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项在女子监狱里的研究,研究对象是在监狱出生的孩子:有不少孩子在监狱里出生,他们在生命里的头三年都不得不和母亲分开大概三个月(具体情况每个人都不同),他们每个人成长的环境基本上是相同的(同一所监狱),只是每个妈妈的特质会有差别。我们观察到每个孩子和母亲分开都要经历三个阶段:反抗期:拒绝接受和母亲分离,不停地打、闹、耍脾气、不合作。如果这时候母亲回来了,孩子多数会像电视里久别重逢一样……绝望期:孩子会变得很沮丧,没有活动的欲望,对很多事情看起来都不感兴趣,这个阶段看起来最让人心疼。如果这时候母亲回来了,他们会非常生气,不少人恶语相向;疏离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开始和一些人接触、亲近,让人以为他们好起来了或者开始接受和妈妈分开了。但是,他们和每个人的关系都可能比较短暂(我们可以思考下其中的原因),他们也能学会一个人生活。直到母亲出现,他们或许会毫无反应,或许会默默流泪——反正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好”了,多数人会花很长时间才会开始表现得讨厌母亲(大家看像不像前面两个阶段?)。每个人停留在每个阶段的时间都不同,其中影响因素最大的是孩子和母亲的关系:和母亲关系越好的,前两个阶段停留的时间就越长,和母亲关系很糟糕的反而很快就会到第三个阶段、(我们也可以思考下这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作为当事人的孩子感受又如何,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其中孩子和母亲关系比较差的那种会表现出比较强的“疏离倾向”(这里的母亲主要指母亲的功能,有时是由别人代替的,其中也包括了“稳定性”):他们可能表现得很独立,也可能表现得很依赖别人,都很难忍受心理上的孤独(虽然不少人看起来能独处)、不确定和被抛弃(主要是相关的、能让人想到被抛弃的状态)。所以和人建立关系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也因此会出现很多问题——其原型和前面说的三个阶段有关。一方面人类的心理需求会导致每个人在生命之初都很依赖自己的抚养人,而且这个阶段还特别长;另一方面,很多问题也是人们适应环境变化的办法。至于解决的办法,我们先需要了解自己是怎么“适应”这种孤独的(“一个人可以适应任何事,但是别问我是怎么做到的”——弗兰克尔写在集中营的日记),那种状态又是怎么影响自己的,了解和母亲关系的状态,然后学会一点点面对它、如果有一段稳定的关系自然最好,但最终人们需要面对的是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我这样的办法估计说了和没说一样,因为具体做起来会非常个人化,我们首先要足够了解自己才行。
有一项在女子监狱里的研究,研究对象是在监狱出生的孩子:有不少孩子在监狱里出生,他们在生命里的头三年都不得不和母亲分开大概三个月(具体情况每个人都不同),他们每个人成长的环境基本上是相同的(同一所监狱),只是每个妈妈的特质会有差别。我们观察到每个孩子和母亲分开都要经历三个阶段:反抗期:拒绝接受和母亲分离,不停地打、闹、耍脾气、不合作。如果这时候母亲回来了,孩子多数会像电视里久别重逢一样……绝望期:孩子会变得很沮丧,没有活动的欲望,对很多事情看起来都不感兴趣,这个阶段看起来最让人心疼。如果这时候母亲回来了,他们会非常生气,不少人恶语相向;疏离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开始和一些人接触、亲近,让人以为他们好起来了或者开始接受和妈妈分开了。但是,他们和每个人的关系都可能比较短暂(我们可以思考下其中的原因),他们也能学会一个人生活。直到母亲出现,他们或许会毫无反应,或许会默默流泪——反正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好”了,多数人会花很长时间才会开始表现得讨厌母亲(大家看像不像前面两个阶段?)。每个人停留在每个阶段的时间都不同,其中影响因素最大的是孩子和母亲的关系:和母亲关系越好的,前两个阶段停留的时间就越长,和母亲关系很糟糕的反而很快就会到第三个阶段、(我们也可以思考下这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作为当事人的孩子感受又如何,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其中孩子和母亲关系比较差的那种会表现出比较强的“疏离倾向”(这里的母亲主要指母亲的功能,有时是由别人代替的,其中也包括了“稳定性”):他们可能表现得很独立,也可能表现得很依赖别人,都很难忍受心理上的孤独(虽然不少人看起来能独处)、不确定和被抛弃(主要是相关的、能让人想到被抛弃的状态)。所以和人建立关系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也因此会出现很多问题——其原型和前面说的三个阶段有关。一方面人类的心理需求会导致每个人在生命之初都很依赖自己的抚养人,而且这个阶段还特别长;另一方面,很多问题也是人们适应环境变化的办法。至于解决的办法,我们先需要了解自己是怎么“适应”这种孤独的(“一个人可以适应任何事,但是别问我是怎么做到的”——弗兰克尔写在集中营的日记),那种状态又是怎么影响自己的,了解和母亲关系的状态,然后学会一点点面对它、如果有一段稳定的关系自然最好,但最终人们需要面对的是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我这样的办法估计说了和没说一样,因为具体做起来会非常个人化,我们首先要足够了解自己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