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东西除了宗教信仰之外,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可以用“拜神”的方式摆脱“干坏事”带来的负罪感。(非歧视)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没有鬼神(除了宗教信仰),但即使是作为最坚定无神论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面对不可避免的牺牲时,也会调侃自己要去见马克思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坚定的无神论,但从业者却不可避免的会将马克思“神化”,这里面表达的既有向死而生的大无畏精神,也有在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心里,通过这种转化,成功的化解了恐惧,因为即使死亡,我的心灵也必将拥抱自己的信仰,回归到那个最伟大的怀抱里。当代人的拜神,甚至包括古代人的拜神与祭祀(其实古代就有很多无神论,子曰:不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尽管提倡祭祀,但他的思想却倾向于无神论)代表的都是一种转移内心恐惧,祈求平安幸福的理念。我通过拜神,转移了自己内心的恐惧,那么我还我什么事做不成?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拜神”来达到自我安慰的目的。曾经的香港古惑仔,很多人都会崇拜关二爷,甚至有很多人拜佛,一般在“干事”之前都要拜一拜才觉得心安,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古惑仔要干的“事儿”跟关二爷、佛陀的理念风马牛不相及,但却通过形象化的转移自己的视线(拜佛祈求平安,做法事寻求神灵庇护,强化关二爷的“义盖云天”)使得神灵跟自己站在一起,自己要去做的“事儿”也就成了“天经地义”的。当然,这里强调的是无关宗教信仰的祭拜,如果是宗教信仰的祭拜就属于《宗教学》,是另一个范畴的问题。人,是需要活在当下的,不会活在过去与未来,但是在面对过去时,人可以做总结经验,而对未来就需要展望与祈求,简单来说就是需要幻想,尤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种幻想能给当下的人带来巨大的鼓舞与动力。当你感觉到很神灵一体,或者得到了神灵的庇护时,任何现实的困难都会让你觉得不过如此。视死如归不仅仅需要勇气,还需要用幻想转移恐惧。而祭拜的最大作用就在于此。以上只是理性的分析,现实中还是要尊重不同的信仰、风俗、习惯,因为这些东西才是很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理性分析是没有感情色彩的。补充一点关于放生的观点。佛教说“众生平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那么在面对杀人狂魔时,我们是否也要遵守呢?其实对这类问题的讨论早在两千多面前的战国时代,墨家就做过精彩的辩论,因为墨家思想的核心在“兼爱非攻”,这一点跟佛教思想类似但又不同。简单来说杀人狂魔被杀,其实杀的并不是人,而是魔,人因为有了魔而不再是单纯的人,此时杀魔,杀的就不是人,是魔,因此并不违背“兼爱非攻”的原则。而佛教的“众生平等”与“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在面对这个情况时就显得有点互相违背,众生平等,杀魔就不是众生平等,不杀魔就做不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然后佛教就创造性的提出了“渡人”的观点,我去掉了这个杀人狂魔的“魔性”,那么他也就不再是“杀人狂魔”,既保留了“众生平等”,有做到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但是当代的放生功德,更像是一种商业化的消费,通过花钱来做“放生功德”,通过“消费”来达到“心灵的满足”,完全忽略了放生背后的原则,放生背后的原则是“众生平等”,既然是众生平等又何须依靠你的“放生”来达到“众生平等”?所谓的放生更像是“心安理得”。佛教等宗教注重的是心灵的修养,而非形式上的虔诚,这也是佛教跟伊斯兰教、基督教、古印度教的根本区别,释迦摩尼创立佛教就是看到了苦修达不到净化心灵的效果,希望通过简化清规戒律,使教徒注重心灵的修养,而不是形式上的虔诚。但是,随着佛教的传播,清规戒律与形式上的虔诚又成了主导,不能不说是“舍本逐末”。(后面的说多了)
这个东西除了宗教信仰之外,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可以用“拜神”的方式摆脱“干坏事”带来的负罪感。(非歧视)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没有鬼神(除了宗教信仰),但即使是作为最坚定无神论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面对不可避免的牺牲时,也会调侃自己要去见马克思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坚定的无神论,但从业者却不可避免的会将马克思“神化”,这里面表达的既有向死而生的大无畏精神,也有在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心里,通过这种转化,成功的化解了恐惧,因为即使死亡,我的心灵也必将拥抱自己的信仰,回归到那个最伟大的怀抱里。当代人的拜神,甚至包括古代人的拜神与祭祀(其实古代就有很多无神论,子曰:不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尽管提倡祭祀,但他的思想却倾向于无神论)代表的都是一种转移内心恐惧,祈求平安幸福的理念。我通过拜神,转移了自己内心的恐惧,那么我还我什么事做不成?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拜神”来达到自我安慰的目的。曾经的香港古惑仔,很多人都会崇拜关二爷,甚至有很多人拜佛,一般在“干事”之前都要拜一拜才觉得心安,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古惑仔要干的“事儿”跟关二爷、佛陀的理念风马牛不相及,但却通过形象化的转移自己的视线(拜佛祈求平安,做法事寻求神灵庇护,强化关二爷的“义盖云天”)使得神灵跟自己站在一起,自己要去做的“事儿”也就成了“天经地义”的。当然,这里强调的是无关宗教信仰的祭拜,如果是宗教信仰的祭拜就属于《宗教学》,是另一个范畴的问题。人,是需要活在当下的,不会活在过去与未来,但是在面对过去时,人可以做总结经验,而对未来就需要展望与祈求,简单来说就是需要幻想,尤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种幻想能给当下的人带来巨大的鼓舞与动力。当你感觉到很神灵一体,或者得到了神灵的庇护时,任何现实的困难都会让你觉得不过如此。视死如归不仅仅需要勇气,还需要用幻想转移恐惧。而祭拜的最大作用就在于此。以上只是理性的分析,现实中还是要尊重不同的信仰、风俗、习惯,因为这些东西才是很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理性分析是没有感情色彩的。补充一点关于放生的观点。佛教说“众生平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那么在面对杀人狂魔时,我们是否也要遵守呢?其实对这类问题的讨论早在两千多面前的战国时代,墨家就做过精彩的辩论,因为墨家思想的核心在“兼爱非攻”,这一点跟佛教思想类似但又不同。简单来说杀人狂魔被杀,其实杀的并不是人,而是魔,人因为有了魔而不再是单纯的人,此时杀魔,杀的就不是人,是魔,因此并不违背“兼爱非攻”的原则。而佛教的“众生平等”与“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在面对这个情况时就显得有点互相违背,众生平等,杀魔就不是众生平等,不杀魔就做不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然后佛教就创造性的提出了“渡人”的观点,我去掉了这个杀人狂魔的“魔性”,那么他也就不再是“杀人狂魔”,既保留了“众生平等”,有做到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但是当代的放生功德,更像是一种商业化的消费,通过花钱来做“放生功德”,通过“消费”来达到“心灵的满足”,完全忽略了放生背后的原则,放生背后的原则是“众生平等”,既然是众生平等又何须依靠你的“放生”来达到“众生平等”?所谓的放生更像是“心安理得”。佛教等宗教注重的是心灵的修养,而非形式上的虔诚,这也是佛教跟伊斯兰教、基督教、古印度教的根本区别,释迦摩尼创立佛教就是看到了苦修达不到净化心灵的效果,希望通过简化清规戒律,使教徒注重心灵的修养,而不是形式上的虔诚。但是,随着佛教的传播,清规戒律与形式上的虔诚又成了主导,不能不说是“舍本逐末”。(后面的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