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监狱实验,本质上来自于心理学的“去个性化研究”。要想了解斯坦福监狱实验好不好,得先认识去个性化理论。这个理论的基础,是来自于勒庞的经典群体理论,在《乌合之众:对大众心理的研究》一书中,引入了社会心理学主流观点,书中使用了去个性化这一概念。按照费斯廷格等人的观点,处于人群或群体中的许多人会失去个性感,消除自我控制,使他们已经内化了的道德约束失效。因此,去个性化与人们觉得淹没于茫茫人群中其行为不会被审查,不用为行为负责任的感觉密切相关。之后,津巴多对这个去个性化的项目进行了许多著名的研究拓展,并发展了去个性化理论,斯坦福监狱是其中之一,而在早期实验中,津巴多还做过一个“遗弃的二手车”事件。他购买了两俩二手车,把一辆车放在纽约的曼哈顿大街上,另一辆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洛阿尔托的大街上,津巴多根据去个性化理论假设,鉴于纽约人口众多,人们更可能失去身份认同,丧失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结果会是纽约市民更可能抢掠被废弃的这辆二手车。果不其然,26小时之内,纽约市民们就顺手牵羊地搬走了车上的电池、散热器、空气清洁器、收音机天线等物品,所有的东西几乎拿得精光。相反,在帕洛阿尔托的二手车被遗弃的7天内则毫发无损,无人问津。两俩二手车的境况截然不同。津巴多认为,在匿名以及情境的双重掩护下,纽约市民相信他们可以拿走任何东西,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后果,在人口密集区域,只要你把干扰他人或损坏有关团体的财产,有谁会关心你做什么呢?都是陌生人。而在帕洛阿尔托,大家都是熟人,人少,走在大街上很容易被认出来,更重要的是,你做出了掠夺行为,很容易被大众指责,成为流言蜚语的对象。对于斯坦福监狱实验,这是心理学史上最具争议的实验,该实验甚至被制成了一个独立纪录片,在2015年1月的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次亮相,并且获得了几个奖项,遗憾的是,票房的成绩不是太好,观众参与度比较有限。津巴多和同事,在地下室搞了一个模拟监狱,其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都与真实监狱相差无几,囚室、囚服、监禁代号、着制服的狱警等。在这里,有很多心理学家有过批判,觉得这个模拟机构更像是拘留所而非监狱,模拟方面很多是不真实、不可靠的,包括像麻袋的制服、长筒袜一样的帽子等,都跟真实情况有所差异。参加实验的志愿学生,都经过了临床唔谈和心理测试,以确保他们情绪稳定和心理成熟。根据津巴多所说,这些参与者都是心理正常的,符合实验的所有要求,参与实验的报酬是每天15美元。该实验有两种角色:狱警和囚犯,通过随机抛硬币的方式决定参与者扮演哪种角色,随机分组的目的是保证两组之间没有重大差异。囚犯被捕以后,被警车送进监狱,到监狱后,被戴上手铐,验明正身,然后按取指纹,记入档案并且发放囚服。狱警穿着标准制服,戴着反光太阳镜以达到去个性化的目的。正如刚才我们提到,有心理学家质疑他们的穿者打扮并不能代表真正的监狱警察,与现实有很大差距。另外,狱警们还会携带警棍等装备,牢房钥匙、口哨和手铐,囚犯做什么事情都要经过狱警许可。在短短的6天时间内,狱警和囚犯都完全进入了自己的角色,3名囚犯在头4天内开始歇斯底里地大叫,思维混乱,神志恍惚,严重抑郁,有很多人乞求提前出狱,不想参与实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狱警,滥用权力,野蛮残暴,侮辱犯人人格,身边狱警同事看到,没有一个会规劝对囚犯更加真实宽容,能站出来为囚犯说话,场景让人触目惊心。在这里面,有个监狱顾问,是一个在加利福尼亚监狱服过16年刑犯的前囚犯,参观监狱的时候他的情绪会十分沮丧,感觉低落,也容易暴怒,这种心理上的感受与他的经历非常类似,以致让他感同深受,再一次身临其境,痛苦难熬,不得不选择离开。实验开始后,情况变得相当糟糕,以致于不得不在实验进行到第6天就戛然而止,而原定的计划是两周。津巴多认为,由于实验情境中权威的命令,参与的大学生实际上承担了狱警和囚犯的角色,大体上与参与者的人格和个体差异无关。实验促使津巴多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他说许多人置身于一个在心理上给人以强迫性、压制性的情境时,不管其品行、族群、价值观、态度、信念如何,他们几乎敢做任何事情。不过,尽管斯坦福监狱实验强调,决定行为时情境变量至关重要,但对情境反应的方式有重大的个体差异。例如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狱警迷恋权力,会滥用权力,有些人则不会。与其说如果反应实验能够得出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结论,倒不如说给予个体差异性多些关注会更加富有成效。总之,斯坦福监狱实验研究还是得到了主流心理学的认可,被每一部心理学导论教材和社会心理学教材所引用,也经常在刑事司法著作中提及,而在2001年,英国广播公司BBC也仿照这个实验,搞了一个监狱研究,其操作方式非常相似,也拍了纪录片,其目的是重新审视斯坦福监狱实验所存在的问题。BBC的这个监狱研究,从322个候选人里面选取了15个作为研究参与者,全部报名的样本经过严格审查,才最终选出的。跟斯坦福监狱实验不同的是,BBC的监狱研究者很小心地不给出任何命令,不告诉狱警该怎么做,也不允许狱警擅自超越狱警的规则。实验的结果,出人意料,与斯坦福监狱明显不同。首先,没有证据表明狱警会自然而然地或不加辨别地承担他们的角色,许多人不愿意行驶他们的权力,对于演绎自己的角色,意见不一。其次,英国广播公司监狱研究的囚犯们行为表现显著不同。津巴多那边是说囚犯们如同行尸走肉,屈服于不断升级的狱警。而在这边,则是愚弄、挑战和暗中攻击狱警,更有策略性。可以说,狱警和囚犯都没有像斯坦福监狱实验那样,愚昧、盲目地就遵从他们一开始所分配的既定角色。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斯坦福监狱实验是有价值的,但问题颇多,与现实情境存在很大差异,平时我在社区矫正中心、监狱等地方工作,也会经常接触相关人群,会有一个体会,就是斯坦福监狱实验过分忽视了人的人格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以及文化制度上的不同选择。换句话说,人的心理是复杂的,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去个性化,受环境影响就会改变自己这么简单,有些人在同样情境中,依然会保持理智,不会做出这样的去个性化行为。我觉得,斯坦福监狱实验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证明所有的强势情境,一定会凌驾于此情境中的所有人的人格差异之上,人的选择还是会有所不同。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去个性化会把一个人的自私、贪婪、敌意、欲望等反社会行为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如果一个人,具有极强的自制力,以及明辨是非的态度,能够抵抗这种强大的情境压力,坚持自我,要是这个人能够突破这种环境,去引领或者改变去个性化的群体,是否这种情境就会失效,展现人性化的一面,暴行是否就不会产生?心理学家迪纳就提过与津巴多不同的观点,因为去个性化的个体不再关注他们的内心过程,包括自我调节能力,他们更多的是依靠环境线索作为其行为指导。环境里出现攻击性行为先说事,就有可能会参与暴力行为。但如果暴徒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被人性化,乌合之众就会停止其暴行。这个假设,目前还在进一步研究实验,仍有发展的空间。在设计上,我觉得斯坦福监狱实验可以有如下改进空间:一是设立对照组,进行比较,通过对比的数据来更为客观分析不同人的心理状态;二是做好心理干预工作,在出现问题时需安排适时的人手来解决突发问题。三是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差异性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群体区别有何差异,是否文化环境会造成人的选择不同,这也是一个颇有挑战的瞬间。如果这三点还能够再完善,相信实验会更加出色。不管如何,斯坦福监狱实验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管是设计还是组织上,都有许多不严谨的地方,但是既然是研究,就会带来许多质疑和错误。在不断的试错中努力前行,直达真相,这是斯坦福监狱实验所带来的巨大意义。也许有朝一日,当心理学蓬勃发展时,再过往回首那些挫败的瞬间,被推翻的理论,你会发现科学的进步是多么地来之不易,而这就是心理学科学规范的必经之路。
斯坦福监狱实验,本质上来自于心理学的“去个性化研究”。要想了解斯坦福监狱实验好不好,得先认识去个性化理论。这个理论的基础,是来自于勒庞的经典群体理论,在《乌合之众:对大众心理的研究》一书中,引入了社会心理学主流观点,书中使用了去个性化这一概念。按照费斯廷格等人的观点,处于人群或群体中的许多人会失去个性感,消除自我控制,使他们已经内化了的道德约束失效。因此,去个性化与人们觉得淹没于茫茫人群中其行为不会被审查,不用为行为负责任的感觉密切相关。之后,津巴多对这个去个性化的项目进行了许多著名的研究拓展,并发展了去个性化理论,斯坦福监狱是其中之一,而在早期实验中,津巴多还做过一个“遗弃的二手车”事件。他购买了两俩二手车,把一辆车放在纽约的曼哈顿大街上,另一辆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洛阿尔托的大街上,津巴多根据去个性化理论假设,鉴于纽约人口众多,人们更可能失去身份认同,丧失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结果会是纽约市民更可能抢掠被废弃的这辆二手车。果不其然,26小时之内,纽约市民们就顺手牵羊地搬走了车上的电池、散热器、空气清洁器、收音机天线等物品,所有的东西几乎拿得精光。相反,在帕洛阿尔托的二手车被遗弃的7天内则毫发无损,无人问津。两俩二手车的境况截然不同。津巴多认为,在匿名以及情境的双重掩护下,纽约市民相信他们可以拿走任何东西,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后果,在人口密集区域,只要你把干扰他人或损坏有关团体的财产,有谁会关心你做什么呢?都是陌生人。而在帕洛阿尔托,大家都是熟人,人少,走在大街上很容易被认出来,更重要的是,你做出了掠夺行为,很容易被大众指责,成为流言蜚语的对象。对于斯坦福监狱实验,这是心理学史上最具争议的实验,该实验甚至被制成了一个独立纪录片,在2015年1月的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次亮相,并且获得了几个奖项,遗憾的是,票房的成绩不是太好,观众参与度比较有限。津巴多和同事,在地下室搞了一个模拟监狱,其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都与真实监狱相差无几,囚室、囚服、监禁代号、着制服的狱警等。在这里,有很多心理学家有过批判,觉得这个模拟机构更像是拘留所而非监狱,模拟方面很多是不真实、不可靠的,包括像麻袋的制服、长筒袜一样的帽子等,都跟真实情况有所差异。参加实验的志愿学生,都经过了临床唔谈和心理测试,以确保他们情绪稳定和心理成熟。根据津巴多所说,这些参与者都是心理正常的,符合实验的所有要求,参与实验的报酬是每天15美元。该实验有两种角色:狱警和囚犯,通过随机抛硬币的方式决定参与者扮演哪种角色,随机分组的目的是保证两组之间没有重大差异。囚犯被捕以后,被警车送进监狱,到监狱后,被戴上手铐,验明正身,然后按取指纹,记入档案并且发放囚服。狱警穿着标准制服,戴着反光太阳镜以达到去个性化的目的。正如刚才我们提到,有心理学家质疑他们的穿者打扮并不能代表真正的监狱警察,与现实有很大差距。另外,狱警们还会携带警棍等装备,牢房钥匙、口哨和手铐,囚犯做什么事情都要经过狱警许可。在短短的6天时间内,狱警和囚犯都完全进入了自己的角色,3名囚犯在头4天内开始歇斯底里地大叫,思维混乱,神志恍惚,严重抑郁,有很多人乞求提前出狱,不想参与实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狱警,滥用权力,野蛮残暴,侮辱犯人人格,身边狱警同事看到,没有一个会规劝对囚犯更加真实宽容,能站出来为囚犯说话,场景让人触目惊心。在这里面,有个监狱顾问,是一个在加利福尼亚监狱服过16年刑犯的前囚犯,参观监狱的时候他的情绪会十分沮丧,感觉低落,也容易暴怒,这种心理上的感受与他的经历非常类似,以致让他感同深受,再一次身临其境,痛苦难熬,不得不选择离开。实验开始后,情况变得相当糟糕,以致于不得不在实验进行到第6天就戛然而止,而原定的计划是两周。津巴多认为,由于实验情境中权威的命令,参与的大学生实际上承担了狱警和囚犯的角色,大体上与参与者的人格和个体差异无关。实验促使津巴多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他说许多人置身于一个在心理上给人以强迫性、压制性的情境时,不管其品行、族群、价值观、态度、信念如何,他们几乎敢做任何事情。不过,尽管斯坦福监狱实验强调,决定行为时情境变量至关重要,但对情境反应的方式有重大的个体差异。例如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狱警迷恋权力,会滥用权力,有些人则不会。与其说如果反应实验能够得出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结论,倒不如说给予个体差异性多些关注会更加富有成效。总之,斯坦福监狱实验研究还是得到了主流心理学的认可,被每一部心理学导论教材和社会心理学教材所引用,也经常在刑事司法著作中提及,而在2001年,英国广播公司BBC也仿照这个实验,搞了一个监狱研究,其操作方式非常相似,也拍了纪录片,其目的是重新审视斯坦福监狱实验所存在的问题。BBC的这个监狱研究,从322个候选人里面选取了15个作为研究参与者,全部报名的样本经过严格审查,才最终选出的。跟斯坦福监狱实验不同的是,BBC的监狱研究者很小心地不给出任何命令,不告诉狱警该怎么做,也不允许狱警擅自超越狱警的规则。实验的结果,出人意料,与斯坦福监狱明显不同。首先,没有证据表明狱警会自然而然地或不加辨别地承担他们的角色,许多人不愿意行驶他们的权力,对于演绎自己的角色,意见不一。其次,英国广播公司监狱研究的囚犯们行为表现显著不同。津巴多那边是说囚犯们如同行尸走肉,屈服于不断升级的狱警。而在这边,则是愚弄、挑战和暗中攻击狱警,更有策略性。可以说,狱警和囚犯都没有像斯坦福监狱实验那样,愚昧、盲目地就遵从他们一开始所分配的既定角色。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斯坦福监狱实验是有价值的,但问题颇多,与现实情境存在很大差异,平时我在社区矫正中心、监狱等地方工作,也会经常接触相关人群,会有一个体会,就是斯坦福监狱实验过分忽视了人的人格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以及文化制度上的不同选择。换句话说,人的心理是复杂的,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去个性化,受环境影响就会改变自己这么简单,有些人在同样情境中,依然会保持理智,不会做出这样的去个性化行为。我觉得,斯坦福监狱实验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证明所有的强势情境,一定会凌驾于此情境中的所有人的人格差异之上,人的选择还是会有所不同。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去个性化会把一个人的自私、贪婪、敌意、欲望等反社会行为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如果一个人,具有极强的自制力,以及明辨是非的态度,能够抵抗这种强大的情境压力,坚持自我,要是这个人能够突破这种环境,去引领或者改变去个性化的群体,是否这种情境就会失效,展现人性化的一面,暴行是否就不会产生?心理学家迪纳就提过与津巴多不同的观点,因为去个性化的个体不再关注他们的内心过程,包括自我调节能力,他们更多的是依靠环境线索作为其行为指导。环境里出现攻击性行为先说事,就有可能会参与暴力行为。但如果暴徒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被人性化,乌合之众就会停止其暴行。这个假设,目前还在进一步研究实验,仍有发展的空间。在设计上,我觉得斯坦福监狱实验可以有如下改进空间:一是设立对照组,进行比较,通过对比的数据来更为客观分析不同人的心理状态;二是做好心理干预工作,在出现问题时需安排适时的人手来解决突发问题。三是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差异性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群体区别有何差异,是否文化环境会造成人的选择不同,这也是一个颇有挑战的瞬间。如果这三点还能够再完善,相信实验会更加出色。不管如何,斯坦福监狱实验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管是设计还是组织上,都有许多不严谨的地方,但是既然是研究,就会带来许多质疑和错误。在不断的试错中努力前行,直达真相,这是斯坦福监狱实验所带来的巨大意义。也许有朝一日,当心理学蓬勃发展时,再过往回首那些挫败的瞬间,被推翻的理论,你会发现科学的进步是多么地来之不易,而这就是心理学科学规范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