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甘え”是种什么心理?如何看待依赖行为?

匿名用户
#名词解释#心理效应#社会心理
精神分析家土 居健郎在《依赖心理的结构》中专门科普了这种心理“甘え” (发音为amae,日语特有的一个词汇,意为依赖心理,大体含义是指一种类似儿童对母亲撒娇的特殊的依赖感情或行为) 并将它描绘成“理解日本人心理构造以及整个日本社会结构”的关键。 有人说在日本问路时,如果语气轻松对方就会仓皇而逃。如果表现迷茫,则会被回应的几率就能增加。 不过就依赖行为来说,在日本也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如空气般“普遍”存在着,一个讨好、一个求助也算是依赖行为。 而依赖行为中有可能会得到对方回应,也有可能会被反感,该如何看待依赖行为呢?

精神分析家土 居健郎在《依赖心理的结构》中专门科普了这种心理“甘え” (发音为amae,日语特有的一个词汇,意为依赖心理,大体含义是指一种类似儿童对母亲撒娇的特殊的依赖感情或行为) 并将它描绘成“理解日本人心理构造以及整个日本社会结构”的关键。 有人说在日本问路时,如果语气轻松对方就会仓皇而逃。如果表现迷茫,则会被回应的几率就能增加。 不过就依赖行为来说,在日本也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如空气般“普遍”存在着,一个讨好、一个求助也算是依赖行为。 而依赖行为中有可能会得到对方回应,也有可能会被反感,该如何看待依赖行为呢?

6300阅读
·1回答
收藏
■土居健郎科普了这种心理“甘え”■类似儿童对母亲撒娇的特殊依赖■该如何看待依赖行为呢某种依赖或者迷茫的心态可能会激起人们的保护欲,保护欲过多可能会引发控制欲,这种特殊依赖本身有很多优势,意味着自己可以不用太费劲获得自身的需求,而适度依赖与过度依赖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生活在一种群体部落中确实要去尝试适度依赖其他人,因为你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而不能随心所欲,但是进化已经表明,群居的收益远远超过了这些群体相处规则的成本,并且我们现在已经预先编程了对归属的强烈需求,植根于每个人的基因里面,所以我们会感到缺爱,想要有个归属。●举个栗子:在一个人被接纳为一个小组成员之前,要进行一系列的确认,一个批准和接受,这样才能达到归属感,经过进一步的批准,他获得了尊重被接纳被依赖,被接纳和随之而来的地位权限,在其中他获得了权力和随之而来的被控制与各种深入影响,这是群体所带来的给个体的影响。依赖与自立并不是永久对立的,只是在过度的时候可能会让人产生反感并且无法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自律适应与焦虑在期刊《时代教育》上面有这样的观点:“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情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对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而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学生人格、幸福感、学习等方面的关系。但对手机依赖大学生相关咨询研究很少,要有效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相关心理问题,则需要学校及教育者更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与咨询.......”手机依赖行为是比较常见的,但是这种依赖心理和行为是否构成某种危害仍然不得而知,需要根据人员的具体生活习惯和生活工作作息来判定,如果这种依赖的确造成了生活质量的下降,那么就最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另外关于物质依赖我们可以看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上面有研究表明:“对大学生酗酒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进行研究,使用研究工具并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大学生在酒精依赖上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易依赖;大学生所处不同群体也存在差异,无酒精依赖组,轻度依赖组与严重依赖组在自律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性人格因子上差异显著.......”在不同的群体中可能会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依赖行为,我们也可以看待依赖行为在研究中可以有轻重无的区分,这也可以给我们打开思路,过度依赖到达什么程度会造成影响。而那些无依赖行为真的就是没有坏处吗,以上仅供参考,祝好哦。ZQ🐬参考文献:1.李桂莉,张金健,[J],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研究进展初探,《时代教育》,2016(21):60-602.庞海波,[J],大学生酒精依赖行为特点及与人格的关系研究,CollegeStudents'Alcohol-dependentBehavioralFeaturesandPersonality,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OFINNERMONGOLIANORMALUNIVERSITY(EDUCATIONSCIENCEEDITION),2010,23(9)

■土居健郎科普了这种心理“甘え”■类似儿童对母亲撒娇的特殊依赖■该如何看待依赖行为呢某种依赖或者迷茫的心态可能会激起人们的保护欲,保护欲过多可能会引发控制欲,这种特殊依赖本身有很多优势,意味着自己可以不用太费劲获得自身的需求,而适度依赖与过度依赖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生活在一种群体部落中确实要去尝试适度依赖其他人,因为你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而不能随心所欲,但是进化已经表明,群居的收益远远超过了这些群体相处规则的成本,并且我们现在已经预先编程了对归属的强烈需求,植根于每个人的基因里面,所以我们会感到缺爱,想要有个归属。●举个栗子:在一个人被接纳为一个小组成员之前,要进行一系列的确认,一个批准和接受,这样才能达到归属感,经过进一步的批准,他获得了尊重被接纳被依赖,被接纳和随之而来的地位权限,在其中他获得了权力和随之而来的被控制与各种深入影响,这是群体所带来的给个体的影响。依赖与自立并不是永久对立的,只是在过度的时候可能会让人产生反感并且无法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自律适应与焦虑在期刊《时代教育》上面有这样的观点:“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情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对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而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学生人格、幸福感、学习等方面的关系。但对手机依赖大学生相关咨询研究很少,要有效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相关心理问题,则需要学校及教育者更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与咨询.......”手机依赖行为是比较常见的,但是这种依赖心理和行为是否构成某种危害仍然不得而知,需要根据人员的具体生活习惯和生活工作作息来判定,如果这种依赖的确造成了生活质量的下降,那么就最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另外关于物质依赖我们可以看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上面有研究表明:“对大学生酗酒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进行研究,使用研究工具并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大学生在酒精依赖上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易依赖;大学生所处不同群体也存在差异,无酒精依赖组,轻度依赖组与严重依赖组在自律性、紧张性、适应与焦虑性人格因子上差异显著.......”在不同的群体中可能会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依赖行为,我们也可以看待依赖行为在研究中可以有轻重无的区分,这也可以给我们打开思路,过度依赖到达什么程度会造成影响。而那些无依赖行为真的就是没有坏处吗,以上仅供参考,祝好哦。ZQ🐬参考文献:1.李桂莉,张金健,[J],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研究进展初探,《时代教育》,2016(21):60-602.庞海波,[J],大学生酒精依赖行为特点及与人格的关系研究,CollegeStudents'Alcohol-dependentBehavioralFeaturesandPersonality,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OFINNERMONGOLIANORMALUNIVERSITY(EDUCATIONSCIENCEEDITION),2010,23(9)

2
评论
分享
  • 荣格12型人格测试有哪12种?我的类型是“孤儿”?
    2回答 · 2025.05.20 20:40:01
  • 為什麼我不知道的東西,別人總以為我知道?
    5回答 · 2025.05.18 21:19:52
  • 青少年臆想症产生的因素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求解
    1回答 · 2025.05.14 23:10:19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