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讲的是什么?自体客体又是什么?

xinli_8585
#名词解释#学研会#学科讨论
什么是自体什么是客体? 自体心理学讲的是什么呢?

什么是自体什么是客体? 自体心理学讲的是什么呢?

19538阅读
·4回答
收藏
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的稳定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包括了:1镜映、2理想化、和3孪生需求的平衡。●1Mirroring镜映在自体心理学中,父母对子女的直接反应反映了自体价值的纳新感受,并逐渐灌输内在的自在尊重。父母对于儿童的活动的欣喜对于儿童的发展是很重要的。这样镜映反应的结果那么儿童能发展并维持自尊和自我肯定的抱负。●2Idealization理想化是指正向的特质全能、全知所构成的自体的心智表象。理想化是指需要去处理的觉得安全舒适平静的人的这种需求,能够将父母理想化并且适应实际的目标之能力。●3孪生需求:Alter-ego另我亦即孪生(twinship)对方有如自己仿佛共情的完美境界,kohut在其《精神分析的治愈之道》里提出第三个自恋的转移关系,也就是孪生,像是被孪生的他人所了解一般。以下信息引用参考来源于百度百科词条详尽解释:“《自体的分析》(1971),首次提出"自体心理学"理论,并且成长为最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论。"自体"的发展: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又被称为"自体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有权力感夸大感独一感和被无限赞赏的需求。持续在镜映客体关系上的不足三种人格型态:1.渴求融合2.逃避接触3.渴求镜映自体另两极:理想化和孪生的不足产生下列情形:1、渴求理想化2、另我(alter—ego)人格●自体客体:对其他人所提供的非个人体验去体验为"自体"的一部分。可以在治疗中分析当新版本的自体客体移情出现时,所遇到的防御和物抗,展开各种自体客体移情并修通它们,是在更成熟的成人层次上,在自体和客体之间建立共情性的曲调。对自体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的具体细节:●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质和目标传统精神分析认为调控本能驱力的能力在于自我领域的扩展。广义自体心理学则认为,对自恋人格障碍和自恋行为障碍,因自体客体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而停滞的发展过程,都在于弥补人格结构的那些缺陷。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①防御分析②移情的展开③打开自体和自体客体之间连接1.防御分析广义自体心理学认为抵抗是为维持自体的完整性服务的,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认为是由于害怕童年时期所遭受的创伤性挫折会在情境中重演,前者说应当以神入的态度接受理解病人。2.移情的展开自体客体移情有三种,即镜映性移情、理想化移情和他-我移情。自体受损的中间地带努力寻找能为自己提供相似体验的自体客体,对病人的原始的自体客体需要采取理解和接受的态度,并进行准确的发生学解释和动力学解释。3.打开自体和自体客体之间的神入途径移情形成以后,病人就将精神分析师作为自己的自体客体,病人以现实的方式获得自体客体心理上支持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关系不断走向成熟。●形成新的心理结构进行治疗传统精神分析认为精神分析是通过扩展自我领域范围进行治疗的,广义自体心理学认为精神分析通过形成心理结构进行治疗,形成一些新的结构来弥补病人既有的缺陷,不可避免会有一些疏忽和失误。●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单元●理解和解释广义自体心理学认为理解和解释构成精神分析的“基本治疗单元”,分析师通过理解和解释发挥治疗作用,理解是解释的前提,解释是理解的深化,解释过程能够起到理解所起不到的作用,巩固病人在理解阶段所形成的心理结构,自体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分析师快速、准确地理解病人并且是有助于分析师作出准确的解释。●自恋型障碍得到治愈的标准科胡特提出了自体障碍得到治愈的标准:从结构自体结构中的缺陷得到弥补从功能自体结构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前者为因后者为果.........”以上仅供参考ZQ

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的稳定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包括了:1镜映、2理想化、和3孪生需求的平衡。●1Mirroring镜映在自体心理学中,父母对子女的直接反应反映了自体价值的纳新感受,并逐渐灌输内在的自在尊重。父母对于儿童的活动的欣喜对于儿童的发展是很重要的。这样镜映反应的结果那么儿童能发展并维持自尊和自我肯定的抱负。●2Idealization理想化是指正向的特质全能、全知所构成的自体的心智表象。理想化是指需要去处理的觉得安全舒适平静的人的这种需求,能够将父母理想化并且适应实际的目标之能力。●3孪生需求:Alter-ego另我亦即孪生(twinship)对方有如自己仿佛共情的完美境界,kohut在其《精神分析的治愈之道》里提出第三个自恋的转移关系,也就是孪生,像是被孪生的他人所了解一般。以下信息引用参考来源于百度百科词条详尽解释:“《自体的分析》(1971),首次提出"自体心理学"理论,并且成长为最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论。"自体"的发展: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又被称为"自体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有权力感夸大感独一感和被无限赞赏的需求。持续在镜映客体关系上的不足三种人格型态:1.渴求融合2.逃避接触3.渴求镜映自体另两极:理想化和孪生的不足产生下列情形:1、渴求理想化2、另我(alter—ego)人格●自体客体:对其他人所提供的非个人体验去体验为"自体"的一部分。可以在治疗中分析当新版本的自体客体移情出现时,所遇到的防御和物抗,展开各种自体客体移情并修通它们,是在更成熟的成人层次上,在自体和客体之间建立共情性的曲调。对自体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的具体细节:●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质和目标传统精神分析认为调控本能驱力的能力在于自我领域的扩展。广义自体心理学则认为,对自恋人格障碍和自恋行为障碍,因自体客体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而停滞的发展过程,都在于弥补人格结构的那些缺陷。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①防御分析②移情的展开③打开自体和自体客体之间连接1.防御分析广义自体心理学认为抵抗是为维持自体的完整性服务的,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认为是由于害怕童年时期所遭受的创伤性挫折会在情境中重演,前者说应当以神入的态度接受理解病人。2.移情的展开自体客体移情有三种,即镜映性移情、理想化移情和他-我移情。自体受损的中间地带努力寻找能为自己提供相似体验的自体客体,对病人的原始的自体客体需要采取理解和接受的态度,并进行准确的发生学解释和动力学解释。3.打开自体和自体客体之间的神入途径移情形成以后,病人就将精神分析师作为自己的自体客体,病人以现实的方式获得自体客体心理上支持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关系不断走向成熟。●形成新的心理结构进行治疗传统精神分析认为精神分析是通过扩展自我领域范围进行治疗的,广义自体心理学认为精神分析通过形成心理结构进行治疗,形成一些新的结构来弥补病人既有的缺陷,不可避免会有一些疏忽和失误。●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单元●理解和解释广义自体心理学认为理解和解释构成精神分析的“基本治疗单元”,分析师通过理解和解释发挥治疗作用,理解是解释的前提,解释是理解的深化,解释过程能够起到理解所起不到的作用,巩固病人在理解阶段所形成的心理结构,自体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分析师快速、准确地理解病人并且是有助于分析师作出准确的解释。●自恋型障碍得到治愈的标准科胡特提出了自体障碍得到治愈的标准:从结构自体结构中的缺陷得到弥补从功能自体结构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前者为因后者为果.........”以上仅供参考ZQ

10
评论
分享
我尝试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下我的理解,如有不当请各位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自体心理学”顾名思义讲的就是“自体”(真是一句废话)。“自体”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好的“自体”是“内聚性核心自体”。⭕️不够好的“自体”包括“缺陷的自体”、“虚弱的自体”。“自体”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人的核心精神力量/灵魂。没有一个稳定的、连续感的自体,人就会像浮萍一样漂浮不定。那么“自体”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怎么确立起来的呢?凭空生出来的么?(又不是孙猴子)这时候就引到了“客体”的概念,狭义的“客体”就是指“他人“啦。但是自体心理学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把“自体”和“客体”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所以自体心理学的开山鼻祖科胡特发明了一个词【自体客体】。问题来了“自体客体”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它不是“自体”也不是“客体”,而是和自体紧密联系的一个“内在客体表象”这个“客体表象”是经外部客体内化了的内部客体。“自体客体”像一个“外挂”、可以理解成像一个“精神的奶瓶”:在身体之外供给自己营养。这个“自体客体”执行了营养的功能、被称为“心理氧气”,是人普遍需要的。自体心理学主要讲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讲了三种“自体客体移情”即:镜映移情、理想化移情、孪生移情。以下内容是抄书:“自体心理学认为人终身都是深深的互相依赖,心理人(psychologicalman)无法在情绪真空环境内存活(Kohut,1977;),正如生理人(physiologicalman)仅能在包含合适的营养物质、氧气、温度等支持性物理环境中存活,心理人的存活需要回应性和支持性的心理环境。“自体客体体验”被称为“心理氧气”,没有它,自体不能存活。以下列举两种基本的自体客体需要(第三种孪生先省略了:1、镜映需要(mirroringneed):需要感受到被承认、被接受、被认可、有价值,尤其是当向重要他人展示自身某些重要方面的时候。2、理想化需要(idealizingneed):需要体验到自己是受钦佩和受尊重他人的一部分并受其保护;需要有机会被接受并融入稳定的、平静的、有力量的、智慧的、有保护性的他人,这个人被体验为拥有主体所缺乏的特质。(《自体心理学导论》PeterA.Lessem2017)

我尝试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下我的理解,如有不当请各位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自体心理学”顾名思义讲的就是“自体”(真是一句废话)。“自体”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好的“自体”是“内聚性核心自体”。⭕️不够好的“自体”包括“缺陷的自体”、“虚弱的自体”。“自体”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人的核心精神力量/灵魂。没有一个稳定的、连续感的自体,人就会像浮萍一样漂浮不定。那么“自体”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怎么确立起来的呢?凭空生出来的么?(又不是孙猴子)这时候就引到了“客体”的概念,狭义的“客体”就是指“他人“啦。但是自体心理学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把“自体”和“客体”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所以自体心理学的开山鼻祖科胡特发明了一个词【自体客体】。问题来了“自体客体”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它不是“自体”也不是“客体”,而是和自体紧密联系的一个“内在客体表象”这个“客体表象”是经外部客体内化了的内部客体。“自体客体”像一个“外挂”、可以理解成像一个“精神的奶瓶”:在身体之外供给自己营养。这个“自体客体”执行了营养的功能、被称为“心理氧气”,是人普遍需要的。自体心理学主要讲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讲了三种“自体客体移情”即:镜映移情、理想化移情、孪生移情。以下内容是抄书:“自体心理学认为人终身都是深深的互相依赖,心理人(psychologicalman)无法在情绪真空环境内存活(Kohut,1977;),正如生理人(physiologicalman)仅能在包含合适的营养物质、氧气、温度等支持性物理环境中存活,心理人的存活需要回应性和支持性的心理环境。“自体客体体验”被称为“心理氧气”,没有它,自体不能存活。以下列举两种基本的自体客体需要(第三种孪生先省略了:1、镜映需要(mirroringneed):需要感受到被承认、被接受、被认可、有价值,尤其是当向重要他人展示自身某些重要方面的时候。2、理想化需要(idealizingneed):需要体验到自己是受钦佩和受尊重他人的一部分并受其保护;需要有机会被接受并融入稳定的、平静的、有力量的、智慧的、有保护性的他人,这个人被体验为拥有主体所缺乏的特质。(《自体心理学导论》PeterA.Lessem2017)

9
4
分享
补充回答:自体心理学博大精深,刚才答的太快,缺少一些关键信息,再补充上。“自体客体”作为一个紧紧粘在自己身上的“外挂”,执行了自体客体功能,最早的“镜映功能”来源于母亲,母亲像镜子一般,婴儿从母亲闪光的眼神中确认自己是可爱的是好的。再大一点时候,孩童的全能感得到母亲的赞赏和认可,随着发展会形成成熟的自恋(这种自恋是中和的、被驯服的,更符合现实)最早的“理想化功能”的来源是父亲,强大值得崇拜的父亲给予安全保护,利于孩童感受到平静,慢慢会发展出自我安抚。“镜映功能”、“理想化功能”、和“孪生功能(有人和我如此相似,能彼此充分理解)”的充分执行,会带来一个人的成熟自恋的发展,结果就是人具有企图心、抱负心;又有理想;还具有实现理想的能力。如果自恋发展的不好,会让原始(古老)的自恋需求停留在全能阶段,夸大表现癖不能被驯服,会总是追求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目标,而这又是无法实现的,进而造成自卑和低自尊。还有就是近乎强迫地无限寻求外界赞赏。同时容易处在焦虑之中,缺乏平静和自我安抚。在《自体心理学》还有两个关键性概念,一个是“恰到好处的挫折”、一个是“转变性内化”。“恰到好处的挫折”有利于自身能力的发展,因为受挫,从而激发产生自己想办法的能力,为转变性内化提供了条件。自体心理学的治愈目标是“新结构的建立”,毕竟“自体客体”是个执行功能的外挂,而不是真正自己体内的,所以通过成熟的发展,最终将“自体客体功能”转变性内化,而不再寻求古老/原始的自体客体需求。大部分功能能自我满足,只少量需要成熟的、健康的自体客体需要,这样的人就经过“自体客体移情”的治疗就达到了健康发展。

补充回答:自体心理学博大精深,刚才答的太快,缺少一些关键信息,再补充上。“自体客体”作为一个紧紧粘在自己身上的“外挂”,执行了自体客体功能,最早的“镜映功能”来源于母亲,母亲像镜子一般,婴儿从母亲闪光的眼神中确认自己是可爱的是好的。再大一点时候,孩童的全能感得到母亲的赞赏和认可,随着发展会形成成熟的自恋(这种自恋是中和的、被驯服的,更符合现实)最早的“理想化功能”的来源是父亲,强大值得崇拜的父亲给予安全保护,利于孩童感受到平静,慢慢会发展出自我安抚。“镜映功能”、“理想化功能”、和“孪生功能(有人和我如此相似,能彼此充分理解)”的充分执行,会带来一个人的成熟自恋的发展,结果就是人具有企图心、抱负心;又有理想;还具有实现理想的能力。如果自恋发展的不好,会让原始(古老)的自恋需求停留在全能阶段,夸大表现癖不能被驯服,会总是追求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目标,而这又是无法实现的,进而造成自卑和低自尊。还有就是近乎强迫地无限寻求外界赞赏。同时容易处在焦虑之中,缺乏平静和自我安抚。在《自体心理学》还有两个关键性概念,一个是“恰到好处的挫折”、一个是“转变性内化”。“恰到好处的挫折”有利于自身能力的发展,因为受挫,从而激发产生自己想办法的能力,为转变性内化提供了条件。自体心理学的治愈目标是“新结构的建立”,毕竟“自体客体”是个执行功能的外挂,而不是真正自己体内的,所以通过成熟的发展,最终将“自体客体功能”转变性内化,而不再寻求古老/原始的自体客体需求。大部分功能能自我满足,只少量需要成熟的、健康的自体客体需要,这样的人就经过“自体客体移情”的治疗就达到了健康发展。

7
评论
分享
没人来科普一下吗?

没人来科普一下吗?

3
分享
  • 为什么低调被嫉妒,而不隐藏压低自己反而不会被嫉妒了
    3回答 · 2025.04.28 06:05:06
  • 男人爱留长指甲是什么心理?
    1回答 · 2025.04.25 14:28:26
  • 如何才能消灭有品质的占有欲?
    6回答 · 2025.04.25 11:59:48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

打开壹心理APP查看更多内容

分享一条觉得不错的回答,快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