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霍桑效应?

匿名用户
#名词解释#学科讨论
什么是霍桑效应?霍桑效应是由谁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什么是霍桑效应?霍桑效应是由谁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838阅读
·5回答
收藏
题主你好很愿意和你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可以有帮助。霍桑效应(HawthorneEffect)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也叫霍索恩效应,是指当人们知道自己成为观察对象时会改变行为的倾向的一种心理现象。比如在实际的工作应用当中,个体由于受到外界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上升或努力加倍的情况,我们则称之为“霍桑效应”的结果。霍桑效应的提出,源于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著名实验——霍桑实验,这是一系列关于人群关系运动的实验研究。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在1924年至1933年进行的这一系列实验研究并提出了霍桑效应这一概念。霍桑一词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一座座落在芝加哥的进行实验研究的工厂的名称,这系列实验是在这所工厂进行的,因此以该工厂的名称对此效应进行了命名。霍桑实验最初是为了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而进行的。刚开始时,实验中改变了各种外部因素以来提升效率,但是霍桑工厂的生产率一直没有得到提高,后来工厂又请来了一些心理专家,在历时两年的时间内约谈了工厂里两万多名工人,耐心的听取工人的意见和抱怨,没想到生产效率提高了不少。而在历时九年的实验当中,最明显的是当六名女工被单独调选出来时,她们的工作效率会提高很多,这就是霍桑效应发挥的作用。这是因为工人的情绪得到了很好的宣泄,更显著效应的出现是因为这几个被挑选出来的女工认为自己得到了重视,是特殊的,这种被重视的感觉让她们认为自己非常优秀,因而会加倍努力地工作,去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并且也是值得关注的。我们生活中关于霍桑效应的例子也有很多,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比如我们常常会因为自己发的微博、更新的朋友圈内容等被很多人点赞时,因为感觉到自己是被人关注和重视的,就会更有动力去分享更多的内容,这就是霍桑效应的一个日常体现。比如孩子在和小朋友一起拉琴的时候,老师让她单独出来给大家示范,并进行了表扬,这时孩子内心感受是觉得自己确实是做的很好,很优秀,就会更加卖力气的练习和演奏,证明自己是优秀的且也值得被关注和肯定,这是学习中霍桑效应的一个体现。霍桑效应如果能很好地被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善自我、成就自我,同时也能让我们拥有更加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以上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美好的祝福送给你。

题主你好很愿意和你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可以有帮助。霍桑效应(HawthorneEffect)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也叫霍索恩效应,是指当人们知道自己成为观察对象时会改变行为的倾向的一种心理现象。比如在实际的工作应用当中,个体由于受到外界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上升或努力加倍的情况,我们则称之为“霍桑效应”的结果。霍桑效应的提出,源于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著名实验——霍桑实验,这是一系列关于人群关系运动的实验研究。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在1924年至1933年进行的这一系列实验研究并提出了霍桑效应这一概念。霍桑一词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一座座落在芝加哥的进行实验研究的工厂的名称,这系列实验是在这所工厂进行的,因此以该工厂的名称对此效应进行了命名。霍桑实验最初是为了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而进行的。刚开始时,实验中改变了各种外部因素以来提升效率,但是霍桑工厂的生产率一直没有得到提高,后来工厂又请来了一些心理专家,在历时两年的时间内约谈了工厂里两万多名工人,耐心的听取工人的意见和抱怨,没想到生产效率提高了不少。而在历时九年的实验当中,最明显的是当六名女工被单独调选出来时,她们的工作效率会提高很多,这就是霍桑效应发挥的作用。这是因为工人的情绪得到了很好的宣泄,更显著效应的出现是因为这几个被挑选出来的女工认为自己得到了重视,是特殊的,这种被重视的感觉让她们认为自己非常优秀,因而会加倍努力地工作,去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并且也是值得关注的。我们生活中关于霍桑效应的例子也有很多,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比如我们常常会因为自己发的微博、更新的朋友圈内容等被很多人点赞时,因为感觉到自己是被人关注和重视的,就会更有动力去分享更多的内容,这就是霍桑效应的一个日常体现。比如孩子在和小朋友一起拉琴的时候,老师让她单独出来给大家示范,并进行了表扬,这时孩子内心感受是觉得自己确实是做的很好,很优秀,就会更加卖力气的练习和演奏,证明自己是优秀的且也值得被关注和肯定,这是学习中霍桑效应的一个体现。霍桑效应如果能很好地被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善自我、成就自我,同时也能让我们拥有更加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以上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美好的祝福送给你。

7
评论
分享
我是壹心人计划5的Tina,下面是关于霍桑效应(心理学词条)的回答。当个体在意识到自己被观察或关注的时候,会有意识地改变言语表达或行为表现的一种心理效应,叫做霍桑效应。该效应是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源于1924—1933年的一系列试验研究。霍桑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在芝加哥的一家工厂的名字。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他们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在实验中,不断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环境等因素,希望能发现这些因素和生产率的关系。但结果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所有参加实验的工人的生产效率都一直在上升。经过一番努力,答案终于揭晓了。真正的原因是在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一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员工谈话共两万余人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于是,工人们意识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体,是这些专家一直关心的对象,这种受注意的感觉使得他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另一方面,这种特殊的地位使得工人们之间团结得特别紧密,谁都不愿意拖这个集体的后腿,他们之间甚至形成了一种默契。就这样,个人微妙的心理和团队精神促使着他们的产量上升再上升!霍桑效应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朋友圈更新的内容被更多的人点赞时,就会更有动力去分享自己的生活;一个原本成绩很差的学生,他心里一直非常的自卑,但是当某一天他被班主任夸奖的时候,他就会表现得比以前更加自信,而且在学习上也会非常的努力。

我是壹心人计划5的Tina,下面是关于霍桑效应(心理学词条)的回答。当个体在意识到自己被观察或关注的时候,会有意识地改变言语表达或行为表现的一种心理效应,叫做霍桑效应。该效应是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源于1924—1933年的一系列试验研究。霍桑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在芝加哥的一家工厂的名字。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他们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在实验中,不断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环境等因素,希望能发现这些因素和生产率的关系。但结果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所有参加实验的工人的生产效率都一直在上升。经过一番努力,答案终于揭晓了。真正的原因是在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一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员工谈话共两万余人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于是,工人们意识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体,是这些专家一直关心的对象,这种受注意的感觉使得他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另一方面,这种特殊的地位使得工人们之间团结得特别紧密,谁都不愿意拖这个集体的后腿,他们之间甚至形成了一种默契。就这样,个人微妙的心理和团队精神促使着他们的产量上升再上升!霍桑效应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朋友圈更新的内容被更多的人点赞时,就会更有动力去分享自己的生活;一个原本成绩很差的学生,他心里一直非常的自卑,但是当某一天他被班主任夸奖的时候,他就会表现得比以前更加自信,而且在学习上也会非常的努力。

5
评论
分享
题主你好,我是清初,见字如面。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时,他会具有改变自己当前行为的倾向。这就叫霍桑效应。霍桑效应是由乔治·埃尔顿·梅奥提出的,他在做实验的时候发现,实验测试结果的改变并非是实验条件所造成的,而是环境因素中人为改变所造成的,根据这一点,他提出了霍桑效应。通过这个心理学实验,我们也可以明白,当一个人一直在夸奖你的时候,其实会给自己带来一种鼓励,这种正面的鼓励会加强自己对学习或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如果一直接受批评,也会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这项实验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大家都可以影响别人的生活,如果给与对方的影响是积极的,这无疑会给对方带来很多有益的帮助。

题主你好,我是清初,见字如面。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时,他会具有改变自己当前行为的倾向。这就叫霍桑效应。霍桑效应是由乔治·埃尔顿·梅奥提出的,他在做实验的时候发现,实验测试结果的改变并非是实验条件所造成的,而是环境因素中人为改变所造成的,根据这一点,他提出了霍桑效应。通过这个心理学实验,我们也可以明白,当一个人一直在夸奖你的时候,其实会给自己带来一种鼓励,这种正面的鼓励会加强自己对学习或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如果一直接受批评,也会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这项实验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大家都可以影响别人的生活,如果给与对方的影响是积极的,这无疑会给对方带来很多有益的帮助。

3
评论
分享
题主,你好!很荣幸看到您的提问,跟您一起增长心理学知识!小号是我的回答。🌞什么是霍桑效应?霍桑效应或称霍索恩效应,是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霍桑效应由谁提出的?霍桑效应或称霍索恩效应,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由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此概念。🌞霍桑效应的主要内容霍桑一词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座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是一座进行实验研究的工厂。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1924年11月,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霍桑工厂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一家分厂。他们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他们选定了继电器车间的六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在七个阶段的试验中,支持人不断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环境等因素,希望能发现这些因素和生产率的关系——这是传统管理理论所坚持的观点。但是很遗憾,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试验组的生产效率一直未上升。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以上是我的回答,祝您幸福!

题主,你好!很荣幸看到您的提问,跟您一起增长心理学知识!小号是我的回答。🌞什么是霍桑效应?霍桑效应或称霍索恩效应,是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霍桑效应由谁提出的?霍桑效应或称霍索恩效应,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由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此概念。🌞霍桑效应的主要内容霍桑一词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座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是一座进行实验研究的工厂。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1924年11月,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霍桑工厂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的一家分厂。他们的初衷是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他们选定了继电器车间的六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在七个阶段的试验中,支持人不断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环境等因素,希望能发现这些因素和生产率的关系——这是传统管理理论所坚持的观点。但是很遗憾,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试验组的生产效率一直未上升。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以上是我的回答,祝您幸福!

2
评论
分享
霍桑研究是在1924年至1932年进行的,因经济大恐慌而终止。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心理学教授乔治·埃尔顿·梅奥作了简短总结,包括表述了不管照明条件、休息时间的长短与次数及工作日数等因素如何,只要给予工人积极关注与自我管理权都可以创造积极的团体氛围而提高产量。霍桑研究是一系列对工人在改善各种条件下(薪酬、照明条件、工间休息等)其生产效率变化情况的研究,但在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条件的改善并未对生产率上升产生明显效果,有些甚至回到初始的状况。这个现象在单个工人以及团体测试中都存在。实验者设计的变量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显著的主导生产率变化的因素。由梅奥教授等作出的一个解释是:“六个人组成了一支团体,这个团体在实验诚心且自发的进行了合作。”此即后来提出的“非正式组织”概念。1955年,兰斯伯格尔(HenryA.Landsberger)重新解释了实验成果并定名为“霍桑效应”。实验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一.照明实验(1924.11-1927.4)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也许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具体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从1927年起,以梅奥教授为首的哈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将实验工作接管下来,继续进行。二.福利实验(1927.4-1929.6)。福利实验是继电器装配测试室研究的一个阶段,目的总的来说是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但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包括工资支付办法的改变、优惠措施的增减、休息时间的增减等),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后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导致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1、参加实验的光荣感。实验开始时6名参加实验的女工曾被召进部长办公室谈话,她们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这说明被重视的自豪感对人的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三.访谈实验研究者在工厂中开始了访谈计划。此计划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当局的规划和政策、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等问题作出回答,但这种规定好的访谈计划在进行过程中却大出意料之外,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人想就工作提纲以外的事情进行交谈,工人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调查者认为意义重大的那些事。访谈者了解到这一点,及时把访谈计划改为事先不规定内容,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工人的产量大幅提高。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不满,无处发泄,访谈计划的实行恰恰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机会。发泄过后心情舒畅,士气提高,使产量得到提高。四.群体实验群体实验是银行电汇室研究。梅奥等人在这个试验中是选择14名男工人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对这个班组实行特殊的工人计件工资制度。实验者原来设想,实行这套奖励办法会使工人更加努力工作,以便得到更多的报酬。但观察的结果发现,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平均都差不多,而且工人并不如实地报告产量。深入的调查发现,这个班组为了维护他们群体的利益,自发地形成了一些规范。他们约定,谁也不能干的太多,突出自己;谁也不能干的太少,影响全组的产量,并且约法三章,不准向管理当局告密,如有人违反这些规定,轻则挖苦谩骂,重则拳打脚踢。进一步调查发现,工人们之所以维持中等水平的产量,是担心产量提高,管理当局会改变现行奖励制度,或裁减人员,使部分工人失业,或者会使干得慢的伙伴受到惩罚。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著调节和控制作用。同时,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1933年,梅奥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根据以上实验,获得以下结论。1.改变工作条件和劳动效率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2.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而不是工作条件;3.关心员工的情感和员工的不满情绪,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者认为,这种自然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它的职能,对内在于控制其成员的行为,对外则为了保护其成员,使之不受来自管理阶层的干预。这种非正式的组织一般都存在着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至于它形成的原因,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与更大的社会组织相联系。而且推翻了“胡萝卜加大棒”的看法,反而认为主管的关怀才是关键。由于论点并不一致,所以当时经理人员有些采任务导向,有些则采关系导向,有些干脆两者并用。很显然,实验假设的各项条件并非是唯一的或决定性的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对此,乔治·埃尔顿·梅奥以及他的助手们所做的解释是,受试者对于新的实验处理会产生正向反应,即由于环境改变(试验者的出现)而改变行为。所以绩效的提高,并非由实验操控造成。这种效果就是我们所称的“霍桑效应”。

霍桑研究是在1924年至1932年进行的,因经济大恐慌而终止。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心理学教授乔治·埃尔顿·梅奥作了简短总结,包括表述了不管照明条件、休息时间的长短与次数及工作日数等因素如何,只要给予工人积极关注与自我管理权都可以创造积极的团体氛围而提高产量。霍桑研究是一系列对工人在改善各种条件下(薪酬、照明条件、工间休息等)其生产效率变化情况的研究,但在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条件的改善并未对生产率上升产生明显效果,有些甚至回到初始的状况。这个现象在单个工人以及团体测试中都存在。实验者设计的变量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显著的主导生产率变化的因素。由梅奥教授等作出的一个解释是:“六个人组成了一支团体,这个团体在实验诚心且自发的进行了合作。”此即后来提出的“非正式组织”概念。1955年,兰斯伯格尔(HenryA.Landsberger)重新解释了实验成果并定名为“霍桑效应”。实验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一.照明实验(1924.11-1927.4)当时关于生产效率的理论占统治地位的是劳动医学的观点,认为也许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是疲劳和单调感等,于是当时的实验假设便是“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使生产效率提高”。可是经过两年多实验发现,照明度的改变对生产效率并无影响。具体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降下来。从1927年起,以梅奥教授为首的哈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将实验工作接管下来,继续进行。二.福利实验(1927.4-1929.6)。福利实验是继电器装配测试室研究的一个阶段,目的总的来说是查明福利待遇的变换与生产效率的关系。但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发现,不管福利待遇如何改变(包括工资支付办法的改变、优惠措施的增减、休息时间的增减等),都不影响产量的持续上升,甚至工人自己对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也说不清楚。后经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导致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下:1、参加实验的光荣感。实验开始时6名参加实验的女工曾被召进部长办公室谈话,她们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这说明被重视的自豪感对人的积极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三.访谈实验研究者在工厂中开始了访谈计划。此计划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当局的规划和政策、工头的态度和工作条件等问题作出回答,但这种规定好的访谈计划在进行过程中却大出意料之外,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工人想就工作提纲以外的事情进行交谈,工人认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调查者认为意义重大的那些事。访谈者了解到这一点,及时把访谈计划改为事先不规定内容,每次访谈的平均时间从三十分钟延长到1-1.5个小时,多听少说,详细记录工人的不满和意见。访谈计划持续了两年多。工人的产量大幅提高。工人们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方法存在许多不满,无处发泄,访谈计划的实行恰恰为他们提供了发泄机会。发泄过后心情舒畅,士气提高,使产量得到提高。四.群体实验群体实验是银行电汇室研究。梅奥等人在这个试验中是选择14名男工人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绕线、焊接和检验工作。对这个班组实行特殊的工人计件工资制度。实验者原来设想,实行这套奖励办法会使工人更加努力工作,以便得到更多的报酬。但观察的结果发现,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平均都差不多,而且工人并不如实地报告产量。深入的调查发现,这个班组为了维护他们群体的利益,自发地形成了一些规范。他们约定,谁也不能干的太多,突出自己;谁也不能干的太少,影响全组的产量,并且约法三章,不准向管理当局告密,如有人违反这些规定,轻则挖苦谩骂,重则拳打脚踢。进一步调查发现,工人们之所以维持中等水平的产量,是担心产量提高,管理当局会改变现行奖励制度,或裁减人员,使部分工人失业,或者会使干得慢的伙伴受到惩罚。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著调节和控制作用。同时,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1933年,梅奥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根据以上实验,获得以下结论。1.改变工作条件和劳动效率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2.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而不是工作条件;3.关心员工的情感和员工的不满情绪,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者认为,这种自然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它的职能,对内在于控制其成员的行为,对外则为了保护其成员,使之不受来自管理阶层的干预。这种非正式的组织一般都存在着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至于它形成的原因,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与更大的社会组织相联系。而且推翻了“胡萝卜加大棒”的看法,反而认为主管的关怀才是关键。由于论点并不一致,所以当时经理人员有些采任务导向,有些则采关系导向,有些干脆两者并用。很显然,实验假设的各项条件并非是唯一的或决定性的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对此,乔治·埃尔顿·梅奥以及他的助手们所做的解释是,受试者对于新的实验处理会产生正向反应,即由于环境改变(试验者的出现)而改变行为。所以绩效的提高,并非由实验操控造成。这种效果就是我们所称的“霍桑效应”。

2
评论
分享
  • 为什么低调被嫉妒,而不隐藏压低自己反而不会被嫉妒了
    3回答 · 2025.04.28 06:05:06
  • 男人爱留长指甲是什么心理?
    1回答 · 2025.04.25 14:28:26
  • 如何才能消灭有品质的占有欲?
    6回答 · 2025.04.25 11:59:48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