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知道答案》和《为何家会伤人》的侧重点还是不一样的,本书分四章,收集了很多关于身体感知的小故事。1.关于作者武志红相比于其他心理学书写者,武志红的特点是,简单易读,很适合做某一领域的入门书籍。比如,这本书里面关于身体智慧的概念,他引用了很多流派的观点和故事。包括催眠(大师MiltonErickson和StephenGilligan),NLP(罗伯特·迪尔兹,舒俊琳),人本主义(罗杰斯),家排系统(海灵格,郑立峰),正念(《当下的力量》);以及同类书籍《生命的重建》(露易丝·海),《遇见未知的自己》(张德芬),和《秘密》。所以通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自己是否对这样的领域感兴趣。如果有,那便阅读更多,还可以顺着他引用的脉络去看。如果没有,那就是匹配度不够,或者时候未到,那便放下,然后去寻找自己的领域。要知道,我们很难找到这么通俗好读的入门书籍了。他把很多大师的话嚼碎了,再讲出来,还整合着讲。从这个方面来说,是非常难得的。这本书通过一些很有趣的案例,提升了读者对于身体智慧的认知和体会。当然,更多的身体感觉,是不可言说,要去体察的。武志红在描述的时候,依旧使用了他的优势功能——思维,以至于可以清晰的表达,甚至用说理的方式(第二章的标题直接用了"思维")来讲明白。我近期购买了武志红工作室推广的一堂28天系列课程,关于身体心理学。主讲人王老师,在视频中舞动的时候,身体非常灵动,而讲理论课的时候,声音却如机器人。这恰恰说明了,王老师的优势功能是感知、身体的感知和表达,而不是思维的输出。因此,她带的舞动课,才是真正的身体体验。在这一点上,我是很感激,武志红只写了书,而没有卖舞动课。我也没有办法想象,武志红老师身体动起来的样子。2.关于身体智慧武志红在采访迪尔兹的时候问,"你现在如何看待身体的疾病?"迪尔兹回答:疾病的英文disease的意思即"不自在",其本意可以理解为,身体的疾病就是"内在的不自在"的一种反应。每一种疾病都是一种表达,当我们压抑一些东西,不允许它在心理和灵性层面表达时,它会通过身体而表达,这就是身体的疾病。可以说,每一种症状,都是一部分自我在说"不",但我们不倾听这种讯息,最终它不得不通过破坏性的方式来表达。关于书中描写的身体反馈给我们的信号,我有两个情节记忆颇深。1)郑立峰老师在课上做了一个小练习:几个人一组,大家轮流讲故事。讲故事者要讲一个悲伤的故事和一个快乐的故事,时间各约两分钟,先后不定,只是用心讲,不能出声,而听故事的人则须闭上眼睛或转过身去“听”这无声的故事。故事听完后,听故事的人要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刚才的两个故事哪个是悲伤的哪个是快乐的。“我们”小组有6个人,“我”第一个讲故事,先讲的是最近几天最开心的事,后讲的则是这一段日子一件悲伤的事。结果,5个听众中只有一个人听对了我的心声,而其他4个人都猜反了。但接下来,我们差不多全听多了讲故事者的心声,有4次是全对。最后一次中,讲故事者突然改变了练习的原有设置,故事不再是快乐和悲伤,而是安宁和愤怒。并且,她彻底不再“讲”,嘴唇一动都没动,脑子里也没有用语言去组织故事,而只是想想。她先想象宁静的大自然美景,接下来则是想象愤怒。结果,大家一样都感受到了不同,而一个学员则清晰地捕捉到了她的心声,说第一个故事让她感觉很安宁,而第二个故事则让她感受到了愤怒。→这个情节对我的重要性在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去体验身体的练习。从不相信身体到相信身体,思维型的人需要"证据"。同时,这样的练习也可以开启身体感知的开关。2)讨厌、厌烦和鄙视等包含着对别人强烈评判的感受是从头部发出的。同情、包容、爱、悲伤等种种渴望又担心失去爱的情感是从胸部发出的,集中部位是心口。力量,宁静,与某一事物、某一人乃至整个世界的合为一体感产生时,注意力是集中在小腹部的。曾花多年时间专门观察婴幼儿的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发现,婴儿最早是用腹部与妈妈链接的——就好像他还在妈妈肚子里时他们通过一条脐带相连一样,后来才转成了其他方式。对此,敏感的妈妈都知道,几个月的孩子会挺肚子,而那好像是孩子在召唤妈妈,抱抱我,亲亲我。这就是他们在用肚子寻找与妈妈的链接感。有心理学家还通过录像研究发现,在这个时候,假若妈妈完全接受不到孩子发出的这一信号,而对孩子置之不理,那么,就算她们在其他时候对孩子有较好的照料,孩子还是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与妈妈亲近,最后甚至会陷入一种彻底不与妈妈沟通的状态。因而,有心理学家认为,自闭症可能与此有关。可以说,在我们生命早期,我们都有一个阶段,是想用肚子与别人建立链接感的。但逐渐地有了转变,先是变成通过心与别人建立亲密感,最后变成了通过头脑与别人交流。→腹区、心区、脑区感受的分类和发展,可以结合脉轮,或者九型人格去理解,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同时,对于母婴观察来说,"婴儿最早是用腹部与妈妈链接的——就好像他还在妈妈肚子里时他们通过一条脐带相连一样",这一点不说明,很难意识到。在婴儿发展出语言功能之前,类似这样的非语言表达,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母婴交流的全部信息。因此,妈妈,或者咨访关系中的咨询师,如何去敏感体察这样的非语言信息,我们不仅需要练习,还需要理论。以上。
《身体知道答案》和《为何家会伤人》的侧重点还是不一样的,本书分四章,收集了很多关于身体感知的小故事。1.关于作者武志红相比于其他心理学书写者,武志红的特点是,简单易读,很适合做某一领域的入门书籍。比如,这本书里面关于身体智慧的概念,他引用了很多流派的观点和故事。包括催眠(大师MiltonErickson和StephenGilligan),NLP(罗伯特·迪尔兹,舒俊琳),人本主义(罗杰斯),家排系统(海灵格,郑立峰),正念(《当下的力量》);以及同类书籍《生命的重建》(露易丝·海),《遇见未知的自己》(张德芬),和《秘密》。所以通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自己是否对这样的领域感兴趣。如果有,那便阅读更多,还可以顺着他引用的脉络去看。如果没有,那就是匹配度不够,或者时候未到,那便放下,然后去寻找自己的领域。要知道,我们很难找到这么通俗好读的入门书籍了。他把很多大师的话嚼碎了,再讲出来,还整合着讲。从这个方面来说,是非常难得的。这本书通过一些很有趣的案例,提升了读者对于身体智慧的认知和体会。当然,更多的身体感觉,是不可言说,要去体察的。武志红在描述的时候,依旧使用了他的优势功能——思维,以至于可以清晰的表达,甚至用说理的方式(第二章的标题直接用了"思维")来讲明白。我近期购买了武志红工作室推广的一堂28天系列课程,关于身体心理学。主讲人王老师,在视频中舞动的时候,身体非常灵动,而讲理论课的时候,声音却如机器人。这恰恰说明了,王老师的优势功能是感知、身体的感知和表达,而不是思维的输出。因此,她带的舞动课,才是真正的身体体验。在这一点上,我是很感激,武志红只写了书,而没有卖舞动课。我也没有办法想象,武志红老师身体动起来的样子。2.关于身体智慧武志红在采访迪尔兹的时候问,"你现在如何看待身体的疾病?"迪尔兹回答:疾病的英文disease的意思即"不自在",其本意可以理解为,身体的疾病就是"内在的不自在"的一种反应。每一种疾病都是一种表达,当我们压抑一些东西,不允许它在心理和灵性层面表达时,它会通过身体而表达,这就是身体的疾病。可以说,每一种症状,都是一部分自我在说"不",但我们不倾听这种讯息,最终它不得不通过破坏性的方式来表达。关于书中描写的身体反馈给我们的信号,我有两个情节记忆颇深。1)郑立峰老师在课上做了一个小练习:几个人一组,大家轮流讲故事。讲故事者要讲一个悲伤的故事和一个快乐的故事,时间各约两分钟,先后不定,只是用心讲,不能出声,而听故事的人则须闭上眼睛或转过身去“听”这无声的故事。故事听完后,听故事的人要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刚才的两个故事哪个是悲伤的哪个是快乐的。“我们”小组有6个人,“我”第一个讲故事,先讲的是最近几天最开心的事,后讲的则是这一段日子一件悲伤的事。结果,5个听众中只有一个人听对了我的心声,而其他4个人都猜反了。但接下来,我们差不多全听多了讲故事者的心声,有4次是全对。最后一次中,讲故事者突然改变了练习的原有设置,故事不再是快乐和悲伤,而是安宁和愤怒。并且,她彻底不再“讲”,嘴唇一动都没动,脑子里也没有用语言去组织故事,而只是想想。她先想象宁静的大自然美景,接下来则是想象愤怒。结果,大家一样都感受到了不同,而一个学员则清晰地捕捉到了她的心声,说第一个故事让她感觉很安宁,而第二个故事则让她感受到了愤怒。→这个情节对我的重要性在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去体验身体的练习。从不相信身体到相信身体,思维型的人需要"证据"。同时,这样的练习也可以开启身体感知的开关。2)讨厌、厌烦和鄙视等包含着对别人强烈评判的感受是从头部发出的。同情、包容、爱、悲伤等种种渴望又担心失去爱的情感是从胸部发出的,集中部位是心口。力量,宁静,与某一事物、某一人乃至整个世界的合为一体感产生时,注意力是集中在小腹部的。曾花多年时间专门观察婴幼儿的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发现,婴儿最早是用腹部与妈妈链接的——就好像他还在妈妈肚子里时他们通过一条脐带相连一样,后来才转成了其他方式。对此,敏感的妈妈都知道,几个月的孩子会挺肚子,而那好像是孩子在召唤妈妈,抱抱我,亲亲我。这就是他们在用肚子寻找与妈妈的链接感。有心理学家还通过录像研究发现,在这个时候,假若妈妈完全接受不到孩子发出的这一信号,而对孩子置之不理,那么,就算她们在其他时候对孩子有较好的照料,孩子还是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与妈妈亲近,最后甚至会陷入一种彻底不与妈妈沟通的状态。因而,有心理学家认为,自闭症可能与此有关。可以说,在我们生命早期,我们都有一个阶段,是想用肚子与别人建立链接感的。但逐渐地有了转变,先是变成通过心与别人建立亲密感,最后变成了通过头脑与别人交流。→腹区、心区、脑区感受的分类和发展,可以结合脉轮,或者九型人格去理解,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同时,对于母婴观察来说,"婴儿最早是用腹部与妈妈链接的——就好像他还在妈妈肚子里时他们通过一条脐带相连一样",这一点不说明,很难意识到。在婴儿发展出语言功能之前,类似这样的非语言表达,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母婴交流的全部信息。因此,妈妈,或者咨访关系中的咨询师,如何去敏感体察这样的非语言信息,我们不仅需要练习,还需要理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