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人格障碍容易被误诊成双向情感障碍吗?

匿名用户
#疾病诊断
我从去年11月底被诊断成双向情感障碍。之后一直在吃药,直到现在。没有住过院。一直以来情绪都不是很稳定,药物也在本地的医生指导下调整过。 因为今年是高二了,不方便请假了。所以暑假前都不能去做个诊断。今天了解到边缘人格障碍,突然觉得自己会不会是被误诊了。 当时在门诊有做很多测试,脑功能图显示大脑处于疲惫兴奋状态,脑电图正常。

我从去年11月底被诊断成双向情感障碍。之后一直在吃药,直到现在。没有住过院。一直以来情绪都不是很稳定,药物也在本地的医生指导下调整过。 因为今年是高二了,不方便请假了。所以暑假前都不能去做个诊断。今天了解到边缘人格障碍,突然觉得自己会不会是被误诊了。 当时在门诊有做很多测试,脑功能图显示大脑处于疲惫兴奋状态,脑电图正常。

5555阅读
·4回答
¥3
收藏
需要你提供更详细的情绪发作情境来判断你是否被误诊,脑电图正常或者疲惫兴奋无法判断就是边缘性人格障碍,建议与医生沟通。#双相障碍#(bipolardisorders)作为心境障碍类目下的另一个亚组,包括双相障碍Ⅰ型、双相障碍Ⅱ型以及环性心境障碍(cyclothymicdisorder)ICD-11并未保留ICD-10中的持续性心境障碍类别,而是将其中的恶劣心境(dysthymia)归入了抑郁障碍,将环性心境(cyclothymia)归入了双相障碍。由于ICD-11心境障碍章节诊断分类的基础是心境发作的特点、次数和变化模式,因此ICD-11仍然将双相障碍归类在心境障碍之下,而不是单独成章!双相障碍以前是归类放在神经症里的,现在一般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是单独分离出来介于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之间的情感性疾病『情感/心境障碍』。一般来说容易双向障碍容易误诊为抑郁,因为一般送去就诊时候的患者都是有抑郁情绪!双向障碍包括至少一次轻燥狂、燥狂(心境高涨)或混合发作。混合发作是指抑郁(心境低落)、躁狂混合发作的一种状态。严重程度?双向情感障碍的表现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异,轻者可以是异常的情绪反应,但是基本生活可以实现自理,可以有自己的追求!有些患者发作次数少,或者坚持服药后病情控制较好,生活以及社会功能基本不受影响。重者则可以成为一种严重的复发性甚至慢性致残性精神障碍。而有些患者发作次数多并且难以坚持治疗,导致病情常常波动,这种情况就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功能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双向障碍的治愈率中等,复发率单发率比较高!(几乎终身循环)需要定期检测。药物可以给予帕罗西汀、度洛西汀,碳酸锂等抗躁狂抑郁药物进行治疗。辅助以心理治疗,保持心情舒畅!‖边缘性人格/BPD:边缘性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表现特征#四个不稳定:♛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不稳定的情绪,♛不稳定的自我意象♛和明显的冲动性①自我形象,心境,行为和人际交往中表现不稳定②对世界,对自身以及对他人看法的彻底转变发生迅速③常常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根本不好或者很坏。形成原因:一:家庭因素童年遭受到情绪极不稳定的父母的影响,导致人格的部分分裂,无法将好与坏两极融合,无法对世界产生统一和综合的观念。从而,对于世界缺少安全感,形成绝对好和绝对坏的期待,而这两者都不是现实的,只好在这两极震荡,形成一种极其不稳定的人格。二:遗传或者大脑情感中枢缺陷。MRI研究发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海马体和杏仁核容积减低,或者仅杏仁核容积减低。◎根据DSM-Ⅴ诊断标准:至少有下述5项可以确诊:⒈疯狂努力以避免真实或想像中的被抛弃。⒉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其特点是对所交往的人的印象从极端理想化到极端的贬低之间变来变去。⒊认同障碍:自体形象或自体感受持续明显不稳定。⒋至少两方面可能导致自我伤害的冲动行为。⒌一再自杀的行为、姿态、威胁,或自伤行为。⒍由于心情过度易于反应,情感表现不稳定。⒎长期感到空虚。容易成为性瘾患者、酒鬼、吸毒者。⒏不合宜且强烈的愤怒,或对愤怒难以控制。#治疗原则#药物治疗只针对不良症状:药物不能治边缘型人格障碍,但它们可以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如抑郁,冲动和焦虑。药物可包括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和抗焦虑药物。心理治疗:辩证行为疗法DBT①痛苦承受技巧将帮助你通过建立良好的心理弹性以更好地应对痛苦的事情,并且教你缓和消极环境因素影响的新方法。②正念技巧将帮助你忽略过去的痛苦经历和未来可能发生的恐惧事情,从而更充分地体验当前的经历。③情绪调节技巧帮助你更清楚地认识你的感受,然后体察每一种情绪而不是被他们左右。目的是用非对抗的,非破坏性的方式来调整你的感觉。④人际效能技巧给你新的方式来表达你的信念和需求,设定原则,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前提是维护你的社会关系和尊重他人更多疑问直接向医院或者你的咨询师询问,误诊不是说没有可能,但是具体的参考机制与你实际情况相关。祝好!ZQ

需要你提供更详细的情绪发作情境来判断你是否被误诊,脑电图正常或者疲惫兴奋无法判断就是边缘性人格障碍,建议与医生沟通。#双相障碍#(bipolardisorders)作为心境障碍类目下的另一个亚组,包括双相障碍Ⅰ型、双相障碍Ⅱ型以及环性心境障碍(cyclothymicdisorder)ICD-11并未保留ICD-10中的持续性心境障碍类别,而是将其中的恶劣心境(dysthymia)归入了抑郁障碍,将环性心境(cyclothymia)归入了双相障碍。由于ICD-11心境障碍章节诊断分类的基础是心境发作的特点、次数和变化模式,因此ICD-11仍然将双相障碍归类在心境障碍之下,而不是单独成章!双相障碍以前是归类放在神经症里的,现在一般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是单独分离出来介于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之间的情感性疾病『情感/心境障碍』。一般来说容易双向障碍容易误诊为抑郁,因为一般送去就诊时候的患者都是有抑郁情绪!双向障碍包括至少一次轻燥狂、燥狂(心境高涨)或混合发作。混合发作是指抑郁(心境低落)、躁狂混合发作的一种状态。严重程度?双向情感障碍的表现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异,轻者可以是异常的情绪反应,但是基本生活可以实现自理,可以有自己的追求!有些患者发作次数少,或者坚持服药后病情控制较好,生活以及社会功能基本不受影响。重者则可以成为一种严重的复发性甚至慢性致残性精神障碍。而有些患者发作次数多并且难以坚持治疗,导致病情常常波动,这种情况就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功能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双向障碍的治愈率中等,复发率单发率比较高!(几乎终身循环)需要定期检测。药物可以给予帕罗西汀、度洛西汀,碳酸锂等抗躁狂抑郁药物进行治疗。辅助以心理治疗,保持心情舒畅!‖边缘性人格/BPD:边缘性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表现特征#四个不稳定:♛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不稳定的情绪,♛不稳定的自我意象♛和明显的冲动性①自我形象,心境,行为和人际交往中表现不稳定②对世界,对自身以及对他人看法的彻底转变发生迅速③常常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根本不好或者很坏。形成原因:一:家庭因素童年遭受到情绪极不稳定的父母的影响,导致人格的部分分裂,无法将好与坏两极融合,无法对世界产生统一和综合的观念。从而,对于世界缺少安全感,形成绝对好和绝对坏的期待,而这两者都不是现实的,只好在这两极震荡,形成一种极其不稳定的人格。二:遗传或者大脑情感中枢缺陷。MRI研究发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海马体和杏仁核容积减低,或者仅杏仁核容积减低。◎根据DSM-Ⅴ诊断标准:至少有下述5项可以确诊:⒈疯狂努力以避免真实或想像中的被抛弃。⒉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其特点是对所交往的人的印象从极端理想化到极端的贬低之间变来变去。⒊认同障碍:自体形象或自体感受持续明显不稳定。⒋至少两方面可能导致自我伤害的冲动行为。⒌一再自杀的行为、姿态、威胁,或自伤行为。⒍由于心情过度易于反应,情感表现不稳定。⒎长期感到空虚。容易成为性瘾患者、酒鬼、吸毒者。⒏不合宜且强烈的愤怒,或对愤怒难以控制。#治疗原则#药物治疗只针对不良症状:药物不能治边缘型人格障碍,但它们可以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如抑郁,冲动和焦虑。药物可包括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和抗焦虑药物。心理治疗:辩证行为疗法DBT①痛苦承受技巧将帮助你通过建立良好的心理弹性以更好地应对痛苦的事情,并且教你缓和消极环境因素影响的新方法。②正念技巧将帮助你忽略过去的痛苦经历和未来可能发生的恐惧事情,从而更充分地体验当前的经历。③情绪调节技巧帮助你更清楚地认识你的感受,然后体察每一种情绪而不是被他们左右。目的是用非对抗的,非破坏性的方式来调整你的感觉。④人际效能技巧给你新的方式来表达你的信念和需求,设定原则,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前提是维护你的社会关系和尊重他人更多疑问直接向医院或者你的咨询师询问,误诊不是说没有可能,但是具体的参考机制与你实际情况相关。祝好!ZQ

7
评论
分享
首先,对于边缘性人格障碍,比较主流的看法是,很多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都有一个童年被虐待的经历,被忽略或者强行离开照料或者爱护自己的亲人。童年遭受到情绪极不稳定的父母的影响,导致人格的部分分裂,无法将好与坏两极融合,无法对世界产生统一和综合的观念。从而,对于世界缺少安全感,形成绝对好和绝对坏的期待,而这两者都不是现实的,只好在这两极震荡--形成一种极其不稳定的人格。而家族遗传和大脑海马和杏仁核容积的减低,也被认为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其次,“边缘”得名的由来,是因为它是一种介于神经症(焦虑、强迫等)与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之间的一种心理疾病。要知道什么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我们首先就指出是“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感情的不稳定以及显著的冲动性”,并列出9条症状标准:1.疯狂的努力以避免真正的或想象出来的遗弃;2.一种不稳定的强烈的人际关系,其特点是从极端理想化到极端的贬低之间变来变去;3.对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的显著和持久的不稳定变化;4.至少在二个领域方面出现冲动性,有潜在的自我毁灭可能性,例如,浪费、性、药物滥用、鲁莽的驾驶、狂吞滥饮,但不包括自杀;5.反复发生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威胁,或者自伤行为;6.由于显著的心境反应而情绪不稳定,例如心境恶劣强烈发作、激惹、焦虑,通常持续数小时,很少会超过几天;7.长期的空虚感;8.不合适的强烈愤怒,或难以控制的发怒,例如常发脾气、殴斗;9.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性症状。当这些症状满足其中至少5条时,可以诊断边缘性人格障碍。通过对以上症状标准的总结,我们可以得出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四大特征”:第一、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一方面对身边人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害怕别离,担心“被忽略或抛弃”,一方面又对身边人表现强烈的不信任,缺乏安全感,害怕亲密。他或她总是希望身边人“理想化”,能够充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一旦需求被拒绝,便极度地贬抑对方,抗拒、逃离甚至敌视,但在“需求”支配下,又常常“主动”回到对方身旁,如此摇摆。在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眼中,人或者事非好即坏,非黑即白,没有中间的过渡。而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还经常会在人际关系中以一种“弱者”的姿态出现来操纵对方,比如抱怨身体不适、表现出虚弱或无助、自虐、自杀等,意在引起对方注意并获得照顾。精神分析学家认为,童年被虐待、被忽略的经历,是导致成年后出现不安全感的原因。第二、不稳定的情绪。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具有敏感、高强度和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他们常常表现出理想主义,乐观,但在现实中稍微遇到挫折,便会被挫折征服,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相对于其他的焦虑患者,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焦虑更易于表现为愤怒和恐慌。由于他们不能成熟地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因此更易于出现对自己身体的自我伤害甚至自杀。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强烈的喜悦,但更突出的是负面情绪的困扰。第三、不稳定的自我意象,或者说是自我身份的识别障碍。在青春期,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自我身份认同的紊乱,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2-20岁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阶段,当这一阶段出现消极结果,会导致出现角色混乱,缺乏自我目标和自我价值感,他们常常困扰于“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该往哪里去”而没有答案。因此,在这一时期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更易于出现性滥交、毒品或者酒精的滥用、鲁莽的驾驶等不良行为,导致社会问题。第四、冲动的行为。正是由于前面提到的三个“不稳定”,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控制情绪和耐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差,经常出现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情感爆发时可出现暴力攻击、自伤、自杀行为,有冲动性的酗酒、挥霍、偷窃、药物滥用等,而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也同样出表现冲动、缺乏目的性与计划性,做事虎头蛇尾。精神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注意与躁狂障碍的鉴别。据统计,50%-70%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有过冲动性的自毁、自杀行为,8%-10%的患者自杀成功,突发性的暴怒、毁物、斗殴、骂人也是常见的冲动行为。目前的药物治疗并不能治愈边缘性人格障碍,更多的是用于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等伴发疾病或者症状的控制,心理治疗仍然是核心治疗手段。只是与其他人格障碍相似,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但随着时间的增长也有可能在治疗以及周围人的帮助之下逐渐好转,很多有这种障碍的人在30到40岁间会出现缓解。以上知识点请你自己多阅读对比下,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祝早日安康!

首先,对于边缘性人格障碍,比较主流的看法是,很多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都有一个童年被虐待的经历,被忽略或者强行离开照料或者爱护自己的亲人。童年遭受到情绪极不稳定的父母的影响,导致人格的部分分裂,无法将好与坏两极融合,无法对世界产生统一和综合的观念。从而,对于世界缺少安全感,形成绝对好和绝对坏的期待,而这两者都不是现实的,只好在这两极震荡--形成一种极其不稳定的人格。而家族遗传和大脑海马和杏仁核容积的减低,也被认为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其次,“边缘”得名的由来,是因为它是一种介于神经症(焦虑、强迫等)与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之间的一种心理疾病。要知道什么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我们首先就指出是“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感情的不稳定以及显著的冲动性”,并列出9条症状标准:1.疯狂的努力以避免真正的或想象出来的遗弃;2.一种不稳定的强烈的人际关系,其特点是从极端理想化到极端的贬低之间变来变去;3.对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的显著和持久的不稳定变化;4.至少在二个领域方面出现冲动性,有潜在的自我毁灭可能性,例如,浪费、性、药物滥用、鲁莽的驾驶、狂吞滥饮,但不包括自杀;5.反复发生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威胁,或者自伤行为;6.由于显著的心境反应而情绪不稳定,例如心境恶劣强烈发作、激惹、焦虑,通常持续数小时,很少会超过几天;7.长期的空虚感;8.不合适的强烈愤怒,或难以控制的发怒,例如常发脾气、殴斗;9.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性症状。当这些症状满足其中至少5条时,可以诊断边缘性人格障碍。通过对以上症状标准的总结,我们可以得出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四大特征”:第一、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一方面对身边人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害怕别离,担心“被忽略或抛弃”,一方面又对身边人表现强烈的不信任,缺乏安全感,害怕亲密。他或她总是希望身边人“理想化”,能够充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一旦需求被拒绝,便极度地贬抑对方,抗拒、逃离甚至敌视,但在“需求”支配下,又常常“主动”回到对方身旁,如此摇摆。在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眼中,人或者事非好即坏,非黑即白,没有中间的过渡。而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还经常会在人际关系中以一种“弱者”的姿态出现来操纵对方,比如抱怨身体不适、表现出虚弱或无助、自虐、自杀等,意在引起对方注意并获得照顾。精神分析学家认为,童年被虐待、被忽略的经历,是导致成年后出现不安全感的原因。第二、不稳定的情绪。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具有敏感、高强度和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他们常常表现出理想主义,乐观,但在现实中稍微遇到挫折,便会被挫折征服,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相对于其他的焦虑患者,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焦虑更易于表现为愤怒和恐慌。由于他们不能成熟地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因此更易于出现对自己身体的自我伤害甚至自杀。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强烈的喜悦,但更突出的是负面情绪的困扰。第三、不稳定的自我意象,或者说是自我身份的识别障碍。在青春期,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自我身份认同的紊乱,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2-20岁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阶段,当这一阶段出现消极结果,会导致出现角色混乱,缺乏自我目标和自我价值感,他们常常困扰于“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该往哪里去”而没有答案。因此,在这一时期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更易于出现性滥交、毒品或者酒精的滥用、鲁莽的驾驶等不良行为,导致社会问题。第四、冲动的行为。正是由于前面提到的三个“不稳定”,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控制情绪和耐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差,经常出现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情感爆发时可出现暴力攻击、自伤、自杀行为,有冲动性的酗酒、挥霍、偷窃、药物滥用等,而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也同样出表现冲动、缺乏目的性与计划性,做事虎头蛇尾。精神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注意与躁狂障碍的鉴别。据统计,50%-70%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有过冲动性的自毁、自杀行为,8%-10%的患者自杀成功,突发性的暴怒、毁物、斗殴、骂人也是常见的冲动行为。目前的药物治疗并不能治愈边缘性人格障碍,更多的是用于对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等伴发疾病或者症状的控制,心理治疗仍然是核心治疗手段。只是与其他人格障碍相似,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但随着时间的增长也有可能在治疗以及周围人的帮助之下逐渐好转,很多有这种障碍的人在30到40岁间会出现缓解。以上知识点请你自己多阅读对比下,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祝早日安康!

6
评论
分享
首先希望你明白,一般情况下不诊断人格障碍,因为人格障碍是不可治疗的,只能调整,所以除非有明确证据,否则不考虑人格障碍。然后我们说区别。边缘和双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边缘人格障碍有个最大的特点,它是与人际关系不良引发的一种人格障碍,所有的情绪变化,冲动,抑郁心境,易激惹都是因害怕亲密的人际关系破裂引起的。换句话说,如果你所有的发作,并不都是由于害怕亲密关系破裂引发的抑郁或愤怒,那一般不诊断边缘人格障碍。双向发作原因很多,并不是每次都与分离,被抛弃的想法有关,这是二者比较大的区别。当然,二者有共病可能,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诊断。

首先希望你明白,一般情况下不诊断人格障碍,因为人格障碍是不可治疗的,只能调整,所以除非有明确证据,否则不考虑人格障碍。然后我们说区别。边缘和双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边缘人格障碍有个最大的特点,它是与人际关系不良引发的一种人格障碍,所有的情绪变化,冲动,抑郁心境,易激惹都是因害怕亲密的人际关系破裂引起的。换句话说,如果你所有的发作,并不都是由于害怕亲密关系破裂引发的抑郁或愤怒,那一般不诊断边缘人格障碍。双向发作原因很多,并不是每次都与分离,被抛弃的想法有关,这是二者比较大的区别。当然,二者有共病可能,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诊断。

5
评论
分享
医院基本上不给人格障碍的诊断的就算你真的是人格障碍,一般也会给别的诊断,因为你去医院了,那默认的就是要开药的,人格障碍药效甚微,双相就好开药多了,而且双相的药也可以用在边缘人格上,平稳情绪

医院基本上不给人格障碍的诊断的就算你真的是人格障碍,一般也会给别的诊断,因为你去医院了,那默认的就是要开药的,人格障碍药效甚微,双相就好开药多了,而且双相的药也可以用在边缘人格上,平稳情绪

2
评论
分享
  • 害怕短信发出去时,提示好友验证信息,却很难放下过去
    3回答 · 2025.05.18 18:45:56
  • 20岁女,大一,总害怕自己得心理疾病,怎么办?
    7回答 · 2025.05.18 17:09:37
  • 学习时,已经学会的内容,总觉得自己没学会,反复思考
    1回答 · 2025.05.18 16:53:55

心理学研究会

官方
1582人
#行为问题
欢迎热爱心理学的到来,相信你一定对心理学充满着好奇,一起用专业知识来分享未知吧 1、日常分享专业知识解读 2、日常困扰互帮互助 3、专业交流与答疑 4、更多希望你来补充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