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冷月😊🍀看了您的文字描述,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受害者有罪论”及其相关。🍀受害者有罪论:即认为受害者之所以被害,是因为其自身存在问题的一种言论。受害者有罪论与"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思想截然相反,不考虑事物的因果关系,发生概率.🍀这让我们能够想到:一个在晚上被抢劫的女子,人们不去谴责劫匪,却怪罪于这个女子晚上不应该出来。🍀相信“受害者有罪论”的人过度迷信所谓的“因果关系”,认为受害人之所以遭受恶意是因为其本人就存在“问题”。然而实际上,恶意往往来得毫无预兆,犯罪者犯罪只是因为其自身道德品行存在问题,和受害者并没有直接关系。有的所谓“交友不慎”、感情纠纷等,也不过是犯罪合理化的借口。🍀“受害者有罪论”的思想不仅会给受害者及其家人造成二次伤害,还会导致犯罪事实被模糊,给犯罪者和潜在犯罪者侥幸的暗示。从某种程度上说,“受害者有罪论”就是为犯罪者辩解,相信“受害者有罪论”就是纵容犯罪。人应有最基本的是非观和正义观。共情和怜悯不应该施加给犯罪者。只有不放过施暴者,不共情犯罪者,才是尊重法律的正义。(浙江舆情网评)🍀“为什么在罪恶发生后,不去追究施害者的责任,反而怪罪受害者为什么这么脆弱??不理解真的,为什么被伤害了以后,不能报复回去,硬要受害者原谅??就那么让施害者逍遥自在?”施害者和受害者在严格意义上是对立的,您这里的罪恶如果能具体些就好了,我们就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您想啊,如果我们每个受到伤害的人都采取报复的方式还会去,那么我们所处的环境会是怎样的?我们和施害者的区别仅仅是他做初一我们做十五吗?何况咱们是法治社会,施害者犯罪自有法律制裁。🍀在心理学中,有些受害者在一定情境下会转变为施害者。当处于受害者的位置的时候,人的内心非常的恐惧,无助。为了尽快逃离这种感觉,他认同了攻击者的力量,潜意识里觉得只有变成他那样才会有力量。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从小被攻击的人,常常变成攻击别人的人,在攻击别人的过程中,他感觉到有力量,再也不是那个无助的被动的孩子了。不知道这和您文字中有人说的“质量守恒定律”有没有关系。🍀我是二级心理咨询师,希望我的回复能给到您些许帮助。祝好!
您好,我是冷月😊🍀看了您的文字描述,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受害者有罪论”及其相关。🍀受害者有罪论:即认为受害者之所以被害,是因为其自身存在问题的一种言论。受害者有罪论与"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思想截然相反,不考虑事物的因果关系,发生概率.🍀这让我们能够想到:一个在晚上被抢劫的女子,人们不去谴责劫匪,却怪罪于这个女子晚上不应该出来。🍀相信“受害者有罪论”的人过度迷信所谓的“因果关系”,认为受害人之所以遭受恶意是因为其本人就存在“问题”。然而实际上,恶意往往来得毫无预兆,犯罪者犯罪只是因为其自身道德品行存在问题,和受害者并没有直接关系。有的所谓“交友不慎”、感情纠纷等,也不过是犯罪合理化的借口。🍀“受害者有罪论”的思想不仅会给受害者及其家人造成二次伤害,还会导致犯罪事实被模糊,给犯罪者和潜在犯罪者侥幸的暗示。从某种程度上说,“受害者有罪论”就是为犯罪者辩解,相信“受害者有罪论”就是纵容犯罪。人应有最基本的是非观和正义观。共情和怜悯不应该施加给犯罪者。只有不放过施暴者,不共情犯罪者,才是尊重法律的正义。(浙江舆情网评)🍀“为什么在罪恶发生后,不去追究施害者的责任,反而怪罪受害者为什么这么脆弱??不理解真的,为什么被伤害了以后,不能报复回去,硬要受害者原谅??就那么让施害者逍遥自在?”施害者和受害者在严格意义上是对立的,您这里的罪恶如果能具体些就好了,我们就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您想啊,如果我们每个受到伤害的人都采取报复的方式还会去,那么我们所处的环境会是怎样的?我们和施害者的区别仅仅是他做初一我们做十五吗?何况咱们是法治社会,施害者犯罪自有法律制裁。🍀在心理学中,有些受害者在一定情境下会转变为施害者。当处于受害者的位置的时候,人的内心非常的恐惧,无助。为了尽快逃离这种感觉,他认同了攻击者的力量,潜意识里觉得只有变成他那样才会有力量。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从小被攻击的人,常常变成攻击别人的人,在攻击别人的过程中,他感觉到有力量,再也不是那个无助的被动的孩子了。不知道这和您文字中有人说的“质量守恒定律”有没有关系。🍀我是二级心理咨询师,希望我的回复能给到您些许帮助。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