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初一住校,周末回家想放松,玩手机睡很晚,怎么办

匿名用户
#家庭关系#子女沟通#成长过程
孩子初一住校,周末回家放松,父母可以理解,上学期用的是父母手机还好一些,一般不会太晚,但是都有些晚,下学期买了一部手机给他,因为他希望自己拥有手机,自己安排自己。可是现在周末回来睡得更晚了,好一点是两点过,差一点四五点,作为父母,也学了一些心理学,知道与青春期孩子相处不能强制,也试着和孩子商量怎么办,孩子也会表达不该熬夜,而且熬夜后,白天也接着玩,直到周日返校前会简单做一下作业,但是一些需要背诵的作业就没有做,导致成绩下滑。孩子也觉得不太好,但是回家又不能合理安排时间,我们父母也进行引导,但目前看效果不太好,因为就算和孩子商量了玩的时间,但是他一旦反悔,那也无济于事,因为孩子拥有自主权,不能强迫,一强迫,比如说,“你怎么说话不算话呢?赶快交出手机,”,可想而知,会发生什么冲突?因为孩子是自主意识比较强的孩子,现在的目标就是引导他为自己负责,但需要时间,可时间一长,父母也忐忑,因为未来不确定

孩子初一住校,周末回家放松,父母可以理解,上学期用的是父母手机还好一些,一般不会太晚,但是都有些晚,下学期买了一部手机给他,因为他希望自己拥有手机,自己安排自己。可是现在周末回来睡得更晚了,好一点是两点过,差一点四五点,作为父母,也学了一些心理学,知道与青春期孩子相处不能强制,也试着和孩子商量怎么办,孩子也会表达不该熬夜,而且熬夜后,白天也接着玩,直到周日返校前会简单做一下作业,但是一些需要背诵的作业就没有做,导致成绩下滑。孩子也觉得不太好,但是回家又不能合理安排时间,我们父母也进行引导,但目前看效果不太好,因为就算和孩子商量了玩的时间,但是他一旦反悔,那也无济于事,因为孩子拥有自主权,不能强迫,一强迫,比如说,“你怎么说话不算话呢?赶快交出手机,”,可想而知,会发生什么冲突?因为孩子是自主意识比较强的孩子,现在的目标就是引导他为自己负责,但需要时间,可时间一长,父母也忐忑,因为未来不确定

3229阅读
·4回答
收藏
在各种调动人类欲望,满足人们即时快感的需求的现代商品社会,特别是被称为电子毒品的游戏泛滥于青春期孩子们当中,他们可以茶饭不思,沉迷于此,家长常常会有巨大的无力无奈感,学了心理学知识,也照着去做了,却依然达不到效果,常常令父母不,知所措心力交瘁。我身边也有几位这样的家长,网上也越来越多家长焦虑,孩子抑郁的事件,这是现在社会越来越普遍的议题,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且您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来求助,说明您是将要觉醒的家长,这一点很值得赞赏。尝试从下面几点来梳理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一个人自我的形成有多种方面的因素,先天基因,后天教养环境,曾经经历过的重大事件等。我们不妨先看看家长可以为孩子做的理解和改变有哪些:1.孩子沉迷游戏是“果”,“因”在于无法在现实世界得到足够的满足感和价值感。每个孩子其实内在都是想“好”的,如果给一个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不加干扰,他一定会是想找点什么事干一干,学一学的,这是生而为人这个带着大脑皮层生物的本能。孩子的生存世界,一个是家庭,一个是学校,这两个环境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影响最大,孩子如果无法从家庭和学校中得到成就感,就容易沉迷游戏从而逃避现实,获取及时满足的安慰:在家庭的常见障碍有:--父母想理解孩子,但是方法有限,可能只限于说教,唠叨,不能真正地达到沟通效果。--父母由于没有办法,只好步步退让,形成宠溺--父母很多事情包办代替,孩子没有自我负责的习惯。--父母关系有问题,吵架或者冷战,孩子觉得不安心在学校常见的障碍有:--学习表现不出色,对学习产生厌倦,看到课本就觉得面目可憎。--人际关系方面,有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的障碍。如被老师批评了,就容易对那一学科产生厌倦,反感的情绪。被同学排挤了,甚至欺负了,心里有苦无处诉,心情不好,学习也不会全心全意。2.怎么办呢?【从希望孩子“将来”应该是谁,转为理解孩子“现在”是谁?】家长当得久了,就会忘了孩子是有他自己的独立人格的,就渐渐地把“关心”操作成“控制”。换位到孩子的立场,体会着孩子的感受,问自己(孩子)三句话:--我被看见(需求)了吗?爸爸妈妈,当我在学校遭遇了困难,受到了老师的冷脸时,回到家里我情绪莫名其妙地不好时,你们看出来了吗?你们安慰我了吗?你们还是只是淡然地说“没事儿,老师为你好呢!“--我有价值吗?有过正面反馈给我吗?当我做对了事情,你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当我做错了一点什么们就大惊小怪,发脾气,探索渴望,可我真的很无助呀,我需要的是你们的帮助,你们的鼓励,而不是说教和指责呀--我重要吗?爸爸妈妈,我是谁呢?我是学习机器吗?你们投喂食物,我吐出好成绩,你们就爱我夸我奖励我,成绩不好,你们就批评我,否定我,这让我感到我并不重要呢,别人的妈妈在他考了80分会鼓励他,考得不错,我考80分你们就一脸愁云,甚至冷言冷语。。。当孩子觉得被看见,认为自己有价值,并且觉察到他们是作为一个人,而不是因为他们做的事情而获得尊重,他们便感觉充满力量,形成热情。做觉醒的家长,从“控制”孩子转向支持发展孩子的体魄,情感和心智,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妥协,退让,而是停止施加给孩子情绪压力。【从教养孩子到教养自己】我们之所以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做,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匮乏感,我们无法信任自己,从而也无法信任孩子。孩子不听话,其实并不是最近突变成不听话了,是长期以来,家长由于内心担心恐惧,担心孩子不能成为家长眼中的那个样子,担心孩子未来无法生存,于是孩子稍微有一点点瑕疵,行为一点点偏差,家长会自动思维一般地认为孩子在做不好的事情,于是开始带着情绪去纠正。这样就慢慢形成‘自我实现的预言’,本来孩子本来是在探索,在尝试,在学习新东西,被家长生生观察成了问题行为,要么不再敢探索,畏缩不前,要么逆反式的故意搞乱。我举一个自己的例子,供您参考:女儿4岁时,洗澡拍肚皮,溅起很多水花,我自动思维是,这孩子,故意捣乱,看溅了一地水,多难收拾。好在当时我已经有所察觉,于是停下自己对孩子的评判,问她说“宝贝,你为什么拍肚皮呀”,女儿兴奋地说“我想听听拍肚子的声音,好好玩”。--说明什么?是家长自己内在的恐惧造成我们带着有色眼镜看孩子。我们家长的核心恐惧常有的是“匮乏感”“不被爱”“害怕冲突”“害怕失去控制”“害怕付出肯定给孩子”“害怕孩子不幸福”等等。当家长把自己内在的这些核心恐惧一一清理,翻转为爱,富足,联结,祝福,勇气,孩子自然就会相应改变。【从关注孩子的不良行为转为说出孩子的好表现】我们自己缺乏的,给不到孩子。尝试忽视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去关注他游戏打了多久,转而去关注他的“优秀行为”,并且说出来你看到了他的好行为。孩子不可能一点好行为都没有,不可能一点亮点都没有吧?比如您的孩子的情况,如果是我,就会这么说:“孩子,我看到你昨晚打游戏到2点,很担心你的身体,但是我看到你今天竟然为了返校上学按时起床,而且完成了作业,妈妈认为你是为自己负责的,也很有坚持力”。如果你是孩子,听到妈妈这样说,会怎样感受呢?是不是还有点不好意思呢?觉得我打这么久游戏,竟然还夸我,心里是不是和妈妈就近了些呢?越经常地这样说,习惯性地找孩子的闪光点,孩子慢慢就会重建自信,变得对学习有热情,慢慢冷落游戏了。“孩子,以前你一直努力学习,不落功课,最近落下了,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一定是遇到了什么麻烦,如果你愿意和妈妈说说,我一直等着你,帮助你”不用担心夸孩子,理解会使孩子变坏,而是要看怎么夸,这方面网上有很多资料,请搜索。推荐书目《家庭的觉醒》,请细读三遍。

在各种调动人类欲望,满足人们即时快感的需求的现代商品社会,特别是被称为电子毒品的游戏泛滥于青春期孩子们当中,他们可以茶饭不思,沉迷于此,家长常常会有巨大的无力无奈感,学了心理学知识,也照着去做了,却依然达不到效果,常常令父母不,知所措心力交瘁。我身边也有几位这样的家长,网上也越来越多家长焦虑,孩子抑郁的事件,这是现在社会越来越普遍的议题,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且您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来求助,说明您是将要觉醒的家长,这一点很值得赞赏。尝试从下面几点来梳理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一个人自我的形成有多种方面的因素,先天基因,后天教养环境,曾经经历过的重大事件等。我们不妨先看看家长可以为孩子做的理解和改变有哪些:1.孩子沉迷游戏是“果”,“因”在于无法在现实世界得到足够的满足感和价值感。每个孩子其实内在都是想“好”的,如果给一个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不加干扰,他一定会是想找点什么事干一干,学一学的,这是生而为人这个带着大脑皮层生物的本能。孩子的生存世界,一个是家庭,一个是学校,这两个环境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影响最大,孩子如果无法从家庭和学校中得到成就感,就容易沉迷游戏从而逃避现实,获取及时满足的安慰:在家庭的常见障碍有:--父母想理解孩子,但是方法有限,可能只限于说教,唠叨,不能真正地达到沟通效果。--父母由于没有办法,只好步步退让,形成宠溺--父母很多事情包办代替,孩子没有自我负责的习惯。--父母关系有问题,吵架或者冷战,孩子觉得不安心在学校常见的障碍有:--学习表现不出色,对学习产生厌倦,看到课本就觉得面目可憎。--人际关系方面,有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的障碍。如被老师批评了,就容易对那一学科产生厌倦,反感的情绪。被同学排挤了,甚至欺负了,心里有苦无处诉,心情不好,学习也不会全心全意。2.怎么办呢?【从希望孩子“将来”应该是谁,转为理解孩子“现在”是谁?】家长当得久了,就会忘了孩子是有他自己的独立人格的,就渐渐地把“关心”操作成“控制”。换位到孩子的立场,体会着孩子的感受,问自己(孩子)三句话:--我被看见(需求)了吗?爸爸妈妈,当我在学校遭遇了困难,受到了老师的冷脸时,回到家里我情绪莫名其妙地不好时,你们看出来了吗?你们安慰我了吗?你们还是只是淡然地说“没事儿,老师为你好呢!“--我有价值吗?有过正面反馈给我吗?当我做对了事情,你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当我做错了一点什么们就大惊小怪,发脾气,探索渴望,可我真的很无助呀,我需要的是你们的帮助,你们的鼓励,而不是说教和指责呀--我重要吗?爸爸妈妈,我是谁呢?我是学习机器吗?你们投喂食物,我吐出好成绩,你们就爱我夸我奖励我,成绩不好,你们就批评我,否定我,这让我感到我并不重要呢,别人的妈妈在他考了80分会鼓励他,考得不错,我考80分你们就一脸愁云,甚至冷言冷语。。。当孩子觉得被看见,认为自己有价值,并且觉察到他们是作为一个人,而不是因为他们做的事情而获得尊重,他们便感觉充满力量,形成热情。做觉醒的家长,从“控制”孩子转向支持发展孩子的体魄,情感和心智,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妥协,退让,而是停止施加给孩子情绪压力。【从教养孩子到教养自己】我们之所以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做,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匮乏感,我们无法信任自己,从而也无法信任孩子。孩子不听话,其实并不是最近突变成不听话了,是长期以来,家长由于内心担心恐惧,担心孩子不能成为家长眼中的那个样子,担心孩子未来无法生存,于是孩子稍微有一点点瑕疵,行为一点点偏差,家长会自动思维一般地认为孩子在做不好的事情,于是开始带着情绪去纠正。这样就慢慢形成‘自我实现的预言’,本来孩子本来是在探索,在尝试,在学习新东西,被家长生生观察成了问题行为,要么不再敢探索,畏缩不前,要么逆反式的故意搞乱。我举一个自己的例子,供您参考:女儿4岁时,洗澡拍肚皮,溅起很多水花,我自动思维是,这孩子,故意捣乱,看溅了一地水,多难收拾。好在当时我已经有所察觉,于是停下自己对孩子的评判,问她说“宝贝,你为什么拍肚皮呀”,女儿兴奋地说“我想听听拍肚子的声音,好好玩”。--说明什么?是家长自己内在的恐惧造成我们带着有色眼镜看孩子。我们家长的核心恐惧常有的是“匮乏感”“不被爱”“害怕冲突”“害怕失去控制”“害怕付出肯定给孩子”“害怕孩子不幸福”等等。当家长把自己内在的这些核心恐惧一一清理,翻转为爱,富足,联结,祝福,勇气,孩子自然就会相应改变。【从关注孩子的不良行为转为说出孩子的好表现】我们自己缺乏的,给不到孩子。尝试忽视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去关注他游戏打了多久,转而去关注他的“优秀行为”,并且说出来你看到了他的好行为。孩子不可能一点好行为都没有,不可能一点亮点都没有吧?比如您的孩子的情况,如果是我,就会这么说:“孩子,我看到你昨晚打游戏到2点,很担心你的身体,但是我看到你今天竟然为了返校上学按时起床,而且完成了作业,妈妈认为你是为自己负责的,也很有坚持力”。如果你是孩子,听到妈妈这样说,会怎样感受呢?是不是还有点不好意思呢?觉得我打这么久游戏,竟然还夸我,心里是不是和妈妈就近了些呢?越经常地这样说,习惯性地找孩子的闪光点,孩子慢慢就会重建自信,变得对学习有热情,慢慢冷落游戏了。“孩子,以前你一直努力学习,不落功课,最近落下了,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一定是遇到了什么麻烦,如果你愿意和妈妈说说,我一直等着你,帮助你”不用担心夸孩子,理解会使孩子变坏,而是要看怎么夸,这方面网上有很多资料,请搜索。推荐书目《家庭的觉醒》,请细读三遍。

7
2
分享
亲,你好啊!我先给你一个温暖的抱抱。作为父母,你们辛苦了!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你们对孩子浓浓的爱。虽然你们都很关心,很爱孩子,但是这份关心和爱却让你们因此而陷入了困惑,迷茫,无助,无力的状态。面对目前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你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或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还是没有做什么,还是问题真的在孩子?这一切问题的答案就是要让孩子尽快摆脱对手机的依赖,有一个好的生活,作息,学习习惯和状态。其实,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到你们也是尽力在寻找问题帮助孩子,但是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那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看能否帮孩子早日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第一、孩子为什么在进入青春期这段时间突然迷恋上了手机,而且迷恋的程度越来越深,这一方面说明孩子的学习压力大了,孩子所要独立面对和处理的事情变多了,也就是孩子可能通过迷恋手机来转移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以处理的事情或者压力;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孩子通过手机游戏来满足了自己一些心理上的需求,这些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的,有欠缺的,比如说他渴望被尊重,被重视,被理解,被关注,被欣赏,被需要,被赞美,被肯定,被鼓励,游戏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提供及时的反馈,对游戏参与者的胜利给予及时的认可,赞美,鼓励,这会让打游戏的人有强烈的成就感,同时因为好多游戏它需要组队进行,那么孩子通过与他队友的合作打胜了一场游戏,让他体验到强烈的被需要,归属感和价值感,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需要,孩子需要在手机上获得这些的时候,就说明他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得到的,这一部分是欠缺的。所以,我们要看到孩子沉迷于手机的背后,有什么样的心理需要。当我们能够看到孩子的心理需要时,我们就有了更好的应对孩子沉迷于游戏的方式和方法,对不对?第二、在你们的描述中,你们有提到自己也努力引导过孩子,但是结果都不理想。我觉得导致结果不理想的原因可能是你们只关注的还是孩子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的情绪感受,当你们的内心始终以孩子的学习为目标时,虽然嘴上,言语行为上没有表达出来,但是孩子是能感受得到的。孩子感受到的是你们并不在乎他这个人,而你们更看重的是他的学习是否优秀,他的成绩是否够好,那么这个时候孩子的内心就会生出一种对抗的力量,他就会很排斥去改变,相反他就会朝着与你们所期待的反面去做。第三,作为父母,你们既然已经看到了孩子迷恋手机,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健康,他的睡眠,以及孩子的精神状态,最后开始学习,也就是拿孩子的健康和学习来比,你们最担心的是孩子的健康,对不对?但是你们的行为表达却正好相反,你们在言语上,行为上总是过分强调孩子的学习,同时也没有真诚的向孩子表达你们为什么不赞成,不支持他沉迷手机?也就是你们在孩子眼中更多的还是关心他的学习,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要敢于真诚的向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真诚的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理解你目前的压力很大,如果你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支持,一定要第一时间说出来,我们一直都在你身边,只要你需要。我们也不是反对你玩手机,而是担心你玩手机时间太长,对你的眼睛不好,睡眠时间太少会影响你的健康,比如,身高,智力发育,情绪状态,还有就是你的学习,爸爸妈妈希望你健康,快乐!所以,我们很担心!你如果也觉得自己目前的状态确实影响到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学习,你也想改变,就是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那我们愿意和你一起讨论应对的方法,你觉得呢?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清楚,尽管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身体上看起来是个人成人了,但他的心智还是不成熟的,他内在是特别渴望父母的关注和爱的,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获得父母的关注和陪伴的时间越来越少了,那他们可能就会有意地做一些事情来吸引父母的关注,父母们一定要读懂青春期孩子的心思,让孩子感受到你们永远都是他最坚强的依靠和支持,只要他愿意。

亲,你好啊!我先给你一个温暖的抱抱。作为父母,你们辛苦了!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你们对孩子浓浓的爱。虽然你们都很关心,很爱孩子,但是这份关心和爱却让你们因此而陷入了困惑,迷茫,无助,无力的状态。面对目前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你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或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还是没有做什么,还是问题真的在孩子?这一切问题的答案就是要让孩子尽快摆脱对手机的依赖,有一个好的生活,作息,学习习惯和状态。其实,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到你们也是尽力在寻找问题帮助孩子,但是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那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看能否帮孩子早日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第一、孩子为什么在进入青春期这段时间突然迷恋上了手机,而且迷恋的程度越来越深,这一方面说明孩子的学习压力大了,孩子所要独立面对和处理的事情变多了,也就是孩子可能通过迷恋手机来转移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以处理的事情或者压力;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孩子通过手机游戏来满足了自己一些心理上的需求,这些是他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的,有欠缺的,比如说他渴望被尊重,被重视,被理解,被关注,被欣赏,被需要,被赞美,被肯定,被鼓励,游戏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提供及时的反馈,对游戏参与者的胜利给予及时的认可,赞美,鼓励,这会让打游戏的人有强烈的成就感,同时因为好多游戏它需要组队进行,那么孩子通过与他队友的合作打胜了一场游戏,让他体验到强烈的被需要,归属感和价值感,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需要,孩子需要在手机上获得这些的时候,就说明他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得到的,这一部分是欠缺的。所以,我们要看到孩子沉迷于手机的背后,有什么样的心理需要。当我们能够看到孩子的心理需要时,我们就有了更好的应对孩子沉迷于游戏的方式和方法,对不对?第二、在你们的描述中,你们有提到自己也努力引导过孩子,但是结果都不理想。我觉得导致结果不理想的原因可能是你们只关注的还是孩子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的情绪感受,当你们的内心始终以孩子的学习为目标时,虽然嘴上,言语行为上没有表达出来,但是孩子是能感受得到的。孩子感受到的是你们并不在乎他这个人,而你们更看重的是他的学习是否优秀,他的成绩是否够好,那么这个时候孩子的内心就会生出一种对抗的力量,他就会很排斥去改变,相反他就会朝着与你们所期待的反面去做。第三,作为父母,你们既然已经看到了孩子迷恋手机,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健康,他的睡眠,以及孩子的精神状态,最后开始学习,也就是拿孩子的健康和学习来比,你们最担心的是孩子的健康,对不对?但是你们的行为表达却正好相反,你们在言语上,行为上总是过分强调孩子的学习,同时也没有真诚的向孩子表达你们为什么不赞成,不支持他沉迷手机?也就是你们在孩子眼中更多的还是关心他的学习,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要敢于真诚的向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真诚的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理解你目前的压力很大,如果你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支持,一定要第一时间说出来,我们一直都在你身边,只要你需要。我们也不是反对你玩手机,而是担心你玩手机时间太长,对你的眼睛不好,睡眠时间太少会影响你的健康,比如,身高,智力发育,情绪状态,还有就是你的学习,爸爸妈妈希望你健康,快乐!所以,我们很担心!你如果也觉得自己目前的状态确实影响到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学习,你也想改变,就是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那我们愿意和你一起讨论应对的方法,你觉得呢?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清楚,尽管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身体上看起来是个人成人了,但他的心智还是不成熟的,他内在是特别渴望父母的关注和爱的,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获得父母的关注和陪伴的时间越来越少了,那他们可能就会有意地做一些事情来吸引父母的关注,父母们一定要读懂青春期孩子的心思,让孩子感受到你们永远都是他最坚强的依靠和支持,只要他愿意。

6
评论
分享
跟孩子的沟通是最难的。首先,孩子自我管理的系统还不健全,所以在很多时候他可以想得到,但是做不到,这一点和成人不一样,甚至我们有的成人也做不到。让成人一天不看手机,或者说白天工作的时候不看手机一样做不到,所以在一件做不到的事情上去谈怎么做到,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意义。现在手机这个问题已经无法离开我们的生活,所以如何能让孩子合理的安排时间,才是更重要的问题。看到你说跟孩子谈了,定了规则,但是有的时候孩子做不到,这是非常正常的,孩子做不到之后呢?就一切归零吗?我觉得不是。当孩子做不到的时候,我们可以去理解他,当我们理解他的时候,其实他自己就会有一些类似自责的情绪,会有一些自我管理的意识觉醒,他会觉得自己最近没有做好。如果家长代替孩子去管理他作业的时间,玩儿手机的时间,睡觉的时间,孩子就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了,也完全没有自己的计划,因为根本不用他去思考,计划,只要像一个受遥控的机器一样执行就好了。如果我们的生活是被别人安排的,早上要做什么,中午要做什么,晚上做什么,这些顺序不能颠倒,时间不能有差错。我想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股力量或者情绪,就是反抗,我就不想这么做,我就想把这些事情颠倒,我就想抽出一点时间,或者缩短一点时间。这就是自己的事情由自己做主的一种自由的感觉,孩子在这个年龄这一点是非常需要的,当然因为成绩下滑可能会让父母,老师觉得坐不住了。觉得这样下去怎么得了?但其实这个这个结局,孩子也会有他的反思,有他的自我调整,这就是孩子学习的过程。孩子需要从那些失败,挫折当中去获得经验,然后调整自己,再下一次、在未来遇到这样的情况,能够更好地应对,能够想出更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方法、计划,这是我们父母最需要去做的。我们要做到不怕孩子失败,不怕孩子挫折,失败和挫折之后怎么应对,比家长给他出谋划策,帮他规避这些挫折和错误重要的多。现在我们帮孩子规避错误和挫折,就是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他们没有错,没有失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选择,没有思考,最后自然也就不会有任何的责任,他们会觉得这些责任是我爸爸妈妈的。很理解你焦虑孩子的未来,焦虑孩子的学习,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忍住这些焦虑,让孩子去试,让孩子去闯,让孩子去跌倒,然后让他们自己爬起来,是不是要爬起来,怎么爬起来,从哪里爬起来,这是他们需要思考和面对的,而我们只是在他们觉得自己爬不起来的时候去鼓励他们,安慰他们就好了。祝好!/:heart我是心探教练木兰木兰,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跟孩子的沟通是最难的。首先,孩子自我管理的系统还不健全,所以在很多时候他可以想得到,但是做不到,这一点和成人不一样,甚至我们有的成人也做不到。让成人一天不看手机,或者说白天工作的时候不看手机一样做不到,所以在一件做不到的事情上去谈怎么做到,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意义。现在手机这个问题已经无法离开我们的生活,所以如何能让孩子合理的安排时间,才是更重要的问题。看到你说跟孩子谈了,定了规则,但是有的时候孩子做不到,这是非常正常的,孩子做不到之后呢?就一切归零吗?我觉得不是。当孩子做不到的时候,我们可以去理解他,当我们理解他的时候,其实他自己就会有一些类似自责的情绪,会有一些自我管理的意识觉醒,他会觉得自己最近没有做好。如果家长代替孩子去管理他作业的时间,玩儿手机的时间,睡觉的时间,孩子就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了,也完全没有自己的计划,因为根本不用他去思考,计划,只要像一个受遥控的机器一样执行就好了。如果我们的生活是被别人安排的,早上要做什么,中午要做什么,晚上做什么,这些顺序不能颠倒,时间不能有差错。我想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股力量或者情绪,就是反抗,我就不想这么做,我就想把这些事情颠倒,我就想抽出一点时间,或者缩短一点时间。这就是自己的事情由自己做主的一种自由的感觉,孩子在这个年龄这一点是非常需要的,当然因为成绩下滑可能会让父母,老师觉得坐不住了。觉得这样下去怎么得了?但其实这个这个结局,孩子也会有他的反思,有他的自我调整,这就是孩子学习的过程。孩子需要从那些失败,挫折当中去获得经验,然后调整自己,再下一次、在未来遇到这样的情况,能够更好地应对,能够想出更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方法、计划,这是我们父母最需要去做的。我们要做到不怕孩子失败,不怕孩子挫折,失败和挫折之后怎么应对,比家长给他出谋划策,帮他规避这些挫折和错误重要的多。现在我们帮孩子规避错误和挫折,就是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他们没有错,没有失败,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没有选择,没有思考,最后自然也就不会有任何的责任,他们会觉得这些责任是我爸爸妈妈的。很理解你焦虑孩子的未来,焦虑孩子的学习,但是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忍住这些焦虑,让孩子去试,让孩子去闯,让孩子去跌倒,然后让他们自己爬起来,是不是要爬起来,怎么爬起来,从哪里爬起来,这是他们需要思考和面对的,而我们只是在他们觉得自己爬不起来的时候去鼓励他们,安慰他们就好了。祝好!/:heart我是心探教练木兰木兰,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5
1
分享
因为你的孩子已经到了青春期,所以我觉得有效沟通的前提是你得先理解他,这种理解得是站在他的角度的理解。比如这里说的玩手机,我其实觉得也许有些以偏概全。除非他一直是用手机在打游戏,否则他更多的是在用手机。因为对00后成长的环境来说,手机就是一个日常必备的工具,他们需要用手机和同学保持联系和社交,去浏览新闻,以及各种娱乐。这里很多互动的模式可能和上一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如果真的想和孩子的沟通,也许可以先了解下他用手机的时间主要花在了哪些方面。因为这个年纪的小孩自制能力比较差,如果确实是因为这个影响了学习,肯定是要矫正这个习惯的。但这种矫正,最好不要在内心把它直接贴上“玩手机”的标签,而且尝试着去帮他更合理的规划用手机的时间。这样既给了他这个年纪需要的个人尊重,又让他有所成长。

因为你的孩子已经到了青春期,所以我觉得有效沟通的前提是你得先理解他,这种理解得是站在他的角度的理解。比如这里说的玩手机,我其实觉得也许有些以偏概全。除非他一直是用手机在打游戏,否则他更多的是在用手机。因为对00后成长的环境来说,手机就是一个日常必备的工具,他们需要用手机和同学保持联系和社交,去浏览新闻,以及各种娱乐。这里很多互动的模式可能和上一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如果真的想和孩子的沟通,也许可以先了解下他用手机的时间主要花在了哪些方面。因为这个年纪的小孩自制能力比较差,如果确实是因为这个影响了学习,肯定是要矫正这个习惯的。但这种矫正,最好不要在内心把它直接贴上“玩手机”的标签,而且尝试着去帮他更合理的规划用手机的时间。这样既给了他这个年纪需要的个人尊重,又让他有所成长。

4
1
分享
  • 情感操控和情绪勒索对人格和自尊的践踏与压迫让我愤怒
    1回答 · 2025.05.22 18:02:21
  • 人生何其短暂,如何让一个9岁的孩子接连面对死亡?
    1回答 · 2025.05.21 23:01:49
  • 从小被爸爸bao打,一直讨厌爸爸,怎么表达我的恨?
    4回答 · 2025.05.21 22:32:45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