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受害者有罪论:罪恶发生后,反而怪受害者?为什么

匿名用户
#互动反馈#经典问题
为什么在罪恶发生后,不去追究施害者的责任,反而怪罪受害者为什么这么脆弱??我不理解真的,为什么被伤害了以后,不能报复回去,硬要受害者原谅??就那么让施害者逍遥自在?有人说,质量守恒定律,可我觉得正当防卫才是对的

为什么在罪恶发生后,不去追究施害者的责任,反而怪罪受害者为什么这么脆弱??我不理解真的,为什么被伤害了以后,不能报复回去,硬要受害者原谅??就那么让施害者逍遥自在?有人说,质量守恒定律,可我觉得正当防卫才是对的

2211阅读
·4回答
收藏
楼主,你好!你提出了两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1、罪恶发生后,为什么不去追究施害者的责任,反而怪罪受害者脆弱?2、为什么被伤害了以后,不能报复回去,硬要受害者原谅,让施害者逍遥自在?我谈谈个人的看法。🍁受害者有罪论首先,“怪罪受害者脆弱”的这个对象是谁,非常重要。①如果这个对象是施害者,那么可能涉及到“认知失调理论”。弗洛姆在《为自己的人》一书中提到,“在某种情况下,破坏他人是一种类似于自杀冲动的病理现象,虽然,一个人可以成功地无视破坏冲动,或者使破坏冲动合理化,但他的生物体对这种冲动一定会有所反应,也会因为破坏的冲动而致使自己受到影响”。也就是说施害者在实施破坏和攻击的过程中,内心多少是会受到一些冲击的,他会对自己的行为会有一些罪恶感,这时候,通过怪罪受害者脆弱,可以减轻心中的负罪感和不安。就像很多强奸案的犯罪者,经常找的一个理由的就是——对方穿的太暴露了,这就是典型的受害者有害论。②如果这个对象是长辈和身边朋友,那么我想他们可能是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例子就是,孩子在外面被别人欺负了,作为家长不仅不去理解支持鼓励孩子,反而会骂自己的孩子软弱无能。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和懦弱的孩子划清界限,以保全自己的脸面。③如果,这个对象是社会公众,那么我想楼主可能掉入了【自证预言】的思维陷阱。我相信,社会公众的价值观绝大部分是同情支持受害者的,但是不乏有一小部分人,或是为了哗众取宠,或是价值观扭曲,会去怪罪受害者。如果楼主心里面觉得受害者本身是脆弱的,就会有意无意地关注到这些特定的信息,哪怕这些信息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不能报复,而要原谅?我们当下毕竟是一个法治国家,有一套非常严谨的司法程序,【法律禁止私力复仇】,为的是维护广大的,长久的,稳定的司法正义。前几年有一个令人非常痛心和惋惜的案件,叫“张扣扣”案,楼主可以去了解一下,尤其是他的辩护律师邓学平写的辩护词,让人非常感动。【原谅】施害人,其实是很难做到的,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放弃自己的利益,不再去追求对方的过错,但是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得到解脱。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张扣扣”案,他忍辱负重22年,在仇恨中长大,虽然最后手刃杀母仇人,但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我想分享刘易斯.史密斯在《羞愧与优雅:治疗不必要的羞愧》书中的一句话: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从原谅中得到慰藉的人,就是这个原谅的人自己,一旦我们真心地原谅,我们也就释放了一个囚徒,然后发现,这个囚徒就是我们自己!祝生活愉快,未来幸福!

楼主,你好!你提出了两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1、罪恶发生后,为什么不去追究施害者的责任,反而怪罪受害者脆弱?2、为什么被伤害了以后,不能报复回去,硬要受害者原谅,让施害者逍遥自在?我谈谈个人的看法。🍁受害者有罪论首先,“怪罪受害者脆弱”的这个对象是谁,非常重要。①如果这个对象是施害者,那么可能涉及到“认知失调理论”。弗洛姆在《为自己的人》一书中提到,“在某种情况下,破坏他人是一种类似于自杀冲动的病理现象,虽然,一个人可以成功地无视破坏冲动,或者使破坏冲动合理化,但他的生物体对这种冲动一定会有所反应,也会因为破坏的冲动而致使自己受到影响”。也就是说施害者在实施破坏和攻击的过程中,内心多少是会受到一些冲击的,他会对自己的行为会有一些罪恶感,这时候,通过怪罪受害者脆弱,可以减轻心中的负罪感和不安。就像很多强奸案的犯罪者,经常找的一个理由的就是——对方穿的太暴露了,这就是典型的受害者有害论。②如果这个对象是长辈和身边朋友,那么我想他们可能是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例子就是,孩子在外面被别人欺负了,作为家长不仅不去理解支持鼓励孩子,反而会骂自己的孩子软弱无能。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和懦弱的孩子划清界限,以保全自己的脸面。③如果,这个对象是社会公众,那么我想楼主可能掉入了【自证预言】的思维陷阱。我相信,社会公众的价值观绝大部分是同情支持受害者的,但是不乏有一小部分人,或是为了哗众取宠,或是价值观扭曲,会去怪罪受害者。如果楼主心里面觉得受害者本身是脆弱的,就会有意无意地关注到这些特定的信息,哪怕这些信息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不能报复,而要原谅?我们当下毕竟是一个法治国家,有一套非常严谨的司法程序,【法律禁止私力复仇】,为的是维护广大的,长久的,稳定的司法正义。前几年有一个令人非常痛心和惋惜的案件,叫“张扣扣”案,楼主可以去了解一下,尤其是他的辩护律师邓学平写的辩护词,让人非常感动。【原谅】施害人,其实是很难做到的,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放弃自己的利益,不再去追求对方的过错,但是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得到解脱。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张扣扣”案,他忍辱负重22年,在仇恨中长大,虽然最后手刃杀母仇人,但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我想分享刘易斯.史密斯在《羞愧与优雅:治疗不必要的羞愧》书中的一句话: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从原谅中得到慰藉的人,就是这个原谅的人自己,一旦我们真心地原谅,我们也就释放了一个囚徒,然后发现,这个囚徒就是我们自己!祝生活愉快,未来幸福!

8
2
分享
您好,我是冷月😊🍀看了您的文字描述,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受害者有罪论”及其相关。🍀受害者有罪论:即认为受害者之所以被害,是因为其自身存在问题的一种言论。受害者有罪论与"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思想截然相反,不考虑事物的因果关系,发生概率.🍀这让我们能够想到:一个在晚上被抢劫的女子,人们不去谴责劫匪,却怪罪于这个女子晚上不应该出来。🍀相信“受害者有罪论”的人过度迷信所谓的“因果关系”,认为受害人之所以遭受恶意是因为其本人就存在“问题”。然而实际上,恶意往往来得毫无预兆,犯罪者犯罪只是因为其自身道德品行存在问题,和受害者并没有直接关系。有的所谓“交友不慎”、感情纠纷等,也不过是犯罪合理化的借口。🍀“受害者有罪论”的思想不仅会给受害者及其家人造成二次伤害,还会导致犯罪事实被模糊,给犯罪者和潜在犯罪者侥幸的暗示。从某种程度上说,“受害者有罪论”就是为犯罪者辩解,相信“受害者有罪论”就是纵容犯罪。人应有最基本的是非观和正义观。共情和怜悯不应该施加给犯罪者。只有不放过施暴者,不共情犯罪者,才是尊重法律的正义。(浙江舆情网评)🍀“为什么在罪恶发生后,不去追究施害者的责任,反而怪罪受害者为什么这么脆弱??不理解真的,为什么被伤害了以后,不能报复回去,硬要受害者原谅??就那么让施害者逍遥自在?”施害者和受害者在严格意义上是对立的,您这里的罪恶如果能具体些就好了,我们就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您想啊,如果我们每个受到伤害的人都采取报复的方式还会去,那么我们所处的环境会是怎样的?我们和施害者的区别仅仅是他做初一我们做十五吗?何况咱们是法治社会,施害者犯罪自有法律制裁。🍀在心理学中,有些受害者在一定情境下会转变为施害者。当处于受害者的位置的时候,人的内心非常的恐惧,无助。为了尽快逃离这种感觉,他认同了攻击者的力量,潜意识里觉得只有变成他那样才会有力量。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从小被攻击的人,常常变成攻击别人的人,在攻击别人的过程中,他感觉到有力量,再也不是那个无助的被动的孩子了。不知道这和您文字中有人说的“质量守恒定律”有没有关系。🍀我是二级心理咨询师,希望我的回复能给到您些许帮助。祝好!

您好,我是冷月😊🍀看了您的文字描述,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受害者有罪论”及其相关。🍀受害者有罪论:即认为受害者之所以被害,是因为其自身存在问题的一种言论。受害者有罪论与"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思想截然相反,不考虑事物的因果关系,发生概率.🍀这让我们能够想到:一个在晚上被抢劫的女子,人们不去谴责劫匪,却怪罪于这个女子晚上不应该出来。🍀相信“受害者有罪论”的人过度迷信所谓的“因果关系”,认为受害人之所以遭受恶意是因为其本人就存在“问题”。然而实际上,恶意往往来得毫无预兆,犯罪者犯罪只是因为其自身道德品行存在问题,和受害者并没有直接关系。有的所谓“交友不慎”、感情纠纷等,也不过是犯罪合理化的借口。🍀“受害者有罪论”的思想不仅会给受害者及其家人造成二次伤害,还会导致犯罪事实被模糊,给犯罪者和潜在犯罪者侥幸的暗示。从某种程度上说,“受害者有罪论”就是为犯罪者辩解,相信“受害者有罪论”就是纵容犯罪。人应有最基本的是非观和正义观。共情和怜悯不应该施加给犯罪者。只有不放过施暴者,不共情犯罪者,才是尊重法律的正义。(浙江舆情网评)🍀“为什么在罪恶发生后,不去追究施害者的责任,反而怪罪受害者为什么这么脆弱??不理解真的,为什么被伤害了以后,不能报复回去,硬要受害者原谅??就那么让施害者逍遥自在?”施害者和受害者在严格意义上是对立的,您这里的罪恶如果能具体些就好了,我们就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您想啊,如果我们每个受到伤害的人都采取报复的方式还会去,那么我们所处的环境会是怎样的?我们和施害者的区别仅仅是他做初一我们做十五吗?何况咱们是法治社会,施害者犯罪自有法律制裁。🍀在心理学中,有些受害者在一定情境下会转变为施害者。当处于受害者的位置的时候,人的内心非常的恐惧,无助。为了尽快逃离这种感觉,他认同了攻击者的力量,潜意识里觉得只有变成他那样才会有力量。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从小被攻击的人,常常变成攻击别人的人,在攻击别人的过程中,他感觉到有力量,再也不是那个无助的被动的孩子了。不知道这和您文字中有人说的“质量守恒定律”有没有关系。🍀我是二级心理咨询师,希望我的回复能给到您些许帮助。祝好!

3
2
分享
相信“受害者有罪论”的人,过度迷信所谓的“因果关系”,认为受害人之所以遭受恶意是因为其本人就存在“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受害者有罪论就是为犯罪者辩解,相信“受害者有罪论”就是纵容犯罪##受害者有罪论的重点就是受害者就是错的##在这个论点里面,坚持受害者有罪论的人,就是为犯罪者辩解,因而坚持受害者有罪论的人,往往会把问题归咎于受害者。如以(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为例,受害者有罪论讲述的就是你这颗蛋有缝,导致苍蝇就会来叮你,在(苍蝇叮蛋)这个迫害行为上,(蛋附有罪)这便是受害者有罪论。坚持受害者有罪的人,就如同苍蝇叮蛋一样,把问题归咎于蛋,因而他们会为犯罪者辩解,使受害者原谅,犯罪者。至于报复回去是更不可能的,报复会使自己与犯罪者受到伤害,你报复犯罪者,犯罪者自然也会来报复你。但是从另一种角度来说,犯罪者有罪的,但受害者有错,受害者没有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诱使犯罪者犯罪。如一个女性在大晚上独自走在阴黑的小巷,一个女性单独去喝酒,没有陪同等。这些因素都会诱使犯罪者犯罪,因而要想这种事情不再发生,就要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想要使犯害者受到法律的惩罚,那么就需要所谓的证据。而犯罪者犯罪的时候,受害者大部分情况是不会留有证据的。因为受害者会“害怕”,“害怕”自己留有证据,会激怒犯罪者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因而发生这种悲剧,大多数犯罪者都能逍遥法外最后希望楼主不要遇到这种恶心的事情比心

相信“受害者有罪论”的人,过度迷信所谓的“因果关系”,认为受害人之所以遭受恶意是因为其本人就存在“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受害者有罪论就是为犯罪者辩解,相信“受害者有罪论”就是纵容犯罪##受害者有罪论的重点就是受害者就是错的##在这个论点里面,坚持受害者有罪论的人,就是为犯罪者辩解,因而坚持受害者有罪论的人,往往会把问题归咎于受害者。如以(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为例,受害者有罪论讲述的就是你这颗蛋有缝,导致苍蝇就会来叮你,在(苍蝇叮蛋)这个迫害行为上,(蛋附有罪)这便是受害者有罪论。坚持受害者有罪的人,就如同苍蝇叮蛋一样,把问题归咎于蛋,因而他们会为犯罪者辩解,使受害者原谅,犯罪者。至于报复回去是更不可能的,报复会使自己与犯罪者受到伤害,你报复犯罪者,犯罪者自然也会来报复你。但是从另一种角度来说,犯罪者有罪的,但受害者有错,受害者没有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诱使犯罪者犯罪。如一个女性在大晚上独自走在阴黑的小巷,一个女性单独去喝酒,没有陪同等。这些因素都会诱使犯罪者犯罪,因而要想这种事情不再发生,就要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想要使犯害者受到法律的惩罚,那么就需要所谓的证据。而犯罪者犯罪的时候,受害者大部分情况是不会留有证据的。因为受害者会“害怕”,“害怕”自己留有证据,会激怒犯罪者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因而发生这种悲剧,大多数犯罪者都能逍遥法外最后希望楼主不要遇到这种恶心的事情比心

2
1
分享
“为什么在罪恶发生后,不去追究施害者的责任,反而怪罪受害者为什么这么脆弱?”不知道你在这里提到的具体是什么事件呢?“怪罪受害者”的人是施害者,还是旁观者呢?发生罪恶以后,施害者会面临严重的惩罚,不管是法律还是道德。这样的惩罚足让他恐惧,让他后悔,让他想要通过说服被害者原谅,来减轻自己的心理罪恶感。怪罪受害者太脆弱,是施害者推脱责任的说辞,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没有人规定施害者请求被害者原谅,被害者就一定要原谅。受伤之后,人本能就想要报复。但是如果不讲法律,不讲道德的报复,被害人不也变成施害者了吗?原谅和不原谅,由被害者自己说了算。就算是旁观者指指点点,那也只是他们自己的看法,与被害者无关。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

“为什么在罪恶发生后,不去追究施害者的责任,反而怪罪受害者为什么这么脆弱?”不知道你在这里提到的具体是什么事件呢?“怪罪受害者”的人是施害者,还是旁观者呢?发生罪恶以后,施害者会面临严重的惩罚,不管是法律还是道德。这样的惩罚足让他恐惧,让他后悔,让他想要通过说服被害者原谅,来减轻自己的心理罪恶感。怪罪受害者太脆弱,是施害者推脱责任的说辞,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没有人规定施害者请求被害者原谅,被害者就一定要原谅。受伤之后,人本能就想要报复。但是如果不讲法律,不讲道德的报复,被害人不也变成施害者了吗?原谅和不原谅,由被害者自己说了算。就算是旁观者指指点点,那也只是他们自己的看法,与被害者无关。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

2
评论
分享
  • 环境对人的心境会有些什么影响呢?
    4回答 · 2025.09.03 19:43:23
  • 面对突然发生的变迁,我们能如何照顾自己的内心?
    1回答 · 2025.09.01 17:48:35
  • 我们能如何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少受到外界评判的影响
    3回答 · 2025.08.29 22:02:03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