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

更多房间

3409观看
看回放
2观看
看回放
760观看
看回放
633观看
看回放
2958观看
看回放
2755观看
看回放
|

热门问答

问答首页

回想起懦弱的自己没守护好兔子,让我极其痛苦愧疚咋办

回想起懦弱的自己没守护好兔子,让我极其痛苦愧疚咋办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在成年人的故事背后,一般都潜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童年时在和父母的关系中体验到的情感受挫和理想破灭,会在负性移情中重建,创伤是留在心底的抛弃或背叛,是曾经被拒绝或压抑的冲动的延伸。就如题主所写,回想起懦弱的自己没守护好兔子,让我极其痛苦。童年时期父母的反馈和行为是我们了解自己的唯一方式,如果父母说自己做不好,一直给我们批评和指责,冷落和忽视,甚至是打骂和抛弃,我们就会在内心觉得羞愧,认为自己不好,肯定自己无能,这样的自责和自我攻击又会加重羞愧感,从而让我们的内在小孩越来越恐惧,迫使我们伪造一个可接受的虚假自我展现给外界,将不可接受的自我禁闭在内心更黑暗的角落里。就如题主所写,我明明很乖,但他们总在我身上撒气。当我们对自己内在小孩的创伤有所了解,那我们如何疗愈内在小孩,让自己强大呢?其实很多时候,令我们当下脆弱的是情绪,也就是说是受伤内在小孩的情结。我们儿时的恐惧感没有被好好看见和安抚,一旦在现实中遇到类似的情境,就会激活当时的自卑,从而引起担心、害怕等各种负面情绪,甚至一些身体上反应。就如题主所写,最近是对我妈的讨伐审判阶段,一直一直想起过去种种对我做过的不公平和变态的事情,就在微信里骂她,质问她。童年的经历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伤害,不过我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看到过去那个无助而孤独的自己,接受那个不被关爱的自己,去努力与自己和解。当我们觉察到愤怒自责的负面情绪时,做三次深呼吸后对自己说:停!让情绪流动,和感受共处,不必急于消除它们。我们也可以试着记录自己此刻的感受是什么?你的书写只面对自己,所以尽管大胆坦诚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既能帮助我们了解情绪的产生和影响,也能帮助我们厘清问题的根源。当我们明确了是哪些经历造成当前的困境后,若仍旧为自己身上所谓的不好而感到痛苦愧疚时,不妨试着劝说自己:这一切并不是我的错,不该如此责怪自己。不过,这也不是意味着要去责怪别人,如迁怒于现实中的父母。因为越是责怪父母,就越认同他们对待自己的方式,自己从而也变成了不断指责他人的人,变得和父母没什么区别。我们不必建立这样一种非黑即白的对立,不必理会是谁的错,无论别人是否有错,我们只需要知道,不是自己的错就好了!我们也可问问自己,理想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为此我能做些什么?我们还可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我们也试着学会关爱自己,从善待自己的身体开始,告诉自己我们已经长大,有力量也有能力保护自己,可以去肯定和满足自己的需要,可以去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想法,也可去接纳和欣赏不完美的自己。学着向内看,抱抱我们内心的小孩,或者与自己内在那个没长大的孩子做小小的告别。告别时一定会有一些失落和悲伤,这是自然的情感,之后我们会为自己找到生命之眼,还有爱之眼,当然也有开心生活之眼。推荐书《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在成年人的故事背后,一般都潜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童年时在和父母的关系中体验到的情感受挫和理想破灭,会在负性移情中重建,创伤是留在心底的抛弃或背叛,是曾经被拒绝或压抑的冲动的延伸。就如题主所写,回想起懦弱的自己没守护好兔子,让我极其痛苦。童年时期父母的反馈和行为是我们了解自己的唯一方式,如果父母说自己做不好,一直给我们批评和指责,冷落和忽视,甚至是打骂和抛弃,我们就会在内心觉得羞愧,认为自己不好,肯定自己无能,这样的自责和自我攻击又会加重羞愧感,从而让我们的内在小孩越来越恐惧,迫使我们伪造一个可接受的虚假自我展现给外界,将不可接受的自我禁闭在内心更黑暗的角落里。就如题主所写,我明明很乖,但他们总在我身上撒气。当我们对自己内在小孩的创伤有所了解,那我们如何疗愈内在小孩,让自己强大呢?其实很多时候,令我们当下脆弱的是情绪,也就是说是受伤内在小孩的情结。我们儿时的恐惧感没有被好好看见和安抚,一旦在现实中遇到类似的情境,就会激活当时的自卑,从而引起担心、害怕等各种负面情绪,甚至一些身体上反应。就如题主所写,最近是对我妈的讨伐审判阶段,一直一直想起过去种种对我做过的不公平和变态的事情,就在微信里骂她,质问她。童年的经历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伤害,不过我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看到过去那个无助而孤独的自己,接受那个不被关爱的自己,去努力与自己和解。当我们觉察到愤怒自责的负面情绪时,做三次深呼吸后对自己说:停!让情绪流动,和感受共处,不必急于消除它们。我们也可以试着记录自己此刻的感受是什么?你的书写只面对自己,所以尽管大胆坦诚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既能帮助我们了解情绪的产生和影响,也能帮助我们厘清问题的根源。当我们明确了是哪些经历造成当前的困境后,若仍旧为自己身上所谓的不好而感到痛苦愧疚时,不妨试着劝说自己:这一切并不是我的错,不该如此责怪自己。不过,这也不是意味着要去责怪别人,如迁怒于现实中的父母。因为越是责怪父母,就越认同他们对待自己的方式,自己从而也变成了不断指责他人的人,变得和父母没什么区别。我们不必建立这样一种非黑即白的对立,不必理会是谁的错,无论别人是否有错,我们只需要知道,不是自己的错就好了!我们也可问问自己,理想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为此我能做些什么?我们还可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我们也试着学会关爱自己,从善待自己的身体开始,告诉自己我们已经长大,有力量也有能力保护自己,可以去肯定和满足自己的需要,可以去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想法,也可去接纳和欣赏不完美的自己。学着向内看,抱抱我们内心的小孩,或者与自己内在那个没长大的孩子做小小的告别。告别时一定会有一些失落和悲伤,这是自然的情感,之后我们会为自己找到生命之眼,还有爱之眼,当然也有开心生活之眼。推荐书《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2有用 · 0评论
填错中考志愿,感觉自己好没用,进不了我最想进的高中

填错中考志愿,感觉自己好没用,进不了我最想进的高中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情绪感知是我们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也是情商的一种体现。陈婕君老师在《可塑的我》中写道:很多人无法处理事情或情绪,是因为他们将感受、情绪和想法这三者混为一谈。感受是什么?是人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的一些生理性的、生物性的反应。比如说,有人用针扎你,你感觉疼,这是感受;冬天北风吹来,你感觉冷,这也是感受。感受不仅包含对周围环境刺激的反应,也包含对自己内在刺激的反应。情绪是什么?是人们对感受的反应。比如说,周围的环境很热使得手心出汗,心跳加速,情绪就是当自己身体很热心跳加速时感到的烦躁或兴奋。情绪和感受一般会通过神经系统的周围神经系统做出反应。想法是什么?是一个人怎样理解、解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因为涉及理解和解释,所以想法一般不产生在周围神经系统,而产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就如题主所写,前几天中考后填错志愿,出来结果时没哭,给招生办老师打电话后我哭了,感觉我的人生都完蛋了。接下来我们重新梳理这个过程,看看能否在理解自己情感变化的过程,进而管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来解决这个情绪感知的问题。当我看到录取结果并给招生办老师打完电话后,我的想法是什么?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人生完蛋了!自己好没用,笨的连志愿都填错,感觉活不下去了。其实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中考对我意味着什么?我的内心如何来解释这件事情?我们也可试着问问自己,如果填错志愿这件事对今天的我有一个好处,那是什么?我们还可试着问问自己,如果这件事是我必须经历的,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那我该如何珍惜?我们都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现实中的失败经历并非都能帮助我们最终成功。因为个体在面对成功失败时,会倾向于将结果归因于稳定性,控制点和可控性三个维度。成功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而失败内归因,则会强化自己对失败的责任。我们也听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必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没读重高不见得我们的学业之旅一片黑暗,相反从普高甚至职高逆袭成功的比比皆是,而且生命是一场马拉松,任何一个阶段的成败得失,都无法决定我们的人生长河,我们虽不能祈求事事都如意,但这些真实的人生经历一定都有意义。所以,感受、情绪和想法,实际上是神经系统和大脑对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协调顺畅使得自己内心平静。我们可以经常觉察自己的情绪,尝试记录自己此刻的感受是什么?你的书写只面对自己,所以尽管大胆坦诚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既能帮助我们了解情绪的产生和影响,也能帮助我们厘清问题的根源。我们也需要去觉察情绪背后的需求,我们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去知道想要的是什么,就会区分出什么是我想要的?什么是别人想要我要的?正如温尼科特所说,当一个人的真实开始呈现的时候,治愈就发生了。所以我们要去认识自己,面对真实的自己。我们还可以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当然我们在自我完善和自我认知的道路上需要不断探索,慢慢的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独特价值和建构自我评估系统,你会自信的面对生活,也能自信的做出选择。推荐书:《可塑的我》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情绪感知是我们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也是情商的一种体现。陈婕君老师在《可塑的我》中写道:很多人无法处理事情或情绪,是因为他们将感受、情绪和想法这三者混为一谈。感受是什么?是人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的一些生理性的、生物性的反应。比如说,有人用针扎你,你感觉疼,这是感受;冬天北风吹来,你感觉冷,这也是感受。感受不仅包含对周围环境刺激的反应,也包含对自己内在刺激的反应。情绪是什么?是人们对感受的反应。比如说,周围的环境很热使得手心出汗,心跳加速,情绪就是当自己身体很热心跳加速时感到的烦躁或兴奋。情绪和感受一般会通过神经系统的周围神经系统做出反应。想法是什么?是一个人怎样理解、解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因为涉及理解和解释,所以想法一般不产生在周围神经系统,而产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就如题主所写,前几天中考后填错志愿,出来结果时没哭,给招生办老师打电话后我哭了,感觉我的人生都完蛋了。接下来我们重新梳理这个过程,看看能否在理解自己情感变化的过程,进而管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来解决这个情绪感知的问题。当我看到录取结果并给招生办老师打完电话后,我的想法是什么?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人生完蛋了!自己好没用,笨的连志愿都填错,感觉活不下去了。其实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中考对我意味着什么?我的内心如何来解释这件事情?我们也可试着问问自己,如果填错志愿这件事对今天的我有一个好处,那是什么?我们还可试着问问自己,如果这件事是我必须经历的,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那我该如何珍惜?我们都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现实中的失败经历并非都能帮助我们最终成功。因为个体在面对成功失败时,会倾向于将结果归因于稳定性,控制点和可控性三个维度。成功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而失败内归因,则会强化自己对失败的责任。我们也听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必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没读重高不见得我们的学业之旅一片黑暗,相反从普高甚至职高逆袭成功的比比皆是,而且生命是一场马拉松,任何一个阶段的成败得失,都无法决定我们的人生长河,我们虽不能祈求事事都如意,但这些真实的人生经历一定都有意义。所以,感受、情绪和想法,实际上是神经系统和大脑对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协调顺畅使得自己内心平静。我们可以经常觉察自己的情绪,尝试记录自己此刻的感受是什么?你的书写只面对自己,所以尽管大胆坦诚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既能帮助我们了解情绪的产生和影响,也能帮助我们厘清问题的根源。我们也需要去觉察情绪背后的需求,我们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去知道想要的是什么,就会区分出什么是我想要的?什么是别人想要我要的?正如温尼科特所说,当一个人的真实开始呈现的时候,治愈就发生了。所以我们要去认识自己,面对真实的自己。我们还可以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当然我们在自我完善和自我认知的道路上需要不断探索,慢慢的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独特价值和建构自我评估系统,你会自信的面对生活,也能自信的做出选择。推荐书:《可塑的我》

6有用 · 0评论
內心裡的迷茫,不被看得見,我需要關心在意他們嗎?

內心裡的迷茫,不被看得見,我需要關心在意他們嗎?

感受得到玥玥的迷茫和纠结,你希望自己心里面的矛盾能够被父母家人看见,也希望朋友可以在意你的感受,但是父母家人却都看不到,朋友也不在意你的感受,一方面你希望被看见,另一方面你又觉得是否有必要关心在意他们对你的态度,对吧?其实啊,我也有过这样一个迷茫的阶段,很正常,当然,以你对我的了解,你知道最后我走出来了,靠的就是爱自己和自我关怀,所以,不必担心,成长总是需要一个过程,在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中,希望被看见,希望别人在意自己的感受,是非常正常的,在一些重要的关系中有这样的需求,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我们也不可能做到完全不在意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感受,毕竟,我们是生活在关系中的人,重要的是达到一个平衡,在能够依赖的时候依赖,在需要独立的时候独立。给你的建议是:内心里真实的感受和想法,需要去表达,在关系中进行真诚一致的表达很重要。你说你内心里面有许多的矛盾,可是父母家人都看不到,朋友也有的不在意你的感受,不知道你有没有去和他们直接地表达过你的纠结和矛盾呢?有时候,他们看不到并不是因为他们故意看不到,而是因为我们也没有告诉他们自己有哪些矛盾,有哪些需要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对吧?如果可以,找到一些合适的时机,去将你心里的不舒服,你的真实的感受和想法,以及你希望他们可以具体如何做去表达出来,表达即舒缓,有时候,并不需要他们真的可以如你所愿地去做到,当你能够去真诚一致地表达了出来,你就会舒服很多。2.你可以看看自己的一些重要需求是什么,评估一下这些需求哪些关系是可以给到你的,哪些关系是无法给到你的,哪些关系可以满足自己哪些需求,你可以拥有很多支持性的关系,这样,你就可以从不同的关系中获得不同的丰富的滋养。被看见是你的一个重要需求,或许还有其他的,你可以自己去觉察一下,对于你来说,有哪些重要的需求是未被满足的,同时,也需要去看看这些需求哪些关系是可以给到你的,而哪些关系又是无法给到你的。比如,父母或许能够给你提供物质方面的需求,能够提供给你偶尔的陪伴等等,却很难给到你无微不至的照顾或者理解等,但是,你的一些朋友关系可以给到你理解,你们彼此之间可以互相照顾,所以,我们不需要把自己的需求完全只放在某一段关系或者某几段关系中,你是可以拥有很多的支持性的关系的,关系也可以是多元的,比如,在壹心理,我们彼此之间也是一种可以互相陪伴,相互看见的关系,也能够通过屏幕满足自己的一些需求,对不对?所以,去评估一下自己的关系,看看哪些关系可以给自己提供哪些需求,建立多元的关系,通过不同的关系满足自己不同的需求,让自己可以从关系中获得更丰富的营养,你会发现,在各种关系中,你都会更自在一些。3.心理成长的终极疗愈是自我关怀,当你真的觉得在某个时刻没有人可以给到你需求的满足,你可以通过自我关怀的方式来疗愈自己。你应该也知道了,情绪的背后就是需求的未被满足,当你渴望从关系中获得某些需求而没有被他人满足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失落,觉得纠结,就会起情绪,这个时候,如果别人真的没有办法给到你需求的满足,其实,我们还有一个终极法宝,就是自我关怀。你可以在这种时候,闭上眼睛,双手交叉放在自己的肩膀上,交替轻拍自己的肩膀,或者将手放在自己的心上,安抚自己,做下面的练习:如果你需要被看见,可以试着说“我看见你了”“我关心你”;如果你需要感受到联结,可以试着说:“我就在这儿陪着你”“你是有归属的”;如果你需要感受到被爱,可以试着说:“我爱我自己”“你对我很重要”;如果你需要被认可,可以试着说:“我赞同我自己”。当需求被看见,被满足,我们的情绪就会平和下来了。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感受得到玥玥的迷茫和纠结,你希望自己心里面的矛盾能够被父母家人看见,也希望朋友可以在意你的感受,但是父母家人却都看不到,朋友也不在意你的感受,一方面你希望被看见,另一方面你又觉得是否有必要关心在意他们对你的态度,对吧?其实啊,我也有过这样一个迷茫的阶段,很正常,当然,以你对我的了解,你知道最后我走出来了,靠的就是爱自己和自我关怀,所以,不必担心,成长总是需要一个过程,在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中,希望被看见,希望别人在意自己的感受,是非常正常的,在一些重要的关系中有这样的需求,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我们也不可能做到完全不在意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感受,毕竟,我们是生活在关系中的人,重要的是达到一个平衡,在能够依赖的时候依赖,在需要独立的时候独立。给你的建议是:内心里真实的感受和想法,需要去表达,在关系中进行真诚一致的表达很重要。你说你内心里面有许多的矛盾,可是父母家人都看不到,朋友也有的不在意你的感受,不知道你有没有去和他们直接地表达过你的纠结和矛盾呢?有时候,他们看不到并不是因为他们故意看不到,而是因为我们也没有告诉他们自己有哪些矛盾,有哪些需要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对吧?如果可以,找到一些合适的时机,去将你心里的不舒服,你的真实的感受和想法,以及你希望他们可以具体如何做去表达出来,表达即舒缓,有时候,并不需要他们真的可以如你所愿地去做到,当你能够去真诚一致地表达了出来,你就会舒服很多。2.你可以看看自己的一些重要需求是什么,评估一下这些需求哪些关系是可以给到你的,哪些关系是无法给到你的,哪些关系可以满足自己哪些需求,你可以拥有很多支持性的关系,这样,你就可以从不同的关系中获得不同的丰富的滋养。被看见是你的一个重要需求,或许还有其他的,你可以自己去觉察一下,对于你来说,有哪些重要的需求是未被满足的,同时,也需要去看看这些需求哪些关系是可以给到你的,而哪些关系又是无法给到你的。比如,父母或许能够给你提供物质方面的需求,能够提供给你偶尔的陪伴等等,却很难给到你无微不至的照顾或者理解等,但是,你的一些朋友关系可以给到你理解,你们彼此之间可以互相照顾,所以,我们不需要把自己的需求完全只放在某一段关系或者某几段关系中,你是可以拥有很多的支持性的关系的,关系也可以是多元的,比如,在壹心理,我们彼此之间也是一种可以互相陪伴,相互看见的关系,也能够通过屏幕满足自己的一些需求,对不对?所以,去评估一下自己的关系,看看哪些关系可以给自己提供哪些需求,建立多元的关系,通过不同的关系满足自己不同的需求,让自己可以从关系中获得更丰富的营养,你会发现,在各种关系中,你都会更自在一些。3.心理成长的终极疗愈是自我关怀,当你真的觉得在某个时刻没有人可以给到你需求的满足,你可以通过自我关怀的方式来疗愈自己。你应该也知道了,情绪的背后就是需求的未被满足,当你渴望从关系中获得某些需求而没有被他人满足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失落,觉得纠结,就会起情绪,这个时候,如果别人真的没有办法给到你需求的满足,其实,我们还有一个终极法宝,就是自我关怀。你可以在这种时候,闭上眼睛,双手交叉放在自己的肩膀上,交替轻拍自己的肩膀,或者将手放在自己的心上,安抚自己,做下面的练习:如果你需要被看见,可以试着说“我看见你了”“我关心你”;如果你需要感受到联结,可以试着说:“我就在这儿陪着你”“你是有归属的”;如果你需要感受到被爱,可以试着说:“我爱我自己”“你对我很重要”;如果你需要被认可,可以试着说:“我赞同我自己”。当需求被看见,被满足,我们的情绪就会平和下来了。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6有用 · 0评论
我很恨伤害过我的人,但我无能为力,怎么办?

我很恨伤害过我的人,但我无能为力,怎么办?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其实你不需要证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就像你说的,如果你和同学说这些,不会有人信,也没有必要,也解决不了问题。之所以心里这么难受,对他有很多恨,是因为曾经那些情绪和感受一直被压抑了,这些情绪和感受需要被看见,也需要被疏导和转化出来,而当时那个脆弱的你也需要被抚慰,你的心理需求也需要被你看见,并通过合理的方式被满足。给你的建议是:采用一些合理的方式疏导自己的情绪,释放内在的攻击性。可以感受到你曾经和他相处的时候压抑了很多自己的情绪,你觉得很委屈,这些被压抑的情绪其实一直都在,正如弗洛伊德所说:那些被压抑的情绪从来没有消失,而是会以更猛烈的方式爆发出来。所以,正是由于那么多年的压抑,你会有如此强烈的恨,甚至想杀了他。但是,如果真的这样去做,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自己付出更大的代价,也不值得,这只是因为情绪压抑太多太久而产生的冲动想法,而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将内在的情绪疏通,我们的内在也会变得更加放松和轻松,对你自己来说,也会更加舒畅。这几种方法对于疏导情绪是比较有效的,你可以试试: 1,与合适的朋友社交,在社交中去倾诉自己的烦恼与困惑。这里需要强调“合适”,那些能够给你支持和鼓励的人,那些你相处起来感觉舒服的人,就是合适的朋友。 2,去运动,去做自己喜欢的那些运动,在运动中放松身心。 3,书写疗愈,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全部都写到纸上,不用顾忌字迹是否清晰工整,也不用关注内容的逻辑性,只要去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就好; 4,捶打枕头和沙袋,把自己的愤怒用击打柔软的物体的方式释放出来; 5,用空椅子技术释放情绪:在一个房间内,放一把空椅子,假设你想倾诉的对象坐在了椅子上,然后你可以对着椅子尽情地表达(愤怒、谩骂都可以)…2.宽恕他人,就是解放自己我曾经非常怨恨一个人,想到她就非常气愤,非常痛苦。也正因为如此,每次都会耽误很多时间去纠结,消耗自己的精力。就好像在怨恨她的时候,我自己也被卡住了,而怨恨也并没有解决我的问题,反而让我每次遇到她和与她相关的事情的时候都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这其实非常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甚至,有时候还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因为处在情绪之中,自然就不能高效地工作了。后来,通过《生命的重建》,我了解到:当我们进程停滞的时候,我们通常需要更多地宽恕。在此时此刻我们如果感到生活不顺畅,通常意味着我们还沉浸在过去的时刻里,可能是过去的悔恨、悲痛、伤害、恐惧、内疚、责怪、愤怒、怨恨,所有这些都源于不宽恕,拒绝抛弃过去走进现在。当我跟随书中“化解怨恨”的练习,站在她的角度去感受,渐渐理解了她之前的行为,也渐渐地消除了对她的怨恨,也愿意宽恕她过去对我的种种伤害,我发现,内心真的轻松了很多很多。我明白了,其实宇宙之大,是可以容下我们所有人的,而宽恕别人,并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将自己从持续的痛苦和怨恨中解放出来。以下是书中提到的“化解怨恨”的练习,你也可以每天都去做这个练习,帮助自己消除内心的怨恨,获得内在的放松和自由:你可以先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坐在黑暗的剧院里,前面有一个小舞台,剧场有追光灯照着。你可以想象你怨恨的那个人正在这个舞台上,站在聚光灯前,整个剧场里只有他一个演员。你看着聚光灯照在他的身上,想象在这个人身上发生了一些好的事情,他很开心,非常快乐。让这个场景持续几分钟,然后慢慢地隐退。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场景,当这个人从舞台上消失后,你自己走上舞台,站在聚光灯前,剧场也只有你。你看见在你的身上发生了很多好的事情,你看见你自己笑了,也很高兴。在这个时候你可以同时去感知那个你怨恨的人也很开心,而你也很开心。因此,去改变我们自己——这是改变他人的唯一方式。改变你的模式,你会发现,“他们”也不一样了。当然,也希望你可以去看见曾经那个脆弱的自己,给到自己抚慰和安抚,告诉那个自己你是安全的,同时也可以去探索一下在自己情绪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或许是被尊重,或许是被认可,或许是被理解……当你看到了这些需求,你需要做的不是让他去满足你的这些需求,也不是去找父母要这些需求,因为他们都很难给到你这些需求的满足,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会自己给到自己这些心理需求的满足,也就是学会自我关怀,给到自己足够的尊重、认可和理解,当你的需求被看见了,也被补足了,你的情绪也会越来越稳定。推荐你看《生命的重建》《是谁触碰了你的情绪按钮》和《静观自我关怀》。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其实你不需要证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就像你说的,如果你和同学说这些,不会有人信,也没有必要,也解决不了问题。之所以心里这么难受,对他有很多恨,是因为曾经那些情绪和感受一直被压抑了,这些情绪和感受需要被看见,也需要被疏导和转化出来,而当时那个脆弱的你也需要被抚慰,你的心理需求也需要被你看见,并通过合理的方式被满足。给你的建议是:采用一些合理的方式疏导自己的情绪,释放内在的攻击性。可以感受到你曾经和他相处的时候压抑了很多自己的情绪,你觉得很委屈,这些被压抑的情绪其实一直都在,正如弗洛伊德所说:那些被压抑的情绪从来没有消失,而是会以更猛烈的方式爆发出来。所以,正是由于那么多年的压抑,你会有如此强烈的恨,甚至想杀了他。但是,如果真的这样去做,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自己付出更大的代价,也不值得,这只是因为情绪压抑太多太久而产生的冲动想法,而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将内在的情绪疏通,我们的内在也会变得更加放松和轻松,对你自己来说,也会更加舒畅。这几种方法对于疏导情绪是比较有效的,你可以试试: 1,与合适的朋友社交,在社交中去倾诉自己的烦恼与困惑。这里需要强调“合适”,那些能够给你支持和鼓励的人,那些你相处起来感觉舒服的人,就是合适的朋友。 2,去运动,去做自己喜欢的那些运动,在运动中放松身心。 3,书写疗愈,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全部都写到纸上,不用顾忌字迹是否清晰工整,也不用关注内容的逻辑性,只要去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就好; 4,捶打枕头和沙袋,把自己的愤怒用击打柔软的物体的方式释放出来; 5,用空椅子技术释放情绪:在一个房间内,放一把空椅子,假设你想倾诉的对象坐在了椅子上,然后你可以对着椅子尽情地表达(愤怒、谩骂都可以)…2.宽恕他人,就是解放自己我曾经非常怨恨一个人,想到她就非常气愤,非常痛苦。也正因为如此,每次都会耽误很多时间去纠结,消耗自己的精力。就好像在怨恨她的时候,我自己也被卡住了,而怨恨也并没有解决我的问题,反而让我每次遇到她和与她相关的事情的时候都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这其实非常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甚至,有时候还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因为处在情绪之中,自然就不能高效地工作了。后来,通过《生命的重建》,我了解到:当我们进程停滞的时候,我们通常需要更多地宽恕。在此时此刻我们如果感到生活不顺畅,通常意味着我们还沉浸在过去的时刻里,可能是过去的悔恨、悲痛、伤害、恐惧、内疚、责怪、愤怒、怨恨,所有这些都源于不宽恕,拒绝抛弃过去走进现在。当我跟随书中“化解怨恨”的练习,站在她的角度去感受,渐渐理解了她之前的行为,也渐渐地消除了对她的怨恨,也愿意宽恕她过去对我的种种伤害,我发现,内心真的轻松了很多很多。我明白了,其实宇宙之大,是可以容下我们所有人的,而宽恕别人,并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将自己从持续的痛苦和怨恨中解放出来。以下是书中提到的“化解怨恨”的练习,你也可以每天都去做这个练习,帮助自己消除内心的怨恨,获得内在的放松和自由:你可以先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坐在黑暗的剧院里,前面有一个小舞台,剧场有追光灯照着。你可以想象你怨恨的那个人正在这个舞台上,站在聚光灯前,整个剧场里只有他一个演员。你看着聚光灯照在他的身上,想象在这个人身上发生了一些好的事情,他很开心,非常快乐。让这个场景持续几分钟,然后慢慢地隐退。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场景,当这个人从舞台上消失后,你自己走上舞台,站在聚光灯前,剧场也只有你。你看见在你的身上发生了很多好的事情,你看见你自己笑了,也很高兴。在这个时候你可以同时去感知那个你怨恨的人也很开心,而你也很开心。因此,去改变我们自己——这是改变他人的唯一方式。改变你的模式,你会发现,“他们”也不一样了。当然,也希望你可以去看见曾经那个脆弱的自己,给到自己抚慰和安抚,告诉那个自己你是安全的,同时也可以去探索一下在自己情绪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或许是被尊重,或许是被认可,或许是被理解……当你看到了这些需求,你需要做的不是让他去满足你的这些需求,也不是去找父母要这些需求,因为他们都很难给到你这些需求的满足,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会自己给到自己这些心理需求的满足,也就是学会自我关怀,给到自己足够的尊重、认可和理解,当你的需求被看见了,也被补足了,你的情绪也会越来越稳定。推荐你看《生命的重建》《是谁触碰了你的情绪按钮》和《静观自我关怀》。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5有用 · 0评论
我妈总喜欢和我比较?莫名其妙的,为什么会这样?

我妈总喜欢和我比较?莫名其妙的,为什么会这样?

题主,你好!感谢你的信任和敞开,愿意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分享出来。在面对与母亲之间的比较和竞争时,我深感理解你的感受。这种莫名的比较确实让人感到不适和困惑,它像是一道无形的墙,横亘在你与母亲之间,让原本应该充满温暖和支持的亲子关系变得复杂而微妙。首先,我想说的是,你的感受是非常真实且值得被重视的。无论母亲的比较出于何种原因,它们都无疑给你带来了压力和不适。这种感觉并不罕见,很多人在与亲人相处时都会遇到类似的情感纠葛。你并不是孤独的,很多人都在经历着与你相似的困扰。我能想象,当你与母亲一起购买内衣,却遭到她对你身材的质疑时,你的内心一定是五味杂陈。你可能在那一刻感到尴尬、无助,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和吸引力。同样,当你向母亲倾诉被男生欺负的经历,却得到她对你吸引力的否定时,你的心灵无疑又遭受了一次打击。你可能在那一刻感到被误解、被忽视,甚至开始怀疑母亲是否真的关心你。这些经历都让你感到痛苦和困惑。你可能开始质疑,为什么母亲总是要与你比较?为什么她总是看不到你的优点和努力?为什么她总是要用她的标准来衡量你?这些质疑让你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我理解你的感受,因为我也曾经历过类似的情感纠葛。我也曾有过被亲人比较和否定的经历,那种痛苦和无助感让我至今难以忘怀。所以,我能深切地体会到你的痛苦和困惑。我想告诉你,你并不孤单。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在经历着与你相似的困扰。我们都有过被误解、被忽视、被否定的经历。但是,这些经历并不能定义我们的价值和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价值,不应该被任何人的比较和否定所动摇。同时,我也理解你的母亲。她可能也在经历着一些内心的挣扎和困扰。她可能也在试图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却不小心将这种挣扎带到了与你的关系中。她可能并不是真的想要伤害你,只是不知道如何更好地与你相处。在面对这种复杂的情感关系时,我建议你尝试与母亲进行坦诚的沟通。告诉她你的感受,让她知道她的比较和否定给你带来了多大的压力和痛苦。用“I”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避免指责和攻击。例如:“妈妈,当我听到你比较我们的身材时,我感到很不舒服和困惑。我希望我们能更多地支持和鼓励彼此。”同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情感和自我价值。不要让母亲的比较和否定定义你的生活和幸福。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之处和价值,不要因为任何人的比较而动摇自己的自信和自尊。最后,我想告诉你,无论你的母亲如何比较和否定你,你都是一个有价值、有魅力、有能力的人。你的价值不是由任何人的比较和否定所决定的,而是由你自己的内心和行动所定义的。所以,请相信自己,坚持自己的价值和追求,不要让任何人的比较和否定动摇你的自信和决心。你值得被爱、被尊重、被肯定。前面从感情角度探索你遇到的问题,下面从理性角度来看一下。在面对你与母亲之间的比较和竞争时,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现象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一、比较与竞争的心理动因首先,我们需要探讨为什么母亲会不自觉地与你进行比较。这往往与深层的心理动因有关:自我认同与自我价值:母亲可能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也经历了类似的比较,她可能将这种经历内化为了自己的价值观,并不自觉地将其应用在了与你的关系上。通过比较,她试图确认自己的价值和地位。控制与安全感:比较和控制可能是母亲试图维持一种安全感的方式。她可能觉得,如果能在某些方面“胜过”你,就能更好地掌握和控制你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社会期望与角色定位:在某些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母亲可能觉得有必要在某些方面保持“优于”女儿,以符合某种传统的家庭角色定位。嫉妒与羡慕: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可能开始嫉妒你的青春、活力和吸引力。这种嫉妒可能转化为对你的批评和比较。二、比较与竞争的影响母亲与你之间的比较和竞争不仅对她自身有影响,更对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我认知的扭曲:母亲不断的比较可能让你对自己的认知产生扭曲,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和吸引力。情感上的疏离:这种比较和竞争感可能导致你在情感上与母亲产生疏离,你可能会觉得与其分享自己的成就和快乐,不如保持沉默。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受到母亲的比较和否定,你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三、应对策略与建议面对这种复杂的情感关系,以下是一些应对策略与建议:沟通是关键:尝试与母亲进行坦诚的沟通,告诉她你的感受。用“I”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避免指责和攻击。例如:“妈妈,当我听到你比较我们的身材时,我感到很不舒服和困惑。我希望我们能更多地支持和鼓励彼此。”设定边界:明确你的边界和期望。让母亲知道,你不希望在某些方面与她进行比较,并希望她能尊重你的感受和选择。增强自我认知:努力增强自我认知,明确自己的价值和优点。不要让母亲的比较定义你的自我认知。你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寻求他人反馈等方式来更好地了解自己。培养自信与独立性:专注于培养自己的自信和独立性。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之处和价值,不要因为任何人的比较而动摇自己的自信和自尊。你可以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学习新技能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寻求外部支持:如果与母亲的沟通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你可以考虑寻求外部支持,如心理咨询师或家庭治疗师。他们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你更好地处理这种复杂的情感关系。关注母亲的情感需求:尝试理解母亲的情感需求,她可能也在经历一些内心的挣扎和困扰。你可以通过倾听、关心和支持来表达对她的理解和关爱。这有助于缓解你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并促进更好的沟通和理解。四、结论总之,你与母亲之间的比较和竞争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现象。它涉及到深层的心理动因、对你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与建议。通过坦诚的沟通、设定边界、增强自我认知、培养自信与独立性以及寻求外部支持,你可以逐渐改善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比较和竞争感。最重要的是,学会保护自己的情感和自我价值,不让任何人的比较定义你的生活和幸福。记住,你是一个有价值、有魅力、有能力的人,你的价值不是由任何人的比较和否定所决定的,而是由你自己的内心和行动所定义的。

题主,你好!感谢你的信任和敞开,愿意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分享出来。在面对与母亲之间的比较和竞争时,我深感理解你的感受。这种莫名的比较确实让人感到不适和困惑,它像是一道无形的墙,横亘在你与母亲之间,让原本应该充满温暖和支持的亲子关系变得复杂而微妙。首先,我想说的是,你的感受是非常真实且值得被重视的。无论母亲的比较出于何种原因,它们都无疑给你带来了压力和不适。这种感觉并不罕见,很多人在与亲人相处时都会遇到类似的情感纠葛。你并不是孤独的,很多人都在经历着与你相似的困扰。我能想象,当你与母亲一起购买内衣,却遭到她对你身材的质疑时,你的内心一定是五味杂陈。你可能在那一刻感到尴尬、无助,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和吸引力。同样,当你向母亲倾诉被男生欺负的经历,却得到她对你吸引力的否定时,你的心灵无疑又遭受了一次打击。你可能在那一刻感到被误解、被忽视,甚至开始怀疑母亲是否真的关心你。这些经历都让你感到痛苦和困惑。你可能开始质疑,为什么母亲总是要与你比较?为什么她总是看不到你的优点和努力?为什么她总是要用她的标准来衡量你?这些质疑让你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我理解你的感受,因为我也曾经历过类似的情感纠葛。我也曾有过被亲人比较和否定的经历,那种痛苦和无助感让我至今难以忘怀。所以,我能深切地体会到你的痛苦和困惑。我想告诉你,你并不孤单。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在经历着与你相似的困扰。我们都有过被误解、被忽视、被否定的经历。但是,这些经历并不能定义我们的价值和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价值,不应该被任何人的比较和否定所动摇。同时,我也理解你的母亲。她可能也在经历着一些内心的挣扎和困扰。她可能也在试图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却不小心将这种挣扎带到了与你的关系中。她可能并不是真的想要伤害你,只是不知道如何更好地与你相处。在面对这种复杂的情感关系时,我建议你尝试与母亲进行坦诚的沟通。告诉她你的感受,让她知道她的比较和否定给你带来了多大的压力和痛苦。用“I”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避免指责和攻击。例如:“妈妈,当我听到你比较我们的身材时,我感到很不舒服和困惑。我希望我们能更多地支持和鼓励彼此。”同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情感和自我价值。不要让母亲的比较和否定定义你的生活和幸福。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之处和价值,不要因为任何人的比较而动摇自己的自信和自尊。最后,我想告诉你,无论你的母亲如何比较和否定你,你都是一个有价值、有魅力、有能力的人。你的价值不是由任何人的比较和否定所决定的,而是由你自己的内心和行动所定义的。所以,请相信自己,坚持自己的价值和追求,不要让任何人的比较和否定动摇你的自信和决心。你值得被爱、被尊重、被肯定。前面从感情角度探索你遇到的问题,下面从理性角度来看一下。在面对你与母亲之间的比较和竞争时,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复杂现象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一、比较与竞争的心理动因首先,我们需要探讨为什么母亲会不自觉地与你进行比较。这往往与深层的心理动因有关:自我认同与自我价值:母亲可能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也经历了类似的比较,她可能将这种经历内化为了自己的价值观,并不自觉地将其应用在了与你的关系上。通过比较,她试图确认自己的价值和地位。控制与安全感:比较和控制可能是母亲试图维持一种安全感的方式。她可能觉得,如果能在某些方面“胜过”你,就能更好地掌握和控制你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社会期望与角色定位:在某些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母亲可能觉得有必要在某些方面保持“优于”女儿,以符合某种传统的家庭角色定位。嫉妒与羡慕: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可能开始嫉妒你的青春、活力和吸引力。这种嫉妒可能转化为对你的批评和比较。二、比较与竞争的影响母亲与你之间的比较和竞争不仅对她自身有影响,更对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我认知的扭曲:母亲不断的比较可能让你对自己的认知产生扭曲,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和吸引力。情感上的疏离:这种比较和竞争感可能导致你在情感上与母亲产生疏离,你可能会觉得与其分享自己的成就和快乐,不如保持沉默。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受到母亲的比较和否定,你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三、应对策略与建议面对这种复杂的情感关系,以下是一些应对策略与建议:沟通是关键:尝试与母亲进行坦诚的沟通,告诉她你的感受。用“I”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避免指责和攻击。例如:“妈妈,当我听到你比较我们的身材时,我感到很不舒服和困惑。我希望我们能更多地支持和鼓励彼此。”设定边界:明确你的边界和期望。让母亲知道,你不希望在某些方面与她进行比较,并希望她能尊重你的感受和选择。增强自我认知:努力增强自我认知,明确自己的价值和优点。不要让母亲的比较定义你的自我认知。你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寻求他人反馈等方式来更好地了解自己。培养自信与独立性:专注于培养自己的自信和独立性。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之处和价值,不要因为任何人的比较而动摇自己的自信和自尊。你可以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学习新技能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寻求外部支持:如果与母亲的沟通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你可以考虑寻求外部支持,如心理咨询师或家庭治疗师。他们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你更好地处理这种复杂的情感关系。关注母亲的情感需求:尝试理解母亲的情感需求,她可能也在经历一些内心的挣扎和困扰。你可以通过倾听、关心和支持来表达对她的理解和关爱。这有助于缓解你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并促进更好的沟通和理解。四、结论总之,你与母亲之间的比较和竞争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现象。它涉及到深层的心理动因、对你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与建议。通过坦诚的沟通、设定边界、增强自我认知、培养自信与独立性以及寻求外部支持,你可以逐渐改善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减少不必要的比较和竞争感。最重要的是,学会保护自己的情感和自我价值,不让任何人的比较定义你的生活和幸福。记住,你是一个有价值、有魅力、有能力的人,你的价值不是由任何人的比较和否定所决定的,而是由你自己的内心和行动所定义的。

5有用 · 0评论
我发现父母经常屏蔽我说的话,感觉很不信任我,怎么办

我发现父母经常屏蔽我说的话,感觉很不信任我,怎么办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感受到你希望获得妈妈的重视、信任和认可,但是妈妈的行为让你觉得她不认可你,不相信你说的,这让你很烦。非常理解你的感受,作为女儿,我也有过类似这样的烦恼,有一些经验,分享给你。可以试着去和妈妈进行坦诚地交流,或许我们觉得她不认可自己,但从她的角度来看并不是这样。我们也可以去表达需要她认可自己,并告诉她需要如何具体才能给到我们支持。我也曾因为父母对自己的不认可而烦恼,后来,我会找到一些机会直接向他们表达,坦诚地告诉他们我特别在意他们的认可,希望他们可以给到我认可和信任,结果,他们却说,自己并没有不认可我,而且还会举出很多证据说明他们是认可我的,我才明白,其实,有时候疏于沟通,我们会因为父母的某些行为产生误会,在他们看来并不是不认可和不信任,而在我们看来却是对自己的不认可和不信任。那么,我们希望父母可以如何做才是认可自己和信任自己呢?比如,她是不是需要在和你说完之后给到你一句什么具体的肯定的话的回应,或者需要如何具体做才会让你觉得对你是认可和信任的呢?这部分我们也需要去向她表达,否则,她并不知道该如何支持到你。2.如果妈妈没有能力做到对自己的认可和信任,也不要认为自己就是不值得被认可和信任的,我们可以通过其他合理的方式来满足自己这部分的需求。当然,如果你确信妈妈是真的对你有些不认可和不信任,而且你去表达了之后甚至继续被她否定,那么,请不要认为自己就是不值得被认可和被信任的,这只是因为你的妈妈没有能力做到你认可和信任,这是她的局限性,她给不了你你所想要的需求。那么,如果我们继续找她要,她还是给不了,这就容易进入一个不良的循环,而要打破这个循环,我们需要调整对妈妈的期待,放下在和她的关系中这部分的需求,到能够给到你这部分需求满足的关系中去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你可以去找一位匹配的心理咨询师,补足自己这部分的心理营养,将咨询师对自己的认可、信任内化,最终形成对自己的认可和信任;也可以加入一个支持性的团体,在团体中,团体成员之间无条件的接纳,对你的信任,支持和认可,也可以给到你力量,这些感受也能够最终成为你的一部分,让你学会自我认可和提升对自己的信任程度;而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做自己的内在父母,其实,我们的内在就是本自具足的,我们渴望父母给到自己的认可和信任,我们的内在都有,我就是通过自我关怀的方式,做了大量的自我认可的练习,以及持续地信任和支持自己,最终逐渐让自己的内在变得充盈,而当我足够认可自己了之后,父母是否认可自己,他人是否信任自己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我的内在已经有了,就不需要到外界去索取了。而奇妙的是,当我越来越认可自己,越来越信任自己,父母和身边的人也越来越认可我和信任我,所以,改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哦~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感受到你希望获得妈妈的重视、信任和认可,但是妈妈的行为让你觉得她不认可你,不相信你说的,这让你很烦。非常理解你的感受,作为女儿,我也有过类似这样的烦恼,有一些经验,分享给你。可以试着去和妈妈进行坦诚地交流,或许我们觉得她不认可自己,但从她的角度来看并不是这样。我们也可以去表达需要她认可自己,并告诉她需要如何具体才能给到我们支持。我也曾因为父母对自己的不认可而烦恼,后来,我会找到一些机会直接向他们表达,坦诚地告诉他们我特别在意他们的认可,希望他们可以给到我认可和信任,结果,他们却说,自己并没有不认可我,而且还会举出很多证据说明他们是认可我的,我才明白,其实,有时候疏于沟通,我们会因为父母的某些行为产生误会,在他们看来并不是不认可和不信任,而在我们看来却是对自己的不认可和不信任。那么,我们希望父母可以如何做才是认可自己和信任自己呢?比如,她是不是需要在和你说完之后给到你一句什么具体的肯定的话的回应,或者需要如何具体做才会让你觉得对你是认可和信任的呢?这部分我们也需要去向她表达,否则,她并不知道该如何支持到你。2.如果妈妈没有能力做到对自己的认可和信任,也不要认为自己就是不值得被认可和信任的,我们可以通过其他合理的方式来满足自己这部分的需求。当然,如果你确信妈妈是真的对你有些不认可和不信任,而且你去表达了之后甚至继续被她否定,那么,请不要认为自己就是不值得被认可和被信任的,这只是因为你的妈妈没有能力做到你认可和信任,这是她的局限性,她给不了你你所想要的需求。那么,如果我们继续找她要,她还是给不了,这就容易进入一个不良的循环,而要打破这个循环,我们需要调整对妈妈的期待,放下在和她的关系中这部分的需求,到能够给到你这部分需求满足的关系中去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你可以去找一位匹配的心理咨询师,补足自己这部分的心理营养,将咨询师对自己的认可、信任内化,最终形成对自己的认可和信任;也可以加入一个支持性的团体,在团体中,团体成员之间无条件的接纳,对你的信任,支持和认可,也可以给到你力量,这些感受也能够最终成为你的一部分,让你学会自我认可和提升对自己的信任程度;而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做自己的内在父母,其实,我们的内在就是本自具足的,我们渴望父母给到自己的认可和信任,我们的内在都有,我就是通过自我关怀的方式,做了大量的自我认可的练习,以及持续地信任和支持自己,最终逐渐让自己的内在变得充盈,而当我足够认可自己了之后,父母是否认可自己,他人是否信任自己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我的内在已经有了,就不需要到外界去索取了。而奇妙的是,当我越来越认可自己,越来越信任自己,父母和身边的人也越来越认可我和信任我,所以,改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哦~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6有用 · 0评论
很多人传大龄未婚的视频给我,单身的人晚年很悲催吗?

很多人传大龄未婚的视频给我,单身的人晚年很悲催吗?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我想,晚年是否悲催和是否单身没有直接的关系,有的人晚年不是单身,不是也有过得悲催的么;而有的人虽然单身,但晚年也可以过得非常幸福。你说你想脱单,我想其实我们也并不是要为了脱单而脱单,我们需要看清楚自己在关系中需要的是什么,如果是不好的关系,在关系里你没有办法得到你想要的需求,或许单身更好,但如果能够遇到和你匹配的人,你在关系里能够和对方相互协作,互相支持,那么,这样的关系才能给你带来滋养和支持,才是你需要的,你说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是否单身与晚年是否悲催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我们看看身边,包括一些明星,有很多人虽然单身,但是他们有足够的钱可以到处旅游,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自己喜欢的圈子,每天过得非常享受和开心,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没人照顾,被人嫌弃,或者躺在病床上呻吟,因为这其实也是一种刻板印象,觉得人到了老年期,就会如此衰弱,但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到了老年依然神采奕奕,精神抖擞,身体健康,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个人觉得这和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内在的积极信念也是有关的。而再反观一些在关系中的人,到了晚年也并不一定就是幸福的,会因为在关系中一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和关心,总是抱怨,觉得自己不幸福的人也不在少数。所以,是否单身和晚年是否悲催或幸福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因为一个人是否是幸福的,最终还是取决于他自己是否能够让自己幸福,不管是单身还是拥有亲密关系,他是否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2.不管是单身,还是结婚,都要让自己幸福,只有幸福的人,并且一直重复幸福模式的人,才能够拥有幸福的晚年。其实,就像我在开头说的,我们结婚,我们想要脱单,是为了让自己可以在关系中获得自己想要的需求,如果我们可以遇到这样的匹配的关系,那很好,因为这样的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幸福,但是如果我们遇到的关系是让自己消耗的关系,那么,反而会让自己的体验不那么好。正如李健说的:好的婚姻让人如虎添翼,而差的婚姻让人雪上加霜。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我们的需求分为:生存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你是否都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呢?如果你是单身的状态,你也能够通过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这些需求,比如有生活的保障,有安全的保障,有属于自己的圈子和团体,能够被人尊重和尊重自己,也能够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实现自己的价值,我想,就算你不在关系里,你也会觉得人生是圆满而幸福的;如果你脱单了,在好的亲密关系里,这些需求也都可以得到满足,那么,相信你也会觉得是幸福和圆满的。所以,在我看来,不管是单身,还是结婚,都要让自己幸福,只有幸福的人,并且一直重复幸福模式的人,才能够拥有幸福的晚年,正如《生命的重建》的作者露易丝.海一样,不管是在关系里,还是单身的状态,都可以好好爱自己,照顾好自己的需求,重视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幸福,所以,她的晚年是健康幸福和圆满的。其实,人是可以无疾而终的,也是可以安享晚年,快乐地度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的,包括晚年的阶段,这是我所相信的,你愿意相信吗?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我想,晚年是否悲催和是否单身没有直接的关系,有的人晚年不是单身,不是也有过得悲催的么;而有的人虽然单身,但晚年也可以过得非常幸福。你说你想脱单,我想其实我们也并不是要为了脱单而脱单,我们需要看清楚自己在关系中需要的是什么,如果是不好的关系,在关系里你没有办法得到你想要的需求,或许单身更好,但如果能够遇到和你匹配的人,你在关系里能够和对方相互协作,互相支持,那么,这样的关系才能给你带来滋养和支持,才是你需要的,你说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是否单身与晚年是否悲催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我们看看身边,包括一些明星,有很多人虽然单身,但是他们有足够的钱可以到处旅游,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自己喜欢的圈子,每天过得非常享受和开心,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没人照顾,被人嫌弃,或者躺在病床上呻吟,因为这其实也是一种刻板印象,觉得人到了老年期,就会如此衰弱,但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到了老年依然神采奕奕,精神抖擞,身体健康,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个人觉得这和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内在的积极信念也是有关的。而再反观一些在关系中的人,到了晚年也并不一定就是幸福的,会因为在关系中一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和关心,总是抱怨,觉得自己不幸福的人也不在少数。所以,是否单身和晚年是否悲催或幸福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因为一个人是否是幸福的,最终还是取决于他自己是否能够让自己幸福,不管是单身还是拥有亲密关系,他是否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2.不管是单身,还是结婚,都要让自己幸福,只有幸福的人,并且一直重复幸福模式的人,才能够拥有幸福的晚年。其实,就像我在开头说的,我们结婚,我们想要脱单,是为了让自己可以在关系中获得自己想要的需求,如果我们可以遇到这样的匹配的关系,那很好,因为这样的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幸福,但是如果我们遇到的关系是让自己消耗的关系,那么,反而会让自己的体验不那么好。正如李健说的:好的婚姻让人如虎添翼,而差的婚姻让人雪上加霜。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我们的需求分为:生存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你是否都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呢?如果你是单身的状态,你也能够通过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这些需求,比如有生活的保障,有安全的保障,有属于自己的圈子和团体,能够被人尊重和尊重自己,也能够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实现自己的价值,我想,就算你不在关系里,你也会觉得人生是圆满而幸福的;如果你脱单了,在好的亲密关系里,这些需求也都可以得到满足,那么,相信你也会觉得是幸福和圆满的。所以,在我看来,不管是单身,还是结婚,都要让自己幸福,只有幸福的人,并且一直重复幸福模式的人,才能够拥有幸福的晚年,正如《生命的重建》的作者露易丝.海一样,不管是在关系里,还是单身的状态,都可以好好爱自己,照顾好自己的需求,重视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幸福,所以,她的晚年是健康幸福和圆满的。其实,人是可以无疾而终的,也是可以安享晚年,快乐地度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的,包括晚年的阶段,这是我所相信的,你愿意相信吗?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5有用 · 0评论
怎么突破原生家庭的创伤,以及个人成长的疼痛感?

怎么突破原生家庭的创伤,以及个人成长的疼痛感?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古道西风瘦驴。我也是90后,小时候家里也没那么富裕,父母忙着为生计奔波,并不能照顾到我们的需要,加上传统家长的逻辑,他们可能也不太能关注孩子内心的需要,我小时候也是在小心翼翼摸索中长大的,比较能理解题主的难受,请允许我给题主个抱抱。【关于留在家乡和远行】所有的自由都是戴着镣铐的舞蹈,父母的知识面有限,可能也并不清楚怎样的人生才是适合题主的人生,在父母传统的思想里,或许觉得安稳一生就是最好的,也或者觉得孩子在身边才能被照顾到,也怕孩子外出吃亏,父母有父母的顾虑,尝试看到他们没有正确表达的关爱,或许会让题主没那么难受。我自己曾经也因为高考志愿和父母拉锯过,最终败给了父母,但是刨除他们强势要求的背后,其实都是对我的关爱,因为我身体不好,因为我是女孩子,所以他们不想让我走太远,20多岁的时候不能理解,现在回看,甚至会因为当时吵架而内疚。走一条自己属于自己的路,注定是充满艰辛的,没有可以依靠的人,没有可以学习的成功范例,需要自己摸索前进,委屈也没有人可以倾诉,需要自己搞定衣食住行,题主会觉得做自己的主人一切都变了,其实很正常,这是我们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必经之路。【关于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有的人一辈子都到不了罗马,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拿自己和别人比,注定会让自己受伤难过,题主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会感觉受挫和不开心并不奇怪。有人说:幸福源于比较,不幸也源于比较,如果想让自己不幸福,就找个人进行错误的比较吧,这会让我们一直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批判。尝试看到别人的闪光点,并让自己向别人看齐,或许会让题主感受好一些,并且可以收获积极的改变。【讨好型人格】或许来源于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这样,题主或许可以问问自己,自己不讨好,别人生气了,那又能怎样呢?如果别人做一个让自己无法接受的要求(比如要求你天天给他买饭不付钱),你也会讨好吗?还是选择考虑自己的需要呢?如果别人开心和自己开心只能选一个,题主会怎么选呢?尝试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或许会让题主拒绝时更坚定。关于上台表演,题主可以感受下,自己从小到大,周围有百分之多少的人会上台表演呢?或许不到30%,这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自卑,比如有自己的侧重点等等,自己以前不能表演,以后是否能练习并争取机会呢?试着减少全盘否定思维,以前不好,以后也没有希望了。关于【被爱】,我们确实会希望通过别人的爱证明自己值得被好好爱护,但是当父母忙于生计,可能很难好好的去爱孩子,这不是题主的错,也不是父母的错,看到自己拥有的,可能会让题主更温暖,比如题主了解过父母为什么希望自己留在老家吗?是为了控制还是怕题主吃苦呢?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当我们内心有个沙漏却希望从外界获得爱,可能劳而无功(有多少爱都会漏掉),题主或许可以尝试先从自我关爱开始,看到自己的需要,委屈,抱抱自己,以后自己有能力好好爱自己。【关于被爱】题主或许可以想一个问题,喝水被呛到了,题主以后会停止喝水吗?或许不会,那以前没有被爱能证明自己不值得被爱吗?或许也不能,试着避免消极否定思维,或许会让题主更有力量感。题主不爱自己的原因是什么呢?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吗?还是习得性无助和原生家庭养成的惯性思维,让题主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呢?尝试与惯性思维对抗,找到自己的力量,或许会让题主一点点改变。题主或许可以尝试写情绪日记,看到情绪没唤起的引爆点,或许有助于题主看到自己被压抑的情绪,一点点释放和被照顾,有助于题主卸下压力。尝试转念,不给自己贴标签,很喜欢一句话,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不努力一定没有结果,想要种彩票,至少先要买彩票,想要找到爱自己的人至少先要做一件爱自己的事。我们每个人的心理能量都是有限的,做不到一直正向,所以题主会有情绪低谷,没有谁会喜欢与一个消耗自己情绪的人一直保持密切链接,自己的心理能量会接不住,从而想要逃离,题主或许可以尝试先提升自己的心理能量。减少独处,尝试走出去,或许与正能量的人在一起,当我们与喜欢的人一起互动时,或许可以收获积极力量,减少内耗。所有的外在力量都只能是辅助,如果题主不是内心想调整,可能很难激发内在动力做出有限改变。有两种思维逻辑:一种是尝试~失败~放弃;另一种是:尝试~失败~再尝试;我们一定有许多事情需要用第二种思维方式解决的,比如第一次学走路,练筷子等等,尝试把爱自己也变成需要反复练习的事情,或许会让题主更有力量。胖子不是一口吃出来的,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题主或许不必着急对自己有些耐心,或许会让题主感受好很多。情绪没有好坏之分,都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看到自己的内在情绪,滋养需要,或许有助于题主一点点的改变。爱自己,成长,适应环境都是一件需要刻意练的事情,没有谁生来就会,题主或许需要跟自己说:慢慢来,别着急!推荐阅读《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一念之转》,《过好自己说了不算的一生》。祝好!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古道西风瘦驴。我也是90后,小时候家里也没那么富裕,父母忙着为生计奔波,并不能照顾到我们的需要,加上传统家长的逻辑,他们可能也不太能关注孩子内心的需要,我小时候也是在小心翼翼摸索中长大的,比较能理解题主的难受,请允许我给题主个抱抱。【关于留在家乡和远行】所有的自由都是戴着镣铐的舞蹈,父母的知识面有限,可能也并不清楚怎样的人生才是适合题主的人生,在父母传统的思想里,或许觉得安稳一生就是最好的,也或者觉得孩子在身边才能被照顾到,也怕孩子外出吃亏,父母有父母的顾虑,尝试看到他们没有正确表达的关爱,或许会让题主没那么难受。我自己曾经也因为高考志愿和父母拉锯过,最终败给了父母,但是刨除他们强势要求的背后,其实都是对我的关爱,因为我身体不好,因为我是女孩子,所以他们不想让我走太远,20多岁的时候不能理解,现在回看,甚至会因为当时吵架而内疚。走一条自己属于自己的路,注定是充满艰辛的,没有可以依靠的人,没有可以学习的成功范例,需要自己摸索前进,委屈也没有人可以倾诉,需要自己搞定衣食住行,题主会觉得做自己的主人一切都变了,其实很正常,这是我们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必经之路。【关于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有的人一辈子都到不了罗马,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拿自己和别人比,注定会让自己受伤难过,题主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会感觉受挫和不开心并不奇怪。有人说:幸福源于比较,不幸也源于比较,如果想让自己不幸福,就找个人进行错误的比较吧,这会让我们一直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批判。尝试看到别人的闪光点,并让自己向别人看齐,或许会让题主感受好一些,并且可以收获积极的改变。【讨好型人格】或许来源于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这样,题主或许可以问问自己,自己不讨好,别人生气了,那又能怎样呢?如果别人做一个让自己无法接受的要求(比如要求你天天给他买饭不付钱),你也会讨好吗?还是选择考虑自己的需要呢?如果别人开心和自己开心只能选一个,题主会怎么选呢?尝试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或许会让题主拒绝时更坚定。关于上台表演,题主可以感受下,自己从小到大,周围有百分之多少的人会上台表演呢?或许不到30%,这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自卑,比如有自己的侧重点等等,自己以前不能表演,以后是否能练习并争取机会呢?试着减少全盘否定思维,以前不好,以后也没有希望了。关于【被爱】,我们确实会希望通过别人的爱证明自己值得被好好爱护,但是当父母忙于生计,可能很难好好的去爱孩子,这不是题主的错,也不是父母的错,看到自己拥有的,可能会让题主更温暖,比如题主了解过父母为什么希望自己留在老家吗?是为了控制还是怕题主吃苦呢?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当我们内心有个沙漏却希望从外界获得爱,可能劳而无功(有多少爱都会漏掉),题主或许可以尝试先从自我关爱开始,看到自己的需要,委屈,抱抱自己,以后自己有能力好好爱自己。【关于被爱】题主或许可以想一个问题,喝水被呛到了,题主以后会停止喝水吗?或许不会,那以前没有被爱能证明自己不值得被爱吗?或许也不能,试着避免消极否定思维,或许会让题主更有力量感。题主不爱自己的原因是什么呢?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吗?还是习得性无助和原生家庭养成的惯性思维,让题主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呢?尝试与惯性思维对抗,找到自己的力量,或许会让题主一点点改变。题主或许可以尝试写情绪日记,看到情绪没唤起的引爆点,或许有助于题主看到自己被压抑的情绪,一点点释放和被照顾,有助于题主卸下压力。尝试转念,不给自己贴标签,很喜欢一句话,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不努力一定没有结果,想要种彩票,至少先要买彩票,想要找到爱自己的人至少先要做一件爱自己的事。我们每个人的心理能量都是有限的,做不到一直正向,所以题主会有情绪低谷,没有谁会喜欢与一个消耗自己情绪的人一直保持密切链接,自己的心理能量会接不住,从而想要逃离,题主或许可以尝试先提升自己的心理能量。减少独处,尝试走出去,或许与正能量的人在一起,当我们与喜欢的人一起互动时,或许可以收获积极力量,减少内耗。所有的外在力量都只能是辅助,如果题主不是内心想调整,可能很难激发内在动力做出有限改变。有两种思维逻辑:一种是尝试~失败~放弃;另一种是:尝试~失败~再尝试;我们一定有许多事情需要用第二种思维方式解决的,比如第一次学走路,练筷子等等,尝试把爱自己也变成需要反复练习的事情,或许会让题主更有力量。胖子不是一口吃出来的,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题主或许不必着急对自己有些耐心,或许会让题主感受好很多。情绪没有好坏之分,都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看到自己的内在情绪,滋养需要,或许有助于题主一点点的改变。爱自己,成长,适应环境都是一件需要刻意练的事情,没有谁生来就会,题主或许需要跟自己说:慢慢来,别着急!推荐阅读《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一念之转》,《过好自己说了不算的一生》。祝好!

5有用 · 0评论
我跟最好的朋友“断崖式”冷战了,怎么办?

我跟最好的朋友“断崖式”冷战了,怎么办?

你好。看得出来你很重视这份友谊,可能正是因为把她视为最好的朋友、又在很多话题上那么谈得来,所以会对彼此的关系有比一般朋友更高的期待。当你需要支持的时候她没有及时回应、或者表达了拒绝,你自然会感觉有些受伤、好像自己在好朋友心里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确实,再投缘的两个人也会有所差异的,你发现自己和好友的交友模式以及处理矛盾的方法有比较明显的不同。你渴望更紧密的联结、一起化解矛盾,而朋友似乎需要保持一些距离、对矛盾也偏向于回避。在各种关系当中有一种“追逃”模式很常见,虽然你和朋友看起来并不是很明显的追逃模式、但有类似之处,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概念来理解关系中的矛盾。“追”的一方希望更靠近、希望得到对方的回应来确认友谊/感情,碰到拒绝和疏离的反应时会感到失落和受挫,甚至有时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被重视、能够得到好的友谊。而“逃”的一方可能也是缺少安全感的,太近的关系让她不安、害怕自己无法满足朋友的期待或者担心失去自己的自主性,会希望保持一定距离以获得掌控感。你提到这位朋友在跟别人相处时也会回避矛盾,所以她可能并不是对你们的友谊不够投入,而是她已经形成了偏回避的人际模式、要改变当然很不容易。我们知道,友情没有标准的模式、而有很多种色彩和面貌。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经历和个性都不相同,也就形成了各有差异的对待友情的认知与态度。朋友身上有你欣赏的部分,和她交往或许能带给你不少愉快的体验和成长的动力;但她身上也有让你觉得不舒服的部分、比如她的回避和情绪管理,由此你看到了她是一个有着多面特质的普通人。也许可以试着对关系做一些“去理想化”的定义,就像你提到“距离产生美”的关系,不失为一个舒服的选择呢。大部分人都经历过重要关系中的“冷战”,可以先不急着做改变,还可以把“冷战”用“冷静期”来替代。我们遇到矛盾和冲突会产生强烈的情绪感受,本来就需要时间平复和疏解的,同时也籍此机会给彼此一些空间。在这段时间我们可以投入到其他能带来积极体验的事情当中,照顾好自己的生活才能有更多资源去应对关系中的矛盾,而且当我们对自己有了更多认可之后也会有更多力量感,无论主动联系对方还是再等待一下、我们都会觉得这是自主的选择而非委屈自己的被动行为。

你好。看得出来你很重视这份友谊,可能正是因为把她视为最好的朋友、又在很多话题上那么谈得来,所以会对彼此的关系有比一般朋友更高的期待。当你需要支持的时候她没有及时回应、或者表达了拒绝,你自然会感觉有些受伤、好像自己在好朋友心里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确实,再投缘的两个人也会有所差异的,你发现自己和好友的交友模式以及处理矛盾的方法有比较明显的不同。你渴望更紧密的联结、一起化解矛盾,而朋友似乎需要保持一些距离、对矛盾也偏向于回避。在各种关系当中有一种“追逃”模式很常见,虽然你和朋友看起来并不是很明显的追逃模式、但有类似之处,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概念来理解关系中的矛盾。“追”的一方希望更靠近、希望得到对方的回应来确认友谊/感情,碰到拒绝和疏离的反应时会感到失落和受挫,甚至有时会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被重视、能够得到好的友谊。而“逃”的一方可能也是缺少安全感的,太近的关系让她不安、害怕自己无法满足朋友的期待或者担心失去自己的自主性,会希望保持一定距离以获得掌控感。你提到这位朋友在跟别人相处时也会回避矛盾,所以她可能并不是对你们的友谊不够投入,而是她已经形成了偏回避的人际模式、要改变当然很不容易。我们知道,友情没有标准的模式、而有很多种色彩和面貌。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经历和个性都不相同,也就形成了各有差异的对待友情的认知与态度。朋友身上有你欣赏的部分,和她交往或许能带给你不少愉快的体验和成长的动力;但她身上也有让你觉得不舒服的部分、比如她的回避和情绪管理,由此你看到了她是一个有着多面特质的普通人。也许可以试着对关系做一些“去理想化”的定义,就像你提到“距离产生美”的关系,不失为一个舒服的选择呢。大部分人都经历过重要关系中的“冷战”,可以先不急着做改变,还可以把“冷战”用“冷静期”来替代。我们遇到矛盾和冲突会产生强烈的情绪感受,本来就需要时间平复和疏解的,同时也籍此机会给彼此一些空间。在这段时间我们可以投入到其他能带来积极体验的事情当中,照顾好自己的生活才能有更多资源去应对关系中的矛盾,而且当我们对自己有了更多认可之后也会有更多力量感,无论主动联系对方还是再等待一下、我们都会觉得这是自主的选择而非委屈自己的被动行为。

7有用 · 0评论
我妈最多一个月挣过5.8w,好卑微羡慕有钱人怎么办

我妈最多一个月挣过5.8w,好卑微羡慕有钱人怎么办

先抱抱,虽然隔着屏幕,但也希望玥玥可以感受到我这边的一点支持和温暖。或许你会觉得有很多钱了,就能解决你所担心的问题;或许你也会觉得,当你的学习好了,也能解决一些问题,实际上,真正的问题或许并不在于是不是有钱,也并不在于你的学习成绩,而在你的内心深处你真正想要的真的是钱或者说可以到美国去留学吗?或许也不是,你想要的是不是其实就是妈妈的爱或者说那种来自父母的温暖和认可,以及一种稳定的安全感呢?我知道,为了让自己在各方面变好,为了让父母不那么操心,不管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在你自己的个人成长方面,你都又在努力,你也真的很努力了,很不容易,你需要看见自己的努力,也需要看到自己内在的力量,同时,也需要去分清楚对于自己来说,哪些是自己能够改变的,哪些是自己改变不了的,咱们就去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对于改变不了的事情其实选择放下,是一个更明智的选择,因为为此焦虑、纠结和抱怨,依然是改变不了,但当我们能够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够改变的部分,看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给自己立下一个理想和目标,一步一步去走向自己想要的方向,那么,你会变得越来越有力量,也最终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给你的建议是:1.问问自己,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些是必须通过取得好成绩、出国以及拥有很多钱才能够获得的吗?虽然,在你的描述中一直在强调要是家里有更多的钱就好了,要是自己的学习成绩不那么烂就好了,但实际上,我们看看这实际上的很多人,他们并没有多少钱,很多孩子他们的学习也并不是很好,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可以过得开心和幸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的幸福和开心寄托在有多少钱以及是否能够出国,或者说是不是学习好这些标签上。是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给自己的幸福加上一些标签或者说砝码,觉得只有这样才会幸福,这不是你的错,可能是因为你受到了父母的影响,或者周围文化环境的影响等形成了这样的想法和信念,所以,当你认同自己必须学习好,家里需要拥有很多钱才能够让自己更幸福,但现实却又和自己的期待不一致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失落,很冲突。但实际上,在我们改变不了现实的时候,我们还有一个方向是可以调整自己的期待,心理学中说要学会接纳,不仅是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真实、客观的自己,也包括要接纳现实的生活情况,接纳自己真实的生活,因为,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会因为我们接纳或不接纳就发生变化,但当我们能够接纳,我们的内在会更平和,然后,我们才能够把这部分对抗的精力用在真正可以去改变的行动上。而实际上,或许你真正想要的并不是出国留学的机会,也并不是真的家里有很多钱,而是爱,是温暖和关心,是足够的安全感,所以你说你希望有一个北京内环最好是一环的男友,那么,你希望他能够提供给你的是什么呢?我想一定是你想从父母那里得到却一直没有得到的心理营养和需求,对不对?不要因为自己有这些需求而觉得自己不对,这是很正常的需求,你值得被爱,你值得被温暖地对待,你值得被关心和被关怀,只是由于你父母的局限性,他们给不到你这些,你在和他们的关系里似乎只能通过好好学习来获得联结,而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就是给你足够多的钱出国留学……他们其实也不是不爱你,只是不知道用你所期待的方式来爱你,如果可以的话,可以试着去和他们沟通,但是如果他们能力有限,给不到你的话,你可以找到好的亲密关系也是不错的选择,而更重要的是不要忘了,其实你是可以学习去好好爱自己的。2.关于和父母的关系,你没有办法去承担他们的课题,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的部分,做好你自己能够做的就可以了。父母有他们自己的相处模式,也有他们自己的成长课题,你也没有办法去承担他们的课题,因为那需要他们自己去成长,如果他们自己不愿意改变,我们是很难改变他们的。当然,你也是可以去做你能够做的一些事情,比如,可以试着在关系中进行真诚一致的表达,告诉他们你需要的是什么,告诉他们你的真实感受、需求以及对他们的具体期待,让他们知道你想要的爱是什么,让他们知道可以如何真正支持到你。当然,作为学生,我们确实也需要去做好自己现在需要做的事情,但不必给自己过多的压力,就像上次我回答的你的那个问题,咱们就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目标,做自己能够做的就好。因为超出你的能力范围的事情,其实就算焦虑、纠结也没什么用,倒不如把精力省下来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而关于未来的一些担忧,其实也是因为内在没有安全感,这些你所但有的事情也还没有发生,我们的担忧除了给自己带来紧张和焦虑之外也并没有什么好处,还是需要把注意力拉回来,就做好自己现在可以做的,因为只有当下才是你真正能够掌控的,你说呢?3.学会好好爱自己,练习自我关怀,爱满则溢,当你的内在充满爱,你的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和谐,在很多方面,你也会觉得越来越顺利,我相信你一定会越来越好的。而要想提升内在的安全感,面对这么多你所担忧的不确定的部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学会好好爱自己,学会自我关怀。你知道吗?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是本自具足的,我们的内在有所有我们期待别人给到自己的心理营养,不管是被爱、被关心、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还是被认可、被尊重、被支持……当你真的能够给到自己足够的心理营养,你的内在充满爱,你的内心就会变得越来越和谐,那么,你的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和谐。或许你会觉得只有当别人喜欢你自己,你才能够喜欢自己,但实际上我们需要反过来,当你自己足够喜欢你自己的时候,别人才会喜欢你。所以,有一句话叫做: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希望你可以继续好好做咨询,咨询也是一种很好的爱自己的方式,因为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对我们的友善的态度也可以内化为我们对待自己的关怀态度。感兴趣的话,可以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比如《自我关怀的力量》《静观自我关怀》《不完美才美》。以上,供你参考,祝福你~

先抱抱,虽然隔着屏幕,但也希望玥玥可以感受到我这边的一点支持和温暖。或许你会觉得有很多钱了,就能解决你所担心的问题;或许你也会觉得,当你的学习好了,也能解决一些问题,实际上,真正的问题或许并不在于是不是有钱,也并不在于你的学习成绩,而在你的内心深处你真正想要的真的是钱或者说可以到美国去留学吗?或许也不是,你想要的是不是其实就是妈妈的爱或者说那种来自父母的温暖和认可,以及一种稳定的安全感呢?我知道,为了让自己在各方面变好,为了让父母不那么操心,不管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在你自己的个人成长方面,你都又在努力,你也真的很努力了,很不容易,你需要看见自己的努力,也需要看到自己内在的力量,同时,也需要去分清楚对于自己来说,哪些是自己能够改变的,哪些是自己改变不了的,咱们就去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对于改变不了的事情其实选择放下,是一个更明智的选择,因为为此焦虑、纠结和抱怨,依然是改变不了,但当我们能够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够改变的部分,看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给自己立下一个理想和目标,一步一步去走向自己想要的方向,那么,你会变得越来越有力量,也最终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方。给你的建议是:1.问问自己,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些是必须通过取得好成绩、出国以及拥有很多钱才能够获得的吗?虽然,在你的描述中一直在强调要是家里有更多的钱就好了,要是自己的学习成绩不那么烂就好了,但实际上,我们看看这实际上的很多人,他们并没有多少钱,很多孩子他们的学习也并不是很好,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可以过得开心和幸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的幸福和开心寄托在有多少钱以及是否能够出国,或者说是不是学习好这些标签上。是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给自己的幸福加上一些标签或者说砝码,觉得只有这样才会幸福,这不是你的错,可能是因为你受到了父母的影响,或者周围文化环境的影响等形成了这样的想法和信念,所以,当你认同自己必须学习好,家里需要拥有很多钱才能够让自己更幸福,但现实却又和自己的期待不一致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失落,很冲突。但实际上,在我们改变不了现实的时候,我们还有一个方向是可以调整自己的期待,心理学中说要学会接纳,不仅是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真实、客观的自己,也包括要接纳现实的生活情况,接纳自己真实的生活,因为,真实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不会因为我们接纳或不接纳就发生变化,但当我们能够接纳,我们的内在会更平和,然后,我们才能够把这部分对抗的精力用在真正可以去改变的行动上。而实际上,或许你真正想要的并不是出国留学的机会,也并不是真的家里有很多钱,而是爱,是温暖和关心,是足够的安全感,所以你说你希望有一个北京内环最好是一环的男友,那么,你希望他能够提供给你的是什么呢?我想一定是你想从父母那里得到却一直没有得到的心理营养和需求,对不对?不要因为自己有这些需求而觉得自己不对,这是很正常的需求,你值得被爱,你值得被温暖地对待,你值得被关心和被关怀,只是由于你父母的局限性,他们给不到你这些,你在和他们的关系里似乎只能通过好好学习来获得联结,而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就是给你足够多的钱出国留学……他们其实也不是不爱你,只是不知道用你所期待的方式来爱你,如果可以的话,可以试着去和他们沟通,但是如果他们能力有限,给不到你的话,你可以找到好的亲密关系也是不错的选择,而更重要的是不要忘了,其实你是可以学习去好好爱自己的。2.关于和父母的关系,你没有办法去承担他们的课题,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的部分,做好你自己能够做的就可以了。父母有他们自己的相处模式,也有他们自己的成长课题,你也没有办法去承担他们的课题,因为那需要他们自己去成长,如果他们自己不愿意改变,我们是很难改变他们的。当然,你也是可以去做你能够做的一些事情,比如,可以试着在关系中进行真诚一致的表达,告诉他们你需要的是什么,告诉他们你的真实感受、需求以及对他们的具体期待,让他们知道你想要的爱是什么,让他们知道可以如何真正支持到你。当然,作为学生,我们确实也需要去做好自己现在需要做的事情,但不必给自己过多的压力,就像上次我回答的你的那个问题,咱们就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目标,做自己能够做的就好。因为超出你的能力范围的事情,其实就算焦虑、纠结也没什么用,倒不如把精力省下来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而关于未来的一些担忧,其实也是因为内在没有安全感,这些你所但有的事情也还没有发生,我们的担忧除了给自己带来紧张和焦虑之外也并没有什么好处,还是需要把注意力拉回来,就做好自己现在可以做的,因为只有当下才是你真正能够掌控的,你说呢?3.学会好好爱自己,练习自我关怀,爱满则溢,当你的内在充满爱,你的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和谐,在很多方面,你也会觉得越来越顺利,我相信你一定会越来越好的。而要想提升内在的安全感,面对这么多你所担忧的不确定的部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学会好好爱自己,学会自我关怀。你知道吗?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是本自具足的,我们的内在有所有我们期待别人给到自己的心理营养,不管是被爱、被关心、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还是被认可、被尊重、被支持……当你真的能够给到自己足够的心理营养,你的内在充满爱,你的内心就会变得越来越和谐,那么,你的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和谐。或许你会觉得只有当别人喜欢你自己,你才能够喜欢自己,但实际上我们需要反过来,当你自己足够喜欢你自己的时候,别人才会喜欢你。所以,有一句话叫做: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希望你可以继续好好做咨询,咨询也是一种很好的爱自己的方式,因为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对我们的友善的态度也可以内化为我们对待自己的关怀态度。感兴趣的话,可以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比如《自我关怀的力量》《静观自我关怀》《不完美才美》。以上,供你参考,祝福你~

7有用 · 0评论
不管什么时候都因为小事激动易怒,要怎么化解?

不管什么时候都因为小事激动易怒,要怎么化解?

题主你好👋!我是江61。首先,感谢你的信任,愿意把自己的问题告诉我们,以获得解答。你的问题“不管什么时候都因为小事激动易怒,要怎么化解?”看了你的介绍,有些想法,与你一起探讨一下。一、介绍1️⃣、生气你说:“总是因为很小的事发脾气生气,很难控制自己的脾气,不允许别人说自己一点不好,接受不了一点别人否定自己。题主总是为一些小事发脾气、生气。很难控制自己的脾气,也不接受别人的否定。似乎题主非常容易情绪化。也可以看出题主内心是有很多的怨气,需要发泄出来。2️⃣、被否定你说:“小时候父母总是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对自己整个人全盘否定,所以自己的攻击性很强。”题主说自己很小的时候,父母为了一点点小事就会被全盘否定,所以,题主感到很委屈,就会对外的攻击性很强。3️⃣、问题你说:“为什么我那么容易感觉到别人对我的敌意,要怎么化解呢”题主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很容易感觉别人对自己的敌意,所以,我猜题主会反感别人的否定。题主想化解敌意的看法。也弄清楚自己的敌意来源。二、敌意产生的原因1️⃣、原生家庭生活的影响🇺🇳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原生家庭的父母,是营造的生活气氛,建立传统习惯,以及子女在原生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他们与家人互动的关系,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生活影响很显然,题主在原生家庭生活中,父母经常为了一点小事指责题主,让题主有被攻击、贬损和否定的感觉。日久天长,题主也继承了父母的生活习惯,经常攻击他人的习惯。2️⃣、投射效应🇺🇳心理投射心理投射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将自己的内心冲突、欲望、情绪或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的过程。这种转移可以涉及个体的情感、欲望、恐惧、冲突等。🇺🇳敌意题主总感觉他人对题主有敌意,实际上是题主自己对他人有一些看法,把对他人的看法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是他人也对自己有敌意。3️⃣、性格原因题主经常不指责,自己也不自觉地养成看什么都不顺眼,习惯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他人和攻击他人,感觉题主是指责型激进型人格的人。🇺🇳指责型人格的人指责型的人则常常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是他们的口头语。究其内在经历,指责型的人通常害怕孤单和失败,但他们宁愿与别人隔绝保持权威。所以,父母之前与你的互动,就会先去指责你的过错,来捍卫自己的权威性。题主有时具有攻击性也是因为害怕被攻击,就主动出击,是不想失去自己的权威性。🇺🇳激进型人格的人激进型人格具有:     特点:意志坚强、注重行动、精力充沛、追求成就;    优点:勇敢果断、坚持到底、不畏艰难、自律性强;    缺点:暴躁易怒、缺乏同情、太过固执、自大自满。激进型人格的人有行动果敢、坚决彻底的优点,也有暴躁、易怒,控制不住情绪的缺点,自大自满,没有同情心,不太会与人友好交流的缺点。这些表现都是性格原因造成。三、怎么办1️⃣、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就是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能到哪里去。自己的优势、特点、性格、兴趣爱好和能力所在。🇺🇳认识自己我们了解自己就能全面理解自己,做自己想做、能做和喜欢的事情。不会被父母、他人的观点、评价所困扰和左右。2️⃣、提升自己🇺🇳提升自己我们认识了自己,就能针对自己的优、劣选择做事的方式和方法,增强补弱,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正确评价自己当我们能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和提升自己,我们就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不会因为别人的指责而愤怒,反而能正确看待别人的意见。与他人进行友好交流,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3️⃣、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指一个人察觉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并识别他人的情绪,依据某个目标来调控自己与他人的情绪的能力和技巧。做好情绪管理是我们处理好家庭关系、亲密关系、人际关系都非常重要的一课。🇺🇳情绪管理方法🌼察觉情绪这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当有情绪时,察觉情绪是什么情绪,比如焦虑、愤怒、忧伤......等。🌼接纳情绪健康情绪是表现出的情绪应该与事情本身所一致。当你的情绪体验符合客观事件时,第一时间暗示自己:我现在的情绪是正常的,这就是接纳情绪。这样暗示,情绪张力就会下降,内心自然恢复平静。🌼表达情绪情绪表达,表达的是自己的情绪,主语是“我”常常使用“我.......,我的感受......”。🌼陶冶情绪情绪管理也需要培养和练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练习。  1)有规律地生活,情绪也会稳定;   2)培养业余爱好,让积极的情绪带动你,爱自己、爱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  3)关心和照顾他人,让爱住在心里,助人是最大的快乐,助人自助;  4)接触大自然,吸取天地精华,内心开阔,情绪也会舒缓,稳定;   5)结交执行朋友,和情绪稳定的人在一起,减少情绪的干扰和波动。 我们做好情绪管理,就不会将自己情绪、情感、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会正确地看待他人的言论。题主,了解自己是我们消除负面情绪的关键,我们不被他人的评价所干扰,我们就能情绪稳定地做自己想做、能做、喜欢和擅长的事情,我们心情也会变得愉快、信心满满。最后,祝题主愉快!

题主你好👋!我是江61。首先,感谢你的信任,愿意把自己的问题告诉我们,以获得解答。你的问题“不管什么时候都因为小事激动易怒,要怎么化解?”看了你的介绍,有些想法,与你一起探讨一下。一、介绍1️⃣、生气你说:“总是因为很小的事发脾气生气,很难控制自己的脾气,不允许别人说自己一点不好,接受不了一点别人否定自己。题主总是为一些小事发脾气、生气。很难控制自己的脾气,也不接受别人的否定。似乎题主非常容易情绪化。也可以看出题主内心是有很多的怨气,需要发泄出来。2️⃣、被否定你说:“小时候父母总是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对自己整个人全盘否定,所以自己的攻击性很强。”题主说自己很小的时候,父母为了一点点小事就会被全盘否定,所以,题主感到很委屈,就会对外的攻击性很强。3️⃣、问题你说:“为什么我那么容易感觉到别人对我的敌意,要怎么化解呢”题主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很容易感觉别人对自己的敌意,所以,我猜题主会反感别人的否定。题主想化解敌意的看法。也弄清楚自己的敌意来源。二、敌意产生的原因1️⃣、原生家庭生活的影响🇺🇳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原生家庭的父母,是营造的生活气氛,建立传统习惯,以及子女在原生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他们与家人互动的关系,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生活影响很显然,题主在原生家庭生活中,父母经常为了一点小事指责题主,让题主有被攻击、贬损和否定的感觉。日久天长,题主也继承了父母的生活习惯,经常攻击他人的习惯。2️⃣、投射效应🇺🇳心理投射心理投射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将自己的内心冲突、欲望、情绪或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的过程。这种转移可以涉及个体的情感、欲望、恐惧、冲突等。🇺🇳敌意题主总感觉他人对题主有敌意,实际上是题主自己对他人有一些看法,把对他人的看法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是他人也对自己有敌意。3️⃣、性格原因题主经常不指责,自己也不自觉地养成看什么都不顺眼,习惯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他人和攻击他人,感觉题主是指责型激进型人格的人。🇺🇳指责型人格的人指责型的人则常常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是他们的口头语。究其内在经历,指责型的人通常害怕孤单和失败,但他们宁愿与别人隔绝保持权威。所以,父母之前与你的互动,就会先去指责你的过错,来捍卫自己的权威性。题主有时具有攻击性也是因为害怕被攻击,就主动出击,是不想失去自己的权威性。🇺🇳激进型人格的人激进型人格具有:     特点:意志坚强、注重行动、精力充沛、追求成就;    优点:勇敢果断、坚持到底、不畏艰难、自律性强;    缺点:暴躁易怒、缺乏同情、太过固执、自大自满。激进型人格的人有行动果敢、坚决彻底的优点,也有暴躁、易怒,控制不住情绪的缺点,自大自满,没有同情心,不太会与人友好交流的缺点。这些表现都是性格原因造成。三、怎么办1️⃣、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就是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能到哪里去。自己的优势、特点、性格、兴趣爱好和能力所在。🇺🇳认识自己我们了解自己就能全面理解自己,做自己想做、能做和喜欢的事情。不会被父母、他人的观点、评价所困扰和左右。2️⃣、提升自己🇺🇳提升自己我们认识了自己,就能针对自己的优、劣选择做事的方式和方法,增强补弱,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正确评价自己当我们能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和提升自己,我们就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不会因为别人的指责而愤怒,反而能正确看待别人的意见。与他人进行友好交流,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3️⃣、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指一个人察觉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并识别他人的情绪,依据某个目标来调控自己与他人的情绪的能力和技巧。做好情绪管理是我们处理好家庭关系、亲密关系、人际关系都非常重要的一课。🇺🇳情绪管理方法🌼察觉情绪这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当有情绪时,察觉情绪是什么情绪,比如焦虑、愤怒、忧伤......等。🌼接纳情绪健康情绪是表现出的情绪应该与事情本身所一致。当你的情绪体验符合客观事件时,第一时间暗示自己:我现在的情绪是正常的,这就是接纳情绪。这样暗示,情绪张力就会下降,内心自然恢复平静。🌼表达情绪情绪表达,表达的是自己的情绪,主语是“我”常常使用“我.......,我的感受......”。🌼陶冶情绪情绪管理也需要培养和练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练习。  1)有规律地生活,情绪也会稳定;   2)培养业余爱好,让积极的情绪带动你,爱自己、爱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  3)关心和照顾他人,让爱住在心里,助人是最大的快乐,助人自助;  4)接触大自然,吸取天地精华,内心开阔,情绪也会舒缓,稳定;   5)结交执行朋友,和情绪稳定的人在一起,减少情绪的干扰和波动。 我们做好情绪管理,就不会将自己情绪、情感、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会正确地看待他人的言论。题主,了解自己是我们消除负面情绪的关键,我们不被他人的评价所干扰,我们就能情绪稳定地做自己想做、能做、喜欢和擅长的事情,我们心情也会变得愉快、信心满满。最后,祝题主愉快!

5有用 · 0评论
如何帮助弟弟更理性地思考恋爱和婚姻决定?

如何帮助弟弟更理性地思考恋爱和婚姻决定?

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看了你的问题描述,以及你在其他答主回答下的反馈,我想起了看过的一个视频,在中科院高能论坛上,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作报告,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让他给年轻人一些建议。丁肇中慢悠悠的回答到:我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们从来不听我的建议。丁肇中的回答引起了学生哄堂大笑。而丁肇中还曾经聊过,他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没有听从母亲的建议,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道路。所以,丁肇中不给自己的孩子,也不给青年学生建议,完全是经验之谈,他大概知道,年轻人是不会听的,因为他当年就没有听,他也不会指望年轻人能听他的建议。他的回答,幽默中透着清醒。照说丁肇中,87岁,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学识有能力又是成功人士权威人士,他的建议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就像现在如果有人给你说,你一个大姑姐不要插手弟弟的婚姻,尊重弟弟的选择,将来婚姻不幸福,受苦的也是弟弟而不是你。但如果你插手了,他可能会更加坚持自己的选择,反倒把弟弟推到女朋友那边。而且弟弟还可能跟你生分了,觉得你管太多了。所以,建议你不要插手弟弟的选择。这个建议你会听吗?你肯定不会听。你可能会说,我都是为了他好,那女的一看就有问题,将来有的他受的了。那给你建议的人也可以说,我也是为了你还好呀,我见多了大姑姐手伸太长导致姐弟反目成仇的。所以,就像其他人劝不了你一样,你也劝不了你弟弟。这个时候,任何人去劝你弟弟,他都认为是在跟他为敌,是不理解他,更衬得他女朋友善解人意,到底倒向哪一边,根本都并不用思考,肯定是女朋友,而且这里面那些劝他的人都是有功劳的。用要求对方不要做某事的方式来防止对方做某事,最终的结果就是,对方一定会做某事,哪怕碰的头破血流。从你的描述来看,你们家人,亲戚,你自己都给弟弟说了很多,摆事实讲道理,苦口婆心,都不管用,说明劝,这个方向从根本上就错了。你现在来求助,目的还是希望通过沟通来让弟弟理智判断,简单的说,让他听你们的。难度可想而知。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说,谁难过谁改变,你弟弟不难过,难过的是你,是你们家里人,是你们家亲戚(谁家亲戚这么关注七大姑八大姨家儿媳妇人品好不好啊?),你弟弟感受到了你们给的压力,但他决定你们说你们的,他遵从自己的内心,他难过自己得不到支持,但他觉得自己还能顶得住。而你们难过,大概只能自己想办法疏解了。我能理解你的担心,也能理解你的无能为力。因为他真的不会听你的,有的坑需要自己踩,有的南墙一定要亲自去撞。而且这到底是不是坑,当事人说了才算的。所谓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对你们来说,这个女人不是良配,但对你弟弟来说,他大概能从女朋友身上有更多的获益。两个人的相处,到底合不合适的,当事人说了才算。我们常常觉得那两人一点都不配,但人家两人却能长长久久,甜甜蜜蜜。因为我们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出发去评判的,代替不了当事人的感受。每对夫妻都有自己的相处方式,其他人看着不舒服,当事人却觉得刚刚好,这就够了,毕竟日子是当事人在过,不是我们在替人家过。所谓的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老祖宗说了,堵不如疏,疏不如引。也许当你们都不在要求他,不再盯着他女朋友身上的所谓的缺点,这些“缺点”是站在你们的角度,从你们的认知标准评价的,但每个人的评价标准其实跟自己的经验认知等有关,也许他才能有机会去更深入的了解他女朋友。如果最终的结果,他依然愿意跟女朋友走进婚姻,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他是成年人,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当然,他的选择也影响你的父母和你们其他兄弟姐妹,因为你们是一个扩大的家庭,一个人的改变会影响其他人。如果真的将来有不好的影响,那大概只能是认命,然后看看如何去解决。没办法,人生有很多我们无能为力,但却要承担后果的事情。这个时候,我的建议是,认命,然后真的发生了,再去应对。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看了你的问题描述,以及你在其他答主回答下的反馈,我想起了看过的一个视频,在中科院高能论坛上,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作报告,有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让他给年轻人一些建议。丁肇中慢悠悠的回答到:我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们从来不听我的建议。丁肇中的回答引起了学生哄堂大笑。而丁肇中还曾经聊过,他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没有听从母亲的建议,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道路。所以,丁肇中不给自己的孩子,也不给青年学生建议,完全是经验之谈,他大概知道,年轻人是不会听的,因为他当年就没有听,他也不会指望年轻人能听他的建议。他的回答,幽默中透着清醒。照说丁肇中,87岁,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学识有能力又是成功人士权威人士,他的建议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就像现在如果有人给你说,你一个大姑姐不要插手弟弟的婚姻,尊重弟弟的选择,将来婚姻不幸福,受苦的也是弟弟而不是你。但如果你插手了,他可能会更加坚持自己的选择,反倒把弟弟推到女朋友那边。而且弟弟还可能跟你生分了,觉得你管太多了。所以,建议你不要插手弟弟的选择。这个建议你会听吗?你肯定不会听。你可能会说,我都是为了他好,那女的一看就有问题,将来有的他受的了。那给你建议的人也可以说,我也是为了你还好呀,我见多了大姑姐手伸太长导致姐弟反目成仇的。所以,就像其他人劝不了你一样,你也劝不了你弟弟。这个时候,任何人去劝你弟弟,他都认为是在跟他为敌,是不理解他,更衬得他女朋友善解人意,到底倒向哪一边,根本都并不用思考,肯定是女朋友,而且这里面那些劝他的人都是有功劳的。用要求对方不要做某事的方式来防止对方做某事,最终的结果就是,对方一定会做某事,哪怕碰的头破血流。从你的描述来看,你们家人,亲戚,你自己都给弟弟说了很多,摆事实讲道理,苦口婆心,都不管用,说明劝,这个方向从根本上就错了。你现在来求助,目的还是希望通过沟通来让弟弟理智判断,简单的说,让他听你们的。难度可想而知。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说,谁难过谁改变,你弟弟不难过,难过的是你,是你们家里人,是你们家亲戚(谁家亲戚这么关注七大姑八大姨家儿媳妇人品好不好啊?),你弟弟感受到了你们给的压力,但他决定你们说你们的,他遵从自己的内心,他难过自己得不到支持,但他觉得自己还能顶得住。而你们难过,大概只能自己想办法疏解了。我能理解你的担心,也能理解你的无能为力。因为他真的不会听你的,有的坑需要自己踩,有的南墙一定要亲自去撞。而且这到底是不是坑,当事人说了才算的。所谓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对你们来说,这个女人不是良配,但对你弟弟来说,他大概能从女朋友身上有更多的获益。两个人的相处,到底合不合适的,当事人说了才算。我们常常觉得那两人一点都不配,但人家两人却能长长久久,甜甜蜜蜜。因为我们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出发去评判的,代替不了当事人的感受。每对夫妻都有自己的相处方式,其他人看着不舒服,当事人却觉得刚刚好,这就够了,毕竟日子是当事人在过,不是我们在替人家过。所谓的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老祖宗说了,堵不如疏,疏不如引。也许当你们都不在要求他,不再盯着他女朋友身上的所谓的缺点,这些“缺点”是站在你们的角度,从你们的认知标准评价的,但每个人的评价标准其实跟自己的经验认知等有关,也许他才能有机会去更深入的了解他女朋友。如果最终的结果,他依然愿意跟女朋友走进婚姻,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他是成年人,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当然,他的选择也影响你的父母和你们其他兄弟姐妹,因为你们是一个扩大的家庭,一个人的改变会影响其他人。如果真的将来有不好的影响,那大概只能是认命,然后看看如何去解决。没办法,人生有很多我们无能为力,但却要承担后果的事情。这个时候,我的建议是,认命,然后真的发生了,再去应对。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6有用 · 1评论
家长总全盘否定我的决定,还经常用贬低我的方式说我?

家长总全盘否定我的决定,还经常用贬低我的方式说我?

题主好我是Kelly水【家长总全盘否定我的决定,还经常用贬低我的方式说我?】看完题主的文字,你的敏锐和觉察能力,也在探索自己的路上,我们一起来聊聊哦。【关于焦虑的情绪】题主说自己是拥有重度焦虑和轻度抑郁的,那我可以理解你不被焦虑和抑郁拥有吗?我们拥有焦虑,是可以很清晰的了解自己,看到自己,并且你知道也发现父母贬低的话语,会让你引起应激反应。其实很不容易,也许可以看到自己很想和父母去证明一些什么?或者说父母的方式比较焦虑,而你其实也并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去适应父母。先去感受一下,和爷爷奶奶一起的时候,你的情绪是怎样的?平静的还是安宁的?父母没有管过你,是因为工作的原因还是信任爷爷奶奶可以管好你呢?如果父母的养育方式和爷爷奶奶不一样,也会让你焦虑,但是你可以先去了解自己:例如对爸爸妈妈有期待吗?看到家长对你贬低的时候,你有愤怒吗?会不会想要去证明自己也是很优秀的的呢?如果这时候退一步去看看父母,他们的状态,说话方式,也许并没有觉察到自己这样说话伤害了你。你把自己的想法想清楚,包括感受,可以尝试沟通,并且保持一定的边界,专注自己,这样不会过多卷入父母的情绪了。焦虑是会互相影响的,家庭是一个系统,如果敏锐度高的人,承担他人的焦虑也会比较多一些。通过探索自己会了解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其他人影响了你。【关于选择】我感受到你可以通过自己在网上找到了一份工作,同时也在积极的寻找工作,除了父母也可以和其他人聊聊,例如朋友或者寻找网上专业的机构,并且保护好自己。用行动证明自己,可以告诉父母,让他们慢慢去信任你。也许他们没有带你,现在也是你们彼此了解的好机会呢。但我也感受家长对你的关心,虽然未必适合你。这个过程有些不适应是正常的,但是我相信你的一个有主见的人。并且你说自己是一个人从小到大自己琢磨过来的人,从你文字中也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这些。你对自己也很了解,也会寻求家庭以外的帮助,这些足以证明你的独立思想。我们无论做安稳的工作和冒险的工作,最主要的是你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你知道自己选择了冒险的工作,并且现在无法证明你是错的。你有自己的设计绘画能力,而且愿意先学习,都可以证明你是有格局的人,最主要的是无论选择什么,当下遇到一些困难,这些都是短暂的。我们和父母不同的环境,文化,包括成长过程也不一样,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未必适合你。所以坦诚沟通,告诉父母去试着理解你,信任你,让你可以安心去做目前想做的事情。学习在年轻的时候确实很重要,焦虑的时候试试冥想,画画,遇到困惑的时候多去肯定自己,爱自己,我们在成长的路上没有人一帆风顺,记得谢谢自己的勇敢面对~世界和我爱着你推荐书籍《自我关怀的力量》《人间值得》~《在人际关系中成长》

题主好我是Kelly水【家长总全盘否定我的决定,还经常用贬低我的方式说我?】看完题主的文字,你的敏锐和觉察能力,也在探索自己的路上,我们一起来聊聊哦。【关于焦虑的情绪】题主说自己是拥有重度焦虑和轻度抑郁的,那我可以理解你不被焦虑和抑郁拥有吗?我们拥有焦虑,是可以很清晰的了解自己,看到自己,并且你知道也发现父母贬低的话语,会让你引起应激反应。其实很不容易,也许可以看到自己很想和父母去证明一些什么?或者说父母的方式比较焦虑,而你其实也并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去适应父母。先去感受一下,和爷爷奶奶一起的时候,你的情绪是怎样的?平静的还是安宁的?父母没有管过你,是因为工作的原因还是信任爷爷奶奶可以管好你呢?如果父母的养育方式和爷爷奶奶不一样,也会让你焦虑,但是你可以先去了解自己:例如对爸爸妈妈有期待吗?看到家长对你贬低的时候,你有愤怒吗?会不会想要去证明自己也是很优秀的的呢?如果这时候退一步去看看父母,他们的状态,说话方式,也许并没有觉察到自己这样说话伤害了你。你把自己的想法想清楚,包括感受,可以尝试沟通,并且保持一定的边界,专注自己,这样不会过多卷入父母的情绪了。焦虑是会互相影响的,家庭是一个系统,如果敏锐度高的人,承担他人的焦虑也会比较多一些。通过探索自己会了解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其他人影响了你。【关于选择】我感受到你可以通过自己在网上找到了一份工作,同时也在积极的寻找工作,除了父母也可以和其他人聊聊,例如朋友或者寻找网上专业的机构,并且保护好自己。用行动证明自己,可以告诉父母,让他们慢慢去信任你。也许他们没有带你,现在也是你们彼此了解的好机会呢。但我也感受家长对你的关心,虽然未必适合你。这个过程有些不适应是正常的,但是我相信你的一个有主见的人。并且你说自己是一个人从小到大自己琢磨过来的人,从你文字中也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这些。你对自己也很了解,也会寻求家庭以外的帮助,这些足以证明你的独立思想。我们无论做安稳的工作和冒险的工作,最主要的是你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你知道自己选择了冒险的工作,并且现在无法证明你是错的。你有自己的设计绘画能力,而且愿意先学习,都可以证明你是有格局的人,最主要的是无论选择什么,当下遇到一些困难,这些都是短暂的。我们和父母不同的环境,文化,包括成长过程也不一样,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未必适合你。所以坦诚沟通,告诉父母去试着理解你,信任你,让你可以安心去做目前想做的事情。学习在年轻的时候确实很重要,焦虑的时候试试冥想,画画,遇到困惑的时候多去肯定自己,爱自己,我们在成长的路上没有人一帆风顺,记得谢谢自己的勇敢面对~世界和我爱着你推荐书籍《自我关怀的力量》《人间值得》~《在人际关系中成长》

6有用 · 1评论
发现总是很难融入团体,总是躲避怎么办?

发现总是很难融入团体,总是躲避怎么办?

非常能理解你的心情,想融入又融不进去的那种失落感,让你内心倍感受伤,恐惧,不知所措。从你的描述来看跟你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童年几乎没怎么跟同龄小伙伴一起玩,爸爸言语当中,向你传递了一种交集的交友概念。在你需要保护的时候也没能提供支持。这让你更加深刻化这种概念,以至于你缺乏交友的经历和经验造就了你的不擅长和恐惧。小时候是渴望跟小伙伴玩被限制,爸爸的话也让你的内心自然而然的想回避人际关系,因为你内心留有“他人有目的性。”,或者在交往时容易产生受挫感,别人对你没有你期待的热情,会被理解为你自己交友失败。当习惯孤独,哪怕是被迫习惯孤独时,往往倾向于更负面地看待人际交往中的受挫或尴尬,自然而然选择自我保护并退回到一个人的舒适区,不想让自己内心再受伤。和他人建立关系都是一个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有的人天性活泼交友方面比较擅,比较容易学习,也比较容易交到朋友。有的人性格偏内向,太会表达也容易敏感因此体验感就不太强,融入起来要慢一些。工作中会因为人际关系而辞职,可见人际关系给你带来了很大的阻碍,让你与自我的价值和成就感紧密相连了,因为反复地感受到失败和挫折让你在工作的地方感觉压抑不顺,尴尬痛苦。其实工作是你提供知识技能劳动、获得收入和成长机会的途径,人际固然重要但只是工作当中的一部分环境因素,这些外部条件是会影响着你的舒适感,但你若把社交看得很强大,你越是不自在,越是不舒服,它不能决定你的整体价值。人际建立需要经过与他人充分的接触、互动和觉察才能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关系、有没有共同话题,有没有共同爱好,能不能创造舒服的相处方式,自己和对方的需求和期待是否相互匹配、怎样的沟通方式能促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等等。首先,我们可以多留意身边的人在关注什么、对哪些话题或活动表现出兴趣,然后结合自己共同的兴趣点进行交流。比如说,工作上的专业知识、技能的交流,给予同事力所能及的帮助。或者聊聊生活小事、比如哪里的饭好吃,你的衣服好看性比价又高等等在人群中不一定要刻意表现自己,可以随自己的意愿做观察、倾听或反馈,感觉放松的时候多表达些即可。融入是一瞬间的事情,可能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招呼,甚至是彼此一笑,所以不用太紧张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可以适当地暴露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或向他人寻求帮助也是拉近关系的有效方法。你可以尝试去接触那些你觉得比较友善的人,通过接触相处慢慢的放开自己的内心,不要求每一段关系都能达到自己想象中的亲密信任长度,你的每一次接触都是突破。给自己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别人相处,不要焦虑慢慢来,一点一点的打开自己突破自己,你一定可以有自己想要的圈子,加油。

非常能理解你的心情,想融入又融不进去的那种失落感,让你内心倍感受伤,恐惧,不知所措。从你的描述来看跟你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童年几乎没怎么跟同龄小伙伴一起玩,爸爸言语当中,向你传递了一种交集的交友概念。在你需要保护的时候也没能提供支持。这让你更加深刻化这种概念,以至于你缺乏交友的经历和经验造就了你的不擅长和恐惧。小时候是渴望跟小伙伴玩被限制,爸爸的话也让你的内心自然而然的想回避人际关系,因为你内心留有“他人有目的性。”,或者在交往时容易产生受挫感,别人对你没有你期待的热情,会被理解为你自己交友失败。当习惯孤独,哪怕是被迫习惯孤独时,往往倾向于更负面地看待人际交往中的受挫或尴尬,自然而然选择自我保护并退回到一个人的舒适区,不想让自己内心再受伤。和他人建立关系都是一个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有的人天性活泼交友方面比较擅,比较容易学习,也比较容易交到朋友。有的人性格偏内向,太会表达也容易敏感因此体验感就不太强,融入起来要慢一些。工作中会因为人际关系而辞职,可见人际关系给你带来了很大的阻碍,让你与自我的价值和成就感紧密相连了,因为反复地感受到失败和挫折让你在工作的地方感觉压抑不顺,尴尬痛苦。其实工作是你提供知识技能劳动、获得收入和成长机会的途径,人际固然重要但只是工作当中的一部分环境因素,这些外部条件是会影响着你的舒适感,但你若把社交看得很强大,你越是不自在,越是不舒服,它不能决定你的整体价值。人际建立需要经过与他人充分的接触、互动和觉察才能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关系、有没有共同话题,有没有共同爱好,能不能创造舒服的相处方式,自己和对方的需求和期待是否相互匹配、怎样的沟通方式能促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等等。首先,我们可以多留意身边的人在关注什么、对哪些话题或活动表现出兴趣,然后结合自己共同的兴趣点进行交流。比如说,工作上的专业知识、技能的交流,给予同事力所能及的帮助。或者聊聊生活小事、比如哪里的饭好吃,你的衣服好看性比价又高等等在人群中不一定要刻意表现自己,可以随自己的意愿做观察、倾听或反馈,感觉放松的时候多表达些即可。融入是一瞬间的事情,可能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招呼,甚至是彼此一笑,所以不用太紧张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可以适当地暴露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或向他人寻求帮助也是拉近关系的有效方法。你可以尝试去接触那些你觉得比较友善的人,通过接触相处慢慢的放开自己的内心,不要求每一段关系都能达到自己想象中的亲密信任长度,你的每一次接触都是突破。给自己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别人相处,不要焦虑慢慢来,一点一点的打开自己突破自己,你一定可以有自己想要的圈子,加油。

5有用 · 0评论
想减轻我妈压力,又不知怎么做,我是不是很没有用?

想减轻我妈压力,又不知怎么做,我是不是很没有用?

题主,当下好!感恩遇见。看完你的描述,能感受到你内在沉重的负罪感,和对工作以及未来的迷茫与焦虑。抱抱你!我们一起聊聊这个话题。1.将妈妈的情绪分离开妈妈对于你还没有找到实习工作,内在产生了焦虑,听到你说实习期间没工资,她内在的期待又落空,变成生气,说到“没工资不就是白打工,我的专业(师范类)工资低,读出来有什么用,还不如去找一个工作(有工资的工作)等等各种话,她觉得她辛辛苦苦供我读书读这么久,但是我选的行业工资却这么低,浪费了她的钱”。这激发她内在的不安全感,所以她就生气。在她的潜意识里,没有钱是很危险的事,会有很多事情办不成,会让她陷入窘境,感到很大压力。这种状况在她潜意识里,一旦有类似事情出现,她焦虑不安的情绪就被激发,她自己也许都还没意识到,这种自动化的情绪就产生了。她就担心你乱花钱,会说家里没钱,会打两份工,那是她的认知形成的行为。她就认为忙碌就很踏实,有钱就很安全。这也许与她成长的时代背景,或者她的父母给她灌输的金钱观有关。这是妈妈的情绪与人生功课,你无需背负,学会分离,你就不会那么有负罪感,也不会在花钱上感觉内疚和有压力。你想帮妈妈减轻压力,妈妈不一定很快能适应这个过程,你需要做的是先让自己独立。2.对自己的人生有规划你可以有不一样的金钱观,也要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在自己现有能力范围内做自己可以做的事,然后不断提升自己的金钱观,让自己的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刚毕业还在找实习工作,工资没有或者不稳定,这都是从一个学生状态步入社会会经历的一个动荡期,你会在这些经历中总结经验,成长自己。你也开始慢慢自己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逐渐脱离父母。所以你会面临工作暂时不好找,工资很低甚至没有,也许你还暂时需要父母的接济生活,以及各种人性的考验。你需要对自己的人生有规划,知道自己要什么,要怎么做,你才能对自己的人生有掌控,而不是被人选择。这个过程你会体会到妈妈的压力和不容易,也能开始理解她为什么会焦虑,会拼命挣钱。3.做好自己允许妈妈会有她的焦虑和情绪,可以向妈妈一致性表达出来,让妈妈知道你不是不心疼她,不是看不到她的付出,而是现状是你暂时无法独立,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社会磨合。你内心也很焦急,想要尽快工作独立,给她减轻压力,她对你生气和抱怨的话让你感到很内疚,正常消费也不自在。你可以向妈妈一致性表达出来,这样你内在压抑的这些情绪会得到释放,同时也是让妈妈觉察自己的言行,跟妈妈进一步交流,解开冲突和矛盾。允许妈妈会有情绪,也看见自己的情绪,学会爱好自己,照顾好自己,做好自己。你值得世间一切美好的人事物,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你内在会更有成就感,更有价值感,更加自豪,也更有自信。看到那些负面想法和念头,你已经很努力去妈妈减负,也很努力去找工作开始独立,也在为自己的未来做规划。每个行业不是一毕业就能找到很高薪的好工作,都需要慢慢累积经验,从实习没工资,经过多年的累积才拿到自己满意的工资。所以暂时没有落实工作单位,没有工资收入,不代表没用,而是一个过程,一个社会事实。不排斥,不抵抗,在这个事实面前找到更多资源和可能性,你会看到很多希望,会有很多创造。必要时可以找平台倾听师或者专业心理咨询师聊聊,释放自己内在的压力,不再过于内耗,你会更加轻松步入社会。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祝福你越来越好!

题主,当下好!感恩遇见。看完你的描述,能感受到你内在沉重的负罪感,和对工作以及未来的迷茫与焦虑。抱抱你!我们一起聊聊这个话题。1.将妈妈的情绪分离开妈妈对于你还没有找到实习工作,内在产生了焦虑,听到你说实习期间没工资,她内在的期待又落空,变成生气,说到“没工资不就是白打工,我的专业(师范类)工资低,读出来有什么用,还不如去找一个工作(有工资的工作)等等各种话,她觉得她辛辛苦苦供我读书读这么久,但是我选的行业工资却这么低,浪费了她的钱”。这激发她内在的不安全感,所以她就生气。在她的潜意识里,没有钱是很危险的事,会有很多事情办不成,会让她陷入窘境,感到很大压力。这种状况在她潜意识里,一旦有类似事情出现,她焦虑不安的情绪就被激发,她自己也许都还没意识到,这种自动化的情绪就产生了。她就担心你乱花钱,会说家里没钱,会打两份工,那是她的认知形成的行为。她就认为忙碌就很踏实,有钱就很安全。这也许与她成长的时代背景,或者她的父母给她灌输的金钱观有关。这是妈妈的情绪与人生功课,你无需背负,学会分离,你就不会那么有负罪感,也不会在花钱上感觉内疚和有压力。你想帮妈妈减轻压力,妈妈不一定很快能适应这个过程,你需要做的是先让自己独立。2.对自己的人生有规划你可以有不一样的金钱观,也要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在自己现有能力范围内做自己可以做的事,然后不断提升自己的金钱观,让自己的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刚毕业还在找实习工作,工资没有或者不稳定,这都是从一个学生状态步入社会会经历的一个动荡期,你会在这些经历中总结经验,成长自己。你也开始慢慢自己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逐渐脱离父母。所以你会面临工作暂时不好找,工资很低甚至没有,也许你还暂时需要父母的接济生活,以及各种人性的考验。你需要对自己的人生有规划,知道自己要什么,要怎么做,你才能对自己的人生有掌控,而不是被人选择。这个过程你会体会到妈妈的压力和不容易,也能开始理解她为什么会焦虑,会拼命挣钱。3.做好自己允许妈妈会有她的焦虑和情绪,可以向妈妈一致性表达出来,让妈妈知道你不是不心疼她,不是看不到她的付出,而是现状是你暂时无法独立,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社会磨合。你内心也很焦急,想要尽快工作独立,给她减轻压力,她对你生气和抱怨的话让你感到很内疚,正常消费也不自在。你可以向妈妈一致性表达出来,这样你内在压抑的这些情绪会得到释放,同时也是让妈妈觉察自己的言行,跟妈妈进一步交流,解开冲突和矛盾。允许妈妈会有情绪,也看见自己的情绪,学会爱好自己,照顾好自己,做好自己。你值得世间一切美好的人事物,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你内在会更有成就感,更有价值感,更加自豪,也更有自信。看到那些负面想法和念头,你已经很努力去妈妈减负,也很努力去找工作开始独立,也在为自己的未来做规划。每个行业不是一毕业就能找到很高薪的好工作,都需要慢慢累积经验,从实习没工资,经过多年的累积才拿到自己满意的工资。所以暂时没有落实工作单位,没有工资收入,不代表没用,而是一个过程,一个社会事实。不排斥,不抵抗,在这个事实面前找到更多资源和可能性,你会看到很多希望,会有很多创造。必要时可以找平台倾听师或者专业心理咨询师聊聊,释放自己内在的压力,不再过于内耗,你会更加轻松步入社会。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祝福你越来越好!

6有用 · 0评论
生活上什么都要依赖身边人,不敢负责任?

生活上什么都要依赖身边人,不敢负责任?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先来说说依赖,所谓依赖,就是一个人不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别人就应该直接给我想要的一切,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生活上,都有这种感觉。生活上依赖别人,就会对生活缺乏责任感,不愿意对生活,对与他人的关系付出任何努力或者发挥任何作用。精神上依赖别人,就会希望别人时刻关注自己,不让自己沉浸在恐慌中,同时也会期待别人的认可和肯定,不让自己觉得一无是处。就如题主所写,生活上什么都要依赖身边人,不敢负责任,怕犯错。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当我选择一个决定时,自己是什么想法?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我们也可回想童年,当你初次蹒跚学步或夹筷吃菜时,因为妈妈的担忧焦虑和害怕糟糕的后果,无数次的被妈妈中断和阻止?长此以往,我们对未知的事情会有自我判断,那就是“我做不好”,这时我们的自我效能感渐渐出现问题,以致成年后变得内心脆弱,就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感受,这是基于自我评价较低,或者说我们内在力量不够强大,从而会责备自己的不足或缺点。再来说说独立,独立的人格就是我知道自己是谁,知道哪些事情我自己能解决,哪些事情需要他人帮助我一起解决,哪些事情时我的,哪些事情时他人的,我的情绪需要我自己来处理,我的问题需要我自己来面对。说白了就是我的课题我自己完成,他人只能帮忙,不能代替。依赖和独立本身就存在矛盾与冲突,就如题主所写,我不知道怎么判断事情和问题,不管什么事情我都希望别人来告诉我。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没有别人的赞美和鼓励,自己的成长之路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也可问问自己,想哭,是内心什么需求?想像自己是草莓族,又是内心什么需求?我们还可问问自己,我讨厌这样的自己?究竟哪个我才是真实的我?理想的我是什么样子?我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为此我能做些什么?最后说说爱自己,我们首先尝试悦纳自己,承认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但是不完美的自己同样能被他人接受,同样能去独立完成工作,同样能拓展人际关系。我们要告诉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完全可以对自己负责,生活和生命都是自己的,即使没人监督和帮忙,我也能自如地掌控自己。我们也要建立自我评价体系,客观评估自己,充分认识自己。我们尝试在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之间划出一条分界线,你无须让所有人满意,也无须对抗他人的负面评价,我们和他人一样,并不是独特的一员,慢慢地就会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还要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试着靠自己的力量去拓展人际关系和完成工作任务,而不是等着别人的赞美和鼓励,他人只能是你人生道路上的辅助,只能让你的生命更加完整而已。当然我们也可寻求帮助,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或支持性团体,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最后我们也要给自己赋能,破除内心的一些不合理期待,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因为平常心是一份沉着的信心,而信心是一份坚定的平常心。推荐书《你就是答案》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先来说说依赖,所谓依赖,就是一个人不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别人就应该直接给我想要的一切,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生活上,都有这种感觉。生活上依赖别人,就会对生活缺乏责任感,不愿意对生活,对与他人的关系付出任何努力或者发挥任何作用。精神上依赖别人,就会希望别人时刻关注自己,不让自己沉浸在恐慌中,同时也会期待别人的认可和肯定,不让自己觉得一无是处。就如题主所写,生活上什么都要依赖身边人,不敢负责任,怕犯错。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当我选择一个决定时,自己是什么想法?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我们也可回想童年,当你初次蹒跚学步或夹筷吃菜时,因为妈妈的担忧焦虑和害怕糟糕的后果,无数次的被妈妈中断和阻止?长此以往,我们对未知的事情会有自我判断,那就是“我做不好”,这时我们的自我效能感渐渐出现问题,以致成年后变得内心脆弱,就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感受,这是基于自我评价较低,或者说我们内在力量不够强大,从而会责备自己的不足或缺点。再来说说独立,独立的人格就是我知道自己是谁,知道哪些事情我自己能解决,哪些事情需要他人帮助我一起解决,哪些事情时我的,哪些事情时他人的,我的情绪需要我自己来处理,我的问题需要我自己来面对。说白了就是我的课题我自己完成,他人只能帮忙,不能代替。依赖和独立本身就存在矛盾与冲突,就如题主所写,我不知道怎么判断事情和问题,不管什么事情我都希望别人来告诉我。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没有别人的赞美和鼓励,自己的成长之路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也可问问自己,想哭,是内心什么需求?想像自己是草莓族,又是内心什么需求?我们还可问问自己,我讨厌这样的自己?究竟哪个我才是真实的我?理想的我是什么样子?我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为此我能做些什么?最后说说爱自己,我们首先尝试悦纳自己,承认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但是不完美的自己同样能被他人接受,同样能去独立完成工作,同样能拓展人际关系。我们要告诉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完全可以对自己负责,生活和生命都是自己的,即使没人监督和帮忙,我也能自如地掌控自己。我们也要建立自我评价体系,客观评估自己,充分认识自己。我们尝试在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之间划出一条分界线,你无须让所有人满意,也无须对抗他人的负面评价,我们和他人一样,并不是独特的一员,慢慢地就会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还要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试着靠自己的力量去拓展人际关系和完成工作任务,而不是等着别人的赞美和鼓励,他人只能是你人生道路上的辅助,只能让你的生命更加完整而已。当然我们也可寻求帮助,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或支持性团体,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最后我们也要给自己赋能,破除内心的一些不合理期待,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因为平常心是一份沉着的信心,而信心是一份坚定的平常心。推荐书《你就是答案》

6有用 · 0评论
心里不紧张,但演讲会手抖怎么办?

心里不紧张,但演讲会手抖怎么办?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先来说说情绪,情绪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组成,每一种情绪都可能是我们的内心诉求未得到满足。当我们错过晋升提薪的机会,我们会难过;失去珍藏多年的宝贝,我们会愤怒。大多数情绪中,我们通常会关注那些容易辨识的,比较外显的情绪,如愤怒,痛苦,自残等。而较为内隐的情绪,如内疚,自责,羞耻等,却容易被忽略。因为这些情绪往往深压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如鬼魅穿行,难以用言语向他人诉说并获得别人的谅解。这些情绪被压制在潜意识中,身体的细胞记住了这种感觉。当碰到类似的场景时,这种身体的记忆被激活,全身感到紧张,呼吸加快。这在心理学上叫“情结”,或者叫“情绪按钮”。就如题主所写,演讲会手抖,可能是触碰到这个情绪按钮。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想到演讲,脑中闪现的是什么画面?回荡的是什么声音?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我们也可试着问问自己,告诉自己心里不紧张,是内心什么需求?很多时候,影响我们行为的并不是我们清晰记得的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尽管有些事情也许通过我们的否认,遗忘,压抑和理智化等方式,已经被压抑到无意识中了,但它们还是会通过情绪记忆和躯体记忆来影响我们,通过情感崩溃和身体不适来让我们意识到它们实际的存在,身体的反应是一种躯体记忆。就如题主所写,心里不紧张,但是身体发抖。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演讲对我意味着什么?我的内心如何来解释这件事情?我们也可问问自己,理想中的自己是怎样?理想中的演讲又是怎样?为此我能做些什么?然而,觉察正是改变的开始,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在担心什么,害怕什么?”,或者“让我联想到了什么?”,当我们接纳自己的情绪,允许情绪的流动,就不会轻易让情绪导致扭曲的行为。我们也可尝试学习转移注意力,当我们出现躯体化症状时,可以试着对自己喊“停”,去关注自己的呼吸,打开自己的感官,把注意力的空隙填满,然后可以通过深呼吸和简单拉伸运动等让自己抽离,冥想和正念也是非常不错的调节方式。我们还可寻求帮助,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或支持性团体,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当然我们平时可以通过自我练习来积累演讲方面的经验和技巧,最重要的是丰富自己的阅历,充盈自己的内在,当你的内核稳定,你会自信的面对一切。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先来说说情绪,情绪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组成,每一种情绪都可能是我们的内心诉求未得到满足。当我们错过晋升提薪的机会,我们会难过;失去珍藏多年的宝贝,我们会愤怒。大多数情绪中,我们通常会关注那些容易辨识的,比较外显的情绪,如愤怒,痛苦,自残等。而较为内隐的情绪,如内疚,自责,羞耻等,却容易被忽略。因为这些情绪往往深压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如鬼魅穿行,难以用言语向他人诉说并获得别人的谅解。这些情绪被压制在潜意识中,身体的细胞记住了这种感觉。当碰到类似的场景时,这种身体的记忆被激活,全身感到紧张,呼吸加快。这在心理学上叫“情结”,或者叫“情绪按钮”。就如题主所写,演讲会手抖,可能是触碰到这个情绪按钮。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想到演讲,脑中闪现的是什么画面?回荡的是什么声音?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我们也可试着问问自己,告诉自己心里不紧张,是内心什么需求?很多时候,影响我们行为的并不是我们清晰记得的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尽管有些事情也许通过我们的否认,遗忘,压抑和理智化等方式,已经被压抑到无意识中了,但它们还是会通过情绪记忆和躯体记忆来影响我们,通过情感崩溃和身体不适来让我们意识到它们实际的存在,身体的反应是一种躯体记忆。就如题主所写,心里不紧张,但是身体发抖。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演讲对我意味着什么?我的内心如何来解释这件事情?我们也可问问自己,理想中的自己是怎样?理想中的演讲又是怎样?为此我能做些什么?然而,觉察正是改变的开始,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在担心什么,害怕什么?”,或者“让我联想到了什么?”,当我们接纳自己的情绪,允许情绪的流动,就不会轻易让情绪导致扭曲的行为。我们也可尝试学习转移注意力,当我们出现躯体化症状时,可以试着对自己喊“停”,去关注自己的呼吸,打开自己的感官,把注意力的空隙填满,然后可以通过深呼吸和简单拉伸运动等让自己抽离,冥想和正念也是非常不错的调节方式。我们还可寻求帮助,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或支持性团体,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当然我们平时可以通过自我练习来积累演讲方面的经验和技巧,最重要的是丰富自己的阅历,充盈自己的内在,当你的内核稳定,你会自信的面对一切。

10有用 · 0评论
现在我很迷茫我该怎么办?

现在我很迷茫我该怎么办?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你自己对你现在的状态和生活方式不满意,你想换种方式生活,但你担心别人不理解,甚至觉得会遭到他们的嘲笑,但对于你自己来说,你很想打破原有的生活方式,这让你很纠结,你想知道该怎么办,对吗?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我们每个人是我们自己生活的主人,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拥有绝对的选择权,也需要负起全部的责任。记得在疫情期间,有一句话很流行: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其实,我们每个人也是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第一责任人,因为我们的生活只能由我们自己负责,我们的选择只能由我们自己承担起所有的结果和责任,所以,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任何时候,能够束缚我们的也只有我们自己。还记得我刚开始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的很多朋友都不理解,我的很多家人都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甚至连我的老公有时候也责备我太过投入,他们不理解我的选择,但是,最后,我扪心自问,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是否愿意这样选择,是否愿意选择了还能够同时面对和接纳他们对我的不理解和不支持,我的答案是我愿意。所以,就算他们不理解,他们不支持,我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坚持做自己喜欢做和想要做的事情。六年时间过去了,我的坚持也换来了我的成长和更幸福的状态,这个时候,他们也不再说什么了,也逐渐转变了对待我的态度,甚至开始赞美我,开始帮助我做一些宣传。是的,任何时候能够束缚你的只有你自己,如果你愿意去尽全力完成一件事,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2.我们不需要为别人而活,因为那只是他们的评价,不代表就是对的,就是我们自己需要的。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角度,他们不是你,很难理解你的需求和感受,而他们的不理解和嘲笑,只是代表他们自己的评价,不代表就是对的,也不代表是我们需要的,你可以将他们的评价还给他们,告诉自己:那只是他们的评价,不是我的,我把这些评价还回去,再见!如果我们总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那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很被动,因为,一方面,别人的期待会有变化,另一方面,当你的需求和别人的期待相冲突的时候,我们总是去压抑自己的需求,会让我们不能充分地活出自己,这会让我们有这样一种想法:我是为了让你们满意而这样做的,你们需要为此承担责任,但正如刚才第一点说的,别人不可能为我们的生活负责,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生活的第一责任人。所以,我们不需要为别人而活,我们需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别人也无法替我们承担我们选择的结果。3.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自己,而是我们自己是否理解和支持自己。从你的描述来看,似乎你特别渴望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但你自己是否理解和支持自己呢?心理学里面有一个规律:当我们的内在缺失什么,我们就会向外去寻找什么。当你那么渴望别人支持和理解你的时候,恰恰是因为你自己不够理解和支持自己,所以你希望外界可以给到你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反过来,当你真的能够做到对自己有足够的理解和支持的时候,你的内在不匮乏,这个时候,面对外界的不理解和嘲笑,你也就不所谓了,因为你的内在已经有了,你本自具足,就不需要到外界去索取了。就像你在家吃得饱饱的了,到外面也就不会想要吃别人家的什么东西了,也就不会那么在意了。是的,我们需要的是对自己的支持和理解,经常对自己说:我可以打破原有的生活方式,我支持并理解我自己,我可以拥有我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你自己对你现在的状态和生活方式不满意,你想换种方式生活,但你担心别人不理解,甚至觉得会遭到他们的嘲笑,但对于你自己来说,你很想打破原有的生活方式,这让你很纠结,你想知道该怎么办,对吗?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我们每个人是我们自己生活的主人,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拥有绝对的选择权,也需要负起全部的责任。记得在疫情期间,有一句话很流行: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其实,我们每个人也是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第一责任人,因为我们的生活只能由我们自己负责,我们的选择只能由我们自己承担起所有的结果和责任,所以,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任何时候,能够束缚我们的也只有我们自己。还记得我刚开始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的很多朋友都不理解,我的很多家人都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甚至连我的老公有时候也责备我太过投入,他们不理解我的选择,但是,最后,我扪心自问,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是否愿意这样选择,是否愿意选择了还能够同时面对和接纳他们对我的不理解和不支持,我的答案是我愿意。所以,就算他们不理解,他们不支持,我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坚持做自己喜欢做和想要做的事情。六年时间过去了,我的坚持也换来了我的成长和更幸福的状态,这个时候,他们也不再说什么了,也逐渐转变了对待我的态度,甚至开始赞美我,开始帮助我做一些宣传。是的,任何时候能够束缚你的只有你自己,如果你愿意去尽全力完成一件事,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2.我们不需要为别人而活,因为那只是他们的评价,不代表就是对的,就是我们自己需要的。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角度,他们不是你,很难理解你的需求和感受,而他们的不理解和嘲笑,只是代表他们自己的评价,不代表就是对的,也不代表是我们需要的,你可以将他们的评价还给他们,告诉自己:那只是他们的评价,不是我的,我把这些评价还回去,再见!如果我们总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那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很被动,因为,一方面,别人的期待会有变化,另一方面,当你的需求和别人的期待相冲突的时候,我们总是去压抑自己的需求,会让我们不能充分地活出自己,这会让我们有这样一种想法:我是为了让你们满意而这样做的,你们需要为此承担责任,但正如刚才第一点说的,别人不可能为我们的生活负责,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生活的第一责任人。所以,我们不需要为别人而活,我们需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别人也无法替我们承担我们选择的结果。3.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自己,而是我们自己是否理解和支持自己。从你的描述来看,似乎你特别渴望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但你自己是否理解和支持自己呢?心理学里面有一个规律:当我们的内在缺失什么,我们就会向外去寻找什么。当你那么渴望别人支持和理解你的时候,恰恰是因为你自己不够理解和支持自己,所以你希望外界可以给到你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反过来,当你真的能够做到对自己有足够的理解和支持的时候,你的内在不匮乏,这个时候,面对外界的不理解和嘲笑,你也就不所谓了,因为你的内在已经有了,你本自具足,就不需要到外界去索取了。就像你在家吃得饱饱的了,到外面也就不会想要吃别人家的什么东西了,也就不会那么在意了。是的,我们需要的是对自己的支持和理解,经常对自己说:我可以打破原有的生活方式,我支持并理解我自己,我可以拥有我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6有用 · 0评论
别人(尤其是异性)对我友好,我就感到不适应怎么办

别人(尤其是异性)对我友好,我就感到不适应怎么办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仔细看了你的描述,你强调的是异性对你比较善意的时候,你会故意把关系搞砸,让别人不愉快,进而破坏关系,这样也让你很难和异性进入比较亲密的关系,对不对?这可能和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关,可以去通过回溯自己的成长经历的方式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另外,去看到这背后自己的限制性信念是什么,可以通过调整信念的方法来改善自己和他人相处的模式。给你的建议是:去看看自己的原始依恋关系是怎样的,看到成长经历对自己的影响,认识并理解自己。一般来说,我们和异性的相处模式是从我们在原始的依恋关系中和异性父母的关系模式发展而来的,可以去看看,你和你的爸爸相处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模式,是不是也很不适应他对你语气温和,是不是也很难接受他靠你太近呢?是的,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有我们早期的依恋模式发展而来,我们只有去看到我们的早期依恋对自己的影响,我们才能够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看到了这些,就是疗愈的开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接纳这个真实的自己,认识到过去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同时我们需要深深地理解自己。2.去探索在这种行为背后的限制性信念,让潜意识意识化,进而通过调整自己想法的方式来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行为只是表象,在行为的背后一定有内在动机,也有推动行为产生的信念和想法,我们需要去找到这些想法,这些想法往往是自动化的,如果我们不去主动地、刻意地觉察,我们甚至不知道原来在行为的背后是有一些我们自动自发的想法在推动的。你可以拿出纸笔,写出在自己这个行为背后的具体想法是什么,当他们用温和的方式对待你的时候,他们靠你很近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也许,你的想法是:异性靠我太近很危险,他们会伤害我;他们的温和是假的,不会太长久,等靠近了,就会变得不一样;异性就应该是不耐烦的,怎么会这么温和,这应该是假象……去看看,这些想法和你的成长经历有什么关系?是因为你经历了什么让你产生了这样的信念呢?其实,这些信念一直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悄悄运作,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但其实,想法只是想法,并不代表事实,也不代表就是你,我们自己才是自己想法的主人,当我们去调整和选择自己的思想,我们的状态就会发生改变。是时候拿回你的主导权了,去选择你想要的积极思想,比如:我值得被温柔以待,我愿意接受人际关系中的善意和温暖……多练习,看看会发生什么~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仔细看了你的描述,你强调的是异性对你比较善意的时候,你会故意把关系搞砸,让别人不愉快,进而破坏关系,这样也让你很难和异性进入比较亲密的关系,对不对?这可能和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关,可以去通过回溯自己的成长经历的方式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另外,去看到这背后自己的限制性信念是什么,可以通过调整信念的方法来改善自己和他人相处的模式。给你的建议是:去看看自己的原始依恋关系是怎样的,看到成长经历对自己的影响,认识并理解自己。一般来说,我们和异性的相处模式是从我们在原始的依恋关系中和异性父母的关系模式发展而来的,可以去看看,你和你的爸爸相处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模式,是不是也很不适应他对你语气温和,是不是也很难接受他靠你太近呢?是的,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有我们早期的依恋模式发展而来,我们只有去看到我们的早期依恋对自己的影响,我们才能够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看到了这些,就是疗愈的开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接纳这个真实的自己,认识到过去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同时我们需要深深地理解自己。2.去探索在这种行为背后的限制性信念,让潜意识意识化,进而通过调整自己想法的方式来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行为只是表象,在行为的背后一定有内在动机,也有推动行为产生的信念和想法,我们需要去找到这些想法,这些想法往往是自动化的,如果我们不去主动地、刻意地觉察,我们甚至不知道原来在行为的背后是有一些我们自动自发的想法在推动的。你可以拿出纸笔,写出在自己这个行为背后的具体想法是什么,当他们用温和的方式对待你的时候,他们靠你很近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也许,你的想法是:异性靠我太近很危险,他们会伤害我;他们的温和是假的,不会太长久,等靠近了,就会变得不一样;异性就应该是不耐烦的,怎么会这么温和,这应该是假象……去看看,这些想法和你的成长经历有什么关系?是因为你经历了什么让你产生了这样的信念呢?其实,这些信念一直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悄悄运作,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但其实,想法只是想法,并不代表事实,也不代表就是你,我们自己才是自己想法的主人,当我们去调整和选择自己的思想,我们的状态就会发生改变。是时候拿回你的主导权了,去选择你想要的积极思想,比如:我值得被温柔以待,我愿意接受人际关系中的善意和温暖……多练习,看看会发生什么~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5有用 · 0评论
一遇到重要的事情就紧张焦虑怎么办?

一遇到重要的事情就紧张焦虑怎么办?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其实,这是很多人都会有的情况,因为我们遇到了新的挑战,面对未知,总是会有一些焦虑的,而且,焦虑本身就是有功能的,适度的焦虑可以让我们更有动力去准备接下来需要面对的考试,只是当我们的焦虑过度的时候,才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有时候,我们焦虑,却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焦虑,而只是陷入到了一种莫名的焦虑情绪之中,我们认同了情绪,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去明确一下自己焦虑的是什么,然后想办法去行动,当我们能够行动起来,焦虑就能够被缓解,就像有句话说的:行动是治愈焦虑的良药。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放松的方法,来帮助自己缓解焦虑,保持情绪的平稳。而在每次考试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给你的建议是:接纳焦虑,焦虑是具有功能的,当焦虑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反而有利于我们完成学习目标,做好更充足的准备。其实,人的底色就是焦虑,焦虑是不可能消除的。因为,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繁衍至今就是因为我们能够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有焦虑这种情绪的提醒,才能够从危险中生存下来,焦虑是有功能的。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适度的焦虑,适度的压力,反而是能够促进我们去行动的,所以,重要的并不是去消除焦虑,而是要接纳自己会有一些焦虑,并将焦虑的水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2.明确自己焦虑的点具体是什么,进行针对性的调适;紧张=期望/准备,在考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调整期待,有助于缓解焦虑。有时候,当我们焦虑的时候,我们似乎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焦虑,这反而让我们陷入了情绪之中,因为焦虑而焦虑,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个时候,不如去明确一下自己为什么会焦虑,自己焦虑的点具体是什么,你可以采用书写的方式将情绪外化,比如,拿出一张纸,分别写出自己认为的导致自己焦虑的点,也许是担心自己考不好,担心考试的时候出现一些意外,或者担心哪个知识点没有复习到,或者担心自己考砸了会要面临怎样的结果……然后,去看看,对于这些焦虑的点,自己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而哪些又是自己就算焦虑也没有什么用的,那么,就去针对自己可以做的部分行动,而对于自己做不了的部分学会放下,这就是一种智慧。另外,有一个公式:紧张=期望/准备,根据这个公式你可以知道,当你的期望越高,你就会越紧张,当你的准备越少,也会越紧张。所以,我们需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调整,如果你的时间还有不少,与其焦虑,不如多去做一些准备,多练习一下,准备得越充分,越不焦虑;另一方面就是调整对自己的期望值,记得我第一次考社工证的时候,觉得时间不够用了,一次考过三科基本是没什么希望的,于是我调整对自己的期待,集中精力准备综合能力那一科,第一次只要考过了这一科就给自己肯定,这样调整了之后,我就不那么焦虑了,后来真的就过了那一科,剩下的两科第二年再考,压力也就没那么大了。3.可以采用一些放松的方法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法都是不错的选择。当自己特别焦虑的时候,尤其影响到了睡眠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放松的方法来调适。其实,焦虑的时候,我们的交感神经是过度活跃的,而用一些放松的方法可以激活我们的副交感神经,让两者达到平衡,我们就可以缓解焦虑了。当你焦虑得睡不着的时候,可以试着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用简单的呼吸放松的方法激活副交感神经,让自己放松下来,比如,吸气4秒,呼气6秒,连续5-10分钟。渐渐地,就可以放松下来,当放松下来了,就可以自然入睡了。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其实,这是很多人都会有的情况,因为我们遇到了新的挑战,面对未知,总是会有一些焦虑的,而且,焦虑本身就是有功能的,适度的焦虑可以让我们更有动力去准备接下来需要面对的考试,只是当我们的焦虑过度的时候,才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有时候,我们焦虑,却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焦虑,而只是陷入到了一种莫名的焦虑情绪之中,我们认同了情绪,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去明确一下自己焦虑的是什么,然后想办法去行动,当我们能够行动起来,焦虑就能够被缓解,就像有句话说的:行动是治愈焦虑的良药。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放松的方法,来帮助自己缓解焦虑,保持情绪的平稳。而在每次考试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给你的建议是:接纳焦虑,焦虑是具有功能的,当焦虑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反而有利于我们完成学习目标,做好更充足的准备。其实,人的底色就是焦虑,焦虑是不可能消除的。因为,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繁衍至今就是因为我们能够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有焦虑这种情绪的提醒,才能够从危险中生存下来,焦虑是有功能的。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适度的焦虑,适度的压力,反而是能够促进我们去行动的,所以,重要的并不是去消除焦虑,而是要接纳自己会有一些焦虑,并将焦虑的水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2.明确自己焦虑的点具体是什么,进行针对性的调适;紧张=期望/准备,在考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调整期待,有助于缓解焦虑。有时候,当我们焦虑的时候,我们似乎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焦虑,这反而让我们陷入了情绪之中,因为焦虑而焦虑,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个时候,不如去明确一下自己为什么会焦虑,自己焦虑的点具体是什么,你可以采用书写的方式将情绪外化,比如,拿出一张纸,分别写出自己认为的导致自己焦虑的点,也许是担心自己考不好,担心考试的时候出现一些意外,或者担心哪个知识点没有复习到,或者担心自己考砸了会要面临怎样的结果……然后,去看看,对于这些焦虑的点,自己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而哪些又是自己就算焦虑也没有什么用的,那么,就去针对自己可以做的部分行动,而对于自己做不了的部分学会放下,这就是一种智慧。另外,有一个公式:紧张=期望/准备,根据这个公式你可以知道,当你的期望越高,你就会越紧张,当你的准备越少,也会越紧张。所以,我们需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调整,如果你的时间还有不少,与其焦虑,不如多去做一些准备,多练习一下,准备得越充分,越不焦虑;另一方面就是调整对自己的期望值,记得我第一次考社工证的时候,觉得时间不够用了,一次考过三科基本是没什么希望的,于是我调整对自己的期待,集中精力准备综合能力那一科,第一次只要考过了这一科就给自己肯定,这样调整了之后,我就不那么焦虑了,后来真的就过了那一科,剩下的两科第二年再考,压力也就没那么大了。3.可以采用一些放松的方法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法都是不错的选择。当自己特别焦虑的时候,尤其影响到了睡眠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放松的方法来调适。其实,焦虑的时候,我们的交感神经是过度活跃的,而用一些放松的方法可以激活我们的副交感神经,让两者达到平衡,我们就可以缓解焦虑了。当你焦虑得睡不着的时候,可以试着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用简单的呼吸放松的方法激活副交感神经,让自己放松下来,比如,吸气4秒,呼气6秒,连续5-10分钟。渐渐地,就可以放松下来,当放松下来了,就可以自然入睡了。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6有用 · 0评论
面试总是以失败告终,如何克服对面试的恐惧?

面试总是以失败告终,如何克服对面试的恐惧?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情绪感知是我们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也是情商的一种体现。陈婕君老师在《可塑的我》中写道:很多人无法处理事情或情绪,是因为他们将感受、情绪和想法这三者混为一谈。感受是什么?是人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的一些生理性的、生物性的反应。比如说,有人用针扎你,你感觉疼,这是感受;冬天北风吹来,你感觉冷,这也是感受。感受不仅包含对周围环境刺激的反应,也包含对自己内在刺激的反应。情绪是什么?是人们对感受的反应。比如说,周围的环境很热使得手心出汗,心跳加速,情绪就是当自己身体很热心跳加速时感到的烦躁或兴奋。情绪和感受一般会通过神经系统的周围神经系统做出反应。想法是什么?是一个人怎样理解、解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因为涉及理解和解释,所以想法一般不产生在周围神经系统,而产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就如题主所写,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几次面试都以失败告终,前几天因为没有准备好又失去了这次机会,现在对面试有些抵触和恐惧。接下来我们重新梳理这个过程,看看能否在理解自己情感变化的过程,进而管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来解决这个情绪感知的问题。当我几次参加面试失败后,我的感受和想法是什么?是自己没准备好?是自己没发挥好?下次还有机会?下次好好把握?其实我们可以问问自己,面试对我意味着什么?求职对我意味着什么?我的内心如何来解释这件事情?我们也可试着问问自己,抵触面试,是内心什么需求?恐惧面试,又是内心什么需求?如果没有这样的情绪和想法,自己的应对是什么?我们还可试着问问自己,理想中的自己是怎样?理想中的求职面试经历又是怎样?为此我能做些什么?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现实中的失败经历并非都能帮助我们最终成功。因为个体在面对成功失败时,会倾向于将结果归因于稳定性,控制点和可控性三个维度。成功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而失败内归因,则会强化自己对失败的责任。就如题主所写,没有准备好,没有发挥好,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成就动机。所以,感受、情绪和想法,实际上是神经系统和大脑对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协调顺畅使得自己内心平静。我们可以经常觉察自己的情绪,尝试记录自己此刻的感受是什么?你的书写只面对自己,所以尽管大胆坦诚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既能帮助我们了解情绪的产生和影响,也能帮助我们厘清问题的根源。我们也需要去觉察情绪背后的需求,我们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去知道想要的是什么,就会区分出什么是我想要的?什么是别人想要我要的?正如温尼科特所说,当一个人的真实开始呈现的时候,治愈就发生了。所以我们要去认识自己,面对真实的自己。我们还可以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当然我们在自我完善和自我认知的道路上需要不断探索,慢慢的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独特价值和建构自我评估系统,你会自信的面对生活,也能自信的做出选择。推荐书:《可塑的我》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情绪感知是我们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也是情商的一种体现。陈婕君老师在《可塑的我》中写道:很多人无法处理事情或情绪,是因为他们将感受、情绪和想法这三者混为一谈。感受是什么?是人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的一些生理性的、生物性的反应。比如说,有人用针扎你,你感觉疼,这是感受;冬天北风吹来,你感觉冷,这也是感受。感受不仅包含对周围环境刺激的反应,也包含对自己内在刺激的反应。情绪是什么?是人们对感受的反应。比如说,周围的环境很热使得手心出汗,心跳加速,情绪就是当自己身体很热心跳加速时感到的烦躁或兴奋。情绪和感受一般会通过神经系统的周围神经系统做出反应。想法是什么?是一个人怎样理解、解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因为涉及理解和解释,所以想法一般不产生在周围神经系统,而产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就如题主所写,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几次面试都以失败告终,前几天因为没有准备好又失去了这次机会,现在对面试有些抵触和恐惧。接下来我们重新梳理这个过程,看看能否在理解自己情感变化的过程,进而管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来解决这个情绪感知的问题。当我几次参加面试失败后,我的感受和想法是什么?是自己没准备好?是自己没发挥好?下次还有机会?下次好好把握?其实我们可以问问自己,面试对我意味着什么?求职对我意味着什么?我的内心如何来解释这件事情?我们也可试着问问自己,抵触面试,是内心什么需求?恐惧面试,又是内心什么需求?如果没有这样的情绪和想法,自己的应对是什么?我们还可试着问问自己,理想中的自己是怎样?理想中的求职面试经历又是怎样?为此我能做些什么?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现实中的失败经历并非都能帮助我们最终成功。因为个体在面对成功失败时,会倾向于将结果归因于稳定性,控制点和可控性三个维度。成功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而失败内归因,则会强化自己对失败的责任。就如题主所写,没有准备好,没有发挥好,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成就动机。所以,感受、情绪和想法,实际上是神经系统和大脑对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协调顺畅使得自己内心平静。我们可以经常觉察自己的情绪,尝试记录自己此刻的感受是什么?你的书写只面对自己,所以尽管大胆坦诚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既能帮助我们了解情绪的产生和影响,也能帮助我们厘清问题的根源。我们也需要去觉察情绪背后的需求,我们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去知道想要的是什么,就会区分出什么是我想要的?什么是别人想要我要的?正如温尼科特所说,当一个人的真实开始呈现的时候,治愈就发生了。所以我们要去认识自己,面对真实的自己。我们还可以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当然我们在自我完善和自我认知的道路上需要不断探索,慢慢的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独特价值和建构自我评估系统,你会自信的面对生活,也能自信的做出选择。推荐书:《可塑的我》

6有用 · 0评论
临近高三,最近总是止不住地想哭,这种情况怎么调节?

临近高三,最近总是止不住地想哭,这种情况怎么调节?

孩子,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想起曾经我在高三的时候,也会突然间流眼泪,那个时候不懂,现在回过头来看,真的是因为不太知道如何及时疏导情绪,由于情绪压抑得太多,在绷不住的时候,身体通过哭的方式在保护我们。所以,别担心,也别害怕,你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不对劲,也能够在这里需求方法和帮助,真的特别棒,我们的确是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心理学方法帮助自己调节情绪,让自己在繁忙紧张的高三学习生活中缓解压力,以更好的状态复习备考。给你的建议是:情绪需要被看见,需要及时疏导和转化,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方式来调节。当我们毫无理由就是想哭的时候,说明我们已经压抑了太多的情绪,我们需要用一些有效的方式来疏导内在的情绪。比如,你可以养成每天书写情绪日记的习惯,在晚自习的时候,每天给你自己留出15分钟的时间,尽情地去书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疏导内在的压力和情绪,如果你不想让其他人看见,写完后可以撕掉;你也可以去找合适的人倾诉,生活中能够给到你支持和理解的人,学校的心理老师,专业的心理倾听师和心理咨询师,或者咱们平台的群组和聊天室,都是可以的;坚持每天15分钟到半小时的有氧运动,不仅可以释放学习上的压力,还能够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因为大脑需要劳逸结合,张弛有度,运动可以让更多的氧气运输到大脑,帮助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更专注,精力更充沛……2.保持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学会正念生活和学习,会让你的内在更稳定,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虽然每天的学习任务重,但我们需要保持生活与学习的平衡,让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规律,可以给自己列一个每日作息&学习清单,按时睡觉,按时早起,形成良好的习惯,坚持起来就不会那么难,把比较难的任务安排在每天精神状态最好的时候完成,会让你更有成就感。也需要给自己安排一定的放松和娱乐的时间,打打球,和同学玩玩游戏,聊聊天,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都是可以的,不要觉得是浪费时间,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更有利于学习的,这才更符合大脑的运转机制。正念生活和学习,也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当下,当你觉察到你的思绪很乱,在想以前的事情,或者担心以后的考试的时候,做几次深呼吸,把自己轻轻地拉回来,告诉自己,那些过去的和将来的事情我都掌控不了,我能够掌控的只有当下,只有此时此刻,然后,可以再做几次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接着自己需要做什么就投入去做什么,在看书就专心看书,在听课就把注意力放在老师的讲课上,在吃饭就好好吃饭,在走路就只管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安心睡觉……每个当下只需要做好每个当下需要做的事情,一方面,你会觉得生活很轻松,因为你不需要去承担任何时候的压力,只需要承担当下这一秒的压力就好;另一方面,你会变得更高效和专注,反而你一天学习下来,你的收获和成长会更多。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孩子,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想起曾经我在高三的时候,也会突然间流眼泪,那个时候不懂,现在回过头来看,真的是因为不太知道如何及时疏导情绪,由于情绪压抑得太多,在绷不住的时候,身体通过哭的方式在保护我们。所以,别担心,也别害怕,你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不对劲,也能够在这里需求方法和帮助,真的特别棒,我们的确是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心理学方法帮助自己调节情绪,让自己在繁忙紧张的高三学习生活中缓解压力,以更好的状态复习备考。给你的建议是:情绪需要被看见,需要及时疏导和转化,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方式来调节。当我们毫无理由就是想哭的时候,说明我们已经压抑了太多的情绪,我们需要用一些有效的方式来疏导内在的情绪。比如,你可以养成每天书写情绪日记的习惯,在晚自习的时候,每天给你自己留出15分钟的时间,尽情地去书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疏导内在的压力和情绪,如果你不想让其他人看见,写完后可以撕掉;你也可以去找合适的人倾诉,生活中能够给到你支持和理解的人,学校的心理老师,专业的心理倾听师和心理咨询师,或者咱们平台的群组和聊天室,都是可以的;坚持每天15分钟到半小时的有氧运动,不仅可以释放学习上的压力,还能够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因为大脑需要劳逸结合,张弛有度,运动可以让更多的氧气运输到大脑,帮助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更专注,精力更充沛……2.保持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学会正念生活和学习,会让你的内在更稳定,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虽然每天的学习任务重,但我们需要保持生活与学习的平衡,让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规律,可以给自己列一个每日作息&学习清单,按时睡觉,按时早起,形成良好的习惯,坚持起来就不会那么难,把比较难的任务安排在每天精神状态最好的时候完成,会让你更有成就感。也需要给自己安排一定的放松和娱乐的时间,打打球,和同学玩玩游戏,聊聊天,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都是可以的,不要觉得是浪费时间,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更有利于学习的,这才更符合大脑的运转机制。正念生活和学习,也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当下,当你觉察到你的思绪很乱,在想以前的事情,或者担心以后的考试的时候,做几次深呼吸,把自己轻轻地拉回来,告诉自己,那些过去的和将来的事情我都掌控不了,我能够掌控的只有当下,只有此时此刻,然后,可以再做几次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接着自己需要做什么就投入去做什么,在看书就专心看书,在听课就把注意力放在老师的讲课上,在吃饭就好好吃饭,在走路就只管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安心睡觉……每个当下只需要做好每个当下需要做的事情,一方面,你会觉得生活很轻松,因为你不需要去承担任何时候的压力,只需要承担当下这一秒的压力就好;另一方面,你会变得更高效和专注,反而你一天学习下来,你的收获和成长会更多。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6有用 · 0评论
妈妈控制欲很强,喜欢干涉我,和妈妈在一起感觉很窒息

妈妈控制欲很强,喜欢干涉我,和妈妈在一起感觉很窒息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我的妈妈也是一位控制欲强的妈妈,我理解你的这种感受,这些年,随着心理学的学习和成长,渐渐地,我学会去接纳和理解她,看到了在她的控制欲背后的原因和不安全感,也一直在用有效的沟通方式和妈妈交流,告诉她我的边界以及我的真实感受和需求,也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看见她,给到她一定的需求的满足,同时,做好课题分离,把属于妈妈的情绪和成长课题交还给她,把属于自己的情绪和成长课题承担起来,我发现,我和妈妈的相处变得越来越融洽。给你的建议是:1,接纳妈妈就是这样的存在,我们改变不了别人,接纳的前提是理解,理解她为什么会控制欲强,看到她内在的不安全感。 《一念之转》里面说:这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我们之所以烦恼,就是由于没有掌控好自己的事,而在操心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别人的想法和行为是别人的事,我们是无法去控制的,妈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的所思所想是受她的遗传基因、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和生活环境等的影响形成的,所以,她就是这样的存在,如果她自己不想改变,我们是无法改变她的。而之所以她的控制欲强,就是因为她的成长经历让她觉得非常没有安全感,于是她只能通过控制你,控制她的孩子来缓解内心中的不安、焦虑和害怕,这是她的情绪,也是她自己的成长课题。 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她,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我们可以试着去接纳她,试着去向她表达我们的需求和感受。我知道,其实你对她是有期待的,你希望她可以不控制你,可以改变和你相处的方式,但是,正是因为我们的期待和现实的她是不符合的,才会造成这样的冲突。 当你真的接纳了她,你就不会对她的很多行为感到反感,而是会很平静,因为真实的她就是这样的,她不是你理想中的那个样子,她有她的局限性,但她是爱你的,只是她爱你的方式和你期待的不一样。 2,通过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以及对妈妈的具体请求,其实你可以“手把手”教会妈妈如何真正爱你。  非暴力沟通的步骤是:陈述客观事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请求对方行动(具体而且明晰)。 比如,当你坐在椅子上的时候把一只脚放到椅子上她要纠正你,可以这么和妈妈说:妈妈,当我听到你这么说我(陈述客观事实,注意不要指责和评判)我很难受,有些委屈,也有些烦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我特别需要你的一些理解和尊重(表达你的需求),以后,能不能不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和我交流,而是可以更加温和地表达,并且告诉我你的感受、需求以及你对我的具体期待呢(请求对方行动)。当然,你可以结合你自己的需求和期待进行更加具体的表达,就是你希望妈妈可以如何对待你,你需要非常具体且明确地表达出来,否则她或许知道她这样做你不高兴,但她不知道她可以如何去调整。 当你们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到彼此的需求和感受,你会发现,你们的情感链接会更加深入,你们也会更加理解彼此,了解彼此,这就能够促进你们关系的发展。3.学会课题分离,将属于妈妈的情绪和成长课题还给她,而属于你自己的成长课题和情绪咱们就需要自己承担起来。妈妈内在的不安,妈妈的情绪,妈妈的成长课题,是属于她自己的,如果她自己不去成长,则会一直循环,你是不需要替她承担的,你也没有办法替她承担,因为只有她自己去成长了,去改变了,这些属于她的课题才能被解决。那么,我们就需要区分什么是她的课题,什么是你的课题,把她的课题还给她,这并不难,就是去看,那件事情的直接结果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比如,春节回家这件事情,你说每次放假春节啥的都不想回去,很少回家,然后又被她道德谴责感觉很内疚,她还向亲戚面前表现委屈,想到大家估计觉得你是一个冷漠不关心父母的孩子你就觉得很难受。妈妈的情绪,妈妈的行为都是妈妈的课题,而回到你自己,面对这样的客观情况,你可以做出很多选择,那就需要去看,你更愿意承担怎样的直接结果。比如,你可以选择不回家,那么,你需要承担的结果就有妈妈的谴责,她在亲戚面前的表现委屈,以及某些亲戚的误解,同时也有你不回家的自由感等等;你也可以选择回家,那么,你需要承担的结果或许是需要面对妈妈在身边的各种唠叨,但没有她的道德谴责和在亲戚面前的委屈了,亲戚们也没有那些负面评价了等等;其实,你也可以有其他更多的选择,比如,你可以一年回,一年不回,调整自己回家的频率,并和妈妈沟通,告诉她原因,并表达需要她的理解和支持等等,你也可以邀请他们过来你这边,而不是你回去,体验一下在另一种环境你们的相处模式……总之,你其实可以有很多选择,这些选择的权利都在你自己的手上,我们也需要去看到,自己更愿意承担的结果是什么,做出自己心甘情愿的选择,并去承担起自己选择的所有结果,这将会让你越来越独立,在和妈妈的关系中也会越来越自由。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我的妈妈也是一位控制欲强的妈妈,我理解你的这种感受,这些年,随着心理学的学习和成长,渐渐地,我学会去接纳和理解她,看到了在她的控制欲背后的原因和不安全感,也一直在用有效的沟通方式和妈妈交流,告诉她我的边界以及我的真实感受和需求,也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看见她,给到她一定的需求的满足,同时,做好课题分离,把属于妈妈的情绪和成长课题交还给她,把属于自己的情绪和成长课题承担起来,我发现,我和妈妈的相处变得越来越融洽。给你的建议是:1,接纳妈妈就是这样的存在,我们改变不了别人,接纳的前提是理解,理解她为什么会控制欲强,看到她内在的不安全感。 《一念之转》里面说:这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我们之所以烦恼,就是由于没有掌控好自己的事,而在操心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别人的想法和行为是别人的事,我们是无法去控制的,妈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的所思所想是受她的遗传基因、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和生活环境等的影响形成的,所以,她就是这样的存在,如果她自己不想改变,我们是无法改变她的。而之所以她的控制欲强,就是因为她的成长经历让她觉得非常没有安全感,于是她只能通过控制你,控制她的孩子来缓解内心中的不安、焦虑和害怕,这是她的情绪,也是她自己的成长课题。 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她,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我们可以试着去接纳她,试着去向她表达我们的需求和感受。我知道,其实你对她是有期待的,你希望她可以不控制你,可以改变和你相处的方式,但是,正是因为我们的期待和现实的她是不符合的,才会造成这样的冲突。 当你真的接纳了她,你就不会对她的很多行为感到反感,而是会很平静,因为真实的她就是这样的,她不是你理想中的那个样子,她有她的局限性,但她是爱你的,只是她爱你的方式和你期待的不一样。 2,通过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以及对妈妈的具体请求,其实你可以“手把手”教会妈妈如何真正爱你。  非暴力沟通的步骤是:陈述客观事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请求对方行动(具体而且明晰)。 比如,当你坐在椅子上的时候把一只脚放到椅子上她要纠正你,可以这么和妈妈说:妈妈,当我听到你这么说我(陈述客观事实,注意不要指责和评判)我很难受,有些委屈,也有些烦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我特别需要你的一些理解和尊重(表达你的需求),以后,能不能不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和我交流,而是可以更加温和地表达,并且告诉我你的感受、需求以及你对我的具体期待呢(请求对方行动)。当然,你可以结合你自己的需求和期待进行更加具体的表达,就是你希望妈妈可以如何对待你,你需要非常具体且明确地表达出来,否则她或许知道她这样做你不高兴,但她不知道她可以如何去调整。 当你们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到彼此的需求和感受,你会发现,你们的情感链接会更加深入,你们也会更加理解彼此,了解彼此,这就能够促进你们关系的发展。3.学会课题分离,将属于妈妈的情绪和成长课题还给她,而属于你自己的成长课题和情绪咱们就需要自己承担起来。妈妈内在的不安,妈妈的情绪,妈妈的成长课题,是属于她自己的,如果她自己不去成长,则会一直循环,你是不需要替她承担的,你也没有办法替她承担,因为只有她自己去成长了,去改变了,这些属于她的课题才能被解决。那么,我们就需要区分什么是她的课题,什么是你的课题,把她的课题还给她,这并不难,就是去看,那件事情的直接结果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比如,春节回家这件事情,你说每次放假春节啥的都不想回去,很少回家,然后又被她道德谴责感觉很内疚,她还向亲戚面前表现委屈,想到大家估计觉得你是一个冷漠不关心父母的孩子你就觉得很难受。妈妈的情绪,妈妈的行为都是妈妈的课题,而回到你自己,面对这样的客观情况,你可以做出很多选择,那就需要去看,你更愿意承担怎样的直接结果。比如,你可以选择不回家,那么,你需要承担的结果就有妈妈的谴责,她在亲戚面前的表现委屈,以及某些亲戚的误解,同时也有你不回家的自由感等等;你也可以选择回家,那么,你需要承担的结果或许是需要面对妈妈在身边的各种唠叨,但没有她的道德谴责和在亲戚面前的委屈了,亲戚们也没有那些负面评价了等等;其实,你也可以有其他更多的选择,比如,你可以一年回,一年不回,调整自己回家的频率,并和妈妈沟通,告诉她原因,并表达需要她的理解和支持等等,你也可以邀请他们过来你这边,而不是你回去,体验一下在另一种环境你们的相处模式……总之,你其实可以有很多选择,这些选择的权利都在你自己的手上,我们也需要去看到,自己更愿意承担的结果是什么,做出自己心甘情愿的选择,并去承担起自己选择的所有结果,这将会让你越来越独立,在和妈妈的关系中也会越来越自由。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6有用 · 0评论
现实中没有可以说话的朋友和同事,我“脱节”了吗?

现实中没有可以说话的朋友和同事,我“脱节”了吗?

题主好我是Kelly水【现实中没有可以说话的朋友和同事,我“脱节”了吗?】题主的觉察很棒,没有朋友和同事,但是你还是在参与团体学习呢。说明你是一个喜欢学习,且有能力交到朋友的人。【关于当下】其实我们在讨论的时候会引发很多思考,结婚和养育孩子,对于女性来说,这个时候即使@脱节”也是伪脱节。因为你在参与家庭,孩子,是时间不允许,所以让你觉察到自己这部分的孤独。我举个例子哦:单身的朋友,看到他人结婚,🈶️孩子,公婆,那时候也会引发她们的孤独吧?你觉察到在家全职带娃,两年多,说明参与团体就是当下交流的需求。在和孩子的关系,自己的关系,夫妻关系,父母和自己的关系,这时候或许自己和自己的部分会有些少。所以你忽略了自己目前拥有的部分,而是引发了自己内在目前缺失的部分。所以这是正常的,毕竟你在建立新的关系的过程,孤独并非🈶️同事可以交流,或者有朋友交流,毕竟他们不会陪伴我们24小时。我们孤独是必然的,包括先生上班,未来孩子上学,你在学习,在思考,在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包括引发的羡慕或者孤独,这些都只是一种感受,我想我思故我在。当我们回到自己,回到日常每一天,回到孩子和家庭关系,会发现这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一个阶段。即使当下的日子简单,但是不代表脱节,学习是终身的功课,不同的年龄段,不同阶段的孩子成长,都会让我们认识的,每一个当下都很温暖,宝贵呢。【关于成长】我们角色的转变,包括未来孩子上幼儿园有朋友了,做家长会和他们的家长做朋友。这些都是自然的,即使不同阶段有些家长可以聊聊,但是也不代表我们不孤独。也许你通过学习也会发现,很多人的理念,不同的家庭教育也是不同的。虽然每个家庭有相似,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很多人即使花很多精力寻求外面的朋友,最后也会发现,重要的依然是自己的关系。我之前也有过这样的想法,现在会感谢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会关注自己,也接纳自己的孤独感,甚至在孩子独立上学后的孤独感。可以做些以前没时间去完成的事情,找到自己的爱好,专注学习,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也会遇到很多的朋友,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会帮助自己开拓眼界,一起交流经验,在日常也会遇到合适的。当你呈现出来最好的状态,自己,很多人也会被感染和影响。建立我们自己的认知,教育理念,生活都是不断变化,相信你,会遇到不同阶段的自己~推荐书籍《成为我自己》《你就是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

题主好我是Kelly水【现实中没有可以说话的朋友和同事,我“脱节”了吗?】题主的觉察很棒,没有朋友和同事,但是你还是在参与团体学习呢。说明你是一个喜欢学习,且有能力交到朋友的人。【关于当下】其实我们在讨论的时候会引发很多思考,结婚和养育孩子,对于女性来说,这个时候即使@脱节”也是伪脱节。因为你在参与家庭,孩子,是时间不允许,所以让你觉察到自己这部分的孤独。我举个例子哦:单身的朋友,看到他人结婚,🈶️孩子,公婆,那时候也会引发她们的孤独吧?你觉察到在家全职带娃,两年多,说明参与团体就是当下交流的需求。在和孩子的关系,自己的关系,夫妻关系,父母和自己的关系,这时候或许自己和自己的部分会有些少。所以你忽略了自己目前拥有的部分,而是引发了自己内在目前缺失的部分。所以这是正常的,毕竟你在建立新的关系的过程,孤独并非🈶️同事可以交流,或者有朋友交流,毕竟他们不会陪伴我们24小时。我们孤独是必然的,包括先生上班,未来孩子上学,你在学习,在思考,在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包括引发的羡慕或者孤独,这些都只是一种感受,我想我思故我在。当我们回到自己,回到日常每一天,回到孩子和家庭关系,会发现这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一个阶段。即使当下的日子简单,但是不代表脱节,学习是终身的功课,不同的年龄段,不同阶段的孩子成长,都会让我们认识的,每一个当下都很温暖,宝贵呢。【关于成长】我们角色的转变,包括未来孩子上幼儿园有朋友了,做家长会和他们的家长做朋友。这些都是自然的,即使不同阶段有些家长可以聊聊,但是也不代表我们不孤独。也许你通过学习也会发现,很多人的理念,不同的家庭教育也是不同的。虽然每个家庭有相似,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很多人即使花很多精力寻求外面的朋友,最后也会发现,重要的依然是自己的关系。我之前也有过这样的想法,现在会感谢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会关注自己,也接纳自己的孤独感,甚至在孩子独立上学后的孤独感。可以做些以前没时间去完成的事情,找到自己的爱好,专注学习,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也会遇到很多的朋友,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会帮助自己开拓眼界,一起交流经验,在日常也会遇到合适的。当你呈现出来最好的状态,自己,很多人也会被感染和影响。建立我们自己的认知,教育理念,生活都是不断变化,相信你,会遇到不同阶段的自己~推荐书籍《成为我自己》《你就是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

6有用 · 0评论
经济状况糟糕,有心理障碍无法正常工作该怎么做?

经济状况糟糕,有心理障碍无法正常工作该怎么做?

你好呀。简短的问题描述,背后是你的焦虑,为自己的状态焦虑,为家里的经济情况焦虑,甚至为焦虑本身焦虑。你给的信息比较少,我就着理论说一说我的看法。你说,常年的心理问题在今年转双相了。这个常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之前有却确诊过抑郁吗,啥时候确诊的,知道有心理问题多长时间了,你现在多大了,在确诊双相之间是否工作?确诊双相之后,你的父母是什么态度?他们同意你在家休养吗?他们为你在家休养提供了什么样的条件,负责你的衣食住行和日常花销?你自己有储蓄吗?这里面有个逻辑,如果你长时间不工作,还能不饿肚子,那一定是有人为你提供了经济支持。为你提供经济支持的人,变相的帮助你维持了你的症状,让你更难走出去工作。你看,即便是我不工作,依然有足够的资源来维持生活,依然有人给我钱花,那我干嘛要出去工作呀,继续在家养着呗。然后就变成了支持你的人本来是希望你快点好起来,但他们的支持给了你不用好起来的暗示,于是两方就不言而喻的合谋,维持你的症状。当然了,你是成年人了,你知道按照社会期待,你应该是要自己工作赚钱的,你也没办法心安理得的声称,我不工作,我不赚钱,我就是要啃老之类的。所以,你会为工作赚钱的事情焦虑。焦虑又加重了你的心理障碍,让你更加难以应对你的心理、生活、工作等事宜,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大家都在一个不舒适的舒适圈呆着。你一边维持现状一边焦虑。你的家人,一边为你提供经济支持一边为你担惊受怕。当然,还有一个可能是,你的家人其实需要你呆在家里,不要离开家,不要出去工作等。但他们不会直接说,他们甚至也意识不到自己的想法,他们只是给你支持,跟你合谋把你留在了家里。你给的信息比较少,这个可能只是理论猜测。但现在这个循环似乎要被打破了,家人没有足够的钱来继续支持你,你提到的经济状况糟糕,不知道你说的是你自己,还是你家人,你也提到了,如果你去做心理咨询,那要用掉大部分的家庭收入。可见这是双重打击。但其实我相信,即便你不去工作,还要吃药,做咨询,大概率你们家的日子也能继续,你的家人总会想到办法维持生活。只是大家的焦虑都无法缓解,甚至焦虑更甚。就你的描述来看,最理想的解决办法,就是你走出去,找份工作。能让生活规律起来,赚点钱,也能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支持。你可以不用说,一定要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可以先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如客服,售货员之类的,不需要啥专业技能的工作,先行动起来。一边工作,一边治疗咨询,等好一点的再说有难度的工作。同时建议你去做运动,简单的比如跑步之类的。还是建议去找心理咨询师聊一聊。通常双相都是药物加上咨询的。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你好呀。简短的问题描述,背后是你的焦虑,为自己的状态焦虑,为家里的经济情况焦虑,甚至为焦虑本身焦虑。你给的信息比较少,我就着理论说一说我的看法。你说,常年的心理问题在今年转双相了。这个常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之前有却确诊过抑郁吗,啥时候确诊的,知道有心理问题多长时间了,你现在多大了,在确诊双相之间是否工作?确诊双相之后,你的父母是什么态度?他们同意你在家休养吗?他们为你在家休养提供了什么样的条件,负责你的衣食住行和日常花销?你自己有储蓄吗?这里面有个逻辑,如果你长时间不工作,还能不饿肚子,那一定是有人为你提供了经济支持。为你提供经济支持的人,变相的帮助你维持了你的症状,让你更难走出去工作。你看,即便是我不工作,依然有足够的资源来维持生活,依然有人给我钱花,那我干嘛要出去工作呀,继续在家养着呗。然后就变成了支持你的人本来是希望你快点好起来,但他们的支持给了你不用好起来的暗示,于是两方就不言而喻的合谋,维持你的症状。当然了,你是成年人了,你知道按照社会期待,你应该是要自己工作赚钱的,你也没办法心安理得的声称,我不工作,我不赚钱,我就是要啃老之类的。所以,你会为工作赚钱的事情焦虑。焦虑又加重了你的心理障碍,让你更加难以应对你的心理、生活、工作等事宜,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大家都在一个不舒适的舒适圈呆着。你一边维持现状一边焦虑。你的家人,一边为你提供经济支持一边为你担惊受怕。当然,还有一个可能是,你的家人其实需要你呆在家里,不要离开家,不要出去工作等。但他们不会直接说,他们甚至也意识不到自己的想法,他们只是给你支持,跟你合谋把你留在了家里。你给的信息比较少,这个可能只是理论猜测。但现在这个循环似乎要被打破了,家人没有足够的钱来继续支持你,你提到的经济状况糟糕,不知道你说的是你自己,还是你家人,你也提到了,如果你去做心理咨询,那要用掉大部分的家庭收入。可见这是双重打击。但其实我相信,即便你不去工作,还要吃药,做咨询,大概率你们家的日子也能继续,你的家人总会想到办法维持生活。只是大家的焦虑都无法缓解,甚至焦虑更甚。就你的描述来看,最理想的解决办法,就是你走出去,找份工作。能让生活规律起来,赚点钱,也能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支持。你可以不用说,一定要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可以先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如客服,售货员之类的,不需要啥专业技能的工作,先行动起来。一边工作,一边治疗咨询,等好一点的再说有难度的工作。同时建议你去做运动,简单的比如跑步之类的。还是建议去找心理咨询师聊一聊。通常双相都是药物加上咨询的。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5有用 · 0评论
胳膊上有自残的疤,不敢穿短袖,该怎么办?

胳膊上有自残的疤,不敢穿短袖,该怎么办?

孩子你好,体会到你的困惑,我们试着从三方面来聊聊这个话题。先来说说害怕,害怕是人类的本能,当一个人想到“被评价,被攻击而害怕”,或者是“被忽视,被抛弃而害怕”,的时候,都可能是感觉到了危险,这种害怕和担心是正常的,是可以被理解的。就如题主所写,我不敢穿短袖,怕别人议论我,怕别人远离我。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当自己感觉害怕的时候,害怕的是什么?担忧的是什么?它们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感受?什么样的想法?在你能够想到的最久远的回忆里,有着什么样的场景?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当时的你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也可试着问问自己,当自己感觉害怕的时候,是否考虑过战斗模式?如果选择回击,会怎么说,怎么做?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我们还可回想到自己的童年,每一次尝试新事物,每一次提出需求,是否都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指责和批评,或许只能自己默默哭泣的场景,因此我们特别担心和害怕。由于时间久远,可能这些记忆都已经被自己忘却,被压制在潜意识中,身体的细胞记住了这种感觉。当碰到类似的场景时,这种身体的记忆被激活,全身感到紧张,呼吸加快。这在心理学上叫“情结”,或者叫情绪按钮。然而,觉察正是改变的开始,所以我们可以试着和情绪和解,当感觉这样害怕的情绪时,及时喊“停”,然后深呼吸,不做任何评判地静静看着它们,让情绪如云彩一样自由来去,如水中的落叶一样慢慢飘走。我们也可以尝试用书写疗愈的方式,把自己的痛苦和难受写出来,画出来,让情绪找到出口释放出去。我们还可以尝试用空椅子,通过角色扮演和自我对话,营造安全的情境氛围,联结往事和当下自己的心境,让纷乱的思绪进行意识的整合,让不良情绪得以释放。再来说说接纳,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触碰的一面,我们权且称之为阴暗面,周围的人不愿意接受,连自己也无法面对。因此我们会戴上面具,把自己伪装成别人喜欢的角色,自己却活得很累。如果我们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耿耿于怀,不妨问问自己,如果那件事对今天的我有一个好处,那是什么?如果我们对过去烦恼的事情伤心气愤,不妨问问自己,如果这件事是我必须经历的,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那我该如何珍惜?我们可以试着悦纳自己,卸下沉重的包袱,松开紧绷的内心,不去强求别人,也不去苛责自己,对自己有客观全面的认知,就不会在意外界的声音和评价,面对问题和困难,我们也将坦然处之。最后说说爱自己:孩子你能求助平台,并有非常明确的价值观。那我们就从关爱自己开始,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也照顾好自己的感受。我们可以学习转移注意力,当脑海想起时,可以试着对自己喊“停”,深呼吸后做一些别的事情,如听听音乐,拉伸运动等让自己抽离。我们也可以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告诉自己我们已经长大,有力量也有能力保护自己,可以去肯定和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可去接纳和欣赏不完美的自己,还可去正念冥想来体验情绪的调节。总之,心理学上说,看见即疗愈,多接触真实的人际,多享受真实的生活,你的心情愉悦了,自然就能从容面对。推荐《控制焦虑》和《一念之转》

孩子你好,体会到你的困惑,我们试着从三方面来聊聊这个话题。先来说说害怕,害怕是人类的本能,当一个人想到“被评价,被攻击而害怕”,或者是“被忽视,被抛弃而害怕”,的时候,都可能是感觉到了危险,这种害怕和担心是正常的,是可以被理解的。就如题主所写,我不敢穿短袖,怕别人议论我,怕别人远离我。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当自己感觉害怕的时候,害怕的是什么?担忧的是什么?它们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感受?什么样的想法?在你能够想到的最久远的回忆里,有着什么样的场景?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当时的你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也可试着问问自己,当自己感觉害怕的时候,是否考虑过战斗模式?如果选择回击,会怎么说,怎么做?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我们还可回想到自己的童年,每一次尝试新事物,每一次提出需求,是否都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指责和批评,或许只能自己默默哭泣的场景,因此我们特别担心和害怕。由于时间久远,可能这些记忆都已经被自己忘却,被压制在潜意识中,身体的细胞记住了这种感觉。当碰到类似的场景时,这种身体的记忆被激活,全身感到紧张,呼吸加快。这在心理学上叫“情结”,或者叫情绪按钮。然而,觉察正是改变的开始,所以我们可以试着和情绪和解,当感觉这样害怕的情绪时,及时喊“停”,然后深呼吸,不做任何评判地静静看着它们,让情绪如云彩一样自由来去,如水中的落叶一样慢慢飘走。我们也可以尝试用书写疗愈的方式,把自己的痛苦和难受写出来,画出来,让情绪找到出口释放出去。我们还可以尝试用空椅子,通过角色扮演和自我对话,营造安全的情境氛围,联结往事和当下自己的心境,让纷乱的思绪进行意识的整合,让不良情绪得以释放。再来说说接纳,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触碰的一面,我们权且称之为阴暗面,周围的人不愿意接受,连自己也无法面对。因此我们会戴上面具,把自己伪装成别人喜欢的角色,自己却活得很累。如果我们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耿耿于怀,不妨问问自己,如果那件事对今天的我有一个好处,那是什么?如果我们对过去烦恼的事情伤心气愤,不妨问问自己,如果这件事是我必须经历的,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那我该如何珍惜?我们可以试着悦纳自己,卸下沉重的包袱,松开紧绷的内心,不去强求别人,也不去苛责自己,对自己有客观全面的认知,就不会在意外界的声音和评价,面对问题和困难,我们也将坦然处之。最后说说爱自己:孩子你能求助平台,并有非常明确的价值观。那我们就从关爱自己开始,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也照顾好自己的感受。我们可以学习转移注意力,当脑海想起时,可以试着对自己喊“停”,深呼吸后做一些别的事情,如听听音乐,拉伸运动等让自己抽离。我们也可以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告诉自己我们已经长大,有力量也有能力保护自己,可以去肯定和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可去接纳和欣赏不完美的自己,还可去正念冥想来体验情绪的调节。总之,心理学上说,看见即疗愈,多接触真实的人际,多享受真实的生活,你的心情愉悦了,自然就能从容面对。推荐《控制焦虑》和《一念之转》

7有用 · 0评论
没有安全感,焦虑压抑,情绪很不好,无法放松怎么办?

没有安全感,焦虑压抑,情绪很不好,无法放松怎么办?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认真读完你的文字,一起来聊聊。当我们对自己进行灵魂拷问“我是怎样的人”?你会发现每一个答案,其实都是一张张标签。这些标签有些来自于家人父母,有些来自于亲朋好友,有些来自于老师同学,很多则来自于自己…这些标签有些是身份象征,有些是能力评估,有些是行为特征,很多则是心理感受…我们可以尝试对一些标签进行仔细审视,联结身体的情绪变化,观察它们之间的配重和平衡,你会觉知到一些反应可能在一瞬间产生,心理学上称之为“自动思维”或“杂念”。当我想到“没有自由”,脑中闪现的是什么画面?回荡的是什么声音?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当我想到“没有安全感”,脑中闪现的是什么画面?回荡的是什么声音?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当我想到“没有隐私”,脑中闪现的是什么画面?回荡的是什么声音?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或许我们还能问问自己,在这些场景中,自己有何回应?如果时光重来,自己会怎么做?我们可以回想自己的幼年,当你初次蹒跚学步或夹筷吃菜时,因为妈妈的担忧焦虑和害怕糟糕的后果,无数次的被妈妈中断和阻止?长此以往,我们对未知的事情会有自我判断,那就是“我做不好”,这时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就渐渐出现问题,以致成年后变得内心脆弱。我们也可回想自己的童年,当你提出一个想法或需求时,父母的回应是积极的,鼓励的?还是严肃的,拒绝的?当孩子经常收到负面回应,就会缺乏自信而处于不安和焦虑中,长大后在社会融入度和亲密关系上会受到影响。就如题主所写,遇到一些无法摆脱的事情,焦虑,压抑,情绪无法放松。我们还可问问自己,如果这些无法摆脱的事情我必须经历,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那我该如何去珍惜?如果这些无法摆脱的事情对今天的我有一个好处,那是什么?虽然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但是很多东西我们无法选择,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出身,不能选择自己的童年,可是我们可以有追求理想的权利,可以有向往幸福的愿望。正如心理大师阿德勒说过,童年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用处,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我们尝试和和情绪和解,当负面情绪和念头达到极点时,试着对自己默念咒语“那又怎样”,你会发现,其实真的没什么!我们也可以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来一次深度交流和沟通。我们也要肯定自己,给自己赋能,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去提升自己的内在,因为负性的思想犹如尘埃会充满我们的心灵和大脑,所以我们还得要积极应对,尝试观察自己的主导思维,探索活跃的根源和匹配熟悉的情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念”或“初心”。祝福你!推荐书《我的内在无穷大》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认真读完你的文字,一起来聊聊。当我们对自己进行灵魂拷问“我是怎样的人”?你会发现每一个答案,其实都是一张张标签。这些标签有些来自于家人父母,有些来自于亲朋好友,有些来自于老师同学,很多则来自于自己…这些标签有些是身份象征,有些是能力评估,有些是行为特征,很多则是心理感受…我们可以尝试对一些标签进行仔细审视,联结身体的情绪变化,观察它们之间的配重和平衡,你会觉知到一些反应可能在一瞬间产生,心理学上称之为“自动思维”或“杂念”。当我想到“没有自由”,脑中闪现的是什么画面?回荡的是什么声音?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当我想到“没有安全感”,脑中闪现的是什么画面?回荡的是什么声音?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当我想到“没有隐私”,脑中闪现的是什么画面?回荡的是什么声音?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或许我们还能问问自己,在这些场景中,自己有何回应?如果时光重来,自己会怎么做?我们可以回想自己的幼年,当你初次蹒跚学步或夹筷吃菜时,因为妈妈的担忧焦虑和害怕糟糕的后果,无数次的被妈妈中断和阻止?长此以往,我们对未知的事情会有自我判断,那就是“我做不好”,这时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就渐渐出现问题,以致成年后变得内心脆弱。我们也可回想自己的童年,当你提出一个想法或需求时,父母的回应是积极的,鼓励的?还是严肃的,拒绝的?当孩子经常收到负面回应,就会缺乏自信而处于不安和焦虑中,长大后在社会融入度和亲密关系上会受到影响。就如题主所写,遇到一些无法摆脱的事情,焦虑,压抑,情绪无法放松。我们还可问问自己,如果这些无法摆脱的事情我必须经历,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那我该如何去珍惜?如果这些无法摆脱的事情对今天的我有一个好处,那是什么?虽然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但是很多东西我们无法选择,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出身,不能选择自己的童年,可是我们可以有追求理想的权利,可以有向往幸福的愿望。正如心理大师阿德勒说过,童年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用处,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我们尝试和和情绪和解,当负面情绪和念头达到极点时,试着对自己默念咒语“那又怎样”,你会发现,其实真的没什么!我们也可以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来一次深度交流和沟通。我们也要肯定自己,给自己赋能,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去提升自己的内在,因为负性的思想犹如尘埃会充满我们的心灵和大脑,所以我们还得要积极应对,尝试观察自己的主导思维,探索活跃的根源和匹配熟悉的情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念”或“初心”。祝福你!推荐书《我的内在无穷大》

6有用 · 0评论
止不住内耗,总是被原生家庭困扰怎么办?

止不住内耗,总是被原生家庭困扰怎么办?

题主好,看了描述。虽然没有详细场景,但可以体会到你的童年有很多不愉快的经历和体验,父母当时的做法让你很受委屈。直到现在,自己已经开始工作、经济独立,也远离了家乡,但你还会忍不住回忆起过去的痛苦经历,甚至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原生家庭的影响确实很大,非常理解你现在的状态!现在你最想知道的是应该怎么办,才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困扰。解法有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下面一起聊一下。你说“以前上学时候虽然有困扰但没这么严重”,“只要工作一闲下来或者晚上睡不着时候,脑子全是小时候的事情”。上学的时候你心中可能有一个坚定的目标,那就是努力学习、考上大学、远离这个让自己不愉快的家,当你的注意力专注在学习上的时候,就无暇去想小时候的事情了。上大学期间,很多同龄人在一起,一起上课、一起食宿、一起开心玩乐,那时有好的人际关系、有相对愉悦的体验,也会不去想小时候的事情。即使现在,你在工作繁忙的时候也不会去想,只有在工作闲下来或者晚上睡不着的时候才会去想。所以,我们当下可以规划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深入思考一下自己的工作,尽力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职业目标的实现上、当前工作的精益求精上,这样你就不容易分心去想别的。跟老同学、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经常跟他们一起聚聚、出去走走、旅游一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重要的心理支撑,既会让你无暇想别的,也会给你带来愉悦的体验。加强运动和锻炼,养成晚饭后到睡觉前这段时间去运动的习惯,让自己累了,躺倒床上就可以入睡,也可以减少胡思乱想。如你描述的那样,如果“整宿整宿睡不着”,需要去看一下医生,让大夫判断一下是否需要适当的药物干预。当然这些都是治标的方式,你可以尝试一下,应该会有帮助。你说“总觉得问题没解决”,确实没有解决,就是心理上没有释怀、没有接纳、甚至还有对父母的恨意不能原谅他们,其实影响人们心理的所有经历都是外因、是环境,我们内心对外因和环境的解读才是造成各种心理状态的直接原因。所以治本的方式就是转念,重新解读。从小到大,父母应该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的,他们一定没有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身体不好、心理痛苦的主观意愿,事实可能正好相反,父母希望我们各方面都要好,这个是态度层面的事情。但是从能力上来说,当父母的往往不知道如何才能真的让子女好,所以行为上就会做的不对、不到位,甚至太想让孩子好所以按照他们认为对的方式进行“说教”、“控制”、甚至“打骂”,反而给孩子带来了压力,造成了心理影响,这是能力层面的事情。总结起来,就是父母们有好的态度但是没有充分的能力,这是他们的成长环境带给他们的认知。世界上有两类事,一类是我们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的,一类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的。前者我们要学会接纳,理解外物、环境的成因就好。后者,我们可以从更多的视角解读外界环境,我们可以不断修炼和提升自己。现实中我见过很多的原生家庭影响在代际传递,题主小时候有不好的童年体验,对原生家庭的影响有深刻的体会,题主接受了更多更好的教育,生于这个开放的时代、知识和服务丰富的时代,知道“找本治愈系或者心理学方面的书看看”,既疗愈自己的心理,也增长自己的知识,相信题主未来的孩子一定是幸福的,不但不用受到原生家庭代际传递的痛苦,而且有一位通情达理、掌握正确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父亲。由于题主的引以为鉴,相信你未来的家庭和亲子关系是良好的。任何的事物都有两面性,有阳光的亮面就有影子里的暗面,反之也然。我在猜想,题主小时候的不愉快经历,可能正是你学习动力的一个来源,为了“逃离”家庭所以能克服学习上的压力和困难,不断提升自己;题主童年的不愉悦经历,可能更让你有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的意识,使你在人际交往中有为他人考虑的想法而受到同事朋友们的欢迎。这方面题主可以自行探索。总之,转念是治本的有效方式,多读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让自己有更高的视角看待世界,接纳我们改变不了的,努力争取我们可以改变的,看到所有痛苦背后的积极因素,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能够得到你方便时的反馈,以便让我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能力、帮助更多的人。祝好!

题主好,看了描述。虽然没有详细场景,但可以体会到你的童年有很多不愉快的经历和体验,父母当时的做法让你很受委屈。直到现在,自己已经开始工作、经济独立,也远离了家乡,但你还会忍不住回忆起过去的痛苦经历,甚至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原生家庭的影响确实很大,非常理解你现在的状态!现在你最想知道的是应该怎么办,才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困扰。解法有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下面一起聊一下。你说“以前上学时候虽然有困扰但没这么严重”,“只要工作一闲下来或者晚上睡不着时候,脑子全是小时候的事情”。上学的时候你心中可能有一个坚定的目标,那就是努力学习、考上大学、远离这个让自己不愉快的家,当你的注意力专注在学习上的时候,就无暇去想小时候的事情了。上大学期间,很多同龄人在一起,一起上课、一起食宿、一起开心玩乐,那时有好的人际关系、有相对愉悦的体验,也会不去想小时候的事情。即使现在,你在工作繁忙的时候也不会去想,只有在工作闲下来或者晚上睡不着的时候才会去想。所以,我们当下可以规划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深入思考一下自己的工作,尽力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职业目标的实现上、当前工作的精益求精上,这样你就不容易分心去想别的。跟老同学、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经常跟他们一起聚聚、出去走走、旅游一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重要的心理支撑,既会让你无暇想别的,也会给你带来愉悦的体验。加强运动和锻炼,养成晚饭后到睡觉前这段时间去运动的习惯,让自己累了,躺倒床上就可以入睡,也可以减少胡思乱想。如你描述的那样,如果“整宿整宿睡不着”,需要去看一下医生,让大夫判断一下是否需要适当的药物干预。当然这些都是治标的方式,你可以尝试一下,应该会有帮助。你说“总觉得问题没解决”,确实没有解决,就是心理上没有释怀、没有接纳、甚至还有对父母的恨意不能原谅他们,其实影响人们心理的所有经历都是外因、是环境,我们内心对外因和环境的解读才是造成各种心理状态的直接原因。所以治本的方式就是转念,重新解读。从小到大,父母应该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的,他们一定没有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身体不好、心理痛苦的主观意愿,事实可能正好相反,父母希望我们各方面都要好,这个是态度层面的事情。但是从能力上来说,当父母的往往不知道如何才能真的让子女好,所以行为上就会做的不对、不到位,甚至太想让孩子好所以按照他们认为对的方式进行“说教”、“控制”、甚至“打骂”,反而给孩子带来了压力,造成了心理影响,这是能力层面的事情。总结起来,就是父母们有好的态度但是没有充分的能力,这是他们的成长环境带给他们的认知。世界上有两类事,一类是我们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的,一类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的。前者我们要学会接纳,理解外物、环境的成因就好。后者,我们可以从更多的视角解读外界环境,我们可以不断修炼和提升自己。现实中我见过很多的原生家庭影响在代际传递,题主小时候有不好的童年体验,对原生家庭的影响有深刻的体会,题主接受了更多更好的教育,生于这个开放的时代、知识和服务丰富的时代,知道“找本治愈系或者心理学方面的书看看”,既疗愈自己的心理,也增长自己的知识,相信题主未来的孩子一定是幸福的,不但不用受到原生家庭代际传递的痛苦,而且有一位通情达理、掌握正确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父亲。由于题主的引以为鉴,相信你未来的家庭和亲子关系是良好的。任何的事物都有两面性,有阳光的亮面就有影子里的暗面,反之也然。我在猜想,题主小时候的不愉快经历,可能正是你学习动力的一个来源,为了“逃离”家庭所以能克服学习上的压力和困难,不断提升自己;题主童年的不愉悦经历,可能更让你有换位思考、体谅他人的意识,使你在人际交往中有为他人考虑的想法而受到同事朋友们的欢迎。这方面题主可以自行探索。总之,转念是治本的有效方式,多读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让自己有更高的视角看待世界,接纳我们改变不了的,努力争取我们可以改变的,看到所有痛苦背后的积极因素,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能够得到你方便时的反馈,以便让我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能力、帮助更多的人。祝好!

6有用 · 0评论
如果一个人潜意识里认定自己会失败怎么半?

如果一个人潜意识里认定自己会失败怎么半?

你好,我是心探教练放飞,生命是一次美丽的旅程,不为欣赏、只为绽放。很高兴能够与你一起分享探讨这个话题:你对成功充满了渴望,但却总是陷入一种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状态,于是预言被事实所验证,让你很是烦恼。我们一起来看看:🌹1.认知三角形带来的启示认知三角形:思维模式决定情绪模式、决定行为模式。比如,你持有“我不会是成功的那一个”这样的认知模式,带来的情绪体验自然是悲伤的、不自信的,行为表现上是消极的、怯懦的、退缩的。“一念之转”,转变思想认知,从而转变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如果你持有“只要努力我一定能达成目标”这个信念时,感受一下,你的情绪体验是怎样的呢?充分力量感,拥有自信心,精神受到鼓舞,行为表现上自然是积极的、轻松的、敢于面对的。重复旧有的习惯只能带来旧的结果,唯有改变认知才能改变结果。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源于自己的人生经历,正如你说,初三时经历了分班,体验到了极大的落差感,导致丧失信心,产生了上边那个“我不会成功”的“局限性”信念。🤝《一念之转》《5%的改变》《跳出头脑融入生活》都是关于认知不错的书,一并推荐与你。🌹2.重新找到学习的的动力学习是为了获得新知、服务生活,即便是暂时为了考取重点高中、上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最终仍是为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离开校园,我们也不会停止学习的脚步,真正的课堂在社会,活到老学到老。所以,你的人生不是由学习好坏、也不是由考试成绩所决定的。这里涉及到了【自我价值】的概念:自我价值是自己对自己的主观评价,与他人无关。而【自我价值】感高的人表现出来的就是自信,价值感低的人很容易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变得敏感多疑、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怀疑和否定,如同你负重前行,背负着思想压力、精神压力去听讲作业,怎么可能高效呢?回想小时候,开心的状态才是最放松的状态。放下思想包袱,如果连你在快班(重点班)的就担心、焦虑、不自信,那么,其他人还有“活路”吗?偶尔向班级里的“学渣”学习一下,看他们的心态,即便是班级倒数第一,他们也不会自我否定。因为他们知道,人生的选择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不自我放弃,自我肯定、自我接纳,成功一定会属于他的。更何况,所谓“成功”没有统一标准,达成了自己的既定目标,可以是完成一次书法、炒好一个菜、跑步1000米,都可以称作成功。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世界和我爱着你。如想继续交流,可关注我的个人主页,“心探服务”。

你好,我是心探教练放飞,生命是一次美丽的旅程,不为欣赏、只为绽放。很高兴能够与你一起分享探讨这个话题:你对成功充满了渴望,但却总是陷入一种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状态,于是预言被事实所验证,让你很是烦恼。我们一起来看看:🌹1.认知三角形带来的启示认知三角形:思维模式决定情绪模式、决定行为模式。比如,你持有“我不会是成功的那一个”这样的认知模式,带来的情绪体验自然是悲伤的、不自信的,行为表现上是消极的、怯懦的、退缩的。“一念之转”,转变思想认知,从而转变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如果你持有“只要努力我一定能达成目标”这个信念时,感受一下,你的情绪体验是怎样的呢?充分力量感,拥有自信心,精神受到鼓舞,行为表现上自然是积极的、轻松的、敢于面对的。重复旧有的习惯只能带来旧的结果,唯有改变认知才能改变结果。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源于自己的人生经历,正如你说,初三时经历了分班,体验到了极大的落差感,导致丧失信心,产生了上边那个“我不会成功”的“局限性”信念。🤝《一念之转》《5%的改变》《跳出头脑融入生活》都是关于认知不错的书,一并推荐与你。🌹2.重新找到学习的的动力学习是为了获得新知、服务生活,即便是暂时为了考取重点高中、上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最终仍是为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离开校园,我们也不会停止学习的脚步,真正的课堂在社会,活到老学到老。所以,你的人生不是由学习好坏、也不是由考试成绩所决定的。这里涉及到了【自我价值】的概念:自我价值是自己对自己的主观评价,与他人无关。而【自我价值】感高的人表现出来的就是自信,价值感低的人很容易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变得敏感多疑、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怀疑和否定,如同你负重前行,背负着思想压力、精神压力去听讲作业,怎么可能高效呢?回想小时候,开心的状态才是最放松的状态。放下思想包袱,如果连你在快班(重点班)的就担心、焦虑、不自信,那么,其他人还有“活路”吗?偶尔向班级里的“学渣”学习一下,看他们的心态,即便是班级倒数第一,他们也不会自我否定。因为他们知道,人生的选择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不自我放弃,自我肯定、自我接纳,成功一定会属于他的。更何况,所谓“成功”没有统一标准,达成了自己的既定目标,可以是完成一次书法、炒好一个菜、跑步1000米,都可以称作成功。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世界和我爱着你。如想继续交流,可关注我的个人主页,“心探服务”。

5有用 · 0评论
女儿9岁,开始说喜欢绿色,是不是一个抑郁的信号?

女儿9岁,开始说喜欢绿色,是不是一个抑郁的信号?

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看了你的问题描述,你女儿喜欢绿色是不是抑郁的信号,我不知道。但你明显有些情绪问题,可能还有些夫妻关系的困扰。至于你女儿,你的状态明显的影响了她,她会顺从你,也会学习你的方式,现在也许没有抑郁,但如果她所处的家庭环境,母亲的状态以及对待她的方式一直这样下去,也许她的抑郁就是必然的结果。就你的描述来看,你比她更需要去看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当你改变了自己,你女儿所处的家庭环境,养育模式等就会改变,她也会跟着改变。从你的问题描述来看,你有原生家庭的创伤,情绪控制能力比较弱,与他人有冲突时,你的应对方式似乎吼叫。带女儿的过程中,你会吼她凶她。跟老公的冲突中,你有自残甚至自杀倾向。而你女儿,从你的描述看,她有很多优点。但她明显把你当成是模仿的对方,她模仿你的应对方式。她擅长察言观色,面对你的事情会压抑自己的情绪。但她的情绪是需要出口的,所以,别人碰她的东西,她会发怒吼叫,你猜她的吼叫中有没有对你的愤怒呢?还有你认为她长大一点,会不会离家出走,会不会有自残自伤行为呢?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是好的榜样,也是坏的榜样。从你的描述来看,你女儿明显的开始习得你冲突时吼叫的习惯。这个时候,如果只是让你女儿去看心理医生,即便心理医生能帮她调节情绪,那离开心理咨询室,回到家里,回到熟悉的环境和氛围中,相信我,她还是会用原来的应对方式。因为家里的其他人没有改变,会迫使她回到熟悉的行为模式中。记得我家娃上幼儿园时,老师再三强调,周末在家要继续保持自己吃饭,主动西洗手,喝水等习惯。老师就是担心,小孩子周末回到熟悉的行为中,到了周一到学习,老师又得重新教。这也说明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看过很多大学生说,在学校的时候,我的情绪一直很平稳,我以为我已经学会了调节情绪。但放假回到家,不用三天,甚至只用一天,我就开始跟父母吵架,情绪激动,明明我在学校已经能够情绪平稳了。其实背后的原因就是,父母用原来的方式对待孩子,迫使孩子用之前跟父母相处的方式来应对,就是大吼大叫。因为很多时候,不大吼大叫,父母根本不会听你的。这就是环境的力量。而你,你老公就是你女儿成长中最重要的外部环境。所以,她现在抑郁不抑郁,我不知道。但如果她一直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将来大概率会抑郁。她是孩子,她没办法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没办法直接远离父母,也没办法攻击父母,只能向内攻击自己那多半就抑郁了,或者向外攻击他人,那可能就是跟同学关系紧张。你给了一些你的情况,给的信息不够详细,建议你去找心理咨询师做咨询,或者你和你老公去做夫妻咨询,或者一家三口去做家庭咨询。你的情绪稳定了,才能给孩子好的成长环境。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看了你的问题描述,你女儿喜欢绿色是不是抑郁的信号,我不知道。但你明显有些情绪问题,可能还有些夫妻关系的困扰。至于你女儿,你的状态明显的影响了她,她会顺从你,也会学习你的方式,现在也许没有抑郁,但如果她所处的家庭环境,母亲的状态以及对待她的方式一直这样下去,也许她的抑郁就是必然的结果。就你的描述来看,你比她更需要去看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当你改变了自己,你女儿所处的家庭环境,养育模式等就会改变,她也会跟着改变。从你的问题描述来看,你有原生家庭的创伤,情绪控制能力比较弱,与他人有冲突时,你的应对方式似乎吼叫。带女儿的过程中,你会吼她凶她。跟老公的冲突中,你有自残甚至自杀倾向。而你女儿,从你的描述看,她有很多优点。但她明显把你当成是模仿的对方,她模仿你的应对方式。她擅长察言观色,面对你的事情会压抑自己的情绪。但她的情绪是需要出口的,所以,别人碰她的东西,她会发怒吼叫,你猜她的吼叫中有没有对你的愤怒呢?还有你认为她长大一点,会不会离家出走,会不会有自残自伤行为呢?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是好的榜样,也是坏的榜样。从你的描述来看,你女儿明显的开始习得你冲突时吼叫的习惯。这个时候,如果只是让你女儿去看心理医生,即便心理医生能帮她调节情绪,那离开心理咨询室,回到家里,回到熟悉的环境和氛围中,相信我,她还是会用原来的应对方式。因为家里的其他人没有改变,会迫使她回到熟悉的行为模式中。记得我家娃上幼儿园时,老师再三强调,周末在家要继续保持自己吃饭,主动西洗手,喝水等习惯。老师就是担心,小孩子周末回到熟悉的行为中,到了周一到学习,老师又得重新教。这也说明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看过很多大学生说,在学校的时候,我的情绪一直很平稳,我以为我已经学会了调节情绪。但放假回到家,不用三天,甚至只用一天,我就开始跟父母吵架,情绪激动,明明我在学校已经能够情绪平稳了。其实背后的原因就是,父母用原来的方式对待孩子,迫使孩子用之前跟父母相处的方式来应对,就是大吼大叫。因为很多时候,不大吼大叫,父母根本不会听你的。这就是环境的力量。而你,你老公就是你女儿成长中最重要的外部环境。所以,她现在抑郁不抑郁,我不知道。但如果她一直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将来大概率会抑郁。她是孩子,她没办法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没办法直接远离父母,也没办法攻击父母,只能向内攻击自己那多半就抑郁了,或者向外攻击他人,那可能就是跟同学关系紧张。你给了一些你的情况,给的信息不够详细,建议你去找心理咨询师做咨询,或者你和你老公去做夫妻咨询,或者一家三口去做家庭咨询。你的情绪稳定了,才能给孩子好的成长环境。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5有用 · 0评论
临近高三,最近总是止不住地想哭,这种情况怎么调节?

临近高三,最近总是止不住地想哭,这种情况怎么调节?

亲爱的同学晚上好【临近高三,最近总是止不住地想哭,这种情况怎么调节?】看完你的提问,我很心疼你,作为一个孩子你很自律和懂事,一定也承担了很多的压力。我们一起来想想做些什么可以帮助自己。【关于情绪】你是一个敏锐度很高的孩子,也觉察到临近高三明显的感觉自己情绪不太对劲,除了突然间的哭了,毫无理由想哭,这些情况持续了多久了呢?如果爸爸妈妈知道你的情绪,你猜猜谁会比较担心你?是爸爸还是妈妈?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帮助你呢?假如爸爸妈妈没有这个能力,你会允许自己哭出来,哭个够吗?让哭泣尽情表达。这时候也可以积极去发挥想象,看到自己情绪背后的压力。适当的哭是很好的,让情绪自然流动,如果超过二周以上,可以和爸爸妈妈沟通。最近你情绪的压力,或者给爸妈写信说说自己的担忧,包括自己信任的长辈,老师。有时候面对压力的时候,成年人也会哭,也会🈶️焦虑,最主要的是先去觉察自己,压力来自家人老师还是自己的?目前如果自己无法帮助自己,也可以求助专业的咨询师,或者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12355自护学堂。壹心理也有很多活动,包括日常聊天室,可以试试去聊天,哭没有问题,重点是帮助自己看到哭泣背后的原因。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也是一种提醒和保护呢。【关于转移注意力】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睡眠,食欲,难免都会是有时好有时坏,这也是正常的。还有季节,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顺其自然,可以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家人沟通,争取得到一些理解。同时适当的增加一些运动,阅读,听一些喜欢的音乐,和同学聊天,保持劳逸结合。其实每个人情绪的处理方式,以及得到的支持都不一样,可以写写如果🈶️同学或者朋友情绪不好,你会给予对方哪些建议?像陪伴好友一样陪伴自己,即使一个人,信任自己和过去的自己比较,现在会有很好的处理方式了,包括寻求家庭外的帮助。也可以看人物传记,通过阅读会发现很多普遍的问题,他们是如何帮助自己的。当我们不局限自己,去探索更多的人,事物,并且允许自己累了歇歇,调整好继续学习。你也可以写信给自己,告诉自己🈶️哪些优点,鼓励自己,去安慰自己。当你写完自己的优点,也许也会肯定自己,在目前艰难的时候,可以找很多方法帮助自己了~推荐书籍《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对生命说是》

亲爱的同学晚上好【临近高三,最近总是止不住地想哭,这种情况怎么调节?】看完你的提问,我很心疼你,作为一个孩子你很自律和懂事,一定也承担了很多的压力。我们一起来想想做些什么可以帮助自己。【关于情绪】你是一个敏锐度很高的孩子,也觉察到临近高三明显的感觉自己情绪不太对劲,除了突然间的哭了,毫无理由想哭,这些情况持续了多久了呢?如果爸爸妈妈知道你的情绪,你猜猜谁会比较担心你?是爸爸还是妈妈?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帮助你呢?假如爸爸妈妈没有这个能力,你会允许自己哭出来,哭个够吗?让哭泣尽情表达。这时候也可以积极去发挥想象,看到自己情绪背后的压力。适当的哭是很好的,让情绪自然流动,如果超过二周以上,可以和爸爸妈妈沟通。最近你情绪的压力,或者给爸妈写信说说自己的担忧,包括自己信任的长辈,老师。有时候面对压力的时候,成年人也会哭,也会🈶️焦虑,最主要的是先去觉察自己,压力来自家人老师还是自己的?目前如果自己无法帮助自己,也可以求助专业的咨询师,或者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12355自护学堂。壹心理也有很多活动,包括日常聊天室,可以试试去聊天,哭没有问题,重点是帮助自己看到哭泣背后的原因。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也是一种提醒和保护呢。【关于转移注意力】我们情绪不好的时候。睡眠,食欲,难免都会是有时好有时坏,这也是正常的。还有季节,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顺其自然,可以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家人沟通,争取得到一些理解。同时适当的增加一些运动,阅读,听一些喜欢的音乐,和同学聊天,保持劳逸结合。其实每个人情绪的处理方式,以及得到的支持都不一样,可以写写如果🈶️同学或者朋友情绪不好,你会给予对方哪些建议?像陪伴好友一样陪伴自己,即使一个人,信任自己和过去的自己比较,现在会有很好的处理方式了,包括寻求家庭外的帮助。也可以看人物传记,通过阅读会发现很多普遍的问题,他们是如何帮助自己的。当我们不局限自己,去探索更多的人,事物,并且允许自己累了歇歇,调整好继续学习。你也可以写信给自己,告诉自己🈶️哪些优点,鼓励自己,去安慰自己。当你写完自己的优点,也许也会肯定自己,在目前艰难的时候,可以找很多方法帮助自己了~推荐书籍《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对生命说是》

5有用 · 0评论
感觉被人利用,怎么办?

感觉被人利用,怎么办?

题主你好!看到你的描述,亲戚将她的旧衣服寄给了你,没有几件可以穿的,这让你感觉到了被亲戚看不起以及羞辱。你想减轻亲戚给予的不舒服,很想调整自己,很理解你的心情。其实,人的本性就是如此,可能你会觉得相处起来那么好,为什么会如此对待你们?你会有这样的疑问,只是人捧高踩低习惯了。高高在上才会显示出优越感。所以这无法改变。然而,虽然改变不了亲戚,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亲戚是什么样子的,你无法控制,然而患难时才会看清一个人,所以这也不是一件不好的事。了解这个人,就知道如何和这个人相处。当你觉得他们看不起的时候,你需要知道你自己的优势,你知道父母的优势。虽然家庭困难,但生活或许也少了矛盾。你们一家人都有各自的奋斗目标,积极面对生活的种种,这就是你们的幸福。而你想要变得不一样,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改善家庭经济情况。一切都往自己向往的地方,或许就是好的开始,也容易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同时,想要不被人羞辱,可以不接受对方的恩惠。就如你提到的这件事,之所以要对方的媳衣服,可能潜意识中认为,他们家有钱可以给你很好的衣服,可能会有类似的想法,这里面参杂着贪念,想要不花钱就得到的好的衣服的杂念。摒弃杂念,下一次不再收对方的恩惠,学会去拒绝。或许就不会伤害到你。希望对你有用,祝好!

题主你好!看到你的描述,亲戚将她的旧衣服寄给了你,没有几件可以穿的,这让你感觉到了被亲戚看不起以及羞辱。你想减轻亲戚给予的不舒服,很想调整自己,很理解你的心情。其实,人的本性就是如此,可能你会觉得相处起来那么好,为什么会如此对待你们?你会有这样的疑问,只是人捧高踩低习惯了。高高在上才会显示出优越感。所以这无法改变。然而,虽然改变不了亲戚,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亲戚是什么样子的,你无法控制,然而患难时才会看清一个人,所以这也不是一件不好的事。了解这个人,就知道如何和这个人相处。当你觉得他们看不起的时候,你需要知道你自己的优势,你知道父母的优势。虽然家庭困难,但生活或许也少了矛盾。你们一家人都有各自的奋斗目标,积极面对生活的种种,这就是你们的幸福。而你想要变得不一样,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改善家庭经济情况。一切都往自己向往的地方,或许就是好的开始,也容易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同时,想要不被人羞辱,可以不接受对方的恩惠。就如你提到的这件事,之所以要对方的媳衣服,可能潜意识中认为,他们家有钱可以给你很好的衣服,可能会有类似的想法,这里面参杂着贪念,想要不花钱就得到的好的衣服的杂念。摒弃杂念,下一次不再收对方的恩惠,学会去拒绝。或许就不会伤害到你。希望对你有用,祝好!

5有用 · 0评论
关于我失败的人生,开始封闭自己了怎么办?

关于我失败的人生,开始封闭自己了怎么办?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抱抱你,希望你可以感受到一些些温暖和支持,一路走来很不容易,过去的伤痛和情绪需要疗愈,理解自己在关系中的防备之心,这是出于对自己的保护,也是正常的,不用逼着自己去敞开心扉,先学会好好爱自己,如果有条件的话,在一些相对安全的关系中去表达和感受,用自我关怀的方法看见自己的需求,并给到自己安抚,积攒内在的力量,当你和自己的关系好了,当你的内在越来越有力量,你的关系也会慢慢得到改善的。给你的建议是:曾经被压抑的伤痛和情绪需要被看见,被疏导,我们的内在才会变得更轻松,更有活力。那一年,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情,那些情绪和感受你都咽下去了,没有人分担,你都一个人扛了下来,真的很不容易。但是,你知道吗?这些情绪并不是因为我们压下去了,就消失了,而是一直还在那里,而随着日后生活中负面情绪的持续累积,会愈演愈烈,影响我们的状态。它们需要被看见,被疏导,被转化,这样,情绪才能够流动起来,伤痛才可以得到疗愈,我们才能够被治愈。如果有条件,还是建议找一位匹配的心理咨询师做专业的咨询,对于曾经的创伤,进行情绪上的疏导,认知上的疏离,关于人际关系,也可以和咨询师进行探讨,看看自己的卡点是什么,并且,在咨访关系中,可以将自己重新养育一遍,内化自己需要的心理营养,助力自己的成长。此外,你也可以通过阅读一些书籍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认知,并通过一些有效的练习来帮助自己疗愈,比如《哀伤疗愈》《情绪急救》《书写自愈力》和《静观自我关怀》。2.可以试着在一些安全的关系中去表达自己,疗愈自己,在安全的关系中获得新的关于关系的体验和经验。好的关系就是具有疗愈作用的,过去的关系之所以让你很受伤,是因为你在关系中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因为那些关系没有提供给你你所想要的心理需求,你没有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持、被鼓励、被信任……但,你也知道,我们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我们是需要关系的,可是我们需要的当然不是不好的关系,而是好的关系,是可以给到我们支持和滋养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好的关系,就是能够给到我们理解和支持的关系,能够满足我们这些心理需求的关系,去看看,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有这样的关系,如果有的话,可以多和他们在一起。如果没有的话,与匹配的心理咨询师建立咨访关系;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小组,在一个支持性的小组里面进行持续的成长也是不错的选择;团体治疗也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方式……总之,在这些关系中,都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评判、不指责,你会感受到大家对你的接纳、理解、尊重和信任,这些新的体验就可以逐渐覆盖旧的体验,让你在关系中有更多积极的感受,在关系中就不会那么害怕和胆小了,而是可以更真实地做自己。3.好好爱自己,看见自己的需求,用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坚持自我关怀,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你还很年轻,你的人生还有很多可能性,不必现在就给自己贴上“失败”的标签。总的来说,情绪的背后藏着的是我们未被满足的需求,我们在关系中失落、受挫,也是因为我们没有在关系中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回应,而这背后也是因为对方没有提供给我们我们想要的心理需求,一方面是对方或许能力有限,给不了你这些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可能他有这个能力,但他就是不想给你。不管怎样,在有些关系中,我们是要不到我们想要的需求的,那么,这样的关系的确不是适合我们的,所以,我在第二点中说我们要去寻找对自己来说安全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才能够给到我们疗愈。此外,你知道吗?其实我们想从别人那里获得的需求,我们的内在真的都有,因为我们的内在就是本自具足的,而我们总是期待被别人看见、理解、尊重、喜欢、信任……恰恰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在的匮乏,当我们能够给到自己这部分需求的满足,学会看见自己,理解自己,尊重自己,喜欢自己,信任自己,让自己的内在变得充盈,补足这些缺失的心理营养,我们和外界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因为我们的内在已经富足了,已经有了,我们在关系中就不会总是处于索取的状态,自然也不会那么担心别人是否能够给到自己看见、理解、尊重、喜欢和信任,我们在关系中就会变得越来越自在。推荐你看《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自我关怀的力量》和《生命的重建》。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抱抱你,希望你可以感受到一些些温暖和支持,一路走来很不容易,过去的伤痛和情绪需要疗愈,理解自己在关系中的防备之心,这是出于对自己的保护,也是正常的,不用逼着自己去敞开心扉,先学会好好爱自己,如果有条件的话,在一些相对安全的关系中去表达和感受,用自我关怀的方法看见自己的需求,并给到自己安抚,积攒内在的力量,当你和自己的关系好了,当你的内在越来越有力量,你的关系也会慢慢得到改善的。给你的建议是:曾经被压抑的伤痛和情绪需要被看见,被疏导,我们的内在才会变得更轻松,更有活力。那一年,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情,那些情绪和感受你都咽下去了,没有人分担,你都一个人扛了下来,真的很不容易。但是,你知道吗?这些情绪并不是因为我们压下去了,就消失了,而是一直还在那里,而随着日后生活中负面情绪的持续累积,会愈演愈烈,影响我们的状态。它们需要被看见,被疏导,被转化,这样,情绪才能够流动起来,伤痛才可以得到疗愈,我们才能够被治愈。如果有条件,还是建议找一位匹配的心理咨询师做专业的咨询,对于曾经的创伤,进行情绪上的疏导,认知上的疏离,关于人际关系,也可以和咨询师进行探讨,看看自己的卡点是什么,并且,在咨访关系中,可以将自己重新养育一遍,内化自己需要的心理营养,助力自己的成长。此外,你也可以通过阅读一些书籍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认知,并通过一些有效的练习来帮助自己疗愈,比如《哀伤疗愈》《情绪急救》《书写自愈力》和《静观自我关怀》。2.可以试着在一些安全的关系中去表达自己,疗愈自己,在安全的关系中获得新的关于关系的体验和经验。好的关系就是具有疗愈作用的,过去的关系之所以让你很受伤,是因为你在关系中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因为那些关系没有提供给你你所想要的心理需求,你没有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持、被鼓励、被信任……但,你也知道,我们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我们是需要关系的,可是我们需要的当然不是不好的关系,而是好的关系,是可以给到我们支持和滋养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好的关系,就是能够给到我们理解和支持的关系,能够满足我们这些心理需求的关系,去看看,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有这样的关系,如果有的话,可以多和他们在一起。如果没有的话,与匹配的心理咨询师建立咨访关系;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小组,在一个支持性的小组里面进行持续的成长也是不错的选择;团体治疗也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方式……总之,在这些关系中,都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评判、不指责,你会感受到大家对你的接纳、理解、尊重和信任,这些新的体验就可以逐渐覆盖旧的体验,让你在关系中有更多积极的感受,在关系中就不会那么害怕和胆小了,而是可以更真实地做自己。3.好好爱自己,看见自己的需求,用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坚持自我关怀,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你还很年轻,你的人生还有很多可能性,不必现在就给自己贴上“失败”的标签。总的来说,情绪的背后藏着的是我们未被满足的需求,我们在关系中失落、受挫,也是因为我们没有在关系中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回应,而这背后也是因为对方没有提供给我们我们想要的心理需求,一方面是对方或许能力有限,给不了你这些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可能他有这个能力,但他就是不想给你。不管怎样,在有些关系中,我们是要不到我们想要的需求的,那么,这样的关系的确不是适合我们的,所以,我在第二点中说我们要去寻找对自己来说安全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才能够给到我们疗愈。此外,你知道吗?其实我们想从别人那里获得的需求,我们的内在真的都有,因为我们的内在就是本自具足的,而我们总是期待被别人看见、理解、尊重、喜欢、信任……恰恰是因为我们自己内在的匮乏,当我们能够给到自己这部分需求的满足,学会看见自己,理解自己,尊重自己,喜欢自己,信任自己,让自己的内在变得充盈,补足这些缺失的心理营养,我们和外界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因为我们的内在已经富足了,已经有了,我们在关系中就不会总是处于索取的状态,自然也不会那么担心别人是否能够给到自己看见、理解、尊重、喜欢和信任,我们在关系中就会变得越来越自在。推荐你看《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自我关怀的力量》和《生命的重建》。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5有用 · 0评论
关于我失败的人生,开始封闭自己了怎么办?

关于我失败的人生,开始封闭自己了怎么办?

题主好,我是心探教练余,认真读完你的长文,试着体会一下你的感受,好像也有一种冷冷的无助感,让我想到了“隔离”。隔离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我和他人之间存在一堵墙,又好像住在一个玻璃罩的密封空间里,我能看到他人,他人也能看到我,但是彼此之间横着一层无法打破的玻璃。生活在隔离状态的人,可能会有两种想法:自己从里面打破玻璃,抑或让别人从外面打破玻璃。同时我们也会犹豫和害怕,不太愿意亲自打破,也恐惧打破玻璃后的亲密接触会让自己不舒服,遭遇一些可怕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启用隔离方式对待他人时,其实是对自己可能无法承受的感受启动了防御。我们可以问问自己,选择退学打工,对我意味着什么?我的内心如何来解释这件事?我们也可回想童年,当你想和父母靠近,建立一种关系或者提出一个想法和需求时,父母的回应是积极的,鼓励的?还是严肃的,拒绝的?当孩子经常收到负面回应,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被忽略感,这种感觉会让我们认为自己无足轻重,这种糟糕的体验也会让我们缺乏自信而处于不安和焦虑中,长大后在社会融入度和人际关系上会受到影响。就如题主所写,谁我也不相信,我只相信我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大千世界中,都生活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之所以和世界保持良好的互动,是因为我们很想去了解这个世界,而世界的回应也是能给到我们情绪刺激和情感惊喜。而当我们遇到一些挫折不去面对,或者不敢有机会去尝试,没有勇气去探索各种可能性,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并沉浸在焦虑和恐惧之中。我们可以尝试和他人建立一种链接,或者和值得信任的事物建立最基本的联结,比如说,我们可以养一个宠物,培育一盆花卉,就是找到一样和自己又强烈连接感的东西,看不到时心里会牵挂,看到又会产生感情。我们也可给自己制造一些感受的机会,增强自身感受力。比如说,我们可以每天临睡前静坐,听听自己呼吸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周末时间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感受汗流浃背后的疲惫和酸痛。当然我们也可体验美食,在饿到很想吃的时候慢慢享受食物的口味。我们还可尝试从表面回到实实在在的地面,比如说,对别人与我们做出的互动,给与最基本的回应,并在回应中感受双方的连接,感受相处的体验,并且可以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不要有任何羞涩和隐藏。当然我们可以寻求帮助,向别人倾诉自己的感受,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或支持性团体,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人生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我们的内心思想与外界现实的对抗。造成我们痛苦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认知。谁都无法选择出身,谁也无法回到过去。所以从关爱自己开始,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也照顾好自己的感受。去郊外走走,充分享受生活的美好,放飞愉悦的心情,让自己拥有一颗容错的心,会让你看到更多的美好,祝福你!

题主好,我是心探教练余,认真读完你的长文,试着体会一下你的感受,好像也有一种冷冷的无助感,让我想到了“隔离”。隔离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我和他人之间存在一堵墙,又好像住在一个玻璃罩的密封空间里,我能看到他人,他人也能看到我,但是彼此之间横着一层无法打破的玻璃。生活在隔离状态的人,可能会有两种想法:自己从里面打破玻璃,抑或让别人从外面打破玻璃。同时我们也会犹豫和害怕,不太愿意亲自打破,也恐惧打破玻璃后的亲密接触会让自己不舒服,遭遇一些可怕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启用隔离方式对待他人时,其实是对自己可能无法承受的感受启动了防御。我们可以问问自己,选择退学打工,对我意味着什么?我的内心如何来解释这件事?我们也可回想童年,当你想和父母靠近,建立一种关系或者提出一个想法和需求时,父母的回应是积极的,鼓励的?还是严肃的,拒绝的?当孩子经常收到负面回应,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被忽略感,这种感觉会让我们认为自己无足轻重,这种糟糕的体验也会让我们缺乏自信而处于不安和焦虑中,长大后在社会融入度和人际关系上会受到影响。就如题主所写,谁我也不相信,我只相信我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大千世界中,都生活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之所以和世界保持良好的互动,是因为我们很想去了解这个世界,而世界的回应也是能给到我们情绪刺激和情感惊喜。而当我们遇到一些挫折不去面对,或者不敢有机会去尝试,没有勇气去探索各种可能性,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并沉浸在焦虑和恐惧之中。我们可以尝试和他人建立一种链接,或者和值得信任的事物建立最基本的联结,比如说,我们可以养一个宠物,培育一盆花卉,就是找到一样和自己又强烈连接感的东西,看不到时心里会牵挂,看到又会产生感情。我们也可给自己制造一些感受的机会,增强自身感受力。比如说,我们可以每天临睡前静坐,听听自己呼吸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周末时间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感受汗流浃背后的疲惫和酸痛。当然我们也可体验美食,在饿到很想吃的时候慢慢享受食物的口味。我们还可尝试从表面回到实实在在的地面,比如说,对别人与我们做出的互动,给与最基本的回应,并在回应中感受双方的连接,感受相处的体验,并且可以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不要有任何羞涩和隐藏。当然我们可以寻求帮助,向别人倾诉自己的感受,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或支持性团体,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人生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我们的内心思想与外界现实的对抗。造成我们痛苦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认知。谁都无法选择出身,谁也无法回到过去。所以从关爱自己开始,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也照顾好自己的感受。去郊外走走,充分享受生活的美好,放飞愉悦的心情,让自己拥有一颗容错的心,会让你看到更多的美好,祝福你!

7有用 · 0评论
如何坚持做行动,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如何坚持做行动,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我以前也觉得坚持很难,想做的事情很多,但就是迟迟行动不起来。而现在,我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自律的人,一个能够每天坚持做很多事情的人,但不必觉得这样的我很辛苦,因为我只是掌握了一些可以让自己变得自律的规律。而真正的自律绝对不是苦逼自己,和自己死磕,而是可以轻松坚持,这样,才能够一直坚持下去。 这是我的坚持行动数据:连续答题1400多天,累计听书1447天,每天坚持早上6:30带领大家晨读,每日坚持记录当天的三件好事,每天坚持散步和做健身操,最近有新增加了瑜伽练习……或许,这些事情,让你连续几天去完成,很多人都没有问题,但是,要连续坚持这么多天,却不一定做得到,对吧?而我,真的都做到了,但并没有觉得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而是一件顺其自然,甚至是让自己享受的事情。 很多人会以为,是因为自己没有毅力,所以才做不到坚持,但其实,每个人的毅力都是差不多的,之所以做不到坚持,欠缺的并不是毅力,而是对自律的正确认知和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以下,是我总结的三点经验:1.意志力是有限资源,学会隔离诱惑,把精力用在刀刃上 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个“萝卜实验”: 实验招聘的是大学生志愿者,把实验人群分成两组。进行一段时间的禁食后,在饥饿的情况下,让两组人员一起进来,给第一组同学一盘萝卜,给第二组同学一盘巧克力曲奇饼干,曲奇组的大学生可以吃曲奇,萝卜组能看到曲奇,但不能吃,只能吃萝卜。之后,让两组同学都去解一道无解的几何题…… 你猜,哪组学生坚持的时间更长? 也许有人会说是萝卜组,因为他们之前就很有意志力,能够忍住诱惑只吃萝卜。但实验的结果却显示:曲奇组的学生要比萝卜组的学生坚持更长的时间,想出更多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萝卜组的同学在实验中可以成功抵制曲奇的诱惑,却在解几何题的时候很难坚持下去呢?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当抵制曲奇的诱惑消耗了太多的意志力,自然就没有精力来坚持解题了。 是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意志力是有限资源,如果我们在很多其他的事情上耗费了太多的精力,你会发现,那些你真正想要去坚持做的事情到最后却没有精力去坚持了。了解了这个规律,我们就需要去区分事情的重要性,去筛选出哪些事情是你想要去坚持的,然后,把这些事情放在自己的每日必做任务清单里,优先完成这些事情。比如我自己,每天听书、答题、做健身操、晨读、记录三件好事,一定是必做的,我会将这些事情列在我的每日清单里,提醒自己每天做到。这样,我就不会总是被很多无关的事情消耗,而是可以集中注意力去完成这些自己真正想要去坚持的事情。 此外,根据这个实验的结论,我们还可以通过减少诱惑的方式去减少自己精力的消耗。减少诱惑最好的方法其实是隔离诱惑,因为,诱惑摆在你的面前,你就是会不自觉地受到干扰,而当你将诱惑隔离在你所在的空间之外,就可以避免意志力的损耗。比如,我每次答题的时候,就会将手机放在另外一个房间,这样,就可以避免手机中收到的各种推送信息消耗我的意志力,让我可以集中精力回答问题。2.制定合理的目标,让任务变得简单易启动,并给到自己及时的积极反馈 当我们在面对复杂、艰巨的目标时,会觉得自己很难完成,就容易产生拖延的现象。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将目标进行拆解,拆解成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目标,也就是要制定合适的目标,让自己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让任务变得简单易启动。 举个例子,当你想要在一天之内跳1000个绳,在连续跳了200个之后,就觉得跳不下去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调整目标,虽然总目标依然是跳完1000个绳,但是我们可以将其拆解成每次完成50个,剩下的部分可以分为16次完成,可以将这16次平均分配到一天当中的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并且,每完成一次就及时给到自己一个积极反馈,比如,可以在心里给自己肯定和赞美:我又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50个,我真棒!或者在本子上打一个勾,当完成全部16次之后,可以给自己一个大的奖励,比如奖励自己喝一个自己爱喝的饮品。 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制造微小正反馈的方式,将艰难的任务简单化,人因受益而坚持,当你不断从一个个微小的正反馈中受益,你肯定容易坚持下去。这样,当一个个简单易启动的小目标逐渐完成,你想要实现的大目标最终也就会实现。3.利用大脑的惯性,将坚持变成一种本能的习惯 村上春树说:“当自律变成一种本能的习惯,你就会享受到它的快乐。”33岁开始决定每天跑10公里的村上春树,每天坚持写作4000字,用30多年风雨无阻的坚持证实了自己享受自律的快乐,也因此到如今70多岁还依然保持蓬勃的创造力。 人的身体和大脑是有惯性的:任何一件事情,因为陌生,一开始都是最难的;随着练习多了,经验丰富了,无论是身体还是大脑,都会对这个事情更加熟悉,从而将这个事情变成熟练掌握的技能。也就是说:当我们想要做一件新的事情,完成一些新的挑战,本身就是需要消耗很多精力去完成的,但是,如果这件事情逐渐成为了我们的一种习惯,我们坚持起来就会非常容易。这一点,我是有非常深刻的体会的。 曾经的我,从来没有早晨听书的习惯,也没有每天答题的习惯,也不会在早上带领大家晨读,当然,也没有记录每天的三件好事,运动方面也很随意。后来,我了解到大脑的惯性特质,了解到习惯的重要性,于是,我开始培养自己养成这些好习惯。 每天早晨在洗漱的同时我就开始听20分钟书,然后,到书房带领大家晨读十分钟,现在已经习惯了每天分享半小时,接下来,随意忙其他事情,一般到下午开始做健身操,下午没有其他的事情,就会在午休后固定时间答题,如果下午有事情,就会在晚上固定答题。晚上睡前记录当天的三件好事…… 这些事情,在刚开始坚持的时候,都是不那么容易的,甚至会有纠结和内耗,毕竟是一个新的习惯,但是当你坚持几天,几十天,几百天……之后,你会觉得一点都不再需要靠毅力去坚持,而是成为了像洗脸、刷牙一样的习惯性行为,这个时候,就不需要消耗太多精力去坚持了,因为,它们已经成为了你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 所以,你也可以将需要坚持行动的事情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这样就不需要消耗太多精力去刻意坚持了。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我以前也觉得坚持很难,想做的事情很多,但就是迟迟行动不起来。而现在,我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自律的人,一个能够每天坚持做很多事情的人,但不必觉得这样的我很辛苦,因为我只是掌握了一些可以让自己变得自律的规律。而真正的自律绝对不是苦逼自己,和自己死磕,而是可以轻松坚持,这样,才能够一直坚持下去。 这是我的坚持行动数据:连续答题1400多天,累计听书1447天,每天坚持早上6:30带领大家晨读,每日坚持记录当天的三件好事,每天坚持散步和做健身操,最近有新增加了瑜伽练习……或许,这些事情,让你连续几天去完成,很多人都没有问题,但是,要连续坚持这么多天,却不一定做得到,对吧?而我,真的都做到了,但并没有觉得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而是一件顺其自然,甚至是让自己享受的事情。 很多人会以为,是因为自己没有毅力,所以才做不到坚持,但其实,每个人的毅力都是差不多的,之所以做不到坚持,欠缺的并不是毅力,而是对自律的正确认知和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以下,是我总结的三点经验:1.意志力是有限资源,学会隔离诱惑,把精力用在刀刃上 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个“萝卜实验”: 实验招聘的是大学生志愿者,把实验人群分成两组。进行一段时间的禁食后,在饥饿的情况下,让两组人员一起进来,给第一组同学一盘萝卜,给第二组同学一盘巧克力曲奇饼干,曲奇组的大学生可以吃曲奇,萝卜组能看到曲奇,但不能吃,只能吃萝卜。之后,让两组同学都去解一道无解的几何题…… 你猜,哪组学生坚持的时间更长? 也许有人会说是萝卜组,因为他们之前就很有意志力,能够忍住诱惑只吃萝卜。但实验的结果却显示:曲奇组的学生要比萝卜组的学生坚持更长的时间,想出更多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萝卜组的同学在实验中可以成功抵制曲奇的诱惑,却在解几何题的时候很难坚持下去呢?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当抵制曲奇的诱惑消耗了太多的意志力,自然就没有精力来坚持解题了。 是的,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意志力是有限资源,如果我们在很多其他的事情上耗费了太多的精力,你会发现,那些你真正想要去坚持做的事情到最后却没有精力去坚持了。了解了这个规律,我们就需要去区分事情的重要性,去筛选出哪些事情是你想要去坚持的,然后,把这些事情放在自己的每日必做任务清单里,优先完成这些事情。比如我自己,每天听书、答题、做健身操、晨读、记录三件好事,一定是必做的,我会将这些事情列在我的每日清单里,提醒自己每天做到。这样,我就不会总是被很多无关的事情消耗,而是可以集中注意力去完成这些自己真正想要去坚持的事情。 此外,根据这个实验的结论,我们还可以通过减少诱惑的方式去减少自己精力的消耗。减少诱惑最好的方法其实是隔离诱惑,因为,诱惑摆在你的面前,你就是会不自觉地受到干扰,而当你将诱惑隔离在你所在的空间之外,就可以避免意志力的损耗。比如,我每次答题的时候,就会将手机放在另外一个房间,这样,就可以避免手机中收到的各种推送信息消耗我的意志力,让我可以集中精力回答问题。2.制定合理的目标,让任务变得简单易启动,并给到自己及时的积极反馈 当我们在面对复杂、艰巨的目标时,会觉得自己很难完成,就容易产生拖延的现象。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将目标进行拆解,拆解成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目标,也就是要制定合适的目标,让自己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让任务变得简单易启动。 举个例子,当你想要在一天之内跳1000个绳,在连续跳了200个之后,就觉得跳不下去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调整目标,虽然总目标依然是跳完1000个绳,但是我们可以将其拆解成每次完成50个,剩下的部分可以分为16次完成,可以将这16次平均分配到一天当中的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并且,每完成一次就及时给到自己一个积极反馈,比如,可以在心里给自己肯定和赞美:我又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50个,我真棒!或者在本子上打一个勾,当完成全部16次之后,可以给自己一个大的奖励,比如奖励自己喝一个自己爱喝的饮品。 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制造微小正反馈的方式,将艰难的任务简单化,人因受益而坚持,当你不断从一个个微小的正反馈中受益,你肯定容易坚持下去。这样,当一个个简单易启动的小目标逐渐完成,你想要实现的大目标最终也就会实现。3.利用大脑的惯性,将坚持变成一种本能的习惯 村上春树说:“当自律变成一种本能的习惯,你就会享受到它的快乐。”33岁开始决定每天跑10公里的村上春树,每天坚持写作4000字,用30多年风雨无阻的坚持证实了自己享受自律的快乐,也因此到如今70多岁还依然保持蓬勃的创造力。 人的身体和大脑是有惯性的:任何一件事情,因为陌生,一开始都是最难的;随着练习多了,经验丰富了,无论是身体还是大脑,都会对这个事情更加熟悉,从而将这个事情变成熟练掌握的技能。也就是说:当我们想要做一件新的事情,完成一些新的挑战,本身就是需要消耗很多精力去完成的,但是,如果这件事情逐渐成为了我们的一种习惯,我们坚持起来就会非常容易。这一点,我是有非常深刻的体会的。 曾经的我,从来没有早晨听书的习惯,也没有每天答题的习惯,也不会在早上带领大家晨读,当然,也没有记录每天的三件好事,运动方面也很随意。后来,我了解到大脑的惯性特质,了解到习惯的重要性,于是,我开始培养自己养成这些好习惯。 每天早晨在洗漱的同时我就开始听20分钟书,然后,到书房带领大家晨读十分钟,现在已经习惯了每天分享半小时,接下来,随意忙其他事情,一般到下午开始做健身操,下午没有其他的事情,就会在午休后固定时间答题,如果下午有事情,就会在晚上固定答题。晚上睡前记录当天的三件好事…… 这些事情,在刚开始坚持的时候,都是不那么容易的,甚至会有纠结和内耗,毕竟是一个新的习惯,但是当你坚持几天,几十天,几百天……之后,你会觉得一点都不再需要靠毅力去坚持,而是成为了像洗脸、刷牙一样的习惯性行为,这个时候,就不需要消耗太多精力去坚持了,因为,它们已经成为了你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 所以,你也可以将需要坚持行动的事情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这样就不需要消耗太多精力去刻意坚持了。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6有用 · 1评论
最近被几年前的大学小组作业气了好几周?气得头疼

最近被几年前的大学小组作业气了好几周?气得头疼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先来说说情绪,情绪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组成,每一种情绪都可能是我们的内心诉求未得到满足。当我们错过晋升提薪的机会,我们会难过;失去珍藏多年的宝贝,我们会愤怒。大多数情绪中,我们通常会关注那些容易辨识的,比较外显的情绪,如愤怒,痛苦,自残等。而较为内隐的情绪,如内疚,自责,羞耻等,却容易被忽略。因为这些情绪往往深压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如鬼魅穿行,难以用言语向他人诉说并获得别人的谅解。这些情绪被压制在潜意识中,身体的细胞记住了这种感觉。当碰到类似的场景时,这种身体的记忆被激活,全身感到紧张,呼吸加快。这在心理学上叫“情结”,或者叫“情绪按钮”。就如题主所写,上个月突然想起大学小组作业,气得头疼,可能是触碰到这个情绪按钮。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想到大学时期小组作业的画面。翻阅着当时的聊天记录和语音,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我们也可试着问问自己,生气小组成员不认真干活,是内心什么需求?生气自己太好欺负,又是内心什么需求?我们还可试着问问自己,如果当时自己对小组成员及时吐槽,自己会怎么说,会怎么做?很多时候,影响我们行为的并不是我们清晰记得的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尽管有些事情也许通过我们的否认,遗忘,压抑和理智化等方式,已经被压抑到无意识中了,但它们还是会通过情绪记忆和躯体记忆来影响我们,通过情感崩溃和身体不适来让我们意识到它们实际的存在,身体的反应是一种躯体记忆。就如题主所写,最近去骂了他们,网上吐槽,气还没消,都有躯体化症状。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想到大学小组作业这件事情,对我意味着什么?我的内心如何来解释这件事情?我们也可问问自己,去网上吐槽和骂他们,是内心什么需求?我们还可问问自己,如果此刻委屈和愤怒的心情会诉说,它会如何向自己表达?然而,觉察正是改变的开始,就如题主所说,我感觉状态有些不正常,情绪太过分了…所以我们可以试着和情绪和解,当产生这样负面的情绪时,不做任何评判地静静看着它们,让情绪如云彩一样自由来去,如水中的落叶一样慢慢飘走。我们也可以尝试用书写疗愈的方式,把自己的愤怒和委屈写出来,画出来,让情绪找到出口释放出去。我们也可以尝试用空椅子,通过角色扮演和自我对话,营造安全的情境氛围,联结往事和当下自己的心境,让纷乱的思绪进行意识的整合,让不良情绪得以释放。我们还可学习转移注意力,尤其是过度思考,当我们脑海里浮现愤怒场景时,可以试着对自己喊“停”,去关注自己的呼吸,打开自己的感官,把注意力的空隙填满,然后可以听听音乐,拉伸运动等让自己抽离,冥想和正念也是非常不错的调节方式。我们也可尝试不去摆脱它,与它和平共处,甚至喜欢它。因为强迫状态是一种双向的循环冲突,一件事你不愿意去做,又控制不住自己要去做,做完后又会后悔和懊恼,并体验到强烈的矛盾与内耗,那不如别跟自己较劲,也不去评价。我们允许自己偶尔的反刍,慢慢去接纳,慢慢去告别,你要尊重自己的情感节奏。我们还可寻求帮助,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或支持性团体,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当然我们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去郊外走走,去感受风和日丽,去听取虫鸣蛙叫,因为大自然是最好的疗愈师。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先来说说情绪,情绪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组成,每一种情绪都可能是我们的内心诉求未得到满足。当我们错过晋升提薪的机会,我们会难过;失去珍藏多年的宝贝,我们会愤怒。大多数情绪中,我们通常会关注那些容易辨识的,比较外显的情绪,如愤怒,痛苦,自残等。而较为内隐的情绪,如内疚,自责,羞耻等,却容易被忽略。因为这些情绪往往深压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如鬼魅穿行,难以用言语向他人诉说并获得别人的谅解。这些情绪被压制在潜意识中,身体的细胞记住了这种感觉。当碰到类似的场景时,这种身体的记忆被激活,全身感到紧张,呼吸加快。这在心理学上叫“情结”,或者叫“情绪按钮”。就如题主所写,上个月突然想起大学小组作业,气得头疼,可能是触碰到这个情绪按钮。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想到大学时期小组作业的画面。翻阅着当时的聊天记录和语音,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我们也可试着问问自己,生气小组成员不认真干活,是内心什么需求?生气自己太好欺负,又是内心什么需求?我们还可试着问问自己,如果当时自己对小组成员及时吐槽,自己会怎么说,会怎么做?很多时候,影响我们行为的并不是我们清晰记得的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尽管有些事情也许通过我们的否认,遗忘,压抑和理智化等方式,已经被压抑到无意识中了,但它们还是会通过情绪记忆和躯体记忆来影响我们,通过情感崩溃和身体不适来让我们意识到它们实际的存在,身体的反应是一种躯体记忆。就如题主所写,最近去骂了他们,网上吐槽,气还没消,都有躯体化症状。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想到大学小组作业这件事情,对我意味着什么?我的内心如何来解释这件事情?我们也可问问自己,去网上吐槽和骂他们,是内心什么需求?我们还可问问自己,如果此刻委屈和愤怒的心情会诉说,它会如何向自己表达?然而,觉察正是改变的开始,就如题主所说,我感觉状态有些不正常,情绪太过分了…所以我们可以试着和情绪和解,当产生这样负面的情绪时,不做任何评判地静静看着它们,让情绪如云彩一样自由来去,如水中的落叶一样慢慢飘走。我们也可以尝试用书写疗愈的方式,把自己的愤怒和委屈写出来,画出来,让情绪找到出口释放出去。我们也可以尝试用空椅子,通过角色扮演和自我对话,营造安全的情境氛围,联结往事和当下自己的心境,让纷乱的思绪进行意识的整合,让不良情绪得以释放。我们还可学习转移注意力,尤其是过度思考,当我们脑海里浮现愤怒场景时,可以试着对自己喊“停”,去关注自己的呼吸,打开自己的感官,把注意力的空隙填满,然后可以听听音乐,拉伸运动等让自己抽离,冥想和正念也是非常不错的调节方式。我们也可尝试不去摆脱它,与它和平共处,甚至喜欢它。因为强迫状态是一种双向的循环冲突,一件事你不愿意去做,又控制不住自己要去做,做完后又会后悔和懊恼,并体验到强烈的矛盾与内耗,那不如别跟自己较劲,也不去评价。我们允许自己偶尔的反刍,慢慢去接纳,慢慢去告别,你要尊重自己的情感节奏。我们还可寻求帮助,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或支持性团体,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当然我们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去郊外走走,去感受风和日丽,去听取虫鸣蛙叫,因为大自然是最好的疗愈师。

7有用 · 0评论
想要逃离原生家庭,如何处理与传统孝道的冲突?

想要逃离原生家庭,如何处理与传统孝道的冲突?

题主,当下好!感恩遇见。看完你的描述,能感受到你内在极高的觉察力,看来你对摆脱原生家庭你也努力过,思考过。抱抱你!我们一起聊聊这个话题。1.接纳自己想要逃离你的父母在自己不够成熟的时候有了你,而他们的不成熟和不觉察改变给了你“一个动荡不安的童年”。以前的你没有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独立生活,所以只能接住他们对待你的任何行为和方式。现在的你有足够能力保护自己,也能独立生活,所以你想逃离,远离这个给你负能量的家庭。不再期待他们能改变,而是想换个环境先疗愈和重新养育自己。你有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是很正常,也是正确的方式。逃离是你目前保护自己的方式之一,每个生命渴望继续存活下去,都会采取当下能选择的方式,所以你会有这样的选择和强烈的想法很正常。理解和接纳自己会想逃离,这并不违背传统孝道,你只有先是你自己,才能更好地是别人的子女。你只有先爱好你自己,你才能爱你的父母。否则你带着期待去爱你的父母,面对没有觉察和成长的父母可能受伤更多,期待落空,会留下更多创伤。2.看到自己对父母的爱“我过了一个动荡不安的童年,当我长大我极度的希望他们能够对自己的父母与孩子负责,但后来我阅读了一些心理学的书籍,我不在期待他们改变”。你从创伤中走过来,从对父母有期待到现在放下期待,自己自学疗愈,你已经做得很不错。你没有再怨恨父母给你这样的成长,没有跟父母对抗,只是想先离开疗愈好自己,再来好好爱父母。你这些行为都是爱父母,都是符合传统意义的孝,你在孝父母心。你之所以会纠结逃离是不是有悖传统孝道,内在也是为父母考虑,也是爱着父母。你已经超越了父母对你的伤害,放下对他们的各种情绪,只是想先过好自己。你内在对父母有爱,只是你没有看到。3.爱好自己生物进化都会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式,你选择逃离,那就先进行物理距离上的分离,先给自己独立空间和时间成长自己,重新养育自己的内在小孩。自己给自己满足和滋养,补足自己内在的匮乏。当你内在富足时,再回来陪伴父母,给到父母匮乏的满足和滋养,这就是孝父母身和父母心。传统意义的孝道可能要求陪伴在父母身边,可是自己都不完整,自己都很匮乏,这样的陪伴势必是恶性循环,让彼此更加受伤。你先远离,过好自己,再回来孝顺父母,这才是良性循环,跟没有觉察的父母逃离你的爷爷奶奶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一个结果是向好,一个是抛弃。所以性质和本质上是不一样的。你也可以找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你疗愈和看见,提升自己的认知和理解纬度,让你更快成为你想成为的自己,拥有不同于父母绽放的生命。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祝福你越来越好!

题主,当下好!感恩遇见。看完你的描述,能感受到你内在极高的觉察力,看来你对摆脱原生家庭你也努力过,思考过。抱抱你!我们一起聊聊这个话题。1.接纳自己想要逃离你的父母在自己不够成熟的时候有了你,而他们的不成熟和不觉察改变给了你“一个动荡不安的童年”。以前的你没有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独立生活,所以只能接住他们对待你的任何行为和方式。现在的你有足够能力保护自己,也能独立生活,所以你想逃离,远离这个给你负能量的家庭。不再期待他们能改变,而是想换个环境先疗愈和重新养育自己。你有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是很正常,也是正确的方式。逃离是你目前保护自己的方式之一,每个生命渴望继续存活下去,都会采取当下能选择的方式,所以你会有这样的选择和强烈的想法很正常。理解和接纳自己会想逃离,这并不违背传统孝道,你只有先是你自己,才能更好地是别人的子女。你只有先爱好你自己,你才能爱你的父母。否则你带着期待去爱你的父母,面对没有觉察和成长的父母可能受伤更多,期待落空,会留下更多创伤。2.看到自己对父母的爱“我过了一个动荡不安的童年,当我长大我极度的希望他们能够对自己的父母与孩子负责,但后来我阅读了一些心理学的书籍,我不在期待他们改变”。你从创伤中走过来,从对父母有期待到现在放下期待,自己自学疗愈,你已经做得很不错。你没有再怨恨父母给你这样的成长,没有跟父母对抗,只是想先离开疗愈好自己,再来好好爱父母。你这些行为都是爱父母,都是符合传统意义的孝,你在孝父母心。你之所以会纠结逃离是不是有悖传统孝道,内在也是为父母考虑,也是爱着父母。你已经超越了父母对你的伤害,放下对他们的各种情绪,只是想先过好自己。你内在对父母有爱,只是你没有看到。3.爱好自己生物进化都会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式,你选择逃离,那就先进行物理距离上的分离,先给自己独立空间和时间成长自己,重新养育自己的内在小孩。自己给自己满足和滋养,补足自己内在的匮乏。当你内在富足时,再回来陪伴父母,给到父母匮乏的满足和滋养,这就是孝父母身和父母心。传统意义的孝道可能要求陪伴在父母身边,可是自己都不完整,自己都很匮乏,这样的陪伴势必是恶性循环,让彼此更加受伤。你先远离,过好自己,再回来孝顺父母,这才是良性循环,跟没有觉察的父母逃离你的爷爷奶奶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一个结果是向好,一个是抛弃。所以性质和本质上是不一样的。你也可以找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助你疗愈和看见,提升自己的认知和理解纬度,让你更快成为你想成为的自己,拥有不同于父母绽放的生命。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祝福你越来越好!

5有用 · 0评论
产后,怎么缓解焦虑症状?怎么重新拾起兴趣爱好?

产后,怎么缓解焦虑症状?怎么重新拾起兴趣爱好?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作为过来人,非常理解你的感受,这个时候我们要理解自己,也需要去看看是否是产后抑郁的影响,照顾好自己,我们也才能够有更多的精力照顾孩子,看看自己的身边有哪些资源和支持,寻求家人的帮助和支持,不仅可以帮助你减轻压力,还能够促进整个家庭的关系发展,保证自己的睡眠,不用勉强自己一定要做什么,做自己能够做的就好,最好还是找专业的医生评估一下,从生理方面也看看是否气血不足,进行一下针对性的调理比较好。给你的建议是:寻求专业的支持和帮助,最好到产科医生那里看看是否有产后抑郁的可能,以及是否气血不足,从生理上进行调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从你的描述来看,结合我自己的经验,一方面可能由于产后激素的影响,有产后抑郁的可能,这是很正常的,如果需要从生理方面进行调理,医生会给到专业的指导;另一方面有可能是比较虚弱,不知道你是剖腹产还是顺产,生产的时候是否流血比较多呢?产后本身就容易气血不足,比较虚弱,我们也需要从生理上,给到自己身体一些营养的补充,尤其补补气血,当然,最好还是遵医嘱,我当时也是看了医生之后,通过补血以及一些生活方式的调整,逐渐恢复了身体的状态。2.理解和接纳自己,产后的这段时间的确是比较虚弱的,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这个时候不用勉强自己一定要去做什么,能养好身体,做自己能做的就已经很好了。不管是生理上的原因还是心理上的压力,产后这段时间的确会比较虚弱,也容易状态不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情况,这个时候不要硬抗,要去尊重自己身体的感受,理解和接纳自己,好好休息。如果觉得没有精神,没有力气去做什么,咱们就先不做,先养好身体。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也是比较虚弱,洗个碗都会头晕,后来,我就不勉强自己一次洗完,而是分好几次洗,有时间就好好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晚上没睡好,白天也会找合适的时间补觉,觉睡好了,身体也可以更快更好地康复。我们需要明白,这个时候的休养,是为了以后更好地照顾孩子,先把自己照顾好,也才能够有精力和能力去照顾好孩子。3.寻求身边的支持和资源,给自己减轻压力,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去表达,是一种智慧,也是有勇气的表现。说实话,现在回想起来,刚生完孩子的那几个月是最需要支持和帮助的时候,因为本身自己的身体就是比较虚弱的,又要花很多精力给孩子喂奶、换尿片、洗澡之类的,身边真的是需要帮助和支持的。这个时候,不要忘了,你自己也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对象,我们中国有坐月子的习俗也是这个原因,不管是顺产还是剖腹产,对于产妇来说都是一次很大的消耗和损伤,也是需要时间休养的。去看看你需要怎样的支持和帮助,有谁能够给到你这些支持和帮助,向他们需求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帮助自己减轻压力和负担,不管是经济方面的支持,还是生活方面的照顾,还是经验方面的分享,还是请月嫂来进行分担……都是可以的,这个时候去表达自己的需要,去寻求帮助,就是一种智慧和勇气。当你将来恢复好了,你也可以提供给他人他们需要的帮助,这其实就是一种人际间的互相支持,这也是一个和谐家庭的氛围,彼此在彼此需要的时候给到对方需要的支持和帮助,团结协作,各自贡献自己的那一份力量,在家庭里,每个人也都会有归属感和价值感。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作为过来人,非常理解你的感受,这个时候我们要理解自己,也需要去看看是否是产后抑郁的影响,照顾好自己,我们也才能够有更多的精力照顾孩子,看看自己的身边有哪些资源和支持,寻求家人的帮助和支持,不仅可以帮助你减轻压力,还能够促进整个家庭的关系发展,保证自己的睡眠,不用勉强自己一定要做什么,做自己能够做的就好,最好还是找专业的医生评估一下,从生理方面也看看是否气血不足,进行一下针对性的调理比较好。给你的建议是:寻求专业的支持和帮助,最好到产科医生那里看看是否有产后抑郁的可能,以及是否气血不足,从生理上进行调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从你的描述来看,结合我自己的经验,一方面可能由于产后激素的影响,有产后抑郁的可能,这是很正常的,如果需要从生理方面进行调理,医生会给到专业的指导;另一方面有可能是比较虚弱,不知道你是剖腹产还是顺产,生产的时候是否流血比较多呢?产后本身就容易气血不足,比较虚弱,我们也需要从生理上,给到自己身体一些营养的补充,尤其补补气血,当然,最好还是遵医嘱,我当时也是看了医生之后,通过补血以及一些生活方式的调整,逐渐恢复了身体的状态。2.理解和接纳自己,产后的这段时间的确是比较虚弱的,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这个时候不用勉强自己一定要去做什么,能养好身体,做自己能做的就已经很好了。不管是生理上的原因还是心理上的压力,产后这段时间的确会比较虚弱,也容易状态不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情况,这个时候不要硬抗,要去尊重自己身体的感受,理解和接纳自己,好好休息。如果觉得没有精神,没有力气去做什么,咱们就先不做,先养好身体。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也是比较虚弱,洗个碗都会头晕,后来,我就不勉强自己一次洗完,而是分好几次洗,有时间就好好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晚上没睡好,白天也会找合适的时间补觉,觉睡好了,身体也可以更快更好地康复。我们需要明白,这个时候的休养,是为了以后更好地照顾孩子,先把自己照顾好,也才能够有精力和能力去照顾好孩子。3.寻求身边的支持和资源,给自己减轻压力,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去表达,是一种智慧,也是有勇气的表现。说实话,现在回想起来,刚生完孩子的那几个月是最需要支持和帮助的时候,因为本身自己的身体就是比较虚弱的,又要花很多精力给孩子喂奶、换尿片、洗澡之类的,身边真的是需要帮助和支持的。这个时候,不要忘了,你自己也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对象,我们中国有坐月子的习俗也是这个原因,不管是顺产还是剖腹产,对于产妇来说都是一次很大的消耗和损伤,也是需要时间休养的。去看看你需要怎样的支持和帮助,有谁能够给到你这些支持和帮助,向他们需求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帮助自己减轻压力和负担,不管是经济方面的支持,还是生活方面的照顾,还是经验方面的分享,还是请月嫂来进行分担……都是可以的,这个时候去表达自己的需要,去寻求帮助,就是一种智慧和勇气。当你将来恢复好了,你也可以提供给他人他们需要的帮助,这其实就是一种人际间的互相支持,这也是一个和谐家庭的氛围,彼此在彼此需要的时候给到对方需要的支持和帮助,团结协作,各自贡献自己的那一份力量,在家庭里,每个人也都会有归属感和价值感。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7有用 · 2评论
职场PUA,常被领导骂,说得一无是处,内心焦虑咋办

职场PUA,常被领导骂,说得一无是处,内心焦虑咋办

题主你好!我是答主思萌儿。看到你说领导经常骂你,骂的一无是处,然后你想辞职,但又担心辞职之后难找工作,所以似乎就卡在这里动弹不得了,既想辞职又怕辞职后找不到工作。那先看下领导经常骂你这件事。其实领导骂你和父母骂孩子很相似,比如父母看到孩子用手机玩游戏,就可能骂孩子就知道玩,一点也不知道学习。但孩子真的一点也没学习吗?当然不会,孩子只是在这一两个小时里玩会游戏,上课时间和他写作业的时候都在学吧,那不能因为这一两个小时玩游戏时间就否定了一天中其他时间的努力吧。同样的,领导说你一无是处,你就真的一无是处吗?当然不会,若真是,早被开除了吧。相反你做的肯定还不错,起码在公司看来是及格的他们才可能留下你。那再回头看下父母和孩子的那个例子,父母说孩子就知道玩,一点也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让孩子去学习。也就是说不看父母这句话,只关注父母真正想表达的是:想让孩子在学习上多花点时间。同样的领导假如说你做的一点也不好,那实际上他的目的是想让你在工作中做的更好,而非只是表面意思。领导或一些家长的说话方式很难接受,但他们的目的还是好的。如果你接受不了领导的说话方式可以试着和领导说:我知道你想我在工作中做的更好,可你这样的说话方式让我很不舒服,如果可以的话请告诉我如何去做,或者需要我完成什么目标,而不是一味的评判。然后即使领导没有采纳你的建议也没关系,那就以后多提几次,和他商讨出一个你们都能接受的沟通方式。当然你可能觉得害怕给领导提建议,害怕的话是觉得领导会觉得你不尊重他,或者冒犯到他,可问题是他已经冒犯到你了,你不做回应的话,那他就觉得没有冒犯到你,你是允许他这样对你的。就像有人打招呼的时候拍了一下你的脑袋,你不做回应,那他就觉得你是允许他拍你脑袋的,那他下次还拍,再下次还拍....直到你忍无可忍的时候,可他并不知道你不允许他这么拍,所以你就要在他第一次拍你脑袋的时候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可以的。同样的,领导骂你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他这样是不可以的,即使他不会立马改掉这个习惯,但也会有所收敛,在你多次告诉他这是不可以的时候,他就不太可能骂你了。然后你和领导的关系就会相对平等和谐,这样工作也会顺利一些,抑郁焦虑的情绪也会缓和很多,同时你也会在和领导的相处中在工作中慢慢获得自信,即使辞职了,也有信心能够找到下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题主你好!我是答主思萌儿。看到你说领导经常骂你,骂的一无是处,然后你想辞职,但又担心辞职之后难找工作,所以似乎就卡在这里动弹不得了,既想辞职又怕辞职后找不到工作。那先看下领导经常骂你这件事。其实领导骂你和父母骂孩子很相似,比如父母看到孩子用手机玩游戏,就可能骂孩子就知道玩,一点也不知道学习。但孩子真的一点也没学习吗?当然不会,孩子只是在这一两个小时里玩会游戏,上课时间和他写作业的时候都在学吧,那不能因为这一两个小时玩游戏时间就否定了一天中其他时间的努力吧。同样的,领导说你一无是处,你就真的一无是处吗?当然不会,若真是,早被开除了吧。相反你做的肯定还不错,起码在公司看来是及格的他们才可能留下你。那再回头看下父母和孩子的那个例子,父母说孩子就知道玩,一点也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让孩子去学习。也就是说不看父母这句话,只关注父母真正想表达的是:想让孩子在学习上多花点时间。同样的领导假如说你做的一点也不好,那实际上他的目的是想让你在工作中做的更好,而非只是表面意思。领导或一些家长的说话方式很难接受,但他们的目的还是好的。如果你接受不了领导的说话方式可以试着和领导说:我知道你想我在工作中做的更好,可你这样的说话方式让我很不舒服,如果可以的话请告诉我如何去做,或者需要我完成什么目标,而不是一味的评判。然后即使领导没有采纳你的建议也没关系,那就以后多提几次,和他商讨出一个你们都能接受的沟通方式。当然你可能觉得害怕给领导提建议,害怕的话是觉得领导会觉得你不尊重他,或者冒犯到他,可问题是他已经冒犯到你了,你不做回应的话,那他就觉得没有冒犯到你,你是允许他这样对你的。就像有人打招呼的时候拍了一下你的脑袋,你不做回应,那他就觉得你是允许他拍你脑袋的,那他下次还拍,再下次还拍....直到你忍无可忍的时候,可他并不知道你不允许他这么拍,所以你就要在他第一次拍你脑袋的时候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可以的。同样的,领导骂你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他这样是不可以的,即使他不会立马改掉这个习惯,但也会有所收敛,在你多次告诉他这是不可以的时候,他就不太可能骂你了。然后你和领导的关系就会相对平等和谐,这样工作也会顺利一些,抑郁焦虑的情绪也会缓和很多,同时你也会在和领导的相处中在工作中慢慢获得自信,即使辞职了,也有信心能够找到下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5有用 · 0评论
人生百态,生活是一场修行,积极心态就会好吗?

人生百态,生活是一场修行,积极心态就会好吗?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是啊,我们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需要面临很多生活的挑战,有生活本身的困难,还有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还有自我成长道路上的各种阻碍……的确,生活就是一场修行,修的是什么,修的就是我们的心态,可是积极的心态并不是硬逼着自己去开心就可以开心起来,勉强自己去乐观就能够乐观的,这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学习、练习和成长,就会越来越好。以下,是我在成长路上总结的一些经验:积极心态,需要我们能够通过看到过往经历对自己的影响,学会理解自己,并疏导和转化曾经压抑的负面情绪。以前,我觉得积极心态,就是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而去忽视自己的负面情绪,或者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假装积极,但这样做反而让我更容易情绪不稳定,更容易深陷负面情绪。真正的积极心态,并不是对自己的负面情绪视而不见,也不是去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而是允许自己会有负面情绪,并通过负面情绪这个信使找到自己未完成的事件,看到过往经历对自己的影响,看到那些曾经被自己压抑的未被表达的情绪,看到自己内心深处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学会理解自己,并通过合理的方式来疏导并转化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样我们的内在才会越来越轻松,越来越积极。2.积极心态,需要我们可以培养活在当下的能力,能够跳出头脑,投入到真实的生活里。当我们不能活在当下,而总是跟随头脑去悔恨过去,去担忧未来的时候,我们也很难进入一种积极的状态,要么总是因为改变不了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抑郁;要么会因为掌控不了未来要发生的事情而焦虑不安。实际上,过去和未来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们只是存在于我们头脑里的幻想,生活真正的实相其实只是在每个当下,每个此时此刻。如果,我们拥有了能够活在当下的能力,就可以跳出头脑的幻象,活在真实的生活里,获得内心的安定。正如有人问一位大师,您在开悟前每天做什么?大师回答说:砍柴、吃饭和睡觉;那人又问:“您在开悟后每天又做些什么呢?”大师回答:“砍柴、吃饭和睡觉。”问的人很疑惑:这有什么区别吗?大师回答:那当然不一样,以前是砍柴的时候想着吃饭,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砍柴……每天都比较焦虑不安;现在是砍柴的时候就砍柴,吃饭的时候就只是吃饭,睡觉的时候就只是睡觉,内心安定。这两年,当我开始练习正念生活,学会安住当下,我发现,当自己的心定了,情绪就越来越平和了,心也能够静下来,这反而让我可以更清醒地生活,也能够生发出很多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原来这就是“静能生慧”。3.积极心态,需要我们培养乐观的思维方式,用积极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看待世界和看待他人。积极心理学认为,乐观是可以习得和培养的,我们想要拥有积极心态,就需要培养自己乐观的思维方式,学会用积极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看待世界和看待他人。半杯水,有的人会觉得只有半杯了,很糟糕;而有的人会觉得还有半杯水,真幸运!从心理学认知疗法的角度来看,也是这样的,影响我们一个人状态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于这件事情的想法和信念,当我们拥有了积极的思维方式,积极的信念,那么,我们也就会拥有积极的状态。这里推荐你看《认知疗法基础与运用》、《积极情绪的力量》以及《教出乐观的孩子》这三本书。4.积极心态,需要我们对未来充满积极期待,你期待什么,才会吸引什么,才会成为什么。我特别喜欢心理学里的一个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它告诉我们: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只要你充满自信地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就真的会顺利进行;相反,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积极信念的重要性,当我们拥有了积极的信念和态度,当我们拥有充满自信的状态,当我们相信好事一定会发生,并始终坚守这种积极的期待,真的很重要。因为积极的信念会带来积极的行为,而积极的行为常常会带来积极的结果。 我们自己期待自己成为什么样子,我们就会一直朝着那个期待的方向不断努力,最终,就真的能成为那个期待的自己;而如果我们一直觉得自己不行,觉得自己做不到,那么,就真的会一直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因此,对未来保持积极期待,经常对自己说:我相信我可以成为那个理想的自己,我期待着那个美好的未来,我相信我有能力让我的理想成为现实……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是啊,我们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需要面临很多生活的挑战,有生活本身的困难,还有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还有自我成长道路上的各种阻碍……的确,生活就是一场修行,修的是什么,修的就是我们的心态,可是积极的心态并不是硬逼着自己去开心就可以开心起来,勉强自己去乐观就能够乐观的,这其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学习、练习和成长,就会越来越好。以下,是我在成长路上总结的一些经验:积极心态,需要我们能够通过看到过往经历对自己的影响,学会理解自己,并疏导和转化曾经压抑的负面情绪。以前,我觉得积极心态,就是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而去忽视自己的负面情绪,或者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假装积极,但这样做反而让我更容易情绪不稳定,更容易深陷负面情绪。真正的积极心态,并不是对自己的负面情绪视而不见,也不是去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而是允许自己会有负面情绪,并通过负面情绪这个信使找到自己未完成的事件,看到过往经历对自己的影响,看到那些曾经被自己压抑的未被表达的情绪,看到自己内心深处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学会理解自己,并通过合理的方式来疏导并转化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样我们的内在才会越来越轻松,越来越积极。2.积极心态,需要我们可以培养活在当下的能力,能够跳出头脑,投入到真实的生活里。当我们不能活在当下,而总是跟随头脑去悔恨过去,去担忧未来的时候,我们也很难进入一种积极的状态,要么总是因为改变不了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抑郁;要么会因为掌控不了未来要发生的事情而焦虑不安。实际上,过去和未来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们只是存在于我们头脑里的幻想,生活真正的实相其实只是在每个当下,每个此时此刻。如果,我们拥有了能够活在当下的能力,就可以跳出头脑的幻象,活在真实的生活里,获得内心的安定。正如有人问一位大师,您在开悟前每天做什么?大师回答说:砍柴、吃饭和睡觉;那人又问:“您在开悟后每天又做些什么呢?”大师回答:“砍柴、吃饭和睡觉。”问的人很疑惑:这有什么区别吗?大师回答:那当然不一样,以前是砍柴的时候想着吃饭,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砍柴……每天都比较焦虑不安;现在是砍柴的时候就砍柴,吃饭的时候就只是吃饭,睡觉的时候就只是睡觉,内心安定。这两年,当我开始练习正念生活,学会安住当下,我发现,当自己的心定了,情绪就越来越平和了,心也能够静下来,这反而让我可以更清醒地生活,也能够生发出很多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原来这就是“静能生慧”。3.积极心态,需要我们培养乐观的思维方式,用积极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看待世界和看待他人。积极心理学认为,乐观是可以习得和培养的,我们想要拥有积极心态,就需要培养自己乐观的思维方式,学会用积极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看待世界和看待他人。半杯水,有的人会觉得只有半杯了,很糟糕;而有的人会觉得还有半杯水,真幸运!从心理学认知疗法的角度来看,也是这样的,影响我们一个人状态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于这件事情的想法和信念,当我们拥有了积极的思维方式,积极的信念,那么,我们也就会拥有积极的状态。这里推荐你看《认知疗法基础与运用》、《积极情绪的力量》以及《教出乐观的孩子》这三本书。4.积极心态,需要我们对未来充满积极期待,你期待什么,才会吸引什么,才会成为什么。我特别喜欢心理学里的一个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它告诉我们: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只要你充满自信地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就真的会顺利进行;相反,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积极信念的重要性,当我们拥有了积极的信念和态度,当我们拥有充满自信的状态,当我们相信好事一定会发生,并始终坚守这种积极的期待,真的很重要。因为积极的信念会带来积极的行为,而积极的行为常常会带来积极的结果。 我们自己期待自己成为什么样子,我们就会一直朝着那个期待的方向不断努力,最终,就真的能成为那个期待的自己;而如果我们一直觉得自己不行,觉得自己做不到,那么,就真的会一直固步自封,停滞不前。 因此,对未来保持积极期待,经常对自己说:我相信我可以成为那个理想的自己,我期待着那个美好的未来,我相信我有能力让我的理想成为现实……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6有用 · 2评论
与暗恋的男生即使互相不认识,是否会发生情绪共鸣?

与暗恋的男生即使互相不认识,是否会发生情绪共鸣?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从你的描述来看,你很喜欢他的角色,也很喜欢你在网络上看到的关于他本人的东西,不知道你具体喜欢的是他身上什么样的特质,或者说,通过他的角色以及网络传递过来的什么样的信息,让你觉得自己更有力量,被吸引呢?其实,这个才是真正让你觉得迷恋的因素。其实,怎么选择,不在于我们给你一个什么答案,而在于你自己是否愿意这样去选择,并承担起自己选择的所有后果,答案在你自己那里。以下,是我想到的一些内容:如果从爱情的角度来看,完整的爱情包括激情、亲密和承诺三个部分,咱们是否有信心将来可以让你们的亲密关系长久稳定,需要考虑这三个方面,真正幸福的关系是需要经营的。在我身边,有这样一对朋友,以前没有微信的时候,他们通过qq认识了,在网络上交往了一段时间,觉得彼此都互相喜欢,后来他们在线下见面了,也觉得彼此都喜欢,再后来,他们结婚了,还生了孩子,第一个孩子的小名就叫qq,之后,他们又生了第二个孩子,现在一家四口过得很幸福。是的,这个世界上存在很多可能性,如果不是我身边真的有这样的存在,以前,我也不太相信网恋可以真的变成现实里幸福的婚姻关系,而之所以他们最后可以过上这么幸福、稳定的生活,是因为他们有一直在用心经营彼此的关系,在他们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很多坎坷和困难,包括女方好几次流产,并且在怀孕期间她的妈妈去世了等等,但他们都通过互相之间的陪伴、支持、信任走过来了,也正是因为有了后面这些真实的互动,在真实的生活中的亲密和承诺,才让他们拥有了长久、稳定的亲密关系。我想说的是,不管是从心理学研究结果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层面,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拥有一段比较美满的亲密关系,我们需要去考虑激情、亲密和承诺这三个要素,完整的爱情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而对于现在的你来说,只有第一个因素,还不能确定对方是否是有的,所以,如果你真的想继续发展,你可以去和他表达,进而走进他的生活里,在现实中去经营你们的关系,然后,在这个交往的过程中,你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去衡量,对于你们来说,是否是合适的,有哪些方面是需要去成长和发展的。2.如果你愿意相信,你愿意去尝试,可以去选择,但重要的是也要去看看自己是否愿意去承担这个选择的所有结果,因为这是你的课题,你选择,你负责。一切皆有可能,如果你愿意相信你们真的可以幸福地在一起,你愿意相信你们的缘分,你也愿意尝试和他去建立亲密关系,你当然可以去做出你的选择,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起完全的责任,包括他是否也喜欢你,你是否能够接受他的工作性质,比如频繁地和其他女生互动等等。是否选择去表白,是否选择和他在一起,是否坚持和他一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是否要和他携手一起经营亲密关系……这都是你的课题,需要你自己去选择,也需要你自己去承担选择的所有结果,我想,你会有自己的答案。最后,不管怎样,都祝你幸福~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从你的描述来看,你很喜欢他的角色,也很喜欢你在网络上看到的关于他本人的东西,不知道你具体喜欢的是他身上什么样的特质,或者说,通过他的角色以及网络传递过来的什么样的信息,让你觉得自己更有力量,被吸引呢?其实,这个才是真正让你觉得迷恋的因素。其实,怎么选择,不在于我们给你一个什么答案,而在于你自己是否愿意这样去选择,并承担起自己选择的所有后果,答案在你自己那里。以下,是我想到的一些内容:如果从爱情的角度来看,完整的爱情包括激情、亲密和承诺三个部分,咱们是否有信心将来可以让你们的亲密关系长久稳定,需要考虑这三个方面,真正幸福的关系是需要经营的。在我身边,有这样一对朋友,以前没有微信的时候,他们通过qq认识了,在网络上交往了一段时间,觉得彼此都互相喜欢,后来他们在线下见面了,也觉得彼此都喜欢,再后来,他们结婚了,还生了孩子,第一个孩子的小名就叫qq,之后,他们又生了第二个孩子,现在一家四口过得很幸福。是的,这个世界上存在很多可能性,如果不是我身边真的有这样的存在,以前,我也不太相信网恋可以真的变成现实里幸福的婚姻关系,而之所以他们最后可以过上这么幸福、稳定的生活,是因为他们有一直在用心经营彼此的关系,在他们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很多坎坷和困难,包括女方好几次流产,并且在怀孕期间她的妈妈去世了等等,但他们都通过互相之间的陪伴、支持、信任走过来了,也正是因为有了后面这些真实的互动,在真实的生活中的亲密和承诺,才让他们拥有了长久、稳定的亲密关系。我想说的是,不管是从心理学研究结果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层面,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拥有一段比较美满的亲密关系,我们需要去考虑激情、亲密和承诺这三个要素,完整的爱情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而对于现在的你来说,只有第一个因素,还不能确定对方是否是有的,所以,如果你真的想继续发展,你可以去和他表达,进而走进他的生活里,在现实中去经营你们的关系,然后,在这个交往的过程中,你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去衡量,对于你们来说,是否是合适的,有哪些方面是需要去成长和发展的。2.如果你愿意相信,你愿意去尝试,可以去选择,但重要的是也要去看看自己是否愿意去承担这个选择的所有结果,因为这是你的课题,你选择,你负责。一切皆有可能,如果你愿意相信你们真的可以幸福地在一起,你愿意相信你们的缘分,你也愿意尝试和他去建立亲密关系,你当然可以去做出你的选择,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起完全的责任,包括他是否也喜欢你,你是否能够接受他的工作性质,比如频繁地和其他女生互动等等。是否选择去表白,是否选择和他在一起,是否坚持和他一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是否要和他携手一起经营亲密关系……这都是你的课题,需要你自己去选择,也需要你自己去承担选择的所有结果,我想,你会有自己的答案。最后,不管怎样,都祝你幸福~

6有用 · 0评论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有什么建议?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有什么建议?

题主好!在面对毕业后职业选择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惑。为此,谈点看法,供你参考:根据题主描述了“不想做面对电脑的文员工作,也不想考编”“考证当老师,不合心意”“决定进厂做普工”等情况。这些大约是指在可能选择的职业工作中实现自己预期可行性和价值感,以及个人的信心和勇气,在心理学上可以用自我效能感来说明。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也是对自己是否能完成某件事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自信地选择更具挑战性的目标,也更加乐观自信。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害怕挑战,习惯逃避或放弃,容易产生消极失望和悲观情绪。就比如“决定进厂做普工”,如果你仅仅是因为害怕挑战和困难,选择比较容易的工作,自我效能感可能就低一些。如果你想要提高自效能感,在面对职场选择暂时困惑时,还是建议你保持一个积极心态。因为无论是在职场选择还是今后工作生活中,积极心态都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你更好地面对挑战,明确方向,努力改进。就象你积极主动到平台寻找支持和帮助一样,这可以让你拓宽角度,转变思路,得到一些有价值和正面的鼓励、帮助和建议。这对于你职业的选择,以及建立起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方向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建议你还可以积极扩大更多来自家人、朋友、同事等各方面的帮助,争取得到更多有价值的建议、支持和鼓励。同时,根据职业选择的困惑,为提高自我效能感,建议你可以从内生涯发展做起。内生涯指的是一个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的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与变化过程。比如你提及的“文员”“考编”“教师”“普工”等工作中,都有很多知识、经验和能力、心理素质等需要你去学习、提升和锻炼,而不应该过多关注于“不想”“不合心意”等主观感觉。因为只有内生涯有所发展了,你的工作和人际才可能有好的发展结果。如果你的内生涯匮乏,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将感觉到职场挫折和失败。所以建议你立足内生涯发展,全面充分调研自己的专业特长,分析研究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和工作。在目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还是按照“先立足后发展、先现实再理想”的总方向,做出切实可行自己的目标计划。要注意把大的目标划小划细进行分解,然后脚踏实地,从基础简单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践。在努力实现一个一个小目标过程中,要不断肯定自己、鼓励自己、调整自己。从而积极适应社会和职业需求,最终找到一个心目中的理想职业并为之奋斗。以上希望对你有一点帮助!

题主好!在面对毕业后职业选择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惑。为此,谈点看法,供你参考:根据题主描述了“不想做面对电脑的文员工作,也不想考编”“考证当老师,不合心意”“决定进厂做普工”等情况。这些大约是指在可能选择的职业工作中实现自己预期可行性和价值感,以及个人的信心和勇气,在心理学上可以用自我效能感来说明。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也是对自己是否能完成某件事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自信地选择更具挑战性的目标,也更加乐观自信。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害怕挑战,习惯逃避或放弃,容易产生消极失望和悲观情绪。就比如“决定进厂做普工”,如果你仅仅是因为害怕挑战和困难,选择比较容易的工作,自我效能感可能就低一些。如果你想要提高自效能感,在面对职场选择暂时困惑时,还是建议你保持一个积极心态。因为无论是在职场选择还是今后工作生活中,积极心态都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你更好地面对挑战,明确方向,努力改进。就象你积极主动到平台寻找支持和帮助一样,这可以让你拓宽角度,转变思路,得到一些有价值和正面的鼓励、帮助和建议。这对于你职业的选择,以及建立起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方向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建议你还可以积极扩大更多来自家人、朋友、同事等各方面的帮助,争取得到更多有价值的建议、支持和鼓励。同时,根据职业选择的困惑,为提高自我效能感,建议你可以从内生涯发展做起。内生涯指的是一个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的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与变化过程。比如你提及的“文员”“考编”“教师”“普工”等工作中,都有很多知识、经验和能力、心理素质等需要你去学习、提升和锻炼,而不应该过多关注于“不想”“不合心意”等主观感觉。因为只有内生涯有所发展了,你的工作和人际才可能有好的发展结果。如果你的内生涯匮乏,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将感觉到职场挫折和失败。所以建议你立足内生涯发展,全面充分调研自己的专业特长,分析研究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和工作。在目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还是按照“先立足后发展、先现实再理想”的总方向,做出切实可行自己的目标计划。要注意把大的目标划小划细进行分解,然后脚踏实地,从基础简单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践。在努力实现一个一个小目标过程中,要不断肯定自己、鼓励自己、调整自己。从而积极适应社会和职业需求,最终找到一个心目中的理想职业并为之奋斗。以上希望对你有一点帮助!

5有用 · 0评论
在网上刷到有人被跟踪,恶意辱骂,很绝望,怎么办?

在网上刷到有人被跟踪,恶意辱骂,很绝望,怎么办?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先来说说害怕,害怕是人类的本能,当一个人想到“被否定,被负面评价而害怕”,或者是“被忽视,被抛弃而害怕”,还是说“被侵犯,被攻击而害怕”的时候,都可能是感觉到了危险,这种害怕和担心是正常的,是可以被理解的。就如题主所写,在网上刷到有人被跟踪,被辐射的视频,虽然理智告诉我不现实,但还是很担心害怕遇到这种纠缠。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当自己感觉害怕的时候,害怕的是什么?恐惧的是什么?它们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感受?什么样的想法?在你能够想到的最久远的回忆里,有着什么样的场景?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当时的你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也可试着问问自己,当自己感觉害怕的时候,是否考虑过战斗模式?如果选择回应,自己会怎么说,怎么做?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再来说说情绪:情绪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组成,每一种情绪都可能是我们的内心诉求未得到满足。当我们错过晋升提薪的机会,我们会难过;失去珍藏多年的宝贝,我们会愤怒。大多数情绪中,我们通常会关注那些容易辨识的,比较外显的情绪,如愤怒,痛苦,自残等。而较为内隐的情绪,如内疚,自责,羞耻等,却容易被忽略。因为这些情绪往往深压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如鬼魅穿行,难以用言语向他人诉说并获得别人的谅解。这些情绪被压制在潜意识中,身体的细胞记住了这种感觉。当碰到类似的场景时,这种身体的记忆被激活,全身感到紧张,呼吸加快。这在心理学上叫“情结”,或者叫情绪按钮。而题主所描述的可能是触碰到这个情绪按钮。就如题主所写,听到小声音就害怕是不是有人故意害我,不敢和其他人争执,害怕别人报复。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想到噪音,脑中闪现的是什么画面?回荡的是什么声音?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想到争执,脑中闪现的是什么画面?回荡的是什么声音?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我们也可试着问问自己,不敢和人争执,是内心什么需求?害怕别人报复,又是内心什么需求?我们还可试着问问自己,如果此刻绝望的心情会诉说,它会如何向自己表达?然而,觉察正是改变的开始,所以我们可以试着和情绪和解,当产生这样负面的情绪时,不做任何评判地静静看着它们,让情绪如云彩一样自由来去,如水中的落叶一样慢慢飘走。我们也可以尝试用书写疗愈的方式,把自己的此刻的心情写出来,画出来,让情绪找到出口释放出去。我们也可以尝试用空椅子,通过角色扮演和自我对话,营造安全的情境氛围,联结往事和当下自己的心境,让纷乱的思绪进行意识的整合,让不良情绪得以释放。我们还可以学习转移注意力,尤其是过度思考,当我们脑海里浮现不好的画面时,可以试着对自己喊“停”,试着对自己说“这些都是我的想法,我现在很好”,去关注自己的呼吸,打开自己的感官,把注意力的空隙填满,然后可以听听音乐,拉伸运动等让自己抽离,冥想和正念也是非常不错的调节方式。我们也要告诉自己已经长大,有力量也有能力保护自己,可以去肯定和满足自己的需要,可以去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想法,也可去接纳和欣赏不完美的自己。当然我们可以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内心的阴影必须要被看见和承接,才会让习惯性的负面想法慢慢消失。。我们也可多出去接触真实大自然,感受鸟语花香,感受风和日丽。同时丰富自己的内在,通过阅读和运动等来充盈自己,让自己身心放松,摆平心里的矛盾,看开不顺心的经历,获得内心对自我的认识,便是成熟,更是成长。祝福你!推荐书《身体从未忘记》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先来说说害怕,害怕是人类的本能,当一个人想到“被否定,被负面评价而害怕”,或者是“被忽视,被抛弃而害怕”,还是说“被侵犯,被攻击而害怕”的时候,都可能是感觉到了危险,这种害怕和担心是正常的,是可以被理解的。就如题主所写,在网上刷到有人被跟踪,被辐射的视频,虽然理智告诉我不现实,但还是很担心害怕遇到这种纠缠。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当自己感觉害怕的时候,害怕的是什么?恐惧的是什么?它们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感受?什么样的想法?在你能够想到的最久远的回忆里,有着什么样的场景?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当时的你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也可试着问问自己,当自己感觉害怕的时候,是否考虑过战斗模式?如果选择回应,自己会怎么说,怎么做?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再来说说情绪:情绪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组成,每一种情绪都可能是我们的内心诉求未得到满足。当我们错过晋升提薪的机会,我们会难过;失去珍藏多年的宝贝,我们会愤怒。大多数情绪中,我们通常会关注那些容易辨识的,比较外显的情绪,如愤怒,痛苦,自残等。而较为内隐的情绪,如内疚,自责,羞耻等,却容易被忽略。因为这些情绪往往深压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如鬼魅穿行,难以用言语向他人诉说并获得别人的谅解。这些情绪被压制在潜意识中,身体的细胞记住了这种感觉。当碰到类似的场景时,这种身体的记忆被激活,全身感到紧张,呼吸加快。这在心理学上叫“情结”,或者叫情绪按钮。而题主所描述的可能是触碰到这个情绪按钮。就如题主所写,听到小声音就害怕是不是有人故意害我,不敢和其他人争执,害怕别人报复。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想到噪音,脑中闪现的是什么画面?回荡的是什么声音?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想到争执,脑中闪现的是什么画面?回荡的是什么声音?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我们也可试着问问自己,不敢和人争执,是内心什么需求?害怕别人报复,又是内心什么需求?我们还可试着问问自己,如果此刻绝望的心情会诉说,它会如何向自己表达?然而,觉察正是改变的开始,所以我们可以试着和情绪和解,当产生这样负面的情绪时,不做任何评判地静静看着它们,让情绪如云彩一样自由来去,如水中的落叶一样慢慢飘走。我们也可以尝试用书写疗愈的方式,把自己的此刻的心情写出来,画出来,让情绪找到出口释放出去。我们也可以尝试用空椅子,通过角色扮演和自我对话,营造安全的情境氛围,联结往事和当下自己的心境,让纷乱的思绪进行意识的整合,让不良情绪得以释放。我们还可以学习转移注意力,尤其是过度思考,当我们脑海里浮现不好的画面时,可以试着对自己喊“停”,试着对自己说“这些都是我的想法,我现在很好”,去关注自己的呼吸,打开自己的感官,把注意力的空隙填满,然后可以听听音乐,拉伸运动等让自己抽离,冥想和正念也是非常不错的调节方式。我们也要告诉自己已经长大,有力量也有能力保护自己,可以去肯定和满足自己的需要,可以去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想法,也可去接纳和欣赏不完美的自己。当然我们可以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内心的阴影必须要被看见和承接,才会让习惯性的负面想法慢慢消失。。我们也可多出去接触真实大自然,感受鸟语花香,感受风和日丽。同时丰富自己的内在,通过阅读和运动等来充盈自己,让自己身心放松,摆平心里的矛盾,看开不顺心的经历,获得内心对自我的认识,便是成熟,更是成长。祝福你!推荐书《身体从未忘记》

5有用 · 0评论
我跟最好的朋友“断崖式”冷战了,怎么办?

我跟最好的朋友“断崖式”冷战了,怎么办?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先来说说朋友。我们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深交和浅交之分,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有二环,三环,甚至更远。当初你和她可能是因为彼此的好奇心和新鲜感驱使互相关注对方,并且在这段时期内可能会尽力满足对方的期望,于是彼此走进了各自的朋友圈。可是若要一份友情走向深交并且保持延续,就得看你们是否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共同的兴趣爱好,一些相同的行为习惯,甚至是一致的价值观,等等。就如题主所写,后面我们发现,做网友聊天居然比每天待在一起更加舒服。再来说说界限。同时朋友之间的相处,并非要接受她的全部,我们可以只接受对方让我们舒适的部分,同理我们也无法要求朋友对自己的要求全部买单,在双方合适的区域相处是我们可以尝试的态度。因为我们不可能跟每个朋友在每个方面都合拍,我们更像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向外扩散的一个环,和不同的人有重叠,在这些交叉的地方我们可以成为朋友,人与人的不同决定了我们与每个朋友的重叠部分不一样,这也是我们作为朋友的界限。虽然我们都有亲近别人的渴望,希望能够帮助别人,甚至承担别人的痛苦。可是有时候我们需要承认自己的界限,不是我们的爱心不足,而是我们的能力不够,边界就在那里很客观,我们只能承认和遵守。就如题主所写,我俩交友模式的不同也许就在于她会避开矛盾,而我希望挖掘朋友的共同点,化解矛盾。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当她拒绝我的一些小要求时,自己当时有什么想法?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当她嘲笑我文笔过于幼稚时,自己当时有什么想法?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我们也可试着记录自己此刻的感受是什么?你的书写只面对自己,所以尽管大胆坦诚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既能帮助我们了解情绪的产生和影响,也能帮助我们厘清问题的根源。然后说说讨好,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当你初次蹒跚学步或夹筷吃菜时,因为妈妈的担忧焦虑和害怕糟糕的后果,无数次的被妈妈中断和阻止?长此以往,我们对未知的事情会有自我判断,那就是“我做不好”,这时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就渐渐出现问题,当我们觉得自己有很多不够好的地方,甚至觉得自己很多方面都很糟糕时,我们会很容易担心别人就是不喜欢自己,讨厌自己,甚至担心别人会惩罚或攻击自己,这时我们就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感受,从而会责备自己的不足或缺点,或者以讨好别人来掩饰自己的不自信。就如题主所说,我总是有点讨好她的原因,感觉这个朋友真的很优秀,无论是成绩还是自理能力。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讨好的需求是什么?即我理想中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也可问问自己,理想中的友情又是怎样?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为此我能做些什么?我们可以敞开胸怀调整心情,试着能否创造一个合适的机会,和她来一次坦诚沟通,听听她说说和你相处的感受,也听听她讲讲她眼中的友情。我们不做任何评价,只是做一次认真的倾听者。毕竟我们和朋友坦诚的沟通是为了释放自己的情绪,也能更加了解朋友,认识自己。我们还可寻求帮助,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我们也试着接纳真实的自己,感受当下的关系,去丰盈自己的内在,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当我们看到人生的真实,会卸下沉重的包袱,松开紧绷的内心,不会去苛求自己,也不会去强求朋友,当我们内核稳定,我们不会过度依赖任何人,也不会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本着课题分离的原则,自己珍惜这份友情,也尊重朋友的行为习惯,相信自己始终有选择权。推荐书《自卑与超越》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先来说说朋友。我们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深交和浅交之分,以自己为中心向外有二环,三环,甚至更远。当初你和她可能是因为彼此的好奇心和新鲜感驱使互相关注对方,并且在这段时期内可能会尽力满足对方的期望,于是彼此走进了各自的朋友圈。可是若要一份友情走向深交并且保持延续,就得看你们是否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共同的兴趣爱好,一些相同的行为习惯,甚至是一致的价值观,等等。就如题主所写,后面我们发现,做网友聊天居然比每天待在一起更加舒服。再来说说界限。同时朋友之间的相处,并非要接受她的全部,我们可以只接受对方让我们舒适的部分,同理我们也无法要求朋友对自己的要求全部买单,在双方合适的区域相处是我们可以尝试的态度。因为我们不可能跟每个朋友在每个方面都合拍,我们更像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向外扩散的一个环,和不同的人有重叠,在这些交叉的地方我们可以成为朋友,人与人的不同决定了我们与每个朋友的重叠部分不一样,这也是我们作为朋友的界限。虽然我们都有亲近别人的渴望,希望能够帮助别人,甚至承担别人的痛苦。可是有时候我们需要承认自己的界限,不是我们的爱心不足,而是我们的能力不够,边界就在那里很客观,我们只能承认和遵守。就如题主所写,我俩交友模式的不同也许就在于她会避开矛盾,而我希望挖掘朋友的共同点,化解矛盾。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当她拒绝我的一些小要求时,自己当时有什么想法?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当她嘲笑我文笔过于幼稚时,自己当时有什么想法?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我们也可试着记录自己此刻的感受是什么?你的书写只面对自己,所以尽管大胆坦诚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既能帮助我们了解情绪的产生和影响,也能帮助我们厘清问题的根源。然后说说讨好,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当你初次蹒跚学步或夹筷吃菜时,因为妈妈的担忧焦虑和害怕糟糕的后果,无数次的被妈妈中断和阻止?长此以往,我们对未知的事情会有自我判断,那就是“我做不好”,这时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就渐渐出现问题,当我们觉得自己有很多不够好的地方,甚至觉得自己很多方面都很糟糕时,我们会很容易担心别人就是不喜欢自己,讨厌自己,甚至担心别人会惩罚或攻击自己,这时我们就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感受,从而会责备自己的不足或缺点,或者以讨好别人来掩饰自己的不自信。就如题主所说,我总是有点讨好她的原因,感觉这个朋友真的很优秀,无论是成绩还是自理能力。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讨好的需求是什么?即我理想中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也可问问自己,理想中的友情又是怎样?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为此我能做些什么?我们可以敞开胸怀调整心情,试着能否创造一个合适的机会,和她来一次坦诚沟通,听听她说说和你相处的感受,也听听她讲讲她眼中的友情。我们不做任何评价,只是做一次认真的倾听者。毕竟我们和朋友坦诚的沟通是为了释放自己的情绪,也能更加了解朋友,认识自己。我们还可寻求帮助,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我们也试着接纳真实的自己,感受当下的关系,去丰盈自己的内在,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当我们看到人生的真实,会卸下沉重的包袱,松开紧绷的内心,不会去苛求自己,也不会去强求朋友,当我们内核稳定,我们不会过度依赖任何人,也不会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本着课题分离的原则,自己珍惜这份友情,也尊重朋友的行为习惯,相信自己始终有选择权。推荐书《自卑与超越》

8有用 · 0评论
我很喜欢她但女朋友不是第一次,我有处女情结怎么办?

我很喜欢她但女朋友不是第一次,我有处女情结怎么办?

你好呀。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关系是筛选,不是改变。如果你有处女情结,真的很在意对方是不是第一次,那就建议你找处女。而不是找一个不是处女的人,然后希望对方不是处女。这个太为难了,没有人能改变过去的事情。也太为难你自己了,就像给这段关系扎了根刺,哪怕两人关系最亲密的时候,这根刺也会时不时的刺一下,当关系不好的时候,这根刺就会越变越大。那为啥要在一开始就给这段关系扎根刺呢。选择一个没有刺的人,去开始一段亲密关系,岂不是更好呢。说实在的,我没有办法让你无法想起女朋友的过往。这是她的过去,是你已经知道的过去,除非你失忆或者因为意外啥的选择性遗忘了这件事,否则没办法让你不想起来。我认为一个男人有处女情结,这没错。这其实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因为男人要保证孩子是自己的,才能保证自己的付出,自己的后代值得自己付出,而处女能最大可能得保证孩子是自己的。一个成年女人有性行为,也是没错的。都没错,那大家都去找适配自己需求的人。有处女情结的人,就去找处女,不要找非处女,然后自己为难自己。不是处女的女人,也不要找有处女情结的人,为难别人,也为难自己。筛选跟自己的需求适配的人,而不是要求不适配的人要求对方改变,放过对方也放过自己。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你好呀。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关系是筛选,不是改变。如果你有处女情结,真的很在意对方是不是第一次,那就建议你找处女。而不是找一个不是处女的人,然后希望对方不是处女。这个太为难了,没有人能改变过去的事情。也太为难你自己了,就像给这段关系扎了根刺,哪怕两人关系最亲密的时候,这根刺也会时不时的刺一下,当关系不好的时候,这根刺就会越变越大。那为啥要在一开始就给这段关系扎根刺呢。选择一个没有刺的人,去开始一段亲密关系,岂不是更好呢。说实在的,我没有办法让你无法想起女朋友的过往。这是她的过去,是你已经知道的过去,除非你失忆或者因为意外啥的选择性遗忘了这件事,否则没办法让你不想起来。我认为一个男人有处女情结,这没错。这其实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因为男人要保证孩子是自己的,才能保证自己的付出,自己的后代值得自己付出,而处女能最大可能得保证孩子是自己的。一个成年女人有性行为,也是没错的。都没错,那大家都去找适配自己需求的人。有处女情结的人,就去找处女,不要找非处女,然后自己为难自己。不是处女的女人,也不要找有处女情结的人,为难别人,也为难自己。筛选跟自己的需求适配的人,而不是要求不适配的人要求对方改变,放过对方也放过自己。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2有用 · 0评论
如果一个人潜意识里认定自己会失败怎么半?

如果一个人潜意识里认定自己会失败怎么半?

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吸引我的是这个标题,我在想,如果你有一个认定自己会失败的认知模式,并且你知道这个模式的存在,那其实这个模式就已经动摇了。这就像你面前有个拦路虎,一直拦着你,让你很害怕,然后有一天,你明确的意识到,这只老虎其实只是纸老虎,根本不堪一击,这个时候,这个老虎就轰然倒地了,或者是变成了helllokittty,就是说,不会拦着你了。这个时候,这个认知模式,就已经不在潜意识中了,已经到了意识层面了,已经被你看见了。如果你的这个认知模式在潜意识中,照说你是无法知道的,就是你不知道这个认知模式的存在,你只是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一些困惑,那你就会问,我为什么总是认定自己会失败呢。鉴于你已经问出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说,这个认知模式已经被你看见了,被你觉察到了,它在意识层面,不是潜意识层面。那可能就要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要说它是在潜意识层面呢?有没有可能其实你更想维持现状,维持自己不会成功的认知从而放弃尝试,而不是去行动起来让结果变得不一样呢?如果你明知道一种认知模式阻碍了你,而你不愿意去改变,那大概只有一种原因,你从这个阻碍你的功能不良认知模式中获益了。比如,因为害怕失败,所以干脆不开始,不行动。其他人问起来,可以直接说,我太害怕失败了,真的失败太可怕了,以至于我没有办法开始。其他人再跟你摆事实讲道理,因为还没发生,因为是其他人的经验,你都可以说,我不行,我害怕,万一失败了呢。然后就可以不去行动。不管什么样的行动,总是要付出一些努力的。而不去行动,这个模式,你非常的熟悉,甚至是你的舒适圈。不舒服的舒适圈也是舒适圈。你给的信息比较少,不知道当下你遇到了什么事情,你认为是认定自己会失败的认知模式阻碍了你,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初三分班的经历,这件事直接影响了你的高中,我估计还有大学,考研,甚至毕业后的考公面试等。你给的信息少,我也很难给出其他的解释,建议你可以去跟心理咨询师聊一聊。你最后提出了的问题,认定自己会失败,导致自己进入很不对的状态,这种情况怎么破?我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简单的说,多关注过程,少关注结果。你担心的是结果达不到预期,说实在的,没有人能保证你做了某件事就已经会有某个结果,要不就不会有,事倍功半,徒劳无功,无功而返等成语的出现了,也就说,白做了是个常态。但如果不做,肯定看不到结果了。这个时候,建议把关注点放在过程中,把过程中每件事做好就行,至于结果,就顺其自然了。这就像小和尚念经,念完就行了,至于念完有啥效果那就不管了。具体到我们做事上,就是把每天的每件事做好了就行。比如,你参加一个考试,有一个考试的时间,然后倒推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或者复习计划,最后具体到每天要做什么,比如,周一要读20页书,从头到尾读完就行,记不记得住就不管了。每天就这样按照计划做完就行,至于记没记住,消没消化就不管了。事实证明,这样按部就班的学下去,最终结果都不会差。当然了,计划制定很重要。这个考试参考高考的几轮复习计划,只要每天都认真完成了当天的学习,结果都不会差。这些就属于技术层面了,认知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行为就是技术方法,这就简单了,找到方法按着去做就行了,这个网上可以找到大量如何做的攻略。还是建议你去跟心理咨询师聊一聊。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吸引我的是这个标题,我在想,如果你有一个认定自己会失败的认知模式,并且你知道这个模式的存在,那其实这个模式就已经动摇了。这就像你面前有个拦路虎,一直拦着你,让你很害怕,然后有一天,你明确的意识到,这只老虎其实只是纸老虎,根本不堪一击,这个时候,这个老虎就轰然倒地了,或者是变成了helllokittty,就是说,不会拦着你了。这个时候,这个认知模式,就已经不在潜意识中了,已经到了意识层面了,已经被你看见了。如果你的这个认知模式在潜意识中,照说你是无法知道的,就是你不知道这个认知模式的存在,你只是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一些困惑,那你就会问,我为什么总是认定自己会失败呢。鉴于你已经问出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说,这个认知模式已经被你看见了,被你觉察到了,它在意识层面,不是潜意识层面。那可能就要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要说它是在潜意识层面呢?有没有可能其实你更想维持现状,维持自己不会成功的认知从而放弃尝试,而不是去行动起来让结果变得不一样呢?如果你明知道一种认知模式阻碍了你,而你不愿意去改变,那大概只有一种原因,你从这个阻碍你的功能不良认知模式中获益了。比如,因为害怕失败,所以干脆不开始,不行动。其他人问起来,可以直接说,我太害怕失败了,真的失败太可怕了,以至于我没有办法开始。其他人再跟你摆事实讲道理,因为还没发生,因为是其他人的经验,你都可以说,我不行,我害怕,万一失败了呢。然后就可以不去行动。不管什么样的行动,总是要付出一些努力的。而不去行动,这个模式,你非常的熟悉,甚至是你的舒适圈。不舒服的舒适圈也是舒适圈。你给的信息比较少,不知道当下你遇到了什么事情,你认为是认定自己会失败的认知模式阻碍了你,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初三分班的经历,这件事直接影响了你的高中,我估计还有大学,考研,甚至毕业后的考公面试等。你给的信息少,我也很难给出其他的解释,建议你可以去跟心理咨询师聊一聊。你最后提出了的问题,认定自己会失败,导致自己进入很不对的状态,这种情况怎么破?我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简单的说,多关注过程,少关注结果。你担心的是结果达不到预期,说实在的,没有人能保证你做了某件事就已经会有某个结果,要不就不会有,事倍功半,徒劳无功,无功而返等成语的出现了,也就说,白做了是个常态。但如果不做,肯定看不到结果了。这个时候,建议把关注点放在过程中,把过程中每件事做好就行,至于结果,就顺其自然了。这就像小和尚念经,念完就行了,至于念完有啥效果那就不管了。具体到我们做事上,就是把每天的每件事做好了就行。比如,你参加一个考试,有一个考试的时间,然后倒推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或者复习计划,最后具体到每天要做什么,比如,周一要读20页书,从头到尾读完就行,记不记得住就不管了。每天就这样按照计划做完就行,至于记没记住,消没消化就不管了。事实证明,这样按部就班的学下去,最终结果都不会差。当然了,计划制定很重要。这个考试参考高考的几轮复习计划,只要每天都认真完成了当天的学习,结果都不会差。这些就属于技术层面了,认知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行为就是技术方法,这就简单了,找到方法按着去做就行了,这个网上可以找到大量如何做的攻略。还是建议你去跟心理咨询师聊一聊。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5有用 · 0评论
原来爱自己这么难…看了很多书还是做不到怎么办?

原来爱自己这么难…看了很多书还是做不到怎么办?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其实啊,不仅仅是你很难做到爱自己,而是我们很多人都很难做到,所以,这是需要不断练习的,做大量的重复的练习,并且在生活中练习,像你在内耗的时候,也是练习爱自己的好时机,实际上,这是需要我们一辈子都去练习的事情,因为人类为了能够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我们会本能地进行自我批评,实际上,适度的反思是有利于我们的成长的,但很多时候我们会过度地批判自己,陷入内耗,纠结,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走出不良的循环,进入一种良性的循坏,从自我否定、自我攻击、自我批判的状态逐渐转变成自我理解、自我接纳和自我关怀的状态,实际上,后者才是真正能够促进我们成长和改变的。给你的建议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自己。我也曾经是一个不太会爱自己的人,后来,通过多年的学习和成长,慢慢学会了如何爱自己,并进行了一些总结,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学习和练习"爱自己":1. 爱自己,是不把所谓〞不好的自己"推出去,而是全然接纳那个真实的自己,不完美的自己。 2. 做自己的“内在父母",为自己的生命完全负起责任,而不是把自己的责任推给别人。做自己的内在的父母,不是溺爱自己,而是全然抱持自己,但也需要有约束和规则,这才是对自己的负责。 3. 做自己的内在小孩,真实地面对自己,对自己坦率,而不是不敢去看自己"阴影"的部分。 4. 做自己的朋友,对自己倾听、对自己共情,学会鼓励自己、支持自己。 5.做自己的伴侣,对自己信任、欣赏、爱慕、不离不弃。2.爱自己是需要不断地练习的,越是在有情绪的时候,在旧模式重现的时候,越是练习的好时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的旧有模式形成了非常稳定的神经印记和反应模式,如果没有觉察,我们当然会一直保持和循环,要想改写这些旧模式,我们就需要不断地让自己用新的经验和新的模式去取代,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练习。而恰恰当旧模式重现的时候,才是我们改写的最佳时机。当平板不小心摔出裂痕,如果我们真的是爱自己的话,我们可以及时理解自己,理解自己会有内耗,告诉自己,这是自己旧有的模式又重现了,没关系,我看到了自己的情绪,看到了自己的内耗,这是正常的,我理解我自己,但我现在可以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对待自己,比如,你可以双手交叉抱着自己,交替轻拍自己的肩膀,呼唤自己的名字,对自己说出一些像安慰自己的好朋友那样的话语,看看会不会有效果~以上,我运用的其实就是“自我关怀“的方式,你怎样对待你最好的朋友,就怎样对待你自己,给到自己温柔、理解、友善、关心和照顾……每次当自我批判的模式出来的时候,我们都可以通过自我关怀的方式来取代,久而久之,我们就会真正改变,相信积累的力量,我们很多人也都是这样过来的,而且,我们也都还在不断练习,去享受这个爱自己的过程,它会让你越来越好。推荐你看《静观自我关怀》这本书,里面有非常详细的、落地的、有效的关于如何爱自己和关怀自己的练习和方法,重要的是去进行大量的练习哦,而不是只是试一试,期待你的练习效果,也祝福你越来越爱自己!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其实啊,不仅仅是你很难做到爱自己,而是我们很多人都很难做到,所以,这是需要不断练习的,做大量的重复的练习,并且在生活中练习,像你在内耗的时候,也是练习爱自己的好时机,实际上,这是需要我们一辈子都去练习的事情,因为人类为了能够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我们会本能地进行自我批评,实际上,适度的反思是有利于我们的成长的,但很多时候我们会过度地批判自己,陷入内耗,纠结,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走出不良的循环,进入一种良性的循坏,从自我否定、自我攻击、自我批判的状态逐渐转变成自我理解、自我接纳和自我关怀的状态,实际上,后者才是真正能够促进我们成长和改变的。给你的建议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自己。我也曾经是一个不太会爱自己的人,后来,通过多年的学习和成长,慢慢学会了如何爱自己,并进行了一些总结,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学习和练习"爱自己":1. 爱自己,是不把所谓〞不好的自己"推出去,而是全然接纳那个真实的自己,不完美的自己。 2. 做自己的“内在父母",为自己的生命完全负起责任,而不是把自己的责任推给别人。做自己的内在的父母,不是溺爱自己,而是全然抱持自己,但也需要有约束和规则,这才是对自己的负责。 3. 做自己的内在小孩,真实地面对自己,对自己坦率,而不是不敢去看自己"阴影"的部分。 4. 做自己的朋友,对自己倾听、对自己共情,学会鼓励自己、支持自己。 5.做自己的伴侣,对自己信任、欣赏、爱慕、不离不弃。2.爱自己是需要不断地练习的,越是在有情绪的时候,在旧模式重现的时候,越是练习的好时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的旧有模式形成了非常稳定的神经印记和反应模式,如果没有觉察,我们当然会一直保持和循环,要想改写这些旧模式,我们就需要不断地让自己用新的经验和新的模式去取代,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练习。而恰恰当旧模式重现的时候,才是我们改写的最佳时机。当平板不小心摔出裂痕,如果我们真的是爱自己的话,我们可以及时理解自己,理解自己会有内耗,告诉自己,这是自己旧有的模式又重现了,没关系,我看到了自己的情绪,看到了自己的内耗,这是正常的,我理解我自己,但我现在可以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对待自己,比如,你可以双手交叉抱着自己,交替轻拍自己的肩膀,呼唤自己的名字,对自己说出一些像安慰自己的好朋友那样的话语,看看会不会有效果~以上,我运用的其实就是“自我关怀“的方式,你怎样对待你最好的朋友,就怎样对待你自己,给到自己温柔、理解、友善、关心和照顾……每次当自我批判的模式出来的时候,我们都可以通过自我关怀的方式来取代,久而久之,我们就会真正改变,相信积累的力量,我们很多人也都是这样过来的,而且,我们也都还在不断练习,去享受这个爱自己的过程,它会让你越来越好。推荐你看《静观自我关怀》这本书,里面有非常详细的、落地的、有效的关于如何爱自己和关怀自己的练习和方法,重要的是去进行大量的练习哦,而不是只是试一试,期待你的练习效果,也祝福你越来越爱自己!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6有用 · 3评论
私立学校岗前培训让我痛苦,该不该放弃这份工作

私立学校岗前培训让我痛苦,该不该放弃这份工作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从你的描述来看,在岗前培训期间,与室友关系疏远,同事关系不融洽,又被某些领导针对,说要你懂得一点人际关系,而目前合同还没盖章,要等到8月底才知道结果。这让你很痛苦,不知道该不该放弃这份工作,找另外的工作,抱抱你,希望你可以感受到一些些温暖和支持。以下,是我想到的:可以去回顾一下,在你的人生历程中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那个时候你是怎么走出来的,可以将曾经的成功经验运用到这次的困难中,以前你可以做到,现在也一定可以帮助自己走出困境。从你的整体描述来看,主要还是来自于对于新单位的人际关系的困扰,似乎同事和领导都不够理解你,让你觉得很不舒服,那么,在你以前的人生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不被人理解的时候?那个时候你是怎么做的?你有通过什么方法和行为帮助自己走出困境呢?我记得我在小学的时候,和一位我的很好的朋友闹了矛盾,好久我都没和她说话,但实际上我又很想和她和好,继续和她一起玩,后来,我给她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表达我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希望我们可以和好,继续做好朋友,然后,她也给我回了一封信,之后,我们的关系就和好如初了,甚至比之前更好,我们见面都会拥抱,虽然,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不同,现在也很少联系了,但曾经的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了当关系中出现了冲突和矛盾,并不意味着就会一直这样,如果我们可以去做一些什么,去进行一些友好的沟通和善意的表达,或许,还会比以前关系更好。2.看看对于自己来说,自己的需要是什么,在工作中自己想获得的是什么,这份工作是否可以提供给自己匹配的需求。其实,一份工作不可能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我们也需要问问自己,对于这份工作,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是更看重工作中的关系?还是工作的收入?还是工作的稳定性?还是工作的社会地位?……问问自己想从工作中获得的是什么,有问问自己,这份工作是否可以提供给自己这些匹配的需求,或许,你就会知道自己是不是该放弃,还是该坚持。曾经,我也对我的工作迷茫过,因为我的工作时间自由,同事相处也很融洽,在工作中我可以获得比较多的支持和滋养,而且可以一直获得个人成长,但是我的工作工资非常少,而且不固定。当我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工资方面的时候,我常常觉得很不舒服,觉得自己做这样的工作是否值得……后来,当我明晰了自己对于工作的需求,看到我其实更看重的就是时间自由,工作中的关系融洽和可以给自己带来成长,那么这份工作都可以提供给自己,而对于收入的部分,我可以从其他方面保障自己,而不是通过从这份工作中获取,这样,我的内在就达到了平衡,可以更享受工作的乐趣了。同样地,你也可以问问自己,对于你来说,哪些对你来说更重要,而哪些又不是那么重要的,比如人际关系、工资、工作的稳定性、社会地位、工作时间等等,如果你的核心需求和这份工作匹配,那么,当然是可以继续选择,至于不是那么完善的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达到平衡,当然,也是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心智和能力去解决的,比如,可以从其他的关系中获得自己被认可和被支持的需求,或者通过学习一些有效的沟通方法,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和同事们的关系……3.学会课题分离,看看自己更愿意承担怎样的结果,就做出怎样的选择。面对选择,其实,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自己更愿意承担的结果是什么,那就做出怎样的选择。现在,摆在你面前的选择是放弃,或者坚持,那么,对于这两种选择,我们需要看看自己更愿意承担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你选择放弃,那么,你需要承担的结果是去找另外的工作的压力,失去了这样的一个工作机会以及其他的一些结果;如果你选择坚持,你需要承担的结果是要去面对批评过你的领导,要去处理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可以从事这份工作等等。去看看,哪个结果是你更愿意承担的,那就做出自己心甘情愿的选择。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选择,正如没有完美的人一样,所以,我们更重要的是去看看自己的需求,看看自己更愿意承担的是什么,更愿意放下的又是什么,更愿意去成长的部分又是什么……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从你的描述来看,在岗前培训期间,与室友关系疏远,同事关系不融洽,又被某些领导针对,说要你懂得一点人际关系,而目前合同还没盖章,要等到8月底才知道结果。这让你很痛苦,不知道该不该放弃这份工作,找另外的工作,抱抱你,希望你可以感受到一些些温暖和支持。以下,是我想到的:可以去回顾一下,在你的人生历程中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那个时候你是怎么走出来的,可以将曾经的成功经验运用到这次的困难中,以前你可以做到,现在也一定可以帮助自己走出困境。从你的整体描述来看,主要还是来自于对于新单位的人际关系的困扰,似乎同事和领导都不够理解你,让你觉得很不舒服,那么,在你以前的人生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不被人理解的时候?那个时候你是怎么做的?你有通过什么方法和行为帮助自己走出困境呢?我记得我在小学的时候,和一位我的很好的朋友闹了矛盾,好久我都没和她说话,但实际上我又很想和她和好,继续和她一起玩,后来,我给她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表达我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希望我们可以和好,继续做好朋友,然后,她也给我回了一封信,之后,我们的关系就和好如初了,甚至比之前更好,我们见面都会拥抱,虽然,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不同,现在也很少联系了,但曾经的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了当关系中出现了冲突和矛盾,并不意味着就会一直这样,如果我们可以去做一些什么,去进行一些友好的沟通和善意的表达,或许,还会比以前关系更好。2.看看对于自己来说,自己的需要是什么,在工作中自己想获得的是什么,这份工作是否可以提供给自己匹配的需求。其实,一份工作不可能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我们也需要问问自己,对于这份工作,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是更看重工作中的关系?还是工作的收入?还是工作的稳定性?还是工作的社会地位?……问问自己想从工作中获得的是什么,有问问自己,这份工作是否可以提供给自己这些匹配的需求,或许,你就会知道自己是不是该放弃,还是该坚持。曾经,我也对我的工作迷茫过,因为我的工作时间自由,同事相处也很融洽,在工作中我可以获得比较多的支持和滋养,而且可以一直获得个人成长,但是我的工作工资非常少,而且不固定。当我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工资方面的时候,我常常觉得很不舒服,觉得自己做这样的工作是否值得……后来,当我明晰了自己对于工作的需求,看到我其实更看重的就是时间自由,工作中的关系融洽和可以给自己带来成长,那么这份工作都可以提供给自己,而对于收入的部分,我可以从其他方面保障自己,而不是通过从这份工作中获取,这样,我的内在就达到了平衡,可以更享受工作的乐趣了。同样地,你也可以问问自己,对于你来说,哪些对你来说更重要,而哪些又不是那么重要的,比如人际关系、工资、工作的稳定性、社会地位、工作时间等等,如果你的核心需求和这份工作匹配,那么,当然是可以继续选择,至于不是那么完善的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达到平衡,当然,也是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心智和能力去解决的,比如,可以从其他的关系中获得自己被认可和被支持的需求,或者通过学习一些有效的沟通方法,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和同事们的关系……3.学会课题分离,看看自己更愿意承担怎样的结果,就做出怎样的选择。面对选择,其实,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自己更愿意承担的结果是什么,那就做出怎样的选择。现在,摆在你面前的选择是放弃,或者坚持,那么,对于这两种选择,我们需要看看自己更愿意承担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你选择放弃,那么,你需要承担的结果是去找另外的工作的压力,失去了这样的一个工作机会以及其他的一些结果;如果你选择坚持,你需要承担的结果是要去面对批评过你的领导,要去处理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可以从事这份工作等等。去看看,哪个结果是你更愿意承担的,那就做出自己心甘情愿的选择。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选择,正如没有完美的人一样,所以,我们更重要的是去看看自己的需求,看看自己更愿意承担的是什么,更愿意放下的又是什么,更愿意去成长的部分又是什么……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7有用 · 0评论
26岁女生,过度焦虑害怕生病怎么办,怎么控制?

26岁女生,过度焦虑害怕生病怎么办,怎么控制?

题主好我是Kelly水【26岁女生,过度焦虑害怕生病怎么办,怎么控制?】题主说过度焦虑害怕生病,担心和人接触。其实这样的人很多,也因为有些和我们过去的经历有关哦。【关于焦虑】我脑海里出现一个女生,目前26岁,你提到最近发现过度焦虑害怕自己生病,害怕别人的细菌或者病毒带给你。我们去假设一下哦:疫情的时候大家都有这个感受,那时候我们会很担心与人接触病毒感染。n并且也有几年时间不断的发生疫情,大家的心理健康也会有点儿影响。这是时代和环境对大家每个人带来的身心变化,我想我们意识到也是很好的可以保护自己。例如你提到有l朋友生了皮肤病(不会传染的那种),那就说明你不是抗拒朋友,而是过分的紧张,或者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朋友的病情,是怎样的皮肤病。谨慎是很好的,过分谨慎或者引发背后的焦虑,可以多去探索。例如和朋友接触过的人都有皮肤病吗?例如家里有人焦虑吗?就像我妈妈,很焦虑,看到有人感冒就会担心自己传染,害怕生病。相反她也会让自己一直紧张,反而影响心态。我爸爸会比较松弛,我目前观察到我父亲身体比较好,我这方面也感受到情绪紧张也会让我们比较累。我反而比较欣赏父亲的态度,这几年慢慢松弛下来了,如果我看到他人感冒,害怕传染,包括经常会想洗手。这是很好的习惯~可以预防,反过来说医生也一样,很多医生因为了解常识,医学上专业的训练,面对无数的病人,我们很少看到医生会紧张恐惧。也或许是经过训练和锻炼,也会得到改善。这样可以去复盘自己,最近这些年发生了什么吗?最近家人的健康情况如何呢?我们如果多去接触人。帮助他人,也许也会收获其他,权衡利弊,可以取舍。焦虑每个人都会有,通过和他人沟通,也会发现大家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以学习。【关于恐惧】你说总是害怕如果自己生病了别人会嫌弃,没有人会喜欢你。过去生病的时候谁照顾过你?他人生病引发你担心,会不会这也是自己的投射呢?身边不能说大家都一样,至少没人可以保证不生病,如果影响严重,你一直小心翼翼,不如找个咨询师聊聊,去看到自己恐惧背后的原因。如果早期有忽视,或者疏忽,也会有自己保护意识,即使家人不能照顾,我们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也会🈶️安全感。我们一个人生活了十年,也会养成习惯喜欢安静。如果不影响,并且也🈶️自己的工作,也是可以的;如果你喜欢和人往来,去压抑,反而会适得其反。可以看出来当你想去控制自己这种焦虑的情绪,其实不如试试让自己松弛下来,不去控制,做些顺其自然的事情。我们都会恐惧,像我会多看书,多和人沟通,学习大家好的方法。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不会只有你哦推荐书籍~《自我关怀的力量》《人间值得》

题主好我是Kelly水【26岁女生,过度焦虑害怕生病怎么办,怎么控制?】题主说过度焦虑害怕生病,担心和人接触。其实这样的人很多,也因为有些和我们过去的经历有关哦。【关于焦虑】我脑海里出现一个女生,目前26岁,你提到最近发现过度焦虑害怕自己生病,害怕别人的细菌或者病毒带给你。我们去假设一下哦:疫情的时候大家都有这个感受,那时候我们会很担心与人接触病毒感染。n并且也有几年时间不断的发生疫情,大家的心理健康也会有点儿影响。这是时代和环境对大家每个人带来的身心变化,我想我们意识到也是很好的可以保护自己。例如你提到有l朋友生了皮肤病(不会传染的那种),那就说明你不是抗拒朋友,而是过分的紧张,或者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朋友的病情,是怎样的皮肤病。谨慎是很好的,过分谨慎或者引发背后的焦虑,可以多去探索。例如和朋友接触过的人都有皮肤病吗?例如家里有人焦虑吗?就像我妈妈,很焦虑,看到有人感冒就会担心自己传染,害怕生病。相反她也会让自己一直紧张,反而影响心态。我爸爸会比较松弛,我目前观察到我父亲身体比较好,我这方面也感受到情绪紧张也会让我们比较累。我反而比较欣赏父亲的态度,这几年慢慢松弛下来了,如果我看到他人感冒,害怕传染,包括经常会想洗手。这是很好的习惯~可以预防,反过来说医生也一样,很多医生因为了解常识,医学上专业的训练,面对无数的病人,我们很少看到医生会紧张恐惧。也或许是经过训练和锻炼,也会得到改善。这样可以去复盘自己,最近这些年发生了什么吗?最近家人的健康情况如何呢?我们如果多去接触人。帮助他人,也许也会收获其他,权衡利弊,可以取舍。焦虑每个人都会有,通过和他人沟通,也会发现大家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以学习。【关于恐惧】你说总是害怕如果自己生病了别人会嫌弃,没有人会喜欢你。过去生病的时候谁照顾过你?他人生病引发你担心,会不会这也是自己的投射呢?身边不能说大家都一样,至少没人可以保证不生病,如果影响严重,你一直小心翼翼,不如找个咨询师聊聊,去看到自己恐惧背后的原因。如果早期有忽视,或者疏忽,也会有自己保护意识,即使家人不能照顾,我们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也会🈶️安全感。我们一个人生活了十年,也会养成习惯喜欢安静。如果不影响,并且也🈶️自己的工作,也是可以的;如果你喜欢和人往来,去压抑,反而会适得其反。可以看出来当你想去控制自己这种焦虑的情绪,其实不如试试让自己松弛下来,不去控制,做些顺其自然的事情。我们都会恐惧,像我会多看书,多和人沟通,学习大家好的方法。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不会只有你哦推荐书籍~《自我关怀的力量》《人间值得》

5有用 · 0评论
如果一个人潜意识里认定自己会失败怎么半?

如果一个人潜意识里认定自己会失败怎么半?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先来说说信念,我们都知道自我暗示是一种很强大的信念,自我肯定能给人激励,而自我否定则给人打击。通常来说自我否定的核心信念有四个,分别是:1.我是没用的;2.我是不可爱的;3.我是有罪的;4.世界是危险的。基本上都陷入了“我”的世界中。否定核心理念可能来源于代际传承,也就是家族继承的暗黑传家宝;也可能来源于创伤打击,也就是个人的挫折经验,就如题主所写,初三的时候实行分班制,一次次考试彻底否定了我的一切努力,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这些经历犹如一张张标签强加于我们,这些标签有些是身份象征,有些是能力评估,有些是行为特征,有些则是心理感受…我们可以尝试对一些标签进行仔细审视,联结身体的情绪变化,观察它们之间的配重和平衡,你会觉知到一些反应可能在一瞬间产生,心理学上称之为“自动思维”或“杂念”。当我想到“考试”,脑中闪现的是什么画面?回荡的是什么声音?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当我想到“成功”,脑中闪现的是什么画面?回荡的是什么声音?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或许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在这些场景中,自己有何回应?如果时光重来,我会怎么做?或许我们也可问问自己,想到失败,是内心什么需求?怀疑自己,又是内心什么需求?我们可以尝试和情绪和解,当负面情绪和不好杂念困扰时,试着对自己默念咒语“那又怎样”,你会发现,其实真的没什么!因为负性的思想犹如尘埃会充满我们的心灵和大脑,所以我们还得要积极应对,尝试观察自己的主导思维,探索活跃的根源和匹配熟悉的情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念”或“初心”。不过“信念”比较内隐,也比较深刻,所以我们也要通过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以及生活中的事情来外显“价值”和“意义”,当一个人的信念和价值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就会在方方面面取得进步和效果。我们也可寻求帮助,试着找一个专业咨询师来一次深度交流和沟通,或许能让习惯性的负面想法慢慢消失。不好的情绪显然对你的生活会有影响,不过题主还是及时的觉察到自己情绪,并向平台求助。那我们就从关爱自己开始,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也照顾好自己的感受。我们也要给自己赋能,不将自己困在必须完美的困境中,拥抱“足够好”,看到事情的多样性,也看到自己的多样性。祝福你。推荐书《我的内在无穷大》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先来说说信念,我们都知道自我暗示是一种很强大的信念,自我肯定能给人激励,而自我否定则给人打击。通常来说自我否定的核心信念有四个,分别是:1.我是没用的;2.我是不可爱的;3.我是有罪的;4.世界是危险的。基本上都陷入了“我”的世界中。否定核心理念可能来源于代际传承,也就是家族继承的暗黑传家宝;也可能来源于创伤打击,也就是个人的挫折经验,就如题主所写,初三的时候实行分班制,一次次考试彻底否定了我的一切努力,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能力。这些经历犹如一张张标签强加于我们,这些标签有些是身份象征,有些是能力评估,有些是行为特征,有些则是心理感受…我们可以尝试对一些标签进行仔细审视,联结身体的情绪变化,观察它们之间的配重和平衡,你会觉知到一些反应可能在一瞬间产生,心理学上称之为“自动思维”或“杂念”。当我想到“考试”,脑中闪现的是什么画面?回荡的是什么声音?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当我想到“成功”,脑中闪现的是什么画面?回荡的是什么声音?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或许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在这些场景中,自己有何回应?如果时光重来,我会怎么做?或许我们也可问问自己,想到失败,是内心什么需求?怀疑自己,又是内心什么需求?我们可以尝试和情绪和解,当负面情绪和不好杂念困扰时,试着对自己默念咒语“那又怎样”,你会发现,其实真的没什么!因为负性的思想犹如尘埃会充满我们的心灵和大脑,所以我们还得要积极应对,尝试观察自己的主导思维,探索活跃的根源和匹配熟悉的情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念”或“初心”。不过“信念”比较内隐,也比较深刻,所以我们也要通过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以及生活中的事情来外显“价值”和“意义”,当一个人的信念和价值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就会在方方面面取得进步和效果。我们也可寻求帮助,试着找一个专业咨询师来一次深度交流和沟通,或许能让习惯性的负面想法慢慢消失。不好的情绪显然对你的生活会有影响,不过题主还是及时的觉察到自己情绪,并向平台求助。那我们就从关爱自己开始,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也照顾好自己的感受。我们也要给自己赋能,不将自己困在必须完美的困境中,拥抱“足够好”,看到事情的多样性,也看到自己的多样性。祝福你。推荐书《我的内在无穷大》

6有用 · 0评论
  • 我的群组
  • 热门群组
  • 自我成长
  • 亲密关系
  • 情绪纾解
  • 心理健康
  • 互助共学
  • 新组速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