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人格可以被重塑吗?经历会导致人格转换吗?

傲霜寒
#人生意义#性格完善#自我完善
20多岁,人格可以被重塑吗?人可能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完全换一种人格吗?谢谢

20多岁,人格可以被重塑吗?人可能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完全换一种人格吗?谢谢

6632阅读
·5回答
收藏
题主,你好!谢谢你邀请我回答你的问题。我个人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也认真进行了思考。把我的理解与你分享。1、人格可以重塑,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无疑受到很多的影响,比如来自家庭、学校、环境等等。当我们成年以后,我们通过自己的学习与探索,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原有的反应模式可以有意识地或是无意识地发生改变。尤其是当我们有意识地去重塑时,那么一定会按自己希望的去改变。不知你是否读了那本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人格重塑的过程。主人公生活在大山中,不允许上学,被灌输了许多被我们看来完全不可思议的想法,不相信别人、生病都不去看病等等。但由于最后有幸受到教育,开启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人格也得以重塑。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2、有意识地去重塑对于自己和他人有益的方面。当人可能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完全换一种人格吗?我想会的,但要保持觉察。比如有些人可能很软弱,当受到不公平对待,又不知如何走出这个困境时,从而变得反社会,成为伤害别人的人,这是极为需要警惕的。每个人都要对自己保持觉察。有些人在遇到很大创伤,比如去年陶勇医生的事迹,他是一个非常敬业的医生,却遭到暴行。他有无数的理由怨恨施暴者,但他选择看到更多。他说以前他总是站在医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次经历如此凶险,他同时体会到病人的心情,感觉更理解病人了。在每一个事件背后,都会教会我们一些,有些人的胸怀变得更加宽广,而有些人可能会被创伤打倒。他的言行真的感动了无数人。发生的事件我们并不能左右,但怎么看待它并且采取什么行动却是我们可以决定的。人格重塑也在于此。3、看到自己从前应对方式中的问题,可以看到更多可能性。以我为例吧。从前,我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看待事物总会看到阴暗的那一面,常常很悲观。甚至很好奇别人怎么能那么快乐。后来,我读了不少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书,看到自己思维模式中对灾难以及不快的夸大。当我看到自己习以为常的反应,并且尝试去看到更多,我比从前真的心情愉悦了许多,抗挫折的能力也提升了许多。人格重塑完全可能。重塑人格是重塑“转换模式”。当一个人在意识上,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在那个方面做出的反应是错误的,以及自己更应该如何去做出反应的时候,那么重塑也就成功了。大胆去实践吧,相信你会成为想成为的自己!祝福你!

题主,你好!谢谢你邀请我回答你的问题。我个人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也认真进行了思考。把我的理解与你分享。1、人格可以重塑,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无疑受到很多的影响,比如来自家庭、学校、环境等等。当我们成年以后,我们通过自己的学习与探索,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原有的反应模式可以有意识地或是无意识地发生改变。尤其是当我们有意识地去重塑时,那么一定会按自己希望的去改变。不知你是否读了那本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人格重塑的过程。主人公生活在大山中,不允许上学,被灌输了许多被我们看来完全不可思议的想法,不相信别人、生病都不去看病等等。但由于最后有幸受到教育,开启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人格也得以重塑。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2、有意识地去重塑对于自己和他人有益的方面。当人可能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完全换一种人格吗?我想会的,但要保持觉察。比如有些人可能很软弱,当受到不公平对待,又不知如何走出这个困境时,从而变得反社会,成为伤害别人的人,这是极为需要警惕的。每个人都要对自己保持觉察。有些人在遇到很大创伤,比如去年陶勇医生的事迹,他是一个非常敬业的医生,却遭到暴行。他有无数的理由怨恨施暴者,但他选择看到更多。他说以前他总是站在医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次经历如此凶险,他同时体会到病人的心情,感觉更理解病人了。在每一个事件背后,都会教会我们一些,有些人的胸怀变得更加宽广,而有些人可能会被创伤打倒。他的言行真的感动了无数人。发生的事件我们并不能左右,但怎么看待它并且采取什么行动却是我们可以决定的。人格重塑也在于此。3、看到自己从前应对方式中的问题,可以看到更多可能性。以我为例吧。从前,我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看待事物总会看到阴暗的那一面,常常很悲观。甚至很好奇别人怎么能那么快乐。后来,我读了不少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书,看到自己思维模式中对灾难以及不快的夸大。当我看到自己习以为常的反应,并且尝试去看到更多,我比从前真的心情愉悦了许多,抗挫折的能力也提升了许多。人格重塑完全可能。重塑人格是重塑“转换模式”。当一个人在意识上,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在那个方面做出的反应是错误的,以及自己更应该如何去做出反应的时候,那么重塑也就成功了。大胆去实践吧,相信你会成为想成为的自己!祝福你!

8
评论
分享
题主,你好!一定程度上可以。会导致人格的变化。我们很容易就可以从相关研究中得到这两个结论。但我以为,你在提出这两个可以作为议题开展研究的问题时,似乎表达着关于人格改变的态度。也许与你提到的“经历了一些事情”有关。究竟是怎样的缘由令你思虑至此,或许还需要题主进一步的反思、检视。作为回答,我尽可能尝试简略地疏离一下自己对这两个问题的想法。1.年龄与人格形塑人格的形成过程主要发生在成年以前,童年是最关键的一段时间。无论从大脑结构的发育,或者是通过与父母、主要照顾者的互动过程中对于自身、他人、环境以及人我关系的感知,还有所谓人格/性格的其他方面,都是在成年之前已经基本形成了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你会在问题开头就提到“成年后”的说法。以前我们会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觉得性格或者人格一旦形成就不会再改变了。现在,因为研究技术的发展,我们发现无论是大脑结构,还是人格,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也就是说始终都存在改变的可能性,只是相比较而言,未成年人的人格还在发展,本身就还没有成熟稳定,成年人格因为基本稳定了,发生变化常常需要一些条件。比如说,发生了重大生活事件(大脑损伤、病变、灾难、丧失、家庭变故……),或者接受较为密集且长期的心理咨询/治疗。2.人格系统,重塑、转换人格通常是一个闭合系统,在我们成年之后,如果没有上述两种(可能还有其他)情况,一般而言总是自洽的。有时候这种自洽,或闭合,也可以说稳定是一贯的。我们或许会注意到,很难说服一个人,单单是通过听闻某人待人接物或者言谈举止就能判断这个人是不是我们认识的谁谁谁,都和这种闭合/稳定有关系。因为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非常复杂,包括一个人的认知、情感(表达)、意志、行为、与他人的关系……若说人格的“重塑”或者“转换”,这样整个全部改变的可能性并不大,人格系统中的局部发生变化可能是更常见的,或者说,一开始改变的可能更容易是人格的某个局部,然后向整个人格系统其他部分扩散,慢慢地使整个人格最终发生变化。有一种情况也许可以解释整个人格系统突然的转变。“解离性身份障碍”,日常听得比较多的可能是“多重人格”,目前有一种解释认为当遭遇重大创伤时,个体内心可能会发生解离,创造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格系统,通常在无意识层面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主人格,这个过程可能发生了你所说的“转换”。但这种情况相对来说并不常见。心理咨询/治疗对于人格的重塑,也更加倾向于常见的人格变化过程,先是局部的,渐渐联动整个人格系统发生变化。3.经历对于人格的影响在我的理解中,生物遗传和生活经历几乎就是促使人格形成和改变的全部因素,最粗略的划分方式。生物遗传这里暂且不提,经历其实也包括了非常多的内容(教育环境、社会文化的传递……),比如在我看来最关键的,是一个人与主要照顾者的实际互动和情感关系,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里,正是通过这些互动和情感变化,我们形成了对自己的感知,对他人的感知,对人与人关系的理解和感觉,这些内容可以说占据了人格系统中非常大的部分。每个人也是带着与家人的日常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初始人格与后来接触的人打交道的。恰巧因为之后遇到的人总是与自己的家人不完全相同,这些日后的生活经历其实也让我们的人格始终都在成熟和发展或改变的过程中。咨询/治疗之所以有效,某种程度上也是利用了这一点。不管是经历变故或是咨询/治疗,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发生改变的。然而,也有一些与这种人格改变相对立的内在力量,在遭遇变故、创伤的情况下,这种力量可以叫做“心理韧性”,如果是在希望通过咨询/治疗改善人格的情况下,这种力量通常会被称作“阻抗”。这两种称呼其实显示的是人格改变的方向和性质,以及我们在面对不同性质的人格改变时自己内心的倾向。此时再来看题主提出的问题。或许可以顺着深入下去。最邻近的疑问或许是,当你想到“人格重塑”的时候,表达的是一种期待,还是一种拒绝?你所提到的经历,是否明确指向了什么事情?这个事情对你而言是否蕴含了某种特别的意义?或许,题主心中关于“人格改变”的故事正要开始。以上。祝好!

题主,你好!一定程度上可以。会导致人格的变化。我们很容易就可以从相关研究中得到这两个结论。但我以为,你在提出这两个可以作为议题开展研究的问题时,似乎表达着关于人格改变的态度。也许与你提到的“经历了一些事情”有关。究竟是怎样的缘由令你思虑至此,或许还需要题主进一步的反思、检视。作为回答,我尽可能尝试简略地疏离一下自己对这两个问题的想法。1.年龄与人格形塑人格的形成过程主要发生在成年以前,童年是最关键的一段时间。无论从大脑结构的发育,或者是通过与父母、主要照顾者的互动过程中对于自身、他人、环境以及人我关系的感知,还有所谓人格/性格的其他方面,都是在成年之前已经基本形成了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你会在问题开头就提到“成年后”的说法。以前我们会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觉得性格或者人格一旦形成就不会再改变了。现在,因为研究技术的发展,我们发现无论是大脑结构,还是人格,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也就是说始终都存在改变的可能性,只是相比较而言,未成年人的人格还在发展,本身就还没有成熟稳定,成年人格因为基本稳定了,发生变化常常需要一些条件。比如说,发生了重大生活事件(大脑损伤、病变、灾难、丧失、家庭变故……),或者接受较为密集且长期的心理咨询/治疗。2.人格系统,重塑、转换人格通常是一个闭合系统,在我们成年之后,如果没有上述两种(可能还有其他)情况,一般而言总是自洽的。有时候这种自洽,或闭合,也可以说稳定是一贯的。我们或许会注意到,很难说服一个人,单单是通过听闻某人待人接物或者言谈举止就能判断这个人是不是我们认识的谁谁谁,都和这种闭合/稳定有关系。因为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非常复杂,包括一个人的认知、情感(表达)、意志、行为、与他人的关系……若说人格的“重塑”或者“转换”,这样整个全部改变的可能性并不大,人格系统中的局部发生变化可能是更常见的,或者说,一开始改变的可能更容易是人格的某个局部,然后向整个人格系统其他部分扩散,慢慢地使整个人格最终发生变化。有一种情况也许可以解释整个人格系统突然的转变。“解离性身份障碍”,日常听得比较多的可能是“多重人格”,目前有一种解释认为当遭遇重大创伤时,个体内心可能会发生解离,创造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格系统,通常在无意识层面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主人格,这个过程可能发生了你所说的“转换”。但这种情况相对来说并不常见。心理咨询/治疗对于人格的重塑,也更加倾向于常见的人格变化过程,先是局部的,渐渐联动整个人格系统发生变化。3.经历对于人格的影响在我的理解中,生物遗传和生活经历几乎就是促使人格形成和改变的全部因素,最粗略的划分方式。生物遗传这里暂且不提,经历其实也包括了非常多的内容(教育环境、社会文化的传递……),比如在我看来最关键的,是一个人与主要照顾者的实际互动和情感关系,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里,正是通过这些互动和情感变化,我们形成了对自己的感知,对他人的感知,对人与人关系的理解和感觉,这些内容可以说占据了人格系统中非常大的部分。每个人也是带着与家人的日常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初始人格与后来接触的人打交道的。恰巧因为之后遇到的人总是与自己的家人不完全相同,这些日后的生活经历其实也让我们的人格始终都在成熟和发展或改变的过程中。咨询/治疗之所以有效,某种程度上也是利用了这一点。不管是经历变故或是咨询/治疗,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发生改变的。然而,也有一些与这种人格改变相对立的内在力量,在遭遇变故、创伤的情况下,这种力量可以叫做“心理韧性”,如果是在希望通过咨询/治疗改善人格的情况下,这种力量通常会被称作“阻抗”。这两种称呼其实显示的是人格改变的方向和性质,以及我们在面对不同性质的人格改变时自己内心的倾向。此时再来看题主提出的问题。或许可以顺着深入下去。最邻近的疑问或许是,当你想到“人格重塑”的时候,表达的是一种期待,还是一种拒绝?你所提到的经历,是否明确指向了什么事情?这个事情对你而言是否蕴含了某种特别的意义?或许,题主心中关于“人格改变”的故事正要开始。以上。祝好!

5
评论
分享
你好,题主:听起来,你对自我探索和成长很感兴趣,先为你点一个赞!站在心理学角度人格是可以重塑,这个重塑一般有两种诠释:其一,动机理论。如果一个人,他的家庭或者他的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可以影响到ta改变的动机和生活轨迹,从而发生改变。比如有的人,家庭变故,父亲或者母亲一方重疾染身,或者伤亡,会让ta一夜成熟很成长很多。其二,人格理论。精神分析学派认为通过长程系统的咨询,给来访者制造一个退行的年龄,来访者会把咨询师移情理想化的“母亲”,在“母亲”的引导下,来访者重新内化新的客体关系,从而重新确立自我认同感,达到人格重组的目的。其三环境理论。人是社会性动物,很容易被环境影响而改变,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这个道理。当然,不同的人格特质,心理成熟水平不一样,成长和改变的速度也不一样,年龄越小越容易改变。

你好,题主:听起来,你对自我探索和成长很感兴趣,先为你点一个赞!站在心理学角度人格是可以重塑,这个重塑一般有两种诠释:其一,动机理论。如果一个人,他的家庭或者他的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可以影响到ta改变的动机和生活轨迹,从而发生改变。比如有的人,家庭变故,父亲或者母亲一方重疾染身,或者伤亡,会让ta一夜成熟很成长很多。其二,人格理论。精神分析学派认为通过长程系统的咨询,给来访者制造一个退行的年龄,来访者会把咨询师移情理想化的“母亲”,在“母亲”的引导下,来访者重新内化新的客体关系,从而重新确立自我认同感,达到人格重组的目的。其三环境理论。人是社会性动物,很容易被环境影响而改变,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这个道理。当然,不同的人格特质,心理成熟水平不一样,成长和改变的速度也不一样,年龄越小越容易改变。

4
评论
分享
◆成年后这个人人格可以被重塑吗◆这个人的经历会导致人格转换吗人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格还可能存在各种欺骗,伪装,流体的状态,见人说人话,入乡随俗,这些都说明我们的人格完全可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从内向变成万人迷,或者从开朗变成疑似社恐倾向的那种悲怆状态呢。需要了解到的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处处都有伤害,这些伤害终究被烙印在自己的人格层面上,像是疤痕一样,怎么用雪花膏涂抹都弄不掉,实在是让人非常担心,到底经历了什么才可以让人改变呢。☸️☸️☸️重大创伤经历还有社交状况容易多变⚖︎⚖︎⚖︎⚖︎⚖︎积极变化与消极变化共存⚖︎⚖︎⚖︎⚖︎⚖︎个体性格变动存在可塑性我们的大脑皮层存在大量功能分区,曾经的记忆在成年后仍然会记住,并且从这些经历中获得伤痛,收获彩蛋和成长,如果这个人是遇到了什么积极有趣的人,这其实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机会。我们可能会因为其他人的性格而导致自己的性格也出现变化,能够在其他人影响下慢慢也变得积极或者乐观,根据大五人格理论,有的人可能是非常尽职尽责的。当时如果经历了一些社会上小混混的欺负霸凌或者是其他人的甩锅还有自己的接盘侠,那么就可能让自己丧失内在动力,就容易让自己内在无法真正去输出尽责性。因此这些个纬度上面这个人可能就会出现各种改变,在经历某些负面事情之后整个人可能就会黑化形成一种让人非常失望的悲怆的状态,就好像整个世界都与这个人为敌,因为其已经被辜负了。那些被辜负的内心,被透支的信任,累觉不爱的心终究会表现在性格层面,如果想要更加清楚记录下来自己的性格变化,可以进行大五人格心理测试与潜在内心创伤这两种测试,双重测试对比更加明显,这也是可以来进行专业梳理的呢。ZQ🐬

◆成年后这个人人格可以被重塑吗◆这个人的经历会导致人格转换吗人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格还可能存在各种欺骗,伪装,流体的状态,见人说人话,入乡随俗,这些都说明我们的人格完全可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从内向变成万人迷,或者从开朗变成疑似社恐倾向的那种悲怆状态呢。需要了解到的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处处都有伤害,这些伤害终究被烙印在自己的人格层面上,像是疤痕一样,怎么用雪花膏涂抹都弄不掉,实在是让人非常担心,到底经历了什么才可以让人改变呢。☸️☸️☸️重大创伤经历还有社交状况容易多变⚖︎⚖︎⚖︎⚖︎⚖︎积极变化与消极变化共存⚖︎⚖︎⚖︎⚖︎⚖︎个体性格变动存在可塑性我们的大脑皮层存在大量功能分区,曾经的记忆在成年后仍然会记住,并且从这些经历中获得伤痛,收获彩蛋和成长,如果这个人是遇到了什么积极有趣的人,这其实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机会。我们可能会因为其他人的性格而导致自己的性格也出现变化,能够在其他人影响下慢慢也变得积极或者乐观,根据大五人格理论,有的人可能是非常尽职尽责的。当时如果经历了一些社会上小混混的欺负霸凌或者是其他人的甩锅还有自己的接盘侠,那么就可能让自己丧失内在动力,就容易让自己内在无法真正去输出尽责性。因此这些个纬度上面这个人可能就会出现各种改变,在经历某些负面事情之后整个人可能就会黑化形成一种让人非常失望的悲怆的状态,就好像整个世界都与这个人为敌,因为其已经被辜负了。那些被辜负的内心,被透支的信任,累觉不爱的心终究会表现在性格层面,如果想要更加清楚记录下来自己的性格变化,可以进行大五人格心理测试与潜在内心创伤这两种测试,双重测试对比更加明显,这也是可以来进行专业梳理的呢。ZQ🐬

4
评论
分享
你好!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它相对稳定,但不是一成不变。我们经历的每一件事,读过的每一本书,看过的每一部电影,也许都在对我们发生着作用。这个前提是我们自己本身有改变的欲望和成长的倾向。比如对待同一件事,7年前的你和现在的你,看法和行为也许都已经有很大的变化。我们的一生,都是逐步完善、整合自我的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格是可以改变的。由于你给出的信息比较少,我不知道你所谓的人格转换是什么意思。当生活中发生重大变故的时候,一个人的人格有时候会呈现出与以往很大的不同,但这通常是一种应激的表现,而不是逐步的良性的变化。在改变这件事情上,有一个悖论:慢就是快。就是那些突然发生的,很大的变化,通常会带来副作用,也无法持久。而真正的改变,一定是一点一滴的,慢慢完善自我的过程。不知道你提问的初衷是什么?是身边有人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还是你自己不满意目前的状态。所以也无法提供更多的解读。我是萧潇,周贤心理工作室咨询师,擅长用卡牌、人偶等小物件进行个案精准呈现及转化,与你分享心理学知识,欢迎关注,有问题可私信我!

你好!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它相对稳定,但不是一成不变。我们经历的每一件事,读过的每一本书,看过的每一部电影,也许都在对我们发生着作用。这个前提是我们自己本身有改变的欲望和成长的倾向。比如对待同一件事,7年前的你和现在的你,看法和行为也许都已经有很大的变化。我们的一生,都是逐步完善、整合自我的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格是可以改变的。由于你给出的信息比较少,我不知道你所谓的人格转换是什么意思。当生活中发生重大变故的时候,一个人的人格有时候会呈现出与以往很大的不同,但这通常是一种应激的表现,而不是逐步的良性的变化。在改变这件事情上,有一个悖论:慢就是快。就是那些突然发生的,很大的变化,通常会带来副作用,也无法持久。而真正的改变,一定是一点一滴的,慢慢完善自我的过程。不知道你提问的初衷是什么?是身边有人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还是你自己不满意目前的状态。所以也无法提供更多的解读。我是萧潇,周贤心理工作室咨询师,擅长用卡牌、人偶等小物件进行个案精准呈现及转化,与你分享心理学知识,欢迎关注,有问题可私信我!

3
评论
分享
  • 最近一些让我焦虑减缓的感悟
    6回答 · 2025.05.21 15:17:30
  • 病了,不能参加团队公益,却依然开心,原因在哪?
    3回答 · 2025.05.21 11:28:47
  • 焦虑型依恋,自我价值低,如何重建内在的安全感?
    9回答 · 2025.05.21 09:48:08

女性成长与叙事空间

官方
1663人
#女性成长
这里可以分享倾吐女性成长过程的快乐与艰辛,💗探索不同的成长路途。🌱愿我们的相互陪伴浇灌出一片沃土,申请进群的小鲸鱼请务必❗️填写申请理由呀🐿或敲打暗号:我所经历的每一分钟都是成长。🍃

每天进步一点点

官方
1778人
#自我探索
人生是在”变化中成长”,”正念练习”打卡记录进步瞬间 🐳这里是一个补给赋能的团体,一个”❤️心流”联动的温暖嘉园。唤醒“心流”,彼此的照见与接纳,源于【每天进步一点点】,点亮周边的小世界,因你的存在影响更多的鲸鱼🐳们打卡记录【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愉悦感!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