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你好:针对你说的问题做以下回复,仅供参考!首先对于你的觉察能力给予点赞,其次对于你在跟权威互动过程中你的紧张担心等感觉给你一个拥抱。关于权威是什么,为什么怕权威,以及如何化解多做一些了解或许我们更清楚自己可以做哪些改变。对于权威每个人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很多人会认为是行业里大家公认的厉害的人士,有的人认为是社会大众标准的威望人物,而有的人认为就是工作中的上司和领导……百度对于权威的解释是:权威就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人们对权力安排的服从可能有被迫的成分,但是对权威的安排的服从,则属于认同。反对者可能不得不服从权力做出的安排,但是服从不等于认同。我们来回顾一下对于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来说有权威的概念吗?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对一切还没有概念和定义,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随着一天天长大我们的父母是我们人生最初的权威,是他们给了我们最早的教导,紧接着是长辈,上学后是老师,工作后是领导,社会上是专家……那么为何有人会害怕权威?一定是在成长过程中跟这些过往的某个权威接触中有不美好的体验,可能留下了阴影和创伤。(一)最初的安全感的缺乏一个孩子小的时候如果做错了一件事或不小心闯了一个祸被父母劈头盖脸打骂一顿,这个事情的体验可能让这个孩子特别惧怕,如果平时父母对这个孩子也是挑剔多,指责多,这个孩子可能会因为长期缺少肯定,担心被指责、否定,从而做事情就会紧张,带着巨大的压力,犯错的几率因此增大,然后返回来更被批评,如此进入一个循环,这个孩子对于最初来自家庭的权威已经有了负面感受,然后进入学校,因为来自父母家庭这里的安全感不够,跟老师同学相处就更容易紧张有压力,以此类推这样的孩子长大走向社会就会惧怕权威。(二)突发性事件带来的负面体验有的人是小时候由于突发事件留下的阴影,比如有一个四岁的小朋友跟小伙伴一起玩时失手把小伙伴打流鼻血了,事情发生的当下对方家长刚好是个焦虑的家长就痛斥并恐吓了这个孩子,事情最终解决平息了,可这个孩子内心的恐惧和害怕并没有驱散,对于一个孩子尤其是来自于陌生成人(玩伴的家长)的这种斥责心里承受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自己的父母也没有帮孩子去处理这个情绪,即便这个孩子长大后知道当时对方的家长也是因为焦虑和紧张,可当年那个小孩承受的恐惧却是无法挥去的,那么这样一个事件对这个孩子的影响可能就隐藏在潜意识层面,这个孩子对于大人会有着莫名的恐惧,如果再有类似事件发生在和老师、领导的关系中,这个人就会莫名的惧怕权威。(三)带着童年时的认知应对成年后的关系为什么长大后的我们还是惧怕权威?因为我们还带着童年时的认识,我们认为人家对我们严肃、训斥、指责的说话方式是在否定我们是在有意针对我们,我们觉得受伤和难过,我们又回到了小时候那个无助害怕的模式里去了。而我们不知道对方是把我们当同等的成人(心理)来对待的,对方只是在就事论事而已。人家把我们当大人看,我们在内心还把自己当孩子(心理)看,我们希望人家柔声细语,而对方是把我们跟他人平等对待的。那么如何来化解对于权威的惧怕心理呢?首先,从认知上我们要明白早年的经历已经过去,如今的我们要带着新的认知来面对关系,对面的那个人只是把我们看成平等的人来对话,觉得我们是个内心强健的成人。其次,童年也许我们迫于需要父母、长辈、老师他们的照顾不得屈服他们的安排和观点,如今我们已长大且独立,我们已无需屈服着去认同我们本不认同的,我们拥有自我捍卫的权利。最后,借用佛家的词“分别心”,权威也是我们的分别心所致,我们分别出个权威和非权威,我们分别出权威人士和普通人,我们分别出我们和他人,是我们把自己的力量交出去,同时还区分出个:上、下、高、低、好、坏、美、丑来……一切的根源都是我们自己划分出一个标准,然后我们用这个标准套住了自己。
楼主你好:针对你说的问题做以下回复,仅供参考!首先对于你的觉察能力给予点赞,其次对于你在跟权威互动过程中你的紧张担心等感觉给你一个拥抱。关于权威是什么,为什么怕权威,以及如何化解多做一些了解或许我们更清楚自己可以做哪些改变。对于权威每个人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很多人会认为是行业里大家公认的厉害的人士,有的人认为是社会大众标准的威望人物,而有的人认为就是工作中的上司和领导……百度对于权威的解释是:权威就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的服从和支持。人们对权力安排的服从可能有被迫的成分,但是对权威的安排的服从,则属于认同。反对者可能不得不服从权力做出的安排,但是服从不等于认同。我们来回顾一下对于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来说有权威的概念吗?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对一切还没有概念和定义,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随着一天天长大我们的父母是我们人生最初的权威,是他们给了我们最早的教导,紧接着是长辈,上学后是老师,工作后是领导,社会上是专家……那么为何有人会害怕权威?一定是在成长过程中跟这些过往的某个权威接触中有不美好的体验,可能留下了阴影和创伤。(一)最初的安全感的缺乏一个孩子小的时候如果做错了一件事或不小心闯了一个祸被父母劈头盖脸打骂一顿,这个事情的体验可能让这个孩子特别惧怕,如果平时父母对这个孩子也是挑剔多,指责多,这个孩子可能会因为长期缺少肯定,担心被指责、否定,从而做事情就会紧张,带着巨大的压力,犯错的几率因此增大,然后返回来更被批评,如此进入一个循环,这个孩子对于最初来自家庭的权威已经有了负面感受,然后进入学校,因为来自父母家庭这里的安全感不够,跟老师同学相处就更容易紧张有压力,以此类推这样的孩子长大走向社会就会惧怕权威。(二)突发性事件带来的负面体验有的人是小时候由于突发事件留下的阴影,比如有一个四岁的小朋友跟小伙伴一起玩时失手把小伙伴打流鼻血了,事情发生的当下对方家长刚好是个焦虑的家长就痛斥并恐吓了这个孩子,事情最终解决平息了,可这个孩子内心的恐惧和害怕并没有驱散,对于一个孩子尤其是来自于陌生成人(玩伴的家长)的这种斥责心里承受的巨大压力可想而知,自己的父母也没有帮孩子去处理这个情绪,即便这个孩子长大后知道当时对方的家长也是因为焦虑和紧张,可当年那个小孩承受的恐惧却是无法挥去的,那么这样一个事件对这个孩子的影响可能就隐藏在潜意识层面,这个孩子对于大人会有着莫名的恐惧,如果再有类似事件发生在和老师、领导的关系中,这个人就会莫名的惧怕权威。(三)带着童年时的认知应对成年后的关系为什么长大后的我们还是惧怕权威?因为我们还带着童年时的认识,我们认为人家对我们严肃、训斥、指责的说话方式是在否定我们是在有意针对我们,我们觉得受伤和难过,我们又回到了小时候那个无助害怕的模式里去了。而我们不知道对方是把我们当同等的成人(心理)来对待的,对方只是在就事论事而已。人家把我们当大人看,我们在内心还把自己当孩子(心理)看,我们希望人家柔声细语,而对方是把我们跟他人平等对待的。那么如何来化解对于权威的惧怕心理呢?首先,从认知上我们要明白早年的经历已经过去,如今的我们要带着新的认知来面对关系,对面的那个人只是把我们看成平等的人来对话,觉得我们是个内心强健的成人。其次,童年也许我们迫于需要父母、长辈、老师他们的照顾不得屈服他们的安排和观点,如今我们已长大且独立,我们已无需屈服着去认同我们本不认同的,我们拥有自我捍卫的权利。最后,借用佛家的词“分别心”,权威也是我们的分别心所致,我们分别出个权威和非权威,我们分别出权威人士和普通人,我们分别出我们和他人,是我们把自己的力量交出去,同时还区分出个:上、下、高、低、好、坏、美、丑来……一切的根源都是我们自己划分出一个标准,然后我们用这个标准套住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