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亲人去世的个体,两个月后可能会有什么症状?

匿名用户
#考证读研
如题,想知道经历了亲人去世的个体,两个月后可能会有什么症状?

如题,想知道经历了亲人去世的个体,两个月后可能会有什么症状?

9149阅读
·2回答
收藏
可能会有延长哀伤障碍的情况。关于延长哀伤障碍,这是一个很新的概念,很多人都不知道,就连我也是略知一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深入,我的主要方向是抑郁和强迫。但是平时一直在看相关临床医学的资料以及论文,还有许多医生好友跟我普及过这方面知识,这里我给大家科普一下。所谓延长衰伤障碍,英文全称是prolongedgriefdisorder,是一种由亲近的人去世引发的病理性哀伤反应。根据ICD-11里面的描述,在关系亲近的人去世6个月后,个体对死者的想念持续弥漫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关死者的一切总是萦绕心头,而这些反应已经严重损害到了个体的社会功能。另外,个体还表现出难以接受死亡、愤怒、内疚等特点,且哀伤反应与其所处的社会或文化环境不符。看到这,大家可能会有所疑问,这个PGD的特点跟PTSD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感觉都是有创伤的情况发生,而且也会很痛苦。前几天,恰好我也写了关于PTSD的科普,对于这两者障碍的区别还真是做了一些对比和研究,结果发现,是有一些轻微的不同。经历朋友和亲人的去世,50%-85%的人们会在事件发生后最初几周甚至几个月内体验到强烈的哀伤情绪,并伴随出各种哀伤反应。如:过度怀念,有关死者的闯入性想法和画面,认知混乱、烦躁不安等,社会和职业功能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并可能出现其他的健康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情况都是很快就消失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痛苦的情绪能够渐渐缓解,也能够接受亲人的离世。然而,大概也有10%-20%的人,哀伤反应却迟迟无法缓解,亲人好友去世以后,很长时间内也走不出。在提出PGD这个概念之前,原来就有科学家提出病理性哀伤、创伤性哀伤和复杂性哀伤的看法,以往研究发现,出现异常哀伤反应的个体所经历的死亡事件往往是不可预料的,比如最近的篮球巨星科比去世,其妻子和孩子就有哀伤状态,这种突然事故对于最亲近的人来说是巨大的打击。9.11事件以后,美国病理学家们对PTSD和哀伤的状态进行区别,对于“复杂性哀伤”这一说法表示疑问,比较笼统,难以理解和区别,而延长的“prolonged”一词则可以反映其持久性特点,因此最终在ICD-11中使用PGD这一术语来代替病理性的哀伤反映。关于PGD和PTSD的区别,这里我重点讲一下,这两者很容易混淆。PGD和PTSD共病率较高,而且都具有烦躁不安、闪回、回避等症状,但是这两种障碍形式不一样,PGD患者体验到的主要是分离痛苦,伴随的情绪主要是悲伤;而PTSD患者害怕的是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危险。什么意思呢?我打个比方,大家可能好理解一些,拿车祸为例。有一个人,开车去旅游,载着一家人去玩耍,大家兴高采烈地在高速路上,开着开着,由于下雨路上打滑,轿车失控与其他车辆相撞,酿成悲剧,车上五名乘客,丈夫开车幸运存活了下来,可是妻子、父母和孩子当场死亡。这事情发生以后,丈夫一直深陷痛苦当中,走不出来,总是会想着当时开车时造成车祸的惨剧,总是闪回这些镜头,像这种是属于PTSD的反应。而PGD是什么呢?PGD主要是这样的。丈夫在家里,看着球赛,正在为皇马VS巴萨的国家德比而兴高采烈的鼓舞着,突然接到好友电话,说刚刚在路上看到你妻子、孩子和父母遭遇车祸,送往医院中。丈夫心急如焚,痛苦地赶到医院,结果医生告知他没救了。这件事让丈夫异常悲伤,长时间都无法摆脱家人去世的哀伤,多年以后仍然会想起和妻子、孩子在一起的温馨画面,一想到分离就十分痛苦。在闯入内容里面,PGD患者主要呈现的会是积极的画面,浮现的是死者形象,PTSD的患者则是消极的,一切警告信号的创伤画面或线索。同时,两者伴随的感受也不同。PGD带来的感受是舒适和怀念,PTSD则是焦虑和害怕。在回避症状里,PGD患者会寻找与死者美好回忆以及留下的点点滴滴,PTSD则是时刻回避创伤留下的线索和经历。当然,关于PGD的研究,目前有些拓展,但概念也不是十分完善。在DSM-5里面,新增了两个与病理性哀伤的诊断:一个是持续性复杂哀伤相关障碍,PersistentComplexBereavement-RelatedDisorder,PCBRD。另外一个是哀伤相关的适应障碍,AdjustmentDisorderRelatedtoBereavement。这两个概念,都没有直接采纳延长PGD的诊断标准,而PCBRD这一概念中,诊断标准缺乏实证依据,PGD中规定的6个月具有实证依据,该病程最能够预测未来的身心功能受损;而PCBRD中的12个月并无实证研究支持。所以关于PGD的概念,以后或许还会有新的发展。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病理机制的研究的丰富和深入,样本研究增加,加上国内本土化研究的针对性,心理治疗的方法将会更加完善。

可能会有延长哀伤障碍的情况。关于延长哀伤障碍,这是一个很新的概念,很多人都不知道,就连我也是略知一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不是很深入,我的主要方向是抑郁和强迫。但是平时一直在看相关临床医学的资料以及论文,还有许多医生好友跟我普及过这方面知识,这里我给大家科普一下。所谓延长衰伤障碍,英文全称是prolongedgriefdisorder,是一种由亲近的人去世引发的病理性哀伤反应。根据ICD-11里面的描述,在关系亲近的人去世6个月后,个体对死者的想念持续弥漫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关死者的一切总是萦绕心头,而这些反应已经严重损害到了个体的社会功能。另外,个体还表现出难以接受死亡、愤怒、内疚等特点,且哀伤反应与其所处的社会或文化环境不符。看到这,大家可能会有所疑问,这个PGD的特点跟PTSD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感觉都是有创伤的情况发生,而且也会很痛苦。前几天,恰好我也写了关于PTSD的科普,对于这两者障碍的区别还真是做了一些对比和研究,结果发现,是有一些轻微的不同。经历朋友和亲人的去世,50%-85%的人们会在事件发生后最初几周甚至几个月内体验到强烈的哀伤情绪,并伴随出各种哀伤反应。如:过度怀念,有关死者的闯入性想法和画面,认知混乱、烦躁不安等,社会和职业功能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并可能出现其他的健康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情况都是很快就消失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痛苦的情绪能够渐渐缓解,也能够接受亲人的离世。然而,大概也有10%-20%的人,哀伤反应却迟迟无法缓解,亲人好友去世以后,很长时间内也走不出。在提出PGD这个概念之前,原来就有科学家提出病理性哀伤、创伤性哀伤和复杂性哀伤的看法,以往研究发现,出现异常哀伤反应的个体所经历的死亡事件往往是不可预料的,比如最近的篮球巨星科比去世,其妻子和孩子就有哀伤状态,这种突然事故对于最亲近的人来说是巨大的打击。9.11事件以后,美国病理学家们对PTSD和哀伤的状态进行区别,对于“复杂性哀伤”这一说法表示疑问,比较笼统,难以理解和区别,而延长的“prolonged”一词则可以反映其持久性特点,因此最终在ICD-11中使用PGD这一术语来代替病理性的哀伤反映。关于PGD和PTSD的区别,这里我重点讲一下,这两者很容易混淆。PGD和PTSD共病率较高,而且都具有烦躁不安、闪回、回避等症状,但是这两种障碍形式不一样,PGD患者体验到的主要是分离痛苦,伴随的情绪主要是悲伤;而PTSD患者害怕的是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危险。什么意思呢?我打个比方,大家可能好理解一些,拿车祸为例。有一个人,开车去旅游,载着一家人去玩耍,大家兴高采烈地在高速路上,开着开着,由于下雨路上打滑,轿车失控与其他车辆相撞,酿成悲剧,车上五名乘客,丈夫开车幸运存活了下来,可是妻子、父母和孩子当场死亡。这事情发生以后,丈夫一直深陷痛苦当中,走不出来,总是会想着当时开车时造成车祸的惨剧,总是闪回这些镜头,像这种是属于PTSD的反应。而PGD是什么呢?PGD主要是这样的。丈夫在家里,看着球赛,正在为皇马VS巴萨的国家德比而兴高采烈的鼓舞着,突然接到好友电话,说刚刚在路上看到你妻子、孩子和父母遭遇车祸,送往医院中。丈夫心急如焚,痛苦地赶到医院,结果医生告知他没救了。这件事让丈夫异常悲伤,长时间都无法摆脱家人去世的哀伤,多年以后仍然会想起和妻子、孩子在一起的温馨画面,一想到分离就十分痛苦。在闯入内容里面,PGD患者主要呈现的会是积极的画面,浮现的是死者形象,PTSD的患者则是消极的,一切警告信号的创伤画面或线索。同时,两者伴随的感受也不同。PGD带来的感受是舒适和怀念,PTSD则是焦虑和害怕。在回避症状里,PGD患者会寻找与死者美好回忆以及留下的点点滴滴,PTSD则是时刻回避创伤留下的线索和经历。当然,关于PGD的研究,目前有些拓展,但概念也不是十分完善。在DSM-5里面,新增了两个与病理性哀伤的诊断:一个是持续性复杂哀伤相关障碍,PersistentComplexBereavement-RelatedDisorder,PCBRD。另外一个是哀伤相关的适应障碍,AdjustmentDisorderRelatedtoBereavement。这两个概念,都没有直接采纳延长PGD的诊断标准,而PCBRD这一概念中,诊断标准缺乏实证依据,PGD中规定的6个月具有实证依据,该病程最能够预测未来的身心功能受损;而PCBRD中的12个月并无实证研究支持。所以关于PGD的概念,以后或许还会有新的发展。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病理机制的研究的丰富和深入,样本研究增加,加上国内本土化研究的针对性,心理治疗的方法将会更加完善。

5
评论
分享
●想知道经历了亲人去世的个体●两个月后可能会有什么症状.................哀悼延长的可能性创伤后障碍的可能性部分人群经历过亲人的去世,而幸存者可能会产生某种幸存者情结,持续内疚悲痛过度怀念,情感失调,麻木冷漠情感反应减弱,严重的自责失去自我等情况,如果影响生活需要进行心理咨询.......面对重大丧失我们一般会经历五个阶段,库伯勒罗丝在1969年出版的“论死亡与临终”原书籍题目是OnDeathandDying,书中提出“哀伤的五阶段理论”,以下引用死亡哀悼的五阶段理论:“①否认denial:认为发生的一切都不是真的。这种防御机制是人们遭遇突然丧失时的缓冲剂,防止被强烈的负面悲伤情绪所淹没。②愤怒anger:反击阶段,人们会对他人的死亡产生愤怒:“为什么要抛下我或离我而去?!”,然而又因为自己的指责感到内疚,进而更加愤怒,并将愤怒转化为攻击亲近的人、甚至陌生人。③讨价还价bargaining:试图争取时日,也可以称作与死神的交涉,例如在亲人去世之前祈祷让他过完这个年/这个纪念日/这个春再走吧。④沮丧depression:放弃做任何挣扎,强烈的无助、沮丧、痛苦,对人的哀悼,压倒了一切希望、梦想和未来的计划。觉得失控,麻木,甚至感到想自杀。⑤接受acceptance:最终幸存者个体承认亲人已经去世的事实,并且把爱人去世这个事件整合到自己的生命中,使有过去的存在变得意义,化悲痛为力量........”有的幸存者个体可能会长期处于哀伤期,还沉浸在亲人去世的痛苦,或者工作压力大也会让他作息不规律,所以创伤后应激障碍也是有可能的,这些都需要进行相应的专业处理噢,以上仅供参考。ZQ

●想知道经历了亲人去世的个体●两个月后可能会有什么症状.................哀悼延长的可能性创伤后障碍的可能性部分人群经历过亲人的去世,而幸存者可能会产生某种幸存者情结,持续内疚悲痛过度怀念,情感失调,麻木冷漠情感反应减弱,严重的自责失去自我等情况,如果影响生活需要进行心理咨询.......面对重大丧失我们一般会经历五个阶段,库伯勒罗丝在1969年出版的“论死亡与临终”原书籍题目是OnDeathandDying,书中提出“哀伤的五阶段理论”,以下引用死亡哀悼的五阶段理论:“①否认denial:认为发生的一切都不是真的。这种防御机制是人们遭遇突然丧失时的缓冲剂,防止被强烈的负面悲伤情绪所淹没。②愤怒anger:反击阶段,人们会对他人的死亡产生愤怒:“为什么要抛下我或离我而去?!”,然而又因为自己的指责感到内疚,进而更加愤怒,并将愤怒转化为攻击亲近的人、甚至陌生人。③讨价还价bargaining:试图争取时日,也可以称作与死神的交涉,例如在亲人去世之前祈祷让他过完这个年/这个纪念日/这个春再走吧。④沮丧depression:放弃做任何挣扎,强烈的无助、沮丧、痛苦,对人的哀悼,压倒了一切希望、梦想和未来的计划。觉得失控,麻木,甚至感到想自杀。⑤接受acceptance:最终幸存者个体承认亲人已经去世的事实,并且把爱人去世这个事件整合到自己的生命中,使有过去的存在变得意义,化悲痛为力量........”有的幸存者个体可能会长期处于哀伤期,还沉浸在亲人去世的痛苦,或者工作压力大也会让他作息不规律,所以创伤后应激障碍也是有可能的,这些都需要进行相应的专业处理噢,以上仅供参考。ZQ

5
评论
分享
  • 為什麼我不知道的東西,別人總以為我知道?
    5回答 · 2025.05.18 21:19:52
  • 青少年臆想症产生的因素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求解
    1回答 · 2025.05.14 23:10:19
  • 33女,已婚两孩子,发朋友圈很纠结,这是什么原因?
    3回答 · 2025.05.12 08:36:56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