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题主你好,很高兴能够和一起讨论关于孤独感的问题。❤️英国诗人雪莱在他的《孤独者》开篇时提到了两句话:在芸芸众生的人海里,你敢否与世隔绝,独善其身?任周围的人们闹腾,你却漠不关心?雪莱的一生离经叛道,他远离家庭,远离学校,远离社会中的团体,远离一切他所不能苟同的事物,这首诗可能是对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而我们大概没有雪莱的那种勇气和决心,我们无法也不敢选择远离我们身边的一切,我们屈服于不适合的群体,屈服于社会中的条条框框,屈服于生活中的种种压力。我们看上去是那么的合群,但被群体包围的我们却更加地感到孤独。那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即使身处人群之中仍然感到孤独的呢?首先,什么是孤独?孤独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当我们的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的特征时,所体验到的一种主观不适感。这种缺陷可能是数量上的,比如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环境时,我们交不到新的朋友就会让我们感到孤独;这种缺陷也有可能是质量上的,当我们感到我们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十分肤浅时,我们体验到的孤独感可能更为强烈,因为此时我们的朋友虽然就在那里,但我们却感受不到应有的那种友谊带给我们的满足感。其次,孤独感有哪些种类?心理学家罗伯特根据个体所缺乏的社会关系或者社会内容,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孤独感。🌼第一,情感孤独。情感孤独由缺少亲密的依恋对象所引起,这个依恋对象对儿童来说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刚刚走失的宠物,而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个依恋对象可能是伴侣或者亲密的朋友。相信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情人节那天,单身的你看着朋友圈里朋友们满屏的恩爱,你或多或少都会感觉到孤独与无助,这便是一种由于缺少伴侣而产生的情感孤独。🌼第二,社会孤独。社会孤独是由于在社交圈中无法交到朋友或者无法形成社交网络而导致的。比如当你刚刚入职一家新的公司,而同事们又对你的出现表现出明显的排斥,他们会一起聊天、一起聚餐但却不叫上你,此时你就会感到孤独。再之,什么人更容易体验到孤独?🌼第一,低自尊感的人。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年人的低自尊感和孤独感有显著的相关。一般来说缺乏自信的个体不大愿意在社会交往中承担风险,比如那些只愿意和他人保持泛泛之交的人,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他人一种无价值感,让人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提不起兴趣,这就使他们的社会关系不令人满意,从而体验到孤独感。🌼第二,年轻人普遍要比老年人有更多的孤独感。年轻人会面临着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些人生过渡,比如高考后离家上学,毕业后工作独自生活。而这些人生转折点往往都意味着对过去社交圈的告别以及迎接新的社交圈,在融入新社交圈的过程中就会体验到一种非常强烈的孤独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社会生活会变得更较稳定,一般四五十岁以后成年人都会有一个固定的伴侣与一些挚友,这就极大地降低了孤独感产生的可能性。最后,我们该如何缓解孤独感?第一步就是要正确认识我们现在所陷入到的恶性循环。比如可以找出那些让自己感到挫败与自卑的行为:在参与聚会时是否很抗拒结识新的朋友,在选择要做的事时是否专注于那些让人感到消极的事物。只有认识到了这些才能对自己的现状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且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做出积极的改变。🌼第一,战胜自己的消极情绪。当我们想到要去参加社交活动时,孤独情绪会立刻让我们对其产生消极的想法。比如,当我们被邀请去参加一个饭局时,我们可能会立刻想象出吃饭时无人交流的尴尬场景。想要阻止这样想法的出现并不容易,但战胜这种负面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刻意地将那些想象中的消极场景转变为成功社交的积极场景,比如可以想象参与饭局的人都很热情、友好,会遇到一位心仪的异性,我们聊的很好并互相加了联系方式。🌼第二,打破胡思乱想。孤独带来的另一个消极结果就是让我们倾向于做出最坏的假设。比如,最近创业失败,而原来的好朋友都没有邀请我们去参加聚会。这个时候大概会想一定是因为我没钱了,他们就不打算跟我来往了。这时我们应该用过去和朋友在一起的美好经历来打消自己的消极念头,并且直接找朋友问清楚其中的原因,而结局往往都没有想得那么糟糕。🌼第三,行动起来。长期的孤独会让我们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助感,这让我们不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改变现在的社交关系,与其要面对社交失败带来的尴尬还不如维持现状。这种强烈的信念、感觉是建立在过于消极和悲观的观念之上的。从出生到死亡,很少有人逃过孤独感的折磨。但孤独感并不是软弱的象征,它反映了所有人对社会关系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解决孤独感的唯一方法就是建立人际关系以满足我们的基本心理需要,孤独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题主越来越好❤️
亲爱的题主你好,很高兴能够和一起讨论关于孤独感的问题。❤️英国诗人雪莱在他的《孤独者》开篇时提到了两句话:在芸芸众生的人海里,你敢否与世隔绝,独善其身?任周围的人们闹腾,你却漠不关心?雪莱的一生离经叛道,他远离家庭,远离学校,远离社会中的团体,远离一切他所不能苟同的事物,这首诗可能是对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而我们大概没有雪莱的那种勇气和决心,我们无法也不敢选择远离我们身边的一切,我们屈服于不适合的群体,屈服于社会中的条条框框,屈服于生活中的种种压力。我们看上去是那么的合群,但被群体包围的我们却更加地感到孤独。那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即使身处人群之中仍然感到孤独的呢?首先,什么是孤独?孤独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当我们的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的特征时,所体验到的一种主观不适感。这种缺陷可能是数量上的,比如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环境时,我们交不到新的朋友就会让我们感到孤独;这种缺陷也有可能是质量上的,当我们感到我们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十分肤浅时,我们体验到的孤独感可能更为强烈,因为此时我们的朋友虽然就在那里,但我们却感受不到应有的那种友谊带给我们的满足感。其次,孤独感有哪些种类?心理学家罗伯特根据个体所缺乏的社会关系或者社会内容,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孤独感。🌼第一,情感孤独。情感孤独由缺少亲密的依恋对象所引起,这个依恋对象对儿童来说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刚刚走失的宠物,而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个依恋对象可能是伴侣或者亲密的朋友。相信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情人节那天,单身的你看着朋友圈里朋友们满屏的恩爱,你或多或少都会感觉到孤独与无助,这便是一种由于缺少伴侣而产生的情感孤独。🌼第二,社会孤独。社会孤独是由于在社交圈中无法交到朋友或者无法形成社交网络而导致的。比如当你刚刚入职一家新的公司,而同事们又对你的出现表现出明显的排斥,他们会一起聊天、一起聚餐但却不叫上你,此时你就会感到孤独。再之,什么人更容易体验到孤独?🌼第一,低自尊感的人。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年人的低自尊感和孤独感有显著的相关。一般来说缺乏自信的个体不大愿意在社会交往中承担风险,比如那些只愿意和他人保持泛泛之交的人,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他人一种无价值感,让人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提不起兴趣,这就使他们的社会关系不令人满意,从而体验到孤独感。🌼第二,年轻人普遍要比老年人有更多的孤独感。年轻人会面临着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些人生过渡,比如高考后离家上学,毕业后工作独自生活。而这些人生转折点往往都意味着对过去社交圈的告别以及迎接新的社交圈,在融入新社交圈的过程中就会体验到一种非常强烈的孤独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社会生活会变得更较稳定,一般四五十岁以后成年人都会有一个固定的伴侣与一些挚友,这就极大地降低了孤独感产生的可能性。最后,我们该如何缓解孤独感?第一步就是要正确认识我们现在所陷入到的恶性循环。比如可以找出那些让自己感到挫败与自卑的行为:在参与聚会时是否很抗拒结识新的朋友,在选择要做的事时是否专注于那些让人感到消极的事物。只有认识到了这些才能对自己的现状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且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做出积极的改变。🌼第一,战胜自己的消极情绪。当我们想到要去参加社交活动时,孤独情绪会立刻让我们对其产生消极的想法。比如,当我们被邀请去参加一个饭局时,我们可能会立刻想象出吃饭时无人交流的尴尬场景。想要阻止这样想法的出现并不容易,但战胜这种负面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刻意地将那些想象中的消极场景转变为成功社交的积极场景,比如可以想象参与饭局的人都很热情、友好,会遇到一位心仪的异性,我们聊的很好并互相加了联系方式。🌼第二,打破胡思乱想。孤独带来的另一个消极结果就是让我们倾向于做出最坏的假设。比如,最近创业失败,而原来的好朋友都没有邀请我们去参加聚会。这个时候大概会想一定是因为我没钱了,他们就不打算跟我来往了。这时我们应该用过去和朋友在一起的美好经历来打消自己的消极念头,并且直接找朋友问清楚其中的原因,而结局往往都没有想得那么糟糕。🌼第三,行动起来。长期的孤独会让我们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助感,这让我们不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改变现在的社交关系,与其要面对社交失败带来的尴尬还不如维持现状。这种强烈的信念、感觉是建立在过于消极和悲观的观念之上的。从出生到死亡,很少有人逃过孤独感的折磨。但孤独感并不是软弱的象征,它反映了所有人对社会关系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解决孤独感的唯一方法就是建立人际关系以满足我们的基本心理需要,孤独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题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