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亲密的关系里,越容易产生分离焦虑,如何自救?

匿名用户
#安全感#依赖依恋
认识了一个很棒的男生,因为相处太舒适进一步对他产生了严重的情感依赖,严重到一停下来联系就会焦躁。我早年有分离创伤记忆,大概一岁左右,画面至今仍记得,妈妈离开的背影和撕心裂肺的我,尝试过暗示自己,妈妈并没离开,他也很快会回来,一系列的情绪自救都失败了后,选择了逃离段亲密关系,本来情绪很稳定,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这样?暴露后却无法自救。

认识了一个很棒的男生,因为相处太舒适进一步对他产生了严重的情感依赖,严重到一停下来联系就会焦躁。我早年有分离创伤记忆,大概一岁左右,画面至今仍记得,妈妈离开的背影和撕心裂肺的我,尝试过暗示自己,妈妈并没离开,他也很快会回来,一系列的情绪自救都失败了后,选择了逃离段亲密关系,本来情绪很稳定,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这样?暴露后却无法自救。

7912阅读
·15回答
¥25
收藏
Hello,楼主,你好~看了楼主的叙述以及相关的评论,得知楼主幼年的时候被多次寄养在姑姑姨妈家。我也是有被寄养的经历,不过我是幸运的,我是大概八九岁的时候,才开始被寄养在大伯家,这个被遗弃的感觉真的很不好,长时间的被寄养在大伯家,让我对自己的父母并不是那么亲近。可以说也是有一定程度的母爱和父爱的缺失。我是幸运的,在我12岁左右,被父母接到身边,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缺失的母爱。说回你吧。○认识了一个很棒的男生,因为相处太舒适,进一步对他产生了严重的情感依赖。首先要恭喜你,遇到了良人。这个男生跟其他男生好像都不一样,和他在一起就如沐春风一般,甚至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己幼年成长时情感上的缺失。所以现在你跟对方的情感,让你停止了与对方联系,就会感觉很焦躁。可能是你幼年的经历,对你造成的心理创伤,让你害怕失去,害怕失去情感的依靠。所以呢?也许把你的这样的心理,这样的经历告诉对方,坦诚相对,也许你的焦躁可以暂时得到缓解。但是我觉得要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想还是需要接纳过去的存在,找个心理咨询师或者是关系稳定的朋友,或者是男朋友,使用移情疗法,将“母亲”的形象重建在对方身上,你作为“婴儿”重新成长一次,这样能抚平你内心的心理创伤。以上,祝好~我是Frank.在陌生的世界倾听你的故事。

Hello,楼主,你好~看了楼主的叙述以及相关的评论,得知楼主幼年的时候被多次寄养在姑姑姨妈家。我也是有被寄养的经历,不过我是幸运的,我是大概八九岁的时候,才开始被寄养在大伯家,这个被遗弃的感觉真的很不好,长时间的被寄养在大伯家,让我对自己的父母并不是那么亲近。可以说也是有一定程度的母爱和父爱的缺失。我是幸运的,在我12岁左右,被父母接到身边,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缺失的母爱。说回你吧。○认识了一个很棒的男生,因为相处太舒适,进一步对他产生了严重的情感依赖。首先要恭喜你,遇到了良人。这个男生跟其他男生好像都不一样,和他在一起就如沐春风一般,甚至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己幼年成长时情感上的缺失。所以现在你跟对方的情感,让你停止了与对方联系,就会感觉很焦躁。可能是你幼年的经历,对你造成的心理创伤,让你害怕失去,害怕失去情感的依靠。所以呢?也许把你的这样的心理,这样的经历告诉对方,坦诚相对,也许你的焦躁可以暂时得到缓解。但是我觉得要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想还是需要接纳过去的存在,找个心理咨询师或者是关系稳定的朋友,或者是男朋友,使用移情疗法,将“母亲”的形象重建在对方身上,你作为“婴儿”重新成长一次,这样能抚平你内心的心理创伤。以上,祝好~我是Frank.在陌生的世界倾听你的故事。

18
1
分享
一、认识了一个很棒的男生,因为相处太舒适进一步对他产生了严重的情感依赖,严重到一停下来联系就会焦躁。①我和老公刚在一起时,也体验到你现在体验的焦躁的感受,但后来慢慢就缓解了。不知道你的焦躁持续了多长时间?也许它已经接近尾声或者将要慢慢缓解。这么好的男生,因为你的情绪放弃太可惜了。②回想当时我的焦躁,我感觉是自己的生活不充实引起的,没事做的时候就会陷入焦躁,忙起来也就没事了。楼主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如果是这样,可以找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这样可以转移注意力。二、我早年有分离创伤记忆,大概一岁左右,画面至今仍记得,妈妈离开的背影和撕心裂肺的我①楼主的记忆力好赞,一岁时发生的事情都能够记得。我最早的记忆都是一年级左右的事情了……②前些天看《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记得里面有这样一种说法“人类痛苦的最主要来源是自我欺骗”。我在想,你记得的一岁时发生的事情到底是客观事实还是你的记忆错觉呢?③一岁时应该也发生过美好的故事,你还记得吗?我现在自己带娃,感觉对宝宝关怀备至、疼爱有加,相信你的妈妈在你很小的时候也曾给过你无微不至的关怀。你需要回忆起这些,对过去进行客观的审视和重构,这样才能从你说的“早年创伤”中走出来。④“分离-个体化”是每个生命都要面临的任务,如果之前你没有修好这门功课,现在正是修好这门课的机会,我们生命中的人都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你的男友也许正是为了你的这个课题而来。度过现在的“危机”,你将成功与“母亲”分离,走向独立、自主。我是乐土(快乐的土鳖),出身农村的80后女子,热爱心理学,与TA结缘十余载,并打算与TA共度余生,我愿意陪伴有缘人走过生命中那些暗淡的日子。

一、认识了一个很棒的男生,因为相处太舒适进一步对他产生了严重的情感依赖,严重到一停下来联系就会焦躁。①我和老公刚在一起时,也体验到你现在体验的焦躁的感受,但后来慢慢就缓解了。不知道你的焦躁持续了多长时间?也许它已经接近尾声或者将要慢慢缓解。这么好的男生,因为你的情绪放弃太可惜了。②回想当时我的焦躁,我感觉是自己的生活不充实引起的,没事做的时候就会陷入焦躁,忙起来也就没事了。楼主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如果是这样,可以找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这样可以转移注意力。二、我早年有分离创伤记忆,大概一岁左右,画面至今仍记得,妈妈离开的背影和撕心裂肺的我①楼主的记忆力好赞,一岁时发生的事情都能够记得。我最早的记忆都是一年级左右的事情了……②前些天看《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记得里面有这样一种说法“人类痛苦的最主要来源是自我欺骗”。我在想,你记得的一岁时发生的事情到底是客观事实还是你的记忆错觉呢?③一岁时应该也发生过美好的故事,你还记得吗?我现在自己带娃,感觉对宝宝关怀备至、疼爱有加,相信你的妈妈在你很小的时候也曾给过你无微不至的关怀。你需要回忆起这些,对过去进行客观的审视和重构,这样才能从你说的“早年创伤”中走出来。④“分离-个体化”是每个生命都要面临的任务,如果之前你没有修好这门功课,现在正是修好这门课的机会,我们生命中的人都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你的男友也许正是为了你的这个课题而来。度过现在的“危机”,你将成功与“母亲”分离,走向独立、自主。我是乐土(快乐的土鳖),出身农村的80后女子,热爱心理学,与TA结缘十余载,并打算与TA共度余生,我愿意陪伴有缘人走过生命中那些暗淡的日子。

15
4
分享
楼主对认识的那个男生,产生了严重的情感依赖,这种依赖源于早年与妈妈分离创伤记忆,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却离你而去,断裂母女之间的依恋关系,让你产生了痛苦焦虑的情绪,即分离焦虑。而今认识了一个很棒的男生,需要这个男生的陪伴,并逐渐形成了对他的依恋,但在早年分离创伤影响下,害怕失去,担心创伤再体验。即一停下来联系就会焦躁。◤我早年有分离创伤记忆,大概一岁左右,画面至今仍记得,妈妈离开的背影和撕心裂肺的我,对于几个月大或者一岁左右的婴儿来说,她们可以区分出妈妈和其他人,但她们还没有能力理解妈妈不在身边的真实含义。在她们的世界里,如果妈妈不在眼前,那么妈妈就是永远消失不见了,孩子会感觉彻底失去了自己的妈妈,这对于她们来说就是世界末日。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还不具备认识“客体恒常性”的能力。所以我们往往会看到,妈妈即便就是在隔壁房间忙或者去厕所,婴儿的情绪反应都会非常激烈。在我们成人的世界中,一个人不在眼前,但我们知道他还在。但对于婴儿来说,看不见就意味着失去。由此可见楼主和那个男生一停下来联系就会焦躁的原因是害怕失去。而害怕失去的原因可能是楼主对那个男生有较强情感依赖,有对幼年时缺失依恋关系的弥补心理。所以楼主会特别在意和依赖。也和女性选择长期择偶策略有关。怎么办呢?理解心理动机,好好的和那个男生相处。如何爱,如何获得爱?介绍一下,“三要三不要”法,和颜悦色、柔声细语、搂搂抱抱,不指责、不抱怨、不发泄。爱的“三要三不要”1.三要:和颜悦色、柔声细语、搂搂抱抱神经科学发现,人感受爱的方式主要从眼神、语气、神态、身体接触和感受的温暖中来的,这是因为人出生后,妈妈对我们轻柔的说话,充满爱的眼神,把我们抱在怀里亲吻、拥抱,使我们一遇到和颜悦色、柔声细语、搂搂抱抱,就会卸下盔甲,这源于婴幼儿期对爱的感受方式,是我们感受爱的密码,真实的爱就是从和颜悦色、柔声细语、搂搂抱抱中感受到的,无论男女老少,都一样。2.三不要:不指责、不抱怨、不发泄我们往往寻求高深复杂的理论,实际上,把这六点做到,你的关系一定很甜美。当我们知道所有让人不快的行为后面,都有创伤的痕迹,就容易理解对方,心升慈悲和善意,减少对抗、攻击和怨恨的情绪,关系因此也会矛盾减少,即便有矛盾也容易化解。在关系中多想想自己希望对方如何对待你,再以同理之心对待对方,几乎无一例外,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被认可、被爱。当关系出现问题时候,想一想自己做到“三要三不要了吗”,没有做到的时候,问问自己,我还想要这段关系吗?如果想要就朝正确的方向去努力,做有助于关系的事。专注于什么事,就会在专注这件什么事上获得什么,因此让楼主专注去爱,才会获得那个男生的爱啊!只有言,知言而行在楼主!祝好!

楼主对认识的那个男生,产生了严重的情感依赖,这种依赖源于早年与妈妈分离创伤记忆,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却离你而去,断裂母女之间的依恋关系,让你产生了痛苦焦虑的情绪,即分离焦虑。而今认识了一个很棒的男生,需要这个男生的陪伴,并逐渐形成了对他的依恋,但在早年分离创伤影响下,害怕失去,担心创伤再体验。即一停下来联系就会焦躁。◤我早年有分离创伤记忆,大概一岁左右,画面至今仍记得,妈妈离开的背影和撕心裂肺的我,对于几个月大或者一岁左右的婴儿来说,她们可以区分出妈妈和其他人,但她们还没有能力理解妈妈不在身边的真实含义。在她们的世界里,如果妈妈不在眼前,那么妈妈就是永远消失不见了,孩子会感觉彻底失去了自己的妈妈,这对于她们来说就是世界末日。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还不具备认识“客体恒常性”的能力。所以我们往往会看到,妈妈即便就是在隔壁房间忙或者去厕所,婴儿的情绪反应都会非常激烈。在我们成人的世界中,一个人不在眼前,但我们知道他还在。但对于婴儿来说,看不见就意味着失去。由此可见楼主和那个男生一停下来联系就会焦躁的原因是害怕失去。而害怕失去的原因可能是楼主对那个男生有较强情感依赖,有对幼年时缺失依恋关系的弥补心理。所以楼主会特别在意和依赖。也和女性选择长期择偶策略有关。怎么办呢?理解心理动机,好好的和那个男生相处。如何爱,如何获得爱?介绍一下,“三要三不要”法,和颜悦色、柔声细语、搂搂抱抱,不指责、不抱怨、不发泄。爱的“三要三不要”1.三要:和颜悦色、柔声细语、搂搂抱抱神经科学发现,人感受爱的方式主要从眼神、语气、神态、身体接触和感受的温暖中来的,这是因为人出生后,妈妈对我们轻柔的说话,充满爱的眼神,把我们抱在怀里亲吻、拥抱,使我们一遇到和颜悦色、柔声细语、搂搂抱抱,就会卸下盔甲,这源于婴幼儿期对爱的感受方式,是我们感受爱的密码,真实的爱就是从和颜悦色、柔声细语、搂搂抱抱中感受到的,无论男女老少,都一样。2.三不要:不指责、不抱怨、不发泄我们往往寻求高深复杂的理论,实际上,把这六点做到,你的关系一定很甜美。当我们知道所有让人不快的行为后面,都有创伤的痕迹,就容易理解对方,心升慈悲和善意,减少对抗、攻击和怨恨的情绪,关系因此也会矛盾减少,即便有矛盾也容易化解。在关系中多想想自己希望对方如何对待你,再以同理之心对待对方,几乎无一例外,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被认可、被爱。当关系出现问题时候,想一想自己做到“三要三不要了吗”,没有做到的时候,问问自己,我还想要这段关系吗?如果想要就朝正确的方向去努力,做有助于关系的事。专注于什么事,就会在专注这件什么事上获得什么,因此让楼主专注去爱,才会获得那个男生的爱啊!只有言,知言而行在楼主!祝好!

14
1
分享
题主在童年经历了妈妈的离开,总暗示自己妈妈很快回来,然而一系列的情绪自救都失败了。拥有这些经历的人,在成年之后,可能在生活中会害怕亲密关系的分别,会引起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题主也提到认识了一个很棒的男生,相处的很好,但一停下联系就害怕他离开,不知道该怎么办。女生总会很容易依赖上陪自己聊天的男生,而男生趋于理性,比起女性更能及时克制自己。题主害怕有一天他遇到了他更加喜欢的人或者事物,放弃了对你的新鲜感,不再找你聊天了。所以一停下来联系就会焦躁,就会害怕失去这段亲密关系。如何自救?首先,每个人总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总会有联系不了你的时间,那么在这段时间里,你也可以找其他的事情忙碌,转移注意力。或者找其他的朋友聊天,尝试接受友谊的补偿进行心理平衡。告诉这个男生,在联系不到他之前通知你一声。提前做好对自己的安抚,给自己足够的安全感。

题主在童年经历了妈妈的离开,总暗示自己妈妈很快回来,然而一系列的情绪自救都失败了。拥有这些经历的人,在成年之后,可能在生活中会害怕亲密关系的分别,会引起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题主也提到认识了一个很棒的男生,相处的很好,但一停下联系就害怕他离开,不知道该怎么办。女生总会很容易依赖上陪自己聊天的男生,而男生趋于理性,比起女性更能及时克制自己。题主害怕有一天他遇到了他更加喜欢的人或者事物,放弃了对你的新鲜感,不再找你聊天了。所以一停下来联系就会焦躁,就会害怕失去这段亲密关系。如何自救?首先,每个人总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总会有联系不了你的时间,那么在这段时间里,你也可以找其他的事情忙碌,转移注意力。或者找其他的朋友聊天,尝试接受友谊的补偿进行心理平衡。告诉这个男生,在联系不到他之前通知你一声。提前做好对自己的安抚,给自己足够的安全感。

11
评论
分享
抱抱楼主。看完你的描述,莫名地心里一紧。是的,我小时候三岁也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母女分离—对方绝尘而去,我哭的撕心裂肺。从那以后,我就不会哭了—只会默默的流眼泪,这也算一种绝望,或者习得性无助。当然,从那以后,我与母亲的关系也越来越奇怪,时而亲密,时而恨的脊背发凉。包括现在我已经有了女儿,还经常会抱着女儿,为年幼的自己默默流泪,为狠心的母亲咬牙切齿。当然,这只是亲密关系改变的一个因,不是全部。但是却真实的影响了我近半辈子。一直以来,把自己包装成冷漠无情的人,来防止内心的自己受伤,所以后来谈恋爱也罢,交朋友也罢,常常会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满不在乎,要么焦虑到失眠。疗愈和修补自己的路漫长而艰辛,但我始终相信,人类能存活这么多年,一定是强大的,只是这力量可能我们自己还没有发觉,或者还没有找到好的方法来解决。啰嗦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对一个人的依赖并不罕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或者生理需要,这是本能。只是,你对文中男生的依赖,可能更多的是把内心自己的某些需求加在了对方身上,而且迅速建立了信任,从而依恋。简单粗暴的讲,只要他是可替代的,你就不会再难过了。两条路,要么换一个人依赖,不改变自己。要么,很狠心,对自己下手,从自身深处找到依赖的源头,强大自己,直到不需要依赖谁。加油!

抱抱楼主。看完你的描述,莫名地心里一紧。是的,我小时候三岁也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母女分离—对方绝尘而去,我哭的撕心裂肺。从那以后,我就不会哭了—只会默默的流眼泪,这也算一种绝望,或者习得性无助。当然,从那以后,我与母亲的关系也越来越奇怪,时而亲密,时而恨的脊背发凉。包括现在我已经有了女儿,还经常会抱着女儿,为年幼的自己默默流泪,为狠心的母亲咬牙切齿。当然,这只是亲密关系改变的一个因,不是全部。但是却真实的影响了我近半辈子。一直以来,把自己包装成冷漠无情的人,来防止内心的自己受伤,所以后来谈恋爱也罢,交朋友也罢,常常会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满不在乎,要么焦虑到失眠。疗愈和修补自己的路漫长而艰辛,但我始终相信,人类能存活这么多年,一定是强大的,只是这力量可能我们自己还没有发觉,或者还没有找到好的方法来解决。啰嗦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对一个人的依赖并不罕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或者生理需要,这是本能。只是,你对文中男生的依赖,可能更多的是把内心自己的某些需求加在了对方身上,而且迅速建立了信任,从而依恋。简单粗暴的讲,只要他是可替代的,你就不会再难过了。两条路,要么换一个人依赖,不改变自己。要么,很狠心,对自己下手,从自身深处找到依赖的源头,强大自己,直到不需要依赖谁。加油!

11
2
分享
看完了你的叙述,有一股子非常熟悉的味道。那我们来一起剖析交流一下。认识了一个很棒的男生,因为相处非常融洽而产生了依赖感,严重到停下来的时候就会焦躁不安。我们就在这里听一下,这一个描述让我想到了人格特征当中的依恋性人格。在他的音频当中他举例了一个人物。就是韩国当年的总统朴槿惠。她就是典型的依恋型人格。她当年依恋的对象就是一位教主。他原来特别依恋他的妈妈,可是他的妈妈去世以后。他从这位教主身上看到了他妈妈的影子,并且这位教主宣称可以和他妈妈沟通,并且学着他妈妈的口吻和他说话,至此以后。朴槿惠总统和他建立起了依恋关系。对他的依恋对象无比的信任国家的一些机密文件还有一些政策,这位教主全部都知道,并且都想会询问他的意见。在朴槿惠总统期间,她一直依恋于这位教主和她的女儿。当然在这里不得不提醒一下,有的是情感依恋有的是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面,比如说工作狂。有的是对特定的人和事依恋。接下来的叙述讲到了你早年的一个例子,就是一岁的时候,妈妈离开的背影。也是你重点强调的分离焦虑。以前看到过一些文章就是有的孩子小时候,如果妈妈不在他身边,他就会一个人在恐慌中度过,有时候手里面会抱着一些东西等待着妈妈回来。早期的一些记忆。一些经历会形成一个情绪反应和行为模式。比如说,亲密的人一离开,立马就会变得很紧张,产生焦虑感,就算你知道他离开是有事,或者是暂时的,你也控制不住这种情绪。它引起的更多是潜意识里那种情绪。所以解决的层面就在于这一种情绪的处理。通常会选择一种情绪置换。将焦虑的情绪引发出来,然后过渡到另一个情绪状态,这个情绪状态一般是处于一种不喜不悲的状态,然后快速的将另一种情绪置换进去。虽然现在你已经长大成人,但是这种潜意识里激发出来的情绪,不是靠理性,也不是靠看几本书,可以很快解决的。有时候你要有意识的将它释放出来,不要害怕。要慢慢的学会去触摸它,观察它。看他到底要闹哪样?好好的体会一下那种情绪在你身上遍布的感觉。一开始肯定会很难受。体会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就会产生递减。我曾经碰到过一个心理学派的一位老师,他的爸爸是一个建筑工人,他的爸爸在他20岁生日的那一天,在工地上摔死了。当时他正和他的一位好朋友去看电影庆生。他看到他爸爸最后一面是在太平间,看到他怕把摔的淤青的脸,还有浑身的泥土,他哭不出来。他是在他一位好朋友的陪伴下才从太平间走出来,大脑一片空白。所以他每年的生日都会想起他的爸爸。因为那一天是他爸爸的节日。他有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办法走出这种阴影。最后这种情绪激怒了他,只要他想到他的爸爸,他就会开车到他爸爸摔死的地方去。一开始心里那股情绪无法印制,直到后来几年之后,内心,这股阴影才慢慢散去。现在可以做到,在爸爸的忌日给自己过生日。还有一点情感依赖,如果能和被依赖者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那么他们的关系是非常稳固的。还是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尽量往好的一面发展。

看完了你的叙述,有一股子非常熟悉的味道。那我们来一起剖析交流一下。认识了一个很棒的男生,因为相处非常融洽而产生了依赖感,严重到停下来的时候就会焦躁不安。我们就在这里听一下,这一个描述让我想到了人格特征当中的依恋性人格。在他的音频当中他举例了一个人物。就是韩国当年的总统朴槿惠。她就是典型的依恋型人格。她当年依恋的对象就是一位教主。他原来特别依恋他的妈妈,可是他的妈妈去世以后。他从这位教主身上看到了他妈妈的影子,并且这位教主宣称可以和他妈妈沟通,并且学着他妈妈的口吻和他说话,至此以后。朴槿惠总统和他建立起了依恋关系。对他的依恋对象无比的信任国家的一些机密文件还有一些政策,这位教主全部都知道,并且都想会询问他的意见。在朴槿惠总统期间,她一直依恋于这位教主和她的女儿。当然在这里不得不提醒一下,有的是情感依恋有的是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面,比如说工作狂。有的是对特定的人和事依恋。接下来的叙述讲到了你早年的一个例子,就是一岁的时候,妈妈离开的背影。也是你重点强调的分离焦虑。以前看到过一些文章就是有的孩子小时候,如果妈妈不在他身边,他就会一个人在恐慌中度过,有时候手里面会抱着一些东西等待着妈妈回来。早期的一些记忆。一些经历会形成一个情绪反应和行为模式。比如说,亲密的人一离开,立马就会变得很紧张,产生焦虑感,就算你知道他离开是有事,或者是暂时的,你也控制不住这种情绪。它引起的更多是潜意识里那种情绪。所以解决的层面就在于这一种情绪的处理。通常会选择一种情绪置换。将焦虑的情绪引发出来,然后过渡到另一个情绪状态,这个情绪状态一般是处于一种不喜不悲的状态,然后快速的将另一种情绪置换进去。虽然现在你已经长大成人,但是这种潜意识里激发出来的情绪,不是靠理性,也不是靠看几本书,可以很快解决的。有时候你要有意识的将它释放出来,不要害怕。要慢慢的学会去触摸它,观察它。看他到底要闹哪样?好好的体会一下那种情绪在你身上遍布的感觉。一开始肯定会很难受。体会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就会产生递减。我曾经碰到过一个心理学派的一位老师,他的爸爸是一个建筑工人,他的爸爸在他20岁生日的那一天,在工地上摔死了。当时他正和他的一位好朋友去看电影庆生。他看到他爸爸最后一面是在太平间,看到他怕把摔的淤青的脸,还有浑身的泥土,他哭不出来。他是在他一位好朋友的陪伴下才从太平间走出来,大脑一片空白。所以他每年的生日都会想起他的爸爸。因为那一天是他爸爸的节日。他有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办法走出这种阴影。最后这种情绪激怒了他,只要他想到他的爸爸,他就会开车到他爸爸摔死的地方去。一开始心里那股情绪无法印制,直到后来几年之后,内心,这股阴影才慢慢散去。现在可以做到,在爸爸的忌日给自己过生日。还有一点情感依赖,如果能和被依赖者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那么他们的关系是非常稳固的。还是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尽量往好的一面发展。

10
1
分享
你好,题主:首先为你具有很强的觉察力点赞,因为你很清晰的了解自己因为对一个男生产生过度的依恋,分开产生你痛苦是因为分离焦虑造成的。不清楚你早年的成长经历是怎样?是否被寄养在亲戚家?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如果一个婴儿在0到3岁的时候被寄养在亲戚家或者多次更换抚养人,产生分离创伤,会导致婴儿因为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形成一个心结,而对周围的人不信任.成年后,一旦与他人分离会重新唤醒早年“被抛弃”的创伤,由此变得极度的焦虑不安。当然还有一种解释:你认识的这个很帮的男生,并且形成情感依赖,一旦对方不在你身边,会引发你深深的恐惧与不安,可能你把早年与抚养的情感依赖投射到男生身上,心理学解释叫移情。如何自救?每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反应的时候,就暗暗提醒:你目前的焦虑,是一种婴儿式的反应试图通过这种情绪反应来控制“妈妈”。当然还有一种方法:通过心理辅导,促进内在“婴儿”的成长?

你好,题主:首先为你具有很强的觉察力点赞,因为你很清晰的了解自己因为对一个男生产生过度的依恋,分开产生你痛苦是因为分离焦虑造成的。不清楚你早年的成长经历是怎样?是否被寄养在亲戚家?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如果一个婴儿在0到3岁的时候被寄养在亲戚家或者多次更换抚养人,产生分离创伤,会导致婴儿因为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形成一个心结,而对周围的人不信任.成年后,一旦与他人分离会重新唤醒早年“被抛弃”的创伤,由此变得极度的焦虑不安。当然还有一种解释:你认识的这个很帮的男生,并且形成情感依赖,一旦对方不在你身边,会引发你深深的恐惧与不安,可能你把早年与抚养的情感依赖投射到男生身上,心理学解释叫移情。如何自救?每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反应的时候,就暗暗提醒:你目前的焦虑,是一种婴儿式的反应试图通过这种情绪反应来控制“妈妈”。当然还有一种方法:通过心理辅导,促进内在“婴儿”的成长?

10
3
分享
我能否说,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件好事,因为在你心里这位男士足够可靠,让你能够信任他到愿意把童年的创伤暴露出来?所以要明白,现在你在这里发问,其实是在帮助自己疗愈,而不是在求救。让那个渴望爱的小孩尽情受滋养而长大,她长大以后就会好一些。跟他说好,给自己一段时间尽情去焦虑,发泄出来也许就会好一些,然后再慢慢走出来。当然也要尽快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当他不在的时候你可以投入进去。另外,这里可以提供一个比较简易的模型给你参考。我家的狗狗有分离焦虑,人走了会大哭会拆家,我们的办法是,走之前,会在门口给她一个可以啃一会儿的零食,然后跟她约好很快回来,好好看家。这样做几次状况好很多,虽然不能完全让她不焦虑,但至少已经减轻了我们很大的负担。直到有一次突发状况,我们被迫毫无准备临时紧急离开家,直到二十四小时之后才回来,结果家里一切完好,并且她就好好坐着,骄傲又温柔地看着我们。应该是她发现了我们的状况,然后决定好好照顾我们。从那以后再也没拆过家,大概也是明白了我们是互相照顾的关系。希望可以帮到你,加油~

我能否说,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件好事,因为在你心里这位男士足够可靠,让你能够信任他到愿意把童年的创伤暴露出来?所以要明白,现在你在这里发问,其实是在帮助自己疗愈,而不是在求救。让那个渴望爱的小孩尽情受滋养而长大,她长大以后就会好一些。跟他说好,给自己一段时间尽情去焦虑,发泄出来也许就会好一些,然后再慢慢走出来。当然也要尽快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当他不在的时候你可以投入进去。另外,这里可以提供一个比较简易的模型给你参考。我家的狗狗有分离焦虑,人走了会大哭会拆家,我们的办法是,走之前,会在门口给她一个可以啃一会儿的零食,然后跟她约好很快回来,好好看家。这样做几次状况好很多,虽然不能完全让她不焦虑,但至少已经减轻了我们很大的负担。直到有一次突发状况,我们被迫毫无准备临时紧急离开家,直到二十四小时之后才回来,结果家里一切完好,并且她就好好坐着,骄傲又温柔地看着我们。应该是她发现了我们的状况,然后决定好好照顾我们。从那以后再也没拆过家,大概也是明白了我们是互相照顾的关系。希望可以帮到你,加油~

7
1
分享
这就是你的『分离焦虑』过于强大导致的焦虑型依恋模式,这让你患得患失极其痛苦,需要有长期的训练才能让你独立起来,保持正常的依恋方式?Ⅲ你的童年分离焦虑记忆或许是被植入的!◎相处太舒适对他产生了严重的情感依赖◎严重到一停下来联系就会焦躁◎早年有分离创伤记忆,一岁画面至今仍记得◎妈妈离开的背影和撕心裂肺的你◎情绪自救都失败了后,选择了逃离段亲密关系如果你最早的记忆在三岁之前,那就很可能不是真的,2007年,英国的BBC电台播出了一系列以记忆为中心的节目。作为节目一部分,电台鼓励听众在BBC网站上接受一项调查,要求他们回忆各种类型的往事,并尽可能地提供回忆细节,比如他们在某个广泛经历的事件(称为“闪光灯记忆”)发生时在做什么,或者是人生中某个特别能体现自我价值的时刻。调查中还询问了听众能确定的最初的个人回忆。新论文的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6000多名志愿者对调查后半部分的回答。他们发现,将近40%的志愿者发誓他们记得两岁前的某些事情;将近15%的志愿者表示他们最初的记忆发生在一岁之前。看起来这似乎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认真追究的话,这些回忆很可能并不是真的。几十年来绝大多数的科学研究已经发现,我们的大脑在三岁半之前并不具备处理人生经验并将其编码成长期记忆的能力。我们可能在小孩的时候拥有一些这类早年记忆,但到我们上小学三年级时,这些记忆就会逐渐消失。这也是最低限度;一些研究指出,一旦成年,我们就无法真正记住七岁之前经历的事情。然而,这一现实并不能阻止人们相信自己对记忆的想象。所以,要想真正忘记一段糟糕回忆『或者是想象的记忆,别人给你篡改的叙述的记忆』,能抓住的就是这些重温记忆的时机,这样会让你往更好的方面修改解读它。①替代(Substitution)可以尝试把一段不想要的回忆,和另一些观念、想法联系在一起。比如当你回忆起与妈妈分离的创伤,除了会不由自主回忆起受到的伤害、不健康关系的影响和其它毁灭性打击,我们也可以联想一些当时受到的点点帮助,或者我们自己为熬过这段时间而做的努力。这样当我们再次提取回忆时,就会想到不同的记忆片段和更多不悲伤的细节。记忆是可塑的,你看到的总是自己想看到的。那我们不妨尝试挖掘不幸中的幸运和力量,用它们替代过往创伤留下的恐惧和抑郁。②改变背景(Context)难以承受的记忆都是碎片化的,包括当时的情绪、声音、图像、印象、感知。这些外部环境因素往往会成为引发我们回忆的刺激源。比如看到一个茶杯,就可能想到小时候被别人泼水或者打碎的的糟糕回忆。为了减少回忆的闪现,我们要尽量扫除这些刺激源和过去回忆的联系。识别出是什么引发了我们的回忆,慢慢减少对这些场景的感知和记忆,也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回忆的出现。祝好!ZQ

这就是你的『分离焦虑』过于强大导致的焦虑型依恋模式,这让你患得患失极其痛苦,需要有长期的训练才能让你独立起来,保持正常的依恋方式?Ⅲ你的童年分离焦虑记忆或许是被植入的!◎相处太舒适对他产生了严重的情感依赖◎严重到一停下来联系就会焦躁◎早年有分离创伤记忆,一岁画面至今仍记得◎妈妈离开的背影和撕心裂肺的你◎情绪自救都失败了后,选择了逃离段亲密关系如果你最早的记忆在三岁之前,那就很可能不是真的,2007年,英国的BBC电台播出了一系列以记忆为中心的节目。作为节目一部分,电台鼓励听众在BBC网站上接受一项调查,要求他们回忆各种类型的往事,并尽可能地提供回忆细节,比如他们在某个广泛经历的事件(称为“闪光灯记忆”)发生时在做什么,或者是人生中某个特别能体现自我价值的时刻。调查中还询问了听众能确定的最初的个人回忆。新论文的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6000多名志愿者对调查后半部分的回答。他们发现,将近40%的志愿者发誓他们记得两岁前的某些事情;将近15%的志愿者表示他们最初的记忆发生在一岁之前。看起来这似乎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认真追究的话,这些回忆很可能并不是真的。几十年来绝大多数的科学研究已经发现,我们的大脑在三岁半之前并不具备处理人生经验并将其编码成长期记忆的能力。我们可能在小孩的时候拥有一些这类早年记忆,但到我们上小学三年级时,这些记忆就会逐渐消失。这也是最低限度;一些研究指出,一旦成年,我们就无法真正记住七岁之前经历的事情。然而,这一现实并不能阻止人们相信自己对记忆的想象。所以,要想真正忘记一段糟糕回忆『或者是想象的记忆,别人给你篡改的叙述的记忆』,能抓住的就是这些重温记忆的时机,这样会让你往更好的方面修改解读它。①替代(Substitution)可以尝试把一段不想要的回忆,和另一些观念、想法联系在一起。比如当你回忆起与妈妈分离的创伤,除了会不由自主回忆起受到的伤害、不健康关系的影响和其它毁灭性打击,我们也可以联想一些当时受到的点点帮助,或者我们自己为熬过这段时间而做的努力。这样当我们再次提取回忆时,就会想到不同的记忆片段和更多不悲伤的细节。记忆是可塑的,你看到的总是自己想看到的。那我们不妨尝试挖掘不幸中的幸运和力量,用它们替代过往创伤留下的恐惧和抑郁。②改变背景(Context)难以承受的记忆都是碎片化的,包括当时的情绪、声音、图像、印象、感知。这些外部环境因素往往会成为引发我们回忆的刺激源。比如看到一个茶杯,就可能想到小时候被别人泼水或者打碎的的糟糕回忆。为了减少回忆的闪现,我们要尽量扫除这些刺激源和过去回忆的联系。识别出是什么引发了我们的回忆,慢慢减少对这些场景的感知和记忆,也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回忆的出现。祝好!ZQ

7
1
分享
根据楼主的叙述,很显然楼主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早年与妈妈的分离,让你产生了关于分离的创伤记忆。不知道具体情况到底如何,是仅仅短暂分离还是什么?不过现在的亲密关系,确实让你产生了很强烈的移情,与男友的分离,也让你产生了很强烈的分离焦虑。叙述中没有讲清楚你现在和这个男生相处到那个阶段了,他对你到底如何,以下只是一般的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如果妈妈还在身边,可以将当年的感受告诉妈妈,和妈妈做个深入交流,了解当时情况,化解误会。2、如果和现在的男生关系稳固,他也确实很爱你的话,可以在移情的过程中,修复当年创伤。每次你们分开的时候,你会焦虑,可以将这种情绪写下来;每次见面的时候也可以将当时的情绪告诉男友。通过男友的安慰,感受他总是会回到你身边,你们的分离只是暂时的。3、告诉自己:你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已经成人。再亲密的两个人,首先是两个人。再好的关系,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分开,你能控制的就是做好你自己。4、如果你控制不住的焦虑,并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你的工作和对他人产生了严重的困扰,建议找专门的咨询师咨询,帮助你解开心结。祝好!

根据楼主的叙述,很显然楼主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早年与妈妈的分离,让你产生了关于分离的创伤记忆。不知道具体情况到底如何,是仅仅短暂分离还是什么?不过现在的亲密关系,确实让你产生了很强烈的移情,与男友的分离,也让你产生了很强烈的分离焦虑。叙述中没有讲清楚你现在和这个男生相处到那个阶段了,他对你到底如何,以下只是一般的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如果妈妈还在身边,可以将当年的感受告诉妈妈,和妈妈做个深入交流,了解当时情况,化解误会。2、如果和现在的男生关系稳固,他也确实很爱你的话,可以在移情的过程中,修复当年创伤。每次你们分开的时候,你会焦虑,可以将这种情绪写下来;每次见面的时候也可以将当时的情绪告诉男友。通过男友的安慰,感受他总是会回到你身边,你们的分离只是暂时的。3、告诉自己:你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已经成人。再亲密的两个人,首先是两个人。再好的关系,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分开,你能控制的就是做好你自己。4、如果你控制不住的焦虑,并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你的工作和对他人产生了严重的困扰,建议找专门的咨询师咨询,帮助你解开心结。祝好!

4
1
分享
首先楼主你是有求助的动机的。这一点可以很大程度上帮你。很神奇,一岁多发生的事情到现在能存在你的记忆里面。也是因为这件事情,影响了你的亲密关系。这对你来说形成了一个模式。当你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你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说回到主题,在这段关系里:很大程度上是你对妈妈的情感没有得到宣泄。这种完成未完成的事件,可以让你停留在那个时期的记忆愈合。利用催眠的手法,将记忆回溯到那个时候,回到妈妈要离开的时候。进行一个对话,尽量了解到到妈妈离开的理由,把你想要说的话告诉妈妈。催眠中“妈妈”也给你一些鼓励,然后唤醒。促进内在婴儿的成长。谢谢,希望你以后越来越勇敢。从女权的角度来说。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自己要足够优秀让对方离不开你,加油!

首先楼主你是有求助的动机的。这一点可以很大程度上帮你。很神奇,一岁多发生的事情到现在能存在你的记忆里面。也是因为这件事情,影响了你的亲密关系。这对你来说形成了一个模式。当你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你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说回到主题,在这段关系里:很大程度上是你对妈妈的情感没有得到宣泄。这种完成未完成的事件,可以让你停留在那个时期的记忆愈合。利用催眠的手法,将记忆回溯到那个时候,回到妈妈要离开的时候。进行一个对话,尽量了解到到妈妈离开的理由,把你想要说的话告诉妈妈。催眠中“妈妈”也给你一些鼓励,然后唤醒。促进内在婴儿的成长。谢谢,希望你以后越来越勇敢。从女权的角度来说。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自己要足够优秀让对方离不开你,加油!

2
评论
分享
这个问题,我突然想跳出心理,分析这些东西去探讨。我记得有一次,一个情人消失了,我很焦虑,不久后,跟一个修行道家的道友聊天,说起一些糟糕的体验,结果道友一语道破:一切都是幻象。就像你知道自己焦虑的体验源于童年的创伤,就是头脑里的幻象。小孩子恐惧被大人抛弃,直面孤独和死亡,孤独也是死亡焦虑。而成年人,没人可以抛弃我们。就算是抛弃,我们当真,无法生存吗?我曾经是个分离焦虑严重的人。最近梦见自己爱人,跟别人结婚,我坦然淡定打招呼路过,心无波澜。然后独自奔赴沙场。

这个问题,我突然想跳出心理,分析这些东西去探讨。我记得有一次,一个情人消失了,我很焦虑,不久后,跟一个修行道家的道友聊天,说起一些糟糕的体验,结果道友一语道破:一切都是幻象。就像你知道自己焦虑的体验源于童年的创伤,就是头脑里的幻象。小孩子恐惧被大人抛弃,直面孤独和死亡,孤独也是死亡焦虑。而成年人,没人可以抛弃我们。就算是抛弃,我们当真,无法生存吗?我曾经是个分离焦虑严重的人。最近梦见自己爱人,跟别人结婚,我坦然淡定打招呼路过,心无波澜。然后独自奔赴沙场。

2
评论
分享
你好!当你焦躁的时候,你在想什么?我预测这个想法可能是功能不良的,如果对这个想法进行评估,找到一个更理性的想法,也许就可以管控自己的情绪了。

你好!当你焦躁的时候,你在想什么?我预测这个想法可能是功能不良的,如果对这个想法进行评估,找到一个更理性的想法,也许就可以管控自己的情绪了。

1
6
分享
你可以告诉自己你妈妈离开并不代表什么e,也许只是取下东西呢,你没必要因此觉得他们会离开你。

你可以告诉自己你妈妈离开并不代表什么e,也许只是取下东西呢,你没必要因此觉得他们会离开你。

1
评论
分享
寻找适合自己的咨询师算自己帮助自己,自救吗

寻找适合自己的咨询师算自己帮助自己,自救吗

1
1
分享
  • 恋爱精神出轨就是十恶不赦吗?说明这辈子都会很垃圾?
    5回答 · 2025.05.19 09:44:08
  • 目前我们没有实质性进展,我该如何对待这段感情?
    5回答 · 2025.05.18 21:07:05
  • 前任无缝衔接,为什么人一旦不爱了,可以和陌生人一样
    3回答 · 2025.05.18 09:15:31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