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妈妈控制我,但我终成了和父母一样的人,怎么办?

匿名用户
#家庭关系#成长过程#家庭创伤
以前的我很讨厌妈妈对我的控制,对我的无休止的否定,讨厌父母因为鸡毛蒜皮小事争吵不断,让我想逃离这一切。现在的我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发现我在自己家庭中的相处和我妈一样,我都开始讨厌自己,却从心里控制不住的一些做法和说话,我该怎么办,我想要变更好!

以前的我很讨厌妈妈对我的控制,对我的无休止的否定,讨厌父母因为鸡毛蒜皮小事争吵不断,让我想逃离这一切。现在的我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发现我在自己家庭中的相处和我妈一样,我都开始讨厌自己,却从心里控制不住的一些做法和说话,我该怎么办,我想要变更好!

1697阅读
·6回答
收藏
亲爱的题主你好呀,感谢你的提问。💡看完你的描述,感受到了你的痛苦、沮丧,还有想反抗又无助的感觉。抱抱你。🍊1关于控制。关于“以前的我很讨厌妈妈对我的控制,对我的无休止的否定”和“现在的我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发现我在自己家庭中的相处和我妈一样”这部分,我想给题主提供一个视角,关系模式除了是共谋,还可以是后来习得的。也就是说,你在被妈妈的控制式的养育方式之下,耳濡目染地长大后,习得这种互动模式,才是正常的。可你同时又觉察到了这部分,恭喜你,这是进步。而对于这部分的痛苦的觉察,其实是成长开始的时候的必经之路。关于“控制不住的一些做法和说话,我该怎么办,我想要变更好!”这部分,在告诉我们,你内化了你父母逼迫你的方式,所以你也会这么对自己,同时也会把这一部分东西投射给孩子,投射给这个世界。但是须知,改变的前提是,接纳。接纳才会轻轻地放下,放下才能降低原有的家庭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而改不改变原来的模式,你会更有选择权和主动权。🍓2关于否定、打击和伤害。关于“讨厌父母因为鸡毛蒜皮小事争吵不断,让我想逃离这一切”和“现在的我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发现我在自己家庭中的相处和我妈一样,我都开始讨厌自己,”这部分,我看到的是,此时此刻的你一边痛恨这个模式,一边又无法自控地重复这种模式,进一步伤害孩子和自己。这个让你再次感到否定、打击、伤害的痛苦感,最早是什么时候让你感受到的呢?这就是源头,从源头处理问题,就是看见和疗愈的过程。先安慰好当时那个感受到痛苦的自己的内在小孩,你才能在此时此刻更有力量选择你的往后行为模式哦。这太需要力量和勇气了,而你有这部分的觉察,已经踏出了那万事开头难的一步。🍎3关于关注度的投入。心理学有句话:你凝望深渊,深渊也在凝望着你。因此,越是害怕和讨厌,你越是会成为她。因为,你的痛苦会让你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关注度在这里。你需要做的是,直面这份父母的局限性之爱,穿越那些曾经的伤害的痛苦,去感受真实的生活里的酸甜苦辣咸。“想要变好”,就是不要逼迫自己必须做个完美的父母,允许自己也有局限性的时候。先做到事后觉察,觉察自己是否对孩子造成了否定之类的伤害。如果有伤害,你之后真诚地道歉和抚慰,对于你的孩子和你内在的小孩,是具有疗愈作用的。孩子才是那个无条件地爱着父母的人,无论是你内在的小孩,还是你现在的孩子。看见他们的痛苦,接纳他们的痛苦,原谅他们受过的苦,改变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生。❤️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世界和我爱着你。

亲爱的题主你好呀,感谢你的提问。💡看完你的描述,感受到了你的痛苦、沮丧,还有想反抗又无助的感觉。抱抱你。🍊1关于控制。关于“以前的我很讨厌妈妈对我的控制,对我的无休止的否定”和“现在的我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发现我在自己家庭中的相处和我妈一样”这部分,我想给题主提供一个视角,关系模式除了是共谋,还可以是后来习得的。也就是说,你在被妈妈的控制式的养育方式之下,耳濡目染地长大后,习得这种互动模式,才是正常的。可你同时又觉察到了这部分,恭喜你,这是进步。而对于这部分的痛苦的觉察,其实是成长开始的时候的必经之路。关于“控制不住的一些做法和说话,我该怎么办,我想要变更好!”这部分,在告诉我们,你内化了你父母逼迫你的方式,所以你也会这么对自己,同时也会把这一部分东西投射给孩子,投射给这个世界。但是须知,改变的前提是,接纳。接纳才会轻轻地放下,放下才能降低原有的家庭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而改不改变原来的模式,你会更有选择权和主动权。🍓2关于否定、打击和伤害。关于“讨厌父母因为鸡毛蒜皮小事争吵不断,让我想逃离这一切”和“现在的我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发现我在自己家庭中的相处和我妈一样,我都开始讨厌自己,”这部分,我看到的是,此时此刻的你一边痛恨这个模式,一边又无法自控地重复这种模式,进一步伤害孩子和自己。这个让你再次感到否定、打击、伤害的痛苦感,最早是什么时候让你感受到的呢?这就是源头,从源头处理问题,就是看见和疗愈的过程。先安慰好当时那个感受到痛苦的自己的内在小孩,你才能在此时此刻更有力量选择你的往后行为模式哦。这太需要力量和勇气了,而你有这部分的觉察,已经踏出了那万事开头难的一步。🍎3关于关注度的投入。心理学有句话:你凝望深渊,深渊也在凝望着你。因此,越是害怕和讨厌,你越是会成为她。因为,你的痛苦会让你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关注度在这里。你需要做的是,直面这份父母的局限性之爱,穿越那些曾经的伤害的痛苦,去感受真实的生活里的酸甜苦辣咸。“想要变好”,就是不要逼迫自己必须做个完美的父母,允许自己也有局限性的时候。先做到事后觉察,觉察自己是否对孩子造成了否定之类的伤害。如果有伤害,你之后真诚地道歉和抚慰,对于你的孩子和你内在的小孩,是具有疗愈作用的。孩子才是那个无条件地爱着父母的人,无论是你内在的小孩,还是你现在的孩子。看见他们的痛苦,接纳他们的痛苦,原谅他们受过的苦,改变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生。❤️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世界和我爱着你。

6
评论
分享
你好!看到你有很多纠结,一方面是讨厌妈妈对自己的控制和否定,一方面自己又在实施控制和否定。所以觉得自己和妈妈很象,从之前的讨厌妈妈,成为也讨厌自己。同时还看到,你在反省自己,希望自己能变得更好,不再复制妈妈的这些特质。之所以会否定和控制别人,是因为,我们的着眼点更多的放在了对方”问题“上,认为”问题“需要提醒,”问题“需要纠正。就会有指责,批评,否定,也就成为了控制。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首先从自己开始改变,也就是改变着眼点,换角度看”问题“,换角度看人。在叙事疗法里,有一种哲学思维,就是把人和问题分开,问题是问题,人不等于问题。比如,那个”挑剔“或者”指责“。当我们看到别人有什么行为,和自己内心期待的不一样时,就会认为是不对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在内心有一个量尺、标准。不符合这个标准,就会否定它,也就有了评判。如果,我们放下这一唯一量尺,允许对方有和自己不一样的想法,我们就会觉得那个”问题“没有那么严重。而且,那个问题,只是此时的一种想法而已,那个”指责“和”挑剔“就会离开一些,不是随时都粘在我们身上的。当我们发现”指责“和”挑剔“有时候不属于我们时,我们就不是挑剔的人,不是爱指责别人的人。同理,面对其他”问题“也可以这样应对,给自己松绑,不把标签紧紧贴在自己身上。当你可以这样做时,你也会用这样宽松的态度对待妈妈,那个”控制“可能不是紧紧粘着妈妈的,是不是也有”不控制“的时候?我是心理咨询师芳园,特别喜欢叙事,也觉得叙事很生活化,可以给人带来力量。很高兴能为你提供帮助。祝你幸!。

你好!看到你有很多纠结,一方面是讨厌妈妈对自己的控制和否定,一方面自己又在实施控制和否定。所以觉得自己和妈妈很象,从之前的讨厌妈妈,成为也讨厌自己。同时还看到,你在反省自己,希望自己能变得更好,不再复制妈妈的这些特质。之所以会否定和控制别人,是因为,我们的着眼点更多的放在了对方”问题“上,认为”问题“需要提醒,”问题“需要纠正。就会有指责,批评,否定,也就成为了控制。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首先从自己开始改变,也就是改变着眼点,换角度看”问题“,换角度看人。在叙事疗法里,有一种哲学思维,就是把人和问题分开,问题是问题,人不等于问题。比如,那个”挑剔“或者”指责“。当我们看到别人有什么行为,和自己内心期待的不一样时,就会认为是不对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在内心有一个量尺、标准。不符合这个标准,就会否定它,也就有了评判。如果,我们放下这一唯一量尺,允许对方有和自己不一样的想法,我们就会觉得那个”问题“没有那么严重。而且,那个问题,只是此时的一种想法而已,那个”指责“和”挑剔“就会离开一些,不是随时都粘在我们身上的。当我们发现”指责“和”挑剔“有时候不属于我们时,我们就不是挑剔的人,不是爱指责别人的人。同理,面对其他”问题“也可以这样应对,给自己松绑,不把标签紧紧贴在自己身上。当你可以这样做时,你也会用这样宽松的态度对待妈妈,那个”控制“可能不是紧紧粘着妈妈的,是不是也有”不控制“的时候?我是心理咨询师芳园,特别喜欢叙事,也觉得叙事很生活化,可以给人带来力量。很高兴能为你提供帮助。祝你幸!。

5
评论
分享
题主,你好!从文字看到曾经妈妈对你的控制以及无休止的否定,让你感觉到特别讨厌,而父母老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断,让你想逃离原生家庭。现在的你已经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小孩,原以为自己脱离了原生家庭在自己组建的家庭中重生,然而你却发现自己的在家庭中的相处方式和妈妈一样,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心里却无法控制自己的做法和说话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你习得了妈妈的行为模式。虽然你一直在逃避,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你在自己的家庭中重复这种相处模式,值得庆幸的是你清晰的意识到自己这样的方式不好,想努力的调整自己的状态,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调整:1.与母亲和解,母亲对你的控制,对你无休止的否定,是她做母亲的失责,你没有义务来为她的行为买单;2.你现在是在新的家庭中,你有能力过你自己的生活,意识到自己曾经受的委屈,那就努力的让自己的孩子不要再受到这样的委屈;3.你是你,母亲是母亲,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你带来的伤害,但你已经清晰的意识到了,所以你有能力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与说话方式。希望以上几点分析对你有所启发,加油!

题主,你好!从文字看到曾经妈妈对你的控制以及无休止的否定,让你感觉到特别讨厌,而父母老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断,让你想逃离原生家庭。现在的你已经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小孩,原以为自己脱离了原生家庭在自己组建的家庭中重生,然而你却发现自己的在家庭中的相处方式和妈妈一样,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心里却无法控制自己的做法和说话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你习得了妈妈的行为模式。虽然你一直在逃避,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你在自己的家庭中重复这种相处模式,值得庆幸的是你清晰的意识到自己这样的方式不好,想努力的调整自己的状态,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调整:1.与母亲和解,母亲对你的控制,对你无休止的否定,是她做母亲的失责,你没有义务来为她的行为买单;2.你现在是在新的家庭中,你有能力过你自己的生活,意识到自己曾经受的委屈,那就努力的让自己的孩子不要再受到这样的委屈;3.你是你,母亲是母亲,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你带来的伤害,但你已经清晰的意识到了,所以你有能力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与说话方式。希望以上几点分析对你有所启发,加油!

5
评论
分享
你好《怎样的生活才是美丽的?》这个问题就好像在问:“什么是幸福生活?”,揭示出真实现实生活状态与理想生活之间的距离。所以,活出洒脱魅力的人,都是努力修缮自己认真生活的人。有意识的去生活,能提高生活质量,最大的收益者是自己,不是别人。如果没有努力和辛苦付出人很难得到内心成长,也很难成长为合格的“大人”。合格的成人,他们有什么不同吗?区别最大不同点是有着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意识,不会轻易收入别人抛给自己的情绪垃圾和伤害。所以心理学上所讲的不要去讨厌别人的缺点,正确的翻译就是不要把别人的缺点装入你的心理(也就是意识形态里)。所以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发现世界中美好多过发现丑陋。只是大多数人所有的精力都花费在了记住别人的过错而忽视了滋养提升自己。【如何改变??】想要重新装点自己,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那就从当下开始练习忘记曾经的不美好开始吧…要看到,母亲已老,她的影响力已经减弱,而你从年少无知、需要照顾的小孩已经成长为大人,现在的你可以自主选择未来,专注于眼前的生活,当你察觉到自己在复制母亲的模式时,可以停止内在审判,稍做一下深呼吸,告诉自己:“母亲无法影响我的未来,影响我的未来的最大主人是自己,我的过去在迫害中度过,但我的未来是崭新的!”,调整想法,然后去寻找看一下育儿知识,借鉴网上宝妈们的育儿经验,都可以填充你面对孩子时的匮乏感和无力感哦。人的痛苦在于无法改变现状,神奇的是当我接纳生活开始,就不再受任何控制了,因为接纳等同于未来不会再给痛苦能量,而转向给于自己。我们的内在能量服务于自己时,才能改变生活哦。祝你一切顺利!!

你好《怎样的生活才是美丽的?》这个问题就好像在问:“什么是幸福生活?”,揭示出真实现实生活状态与理想生活之间的距离。所以,活出洒脱魅力的人,都是努力修缮自己认真生活的人。有意识的去生活,能提高生活质量,最大的收益者是自己,不是别人。如果没有努力和辛苦付出人很难得到内心成长,也很难成长为合格的“大人”。合格的成人,他们有什么不同吗?区别最大不同点是有着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意识,不会轻易收入别人抛给自己的情绪垃圾和伤害。所以心理学上所讲的不要去讨厌别人的缺点,正确的翻译就是不要把别人的缺点装入你的心理(也就是意识形态里)。所以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发现世界中美好多过发现丑陋。只是大多数人所有的精力都花费在了记住别人的过错而忽视了滋养提升自己。【如何改变??】想要重新装点自己,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那就从当下开始练习忘记曾经的不美好开始吧…要看到,母亲已老,她的影响力已经减弱,而你从年少无知、需要照顾的小孩已经成长为大人,现在的你可以自主选择未来,专注于眼前的生活,当你察觉到自己在复制母亲的模式时,可以停止内在审判,稍做一下深呼吸,告诉自己:“母亲无法影响我的未来,影响我的未来的最大主人是自己,我的过去在迫害中度过,但我的未来是崭新的!”,调整想法,然后去寻找看一下育儿知识,借鉴网上宝妈们的育儿经验,都可以填充你面对孩子时的匮乏感和无力感哦。人的痛苦在于无法改变现状,神奇的是当我接纳生活开始,就不再受任何控制了,因为接纳等同于未来不会再给痛苦能量,而转向给于自己。我们的内在能量服务于自己时,才能改变生活哦。祝你一切顺利!!

5
评论
分享
题主,你好!👍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自我认识很清晰,确实希望变得更好!给你点赞!💔因为中国传统教育提倡长幼有序,家长作风。父母为上,子女听从。棍棒底下出孝子,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样就造就了很多控制型的父母,也可能他们本身就成长在这样专治的家风家训中。随着我们的成长,确实是会在各种言行举止,行事风格,为人处世方面越来越像我们的父母(更像幼年抚养我们最多的那个人)。我之前也遇到了和你一样的问题,也很苦恼了一阵!后来我发现越是想要避开像母亲一样超强的控制欲和总是批评否定的负面状态,越是鬼缠身似的逃不掉。所以索性我就不把注意力放在反抗母亲并改变自己这些坏习惯上,而是想方设法做喜欢的自己。找自己喜欢的事去做,和自己喜欢的人相处。投入其中,找成就感,自我满足。惊喜地发现当我调整了自己的身心状态,我自己慢慢喜欢上了现在的我,也突然发觉妈妈的影子渐渐在我身上消失了。我自己发自内心地快乐了,也就带动了周围人保持积极的情绪,这也是正念冥想的一种方式。当你与自己和解,也就会和世界和谐。❤️👪我们都是人,人就是有情绪的波动变化,所以才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断。但这就是生活,一地鸡毛还需耐心捡起。人本身就是在矛盾中生存的。争吵你也可以看做是生活的调味剂。如果生活每天都是甜的,没有酸苦辣咸,那不得腻死吗?所以完全可以把争吵看做苦辣的味道,品尝到这种味道才能衬托对比出甜的滋味啊!用不着逃离,只要他们争吵能自己和解就不是事儿!每对夫妻都有自己的相处模式。没有所谓的完美关系,只要是有弹性的可恢复的关系就是完美关系!没必要苛责自己,有时宽以待己则能宽以待人。你觉得呢?🤘🏼祝好!

题主,你好!👍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自我认识很清晰,确实希望变得更好!给你点赞!💔因为中国传统教育提倡长幼有序,家长作风。父母为上,子女听从。棍棒底下出孝子,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样就造就了很多控制型的父母,也可能他们本身就成长在这样专治的家风家训中。随着我们的成长,确实是会在各种言行举止,行事风格,为人处世方面越来越像我们的父母(更像幼年抚养我们最多的那个人)。我之前也遇到了和你一样的问题,也很苦恼了一阵!后来我发现越是想要避开像母亲一样超强的控制欲和总是批评否定的负面状态,越是鬼缠身似的逃不掉。所以索性我就不把注意力放在反抗母亲并改变自己这些坏习惯上,而是想方设法做喜欢的自己。找自己喜欢的事去做,和自己喜欢的人相处。投入其中,找成就感,自我满足。惊喜地发现当我调整了自己的身心状态,我自己慢慢喜欢上了现在的我,也突然发觉妈妈的影子渐渐在我身上消失了。我自己发自内心地快乐了,也就带动了周围人保持积极的情绪,这也是正念冥想的一种方式。当你与自己和解,也就会和世界和谐。❤️👪我们都是人,人就是有情绪的波动变化,所以才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断。但这就是生活,一地鸡毛还需耐心捡起。人本身就是在矛盾中生存的。争吵你也可以看做是生活的调味剂。如果生活每天都是甜的,没有酸苦辣咸,那不得腻死吗?所以完全可以把争吵看做苦辣的味道,品尝到这种味道才能衬托对比出甜的滋味啊!用不着逃离,只要他们争吵能自己和解就不是事儿!每对夫妻都有自己的相处模式。没有所谓的完美关系,只要是有弹性的可恢复的关系就是完美关系!没必要苛责自己,有时宽以待己则能宽以待人。你觉得呢?🤘🏼祝好!

2
评论
分享
抱抱!原生家庭的潜意识影响着我们当下的生活。你已经很棒了,觉察到自己当下的情绪,接纳当下的情绪。学习梳理自己的情绪,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可以尝试情绪日记,记录自己的情绪,跟自己的内在对话,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写下自己的需求及改善方案。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可以画曼陀罗,也可以随意画等,画画也可以疏导情绪,改变思维!愿未来的生活幸福美满!

抱抱!原生家庭的潜意识影响着我们当下的生活。你已经很棒了,觉察到自己当下的情绪,接纳当下的情绪。学习梳理自己的情绪,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可以尝试情绪日记,记录自己的情绪,跟自己的内在对话,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写下自己的需求及改善方案。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可以画曼陀罗,也可以随意画等,画画也可以疏导情绪,改变思维!愿未来的生活幸福美满!

2
评论
分享
  • 高三妹妹焦虑厌学,拒绝看病吃药沟通,想休学,怎么办
    2回答 · 2025.10.08 20:54:47
  • 我是松,三女一子家庭,中秋节晚,爸爸叔叔的暴力殴打
    3回答 · 2025.10.08 09:26:37
  • 17,上完初三我爸就不给我上技校了,针对性地针对我
    1回答 · 2025.10.07 10:27:13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