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搭理人的的真正心理是什么?很少主动联系除非有事

匿名用户
#沟通
和一个人刚相处的时候,我会试着主动和人交流,甚至我有时候聊着聊着就很喜欢说自己以前的事情,自己的心里感受,但是我们好像也还没有那么熟。后来熟了反而会说的话变少了,渐渐会觉得自己说的话对方并不感兴趣,或者一直都是我在倒豆子一样说着,对方却没有对我把心打开。人们都觉得我话很多,爱怼人。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只是偶尔碰到想说的就会停不下来,其他时间都挺安静的,或者说是无话可说的,甚至有点自闭和低落。慢慢的可能因为很多原因,我和人们在物理距离上变远了。即使他们在网络上来找我聊天,我也会很不赖烦,不想回消息,或者只是就事论事,不想聊多的觉得浪费时间,即使剩下的时间其实我都是在刷手机。即使我们聊天很开心的样子都还历历在目。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感觉物理的距离我们在很难会有相遇的机会,所以我才懒得去维系这个关系吗?其实我就算和人们在相对较近的距离,也很少会去主动联系,除非有事。

和一个人刚相处的时候,我会试着主动和人交流,甚至我有时候聊着聊着就很喜欢说自己以前的事情,自己的心里感受,但是我们好像也还没有那么熟。后来熟了反而会说的话变少了,渐渐会觉得自己说的话对方并不感兴趣,或者一直都是我在倒豆子一样说着,对方却没有对我把心打开。人们都觉得我话很多,爱怼人。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只是偶尔碰到想说的就会停不下来,其他时间都挺安静的,或者说是无话可说的,甚至有点自闭和低落。慢慢的可能因为很多原因,我和人们在物理距离上变远了。即使他们在网络上来找我聊天,我也会很不赖烦,不想回消息,或者只是就事论事,不想聊多的觉得浪费时间,即使剩下的时间其实我都是在刷手机。即使我们聊天很开心的样子都还历历在目。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感觉物理的距离我们在很难会有相遇的机会,所以我才懒得去维系这个关系吗?其实我就算和人们在相对较近的距离,也很少会去主动联系,除非有事。

1624阅读
·1回答
收藏
题主你好~你提到自己在刚开始与人相处时会主动交流,分享很多个人经历和感受,但随着关系的熟悉,你反而变得沉默寡言,不再愿意主动联系他人。这种现象可能源于多方面的心理因素。首先,自我保护机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初次接触时,你希望通过开放自己来建立信任和亲近感,但当这种方式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对方没有同样敞开心扉与你交流时,这种不对等的互动会让你感到失望。为了避免再次受到情感挫折,你可能会减少主动沟通,以自我保护的方式应对。其次,社交疲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当你在与人交往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却感觉不到对方的回应或兴趣时,会导致一种情感上的疲惫感。这种疲劳感使你逐渐失去与人交流的动力,尤其是在已经形成一定关系基础之后,更容易表现出冷淡和疏离的态度。另外,你提到自己有时候会觉得说的话对方并不感兴趣,或者一直都是你在“倒豆子”一样说着,而对方却没有对你打开心扉。这种单向输出的交流模式不仅增加了你的心理负担,也可能让你感到孤独和被忽视。因此,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你可能会选择减少话语量,以减少内心的不适感。物理距离也确实影响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但更重要的是你对这些关系的重视程度和维护意愿。如果你认为这些关系无法带来实际的情感满足或支持,那么自然会缺乏主动联系的动机。此外,对于一些内向性格的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在独处中获得能量,而频繁的社交活动则会消耗他们的精力。因此,即使在网络上聊天,如果感到对方的需求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也会产生厌烦和逃避的心理。你提到自己有时会感到低落和自闭,这可能与情绪状态有关。长期的情绪波动和压力积累会影响到你的社交意愿和能力,使你更加倾向于保持距离和封闭自己。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通过一些方法来调节情绪,例如参加运动、培养兴趣爱好或者寻求专业心理帮助,以改善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此外,人际交往中的期待管理也是一个关键点。你可能在初期对人际关系抱有较高的期待,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来快速建立深厚的友谊。然而,当现实不符合期待时,这种落差感会让你感到失望,从而降低继续维系关系的热情。调整对人际交往的期待,接受每段关系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节奏和深度,有助于缓解这种心理冲突。还有一种可能是,你在某些情况下对社交活动产生了倦怠感。这种倦怠感可能来源于过度的社交压力或者自身对社交的排斥心理。例如,你可能会觉得与人交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时间和精力本可以用于更有意义的事情,因此产生了一种浪费时间的感觉。认识到这一点后,可以尝试寻找平衡的方法,比如限定每天的社交时间,确保自己有足够的独处空间,同时保留必要的社交互动。最后,要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的社交风格和需求都不同,有些人天生擅长社交,乐于与人交往,而另一些人则更喜欢安静和独处。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并且尊重自己的社交需求,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一步。如果你发现自己确实不太喜欢频繁的社交,那就不要勉强自己去迎合别人的期待~

题主你好~你提到自己在刚开始与人相处时会主动交流,分享很多个人经历和感受,但随着关系的熟悉,你反而变得沉默寡言,不再愿意主动联系他人。这种现象可能源于多方面的心理因素。首先,自我保护机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初次接触时,你希望通过开放自己来建立信任和亲近感,但当这种方式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对方没有同样敞开心扉与你交流时,这种不对等的互动会让你感到失望。为了避免再次受到情感挫折,你可能会减少主动沟通,以自我保护的方式应对。其次,社交疲劳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当你在与人交往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却感觉不到对方的回应或兴趣时,会导致一种情感上的疲惫感。这种疲劳感使你逐渐失去与人交流的动力,尤其是在已经形成一定关系基础之后,更容易表现出冷淡和疏离的态度。另外,你提到自己有时候会觉得说的话对方并不感兴趣,或者一直都是你在“倒豆子”一样说着,而对方却没有对你打开心扉。这种单向输出的交流模式不仅增加了你的心理负担,也可能让你感到孤独和被忽视。因此,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你可能会选择减少话语量,以减少内心的不适感。物理距离也确实影响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但更重要的是你对这些关系的重视程度和维护意愿。如果你认为这些关系无法带来实际的情感满足或支持,那么自然会缺乏主动联系的动机。此外,对于一些内向性格的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在独处中获得能量,而频繁的社交活动则会消耗他们的精力。因此,即使在网络上聊天,如果感到对方的需求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也会产生厌烦和逃避的心理。你提到自己有时会感到低落和自闭,这可能与情绪状态有关。长期的情绪波动和压力积累会影响到你的社交意愿和能力,使你更加倾向于保持距离和封闭自己。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通过一些方法来调节情绪,例如参加运动、培养兴趣爱好或者寻求专业心理帮助,以改善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此外,人际交往中的期待管理也是一个关键点。你可能在初期对人际关系抱有较高的期待,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受来快速建立深厚的友谊。然而,当现实不符合期待时,这种落差感会让你感到失望,从而降低继续维系关系的热情。调整对人际交往的期待,接受每段关系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节奏和深度,有助于缓解这种心理冲突。还有一种可能是,你在某些情况下对社交活动产生了倦怠感。这种倦怠感可能来源于过度的社交压力或者自身对社交的排斥心理。例如,你可能会觉得与人交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时间和精力本可以用于更有意义的事情,因此产生了一种浪费时间的感觉。认识到这一点后,可以尝试寻找平衡的方法,比如限定每天的社交时间,确保自己有足够的独处空间,同时保留必要的社交互动。最后,要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的社交风格和需求都不同,有些人天生擅长社交,乐于与人交往,而另一些人则更喜欢安静和独处。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并且尊重自己的社交需求,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一步。如果你发现自己确实不太喜欢频繁的社交,那就不要勉强自己去迎合别人的期待~

2
评论
分享
  • 学习磨指甲把自己的指甲磨得快流血,我摸着指甲失眠了
    2回答 · 2025.09.22 01:02:54
  • 24岁男,没勇气搭讪女生,怎么办?怎样才能鼓起勇气
    2回答 · 2025.09.21 13:23:11
  • 成绩被超过了就很难受,我会觉得好像自己低人一等
    2回答 · 2025.09.21 12:40:31

人际关系互助会

官方
1698人
#人际关系冲突
这里是人际互助会,一个用心理学知识探讨和解决人际上的困惑,互帮互助的群组。 在这里,有和你一样的小伙伴一起倾述衷肠、和你分享ta们成功的经验、为你出谋划策;等你来~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