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萨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狱”?

匿名用户
#学研会#社会心理
如题,如何理解萨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狱”?

如题,如何理解萨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狱”?

4737阅读
·2回答
收藏
首先必须说明,这句话原来的书写是这样的:“L'enfer,c'estlesautres”,也就是说,在萨特的那句话里面,如果直接简单粗暴的翻译,那么应该是“地狱,那是他人”,此处的地狱并非信仰层面的,而更多是心理的感受。萨特要强调的,其实是主体的自由性,而非自己对他人的排斥性。而且这句话是不能倒过来的,因为命题两边的名词性词语并不是等价的概念。“他人”是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个概念也可以翻译成“他者”,萨特格外重视这个概念,把它看作理解主体自由和建立人类普遍自由不可忽视的结构性概念。他的名言“他人即地狱”(L'enferc'estlesautres)并不是要否定他人。他者,萨特有时用autrui,有时却是使用了autre。autrui是一个比较文的说法,类似我们中国文言中的“彼”,常在哲学文献中用。在萨特的著作中,他者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指自我主体以外的一切存在。但他所阐述的重点,在主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中,写了“自我意识的独立与依赖,主人与奴隶”一节,分析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依赖关系。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是自在自为的,这由于并且也就因为它是为另一个自为自在的自我意识而存在的。这就是说,它所以存在,只是由于被对方承认”。萨特对他者的论述是延续着这个传统的,只是他把重点放在主体与他者的共建结构上。而且很明显,只要我们讨论社会和人的关系,首先就要面对他人。甚至说到人的道德感,也是因为他人而起,因为道德反映的是人之间行为的规范。比如萨特认为,“羞耻按其原始结构,是在某人面前的羞耻”。这一点很好理解,比如当天气极热时,你一个人独处,你可以怎么少怎么穿,甚至可以赤身裸体。这时你不会有羞耻感,而只会随自己的感觉来决定怎么穿,也就是怎么凉快怎么穿。萨特的分析却指出,这时我突然抬头发现有人在那儿看着我,我的赤身裸体是因为他人而成为不成体统的,我感到了羞耻。这是为什么呢?萨特说,“我对我自己感到羞耻,因为我向他人显现,而且通过他人的显​​现本身,我才能像对一个对象作判断那样,对我本身作判断。因为我正是作为对象,显现给他人的”。所以,羞耻感产生于一个共建结构,也就是说是他人的窥视建构出我的自我认知。萨特在他的巨著《存在与虚无》中,用一百多页的篇幅来分析这个结构,相当抽象,但其实谈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也就是所有的个体存在,同时又是一个为他者的存在。萨特在他晚年说过:“价值并非其他,而是你选择的意义,那样你会看到创造人类共同体是有可能的”。让我们慢慢往下谈,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他自由选择的结果。但是这个选择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受制于他者。在建构个体人格,选择政治立场,思考命运攸关的问题时,都和他者的在场有关。萨特用了一个词leregard,注视。人都是在他人眼中,建构自己和建构他人的。因为他者可能是被主体的想象所建构的,被动的具有了某种地位,就像黑格尔所论的主人和奴隶的关系。这里重要的是主体因为他者的注视成为了一个对象,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就是一团注视和被注视的氛围。如果庸俗地解释这段话,倒不如说是,每个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受到一切社会关系或者一切其他的社会公约数的影响的,每个人都被“他者”所建构。而这与他的“存在先于本质”一样,都体现了一定的现代哲学的反本质主义、不可知主义、建构主义的人本色彩。

首先必须说明,这句话原来的书写是这样的:“L'enfer,c'estlesautres”,也就是说,在萨特的那句话里面,如果直接简单粗暴的翻译,那么应该是“地狱,那是他人”,此处的地狱并非信仰层面的,而更多是心理的感受。萨特要强调的,其实是主体的自由性,而非自己对他人的排斥性。而且这句话是不能倒过来的,因为命题两边的名词性词语并不是等价的概念。“他人”是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个概念也可以翻译成“他者”,萨特格外重视这个概念,把它看作理解主体自由和建立人类普遍自由不可忽视的结构性概念。他的名言“他人即地狱”(L'enferc'estlesautres)并不是要否定他人。他者,萨特有时用autrui,有时却是使用了autre。autrui是一个比较文的说法,类似我们中国文言中的“彼”,常在哲学文献中用。在萨特的著作中,他者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指自我主体以外的一切存在。但他所阐述的重点,在主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中,写了“自我意识的独立与依赖,主人与奴隶”一节,分析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依赖关系。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是自在自为的,这由于并且也就因为它是为另一个自为自在的自我意识而存在的。这就是说,它所以存在,只是由于被对方承认”。萨特对他者的论述是延续着这个传统的,只是他把重点放在主体与他者的共建结构上。而且很明显,只要我们讨论社会和人的关系,首先就要面对他人。甚至说到人的道德感,也是因为他人而起,因为道德反映的是人之间行为的规范。比如萨特认为,“羞耻按其原始结构,是在某人面前的羞耻”。这一点很好理解,比如当天气极热时,你一个人独处,你可以怎么少怎么穿,甚至可以赤身裸体。这时你不会有羞耻感,而只会随自己的感觉来决定怎么穿,也就是怎么凉快怎么穿。萨特的分析却指出,这时我突然抬头发现有人在那儿看着我,我的赤身裸体是因为他人而成为不成体统的,我感到了羞耻。这是为什么呢?萨特说,“我对我自己感到羞耻,因为我向他人显现,而且通过他人的显​​现本身,我才能像对一个对象作判断那样,对我本身作判断。因为我正是作为对象,显现给他人的”。所以,羞耻感产生于一个共建结构,也就是说是他人的窥视建构出我的自我认知。萨特在他的巨著《存在与虚无》中,用一百多页的篇幅来分析这个结构,相当抽象,但其实谈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也就是所有的个体存在,同时又是一个为他者的存在。萨特在他晚年说过:“价值并非其他,而是你选择的意义,那样你会看到创造人类共同体是有可能的”。让我们慢慢往下谈,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他自由选择的结果。但是这个选择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它受制于他者。在建构个体人格,选择政治立场,思考命运攸关的问题时,都和他者的在场有关。萨特用了一个词leregard,注视。人都是在他人眼中,建构自己和建构他人的。因为他者可能是被主体的想象所建构的,被动的具有了某种地位,就像黑格尔所论的主人和奴隶的关系。这里重要的是主体因为他者的注视成为了一个对象,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就是一团注视和被注视的氛围。如果庸俗地解释这段话,倒不如说是,每个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受到一切社会关系或者一切其他的社会公约数的影响的,每个人都被“他者”所建构。而这与他的“存在先于本质”一样,都体现了一定的现代哲学的反本质主义、不可知主义、建构主义的人本色彩。

5
评论
分享
您好,感恩您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是这么认为的,他人即地狱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判断的,那么目光过于放在他人的身上,或者总是想着依赖他人,一旦对方出现了问题,自己便没有了依靠,会整个人轰然坍塌,这个时候,失去了支柱的自己便会寸步难行,没有了依靠的指引周围的一切都是充满危机的,自然也就无法信任,像身处地狱一样,而还有一句话叫做愤怒是魔鬼,那么当别人发生争吵时,自己愤怒的时候,既然我们自己化身了魔鬼,那么魔鬼在的地方当然是地狱了,怒气吞噬了我们的判断能力,把周围的一切都波及进我们的怒火中,硬是把周围燃烧成了看不见美好的地狱的景象。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您♪(・ω・)ノ

您好,感恩您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是这么认为的,他人即地狱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判断的,那么目光过于放在他人的身上,或者总是想着依赖他人,一旦对方出现了问题,自己便没有了依靠,会整个人轰然坍塌,这个时候,失去了支柱的自己便会寸步难行,没有了依靠的指引周围的一切都是充满危机的,自然也就无法信任,像身处地狱一样,而还有一句话叫做愤怒是魔鬼,那么当别人发生争吵时,自己愤怒的时候,既然我们自己化身了魔鬼,那么魔鬼在的地方当然是地狱了,怒气吞噬了我们的判断能力,把周围的一切都波及进我们的怒火中,硬是把周围燃烧成了看不见美好的地狱的景象。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您♪(・ω・)ノ

2
评论
分享
  • 荣格12型人格测试有哪12种?我的类型是“孤儿”?
    2回答 · 2025.05.20 20:40:01
  • 為什麼我不知道的東西,別人總以為我知道?
    5回答 · 2025.05.18 21:19:52
  • 青少年臆想症产生的因素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求解
    1回答 · 2025.05.14 23:10:19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