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回答:自体心理学博大精深,刚才答的太快,缺少一些关键信息,再补充上。“自体客体”作为一个紧紧粘在自己身上的“外挂”,执行了自体客体功能,最早的“镜映功能”来源于母亲,母亲像镜子一般,婴儿从母亲闪光的眼神中确认自己是可爱的是好的。再大一点时候,孩童的全能感得到母亲的赞赏和认可,随着发展会形成成熟的自恋(这种自恋是中和的、被驯服的,更符合现实)最早的“理想化功能”的来源是父亲,强大值得崇拜的父亲给予安全保护,利于孩童感受到平静,慢慢会发展出自我安抚。“镜映功能”、“理想化功能”、和“孪生功能(有人和我如此相似,能彼此充分理解)”的充分执行,会带来一个人的成熟自恋的发展,结果就是人具有企图心、抱负心;又有理想;还具有实现理想的能力。如果自恋发展的不好,会让原始(古老)的自恋需求停留在全能阶段,夸大表现癖不能被驯服,会总是追求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目标,而这又是无法实现的,进而造成自卑和低自尊。还有就是近乎强迫地无限寻求外界赞赏。同时容易处在焦虑之中,缺乏平静和自我安抚。在《自体心理学》还有两个关键性概念,一个是“恰到好处的挫折”、一个是“转变性内化”。“恰到好处的挫折”有利于自身能力的发展,因为受挫,从而激发产生自己想办法的能力,为转变性内化提供了条件。自体心理学的治愈目标是“新结构的建立”,毕竟“自体客体”是个执行功能的外挂,而不是真正自己体内的,所以通过成熟的发展,最终将“自体客体功能”转变性内化,而不再寻求古老/原始的自体客体需求。大部分功能能自我满足,只少量需要成熟的、健康的自体客体需要,这样的人就经过“自体客体移情”的治疗就达到了健康发展。
补充回答:自体心理学博大精深,刚才答的太快,缺少一些关键信息,再补充上。“自体客体”作为一个紧紧粘在自己身上的“外挂”,执行了自体客体功能,最早的“镜映功能”来源于母亲,母亲像镜子一般,婴儿从母亲闪光的眼神中确认自己是可爱的是好的。再大一点时候,孩童的全能感得到母亲的赞赏和认可,随着发展会形成成熟的自恋(这种自恋是中和的、被驯服的,更符合现实)最早的“理想化功能”的来源是父亲,强大值得崇拜的父亲给予安全保护,利于孩童感受到平静,慢慢会发展出自我安抚。“镜映功能”、“理想化功能”、和“孪生功能(有人和我如此相似,能彼此充分理解)”的充分执行,会带来一个人的成熟自恋的发展,结果就是人具有企图心、抱负心;又有理想;还具有实现理想的能力。如果自恋发展的不好,会让原始(古老)的自恋需求停留在全能阶段,夸大表现癖不能被驯服,会总是追求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目标,而这又是无法实现的,进而造成自卑和低自尊。还有就是近乎强迫地无限寻求外界赞赏。同时容易处在焦虑之中,缺乏平静和自我安抚。在《自体心理学》还有两个关键性概念,一个是“恰到好处的挫折”、一个是“转变性内化”。“恰到好处的挫折”有利于自身能力的发展,因为受挫,从而激发产生自己想办法的能力,为转变性内化提供了条件。自体心理学的治愈目标是“新结构的建立”,毕竟“自体客体”是个执行功能的外挂,而不是真正自己体内的,所以通过成熟的发展,最终将“自体客体功能”转变性内化,而不再寻求古老/原始的自体客体需求。大部分功能能自我满足,只少量需要成熟的、健康的自体客体需要,这样的人就经过“自体客体移情”的治疗就达到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