,想要跟母亲好好聊聊是意识自我的想法,意识自我很清楚的知道跟妈妈好好聊聊可以让妈妈帮忙照顾孩子,减轻自己夫妻的压力,这点没什么问题。只是在题主的脑子里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就是想要母亲按照自己认为的方式来带孩子,这个想法和上面的那个想法相同之处都是带孩子,不同之处在于多了一个条件“按照题主认为的方式”,这样就相当于是要母亲不随便做主,这在无形当中也就束缚了母亲的思想,毕竟母亲是单独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同时也有带过孩子的经验,很多时候过去带孩子的经验会影响到她在带孙子时候的思想和行为,而这是不可控的因素,也是母亲做不到的事情。题主要求母亲去做她做不到的事情,这个时候跟母亲之间自然也就会产生矛盾而吵架。题主可以去觉察一下自己内心对于想要让母亲按照自己所想的去带孩子的背后潜在信息是什么,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什么,表达什么。母亲跟题主夫妻的思想观念不同是很正常的,彼此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接受的教育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即使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思想观念不一致也很正常,毕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需求。题主想要让母亲帮忙带孩子,可以先去思考如何接纳母亲的这种独特性,把自己内心的困扰解决了,再去跟妻子商量再做决定。

题主的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在很多人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明明心里想的是要把事情做好,可等到做的时候却发现结果总是跟自己所想的相差很远,甚至是背道而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心办坏事儿”。那么原因在哪儿呢?想做好的是自己,没做好的也是自己,想法和做法一个这样一个那样,自然也就会出现那种“打架”的局面,时间精力都花费了,问题却没解决。这样的情况在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可以说是意识自我和潜意识自我之间的冲突太激烈了,结果是意识自我输给了潜意识自我。在题主的问题当中,想要跟母亲好好聊聊是意识自我的想法,意识自我很清楚的知道跟妈妈好好聊聊可以让妈妈帮忙照顾孩子,减轻自己夫妻的压力,这点没什么问题。只是在题主的脑子里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就是想要母亲按照自己认为的方式来带孩子,这个想法和上面的那个想法相同之处都是带孩子,不同之处在于多了一个条件“按照题主认为的方式”,这样就相当于是要母亲不随便做主,这在无形当中也就束缚了母亲的思想,毕竟母亲是单独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同时也有带过孩子的经验,很多时候过去带孩子的经验会影响到她在带孙子时候的思想和行为,而这是不可控的因素,也是母亲做不到的事情。题主要求母亲去做她做不到的事情,这个时候跟母亲之间自然也就会产生矛盾而吵架。题主可以去觉察一下自己内心对于想要让母亲按照自己所想的去带孩子的背后潜在信息是什么,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什么,表达什么。母亲跟题主夫妻的思想观念不同是很正常的,彼此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接受的教育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即使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思想观念不一致也很正常,毕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需求。题主想要让母亲帮忙带孩子,可以先去思考如何接纳母亲的这种独特性,把自己内心的困扰解决了,再去跟妻子商量再做决定。

5
评论
分享
楼主你好,我是黄小鹿。===寻找例外!===楼主一和妈妈坐下来沟通的时候,总是会发展成争吵。但是我想这可能不是每次吧?也许会有哪怕那么一次你们为了一个事情平心静气地坐下来沟通了一次呢?那一次我们做了什么呢?这一次例外就能够帮助我们发现争吵旋涡中的一个闪光点,让我们走向灿烂的阳光。在这一次中我们一定能够发现不一样,能够发现妈妈的需求,发现找到自己的需求。同时,在这里我有一个好奇,一般来说婆婆在儿子家居住,常常发生争吵的多数是婆媳关系,在你的家里更多的是你和你母亲的矛盾,那么您妻子对于你们争吵的内容看法是什么呢?你的内疚是否可以通过和妻子沟通得到缓解呢?你和母亲的矛盾是否能够通过妻子的从中沟通得到缓和呢?以下内容也许我们可以探讨一下他的发生原因和未来的处理方式:1、“很多时候母亲的习惯和我们很不同,自己总会抑制不住的想要母亲按自己的方式来带孩子,总是产生矛盾”一般来说妈妈是陪伴你长大的最亲密的人,你的很多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也许都是来自于父母的行为教育,为什么你会和母亲很不相同呢?是因为你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很短吗?是因为你一直不认同母亲的为人处事的方法吗?还是说你离开母亲一个人生活太久了,有了自己新的想法呢?或者说本身来自于你对自己的不认可投射到了母亲身上,正是因为某些行为模式你们实在是太像了,你从妈妈身上看到了自己,那个你不喜欢的自己呢?在这里,找到原因,发泄出自己内心的情绪,愤怒,内疚,悲伤、痛苦和害怕等。你想让母亲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带孩子,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的母亲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事实上谁也不能控制谁。那么我们需要确认每一位在家里带小孩的角色和主要负责的任务是什么,能够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自然矛盾就会减少。在家里,父母自然是孩子的第一教育人,孩子更多的是以父母为榜样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的。爷爷奶奶更多的是生活上的照顾,也要鼓励爷爷奶奶过好自己的生活,减少他们在带孙辈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把关注里放到自己的身上,逐步确立好相互的边界。关于边界感,这个概念很多壹心理的问答中都提到过,简单来说就是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我们相互关爱,但同时又相互尊重互不干涉。也许楼主从小母亲就比较喜欢大包大揽用自己的想法代替你的想法,帮助你做决定,让你按照他的想法来做决定。之后因为结婚,你才真正地感受到可以自己做主了,感觉喘了一口气。现在不得不生活在一起,又回到了刚开始的感受,所以楼主感觉被侵犯了自主权。所以我们需要肯定妈妈的付出。给妈妈安排其他个人有兴趣的生活,如广场舞等和妈妈商量教育孩子妻子为主,如果你和妈妈有其他想法或者意见那就私底下提出,不当着孩子的面否定妻子的教育理念。和妈妈、妻子商量,为了妈妈不要太辛苦,有自己的生活空间,除了接孩子,做晚饭,其他时间都有你们夫妻两处理。如果你们夫妻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欢迎妈妈批评指正,希望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2、“争吵过后又很懊恼,母亲也很生气,总是会说一些破罐子破摔的话,类似那我就是没本事之类的”妈妈用这种贬低自己的方式,折磨自己的方式让你感到不孝顺,从而控制你的行为,是不是多次你想执行的事情,想坚持的立场都因为妈妈这样的的举动而不能落实呢?如果确实是这个模式,那么对于妈妈我们从情感上要感激和疼爱,但是在自己小家和自己成长的问题上我们需要站稳立场,这样刚开始妈妈可能会很难受,但同时也是帮助妈妈减少自己给自己加上的额外担子,妈妈自己也会感受到很辛苦。3、“感觉很无力”每天你在处理一家四口的关系,维持自己丈夫、爸爸、儿子的好形象,你希望自己做的好一些,再好一些,最好是完美,当然会很辛苦,我们不能控制任何一个别人,我们只能管理自己,所以把不属于你的责任卸下来吧,回归自己的本人的角色,每一位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生活的智慧,妻子有处理关系的能力,她细腻,孩子有自己的快乐,ta并不需要教科书般的教育和照顾,ta只需要一家人开心快乐呵护就好。妈妈有自己的想法,她知道怎么做快乐,我们只需要帮助她做自己。楼主,你把妻子的责任还给妻子,我们是一家人可以坐下来一起沟通。楼主,你把妈妈的责任还给妈妈,如果妈妈做多了,做得不是很合适,孩子的反馈她会接收到。楼主,你把孩子的责任还给自己,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父母的教育很重要,但是你怎么做才更重要。最后,希望楼主降低对自己作为丈夫、父亲、儿子的高标准,我们可以向着更好的自己努力,但是更重要的是你开心快乐积极的样子才是家庭最需要的,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家庭和睦,幸福快乐,不是吗?

楼主你好,我是黄小鹿。===寻找例外!===楼主一和妈妈坐下来沟通的时候,总是会发展成争吵。但是我想这可能不是每次吧?也许会有哪怕那么一次你们为了一个事情平心静气地坐下来沟通了一次呢?那一次我们做了什么呢?这一次例外就能够帮助我们发现争吵旋涡中的一个闪光点,让我们走向灿烂的阳光。在这一次中我们一定能够发现不一样,能够发现妈妈的需求,发现找到自己的需求。同时,在这里我有一个好奇,一般来说婆婆在儿子家居住,常常发生争吵的多数是婆媳关系,在你的家里更多的是你和你母亲的矛盾,那么您妻子对于你们争吵的内容看法是什么呢?你的内疚是否可以通过和妻子沟通得到缓解呢?你和母亲的矛盾是否能够通过妻子的从中沟通得到缓和呢?以下内容也许我们可以探讨一下他的发生原因和未来的处理方式:1、“很多时候母亲的习惯和我们很不同,自己总会抑制不住的想要母亲按自己的方式来带孩子,总是产生矛盾”一般来说妈妈是陪伴你长大的最亲密的人,你的很多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也许都是来自于父母的行为教育,为什么你会和母亲很不相同呢?是因为你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很短吗?是因为你一直不认同母亲的为人处事的方法吗?还是说你离开母亲一个人生活太久了,有了自己新的想法呢?或者说本身来自于你对自己的不认可投射到了母亲身上,正是因为某些行为模式你们实在是太像了,你从妈妈身上看到了自己,那个你不喜欢的自己呢?在这里,找到原因,发泄出自己内心的情绪,愤怒,内疚,悲伤、痛苦和害怕等。你想让母亲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带孩子,你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的母亲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事实上谁也不能控制谁。那么我们需要确认每一位在家里带小孩的角色和主要负责的任务是什么,能够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自然矛盾就会减少。在家里,父母自然是孩子的第一教育人,孩子更多的是以父母为榜样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的。爷爷奶奶更多的是生活上的照顾,也要鼓励爷爷奶奶过好自己的生活,减少他们在带孙辈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把关注里放到自己的身上,逐步确立好相互的边界。关于边界感,这个概念很多壹心理的问答中都提到过,简单来说就是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我们相互关爱,但同时又相互尊重互不干涉。也许楼主从小母亲就比较喜欢大包大揽用自己的想法代替你的想法,帮助你做决定,让你按照他的想法来做决定。之后因为结婚,你才真正地感受到可以自己做主了,感觉喘了一口气。现在不得不生活在一起,又回到了刚开始的感受,所以楼主感觉被侵犯了自主权。所以我们需要肯定妈妈的付出。给妈妈安排其他个人有兴趣的生活,如广场舞等和妈妈商量教育孩子妻子为主,如果你和妈妈有其他想法或者意见那就私底下提出,不当着孩子的面否定妻子的教育理念。和妈妈、妻子商量,为了妈妈不要太辛苦,有自己的生活空间,除了接孩子,做晚饭,其他时间都有你们夫妻两处理。如果你们夫妻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欢迎妈妈批评指正,希望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2、“争吵过后又很懊恼,母亲也很生气,总是会说一些破罐子破摔的话,类似那我就是没本事之类的”妈妈用这种贬低自己的方式,折磨自己的方式让你感到不孝顺,从而控制你的行为,是不是多次你想执行的事情,想坚持的立场都因为妈妈这样的的举动而不能落实呢?如果确实是这个模式,那么对于妈妈我们从情感上要感激和疼爱,但是在自己小家和自己成长的问题上我们需要站稳立场,这样刚开始妈妈可能会很难受,但同时也是帮助妈妈减少自己给自己加上的额外担子,妈妈自己也会感受到很辛苦。3、“感觉很无力”每天你在处理一家四口的关系,维持自己丈夫、爸爸、儿子的好形象,你希望自己做的好一些,再好一些,最好是完美,当然会很辛苦,我们不能控制任何一个别人,我们只能管理自己,所以把不属于你的责任卸下来吧,回归自己的本人的角色,每一位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生活的智慧,妻子有处理关系的能力,她细腻,孩子有自己的快乐,ta并不需要教科书般的教育和照顾,ta只需要一家人开心快乐呵护就好。妈妈有自己的想法,她知道怎么做快乐,我们只需要帮助她做自己。楼主,你把妻子的责任还给妻子,我们是一家人可以坐下来一起沟通。楼主,你把妈妈的责任还给妈妈,如果妈妈做多了,做得不是很合适,孩子的反馈她会接收到。楼主,你把孩子的责任还给自己,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父母的教育很重要,但是你怎么做才更重要。最后,希望楼主降低对自己作为丈夫、父亲、儿子的高标准,我们可以向着更好的自己努力,但是更重要的是你开心快乐积极的样子才是家庭最需要的,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家庭和睦,幸福快乐,不是吗?

5
评论
分享
你好题主,看了你的描述能感受到你的困惑和不解,在描述中我觉得这更像是一个家庭“主权”的问题,无论是母亲还是您看似是在孩子的培养的问题上存在争议,但是你们争吵的依据则偏向“你的能力”和“你母亲的能力”的这种问题上靠拢,争论的点不在于“哪种方法可以更好的培育孩子”,而是变成了“谁更有能力来培养孩子,谁的能力强谁就是正确的”,所以我觉得问题根源在于“家庭主权”的争夺上。解决方法:1.出现分歧的时候避免情绪化的行为和思考方式。愤怒是我们最原始的让对方屈服的方式,如果双方都通过愤怒的方式在希望对方屈服,那将会陷入一个死循环,无法解决问题。这时候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可以让双方都进去理性思考的阶段,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2.关于自主权和自尊的问题,可以采用课题分离的方式。控制感的根源来自于自主,当你母亲试图控制你改变你的想法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侵犯你的自主权,你会本能的进行反抗。同样的道理,当你试图改变你母亲的想法的时候,你母亲一样会进行本能的反抗。尊重每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和尊严是课题分离方式的基础认知。课题分离:分清自己的事还是他人的事。事情的结果谁负责就是谁的课题。

你好题主,看了你的描述能感受到你的困惑和不解,在描述中我觉得这更像是一个家庭“主权”的问题,无论是母亲还是您看似是在孩子的培养的问题上存在争议,但是你们争吵的依据则偏向“你的能力”和“你母亲的能力”的这种问题上靠拢,争论的点不在于“哪种方法可以更好的培育孩子”,而是变成了“谁更有能力来培养孩子,谁的能力强谁就是正确的”,所以我觉得问题根源在于“家庭主权”的争夺上。解决方法:1.出现分歧的时候避免情绪化的行为和思考方式。愤怒是我们最原始的让对方屈服的方式,如果双方都通过愤怒的方式在希望对方屈服,那将会陷入一个死循环,无法解决问题。这时候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可以让双方都进去理性思考的阶段,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2.关于自主权和自尊的问题,可以采用课题分离的方式。控制感的根源来自于自主,当你母亲试图控制你改变你的想法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侵犯你的自主权,你会本能的进行反抗。同样的道理,当你试图改变你母亲的想法的时候,你母亲一样会进行本能的反抗。尊重每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和尊严是课题分离方式的基础认知。课题分离:分清自己的事还是他人的事。事情的结果谁负责就是谁的课题。

5
评论
分享
你好,我是壹心理侯老师。我看到的1、你是一个爱妻子的丈夫有了孩子,你能想到让妈妈来帮妻子一起照顾孩子,看得出,你能理解妻子的辛苦,并愿意想办法缓解妻子的疲劳。你真的是一个爱妻子的丈夫。2、你有一个爱你的妈妈你的妈妈愿意离开自己习惯的舒适环境,来跟习惯不同的你们一起住,照料你们的衣食起居,和你们一起照顾孩子,她的孙子。真的,你有一个爱你的妈妈。你感觉无力的3、习惯的不同造成的矛盾你说“很多时候母亲的习惯和我们很不同”,这是客观存在。你说“自己总会抑制不住的想要母亲按自己的方式来带孩子,总是产生矛盾”。你知道你们习惯不同,你有你带孩子的方式,而这个方式是不是从有了孩子才产生出来的,时间不久吧?让母亲按你们的方式,她做不到,你很生气。那么你想想,母亲把你带大,她的方式多久了?你想用短时间的习惯方式来改变她几十年的习惯方式,你是在难为自己还是在难为母亲?4、让妻子和孩子总在听我和母亲的争吵让母亲来帮忙,本是为了让妻子不那么辛苦,结果你们的矛盾,导致让妻子和孩子总在听你和母亲的争吵。这个状态,你很难受,似乎你也不想,所以你感觉很无力。但是你知道吗,这其中最难受的是谁?是你的妻子啊!在一个家庭关系中,婆媳关系不和,会让当丈夫的(当儿子的)难做;同样的,母子关系不和,会让当妻子的(当儿媳的)难做,你的这种行为似乎把你妻子推到了道德线的边缘。5、尝试改变对待母亲的态度1)看到你们的不同,母亲的方式和你们的方式不一样,允许并接纳差异的存在。哦,原来母亲是这样照顾孩子的,我是这样照顾孩子的。允许她按她的方式,你按你的方式。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危险问题等,当母亲照顾孩子时,就按母亲的方式来;当你们照顾孩子时,就按你们的方式来;实在看不下去,也不要用直言“母亲你这样不对”伤害她,你只需要告诉她:“妈,让我来吧。”同时,跟母亲交流着“妈,你看,你这样……”“妈,我知道我小时候你都是这么照顾我的,好辛苦啊。不过现在都讲科学养育,咱们要这样做……”2)看到做母亲的不容易。想想你的母亲,她生活在你们习惯的环境,真的不容易。帮你照顾孩子,还要被要求改掉她几十年的习惯了,还要看着自己的儿子跟自己吵闹,她生气,难道不应该吗?现在你的妻子也做了母亲。想一想,20多年后,如果你的孩子也需要你妻子帮助照顾孩子,如果你的孩子也这样对你的妻子,你会怎么想?感觉会怎样?所以,看到做母亲的不容易。不只是你的母亲,还有你孩子的母亲。婚姻关系要经营,各种家庭关系一样要经营。愿你与母亲和谐相处!阖家欢乐!我是壹心理侯老师,我在壹心理陪着你。

你好,我是壹心理侯老师。我看到的1、你是一个爱妻子的丈夫有了孩子,你能想到让妈妈来帮妻子一起照顾孩子,看得出,你能理解妻子的辛苦,并愿意想办法缓解妻子的疲劳。你真的是一个爱妻子的丈夫。2、你有一个爱你的妈妈你的妈妈愿意离开自己习惯的舒适环境,来跟习惯不同的你们一起住,照料你们的衣食起居,和你们一起照顾孩子,她的孙子。真的,你有一个爱你的妈妈。你感觉无力的3、习惯的不同造成的矛盾你说“很多时候母亲的习惯和我们很不同”,这是客观存在。你说“自己总会抑制不住的想要母亲按自己的方式来带孩子,总是产生矛盾”。你知道你们习惯不同,你有你带孩子的方式,而这个方式是不是从有了孩子才产生出来的,时间不久吧?让母亲按你们的方式,她做不到,你很生气。那么你想想,母亲把你带大,她的方式多久了?你想用短时间的习惯方式来改变她几十年的习惯方式,你是在难为自己还是在难为母亲?4、让妻子和孩子总在听我和母亲的争吵让母亲来帮忙,本是为了让妻子不那么辛苦,结果你们的矛盾,导致让妻子和孩子总在听你和母亲的争吵。这个状态,你很难受,似乎你也不想,所以你感觉很无力。但是你知道吗,这其中最难受的是谁?是你的妻子啊!在一个家庭关系中,婆媳关系不和,会让当丈夫的(当儿子的)难做;同样的,母子关系不和,会让当妻子的(当儿媳的)难做,你的这种行为似乎把你妻子推到了道德线的边缘。5、尝试改变对待母亲的态度1)看到你们的不同,母亲的方式和你们的方式不一样,允许并接纳差异的存在。哦,原来母亲是这样照顾孩子的,我是这样照顾孩子的。允许她按她的方式,你按你的方式。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危险问题等,当母亲照顾孩子时,就按母亲的方式来;当你们照顾孩子时,就按你们的方式来;实在看不下去,也不要用直言“母亲你这样不对”伤害她,你只需要告诉她:“妈,让我来吧。”同时,跟母亲交流着“妈,你看,你这样……”“妈,我知道我小时候你都是这么照顾我的,好辛苦啊。不过现在都讲科学养育,咱们要这样做……”2)看到做母亲的不容易。想想你的母亲,她生活在你们习惯的环境,真的不容易。帮你照顾孩子,还要被要求改掉她几十年的习惯了,还要看着自己的儿子跟自己吵闹,她生气,难道不应该吗?现在你的妻子也做了母亲。想一想,20多年后,如果你的孩子也需要你妻子帮助照顾孩子,如果你的孩子也这样对你的妻子,你会怎么想?感觉会怎样?所以,看到做母亲的不容易。不只是你的母亲,还有你孩子的母亲。婚姻关系要经营,各种家庭关系一样要经营。愿你与母亲和谐相处!阖家欢乐!我是壹心理侯老师,我在壹心理陪着你。

5
评论
分享
OK,你好,感谢你的提问,我是咖啡。我想家庭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最难处理的。因为我们每天都要在一起,还要共同处理一些事情。而有些意见达不到共识的话,可能会很纠结。首先你和你的妈妈吵了很多次,又当着孩子的面,你会感觉到愧疚。而你和妈妈意见不同,愤怒的时候,情绪和心情都会很不好。当妈妈说你无能的时候,你一定是委屈愤怒和痛苦还有难受的。我想已经这样子经历了很长时间了。一定过了一段很艰难的时光。那么我发觉有一个问题是,好像你们都在试图说服对方,让对方理解自己。也就是想要改变妈妈的行为或者想法。按照你的想法去抚养孩子。因为妈妈那一辈的人和我们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的经历和我们的经历都不一样呀。我们经过的教育或者我们读过的书,听过的课和人的交流和他们是不一样的。而且他们那一辈的人已经60岁左右了。他们的想法已经成型了,想要改变他们是很痛苦很困难的一件事情,而且会让自己很有挫败感。我们可能会想,我明明是对的,他们为什么就是不理解,而且我说了好多次了,他们怎么就是记不住。这样子的话会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漩涡,同时呢,还会让家庭氛围很不好。可是我们觉得父母的养育方式真的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怕我们的孩子会被带的偏离我们的预期,所以也会有一定的担忧,着急,还有一些恐惧的心理。可是我们改变父母的话,真的是会很徒劳。除非他们自己意识到他们确实需要改变,这个改变才会顺利。否则他们就会觉得是我们的无理取闹。他们可能会想他们把我们都养这么大了,怎么可能不会养孩子呢?而我们自己都是个孩子,怎么可能有他们经验丰富,怎么可能有他们厉害呢?所以他们对我们是持怀疑的态度,所以说我们说的话他们不一定愿意听,也不一定愿意相信。所以就不要试图去改变父母了,这样会让自己很累的,也会很痛苦。达不到和解的时候就想吵架,因为你说的话他们不理解,听不懂还会反驳你,你就会很愤怒。就会越想改变他们,越觉得他们有问题。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OK,我们可不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我们培养孩子这件事情上,我们按照我们的想法和我们的意愿去抚养我们的孩子。孩子虽然小,可是他们会感受到哪一种方式,他们更加喜欢更加喜爱。慢慢的我们通过很长时间一点一点的磨平和改变我们的父母是行得通的。可是如果我们想要三天一个月,就让我们的父母完全按照我们的来,可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且是一件很挫败的事情。我们可能要花好长好长好长好长好长的时间,一点一点的磨平我们的父母。父母的改变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一方面我们就调整自己的心态。因为谁痛苦谁改变,父母并不会觉得痛苦,所以说他们也不会改变。我们感到了痛苦,那么需要改变的是我们,否则痛苦的只会还是我们。OK,感谢你的提问。希望你可以和你的父母和解,虽然说有点难,可是作为家庭来说还是必要的,给自己点时间,也给父母点时间成长。世界和我爱着你。

OK,你好,感谢你的提问,我是咖啡。我想家庭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最难处理的。因为我们每天都要在一起,还要共同处理一些事情。而有些意见达不到共识的话,可能会很纠结。首先你和你的妈妈吵了很多次,又当着孩子的面,你会感觉到愧疚。而你和妈妈意见不同,愤怒的时候,情绪和心情都会很不好。当妈妈说你无能的时候,你一定是委屈愤怒和痛苦还有难受的。我想已经这样子经历了很长时间了。一定过了一段很艰难的时光。那么我发觉有一个问题是,好像你们都在试图说服对方,让对方理解自己。也就是想要改变妈妈的行为或者想法。按照你的想法去抚养孩子。因为妈妈那一辈的人和我们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的经历和我们的经历都不一样呀。我们经过的教育或者我们读过的书,听过的课和人的交流和他们是不一样的。而且他们那一辈的人已经60岁左右了。他们的想法已经成型了,想要改变他们是很痛苦很困难的一件事情,而且会让自己很有挫败感。我们可能会想,我明明是对的,他们为什么就是不理解,而且我说了好多次了,他们怎么就是记不住。这样子的话会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漩涡,同时呢,还会让家庭氛围很不好。可是我们觉得父母的养育方式真的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怕我们的孩子会被带的偏离我们的预期,所以也会有一定的担忧,着急,还有一些恐惧的心理。可是我们改变父母的话,真的是会很徒劳。除非他们自己意识到他们确实需要改变,这个改变才会顺利。否则他们就会觉得是我们的无理取闹。他们可能会想他们把我们都养这么大了,怎么可能不会养孩子呢?而我们自己都是个孩子,怎么可能有他们经验丰富,怎么可能有他们厉害呢?所以他们对我们是持怀疑的态度,所以说我们说的话他们不一定愿意听,也不一定愿意相信。所以就不要试图去改变父母了,这样会让自己很累的,也会很痛苦。达不到和解的时候就想吵架,因为你说的话他们不理解,听不懂还会反驳你,你就会很愤怒。就会越想改变他们,越觉得他们有问题。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OK,我们可不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我们培养孩子这件事情上,我们按照我们的想法和我们的意愿去抚养我们的孩子。孩子虽然小,可是他们会感受到哪一种方式,他们更加喜欢更加喜爱。慢慢的我们通过很长时间一点一点的磨平和改变我们的父母是行得通的。可是如果我们想要三天一个月,就让我们的父母完全按照我们的来,可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且是一件很挫败的事情。我们可能要花好长好长好长好长好长的时间,一点一点的磨平我们的父母。父母的改变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一方面我们就调整自己的心态。因为谁痛苦谁改变,父母并不会觉得痛苦,所以说他们也不会改变。我们感到了痛苦,那么需要改变的是我们,否则痛苦的只会还是我们。OK,感谢你的提问。希望你可以和你的父母和解,虽然说有点难,可是作为家庭来说还是必要的,给自己点时间,也给父母点时间成长。世界和我爱着你。

5
评论
分享
新手爸爸,看到你的叙述,能感受到你此时的尴尬与困惑。与妈妈吵架,从你的叙述中,大概原因包括,生活与处世习惯不同又无法互相包容希望对方向好,但对方拒绝改变生活与处世习惯,对于你与母亲而言,确实是代沟。这种差距表现为行为上的不合拍,实际上是认知上的层次与距离。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是不容易,因为这不亚于重塑三观。短期的解决方法是,求同存异,以终为始。即始终抓住养育孩子的主线,发挥各自专长,然后对有争议点,以有利于孩子未来成长为原则,委婉执行就好......家就不是法院,不是用来辨别对错,讲道理的,承认你母亲的付出,尊重她的处世方式,与让她按你希望的方式养育孩子不冲突。前者是情感,而后者只是处事技巧。为了对方好,对方就一定要做......这其实是个认知谬论。感受是很私人的,我们所认为的好,对方是否认可,这并不确定。即便是母子之间也一样。想想那些为供孩子砸锅卖铁,最后孩子却说父母不理解自己,被弄神经了......如果我们真觉得是为对方好,那么要么尝试尽量让对方主动改变立场,要么就尽已所能,将对方直接享受那个好,而不是去和对方论短长。人的自卫心理是天性,或者说人的潜意识里就是不愿意改变的,尤其对于相伴已久的东西。比如你与母亲的争论,是对母亲养育孩子方式的挑战与破除,而母亲并没有意愿去改变,所以才会有破罐子破摔的反馈......与其争论养育方式,不如直接发挥母亲所长,避开其短处,这样既可以让母亲享受育儿的成就感,也不会破坏你的养儿计划,而你既可以减少由此带来的争吵,也能增多亲子互动时间,更多地亲身验证下你的养儿方式效果如何

新手爸爸,看到你的叙述,能感受到你此时的尴尬与困惑。与妈妈吵架,从你的叙述中,大概原因包括,生活与处世习惯不同又无法互相包容希望对方向好,但对方拒绝改变生活与处世习惯,对于你与母亲而言,确实是代沟。这种差距表现为行为上的不合拍,实际上是认知上的层次与距离。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是不容易,因为这不亚于重塑三观。短期的解决方法是,求同存异,以终为始。即始终抓住养育孩子的主线,发挥各自专长,然后对有争议点,以有利于孩子未来成长为原则,委婉执行就好......家就不是法院,不是用来辨别对错,讲道理的,承认你母亲的付出,尊重她的处世方式,与让她按你希望的方式养育孩子不冲突。前者是情感,而后者只是处事技巧。为了对方好,对方就一定要做......这其实是个认知谬论。感受是很私人的,我们所认为的好,对方是否认可,这并不确定。即便是母子之间也一样。想想那些为供孩子砸锅卖铁,最后孩子却说父母不理解自己,被弄神经了......如果我们真觉得是为对方好,那么要么尝试尽量让对方主动改变立场,要么就尽已所能,将对方直接享受那个好,而不是去和对方论短长。人的自卫心理是天性,或者说人的潜意识里就是不愿意改变的,尤其对于相伴已久的东西。比如你与母亲的争论,是对母亲养育孩子方式的挑战与破除,而母亲并没有意愿去改变,所以才会有破罐子破摔的反馈......与其争论养育方式,不如直接发挥母亲所长,避开其短处,这样既可以让母亲享受育儿的成就感,也不会破坏你的养儿计划,而你既可以减少由此带来的争吵,也能增多亲子互动时间,更多地亲身验证下你的养儿方式效果如何

5
评论
分享
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看得出来,在怎么带孩子的问题上,你跟母亲产生了分歧,分歧的原因是你希望母亲用你的方式来带孩子,但母亲是用她自己的方式来带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对于你妈妈来说,可能她的行为习惯,她带孩子的习惯已经固定了。当然,虽然你是你妈妈带大的的,但现在的人跟以前不一样。以前一个人在家庭中学习的时间很长,家庭和家人对人的塑造影响非常多,也非常大。现在的人,从家庭出来,进入社会的时间比较早,从进入幼儿园就开始进入到了社会化的过程,我们会受到老师,同龄群体,社会,传媒各方面的影响,影响的早了,也影响的深了。而且现在的社会变迁非常快,以前可能10一代沟,现在可能1年就有一代沟了。所以,我们跟父母可能在认知,行为上有很多的代沟。这也注定了,即使没有孩子,不涉及带孩子的方式,我们依然跟父母有很多不同的行为模式。这样的两代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难免会有争吵。但就像前面说的,两代人之间的差异性是一定存在的。我们不能简单粗暴的要求父母按我们的方式来,当然,父母可能也会抱怨,为啥孩子不按自己的方式来呢?这都是站在了自己的视角去要求别人改变。就像父母很难改变我们一样,我们同样也很难改变父母。特别是父母,一个是年龄大了,几十年了,很多习惯难以改变,一个是以前作为父母的权威,在子女面前他们一直有心理优势,让他们更难受孩子提出的让自己改变的要求。简单的说,就是你说了我就改,我都不要面子了啊。所以,我一直觉得直接给父母说,你的老黄历翻不得了,你现在得听我的,往往会碰一鼻子的灰,甚至上升到争吵上,上升到孝不孝顺上。但老黄历有的时候,真的翻不得了。但在跟母亲的沟通中就要注意策略了。首先,理解他们的行为。从他们的角度看,他们的行为是没错的。我们可以不接受,但不能不理解。其次,不要直接去要求他们改,一句话,这太难了。你可以配合这句的经典语音想一想。第三,少说一点母亲做的不对,可以尝试给母亲看一些科学的育儿知识,比如视频,带着母亲去听育儿讲座等等,然后自己多作一些,潜移默化的去影响母亲。当你表现的尊重母亲,又有耐心的时候,她可能就会愿意按你的方式来。第四,如果实在是无法按你的方式来,那在母亲看孩子的时候,由她做主。当你们看孩子的时候,你们做主。这就需要你们小夫妻多花点时间来照顾自己的孩子。另外,我还有个想法,你和母亲之间的争吵,会不会是对其他矛盾的转移呢?毕竟,跟自己的妈妈吵架,她不会跟你记仇,但其他人吵架就不一样了。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测,未必准确,具体的还得看你的情况。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看得出来,在怎么带孩子的问题上,你跟母亲产生了分歧,分歧的原因是你希望母亲用你的方式来带孩子,但母亲是用她自己的方式来带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对于你妈妈来说,可能她的行为习惯,她带孩子的习惯已经固定了。当然,虽然你是你妈妈带大的的,但现在的人跟以前不一样。以前一个人在家庭中学习的时间很长,家庭和家人对人的塑造影响非常多,也非常大。现在的人,从家庭出来,进入社会的时间比较早,从进入幼儿园就开始进入到了社会化的过程,我们会受到老师,同龄群体,社会,传媒各方面的影响,影响的早了,也影响的深了。而且现在的社会变迁非常快,以前可能10一代沟,现在可能1年就有一代沟了。所以,我们跟父母可能在认知,行为上有很多的代沟。这也注定了,即使没有孩子,不涉及带孩子的方式,我们依然跟父母有很多不同的行为模式。这样的两代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难免会有争吵。但就像前面说的,两代人之间的差异性是一定存在的。我们不能简单粗暴的要求父母按我们的方式来,当然,父母可能也会抱怨,为啥孩子不按自己的方式来呢?这都是站在了自己的视角去要求别人改变。就像父母很难改变我们一样,我们同样也很难改变父母。特别是父母,一个是年龄大了,几十年了,很多习惯难以改变,一个是以前作为父母的权威,在子女面前他们一直有心理优势,让他们更难受孩子提出的让自己改变的要求。简单的说,就是你说了我就改,我都不要面子了啊。所以,我一直觉得直接给父母说,你的老黄历翻不得了,你现在得听我的,往往会碰一鼻子的灰,甚至上升到争吵上,上升到孝不孝顺上。但老黄历有的时候,真的翻不得了。但在跟母亲的沟通中就要注意策略了。首先,理解他们的行为。从他们的角度看,他们的行为是没错的。我们可以不接受,但不能不理解。其次,不要直接去要求他们改,一句话,这太难了。你可以配合这句的经典语音想一想。第三,少说一点母亲做的不对,可以尝试给母亲看一些科学的育儿知识,比如视频,带着母亲去听育儿讲座等等,然后自己多作一些,潜移默化的去影响母亲。当你表现的尊重母亲,又有耐心的时候,她可能就会愿意按你的方式来。第四,如果实在是无法按你的方式来,那在母亲看孩子的时候,由她做主。当你们看孩子的时候,你们做主。这就需要你们小夫妻多花点时间来照顾自己的孩子。另外,我还有个想法,你和母亲之间的争吵,会不会是对其他矛盾的转移呢?毕竟,跟自己的妈妈吵架,她不会跟你记仇,但其他人吵架就不一样了。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测,未必准确,具体的还得看你的情况。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3
评论
分享
打個比喻:你和母親在爭一把鑰匙。你希望母親認為你是對的,母親希望你認為她是對的,聽她說。你們在爭一把「我是對的」的鑰匙。只有這把鑰匙能解開這種難題吧。看看誰先讓出這把鑰匙。我認為讓母親讓出來有點難度。可以試試先自己放下,放下讓母親承認你是對的的想法或期望。可以這樣想:「是的,母親錯誤地認為我是錯的,我現在先原諒她這個錯誤,我不去糾正任何東西,我成為一個觀察者,觀察母親在我看來是錯誤的行為,我不評判,我只是看著,如果我此刻生氣,那麼我連同我的生氣一起觀察。」在母親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完工作之後,再看看最終發生了什麼,這個方式帶來了什麼實際發生的結果。若有明確的結果,可試著以中立的態度與母親探究結果。重點是放棄去爭奪「我是對的」。有時候這種爭奪,就隱藏在看似邏輯性的討論與辯論中。其實我們的目的是要贏,並不是事情本身。當其中一個人放棄要贏的慾望,這個遊戲就進行不下去了。然後就會回歸到事情本身上。

打個比喻:你和母親在爭一把鑰匙。你希望母親認為你是對的,母親希望你認為她是對的,聽她說。你們在爭一把「我是對的」的鑰匙。只有這把鑰匙能解開這種難題吧。看看誰先讓出這把鑰匙。我認為讓母親讓出來有點難度。可以試試先自己放下,放下讓母親承認你是對的的想法或期望。可以這樣想:「是的,母親錯誤地認為我是錯的,我現在先原諒她這個錯誤,我不去糾正任何東西,我成為一個觀察者,觀察母親在我看來是錯誤的行為,我不評判,我只是看著,如果我此刻生氣,那麼我連同我的生氣一起觀察。」在母親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完工作之後,再看看最終發生了什麼,這個方式帶來了什麼實際發生的結果。若有明確的結果,可試著以中立的態度與母親探究結果。重點是放棄去爭奪「我是對的」。有時候這種爭奪,就隱藏在看似邏輯性的討論與辯論中。其實我們的目的是要贏,並不是事情本身。當其中一個人放棄要贏的慾望,這個遊戲就進行不下去了。然後就會回歸到事情本身上。

3
评论
分享
题主,你好!看了你的问题描述,大概可以体会到你的处境,有时男人真的挺难,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兼顾好每一个角色,真的很难。你和母亲观念的不同,时常会闹得大家都不愉快,想让母亲那一辈改变观念,符合我们年轻一代,是件很难的事情。他们可能认为多给孩子吃糖就是疼孩子,少喝一点水也没什么大碍,毕竟都是这么长大的…诸如此类的矛盾,估计在生活中你数都数不过来。其实说回来了,母亲那么大岁数,还乐意照顾孩子,帮你们减轻负担,我相信你心里一定充满感激之情。但就像我们一路成长时那样,总会忍不住对父母发火,觉得他们不懂我们,关注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的成长情况,我想父母也是疼孙子的,即使会有一些很不科学的方式,我想一时也不会对孩子有什么实质上的伤害,多观察,多沟通。彼此多一些耐心,其乐融融的环境,才会有助于对方做出改变。希望会有所帮助,谢谢。针对种种生活上观念上的矛盾,我的建议还是多沟通吧,耐心的把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的利弊,跟长辈们讲清楚,他们能改变多少就由他们。自己闲暇时一定要多陪陪孩子。

题主,你好!看了你的问题描述,大概可以体会到你的处境,有时男人真的挺难,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作为父亲,兼顾好每一个角色,真的很难。你和母亲观念的不同,时常会闹得大家都不愉快,想让母亲那一辈改变观念,符合我们年轻一代,是件很难的事情。他们可能认为多给孩子吃糖就是疼孩子,少喝一点水也没什么大碍,毕竟都是这么长大的…诸如此类的矛盾,估计在生活中你数都数不过来。其实说回来了,母亲那么大岁数,还乐意照顾孩子,帮你们减轻负担,我相信你心里一定充满感激之情。但就像我们一路成长时那样,总会忍不住对父母发火,觉得他们不懂我们,关注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的成长情况,我想父母也是疼孙子的,即使会有一些很不科学的方式,我想一时也不会对孩子有什么实质上的伤害,多观察,多沟通。彼此多一些耐心,其乐融融的环境,才会有助于对方做出改变。希望会有所帮助,谢谢。针对种种生活上观念上的矛盾,我的建议还是多沟通吧,耐心的把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的利弊,跟长辈们讲清楚,他们能改变多少就由他们。自己闲暇时一定要多陪陪孩子。

3
评论
分享
题主你好“有了孩子后,需要母亲来家里与妻子一起照顾孩子,但是很多时候母亲的习惯和你们有很大的不同。”母亲的教养方式与现今年轻人的观念确实有很多的不同,现在教育更注重孩童心理健康与性格教育以及培养孩子未来成长可能需要的各方面能力;而母亲的教育习惯则是根据她们的时代趋势养成的。你并不是说不好而是想说可以更好,这是作为父亲对孩子的殷切期待;另一方面,与母亲争吵不是你原本的意愿,你也不想惹母亲生气。在这件事上,你总会抑制不住的想要母亲按自己的方式来带孩子,这是可以理解的!这件事也不是完全冲突,母亲拥有丰富的经验,作为养育你这么大的母亲,她知道怎样让孩子身体健康的成长;作为她的孩子,你深知母亲的教育方式下身为孩子的切身感受,但你的感受只是最为你个人,而宝宝还有作为父亲母亲的你和妻子在,他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观感受,也会有不同的思想。母亲与你的目标是一致的,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各自用尽自己的全力;那么,是否可以在教养孩子的方式上做出责任划分呢?你与妻子主要管理孩子的“身心教育”方面,母亲主要管理孩子的“身体教养”方面,然后相互辅助,相互学习;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是否可以减少冲突呢?祝好~

题主你好“有了孩子后,需要母亲来家里与妻子一起照顾孩子,但是很多时候母亲的习惯和你们有很大的不同。”母亲的教养方式与现今年轻人的观念确实有很多的不同,现在教育更注重孩童心理健康与性格教育以及培养孩子未来成长可能需要的各方面能力;而母亲的教育习惯则是根据她们的时代趋势养成的。你并不是说不好而是想说可以更好,这是作为父亲对孩子的殷切期待;另一方面,与母亲争吵不是你原本的意愿,你也不想惹母亲生气。在这件事上,你总会抑制不住的想要母亲按自己的方式来带孩子,这是可以理解的!这件事也不是完全冲突,母亲拥有丰富的经验,作为养育你这么大的母亲,她知道怎样让孩子身体健康的成长;作为她的孩子,你深知母亲的教育方式下身为孩子的切身感受,但你的感受只是最为你个人,而宝宝还有作为父亲母亲的你和妻子在,他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观感受,也会有不同的思想。母亲与你的目标是一致的,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各自用尽自己的全力;那么,是否可以在教养孩子的方式上做出责任划分呢?你与妻子主要管理孩子的“身心教育”方面,母亲主要管理孩子的“身体教养”方面,然后相互辅助,相互学习;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是否可以减少冲突呢?祝好~

3
评论
分享
题主:你好!💗从你的讲述中感受到母子沟通中的张力,让你感觉很无力。🍀吵架是因为意见不合,彼此不能够认同对方的观点,找不到平衡点而采取的一种无效策略。🍀原因是你与妈妈的习惯不同,教养孩子的理念不同。我猜想你关注教养方式,年轻人容易吸收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希望下一代得到更好的养育,可能妈妈听到的是被否定,内心会有心理剧:我就是这么养大你的,现在你翅膀硬了,认为我的方法不好。妈妈或许用争吵在表达情绪,她关注到的是多年来奉行的教养观念被否定后激起的情绪。有可能你在讲道理,妈妈在讲情绪。🍀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倾听共情很重要。🌱倾听是双向的,既要听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也要让对方听懂你的感受和需要,知此知彼才能找到愜合点。如果有一方觉得不够明白,要及时核对信息,确保听清楚明白。🌱共情是能换位思考。肯定妈妈的实践经验养育出优秀的你,在下一代的教养中妈妈的辛勤付出,好的经验,同理到妈妈的感受,再提出你的科学方法,也许妈妈会容易接受你的建议。🍀我是一蓑烟雨,希望我的分享能够帮到你!祝好!

题主:你好!💗从你的讲述中感受到母子沟通中的张力,让你感觉很无力。🍀吵架是因为意见不合,彼此不能够认同对方的观点,找不到平衡点而采取的一种无效策略。🍀原因是你与妈妈的习惯不同,教养孩子的理念不同。我猜想你关注教养方式,年轻人容易吸收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希望下一代得到更好的养育,可能妈妈听到的是被否定,内心会有心理剧:我就是这么养大你的,现在你翅膀硬了,认为我的方法不好。妈妈或许用争吵在表达情绪,她关注到的是多年来奉行的教养观念被否定后激起的情绪。有可能你在讲道理,妈妈在讲情绪。🍀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倾听共情很重要。🌱倾听是双向的,既要听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也要让对方听懂你的感受和需要,知此知彼才能找到愜合点。如果有一方觉得不够明白,要及时核对信息,确保听清楚明白。🌱共情是能换位思考。肯定妈妈的实践经验养育出优秀的你,在下一代的教养中妈妈的辛勤付出,好的经验,同理到妈妈的感受,再提出你的科学方法,也许妈妈会容易接受你的建议。🍀我是一蓑烟雨,希望我的分享能够帮到你!祝好!

3
评论
分享
理解题主的痛苦,一方面要信任和需要母亲的帮助,另一方面又要接受母亲也有独立意志和情绪的事实。而这两个事实,有些冲突,容易造成题主和母亲围绕育儿的权力斗争。其实,这个权力斗争可能不单单来自现实,往往和题主内心曾经压抑下来的和母亲的互动模式和记忆结构有关。比如,题主小时候可能是个乖巧懂事的小孩,母亲是体贴但是稍微有控制性的妈妈,那么,题主在服从母亲的要求下,不知不觉可能也压抑了自己的独立需要,而这种压抑可能也伴随着生气和不满。那么,等到题主有了孩子,再一次见到母亲的养育风格时候,可能这个互动模式或者记忆结构就被激活了,而激活的同时,往往都是情感先启动,用个比喻就是,这个记忆结构包含着情绪,再一次被激活的时候,情绪最先留露出来。接下来,题主就会把自己感知为一个需要听话的儿童,而母亲是控制性的母亲。而这个记忆结构是题主现在所不喜欢的,于是,他要说服母亲放弃控制性。题主不妨试着做几次心理咨询,觉察下自己为什么遇到母亲会生气的原因,往往,觉察后,就可以驾驭这种情绪了。

理解题主的痛苦,一方面要信任和需要母亲的帮助,另一方面又要接受母亲也有独立意志和情绪的事实。而这两个事实,有些冲突,容易造成题主和母亲围绕育儿的权力斗争。其实,这个权力斗争可能不单单来自现实,往往和题主内心曾经压抑下来的和母亲的互动模式和记忆结构有关。比如,题主小时候可能是个乖巧懂事的小孩,母亲是体贴但是稍微有控制性的妈妈,那么,题主在服从母亲的要求下,不知不觉可能也压抑了自己的独立需要,而这种压抑可能也伴随着生气和不满。那么,等到题主有了孩子,再一次见到母亲的养育风格时候,可能这个互动模式或者记忆结构就被激活了,而激活的同时,往往都是情感先启动,用个比喻就是,这个记忆结构包含着情绪,再一次被激活的时候,情绪最先留露出来。接下来,题主就会把自己感知为一个需要听话的儿童,而母亲是控制性的母亲。而这个记忆结构是题主现在所不喜欢的,于是,他要说服母亲放弃控制性。题主不妨试着做几次心理咨询,觉察下自己为什么遇到母亲会生气的原因,往往,觉察后,就可以驾驭这种情绪了。

2
评论
分享
你好,我是知琳咨询师看到你的故事,当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你的角色也增加了一项,是父亲的角色。换位思考的角度,你的孩子与你,相当于你与妈妈的关系,这样的角度,你希望母亲什么都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就相当于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他也会要求你按照他的想法去做,你是否能够尊重他,如他愿?还是说就尊重彼此是不同时代年纪的人,各有各的想法?在亲人之间的沟通,或则伴侣都是一样的道理,当你需要对方帮忙,但是又一直否定对方,对方的心理也很不舒服。人想改变对方,首先痛苦的是自己,人是很难能改变别人的,因为改变自己想控制别人的心,就已经很难改变了,人只能改变自己。其实先尊重对方是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做法看法,认可对方的长辈身份,先别急着否定对方的一切,因为长辈也好面子,不容易被改变的,一直否定她,她也会反过来否定你的一切。想改变对方的最快方法就是先改变自己对别人的看法,只有自己变了,亲人相处之间更多轻松自在,从而也会影响长辈发生你想要的改变,沟通也就变得更加容易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你与母亲的关系,也跟父亲有关系,父母关系是相处不融洽,是直接影响母子之间的关系,母亲一直挑剔孩子,,或许母亲也没有好好被伴侣关心呵护过,没有真正的被爱过,她内心也无法滋生溢出来的爱是爱你。

你好,我是知琳咨询师看到你的故事,当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你的角色也增加了一项,是父亲的角色。换位思考的角度,你的孩子与你,相当于你与妈妈的关系,这样的角度,你希望母亲什么都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就相当于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他也会要求你按照他的想法去做,你是否能够尊重他,如他愿?还是说就尊重彼此是不同时代年纪的人,各有各的想法?在亲人之间的沟通,或则伴侣都是一样的道理,当你需要对方帮忙,但是又一直否定对方,对方的心理也很不舒服。人想改变对方,首先痛苦的是自己,人是很难能改变别人的,因为改变自己想控制别人的心,就已经很难改变了,人只能改变自己。其实先尊重对方是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做法看法,认可对方的长辈身份,先别急着否定对方的一切,因为长辈也好面子,不容易被改变的,一直否定她,她也会反过来否定你的一切。想改变对方的最快方法就是先改变自己对别人的看法,只有自己变了,亲人相处之间更多轻松自在,从而也会影响长辈发生你想要的改变,沟通也就变得更加容易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你与母亲的关系,也跟父亲有关系,父母关系是相处不融洽,是直接影响母子之间的关系,母亲一直挑剔孩子,,或许母亲也没有好好被伴侣关心呵护过,没有真正的被爱过,她内心也无法滋生溢出来的爱是爱你。

2
评论
分享
你好,我是言拾柒,很荣幸有机会回答你的问题。看到题主的诉说,我看到题主和母亲之间的沟通需要改善。首先,两代人在生活和带娃上有不同的意见这是很正常的,但是沟通的前提是互相尊重。题主可以想如何最开始请的是保姆,该如何跟对方沟通呢?不考虑对方的反馈,只考虑自己的沟通方式,肯定也是不一样的。然而在面对亲人时,我们却往往沟通起来不如对待一个陌生人。题主可以试着,把妈妈当做“客户”,用谦卑感恩的态度来跟妈妈沟通。再次,妈妈的反馈肯定也让题主觉得不愉快,一方面伤了自己的心,一方面还伤了自己的面子。那么妈妈的反馈,我们可以试着听听妈妈对自己要求的想法,一边尊重,一边试着获得尊重。在育儿冲突出现时,题主可以代入一些情节,让妈妈知道你是孩子的爸爸,也是爱孩子的,而如今带娃的理念和知识已经更新换代了,作为儿子,你也需要她的支持。这样,让自己的妈妈体会到你对她的爱和尊重,她定会有所改善的。家人在生活中,难免有分歧,但正是这样有分歧还能在一起生活才是一家人。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到你。

你好,我是言拾柒,很荣幸有机会回答你的问题。看到题主的诉说,我看到题主和母亲之间的沟通需要改善。首先,两代人在生活和带娃上有不同的意见这是很正常的,但是沟通的前提是互相尊重。题主可以想如何最开始请的是保姆,该如何跟对方沟通呢?不考虑对方的反馈,只考虑自己的沟通方式,肯定也是不一样的。然而在面对亲人时,我们却往往沟通起来不如对待一个陌生人。题主可以试着,把妈妈当做“客户”,用谦卑感恩的态度来跟妈妈沟通。再次,妈妈的反馈肯定也让题主觉得不愉快,一方面伤了自己的心,一方面还伤了自己的面子。那么妈妈的反馈,我们可以试着听听妈妈对自己要求的想法,一边尊重,一边试着获得尊重。在育儿冲突出现时,题主可以代入一些情节,让妈妈知道你是孩子的爸爸,也是爱孩子的,而如今带娃的理念和知识已经更新换代了,作为儿子,你也需要她的支持。这样,让自己的妈妈体会到你对她的爱和尊重,她定会有所改善的。家人在生活中,难免有分歧,但正是这样有分歧还能在一起生活才是一家人。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到你。

2
评论
分享
  • 姐姐因失恋患上抑郁症,如何与患有抑郁症的家人相处?
    6回答 · 2025.05.21 09:17:20
  • 今年55岁了,很遗憾,姐妹关系不亲密了
    6回答 · 2025.05.20 17:20:35
  • 爸爸非常不负责任,感觉没好男人这个物种,厌男怎么办
    2回答 · 2025.05.20 08:44:44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