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你好!能够理解题主的感受,的确如题主所说,这种情况和内心的安全感不足有很大的关系。情绪和情感往往是非理性的,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在面对和处理实际问题时,往往需要理性认知和逻辑思维的帮助。这种人格的形成往往和童年的教育、生活经历有关,如果长期处在“高压”的环境中,很容易导致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机体应对外部压力的一种选择。事实上不能说这种选择就一定是错误的,它的确很适用于某一阶段,例如儿童时期,会表现出“很乖巧、很听话”的样子,也会比较受家长、老师的喜爱。但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这种选择的“副作用”开始逐渐显现,因为这种利好是以“牺牲自我感受”为代价换来的。所以“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有比较强势的父母或者是“高压”的生活环境。“本人女,今年30岁。从小到大,我都很怕麻烦别人,很怕得罪人。算是讨好型人格吧,平时做任何事都很小心翼翼,很不愿意拒绝别人,也不愿意麻烦别人。”评价一件事的性质要结合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而主观是相对可控的,但客观是相对不可控的。也就是说你会不会得罪别人这件事并不是完全可控的,以生活中最简单、最常见的事情为例:如果同事跟你借钱,你借不借?借了不还不还你要不要?不借就可能得罪到他,要债也可能得罪到他。所以看起来不得罪他的办法只有借给他,然后也不要。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同样的归因模型往往也适用于自己,你很介意他人麻烦你吗?当他人麻烦你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会很不耐烦吗?如果没有,为什么他人就会很介意这件事呢?所以你对他人的“预设”是没有逻辑支撑的,完全是投射出来的,对吗?“如果不小心得罪了别人,心里会特别过意不去,一直想跟对方道歉,脑海里还总是幻想别人会不会生气,别人会怎么做一类的反应。”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反刍思维”也是不良认知的一种。反刍式思考是指经历了负性事件后,个体对事件、自身消极情绪状态及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反复、被动的思考。反刍思维的产生往往是建立在“不合理信念”基础上的。不合理信念的种类非常多,多达270多种,一般生活中常见的具有概括性的不合理信念通常分成3种:(1)绝对化要求:这是一种以个人意愿作为出发点,认为某事一定会发生或者不会发生的信念(认知模式)。(2)过分概括化:过分概括化是自动化思维的一种,由一个偶然事件而得出一种极端信念并将这种信念应用于不相似的时间或情境中,单一因素决定论就是比较典型的过分概括化的一种。(3)糟糕至极:是指一种把事物可能的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结果的非理性信念,在逻辑学上也被称为“滑坡谬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糟糕至极的思维就是:一个孩子如果小学成绩很差,有的家长就会认为他中学成绩依然会很差,高中成绩还是会很差,大学也不会好到哪去,进而推论出小学成绩差=人生没出路,这样的结论。一般来说,不合理信念都是由持续、强烈的压力环境造成的。所以整体看下来,压力问题还是非常明显的,这些压力并非完全都是客观存在的,有相当一部分是题主自己施加给自己的。减压和调整认知才是问题的关键。我是心理咨询师小東,祝您生活愉快!
题主你好!能够理解题主的感受,的确如题主所说,这种情况和内心的安全感不足有很大的关系。情绪和情感往往是非理性的,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在面对和处理实际问题时,往往需要理性认知和逻辑思维的帮助。这种人格的形成往往和童年的教育、生活经历有关,如果长期处在“高压”的环境中,很容易导致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机体应对外部压力的一种选择。事实上不能说这种选择就一定是错误的,它的确很适用于某一阶段,例如儿童时期,会表现出“很乖巧、很听话”的样子,也会比较受家长、老师的喜爱。但随着社会角色的变化,这种选择的“副作用”开始逐渐显现,因为这种利好是以“牺牲自我感受”为代价换来的。所以“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有比较强势的父母或者是“高压”的生活环境。“本人女,今年30岁。从小到大,我都很怕麻烦别人,很怕得罪人。算是讨好型人格吧,平时做任何事都很小心翼翼,很不愿意拒绝别人,也不愿意麻烦别人。”评价一件事的性质要结合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而主观是相对可控的,但客观是相对不可控的。也就是说你会不会得罪别人这件事并不是完全可控的,以生活中最简单、最常见的事情为例:如果同事跟你借钱,你借不借?借了不还不还你要不要?不借就可能得罪到他,要债也可能得罪到他。所以看起来不得罪他的办法只有借给他,然后也不要。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同样的归因模型往往也适用于自己,你很介意他人麻烦你吗?当他人麻烦你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会很不耐烦吗?如果没有,为什么他人就会很介意这件事呢?所以你对他人的“预设”是没有逻辑支撑的,完全是投射出来的,对吗?“如果不小心得罪了别人,心里会特别过意不去,一直想跟对方道歉,脑海里还总是幻想别人会不会生气,别人会怎么做一类的反应。”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反刍思维”也是不良认知的一种。反刍式思考是指经历了负性事件后,个体对事件、自身消极情绪状态及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和后果进行反复、被动的思考。反刍思维的产生往往是建立在“不合理信念”基础上的。不合理信念的种类非常多,多达270多种,一般生活中常见的具有概括性的不合理信念通常分成3种:(1)绝对化要求:这是一种以个人意愿作为出发点,认为某事一定会发生或者不会发生的信念(认知模式)。(2)过分概括化:过分概括化是自动化思维的一种,由一个偶然事件而得出一种极端信念并将这种信念应用于不相似的时间或情境中,单一因素决定论就是比较典型的过分概括化的一种。(3)糟糕至极:是指一种把事物可能的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结果的非理性信念,在逻辑学上也被称为“滑坡谬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糟糕至极的思维就是:一个孩子如果小学成绩很差,有的家长就会认为他中学成绩依然会很差,高中成绩还是会很差,大学也不会好到哪去,进而推论出小学成绩差=人生没出路,这样的结论。一般来说,不合理信念都是由持续、强烈的压力环境造成的。所以整体看下来,压力问题还是非常明显的,这些压力并非完全都是客观存在的,有相当一部分是题主自己施加给自己的。减压和调整认知才是问题的关键。我是心理咨询师小東,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