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
更多房间
热门问答
问答首页
当父母羞辱子女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
你好,我是倾听师李慧,从你的描述中我能感受到你有很多委屈,也有很多愤怒,对父母有着深深的失望。很心疼你,抱抱你❤️曾经听到过一句话,就是说如果当父母生孩子之前需要先考试,大部分的父母都会不合格。这个不合格的部分我理解的是创伤。重新描述下前面这句话,父母在生孩子之前都应该先解决自己的创伤问题,尽量不要让自己的创伤给孩子造成伤害,也就是让这个创伤在下一代中代际传递。至于你提到的父母为什么喜欢羞辱子女,对孩子说那么多难听和刻薄的话呢?可能有这些原因。1.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是被如此对待长大的,他们的内在有一部分的自我是极其痛苦和羞耻的。这部分的痛苦需要很强的自我觉察能力和领悟能力才能把这部分的痛苦诉说出来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宣泄。但大部分那个年代的父母是没有这么强大的觉察能力的,那怎么办,我说不出,总要有个出口,就是让我最亲近的人亲身体会这种被羞辱,被指责和被贬低。这样他们就能感同身受了。所以,你父母说的那些羞辱你的话,可能并不是针对你,可能是针对的他们自己,他们的内在那个自己就是那样的糟糕,那样的无助,那样的羞耻。他们表达不出来或者表达出来会有羞耻感,那么他们只有通过羞辱子女的方式让孩子去理解他们。为什么是孩子呢?因为孩子在很多时候被父母认为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这种边界模糊的感觉更容易让孩子去承担父母的很多痛苦。2.还有父母为什么会选择婚恋对象的时候如此羞辱你。催婚在很多父母看来为什么那么的非结不可,那么的迫不及待,好像孩子不结婚天就塌了,明明他们的婚姻也没有那么幸福。这里可能有这样的原因,第一点还是与之前的类似,尤其是不幸福的父母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结婚,其实也是希望他们能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体会我在婚姻中受过的苦。还有一点就是自己的基因的保存和传递。那怎么办?几点建议给到你,希望对你有帮助。1.明确自己的边界,你现在已经结婚了。更需要和父母有清晰的边界。哪些是自己的情绪,哪些是父母的情绪,要区分来了,不属于自己的情绪,要果断拒绝。2.建立新的自我价值评价体系。当你是孩子的时候,父母的评价和反馈很重要,虽然不一定准确,但孩子为了生存下去,只能依靠父母的评价和反馈来认识自我。但现在你已经成年了,已经是大人了,就应该更新自己的评价体系,多结识一些能给你正面评价和反馈的人,如果没有正面评价至少是客观评价反馈而不是有意的贬低和羞辱。当你在新的评价体系中获得了不一样的对自我的认识的时候,父母如果再羞辱你,对你的伤害就没那么大了,你能很清楚,他们的评价不正确,我不是这样的人。3.积极的自我提升和自我成长。人一生都逃不过这个话题,花一些时间去探索下自己的内在,情绪是怎么变动的,有哪些阴影部分,怎么能够自我满足。当你花时间去探索这些的时候,你的内在那些不被看到的情绪会自然流淌出来。内在的力量也会提升。最后的最后推荐你看张德芬的书,《活出全新的自己》这本书通俗易懂,可以换个角度了解自己。希望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我是倾听师李慧,欢迎来聊啊❤️
我是因为斤斤计较导致没朋友的么?应该怎么改变?
题主你好,人类是有社会属性的,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形成的组织形态,我们正是通过日常的沟通和交流和他人产生链接,共同建立起一些社会关系。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可能是害怕建立关系。如果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里,关系环境让我们一直都没有安全感,有很多的不喜欢、讨厌、指责和忽视等等无法信赖和依靠,充满了敌意的体验。这些经历的关系体验常常会一直影响着我们,直到我们长大成人,会一直扩散到其他各种关系里,总让我们担心甚至觉得周围的关系环境充满了不安全和敌意的感觉。因为我们对关系的感觉,常常受到我们内在对自己、对他人的感觉的影响。比如说,当我们觉得自己有很多不够好的地方,甚至觉得自己很多方面都很糟糕时,我们会很容易担心甚至觉得别人就是不喜欢自己,讨厌自己。或者当我们对别人感到生气、愤怒,有很多情绪时,我们会很容易感到紧张,担心被别人看出来,甚至担心别人会发现并因此报复、惩罚或攻击自己,这时我们常常会感到身边的人际关系不安全,甚至充满了敌意。当这些情绪被压抑,不被允许感受和表达,我们会感到焦虑不安。就如题主所写,我好像有点害怕别人更了解我。可能是自卑情结。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曾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当我们因不自觉的比较产生自卑,从而滋生消极情绪时,负面的自我会慢慢形成。若我们的负面情绪没有及时得到宣泄和表达,自我评价会越来越低,更在意别人的声音和评价,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会被无限放大,甚至全盘否定自己,接踵而来的是认知、情绪和失控的行为。就如题主所写,我害怕别人会对我印象变差,或发现我更多的缺点。其实我们可以试着觉察,问问自己,在意公平,是内心什么需求?担心吃亏,又是内心什么需求?我们也可回想自己的童年,当你想和父母靠近,建立一种关系或者提出一个想法和需求时,父母的回应是积极的,鼓励的?还是严肃的,拒绝的?当孩子经常收到负面回应,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被忽略感,这种糟糕的体验也会让我们缺乏自信而处于不安和焦虑中,长大后在社会融入度和人际关系上会受到影响。我们不妨还可试着觉察,问问自己,理想中的自己是怎样?理想中的人际关系又是怎样?为此我能做些什么?然而,觉察就是改变的开始。所以我们可以试着和情绪和解,当产生重重顾虑的想法时,及时喊“停”,然后深呼吸,不做任何评判地静静看着它们,让情绪如云彩一样自由来去,如水中的落叶一样慢慢飘走。我们也可以尝试用书写疗愈的方式,把自己的担心和顾虑写出来,画出来,让情绪找到出口释放出去。我们可以先选择熟悉或亲近的人挑战自己,如父母或兄弟姐妹,试着拥抱他们,表达自己的爱和温暖,同时可以用真诚的微笑开启对视,用简洁的自我介绍开始对话,用熟悉的过往经历展开交流,让自己在行动中提升自信,有时候创造一次突破可以打破一种循环。我们也可尝试回到真实的人际,比如说,对别人与我们做出的互动,给与最基本的回应,并在回应中感受双方的连接,感受相处的体验,并且可以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不要有任何羞涩和隐藏。我们也要享受独处的时间,做一些悦纳自己的事情,比如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和运动都是调节情绪的不错方式。我们还可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当然我们无法得到自己不信的东西,所以从此刻开始,先拥抱自己是足够好,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你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推荐书《成为我自己》
学习阻力与努力,我该怎么应对呢?
玥玥好呀,感受到你其实很想努力,但是在学习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阻力和压力,可是你依然想找到方法来应对当前的困境,真的很棒~那咱们按着你提问的顺序一一来梳理一下:刷题就错了一堆,在学习上其实积累了很多挫败感,我们可以调整一下,筛选合适的学习资料,积累在学习上的成就感,才能越学习越有信心。其实,挺佩服你的勇气的,虽然每次一刷题,你就错了一堆,可是你依然还是再坚持,这真的不是那么容易做得到的,所以,我说你其实是很有勇气的。当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总是收到消极反馈,她当然不会有太多的动力,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积累学习上的成就感,而不是挫败感。那么,要想积累学习上的成就感,我们当然需要再刷题的时候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学习能力水平匹配的学习资料,而不是对于自己来说难度太大的资料。或许你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而不是跟随班级的学习节奏。我有一个朋友分享过他自己的一个真实故事,高三的时候,为了高考英语过关,从当时英语不及格的水平,通过自主复习,最后在高考时考到了120多分的高分,方法其实挺简单,就是从高一开始学起,将高中三年所有的英语书反反复复学习背诵了好几遍,也就是他并没有跟随班级的复习计划,而是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自己制定了自己的复习计划,相当于是从头开始学,从最基础的开始复习,然后坚持按计划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他是越学越有信心的,因为,做题的时候也是根据自己当天的复习内容做的,就更容易做对,这样也有利于巩固学习效果,你也可以尝试一下这样的方法。2.最不擅长大题目,可以去明确具体的卡点在哪里,将卡住的知识点“各个击破”,做起题目来就会越来越顺。大题目,一般考察的内容比较系统,还需要我们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掌握了规律,也不一定难。我们可以去看看一些参考答案,以及一些解题思路,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考察的知识点具体是哪些,这些知识点自己是否掌握了呢?哪些没有掌握,自己又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掌握这些知识点呢?其实,做题就是一种很好的复习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检查自己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从而帮助我们明确自己的学习重点和方向。建议你可以准备一个本子,专门记录自己需要重视复习的知识点,把这些知识点分为一个一个小点,做题的时候,就把这些自己不会的知识点一个一个去复习,去“攻破”,这样,下次考到这些知识点,就是你知道甚至擅长的知识了,而不再是你的卡点。大题目就像大任务,我们需要学会拆解,大的知识点是由小的知识点构成的,当我们把一个一个小知识点弄懂,我们就可以逐渐搭建起自己的知识架构,到时候,掌握了规律,你会发现,大题其实可以成为你擅长的题。3.上课没有几节是醒着的,可以探索一下原因,是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还是听不懂,还是有其他的一些原因呢?找到原因,咱们再去找到针对性的方法,就可以进行相应地调整和改善了。我记得以前高三的时候,一到数学课我就打瞌睡,但是语文和英语课我很清醒,因为我对数学课不感兴趣,但是对语文和英语挺感兴趣的。或许,我们上课不是醒着的,也是因为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觉得很无聊,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倒不如,我们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去学习自己能够学习的部分,比如,可以带着好奇心去听听老师讲的内容,记录一下哪些是自己听得懂的,哪些是自己听不懂的,下课后,就把听不懂的部分,作为自己复习的重点,可以问问同学,也可以去请教老师,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很乐意帮助你的;如果实在一点都听不懂,那你可以去做一些与这节课相关的学习资料,按着你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去复习,正好遇到不懂的部分,下课后也可以请教这个学科的老师,听一下老师的讲解,把基础知识像走台阶一样,一步一步都搭起来,这样你的学习就会是系统化的,相信你的进步也会是明显的。是的,学习其实就像搭建大楼,如果底部的地基没有打牢,基础的部分有太多的空缺,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修建上层的楼房,而是要再回过头去补好每个地基,一层一层修建好,就会更加稳定。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逐渐没有了任何能力,人的本能是向上的,可我在向下走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先来说说情绪按钮,大多数情绪中,我们通常会关注那些容易辨识的,比较外显的情绪,如愤怒,痛苦,自残等。而较为内隐的情绪,如内疚,自责,羞耻等,却容易被忽略。因为这些情绪往往深压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如鬼魅穿行,难以用言语向他人诉说并获得别人的谅解。就如题主所写,因为小时候被鬼糟蹋的缘故,我的思想和脑子一直越来越差。羞耻和自责是一种与消极自我评价相关的负面社会情绪,其倾向于将消极结果归因于个体自身的内在特点,并责备整体的自我,从而形成难以忍受的难堪、痛苦、耻辱的体验。这样的情绪被压制在潜意识中,身体的细胞记住了这种感觉。当碰到类似的场景时,这种身体的记忆被激活,全身感到紧张,呼吸加快。这在心理学上叫“情结”,或者叫情绪按钮。就如题主所写,与人交往,认真学习,探索一切,我越来越像一个原始人。再来说说自卑情结,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提出过一个概念: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因为人们总是害怕被别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容易产生自卑情结。而实际上,困扰人们的自卑感往往不是“客观的事实”,而是“主观的解释”。我们之所以感觉自己像个原始人,就是因为我们在内心已经设定了“我没有任何能力”、“我没有很多人具有的东西”的剧情。因此,人际关系中的烦恼,恰恰是打开了一扇门,能引领我们更深入地走入内心,看清“真实的自己”。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有了解自己的渴望,如果我们从小到大都是活在各种标签下,心理不够成熟,往往会表现过度自卑。当我们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就容易陷入越抗拒越不能接受的恶性循环。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当我想到原始人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画面?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我们也可试着问问自己,如果时光倒回,自己会有什么回应?我们还可试着问问自己,理想中的自己是怎样?为此我能做的是什么?然而,觉察正是改变的开始,所以我们可以试着和情绪和解,当产生这样自责愧疚的情绪时,及时喊“停”,然后深呼吸,不做任何评判地静静看着它们,让情绪如云彩一样自由来去,如水中的落叶一样慢慢飘走。我们也可以尝试用书写疗愈的方式,把自己的痛苦和难受写出来,画出来,让情绪找到出口释放出去。我们还可以尝试用摇滚节奏的歌声唱出来,总之我们要释放被压抑的情绪。我们可以学习转移注意力,当我们心情有点愧疚时,可以试着去朗读一段文章,做一个拉伸运动等让自己抽离,冥想和正念也是非常不错的调节方式。我们也可学习用积极信念代替羞耻感,直面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当你忧心忡忡,会不断在周围的世界发现令人不安的事情,不妨直面它们,逐渐摆脱。即便一时无法抽身也无关紧要,同样可以正常生活,不必等到所有恐惧和焦虑都消失后再做尝试。人不可能毫无焦虑,但可把焦虑控制在自己相对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况且焦虑有时也能变成强大的动力,促使我们采取行动,多与外界社会接触。相信周围的人能理解和包容我们,从而摆脱固有的行为模式。我们也可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和支持下团体,因为内心的阴影必须要被看见和承接,才会让习惯性的负面想法慢慢消失。人生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我们的内心思想与外界现实的对抗。造成我们痛苦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认知。所以从关爱自己开始,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也照顾好自己的感受。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让自己拥有一颗容错的心,近期约上亲朋好友,去郊外走走,充分享受生活的美好,放飞愉悦的心情,会让你看到更多的美好。推荐书籍:《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听到声音我就没有办法好好集中注意力,心烦睡不着觉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先来说说情绪,情绪是一系列主观体验的统称,它是多种复杂的感觉、思维和行为表现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基本的四种表现有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不过当情绪真的上头时,往往又不是只用喜怒哀乐可以来概述。情绪本身没有好坏,每一种情绪都可能是我们的内心诉求未得到满足。当我们错过晋升提薪的机会,我们会难过;失去珍藏多年的宝贝,我们会愤怒。所以情绪就像一个抵达我们内心的通道,只要我们原因顺着这个通道走下去,你会发现自身的秘密。就如题主所写,听到楼上有很大的声音,我就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心烦睡不着。我们可以问问自己,烦躁,是内心什么需求?痛苦,是内心什么需求?害怕,又是内心什么需求?其实“烦”的背后通常是“怕”,甚至可以说几乎全部是“怕”。第一种“怕”是必须做而不想做的事情,第二种“怕”是怕做不了想做的事情,此刻不妨问问自己,是否有我必须做而不想做的事情?是否有我做不了想做的事情?有时候这两种怕会同时存在,这真的会让人觉得很“烦”。我们可以经常觉察自己的情绪,可能对自己已经陷入类似的情绪冲突而不自知,那么现在开始就来感受一下,尝试去辨析内心出现的两种不同声音,第一种声音是想表达什么?“烦”?让我想到什么样的自己?第二种声音又在表达什么?“烦”?又让我想到什么样的自己?在我联想到的这些事件中,别人都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我们的思维和情绪总是活跃在一种对存在事情的不断释义中,这些内心诠释看起来像是在建构事件的真实。我们可以试着记录自己此刻的感受是什么?仔细观察自己的内在,是不是有一个很无力的,当年的自我带着所有的“怕”冒了出来。所以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我这样做累不累?会不会很不舒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对自己说“停下来”,深呼吸让自己平静。我们也可以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我们也要给自己赋能,悦纳自己,当我们卸下沉重的包袱,松开紧绷的内心,不会强求别人,也不会苛责自己,对自己有客观全面的认知,就不会在意外界的声音和评价,面对人际,我们也将坦然处之。
女生,对男性群体产生羡慕嫉妒恨不安全感,怎么办?
题主好我是Kelly水【女生,对男性群体产生羡慕嫉妒恨不安全感,怎么办?】看完你的文字,你提到自己最近对男性群体产了羡慕嫉妒恨的感觉。我们可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念头呢?【关于语言的束缚】你之前从来没有这种感觉,也许是网上刷到了很多男护士,男幼师,男保洁的日常视频,就突然产生出了不公平的感觉。这里就如机器人的出现,扰乱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现在的大环境信息大爆炸,如果我们一直关注一些话题,新闻,大数据也会不断推送,我们可以再问问自己。他们真的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吗?就如女性现在可以在职场公平竞争,其实在国外很多地方还做不到。例如现在的平等,自由,也一样带给我们女性很多优势。我们很多想法,包括集体无意识,例如女性应该做什么,男性应该做什么,在很多发达国家,同性恋可以合法结婚。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越来越多元。最主要的是我们自己尽量不被一些语言,现象去束缚自己。专注自己的成长,觉察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个念头呢?其实我们现在的社会也无法做到绝对的公平。就像有些高学历的人去做快递,送外卖,引发很多人的恐惧,主要是激发了自己的不安全感。也因为社会,家庭,学校都有竞争,《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霍尼说过,最早的竞争来自家庭,还有比较,然后这些想法在学校里也无处不在。你是一个敏锐的人,觉察到自己的想法,也愿意和大家沟通,说明你是一个愿意去探索真相的人。【关于成长的自己】我们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被自己的父母影响,例如妈妈提到:男性力气大可以胜任护士的职业。前段时间家人生病,动完手术有个护士是男的,可以平稳的把家人推到病床。我很感谢在这样的时候,有个陌生的人可以安全又专业的帮助。就如我看到快递小哥哥拿着50公斤的快递送到家里,这时候我更多是欣赏。也许世界因为🈶男女,不同的性别也可以互相合作。如果我们自己也有很大的力气,也许也是好事。至少遇到这些事情也可以自己帮助自己。我们每个人天赋不一样,也许他们的激发了自己的恐惧。是在担心自己日后找不到工作?还是他们的存在让自己感受到不安和害怕?也许你说的对:对未来的焦虑,可能这种情绪是和考研的心里压力大导致的,允许自己忍不住去想这些东西。最近压力大,除了学习也可以练习松弛感,看些和考试无关的,少看一些新闻。其实很多时候焦虑也会有些强迫自己去转移注意力,也要相信自己,你一直在学习,过程努力,也坦诚和妈妈聊聊自己的压力。这个阶段的压力和焦虑都是正常的,有些问题为什么想是解决呢?那只是一个念头,想法而已,并不会影响你的人生哦。人有各种情绪,压力,包括嫉恨,都是可以理解的。何况目前是和我们无关的人,我想不需要消除这种不安的感觉,顺其自然。相信我们不断成长,蜕变,也会越来越有力量。祝福你顺利~上岸。世界和我爱着你
知道不要改变父母,但仍常被父母的所作所为而破防?
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简短的问题描述,看的出来,你大概有个不快乐的成长经历,期待父母能够有所改变,长大之后,明白了父母很难改变,期待他们改变,是无法实现的。你只好告诉你自己,好吧,我就不期待他们改变了,接受他们本来的样子。但他们确实对你的生活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这些影响是现实的,比如,爸爸早起影响你的休息。他不会改变,你想要休息。你想让自己不再因为爸爸的行为破防。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不要跟他们在一起住。你工作了,你可以有钱支付自己的生活费,父母不会照顾你的作息,那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彼此的作息互不干扰,不住在一起是最简单的办法。你可以在工作的地方附近租个房子,或者租个房间也行,自己住,至少你能休息好。周末或者其他时间,你可以回去看看父母之类的。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搬出去住,你提到的是如何让自己不破防,而没有提出说,我要搬出住。不知道是没有想过,还是自己承担不了房租,或者父母不同意你搬出去住呢?如果是没有想过,你可以想一想,为什么你没有想过跟父母分开住。你成年了,有工作了,照说也到了离开原生家庭,去慢慢组建自己的小家庭的时候了,分开住是个很常规的操作。你没有想过这个选项,背后是什么样的动机呢?如果是自己承担不了房租,那就是说,你还是需要依靠父母来生活,这个时候,你就需要让渡一点自己的权益了,就需要受点委屈了。你改变不了爸爸,那就只能自己想办法减少父母行为对你的影响。比如,房间的门增加隔音条,窗帘换成隔音的,睡觉的时候带隔音耳塞等等。除了这些隔音方法,你还需要在心理上隔音。因为就算有这些隔音设施,你的心里大概也有个闹钟,到点似乎就开始响,即便某个早上你爸没有早起,没有大声打电话,你大概似乎也能听到声音。这个大概需要一段的时间,来让自己相信,隔音设施是很管用的,即便有人在外面放炮也不影响你休息。这个办法就当是你为了自己的休息,为了自己的钱包,让渡一点自己的权益。父母让你破防的肯定不止是打扰你休息这一件事,肯定还有其他的事情,你只能告诉自己,因为我没有足够的钱,所以我需要让渡一些自己的权益,需要承受点他们的影响,这是一种交换。等我的收入能支付自己的生活了,我就可以拉开跟他们的物理距离。如果是父母不让你搬出去,你有没有据理力争过。他们多半会觉得明明可以住家里,你为啥要来浪费钱住外面,而且住家里还有人照顾你的生活,衣来伸手然来张口之类的,或者你不住家里是不是嫌弃他们之类的,总之似乎你搬出去住,就是不孝,就是不知好歹。这个你大概需要坚决的告诉他们,你长大了,他们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不要老围着你转。你只是搬出去住,有空还是会回来的。你可能需要承受一些他们的指责,而且还不能告诉他们你搬出去的真实原因,他们肯定会骂你是白眼狼。为了不做无谓的争吵,不是所有的真实想法都要告诉他们。一个简单直接的办法你却没有用,这背后的动机大概是你想要去多加关注的。你可以去跟心理咨询师聊一聊。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恋爱中遇到问题,直接逃避分手,逃避型感情观怎么破?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说说回避型依恋,依恋理论源自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的研究,他认为童年的经历,尤其是养育者和孩子的互动模式对我们的人格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如焦虑性依恋或回避型依恋都会促成不愿和人交流的个性。其中回避型依恋的主要表现为对亲密关系的回避和对独立性的强调,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出一种信念系统,认为依赖他人是不安全的,最好依靠自己。因此他们可能在关系中表现出冷漠;可能在关系中强调界限;可能在关系中害怕冲突;也可能很少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不会对这段关系有任何明确的承诺。就如题主所写,遇到和朋友或男友不开心的事,就直接从喜欢变无感,把对方当路人。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当我和朋友相处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自己是怎么想的?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我们也可问问自己,觉得对方难沟通,是内心什么需求?把对方当路人,又是内心什么需求?如果自己主动和对方沟通,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我们还可问问自己,理想中的我是怎样?理想中的关系又是怎样?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其实我们并不是不需要亲密关系和朋友情谊,只是我们会下意识的去把这些需求压抑,我们过度相信靠自己就可以解决,其实是一种“假性独立”,因为真正的独立,是我们即使有能力过好自己,也会和亲密的他人保持关系。所以,让回避型依恋真正走出泥潭的关键是“主动获取情绪价值”的能力。并且在某一种生活状态中经营出属于自己的舒适区。首先我们要认识自己的依恋特质,去尝试照顾对方的感受,避免把亲密感简单的看作依赖行为。其次我们要罗列一些伤害关系的行为,时刻提醒自己跳出固有思维。再有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有效地沟通可以减少误会,帮助关系健康发展。当然我们可以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我们也要让自己心情愉悦,让自己身心放松,心怀希望,充满信心,相信对方也相信自己,因为爱是信心的行为,谁没有信心谁便没有爱,祝福你!推荐书:《爱的艺术》
经常怕自己有事,担心自己的健康,我是不是有抑郁症?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很多人心情低落时就想到身体有病,焦虑恐惧时就给自己贴上病人的标签。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的负能量和疲劳感,只是抑郁情绪而已。一般来说,抑郁症有三个核心感受,分别是:心境低落、兴趣丧失和精力不足,也就说我们常说的总是高兴不起来,也没喜欢的事情想做,总是有点乏力感。而抑郁情绪相对来说程度较轻,且持续时间较短,产生大多是有外界原因,如压力太大,发生了不好的事情等等…大多数情绪中,我们通常会关注那些容易辨识的,比较外显的情绪,如愤怒,痛苦,自残等。而较为内隐的情绪,如内疚,自责,羞耻等,却容易被忽略。因为这些情绪往往深压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如鬼魅穿行,难以用言语向他人诉说并获得别人的谅解。就如题主所写,总觉得自己没用,什么都做不好。自责是一种与消极自我评价相关的负面社会情绪,其倾向于将消极结果归因于个体自身的内在特点,并责备整体的自我,从而形成难以忍受的难堪、痛苦、耻辱的体验。这样的情绪被压制在潜意识中,身体的细胞记住了这种感觉。当碰到类似的场景时,这种身体的记忆被激活,全身感到紧张和恐惧。这在心理学上叫“情结”,或者叫情绪按钮。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当我感到没事做的时候,想到的是什么画面,回荡的什么声音?我们也可试着问问自己,如果此刻负性的情绪会表达,它会向自己如何诉说?所有的事情人类都会想要寻找原因,而“我不好”这个原因它可以是一个万能的原因,你不管用它来解释什么,它都是可行的,不过它却又是一个没有用的原因。因为它只是给我们自己一个理由,但没用任何促进作用,而且“我不好”这个原因,还会让我们陷入一个死循环“我是不好的,我身体不好,我什么也做不好等等”,然后就真的让自己畏手畏脚,不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而导致自己更加不开心,再而确定自己是不好的。我们可以回想自己的童年,当你初次蹒跚学步或夹筷吃菜时,因为妈妈的担忧焦虑和害怕糟糕的后果,无数次的被妈妈中断和阻止?长此以往,我们对未知的事情会有自我判断,那就是“我做不好”,这时我们的自我效能感渐渐出现问题,以致成年后变得内心脆弱,就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感受,这是基于自我评价较低,或者说我们内在力量不够强大,从而会责备自己的不足或缺点。我们还可试着问问自己:理想中的我是怎样的?她有哪些特质?为此我能做些什么?我们更要时刻告诉自己:这只是我的想法,这不是事实!然而,觉察正是改变的开始,所以我们可以试着和情绪和解,当产生这样自责愧疚的情绪时,及时喊“停”,然后深呼吸,不做任何评判地静静看着它们,让情绪如云彩一样自由来去,如水中的落叶一样慢慢飘走。我们也可以尝试用书写疗愈的方式,把自己的难受写出来,画出来,让情绪找到出口释放出去。我们还可以尝试用摇滚节奏的歌声唱出来,总之我们要释放被压抑的情绪,冥想和正念也是非常不错的调节方式。我们总是不愿看到自己的好,只喜欢盯着自己的不好,总是不愿看到自己做到的,而喜欢揪住自己没做到的。似乎做好了是很简单,理应如此,而做不好却是自己没用。或许现在的我有100个不好,但我也有101个好,去找出自己的优点,找着找着你会发现自己能创造出更多的好。我们也可尝试寻找资源,我们习惯带着问题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其实找资源要比找问题难得多。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多问问自己,我还有哪些人可以寻求帮助?我还有哪些事可以选择?我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利用?我们还可学习用积极信念代替自责感,直面内心焦虑。当你忧心忡忡,会不断在周围的世界发现令人不安的事情,不妨直面它们,逐渐摆脱。即便一时无法抽身也无关紧要,同样可以正常生活,不必等到所有的焦虑都消失后再做尝试。人不可能毫无焦虑,但可把焦虑控制在自己相对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况且焦虑有时也能变成强大的动力,促使我们采取行动,多与外界社会接触。相信周围的人能理解和包容我们,从而摆脱固有的行为模式。我们还可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20岁正青春,我们也要给自己赋能,任何改变都是从自身开始,先调整自己的睡眠,再尝试去接触真实人人际,多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去阅读和运动丰盈自己,去建立稳定的自我评价体系,你会发现自己是自信的。推荐书籍:《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怎么可以心安理得地逃离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不内耗?
原生家庭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家庭中有一种不健康的关系模式就是关系的三角化。三角关系本身是一种正常的人际现象,并非问题,但如果三角关系中某个人一直是另外两个人解决矛盾的工具,那这个人就被三角化了。她会有很多困惑,往往产生防御性隔离;她会始终卡在别人的是非和情绪争论之间,从而扭曲自己的情感;同时她容易产生巨大的情感压力,常常感到内疚和自责,长此以往可能还会导致身心疾病。就如题主所写,我努力五年了,家里没有变好,因为我父母没有收入没有存款没有退休金,我弟收入很低,家里不让我买车买房,最后我也一无所有。在重男轻女的家庭氛围下,你好像正在被父母和弟弟三角化,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我不需要供弟弟上学,如果我不需要出钱给家里装修,如果家里的医药费不用我出,我的生活还会这样吗?虽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我们有权决定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是否继续。我们曾经为这个家庭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想到父母没有存款和退休金,想到弟弟收入不高,但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需求,我们只是用自己的金钱和行动来遵循父母的想法,但是身体的反应其实扭曲的表达了自己对家庭的忠诚和认同。就如题主所写,就一边和家里吵架,一边给钱,自己也抑郁得了胃病。所以我们也可问问自己,想逃离是内心什么需求?给钱又是内心什么需求?我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为此我能做些什么?当我们尝试觉察自己的感受,识别自己的想法是我真的需要还是被社会化之后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就可以尝试从三角化中脱离出来,尝试和这段关系设置边界,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避免过度融入而迷失自己。我们可以先和父母做一次坦诚沟通,并非要去问责谁,而是讲讲自己的委屈,并说说自己退出的想法,因为真实地表达感受可以让我们释放压抑的情绪,减少内耗。我们也可以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当然我们在自我完善和自我认知的道路上需要不断探索,从关爱自己开始,先把自己爱得好好的,善待自己,不轻易牺牲自己去迎合父母。回归自己的核心家庭,因为从关系角度出发,核心家庭的和谐优于原生家庭。
不凭直觉做事,感觉对自己的控制欲太强了,要怎么调整
题主你好呀,看起来你好像不相信凭借感觉去做事也是可以达成目标的,对吗?请回忆一下,最早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在什么时候呢?是否从那时开始,题主的心中就住下了一位严厉的家长或老师,不允许“感觉”的出现,必须按照“理智”的要求和标准去行动?这样一定很累很累吧,毕竟我们不是机器人,总会有疲惫和倦怠的时候,因此“理智”的人生总是伴随着失望和挫败,每当这样的情况发生,又会出现对自己的失望和指责,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题主可以尝试凭借“感觉”做一些小事,比如在闲适的周末下午,问问自己:“我现在最想做什么事情?”,无论是约好友打游戏还是出去打篮球,或者突发奇想去理发店换一个发型,都可以立即行动去实现。或者去超市挑选食品时,尝试不去比较价格、品牌、配料等,直接凭感觉挑选一个“看着顺眼”的“幸运儿”。以及多尝试路边新开的饭店咖啡店,新的小吃,参加不同的兴趣体验课等。这些小事并没有很高的成本,也不会对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他们可以带给你轻松无内耗的新奇体验,让你沉浸在“感觉”当中,不再受“理智”的“压迫”。如果题主会担心凭借“感觉”行动的效率问题,这里有两个很好的小方法分享给题主:[1]在遵从内心感受的同时,也要避免自己的选择被一时的情绪左右。觉察自己当下的情绪,接纳它们,提醒自己:这是我的情绪,我的行动不能被情绪左右,情绪只是在提醒我关注自己的感受,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比如,你下班(放学)想去喝一杯咖啡,于是走进了咖啡店——这是基于感觉的行为,喝咖啡时旁边的小孩在拍篮球,碰倒了你的杯子把咖啡洒在了你身上,你很生气,想给他和旁边的他爸爸各打一拳——这是基于情绪的选择,需要避免。[2]觉察自己的状态,看看当下的自己是否陷入了无意识消耗时间的状态,比如打开手机是想搜索一个信息,结果莫名其妙开始浏览推送的问题和回答。[3]审视自己的选择,把最重要的事排在优先级的第一位,而不是为了逃避困难,欺骗自己更想做另一件事,在因为逃避重要的事而做另一件事时,感觉也会给你提醒,你会感觉到不安和焦虑,这时需要尽快做调整。总之,无论是选择遵从内心的感觉,还是选择用理智引导生活,都祝愿题主拥有更多更多的轻松愉悦的生活体验!
没能量,讨厌控制,指责,认知低,如何和原生家庭和解
你好。从小就被父母抛来抛去,很长时间在姥姥家,后来又在姨妈家,颠沛流离。直到7岁才回自己家。没成想,9岁那么小又到了寄宿学校。后来终于回到家由奶奶照顾,奶奶一共照顾五个孩子,她也很繁忙,不可能把爱都给你。所以关于家庭,关于父母,你得到的爱很少,你也没有太多归属感。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难处,或许你的父母确实没有能力自己带孩子,所以使得你一直在外漂泊,回不得家。可是,这也确实给你和姐姐造成了严重的问题。你大姐强势、控制欲强、暴怒,跟家人没有更多的感情交流,好似你大姐也有些性格上的问题。你小学已经开始抑郁,你听话懂事、懦弱、自卑和社恐,家人以为是你的性格。其实你会在夜里偷偷哭泣,其实你是孤独、麻木,没有感情,感到浑浑噩噩。你现在感觉,你这些问题或许有很大程度是来自原生家庭。农村传统家庭的重男轻女,让你从来没有感觉到足够的爱,确实是家庭的代际传承,因为爷爷奶奶就没有情感上的交流。你的父母也做饭,也给你买衣服,也给你买手机,但是他们对弟弟更偏心。你父母对于物质上的需求还是给足了你。你也没有谈到父母对你有没有感情上的交流。我猜,或许有一些,但是也不多。因为你的家庭没有充足的情感交流的氛围,家庭的氛围是指责。家庭的交流模式就是指责。你说父母控制欲强,那么父母会不会经常发怒?我猜控制欲强,也经常指责别人,或许也会常暴躁吧。你姐姐暴躁,你也会暴躁,或许是习得了父母的暴躁,也可能是反抗父母的控制。父母给你最多的就是指责,现在你开始自责。你自责,直到26岁的你现在依然没有能量,无法离开家完全独立,同时你也不想让父母担心。你自责在家里开心不起来,也讨厌父母那么强的控制自己,你怪自己接受不了现状,适应不了家庭现实。你有没有发现,虽然你小时候一直颠沛流离,虽然你长大了以后你父母重男轻女,你却独立顽强的长到了现在,没有把家庭关系闹得很僵,也没有青春期离家出走,你也没有出现未完成学业,你更没有诊断出心理健康问题。你已经比很多和你同样境遇的人,更适应家庭和社会的环境。你觉得自己没能量、认知低。其实,从你的成长经历看,你本身具有很大的能量,只是你没有意识到。从小你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无论在姥姥家,姨妈家,自己家,你都适应了下来。你有很强的反抗被控制的能力,你有言语和行动上的反抗父母控制能力,你并不是逆来顺受。你不想浑浑噩噩的,只要吃好穿暖就行,你觉得那是低层次的认知,你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这些也都是很好的自我觉察,所以你其实很多方面都挺好的。推荐一本书《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从小缺爱的人,长大了以后仍然缺爱,他们总会向外去寻求爱的满足。其实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可以学会向内求,去看见我们的内在小孩,去拥抱她,给她充足的爱,养育她,疗愈她。让内在小孩与我们一起成长,我们的自我才会完整,才能真实地感到快乐。世界和我爱着你,你也要好好爱自己。
学习方面的三个问题,如果能举出具体事例就更好了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这几个问题真的都是很好的问题吖,感受得到你真的一直在探索和觉察,这也是很好的品质呢~那么,结合你的问题,以及我个人的经验,这里有一些思路可以作为参考哦~为什么学习在于有效率地重复?为什么需要不停地重复?是因为肌肉记忆么?是为了更加熟练么?以前在学校学习的时候,老师也是一直强调,学习一定要不断地重复,就是不断地复习,但确实很少有人给我们们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不断地去重复记忆。其实,这是由实证研究的基础的,也是通过研究证实需要这么做,才能够有效果,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记得住。我曾经在心理所上课的时候,在实验心理学这门课上,老师讲到“元认知”这个知识点,结合他们的实验研究结果,关于认知调控,记忆调控这个部分,也证明,要想增强记忆力,没有别的捷径,就是简单重复,重复记忆,这样不停地重复可以增强神经元之间的联结,让我们掌握的知识更牢固。所以,重复是为了增强我们的神经记忆,大脑是越用越灵活的。这其实就是大脑的机制,因为大脑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去掉那些不重要的东西,因为如果我们什么都要记忆,那很容易混乱,也记不住那么多,当我们刻意去重复那些需要记忆的东西,大脑就会识别出这些信息,知道这些信息是重要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而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角度来看,遗忘总是遵循先快后慢的规律,所以,我们学习到一个知识点就需要进行及时的复习,而复习的方法就是进行大量重复,这就是通过运用大脑的规律提升学习效率的一个好方法。2.情绪的确和学习效率有关,积极的情绪与记忆力也有关,这些都是有相关研究证实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真实的体会。一方面,有研究表明,当我们处在自我批评的状态中,大脑中的学习中枢会关闭,而当我们进行自我关怀,会激活大脑的学习中枢。所以,情绪好了,才更有利于工作和学习。另一方面,当我们处在消极情绪中,我们的大脑其实是情绪脑占主导,人就会处在“战斗—逃跑”模式,血液会流向四肢,我们的理性脑下线,头脑供血不足,无法进行更好地学习和思考。此外,积极情绪其实与记忆力也有关,我们知道学习、考试考查的最多的就是记忆力,而和记忆联系最紧密的大脑部位是海马体,这个部位是位于情绪脑的,而不在皮质脑(也就是理性脑的部分)。所以,记忆适合情绪、情感连接在一起的。因此,没有跟情感连接在一起的记忆就会被神经“修剪”掉,短暂的负性刺激有助于海马体的激活,而持续积累的负面情绪会让海马体变小,所以,如果学习带来太多的负面情绪时,以记忆力为核心的学习力会下降的哦~3.关于考研。读研的过程中是需要研究论文的,但是考研是不需要的,考研考的基本也是理论基础。我是09年跨专业考研成功的,其实考研考的也是心态,是持久战,在于合理的规划和坚持。最好的学习经验就是曾经考上了你想考的学校的师兄师姐,我那时就是找他们直接拿到了他们之前用过的学习资料,因为时间相差不久,所以,考题变化也不会太大,他们还会有很多独特的经验分享给自己,十分收益。比如,当时有一位师兄就对我说,复习至少要进行三遍,第一遍整体过一下整个的复习内容,第二遍结合考试的模拟卷和真题学透所有的内容,第三遍背诵并查漏补缺。以上,就是我想到的了,愿你可以快乐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祝好!
好希望生一个治不好的病,心里十分憋闷,如何缓解?
题主你好,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遇到这样的事感到着急和焦虑,实属正常,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情绪感知是我们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也是情商的一种体现。陈婕君老师在《可塑的我》中写道:很多人无法处理事情或情绪,是因为他们将感受、情绪和想法这三者混为一谈。感受是什么?是人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的一些生理性的、生物性的反应。比如说,有人用针扎你,你感觉疼,这是感受;冬天北风吹来,你感觉冷,这也是感受。感受不仅包含对周围环境刺激的反应,也包含对自己内在刺激的反应。就如题主所写,我听他说总感觉他在幸灾乐祸,再加上还要瞒着老人,心里更累。情绪是什么?是人们对感受的反应。比如说,周围的环境很热使得手心出汗,心跳加速,情绪就是当自己身体很热心跳加速时感到的烦躁或兴奋。情绪和感受一般会通过神经系统的周围神经系统做出反应。就如题主所写,我知道这些问题一件也解决不了,可心里实在憋闷得很。想法是什么?是一个人怎样理解、解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因为涉及理解和解释,所以想法一般不产生在周围神经系统,而产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就如题主所写,好希望生一个治不好的病,让我等死算了。接下来我们重新梳理这个过程,看看能否在理解自己的情感变化过程,进而管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来解决这个情绪感知的问题。当我想到父亲差劲的所作所为时,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是什么?很焦虑,不想面对?其实我们可以问问自己,焦虑,是自己内心什么需求?什么事都不做,又是自己内心什么需求?家庭中有一种不健康的关系模式就是关系的三角化。三角关系本身是一种正常的人际现象,并非问题,但如果三角关系中某个人一直是另外两个人解决矛盾的工具,那这个人就被三角化了。她会有很多困惑,往往产生防御性隔离;她会始终卡在别人的是非和情绪争论之间,从而扭曲自己的情感;同时她容易产生巨大的情感压力,常常感到内疚和自责,长此以往可能还会导致身心疾病。就如题主所写,我知道这些问题一件也解决不了。我们曾经为这个家庭付出了太多太多,如父亲困难时给他拿钱,可是有句话说过,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就像你永远感动不了一个不爱你的人。所以,我们不必背负太多的愧疚和自责,尝试和这段关系设置边界。我们可以先和父亲做一次坦诚沟通,并非要去问责谁,而是做一次认真的倾听者,听听父亲讲讲他和母亲的恋爱故事,也听听父亲聊聊自己的婚姻关系,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父亲。然后我们创造机会和母亲做一次坦诚沟通,还是做一次认真的倾听者,听听母亲讲讲她自己的婚姻关系,也听听她口中的父亲,再听听她聊聊对自己的期待,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母亲。当然,我们也可委婉地讲讲自己的委屈,因为真实地表达感受可以让我们释放压抑的情绪,减少内耗。我们可以试着和父母保持距离,通过物理空间上的隔离来慢慢适应彼此,我们接纳他们的不完美,有时候关系的和解先从关系的分离开始。所以,感受、情绪和想法,实际上是神经系统和大脑对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协调顺畅使得自己内心平静。我们也可以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当然我们在自我完善和自我认知的道路上需要不断探索,从关爱自己开始,先把自己爱得好好的,善待自己,不轻易牺牲自己去迎合父母。回归自己的核心家庭,因为从关系角度出发,核心家庭的和谐优于原生家庭。推荐《可塑的我》
中年男,这次考试砸牌子了,不接纳失败,很烦躁怎么办
你好。看起来这次培训考试没有通过带给你很大的烦恼,一方面是考试结果带来的挫败感,想到同事们会知道这件事更增添了焦虑;更深层的困扰似乎源于自我怀疑,感觉自己遇到困难时有回避的倾向、有些依赖他人,而这样的状态会带来一些失控的感受。从你的描述来看,同事们都没怎么练习,这是否意味着本次考试对职业发展来说不是特别要紧?而且有补考的机会,说明没有通过也并非最终结果,还可以再次争取更好的结果。若现实层面上考试不会给工作带来明显影响,但在心理上却对你影响很大、认为砸了自己的牌子,这或许反映出你对别人的眼光和评价非常在意,好像别人因这一次考试就会对你另眼相看、破坏你一直以来的良好口碑或形象。或许可以试着站在观察者的角度想一下,别人真的会因为一次考试就改变对你一直以来的看法吗?还是不见得会发生,这主要是你想象中的状况、你的担忧?你提到对失败的不接纳,这份觉察很重要,因为当我们不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时,就容易对外部的评价格外敏感,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出去、认为别人也会如此严苛地审视自己。另外,怀疑自己回避困难,把一些重要的人生课题交给他人支配,想必之前有过让你感觉懊悔或不甘的经历,而这次考试是一个刺激因素、勾起了被压抑的那部分情绪。如果这是一个反复的困扰,那么不妨好好梳理一下,当你把自己的课题交给他人时背后是什么样的动力。比如说,是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应对那个课题,害怕失败?假如自己去解决,最坏的结果是什么,能想到什么方法因对这个结果?最好的结果又是什么,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现实和心理影响?每一个课题都需要论“成败”吗?还是你也能从过程中有所收获?假如带着试试看的探索态度去面对问题,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不完美并不等于失败,不完美意味着成长的空间,成长也不代表方方面面都进步,而是有所取舍、有得有失,把每一次的经验都看做了解自我的机会,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了。
快要30岁了,仍是小孩子的心性,如何养育内心的小孩
题主你好,我是答主曲慧东,一个能让意象说话的心理咨询师。题主通过养育者的视角,让我们认识了你的内在小孩。她对你十分信任,你们一起闯过了很多难关,她又对你十分依赖,那种拖拽前行的感觉,让你们都很疲惫。你说不知道是不是没有给她长大的机会,在既怕又怕的两难中,没有让她看见自身的力量和资源。在强硬(权威)和放任(自由)之间其实有很多平衡的点位,它们并不是绝对的两端,而是连续谱,“安全感”和“信任”的充足是内在小孩获得独立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权威并不意味着控制,而是提供指导和建立边界。放任也不是完全的自由,而是尊重内在小孩的个性和选择的同时,也赋予她需要承担的责任。你们可以通过讨论为要达成的目标设定合理的规则和期望,并鼓励她在这些界限内探索和做决定。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内在力量和资源,你要看见你自己的,也要提供机会帮助她发现和利用属于她自己的力量。因而,在面对一些挑战时,需要鼓励内在小孩参与决策,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和她并肩或者退后半步迎接挑战。在安全的环境中,通过逐步放手,她开始拥有尝试和犯错的体验,独立、自信的感觉就会一点点累积起来。失败和成功的经历都是宝贵的人生经验。保持开放的心态,在信任和支持中,你和她都将共同成长。祝好!
麦琳同款母亲,软弱父亲,老年生活何去何从?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古道西风瘦驴。为人子女,非常能理解题主的矛盾心情,请允许我给题主个抱抱。看完题主的描述,我不禁想起一句话: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一件是把别人的钱装到自己的口袋里,一件事是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的脑袋里。题主的父亲母亲已经五六十岁,意味着他们已经有了自己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除非他们自己想改变,题主或许很难去扭转他们的思维节奏。确实,父亲母亲会向子女抱怨自己的生活,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想要改变当下的生活,改变意味着不确定性,也意味着打破他们固有的相处模式,可能会让他们觉得很拧巴。题主父母能够保持这么多年没有产生重大的矛盾,闹离婚什么的,或许是因为他们已经适应这样的共生关系,一个强势一个软弱或许可以很好的中和和保持平衡,题主或许不必太担心。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一对夫妻吵吵闹闹了一辈子,每次两个孩子打电话他们都疯狂吐槽对方,后来两个孩子分别接走他们,可是他们谁都不习惯没有对方的日子,孩子看着日渐憔悴的父母,又把他俩送回去了,父母反而开心了起来,由此可见,我们眼里觉得他们过得不好,可能不等于他们自己也想改变。【改变之道】试着课题分离,区分自己的事,父母的事,老天的事,大家都是成年人,有能力选择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题主或许可以建议,但是或许需要让他们自己决定如何生活。对于父母,或许可以尝试孝而不顺,做好为人子女应该做的事情,余下的让他们自己去谈判沟通解决,当没有外界介入的情况下,或许他们会自行沟通进入新的平衡。尝试对父母的话左耳进右耳出,父母的抱怨或许只是想收获一些情绪价值,我们可以听他们倾诉,并引导他们想想对方的优点,或许有助于缓和他们的关系。试着相信他们可以自己解决问题,如果题主确实担心父亲的状态,又无法改变母亲,或许可以试着从父亲下手,比如带他进行心理咨询,让爸爸减少负面情绪积压。试着冷处理,有些事情可能越帮越忙,容易激起对方的情绪反应,但是当对方发现自己的发挥没有观众时,次数多了可能也会自觉无趣偃旗息鼓。没有谁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如果题主的爸爸妈妈并不想改变,题主或许强求无益,试着顺其自然或许是更好的解决方案。鼓励爸爸妈妈有自己的生活,当彼此的世界大了,或许就不太会被困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会让自己的心情更加开阔。可以试着带他们出去走一走,或许有助于他们分散精力释放情绪,减少他们只盯着彼此看的状态,更容易收获好的心情和状态。倾听妈妈的心声,当面可以顺着一些,当妈妈没有被刺激情绪时可能也会缓解她的情绪不稳定,让她的状态稳定一些。尝试鼓励爸爸回避冲突,当妈妈情绪不稳定时,爸爸或许可以回避减少对她的刺激,也减少爸爸因为妈妈的情绪问题刺激到自己的状态。题主或许可以试着阅读一些书籍,帮助自己识别和应对妈妈的情绪状况,有助于给妈妈顺顺毛,或许有助于减少她的情绪问题。推荐阅读《一念之转》,《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伯恩斯焦虑自助疗法》。祝好!
强迫自己,过度自我觉察,会不会造成精神分裂?
首先,我想感谢你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这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你所描述的强迫自我意识以及内耗感,确实让人感到痛苦,尤其是当这些情绪出现在你的生活中时你面对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许多人在心理困扰时,会感到自我意识变得过度,甚至可能会影响到日常生活的质量。在心理学中,过度的自我意识可以被视为一种焦虑表现。它可能会导致你不断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情绪状态,从而产生一种“循环思维”的模式,这样的思维往往会增加焦虑你提到的“内耗”实际上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很多人在面临压力时,往往会变得过度关注自己的内心状态,忽视了与现实生活的连接。关于你提到的精神分裂,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会导致对现实的严重扭曲,包括幻觉、妄想等症状。虽然过度的自我意识和内耗可能会让你感到痛苦焦虑和难受,但这并不直接导致精神分裂。精神分裂症的成因通常涉及遗传、环境和生物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我想有一些办法可以帮助你缓解目前的状况:1.练习正念冥想:通过正念练习,你可以学习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体验上,而不是不断分析自己的情绪。这可以帮助你逐渐减少对内心状态的强迫思考。2.设定界限:给自己设定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在那个时间段内集中思考,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3寻求专业支持: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可以为你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并提供具体的应对策略。4.与他人交流:与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分享你的感受,可以帮助你减轻内心的负担,同时也可以获得不同的视角和支持。希望这些建议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让你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感到更轻松。如果你愿意,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这些情绪。我是周立珍,以上希望可以帮到你。
关于性格以及为人处世的问题
题主好我是Kelly水【关于性格以及为人处世的问题】看完题主的文字,感觉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我们一起来聊聊。【关于性格】我们小时候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什么三岁看到老。其实现在学习了心理学,会发现预言是会束缚人的,我们创造了预言,文字,同时也被预言所束缚。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大家都讨厌的一类性格。这里你提到什么样的说话办事儿方法等等。记得多年前,我认识一个同事,大家都觉得他很让人不舒服。会感觉他自私,虚伪,自负,好为人师,阿谀奉承,容易冲动,脾气暴躁。这个同事是需要和一些政府部门打交道,经常帮助公司完成一些事情。他是一个“自私”的人,例如一天之中做完事绝对不会多一分钟停留公司。那时候老板总说他不会为公司多付出时间?反之,他应该下班后留在公司吗?还是应该下班后回家呢?是老板自私还是他自私呢?自私是建构出来的?后来同事也说他虚伪,总是在公司对大家脾气不好,去了政府部门点头哈腰。其实所为同事,我很欣赏他,能屈能伸。为了公司他愿意牺牲一部分自己的尊严。反之,他如果面对政府部门的人坚持自己的个性,也许未必可以胜任这份工作。我们提到一个人的缺点,往往需要放在一个语境中,就如无用之用。一棵大树生长的枝繁茂叶,也许被砍了去做成其他的用途。一棵树被虫子咬,却在山里可以自然成长。就像冲动,有些人是一辈子冲动,有些人一辈子理性,鲁迅先生是一个冲动的人吗?每个人都是在不断成长的,无论是伟大的人,还是普通的人,都有很多不同的人格特征,也许也因为性格不同,所以会看到不同的类型创造出不同的人生。例如好为人师,我说说自己,以前我学习了一些东西很喜欢分享给朋友,总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说清淡的食物对健康有好处,我忽略了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朋友都会有各自的习惯,从小的饮食习惯,还有每个人的选择,慢慢我会发现大家并不会认同我的做法。通过这件事我会思考自己的动机:我内心深处渴望被人认可,我希望大家都健康,渴望认可和我自己有关,如果这里我没有满足,我可以继续思考自己做些什么可以被大家认可呢?例如我学习某个技能,成为这个领域大家认可的人,专注自己成长后也会更加自信,也会吸引很多欣赏自己的人。当我们需求被满足,也不会好为人师。希望大家健康是我主观想法,毕竟我也无法确定他人就一定不健康吗?直到现在我也在不断了解自己的性格,通过不同的事情去看到自己,同时我也慢慢接纳自己的缺点,例如我偶尔情绪不稳定,我会理解自己也许来自更早的思维模式,可以允许自己慢慢去改变。【成长自己】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听说,任何事不是二元对立,一个没主见的人也许是对自己不够自信。也许这个阶段没有自信不代表一直没有自信,在经历事情多了,慢慢也会有主见。例如一个孩子没主见,也许是有强势的父母。我们看到一个人言而无信,记得之前我也不喜欢,有个同学约好吃饭,请客。后来没有参加,我们当时觉得很不能理解,原来事后知道他当时家里母亲去世,怕影响大家情绪,没有说清。也怕自己说了母亲去世,给大家带来麻烦,去看他们。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多点对人性的好奇,探索,也看到不同的人几乎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只是有些人我们并没有很了解,只听他人一面之词,我们小的时候也许没有辨别能力,随着年龄,成长,自己的成长学习,慢慢会去接纳更大的世界,看到人性的丰富。我们也很难看到一个人同时具备的性格全是缺点,即使一个自私的人,也许很爱他们的家人,孩子。只是对外不展示自己的“无私”。这个我的一些想法~感谢你的提问哦~推荐书籍《自私的基因》《妈妈及生命的意义》
高一,自卑,什么也不想做,不太相信朋友,怎么办?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先来说说自卑。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曾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当我们因不自觉的比较产生自卑,从而滋生消极情绪时,负面的自我会慢慢形成。若我们的负面情绪没有及时得到宣泄和表达,自我评价会越来越低,更在意别人的声音和评价,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会被无限放大,甚至全盘否定自己,接踵而来的是认知、情绪和失控的行为。就如题主所写,近期自卑,什么也不想做,持续了两个月。接着说说比较。被比较者和自己越相似,我们体验的比较感越强烈。因为相似的经历让我们觉得明明就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凭什么她比自己好。而本质上,是比较者我们主观上感受到了一种不公平,于是你每一次看她,都好像在看自己的失败。就如题主所写,班里周围的同学都非常厉害,都获得过激大奖,所以觉得自己很失败。确实,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我们容易看到,或许也是真实存在的。可是就如“冰山理论”说到,你看到的冰山永远是浮在海面上的十分之一,或许获奖同学的起点和你不同,或许周围同学的努力你没看到,或许厉害同学的坚持你没感受…每个人的生活状态和所处情境不同,很多时候往往是比较为我们带来无形的焦虑和压力。阿德勒的课题分离告诉我们,你是你,他是他,别人在实践他的人生,你不必追寻脚步。再来说说镜像效应。阻碍人际关系发展的一个因素是“镜像效应”,它会扭曲我们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我们会把别人眼中的自己当成是“我的样子”,并把自己个人的感受混淆成彼此双方的感受。事实上,这种对他人感受的主观解读,恰恰是来源于自己。我们是怎么想自己的,就会把这种想法硬塞到和我们关系重要的人身上,解读为对方也是这么想的。就如题主所说,周围有朋友,但是没有我觉得能特别倾诉的,导致一直不太相信朋友。我们可以问问自己,觉得没人愿意帮我,是内心什么需求?觉得别人到处卖弱,又是内心什么需求?我们也可回想自己的童年,当你提出一个想法或需求时,父母的回应是积极的,鼓励的?还是严肃的,拒绝的?当孩子经常收到负面回应,就会缺乏自信而处于不安和焦虑中,长大后在社会融入度和人际关系上会受到影响。我们还可问问自己,理想中的自己是怎样的?理想中的人际关系又是怎样?我的内心真正要什么?我能为此做些什么?当我们明确自己的需求,才能引导我们正确的行为。我们也可寻求帮助,可以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去表达你的感受,去接纳自己的感受。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或者参与支持性团体,因为内心的阴影必须要被看见和承接,才会让习惯性的负面想法慢慢消失。最后我们要去丰富自己的内在,去发现自己的独特价值,建立自己的评价系统,因为任何一朵花都不是瞬间绽放,允许自己有个笨拙的开始,敞开心扉去接触真实的人际,你不必做到满分,也会拥有关心和支持你的同学和朋友。始终让自己拥有一颗平常心,因为平常心是一份沉着的信心,而信心是一份坚定的平常心。推荐书籍:《正念此刻是一枝花》,希望你能试试读一读。
想要温暖的伴侣,有时甚至强烈到想哭,怎么办?
你好啊。简短的问题描述,看的出来,24岁单身的你,渴望拥有温馨的伴侣,但其他人不理解你的感受,对于爱情,你还有一些不好的经验。你非常的苦恼,不知道自己这样正常不正常,如何改善。我来说一说我的看法。第一,24岁的你想要伴侣,这是很正常的需求。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提到,18到25岁的成年早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亲密关系,年轻人开始学习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如果成功,他们就会感到爱,如果失败,就会感到孤独。你现在24岁,想要温暖的伴侣,无论从心理,还是从生理上看,都是很正常的需求。从生理上看,24岁的人类也到了繁衍后代的年龄,这就需要伴侣来共同完成。所以,你的诉求是非常正常的。第二,你所身边没有人理解你的感受。这里我有点不明白,其他人不理解你想要恋爱想要成家的感受?还是不理解你感受强烈到想要哭的程度?每个人的诉求不同,愿意表达出来的诉求也不同。也就是说,可能很多人并不会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中国人的表达比较含蓄,可能他们即便想要恋爱,也不会直接说出来,甚至有些人会反着说,比如,女人那么麻烦,我才不想谈恋爱呢。可能他们也焦虑自己找不到女朋友,但未必会说出来。还有可能借用家人的名义来表达,比如,父母天天催婚,天天给介绍对象,烦死了。你表达了,但其他人在言行上表现的不理解,这只是他们的表达。而你的感受是真实的,你的真实感受是,我想谈恋爱,我想要温暖的家庭。尊重自己的感受,至于其他人的言论,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就当闲聊。你觉得身边人不理解你的感受,也有可能是,你的潜意识中是拒绝恋爱的,或者对恋爱对亲密关系有深层次的恐惧,所以,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就是他们不赞同你的感受。这个需要你自己去探索。第三,如果你特别特别想恋爱,那你需要有所行动。除了调整对自己的需求的认知,你还需要做些具体的改变。比如,也许我之前跟异性相处的经验不好,但那不能代表我未来跟异性相处的经验都不好。也许是我的情商低,个性别扭等,我需要去学习一些跟异性相处的知识和技巧等。这方面建议去看《如何避免孤独终老》这本书。你还可以有其他的行动,比如,努力工作赚钱。毕竟无论谈不谈恋爱,人都是要吃饭的,要养活自己的。你现在离职无业,建议你可以做做职业规划,然后踏踏实实的去工作,让自己的的价值最大化。一个24岁不工作的男性,大概很难吸引到女性的注意力。女性会觉得跟这样的人在一起会比较艰难。当然,不排除恋爱脑有情饮水饱。但越是这样的女性,是不是更不应该让人家陪你吃苦呀,更应该去努力工作赚钱。想要伴侣,想要家庭,你需要有所行动,让自己成为他人眼中可靠的伴侣。其实我们对一个可靠的伴侣是有一个世俗的标准,比如,有工作能养活自己养活家庭,有上进心,尊重女性等等。我们首先得去符合这样的标准,然后才能说其他的诸如兴趣爱好之类的。别人是没办法通过你的外表去了解你这个人,所以我们需要符合一些外在的标准,才能进入到恋爱的牌桌上。你也可以去跟心理咨询师聊一聊。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从小没有得到爱,长大后如何让自己活得绽放?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如果我们在一段关系中很痛苦,却选择不从这个角色里走出来,或许从这个角色中得到了一些好处。也就是上,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是我们熟悉的,熟悉的就是安全的,哪怕是令人痛苦的,我们也不愿去打破。回想我们的童年,当你想和父母靠近,建立一种关系或者提出一个想法和需求时,父母的回应是积极的,鼓励的?还是严肃的,拒绝的?当孩子经常收到负面回应,且无力扭转关系,就只能用乖巧来讨好,渴望得到回应却说不出口,因为表达就意味着拒绝。这种感觉会让我们认为自己无足轻重,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被忽略感,这种糟糕的体验也会让我们缺乏自信而处于不安和焦虑中,长大后在社会融入度和亲密关系上会受到影响。就如题主所写,很容易将自己的需求埋藏起来,以别人的需求为主,自己的事情总是最靠后。心理学上说,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当我们感受到痛苦却又无法改变现状时,便会做出防御。而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受害者,让自己可以更少面对伤心、委屈和羞耻,同时也在推卸自己的责任,可以把自己的情绪归结为是对方造成的。就如题主所写,我前段时间在帮忙的时候骨折了,忽然一下子放松了起来。其实受害者不是被动成为的,而是主动选择的,只有停止扮演受害者角色,才能真正走出伤害,获得幸福。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当我说讨厌自己的时候,究竟哪个我才是真实的我?我们也可问问自己,理想中的家庭关系是怎样?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可以去觉察,去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会区分出什么是我想要的?什么是别人想要我要的?去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更明白自己需要去拒绝什么,而这样的想法和拒绝才会让你进入真实的状态。而正如温尼科特说过,当一个人的真实开始呈现的时候,治愈就发生了。所以我们要去认识自己,面对真实的自己。我们可以尝试使用表里一致的沟通,向母亲如实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期待,当然我们可以用女儿温柔的语气和幽默的方式,我可以有我的感受,你也可以有你的感受,我们彼此理解,但并非强求相同。我们也要留一些独处的时间给自己,做一些悦纳自己的事情,比如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和运动都是调节情绪的不错方式。我们还可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当然我们无法得到自己不信的东西,所以从此刻开始,先拥抱自己是足够好,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你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推荐书《不再讨好:做安稳强大的自己》
总是差一点才能成功,为什么我的人生总是差那么一点?
题主你好。我读到也感受到,你对生活中经历的“求而不得”“怕啥来啥”,这种事情的发生发展趋势的无奈和困惑。看得出来,你是个好的生活观察者。想通过洞悉事件发生的因果,找到和发现成功的方法,从而自己能拥有可以掌控的、稳定向上的人生。可能你总是会担心失败,害怕被否定,所以,你习惯于思考和审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情,或者说,过于执着于去探究事情成功与否的结果。这或许已经成为你考虑和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你说你的人生经历很有意思,也很悲凉。是指你自我认为的,发现每次做一件事“总是差一点才能成功”。你认为的“不成功”是“有意思”的,似乎是某种玄妙神秘的力量在操控,而不是你个体的能力造成的。所以,你是否害怕面对自己的失败?为什么“总是差一点”?我们先来分析:童年时向父亲要个游戏机,软磨硬泡后觉得父亲不会买的时候,父亲才会答应。这件事对你来说,最重要的真的是得到一个游戏机吗?或许更重要的是:你向父亲提出内心强烈的需求,然后又软磨硬泡(付出自己很大的努力和情感)之后,却仍被拒绝,不被满足后的气恼和失落。你或许缺乏承受被拒绝、被忽视的勇气,因此就先给出了合理化解释:我已经不想要了,我已经放弃。来回避被拒绝和伤害,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是一种防御机制,让自己觉得:在整件事情中并没有被伤害到,没有失败。然后这种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出现在你生活的每一件事情,工作中、恋爱中,你可以试着来分析你在小姨家渴求一个玩具的过程,还有那个喜欢一个女孩子的故事,是不是都强迫式的带着这种认知模式。心理学上还有一个概念叫做“超价观念”,是指个体在强烈情感的影响下,对某种观念或事物做出超乎寻常的评价,并坚信这种观念,从而影响其行为。这种观念通常基于一定的事实,但由于情感的影响,个体对此事实做出了超常评价。并坚持这种观念,以致影响行为。比如你在渴望得到一个非常喜欢的玩具,追求一个很喜欢的女孩子,努力想取得事业成就的时候,但出于各种原因,最后结果都落空了。你的观念是:我总是这样,就是永远差一点。并且你一直坚持这种观念,所以,其实在这个追求获得的过程中,你就已经预设了结果。整个过程中,你可能都没有真正投入、竭尽所有方法和全力,你并没有能活在当下,体会过程,你只是直接被那个已经预设好的结果反过来引导了。所以,目前你最需要去做的是,积极打破这个魔咒。想要做的事就明确目标,一步一步去完成,没有结果预设,没有“成功差一点”的假说。列出具体计划、步骤,心无旁骛,只管去做、去执行,但尽人事,莫问前程。去体验过程中的付出和收获,感受当下的情绪,哪怕会沮丧和失落,要有勇于面对失败的勇气。人生从来都是充满遗憾和不确定的,好的坏的,都是经历。失败和挫折也是财富。不要害怕失败,所有经历都会让你成长和成熟。战胜自己害怕失败这件事,本身就是成功,最后,想告诉你:尽人事,听天命。这句话当中的“天命”并不是你自己认为的,“我总是差一点才会成功”,而是真正来自外界的一些不可控制的变量因素。不要执着于因为害怕面对被拒绝、被伤害、和被轻视的感受和结果,而回避掉了真正的人生课题。
37岁单身,为什么回家会让我感觉心慌,不真实?
你好啊,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简短的问题描述,37岁的你,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单身,父母身体健康,父母也没有给你结婚的压力,但么次回家让你觉得心慌,不真实,总感觉有什么事要发生,你不明白这是为什么,照说自己和父母一切都好,没有什么值得心慌的事情。我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你今年37岁了,未婚。不知道你家在村里还是城里,但不管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的人都会有一些潜规则,或者大家默认的生活规则。比如,三十而已,要结婚了,要成家立业了。你回到老家,大概率你的发小同学都结婚生子,成双成对拖家带口。这是绝大多数认为的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看来,你大概是个异类。虽然你自己对自己是个单身狗觉得状态还不错,但到了老家那样的氛围中,你大概也觉得自己是个异类。因为你的生活方式跟其他人不一样。老家大概是属于乡土社会,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亲密,也会更加在乎其他人的看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做个老家生活的离经叛道者,会让你在那样的环境中如坐针毡。你在工作的地方,说白了,其实是个陌生人社会,跟同事之间是工作关系,跟邻居之间也是单纯的住的近,完全可以是熟悉的陌生人,大家也都不关心对方的生活,所以你不会感觉到自己的生活方式跟他们有什么关系。但到了老家,在熟人社会,就会明显的感觉到自己跟其他人不一样,自己是异类。可能你二十来岁的时候,老家的七大姑八大姨还会关注你的婚姻状态,催着你结婚。但随着你年龄的增大,你还是一个人,他们大概就觉得你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或者是你的要求太高了,所以才过了35了还没有结婚,这个时候,他们多半会小心翼翼不再你面前提你的婚姻了。你就会发现,没有对你催婚了,甚至你爸妈也不催婚了。但你爸妈没有催婚,不知道是从来没有催婚,还是这几年不催婚了呢?他们没有直接对你催婚,不等于他们没有为你的婚姻着急,不等于他们在亲近的人面前表达过对你的未来的担忧。可能他们只是像其他人一样小心翼翼的不去当面催你。你大概能感觉到他们的期待,但你无法满足他们的期待。估计在你们家,关于你的婚姻是一个禁忌话题,甚至关于结婚都是一个禁忌话题,你和父母默契的选择不去讨论婚姻和结婚这件事。但你回到家,见到父母,见到其他熟人,你就会觉得37岁不结婚的你,其实跟他们的生活是格格不入的。你会觉得自己被其他人给隔离了,或者是孤立了,也许并不是他们要孤立你,是你自己把自己给孤立了。虽然你认为你现在的生活是满意的。其实在一群人中,如果一个人在某个特征上与众不同,会容易产生格格不入的感觉。就像一群人中,只有一个人结婚了,其他人都没有结婚,那么结婚的这个人也能觉察到自己跟其他人是不一样的,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融不进去了。你现在37岁了,你的父母大概也要有60岁了,他们的年龄在增长,你提到了他们身体健康。但毕竟年龄越来越大,面临的就是疾病,衰老。你的长辈估计已经有人去世了,或者你身边有人的父母开始去世,你大概也意识到,总有一天你的父母也会离你远去,那时候就剩你一个人,你要面临亲人的丧失,要处理自己的丧失,还要面临真的就成了孤身一人。你的人生没有了来处,只剩去处。而且没有了父母,你大概也就没有来了牵挂,可能就会迷茫。中年人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处理丧失,开始思考去处了。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父母去世这个问题,但你的心慌可能也有担心父母的老年生活,担心你的未来可能是孤单的。总的来说,大概是因为37岁单身的你,回到村里,跟其他人的生活格格不入,且担心父母老去自己可能的孤单生活,所以觉得心慌,压抑。不真实大概是因为你是游离在老家的世俗生活之外的。其实在城市你大概也会觉得不真实,因为你的生活缺少牵绊。你可以去问问你的父母,看看他们对你的婚姻有什么看法。或者去问问跟父母关系好的长辈,看看父母有没有跟他们提过对你的婚姻和未来生活的担忧。你可能就会发现,有些事情只是你以为的,或者说,你只是在假装一起都好。而你的潜意识给出了答案,你还是有很多担心,恐惧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人是群体动物,作为一个世俗的人,跟其他人选择一样的生活更容易让我们在心理上心安。选择不一样的生活是需要承受孤单的代价。你可以去跟心理咨询师聊一聊。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才意识到,自己忽略了很多内心的情绪,该如何调整?
亲爱的朋友,我能够深深感受到你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你所经历的这一切,无论是朋友的背叛、利用,还是对自己过去的懊悔,都是如此真实和沉重。你的情感是合理的,你的痛苦是值得被理解和尊重的。你提到自己为了学业和事业而冷落了他人的感受,甚至疏远了曾经的朋友,这让你感到无比的自责和孤独。你在夜深人静时哭泣,回忆起父母对你的关爱,这说明你内心深处依然渴望温暖和理解。你一直在努力做一个“好人”,但这种“好人”身份让你感到疲惫和压抑。你在面对朋友的不理解和利用时,感到愤怒和失望,这是因为你内心深处渴望被理解和尊重。你在夜深人静时哭泣,回忆起父母对你的关爱,这说明你内心深处依然渴望温暖和理解。你所经历的这些情感和反应,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情感耗竭”。情感耗竭是指个体在长期的压力和情感负担下,感到身心俱疲,无法再继续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这种状态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和自我怀疑。你现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保持自我价值的同时,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你需要学会如何设定界限,保护自己的情感和精力。你需要学会如何识别那些真正关心你的人,并与之建立深厚的关系。每天花一些时间进行自我反思,记录下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自我反思,你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和边界。不要害怕拒绝那些让你感到不舒服的要求。设定界限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也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学会说“不”,保护自己的情感和精力。逐步重建对他人的信任,不要因为个别事件而全盘否定所有人。信任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但重建信任需要时间和耐心。寻找那些真正关心你的人,建立深厚的关系。与他们分享你的感受和困惑,寻求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你不需要独自面对这些挑战,有很多人愿意帮助你。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将注意力转移到自我成长和提升上,而不是过分关注他人的评价。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你可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找到一些你感兴趣的活动或爱好,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你可以重新发现生活的乐趣,并找到新的生活动力。你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你值得被爱和尊重。你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满足,不要让那些负面的情感和经历阻碍你前进的步伐。我相信你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重新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并过上充实和幸福的生活。加油!
“爱美”和“照顾身体健康”,为什么总是难两全?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这个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作为女性,相信很多女性朋友也为此困扰,在想要美丽的同时,似乎总要牺牲掉一部分健康,比如穿太少受寒,穿太紧影响血液循环……我自己也曾深受其扰,刚生完孩子之后为了让腹部显得更平坦,穿束腹裤,看上去确实显得苗条,但只有自己知道有多难受,但那时为了获得别人的几句夸赞,依然执着地穿了好久。前两天,又穿了一条束腰的紧身裤,穿了一个小时就觉得很难受,我问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都说要学会爱自己,把自己弄得这么难受,这是真正地爱自己吗?于是,我立马换了一条让自己舒服的裤子,就觉得轻松多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转变,是因为我的认知变了,因为我的自我价值不在和这些外界评价标准绑定在一起了,因为我自己重新定义了美的含义,有了属于自己的内在标准。我想说:真正的美,不来自于外在,而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这不是说外在的美不重要,而是因为外在其实是一直在变化的,我们作为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再到最后离开,你会发现,对于外在的部分,我们其实是很难去掌控的。而其实,只要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接纳自己的每个状态,不在40岁的年纪要求自己由20岁的身材和皮肤,我们的内心会变得越来越自洽。我们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提升自己的认知上,去做更多取悦自己和滋养自己的事情,虽然随着衰老,皮肤不会一直吹弹可破,身材也不会一直紧致苗条,但是内在富足,会让我们眼里有光,精神饱满,散发出每个阶段独特的美丽。正如积极心理学之父赛利格曼教授的研究,其实,决定一个人身材的因素中,遗传占了87%,所以,我们能够改变的部分只有13%,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女孩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也没有办法减肥成功的原因。而赛利格曼教授自己也很胖,但他选择认识自己并接纳自己,当他接纳了遗传的部分,看到自己能够改变的很有限,把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自己的科学研究中,开创了心理学研究中的新局面。那么,人们在评价他的时候,一定不会因为他是个胖子就否定他的价值了。但是,如果反过来,他天天纠结自己是胖是瘦,总是把大量精力耗费在外形上,却不一定能够做出这么大的贡献。2.健康的美才会长久、稳定,损害健康追求的美是对自己的不接纳,也把对自己的评价权交给了别人。如果通过损害健康来获得的那种美,或许并不是真正的美,这样的美也不会长久。就像曾经的我,为了掩饰腹部的赘肉,整天绑着肚子,每天因此而难受,也是很难坚持下去的。但后来,当我开始调整饮食,加强运动,也提升对自己的接纳程度,我扔掉了束腹裤,当别人说我胖的时候,我也能够欣然接纳,我说:健康比瘦更重要,而且,我的胖是因为我当了妈妈,这不需要去责备和攻击自己。而有意思的是,当我越来越接纳自己,我用更健康的方式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我也不会那么在意别人怎么说了。当我们能够接纳自己的身材、外貌,自己足够理解自己,就不需要通过刻意去展示所谓的好身材来获得别人的夸赞了。如果我们总是希望通过某些行为获得外界的认可,其实就变得非常被动,因为你并不会一直收到外界稳定的称赞和认可,一旦被否定,你就会觉得很不安。所以,终究还是要回到我们的内在,学会真正地爱自己,提升自我价值,不把自我价值绑定在这些外界的限定条件之下,毕竟一个女人的美,并不是只靠好身材就决定的。而作为女性,学会好好照顾自己,让自己的身心都保持舒适和愉悦,才能够真的绽放出自己独有的魅力和美丽。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家人聚会时,都能感觉到他们异样的眼神,是我错了吗?
题主,你好!我是Tina,见字如面。看到你有稳定且平静的生活,且感觉你很享受这样的生活,为你感到高兴。但是跟家里亲人相处却有一些问题,这让你很难受,给你一个温暖的抱抱!姐姐张罗聚会,姐姐不给你打电话,让姐夫给你打电话,明明希望你去,又不直接跟你说,你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纠纷呢?其实姐姐心里是有你的,所以会让姐夫给你打电话,参加家庭聚会。按理说你们是亲姐妹,走的更近,她却没直接和你打电话,说明你们之间是有隔阂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家人可能对你有一定的期望,比如希望你更活跃地参与家庭活动,或者在某些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沟通方式的差异:不同的家庭成员可能有不同的沟通风格,有些人可能更直接,而有些人可能更委婉。误解和假设:可能存在一些未被明确表达的误解或假设,导致家人以某种方式对待你。情感保护:有时候,人们会用一种看似冷淡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可能是他们处理情感问题的一种方式。主动沟通: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有姐夫也在场的时候,直接和姐姐谈谈你的感受。表达自己希望被更直接邀请参与家庭活动的愿望,以及自己对当前情况的困惑。倾听和理解:在沟通时,也要倾听家人的观点和感受。他们可能有他们的理由和难处,了解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行为。寻求共识:尝试和家人达成一些共识,比如如何更好地沟通,如何更公平地分配家庭责任等。比如姐姐搞一次,我也搞一次。如果自己弄起来比较麻烦,可以去外面吃。怎么吃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能热热闹闹的聚在一起。保持自我价值感:不要因为家人的态度而质疑自己的价值。你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你在家庭中的角色。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让自己感觉很舒服,可以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因为家里人的态度而否定了自己。自我关怀:在处理家庭关系的同时,不要忽视自己的情感需求,确保有足够的自我关怀和放松时间。可以和自己同事、朋友多聊聊,也能起到疗愈自己的作用。
看到黑影和听到翻书的声音,我是撞到鬼了吗?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情绪感知是我们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也是情商的一种体现。陈婕君老师在《可塑的我》中写道:很多人无法处理事情或情绪,是因为他们将感受、情绪和想法这三者混为一谈。感受是什么?是人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的一些生理性的、生物性的反应。比如说,有人用针扎你,你感觉疼,这是感受;冬天北风吹来,你感觉冷,这也是感受。感受不仅包含对周围环境刺激的反应,也包含对自己内在刺激的反应。就如题主所写,昨天晚上转身时看到一个半透明黑影从门口探出来,我吓了一跳。情绪是什么?是人们对感受的反应。比如说,周围的环境很热使得手心出汗,心跳加速,情绪就是当自己身体很热心跳加速时感到的烦躁或兴奋。情绪和感受一般会通过神经系统的周围神经系统做出反应。就如题主所写,昨天晚上转身时看到一个半透明黑影从门口探出来,叫了一声就消失了。想法是什么?是一个人怎样理解、解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因为涉及理解和解释,所以想法一般不产生在周围神经系统,而产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就如题主所写,看到黑影和听到翻书的声音,我是撞到鬼了吗?接下来我们重新梳理这个过程,看看能否在理解自己的情感变化过程,进而管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来解决这个情绪感知的问题。当我转身看到半透明的黑影匀速出现时,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是什么?之前在家听到翻书的声音,现在回想起来是什么感受?恐怖?有鬼?其实我们可以问问自己,这样的经历让我想到了什么?我们也可试着问问自己,如果没有这样的情绪,自己会有什么反应和行为?当我告诉家人,他们只是回应我看错了时,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是什么?为啥不相信我?其实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想到鬼,是自己内心什么需求?自己对鬼神是如何理解的?我们也可试着回想童年,父母一直陪伴身边吗?当我们难过或需要帮助的时候,爸妈是否非常在意?而且甚至有些不耐烦?是否经常对我们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这些都会对我们的安全感建立有很大影响,安全感不足会让我们本能感觉自己是不好的,外在的环境是不安全的,外面的人可能对我们有敌意,自己有可能被伤害。所以,感受、情绪和想法,实际上是神经系统和大脑对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协调顺畅使得自己内心平静。我们可以经常觉察自己的情绪,试着和情绪和解,当产生焦虑恐惧的负面情绪时,及时喊“停”,然后深呼吸,不做任何评判地静静看着它们,让情绪如云彩一样自由来去,如水中的落叶一样慢慢飘走。同时可以尝试记录自己此刻的感受是什么?你的书写只面对自己,所以尽管大胆坦诚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既能帮助我们了解情绪的产生和影响,也能帮助我们厘清问题的根源。我们可以和父母做一次沟通,并非要去问责谁,而是认真的做一次倾听者,听听爸妈讲讲自己儿时的经历,我们在专注的倾听中既能释放自己压抑的情绪,也能帮助我们了解家人父母,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从而增进亲子关系。我们也可以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当然我们在自我完善和自我认知的道路上需要不断探索,既要允许自己的情绪,也要接纳现实的状况,我们也要去充实自己的知识,去丰盈自己的内在,当我们内核强大,你会拥有一颗平常心。推荐《可塑的我》
关于性格以及为人处世的问题
题主,你好,我是壹心理的超姐🌻我最讨厌自私,爱说别人坏话的人,因为我感觉和他们相处时会很压抑和危险。当然每个人都不一样,比如我身边有人讨厌说话很凶的人,还有人讨厌撒谎的人,还有人说讨厌吃饭不知礼节的人……讨厌人的理由千奇百怪,不过让人喜欢的性格主要就那种。如果你愿意,可以从一个角度思考:缺少哪些性格品质会让人讨厌。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真诚。真诚的背面我都讨厌。曾国藩传里曾提到当一个人能力和人际交往的智慧不足时,真诚待人做事,便能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这世上人相聚,原因有很多。有些人是以利相吸,最后可能会因利而散。有些人是以情相交,却不会轻易被磨灭。内心的坦荡和诚意,最容易打动人心。电影《触不可及》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其实很多时候,你并不需要做什么,真诚即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傻子,若你在跟人相处时,总是伪装和掩饰,老想着占别人便宜,对方自然会离你远去。而当你真诚地与他人交心时,自会获得对方的信任,从而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真诚,永远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真诚之外最让我喜欢的性格就是乐观。每个人都想拥有快乐幸福的生活。快乐会传染,有强大的勇气和信念系统才能让一个人保持乐观的心态。乐观不仅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人格力量,也能给身边的人带来无限的希望和动力。喜欢什么靠近什么,关注什么,强化什么🌻以上是我的观点和想法,祝好🍀
37岁男性,矛盾、压抑,在这段婚姻生活中何去何从?
你好,楼主 看了你的文字,看到你面对婚姻中的诸多问题,你选择了沉默,这可能导致问题的积累和恶化,同时没有积极地与妻子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未能有效地倾听妻子的心声,使得双方的误解加深,同时,妻子和父母的关系恶化,经济的压力让你崩溃。感受到楼主在遇到这些问题后的无力、压抑、痛苦和对自己以及妻子失望的心情和感受,隔空安慰一下你。对于妻子:生育后女性的身体和激素水平发生很大变化,会容易导致情绪波动和敏感,她可能在适应母亲角色和新的生活方式过程中遇到困难,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从而影响了她的性格和行为;作为全职太太,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可能会让她感到经济压力和安全感缺失,这可能导致她在花钱方面比较谨慎或者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以寻求心理上的满足和安全感;与你父母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可能是由于双方在沟通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她没有采取合适的方式来处理这些矛盾,导致关系恶化,同时,她对父母的帮助缺乏感激之情,也可能是因为沟通不畅或者存在一些误解。建议:(1)尝试了解妻子以及背后的心理需求了解妻子生育后的身体和心理变化,给予她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可以陪她一起参加产后康复课程,关注她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慰和支持,鼓励妻子重新找回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帮助她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缓解全职太太生活带来的压力和孤独感;作为中间人,要积极传递妻子和父母之间的正面信息,增进他们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例如,在父母面前多夸夸妻子的优点和付出,在妻子面前也多说说父母的关心和帮助;对于花钱大手大脚的问题,可以与妻子一起制定家庭预算计划,明确各项开支的限额,共同控制家庭支出,同时,要了解妻子花钱的背后原因,是否是因为有一些特殊的需求或者心理压力,通过沟通和协商找到解决办法。(2)建立健康的家庭边界尝试明确父母与夫妻之间的边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要让父母过度干涉夫妻的生活和决策,夫妻也要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建议,但要有自己的主见;在育儿问题上,尝试与父母达成共识,明确各自的责任和角色,可以制定一些基本的育儿规则,让父母和夫妻都能够按照规则来照顾孩子,避免因为育儿观念的不同而产生矛盾。 (3)尝试制定合理的家庭理财计划对家庭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制定一个详细的家庭理财计划,包括预算编制、储蓄计划、投资规划等方面,合理安排家庭支出,优先保障必要的生活费用和孩子的教育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费支出,可以制定一个每月的消费清单,对各项支出进行分类和控制,可以与妻子进行沟通和制定,避免指责型语言,学会倾听妻子的想法和感受,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以达到双方更好的追求结果。与妻子和父母一起认真讨论购买学区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果经济条件确实不允许,可以考虑其他替代方案,如选择一所教学质量较好但房价相对较低的学校附近租房居住,或者通过努力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争取获得一些学校的优惠政策或奖学金;如果决定购买学区房,可以考虑多种融资方式,如贷款、向亲朋好友借款等。但在借款前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还款能力,避免陷入更大的经济困境。同时,要与父母充分沟通,说明购买学区房的重要性和困难,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在这个社会,每个家庭注重的教育不一样,有的父母希望孩子身体健康、快乐的长大就好,而有的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成绩优异,为孩子花费全部心血,即使让自己筋疲力尽也要这样做,但是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孩子到底适不适合读书这条路,自己的孩子到底喜欢什么都不知道,盲目的鸡娃对孩子对自己压力是很大的,所以承认自己的能力,也尽力满足孩子自己适合的道路,可以挖掘孩子的天赋,培养孩子的兴趣。最后,重新审视自己在婚姻和家庭中的角色,明确作为丈夫、父亲和儿子的责任和义务。看到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可以寻找一些课程,找到合理的方式,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学会改变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把婚姻中的困难看作是成长和改进的机会,而不是单纯的痛苦和负担,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通过运动、冥想、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如果你觉得自己无法独自应对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可以考虑找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通过第三者的角度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审视和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祝你早日摆脱困扰,加油!
关于事物发展,以及可控不可控的几个问题
题主好我是Kelly水【关于事物发展,以及可控不可控的几个问题】看完题主的文字,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尝试和你一起梳理一下这几个问题哦。喜欢哲学或者喜欢探索自己的人,都会不断去思考,思考后会去学习,探讨,再慢慢调整自己的认知或者想法。【关于死亡】第一个问题我会好奇,是不是一些新闻或者最近看到了类似这样的意外,激发了你的不安全感?其实死亡的问题,是会不断的去思考的。我记得自己抑郁的时候,就会很害怕自己开车,甚至担心遇到“亡命之徒”。这里或许可以去探索一下自己,是不是无法掌控会激发自己的恐惧?当时有个孩子在我打开车门的时候,骑着自行车撞到我的车门,虽然我车子停着,责任在于孩子,他当时倒在我前面还是激发了我的恐惧。意外和事故是不能避免,那天我感觉自己很焦虑,和咨询师聊完,引导我看到自己的自已焦虑。后来沿着咨询师的引导,去看到背后的恐惧,死亡焦虑,其实还有那段时间我看新闻比较多,总是关注负面新闻,影响了自己的心情。有些时候觉察到自己很敏锐,也要感谢自己,有些人通过这件事成长了自己:例如我们自己走路会选择安全隔离带。例如我们也会遵守交通规则。例如夜晚或者小路也会更加小心。其实这些死亡的概率还是很小的,如果最近这件事还在引发自己的情绪。可以先安抚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有这样的焦虑,同时也要庆幸敏锐避开了事故。就像飞行员,警察,包括处理交通的路警,医生,都有职业风险,毕竟概率小,我们可以自己做事仔细,其他人的问题确实有些不可控。所以我也认同,只是概率不高,我们也许被激发了自己的恐惧而已。【关于习惯,钝感力】这里我会先去思考二个问题,我们是如何看待“事无巨细”。例如一个很敏感的人,或者有些焦虑的人,总是不断去洗手,有时候自己一忙忘记了,就会责备自己,或者担心自己不够仔细,既然会忘记洗手。有些不敏锐的人,就不太会在意这件事。还有我们去考试,有些人很担心。提前准备,也会检查,这样可以确保自己万无一失。也有一些人,这时候还没有认识到考试的情况区别其他时间,到了考场发现自己忘记这忘记那,或许经过这样的事情一次,就记住了。我们很多人都是通过一些经验吸取教训,例如下雨天,有些习惯很好,出门前都会习惯关好门窗,这样即使偶尔暴雨,也会避免发生意外。也有一些人,日常没有好的习惯,所以下雨的时候就会阳台进水。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好习惯会帮助一个人。我们确实无法保证每件事都细心,人也有松弛的时候。我个人会根据不同的事情去思考:“细节决定成败”。例如我们自己去旅行,除了带重要的证件,即使忘记一些小东西也是可以的,还可以在当地找些适合自己的,或者酒店替代。有些人会很细心,出门前喜欢带各种东西,一次次检查,路线也会事无巨细的安排。所以要看自己的习惯~假如一个人做财务,就需要专业和细心,无法总是出错。医生,科学家,包括开车的时候,这些都需要专业的训练,或许这样的能力是需要培养。我们有一些敏感或者钝感,最重要的是平衡,就像我了解自己比较敏感,会培养自己的钝感力。如果有些人钝感力强,但是不代表不细心,所以我们可以去多了解自己,学会平衡。这样无论敏感还是钝感都是为我们所用哦。【关于成长】我们都说学习是一辈子的,确实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拿一些问题当事儿。例如学生时代🈶学习的烦恼,毕业后有工作的烦恼。我们到了恋爱,结婚,又会有责任的烦恼。也有人有了孩子教育的烦恼,父母老去的困惑,也许人是高级动物,区别其实动物,最主要的是有思想。也有一些人很乐观,并不代表没有烦恼,也或许他们没有深入去思考,什么事都相信顺其自然。我们会苦恼,甚至痛苦,这是一种体验,假如没有痛苦,烦恼。我们会珍惜阳光明媚的下午突然想开突然放下的豁达开朗吗?也是有了这些困惑,会让我们持续去思考哪些是有意义的痛苦,有些经历过但是不会持续烦恼,在下次遇到的时候,轻松面对。也可以想想过去的自己一路打怪升级,是如何突破瓶颈呢?我们通过这些梳理,也会了解自己的优势,甚至看到自己的潜能,不足的地方或者阻碍我们的地方又有哪些。我们都是通过遇到困难,解决问题中积累和成长自己。反之,大路平坦一眼望到头没有一点点意外,也许也会让我们厌倦,失去好奇心呢。推荐书籍《成为我自己》《钝感力》《自我关怀》
母亲经常和我吐槽其他人,怎么消除她吐槽给我的负能量
题主你好👋!我是江61。首先,非常感谢你和平台的信任,邀请我来回答你的问题。你的问题:“母亲经常和我吐槽其他人,怎么消除她吐槽给我的负能量“看了你详细的描述,知道了你的情况,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你的问题。一、介绍1️⃣、吐槽你说:“女01年生,23岁,独生女”“从有记忆开始,母亲就向我吐槽其他人。”“1.吐槽父亲对她不好,只会对外人好,吐槽父亲有时候有对她暴力相向。和我说父亲不喜欢我对我不好,很小时候父亲不喜欢我还会打我。有时候别人说父亲在外打工的时候会想着带了一些礼物给我,对我好。母亲私下就会不高兴,和我说:xxx还以为你爸爸真的对你那么好,小时候巴拉巴拉,开始说小时候的事情,说不是她保护我,就被我爸爸打死了。后来父亲去世了每次提到父亲都是说他对外人很好,拼命对外人好,只有偶尔一两次是夸他的”“2.吐槽她的嫂嫂,每个嫂嫂都吐槽过。是的没看错,只吐槽嫂嫂不吐槽哥哥。”“3.吐槽爸爸这边的亲戚,都是不知道感恩的,之前帮了他们那么多,每次来家里好吃好喝招待他们,确是一个个白眼狼。某个亲戚某某时候又占我们便宜,一起做生意借钱不还。”“4.吐槽我表哥表姐堂哥堂姐一个舅舅,小时候借助在我们家那么久,后面有时候当她和外人在一起的时候,对外人比对她还好。吐槽我表哥表姐,说当时我表哥表姐父亲(就是我姨夫家亲戚)欺负他们的时候,是她帮他们的。而现在他们居然和我姨夫家亲戚和解了。母亲经常在表哥表姐面前提起他们父辈亲戚不好,一旦表哥表姐不高兴,她就回来和我吐槽,他们都是白眼狼,以前都是母亲帮助他们。现在他们居然和那边的亲戚和解了。”“5.吐槽他的老板和同事,吐槽老板坏,吐槽同事拍马屁,会说话。”🇺🇳吐槽吐槽一般是指从对方的语言或行为中找到一个漏洞或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吐槽有嘲讽、抱怨的意思。🇺🇳内容我看了一下题主的妈妈喜欢吐槽的人与事。她吐槽的人都是曾经生活和工作在她身边的人。事基本是围绕她自己的看法吐槽他人,感觉所有人都是对不起或者负于她,他们的为人处事不符合她的要求。所以,她会经常发表给人意见。2️⃣、积怨你说:“并且这些吐槽不是一下子,是几十年。甚至每次和这些事无关的地方,她都会扯到这些。每一个吐槽了几十次。并且这些吐槽不是一下子,是几十年。甚至每次和这些事无关的地方,她都会扯到这些。每一个吐槽了几十次。为啥子我的标题给他取名叫吐槽其他人呢,似乎好像除了他自己,别人都可以成为吐槽的对象。”“而她似乎只会向我吐槽几十遍甚至更多,在外人面前她是一个情绪稳定的人,挺讽刺的。当然她有时候也会向其他人吐槽,但是其他人估计也只是听一两遍。”🇺🇳次数题主注意到妈妈吐槽不仅次数是重复多次,时间也是长达三十年。看起来妈妈已经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主要是跟题主吐槽。🇺🇳期待从题主的介绍里,我似乎看到了母亲的期待。她一直感到不被理解、关注、呵护,所以,她会用反复吐槽强调自己的存在和意义。3️⃣、需求你说:““当然人无完人,这并不是她的全部,因为我想解决的就是如果把她给我的负能量移除,所以今天描述的可能是她比较负面的地方。”“因为平台高人比较多,大家可以帮助我下吗?”题主此次提出问题,诉求是只想解决和移除由母亲传递来的负面情绪、能量和影响。所以,母亲有好的方面,题主认为与今天的问题关系不大,就没有赘述。二、吐槽原因1️⃣、心理投射🇺🇳心理投射心理投射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将自己的内心冲突、欲望、情绪或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的过程。这种转移可以涉及个体的情感、欲望、恐惧、冲突等。🇺🇳投射很显然,母亲把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都射射到他人身上了。比如母亲认为父爱的亲戚是白眼狼的时候,母亲当初帮助别人是有有所涂的,希望别人感恩涕零,希望得到回报的。当得不到回报的时候,她将不开心的心情投射在他人身上,抱怨他人不懂得感恩戴德。也就是妈妈认为他人应该按照自己样子去做,否则就是不对的。2️⃣、性格原因妈妈其实是非常计较个人得失,敏感和力求完美的人。猜妈妈是指责型抑郁型人格的人。🇺🇳指责型人格的人指责型的人则常常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是他们的口头语。究其内在经历,指责型的人通常孤单失败,但他们宁愿与别人隔绝保持权威。所以,母亲只关注别人的问题,忽视别人的好的地方,经常吐槽别人问题。🇺🇳忧郁型人格的人 忧郁型人格的人具备: 特点:深思熟虑、高度敏感、理想主义、追求真善美; 优点:细腻敏锐、忠诚可靠、富有天分、深刻透彻; 缺点:钻牛角尖、犹疑不决、自我中心、悲观被动。 妈妈敏感、追求完美,是理想主义者。她认为全天下的人都应该与她一样,所以,钻牛角尖,容不得不一样的人与事,会会与他人计较吐槽。3️⃣、原生家庭环境影响🇺🇳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这个家庭的气氛,生活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生活环境影响母亲之所以看不惯他人、喜欢计较得失,与她成长的环境有关。如果题主观察一下她的原生家庭情况,会发现她的家人里也有爱抱怨,爱计较的人。也就是生活中有这个样亲人,使她不知不觉间仿效,才是导致母亲爱吐槽的原因。三、怎么办1️⃣、心理需求🇺🇳心理需求心理需求是指人们内心的渴望和追求,主要包括基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满足需求妈妈习惯吐槽有家庭生活环境的原因,性格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妈妈一直有心理需求,希望被看到、被尊重、被关注的愿望没有得到。我们尝试赞美妈妈的优良品德,让她感到自己的价值感、自豪感,她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心理能量提升,吐槽就会减少。2️⃣、同理心🇺🇳同理心同理心是指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情感,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理他人题主的感知力很强,做到同理心他人,换位思考、情绪自控、倾听妈妈和他人的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是没有问题的。当我们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能够理解的感受和体会他人情绪及想法,我们就不会被他人的情绪带跑。3️⃣、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指一个人察觉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并识别他人的情绪,依据某个目标来调控自己与他人的情绪的能力和技巧。做好情绪管理是你处理好家庭关系、亲密关系、人际关系都非常重要的一课。🇺🇳情绪管理方法🌼察觉情绪这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当有情绪时,察觉情绪是什么情绪,比如焦虑、愤怒、忧伤......等。🌼接纳情绪健康情绪是表现出的情绪应该与事情本身所一致。当你的情绪体验符合客观事件时,第一时间暗示自己:我现在的情绪是正常的,这就是接纳情绪。这样暗示,情绪张力就会下降,内心自然恢复平静。🌼表达情绪情绪表达,表达的是自己的情绪,主语是“我”常常使用“我.......,我的感受......”。🌼陶冶情绪情绪管理也需要培养和练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练习。 1)有规律地生活,情绪也会稳定; 2)培养业余爱好,让积极的情绪带动你,爱自己、爱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 3)关心和照顾他人,让爱住在心里,助人是最大的快乐,助人自助; 4)接触大自然,吸取天地精华,内心开阔,情绪也会舒缓,稳定; 5)结交执行朋友,和情绪稳定的人在一起,减少情绪的干扰和波动。 情绪的好坏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关,所以,学习做情绪管理,看到自己情绪来源、识别它、接纳它、表达情绪,我们的思绪就会及时从当时的情绪状态跳出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不会被他人的状态打搅。题主,我们看到妈妈的心理需求,满足她、同理她,她被看到、被尊重,体验到自己有价值、自豪感,她的负面情绪降低,抱怨减少,加上我们会情绪管理,那些负面情绪就会离开我们,心情也会变得开朗、舒心、明快。最后,祝题主愉快!
存不存在只由一个因素作用产生的事件?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这个世界是复杂的,是缤纷多彩的,任何一个人,一件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的,而一个事件的产生,往往都是多因素的,我认为,基本不存在只由一个因素产生的事件。以下,是我想到的:从人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如何成长和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和影响的。一个人的人格由气质类型和性格两部分组成,气质类型是天生的,很难改变,所以有句话叫做“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性格则是由后天的教育和成长经历塑造而成,性格又包括我们的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品质等。所以,你看,其实人就是很复杂的,但是也可以进行简单的区分,哪些是自己能够改变的,哪些是自己不能改变的。我曾经因为自己是内向的性格而常常否定和攻击自己,后来才明白,内向性格就是我的气质类型,我是属于偏粘液质的气质,这是很难去改变的,当我开始接纳自己的气质类型,享受做一个做事情慢条斯理的人,我的内心开始变得更加快乐。而对于性格的部分,对于我们的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品质,都是可以通过后天自己的提升,以及通过与不同的环境的互动进行培养的。记得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需要经常在大太阳底下插秧、割稻子,也正是这样一段成长经历,这样的生活环境,让我成为了一个能够吃苦耐劳的人。所以,人都是在发展中的,也是有无限潜能的,但要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我们需要去行动,需要去和世界和环境互动,因为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很多基因只有在合适的环境中才能够表达出来,如果只是停留在想象的层面,一个人也是很难成长和发展的。因此,一个人之所以会成为现在的这样的一个存在,不可能只是由一个因素作用产生的,而且,影响每个人的因素真的非常非常多,而且,依然还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所以,我们不需要给自己设限,可以充分地去发展自己的潜能,活出自己的精彩。2.对于事件,我们需要看到自己的局限性,把控好自己能够把控的因素就好,对于自己控制不了的因素需要接纳,而不是纠结,甚至因此而否定自己,这样内心就会比较和谐。那么,对于事件也是一样,任何事情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看到自己的局限性,如果那件事情是你想要完成的,就看看你能把控的因素有哪些,而哪些又是你控制不了的,我们需要做得就是去做好自己能够做的部分,自己掌控不了的部分其实我们去纠结,去担心和焦虑也没有什么用。我曾经会因为很多事情而纠结、焦虑,会认为事情没有顺利地进行都是自己的原因,后来,当我学会去区分,哪些是自己能够控制的,哪些是自己不能够控制的,就轻松了许多,对于自己不能够控制的因素,比如天气、突发事件、别人的想法和行为……学会接纳,告诉自己控制不不了这部分也不是自己的错,因为其他人也控制不了,这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我们能够做的其实很有限,我们需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允许自己不是“全能”的存在,反而能够放下很多不必要的纠结,集中更多的精力去创造更多。虽然影响一个人和影响一个事件的因素有很多,但当我们把精力集中在“做自己能够做的”部分,我们就不会压力太大,也能够更大地发挥我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影响力。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无力感,想放低要求,不想那么累,又做不到,怎么办?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很赞同您说的,跟着自己的心来,自己想的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的,那么,我们理想的状态是怎样的呢?感受到您最近好累,我想,您的理想状态并不是那种一直焦虑,没有松弛感的生活,而是一种可以自洽的状态,是吧?你说,想放下好多,想多留点时间给自己,可是看到儿子自制力不够强的时候,就陪着他一起学习英语,这样忙下来感觉累,放下却又舍不得,所以,很矛盾。同为小学生的妈妈,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真的很不容易,抱抱你,希望你可以感受到一些些温暖和支持。从心理学的角度,我的建议是:足够好的妈妈,其实不是100分的妈妈,而是60分的妈妈。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如果没有足够好的妈妈,婴儿是不可能从快乐原则迈向现实原则的,而足够好的妈妈并不是完美的妈妈,不是100分的妈妈,而是60分的妈妈。孩子出生之后,是一种全能自恋的状态,作为妈妈,在孩子出生的前两三年需要给到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满足他的安全感,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就需要学会逐渐放手,帮助孩子走出这种“自我中心”,帮助他学会逐渐走向独立,而这就需要给到孩子空间去成长,让他为他自己的事情逐渐负起责任。岳晓东老师说,现在我们很多家长的养育都是过度养育,而不是适度养育,不仅孩子累,家长也累,但这样其实并不一定能够真正让孩子人格独立,成长得更好,反而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孩子的学习是孩子的事情,他需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和他一起协商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目标,但这个学习的过程,需要他自己去完成,我们只需要做到鼓励、相信和支持就好。这样,孩子就有了成长的空间,我们也不会那么累,在他学习的时候你可以去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放松一下,等孩子完成之后,给到他积极的反馈,肯定他自己的努力,也会让他更有成就感。2.可以去探索一下自己焦虑的来源是什么,调整自己生活的节奏,好好照顾自己,学会自我关怀,妈妈的情绪稳定其实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最好的支持。从我自己的经历以及我所了解到的身边的很多家长的心态,我们的焦虑看似来自于孩子的表现和学习,实际上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自我价值不够稳定,而且我们把我们的自我价值和孩子的自我价值绑定在了一起,并且,把孩子的自我价值直接和孩子的学习成绩绑定在了一起。这样,当孩子的学习有波动,我们自己的自我价值就会受到冲击,我们就会觉得是自己不够好,但其实,这是需要去区分开来的。首先,学习成绩不是评价一个孩子的唯一标准,也就是不能只作为孩子自我价值的唯一来源,那么,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会受到强烈的否定。心理学里面有一个多元智能理论,说的是其实每个人的智能优势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是擅长学习书本知识的,但有的孩子擅长的绘画,有的是音乐,有的是体育,而有的是科学探索……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结合孩子的个性特质,去引导他成为他自己,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学好基础知识,然后鼓励他去发挥他的优势,成为他自己想成为的人。其实,我们和孩子是不同的个体,我们的自我价值不需要绑定在孩子的自我价值上,也就是说,不能因为孩子某些方面表现不好而否定我们自己的自我价值。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内在的稳定的自我评价体系,我们非常确定自己是怎样的存在,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能够放下的又是什么,当你对自己足够确定,就不会那么容易因为外界的评价而产生自我怀疑,引发内心的焦虑了。在我的工作中,见过很多妈妈,往往情绪稳定的妈妈,孩子都能更安心地去学习,往往在学校的表现都很不错,而当妈妈的情绪不稳定,甚至经常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就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孩子的表现往往也不是很好,因为他们总会纠结和担心妈妈是否是爱自己的,妈妈有情绪是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很重要,而要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我们就需要学会自我关怀,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平衡好自己的工作和休息,累的时候能够让自己好好睡一觉,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放松身心,才能让生活和工作保持平衡,其实好的放松和休息,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工作以及照顾家庭和孩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你说呢?如果实在觉得特别焦虑,也可以采用一些呼吸放松的方法,帮助自己调试一下,比如,吸气4秒,呼气6秒,连续5分钟,我们就可以渐渐放松下来。推荐你看《看见孩子》《关键陪伴》和《自我关怀的力量》。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无能又害怕被指责,该怎么逃离这个循环。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一起来聊聊你的话题。先来说说信念,我们都知道自我暗示是一种很强大的信念,自我肯定能给人激励,而自我否定则给人打击。通常来说自我否定的核心信念有四个,分别是:1.我是没用的;2.我是不可爱的;3.我是有罪的;4.世界是危险的。基本上都陷入了“我”的世界中。否定核心理念可能来源于代际传承,也就是家族继承的暗黑传家宝;也可能来源于创伤打击,也就是个人的挫折经验,犹如一张张标签强加于我们,这些标签有些是身份象征,有些是能力评估,有些是行为特征,有些则是心理感受…就如题主所写,考研失败,没有工作经验,年龄又大又没本事的自己,害怕的恨不得明天就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可以尝试对一些标签进行仔细审视,联结身体的情绪变化,观察它们之间的配重和平衡,你会觉知到一些反应可能在一瞬间产生,心理学上称之为“自动思维”或“杂念”。当我想到“考研”,脑中闪现的是什么画面?回荡的是什么声音?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当我想到“工作”,脑中闪现的是什么画面?回荡的是什么声音?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当我想到“年龄”,脑中闪现的是什么画面?回荡的是什么声音?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或许我们还能问问自己,在这些场景中,自己有何回应?如果时光重来,自己会怎么做?我们可以尝试和情绪和解,当负面情绪和不好杂念困扰时,试着对自己默念咒语“那又怎样”,你会发现,其实真的没什么!我们总是不愿看到自己的好,只喜欢盯着自己的不好,总是不愿看到自己做到的,而喜欢揪住自己没做到的。似乎做好了是运气不错,侥幸,而做不好却是自己无能,不够好。所有的事情人类都会想要寻找原因,而“我不好”这个原因它可以是一个万能的原因,你不管用它来解释什么,它都是可行的,不过它却又是一个没有用的原因。因为它只是给我们自己一个理由,但没用任何促进作用,而且“我不好”这个原因,还会让我们陷入一个死循环“我是不好的,我学习不好,科研课题也做不好等等”,然后就真的让自己畏手畏脚,不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而导致自己更加不开心,再而确定自己是不好的。我们可以回想自己的童年,当你初次蹒跚学步或夹筷吃菜时,因为妈妈的担忧焦虑和害怕糟糕的后果,无数次的被妈妈中断和阻止?长此以往,我们对未知的事情会有自我判断,那就是“我做不好”,这时我们的自我效能感渐渐出现问题,以致成年后变得内心脆弱,就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感受,这是基于自我评价较低,或者说我们内在力量不够强大,从而会责备自己的不足或缺点。或许现在的我有100个不好,但我也有101个好,去找出自己的优点,找着找着你会发现自己能创造出更多的好。允许自己有个笨拙的开始,试着尝试做一些自己逃避的事情,每达成一小步就给自己一点小奖励,让行动和开心结合,形成正强化,实现一次突破就能打破一个循环。我们也可尝试寻找资源,我们习惯带着问题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其实找资源要比找问题难得多。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多问问自己,我还有哪些人可以寻求帮助?我还有哪些事可以选择?我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利用?我们还可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我们也要给自己赋能,任何改变都是从自身开始,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丰盈自己的内在知识,建立自己的评估系统,当你的内核强大稳定,你会越来越自信。
37岁单身,为什么回家会让我感觉心慌,不真实?
题主好我是Kelly水【37岁单身,为什么回家会让我感觉心慌,不真实?】首先很为你感到开心,有互相理解和关爱的亲人,同时你也自己有很好的觉察,最近几年回家🈶心慌的感觉。【关于自我接纳】你提到自己37岁的单身狗一枚,会有哪些感觉吗?我们可以假设,如果自己不在意自己单身,为什么要提醒自己是37岁的单身狗呢?最近几年大家的恋爱观,婚姻观其实都很多元,以前大家对结婚都认为很重要,现在丁克或者选择晚婚晚育,其实越来越普遍。我们在大城市也许压力小,回到自己的老家,也许以前没有感觉,自己近几年发现每次回家都有一种心慌的感觉,可以觉察一下,是不是自己也有一些担心和顾虑?会觉得像有什么事要发生的压抑感,也或许一部分来自外界的压力,担心自己会影响父母吗?有些家庭很和谐,也许都因为素养极好,父母内心深处有没有担心和焦虑?我有一个朋友不想结婚,或者不喜欢将就,会很坦诚告诉父母自己的规划,一个人的生活很充实,有自己的工作也有自己的爱好,父母看到他把自己照顾很好,并且状态也很好,所以对他的选择也没有太大的担心。最重要的是他很接纳自己,他人问起为什么没有合适的人,他会说很享受自己的单身时光。我们每个人其实不可否认在各种角色里,都会对自己有些压力。你也可以觉察一下,自己对自己单身接纳吗?有没有其他的想法?或者担心父母,但是没有做深入沟通?不确定你离开家,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有没🈶类似的感觉?【关于自我探索】我们不同的年龄,思想其实也会改变,有些人很爱家人,内心深处的爱压抑的很深。我举个自己的例子,我每次看到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虽然目前身体健康,但是想着年轻的他们有活力,现在随着年龄增长,一切都在变化。虽然我们回家感觉自己还是孩子,确实也会有感觉眼前的一切很不真实,最主要的是也许自己也有一些焦虑感。如果父母比较容易沟通,也可以提前聊聊父母的想法,你们这个家庭未来二年或者三年的计划是什么呢?父母🈶没有哪些愿望是可以去自我实现的?自己内心深处有没有对父母有“愧疚感”或者自责呢?有些人结婚也许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有些人是为了自己的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可以表达自己对父母没有催婚的感谢,让你没有压力。也可以和父母一起享受目前核心家庭的乐趣,做一些调整,趁着父母身体康健,一家人去做一些你们想做的事,把一些美好的时光留在心里。我只有觉察自己很爱他们,背后的顾虑,有没有对父母年老的担忧,才可以真正找到原因。自我成长,探索,也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我们了解自己可以寻求咨询师聊聊,在专业的引导下探索自己的情绪,不安,成长后的我们也可以应对各种情况。包括接纳自己,接纳父母的年老等等。推荐书籍《人间值得》《自我关怀的力量》
第五次买错了酱油,家人都很理解我,但我还是觉得闹心
你好啊,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从你的问题描述来看,买酱油这件事,你买错了5次,家人都很能理解你。但你不理解自己了,你觉得很闹心,很迷茫,琢磨了五六种想法,哦,其实你已经写了8种了。我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可能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同一件事犯错误,你想要的并不是家人的理解,正是因为他们对你犯错的行为,没说什么,表示理解,才让你闹心。你想要的大概不是理解,而是他们对你的指责抱怨等。你可能觉得这是在扯淡。你先想一想,什么样的多次犯错误,我们都会表示宽容?大概就是不关心的人,无关紧要的人,被忽视的人。比如,邻居的孩子犯错了,我们不会说什么,哪怕有人违法犯罪进监狱了,我们最多八卦几句,也不会多说什么。还有一个更不好的例子,后爸后妈对继子女的态度,因为各种原因,可能就是,做错了事情,也不会太过批评,甚至根本不管。孩子看上去不受约束,但其实是不被关注。最近还有个例子,马斯克,全球首富,大儿子变性了,直接搞的马斯克暴走,在采访中说他的大儿子死了,被所谓的觉醒病毒杀死了。马斯克这个人虽然之前也喷各种看不惯的,但没有喷同性恋,没有喷LGBT群体,但他自己亲手带大的儿子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变性了。马斯克肯定忍不了,开始喷,大手笔的支持特朗普,因为特朗普认为性别只有男和女,没有那么多。你看,其他那么多人变性,都跟马斯克没关系,他不关注,不关心。但他儿子变性了,跟他自己有直接关系,他就生气了,暴走了。就你的描述,不知道你的年龄,你能多次自己去买酱油,还能来这里题提问,并且给出悬赏,你的年龄不会太小,不知道你们家的家庭情况,你跟父母的关系等,但似乎对你的态度有些放任。虽然现在倡导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包容,共情,但别忘了,父母对子女还有一个重要的义务,就是引导,孩子小,很多事情不懂,家长要引导孩子,要教育孩子,纠正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让孩子将来能适应社会,能照顾好自己。这个跟理解孩子是不冲突的。就拿我家孩子来说吧,他11岁,做错事情了,第一次自然是理解,毕竟没做过,也考虑不了那么多,然后我会告诉她应该怎么做,不要犯同样的错误。第二次也能表示理解,但如果后面还是同样的事情做错了,那自然是要挨骂的。因为让他做的事情也是她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一直出错,就是她自己的问题了。在家里她可以一直犯错,但到学校呢,以后工作了呢,很多习惯养成了,以后可能很难改,所以犯错可以,但不能一直犯错。但如果是其他人,比如,邻居家的孩子,我连吱声都不会吱声,因为那跟我没关系。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核心是,你大概是想通过犯错来吸引家人对你的注意力,哪怕是骂你指责你,都比现在啥也不说更能表达对你的关注。就像两个经常吵架的夫妻,虽然吵,但情感浓度更高,更不容易离婚。相反,那些从来不吵架的夫妻,可能情感浓度更低,也更容易离婚。就你的描述来看,我认为,你大概在家庭中觉得自己被忽视了,家人都不关注你,他们的关注点都不在你身上,所以你需要通过犯错来引起他们的注意。毕竟,很多人都认为,犯错了,是要被批评的,甚至是要挨打的。批评你,打你,至少都表示他们看见你了,你被看见了。但现在你犯错了,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都没有吸引他们对你的注意。你肯定很失落,原来自己就这么不被看见,不值得被注意。不知道你家的具体情况,这些只是猜测,也许家人只是忙,或者习惯了这种交流方式,或者是真的觉得这些错误不值一提等。你给的信息比较少,建议你去跟心理咨询师聊一聊。找到你难受,闹心背后的诉求,然后再来说,要如何去改变。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离婚两年有余,很迷茫,被渣是我的命运吗?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我们一起来聊聊你的话题。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和感受如花似雾,千变万化,回首时分却如黄粱一梦。就如题主所写,离婚两年多,很迷茫,想摆脱被渣的命运,又觉得务实索然无味。当我们从一段亲密关系中脱离出来,一定会体验到由于情感分离引发的焦虑、痛苦和不适感。有些人由于内心接受分离,或者虽不情愿却是自己选择,经过短暂的不开心后便能走出乌云。但是对于有情感依赖的我们,,任何亲密关系的分离都是一件难事,犹如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卷走了愉悦和满足,也碾碎了自我和自尊,除非有另一份情感尽快替补。就如题主所写,我贪图渣男的温存和激情,又想要安全感。心理学上认为,有情感依赖的女人,潜意识里面就像一个永远也吃不饱的婴儿,离开母亲就会饿死。他们在社会层面可以发展得很好,人际关系圆融,但在爱情方面却容易陷入纠缠。我们可以回想童年,和母亲的关系中是否体验到一些矛盾的情景,被爱的同时也感受到被伤害?比如当你想和母亲靠近,建立一种关系或者提出一个想法和需求时,母亲的回应是积极的,鼓励的?还是严肃的,拒绝的?当孩子经常收到负面回应,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被忽略感,这种体验让我们慢慢地放弃了自己在情感方面的成长需要,把母亲的要求内化成自己的需要,以绝对服从来与母亲结成一种紧密关系。但是无论孩子和母亲保持怎样的联结,她仍旧整天生活在被忽视、被抛弃的焦虑中。童年的这些经历被潜藏在深层意识里,随着我们的成长而印记在内心,当我们走入一段亲密关系时,那些印痕会被活化,让我们感受到爱情快乐的同时,也带来极度的苦恼。可能会夸大情感中的一些问题,发生一点小事就觉得风声鹤唳,从而对于情爱中的不协调非常敏感,就如题主所写,前夫给我极致的情感体验也带给我不满足和极大的不安全感。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回首上一段婚姻,自己是如何看?我们也可问问自己,我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为此我能做些什么?我们可以试着记录自己此刻的感受是什么?你的书写只面对自己,所以尽管大胆坦诚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既能帮助我们了解情绪的产生和影响,也能帮助我们明确自己的需求,去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会区分出什么是我想要的?什么是别人想要我要的?去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更明白自己需要去拒绝什么,而这样的想法和拒绝才会让你进入真实的状态。而正如温尼科特说过,当一个人的真实开始呈现的时候,治愈就发生了。所以我们要去认识自己,面对真实的自己。我们还可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我们也要肯定自己,给自己赋能,两年的时间虽然在身体上接受了离婚的现实,但内心和情感或许依旧生活在那段关系里。所以需要我们在内心也有个离婚仪式,和过去说再见。让自己在分离中快速成长,学习在内心寻找幸福和快乐。
怎么才能够把在壹心理平台上的坚持用到学习生活上呢?
玥玥好呀,看到你这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了,也感受到你的钻研精神,这真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呢~是啊,既然我们能够在壹心理坚持这么久,就说明我们并不是一个不能坚持的人,那说明我们还是具备坚持精神的,如果能够将这种坚持的品质转移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上,那一定可以帮助自己在学习或爱好上积累更多的经验和能力,真的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尝试的事情。说实话,我还真的就和你一样有过这样的探索和尝试,后来我成功了,我将在平台的坚持转移到了我的学习和工作上,迁移到了生活中,以及运动方面,你也知道我在平台上的坚持数据,实际上,在生活中和运动方面我还有其他的坚持数据,而且,我的这些坚持都没有让我觉得压力很大哦,而是就像你说的,似乎有一种内驱力,驱使自己可以每天做到这些坚持,而这些坚持也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包括健康习惯的养成,认知的提升等等。既然我们能够在咱们壹心理平台坚持,有动力坚持,那么,一定是因为这里的事情让我们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感兴趣的时候,就会想要去探索,去体验。所以,因为我们对心理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有内在的好奇心和动力想要去学习,比如每天看看日签上的金句,就会让我们领悟到智慧;每天在这里学习29分钟,可以看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听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不知不觉就完成了学习,并且还觉得很有趣。我想,这是第一个因素,我们感兴趣。所以,当你想在学习上或者爱好上去坚持,也要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点,怀着好奇的心情去学习,去体验自己的爱好,比如,今天要学习一个新的语文的内容,那就好奇一下,今天会听到什么自己没听过的故事,又会学到哪些自己还不会的字词等等。另外,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在平台完成这些小任务,不管是日签打卡,还是回答问题,还是阅读文章,包括动态互动等等都会有非常及时的反馈,而且,还可以不断地累积自己的成就,壹心理可以看见我们的每一点点进步和成长,并且以具体数据的形式反馈给我们,这就会让我们很有成就感。或许,这就是第二个因素和第三个因素,有及时反馈且有成就感。那么,这个其实也是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学习上的,平常学习的时候往往是没有及时反馈的,但是我们可以运用这个原理给到自己一些及时反馈,你可以把自己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很小很小的小块,比如,背5个单词,背诵一小段语文段落,听15分钟的课程等等,给自己准备一个表格,每天完成一个小块任务就给自己加10个积分,通过这样的操作你会发现,其实你每天可以积累很多积分,这就会让你非常直观地看到自己付出的努力,给到自己肯定,获得在学习上满满的成就感。还可以给到自己一些大的奖励激励自己行动,就像我们在答疑馆连续答题七天会有一个大的奖励,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积分累积到多少分之后,给到自己一个现实的奖励,比如买一杯自己爱喝的奶茶等,这样就会让你更想去坚持,也更有动力去坚持。此外,我们在平台的坚持会被看见,这也是有助于我们去坚持的。所以,如果可以的话,你可以把你的计划展示给你觉得合适的人,让他们看见你的努力和坚持,最好是那种能够给到你积极回应的人,同时也不要忘了,自己也要看见自己哦,当我们的努力和坚持被看见,我们当然会更愿意去坚持啦~暂时想到这么多,祝好!
所有关系都让我觉得很累,感觉所有感情都是假的
题主,您好,从您的描述中能体会到所有关系都让您觉得很累、很疲倦,有种无力感,您想爱自己却又感觉自己不够优秀,为此而苦恼。首先,我们所有关系的基础,都来自于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我们现在所处的关系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在小孩与原生家庭的冲突。父母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开始,他们是我们存在的原因,通过他们的存在,我们与人类生命的起源紧紧相连,这是一个深刻的联结。我们必须找回回归这个源头的道路,回归我们与父母的关系,这样我们才能疗愈这种深刻的联结。您说“感觉父母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爱我,我们的关系都是表面关系,利益关系,遇到什么事都不想说和他们说了。”从您的描述可以看出,您感觉父母并不能理解到您内心的感受,您觉得他们不够爱您,所以您感到失望,所以延伸到与姐姐的关系,与男朋友的关系,与其他朋友的关系,这部分可以通过心理咨询,重新理解您与原生家庭父母的关系,建立起内心的安全感。其次,当您无法从关系中获得爱和支持,您可以通过自我肯定,自我关怀,自我接纳带来安全感。而您“偏偏不爱自己,讨厌自己不够优秀,不够强大,真的做不到爱自己。”心理研究表明,有近70%的人会因为“自我否定”陷入“自废”的状态。面对这个困扰可以尝试从下面5点来逐渐建立自我肯定。(1)学会接纳自己的全部,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要苛求自己做到事事成功和优秀。(2)可以通过一定程度地满足自我需求,提高自我价值感。(3)关心自己的感受,觉察自己的需求。(4)坦然面对曾经的过错,能够原谅自己。(5)自我肯定,不会轻易因为外界的评价而动摇。我是壹心理咨询师王黎,希望以上观点能够帮助到您,期待您的继续交流,世界和我爱着您!
白天工作忙,晚上要陪孩子学习,老是放不下,心累
题主,你好。看到你的提问:白天工作忙,晚上不放心孩子的作业,还要去辅导孩子作业,的确让人很疲惫,也特别心累。劳累了一天,希望回家可以休息缓冲缓冲,却因为自己是“父母”的角色,所以,又去承担这份陪读孩子的任务,的确很辛苦,所以,自己是特别不容易的,抱抱自己。通过你简短的描述,看到你白天工作忙碌的身影,处理职场上的工作,还有职场上的人际关系,以及突发情况等等,随时让自己精神处于紧绷状态,好不容易到下班时间,回家放松放松,可担心顾虑孩子的英语作业,去陪伴孩子完成他的英语作业,让自己一整天下来,都是处于忙碌中,肯定是特别累了。关于孩子作业问题,觉得孩子小,自律能力稍微差点,这个时候,作为父母,需要多去陪伴,所以,在自己不忙的时候,还是会抽出时间去陪伴着孩子,但当我们比较疲惫时,焦虑时,或许在孩子旁边陪伴他,无形中把自己的焦虑,疲惫传递给孩子,让自己或许也会焦虑。所以,关于辅导孩子作业,孩子上小学六年级,面临小升初,地区也是一个重要时刻,如果可以的情况,可以试着和孩子先沟通,关于作业这块,我们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比如几点到几点,是写作业时间,让孩子先独立完成,时间到了,自己再去检查,和他一起发现错误,更正错误。帮助孩子培养他的自立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同时,孩子需要什么支持,及时提供帮助,让孩子在这种轻松氛围中有质有量去完成作业,这样,自己也可以去忙自己的事或者也可以在旁边默默地陪伴,看着自己喜欢看的书,让自己内心慢慢地平静下来。既有陪伴,也有各自忙碌,家庭氛围也慢慢好起来。同时,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比如在家庭中,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作为父母,我们除过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同时,多去关心他,多去了解他的内心世界,让自己觉得自己身后有人支持,当孩子内心觉得自己被爱,被滋养,他的内心是安全的,然后,再和孩子去谈他的目标,他想去哪个中学上学,然后需要自己做什么,利用目标倒推他现在要做什么,并且列表格打卡完成,以周为单位,可以进行适当奖励,让孩子觉得学习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从而自主完成学习,及时和孩子沟通,他需要什么支持和帮助,及时提供。再其次,关于原生家庭,父亲身体不好,自己可能没有更多精力去亲自照顾,可以每天或者隔一天,给父亲打打电话,或者利用周末的时间,去看看他,家里如果有其他的姊妹,让他们可以多照顾,自己可以适当给一部分经济支持,让姊妹们心理也会舒服点,平衡一些,平时没事可以多和父亲电话微信联系,陪他多说说话,这个时候,需要家人的支持。最后,关于自己,自己很累很疲惫,偶尔也可以偷偷懒,周末可以抽出半天时间,是属于自己的时间,这个时间段,允许自己做一切事情,哪怕发发呆,哪怕静静坐着,哪怕出去走走,哪怕和好朋友去约会,放空自己内心,找自己的搭子,去聊聊天,都是一种情绪的释放。就像我自己现在也是一名“妈妈”的角色,有时看宝宝的确很累,加上再有其他的事发生,让人内心很烦躁,我就会找自己闺蜜,逛逛街,聊聊天,或者自己写情绪日记,让自己暂时抽离这样的忙碌状态给自己放一个假。所以,允许自己给自己放一个假,放假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祝越来越好!
心情长期不好,有时会失眠,心脏突然加速,情绪不稳定
宝贝看你的情况似乎有很多情绪上的不稳定,而且刚好你现在正处在青春期的阶段。不管是激素发育还是脑部的发育都会影响你的情绪的。这种情绪的变化和波动,在这个年龄段是十分正常的。一:为什么会这样?1,身体方面在青春期(13-18岁)期间,你大脑的功能和结构在快速的发育,尤其是负责产生情绪的杏仁核在飞速成长,所以你体验到的情绪的强度会变得比以往更高,而刚好管理控制情绪的前额叶的发育还不成熟,要到成年早期才会发育成熟,大概在20-25岁之间。所以你现在会体验到很多强烈的情绪但又不能很好的控制。所以这阶段对你而言会总是处在情绪的起起伏伏之间,任何事情都让你伤心落泪或者暴跳如雷,这是十分正常的。除开脑部功能的发育还会有身体激素的水平剧烈的变化,也会让你的情绪波动起伏大。2,心理方面青春期是个体自我认同(我是谁)和独立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可能在这个阶段你会开始想要独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想要成为自己。想要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是会开始有很多困惑和自我怀疑。会想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你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现在所在的学校的学业的压力,也会让你去思考这样学习又是为了什么,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也会时时牵动着你,你会期待自己在团体中被接纳,获得同学们的尊重和认可。等等,这些因素也会影响你的情绪。二:如何应对这些情绪波动呢?1,允许自己崩溃在这个阶段,你的情绪可能不受控制,可能会出现崩溃的情况,这是很正常的,不要自我评判。可以找咨询师,倾听师一起聊一聊,帮助你来理解自己的情绪,从而能更体谅自己。当情绪来临时,你可以先感受自己的身体,是哪个地方感觉到不舒服,用自己的手去摸摸它,和它呆在一起,如果想哭就好好哭一下,如果很生气,可以大声吼出来,然后等情绪消退一些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尽可能的用你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然后在问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个情绪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可以这样一点点的去了解自己情绪背后的故事,也许你能发现不一样的自己。2,积极沟通和表达当你感觉到情绪很低落,想哭的时候,可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朋友、或者老师聊一聊。跟他们倾诉你的烦恼和痛苦,当你能敞开心扉去分享你遇到的挫折经历和内心挣扎时,我想其他人也会更了解你也更可能帮助到你,你也会得到理解和支持。也可以通过写日的方式来帮助自己表达情绪,每天记录自己心情的变化,以及对生活对学习对各种事件的反思,也能帮助自己更好的了解自己,并且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还可以看书,听音乐,运动,很多心理学的书中都有很多调节情绪的方法的,还有音乐也是很好的舒缓情绪的方式。运动也是很好的舒缓情绪的方式,而且运动还能强身健体,释放压力。综上所诉,你情绪的波动变化在这个年龄段是十分正常的,可以适当的允许自己有很多情绪,也可以通过上诉的一些方法来帮助自己管理情绪。我是倾听师胡呈贾,如果你关于情绪方面还想多聊聊的话,可以拨打我的热线,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祝好~
大一和男朋友认识,现已毕业,要不要和男朋友回老家?
你面临的这个决定确实很复杂,包含了情感、未来规划以及个人价值观等方面。首先,我想说的是,这种困境和不确定性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方面的人生转折点上。你和男朋友的关系已经持续多年,双方难以想象没有对方的生活。你对老家的不喜欢和对未来的不安,体现了你对个人成长和独立生活的追求。你的担忧正是因为你理解他面临的家庭压力和责任,但同时又不想为了他而放弃自己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理一理:1. 你和他之间存在明显的价值观差异。你希望在更发达的城市中发展,而他则倾向于安逸、稳定的生活。此时,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你是更看重事业发展、个人成长,还是对情感关系的维护?2. 考虑一下,老家可能会对你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在未来的三四十年中,是否会改变自己的选择?你的直觉告诉你,回去可能会限制你的发展,这种直觉非常重要。3. 你提到他在工作上遇到困难,这让他在情感和生活上感到无力。可以试着跟他沟通,表达你对他陷入困境的理解,同时鼓励他寻找更多的工作机会,甚至一起探索二线城市的其他可能性,而不是简单地回老家。4. 制定一个短期的职业目标,尝试在二线城市寻找工作机会,给各自的时间去探索各自的可能性。总之,在关系中,既要珍视情感,又要理性看待自己的未来,保持对个人成长的追求。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你更清晰地看待当前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无论最终选择什么,最重要的是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尊重自己的感受和价值观。我是周立珍,以上希望可以帮到你。
母亲体弱多病,没有工作还高消费,作为儿子,该怎么办
你好。母亲体弱多病,没有工作还高消费。作为儿子,你很焦虑。我猜测,你这么焦虑,是因为你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中,你的安全感不足够。你小时候,你的母亲便是体弱多病的,不能工作创造经济价值。你可能听到过她的哀怨叹息。父亲的工作是辛苦的,你看到他一个人赚钱养家的不容易,你感受到父亲承受的压力。父亲的“不容易”,母亲的“无能”,对你而言,意味着支持力量的不足。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你的安全感就会匮乏。所以,你会有对家庭命运的担心,对失去父亲这个唯一劳动力的恐惧,也有想要“拯救”父亲的念头。你承担了本不该一个孩子承担的压力,很不容易啊。为了改变父亲如此辛苦的局面,你觉得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母亲节制消费,不该花的就不花。可是母亲根本不听劝,你很不理解,对母亲有怨言。作为儿子,你该怎么办呢?给你以下建议:1, 理解你的母亲你的母亲一直是家庭主妇。家庭主妇是没有太大的交际圈子的。她最重要的圈子就是她娘家的那些亲人,也就是你眼中的亲戚。人情费上的你来我往,代表的是连接。你妈妈需要和她的亲人有情感上的连接。否则,她会活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没有存在感。她重视那些礼节,她需要在重要礼节对自己的亲人表达心意。如果她能够做到这些,这对她意味着,她虽然是家庭主妇,她虽然没有工作,但她是有话语权的,她是有经济支配权的,她并不像她“无能”的身体那样无能。其实,她要的就是被认可——“我”也可以。有一句话说的是,看到事实生愤怒,看到渴望生慈悲。如果你看到你母亲行为背后的渴望,你会怎么想呢?2,把父亲的事交还给父亲。从你的文字里,只看到一句关于你父亲的描述——“爸爸将家中收入交由她保管”。你父亲愿意将收入交给自己的妻子,可能出于爱,或者信任。至于不会理财,不懂节约,乱出人情费等,好像都是你的感觉。你父亲是怎么看待妻子的行为呢?他内心是怎么想的呢?他们有为消费发生过冲突矛盾吗?如果说你母亲的消费观真的有问题,超出你们家庭的承受能力,让你父亲不能接受,这也是他自己应该去和妻子沟通解决的事情。因为作为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他对你母亲如何花钱是有知情权和支配权的。而如果你父亲认同和接受你母亲花钱的方式。那你去介意母亲花钱无节制,其实是一种越界。你为什么要越过你父亲,去替他行使权力呢?把父亲的事还给他自己吧。2, 为自己创造安全感前面说到,你如此焦虑你母亲花钱这件事,其实是你内心的安全没有被满足。准确来说,是小时候的那个你的安全感不够。但其实,你已经长大了呀。你母亲年过半百,那你至少也成年了。其实你在物质上可以不再依赖父母。你还可以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价值。财富的积累,会增加你的安全感。物质富足是内心富足的前提。当你无论是物质,还是内心都富足了。你就不再焦虑父母是如何去消费的。心理学认为——谁制造焦虑,谁承接和化解焦虑。这句话送给你,祝好!
最近在刷手机,但考试快到了,没学习动力,怎么办?
你好,我是倾听师李慧,从你的描述中,虽然短短几行字,但我能感觉到你此刻的心里是非常焦虑的。正因为太焦虑了,内心非常的不安,你才会通过不断的刷手机,拖延来缓解焦虑。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焦虑的状态呢?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1.你对即将到来的考试有很高的期待。考试将近,你感受到了这种马上要检测学习成果的时间日益逼近,你害怕失败,害怕期待落空。总之无法承受失败的结果,你对考试期待越高,你越担心考试失败,你的焦虑情绪越重。2.你无法掌控目前的复习状况。可能你目前的复习遇到瓶颈期,感觉无法持续高效的复习和提升,让你感受到了强烈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让你对结果有了不好的预判,因此你想逃避这种感受,刷手机就是最好的逃避方式。3.关于拖延,可能与完美主义有关。也许你目前对复习有些很严格很完美的计划和要求,你希望严格执行。但当你一个环节做不到的时候,你就会全盘否定自己,为了不破坏这种完美的感受,你会推迟开始,就是拖延,这样就会保持这种完美的感受,很抱歉,你给出的信息比较有限,肯定没办法更多的了解你。怎么办呢?有些建议可以送给你,希望可以帮助到你。1.增加行动,减少想象时间。很多困难其实是我们想象出来,想象它可能会发生,从而让我们产生了焦虑的情绪。事实上,这个事情根本还没发生,什么样的结果都可能,我们只是在担忧,为还未发生的困难而担忧。2.制定轻松易完成的学习计划。到现在这个阶段了更多的刷题和查漏补缺了吧,所以这个阶段可以制定相对宽松的学习计划,中间安排一些休息的时间,可以刷手机视频,做到劳逸结合。切勿给自己制定太多学习任务,一旦完不成,对内心的打击非常大的,也会更焦虑。3.多和一起考试的同伴交流一下。通过跟同伴的焦虑,你可以发现这个阶段,大部分的人都会有些焦虑,而不止你一个人,这样可以减轻自己的焦虑。4.每天中午和晚上给自己留一点休息的时间。中午可以午休20分钟。晚上可以散散步,散散步,打打球之类。让身体有放松和宣泄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焦虑。5.可以给自己降低期待,对自己的评价多元化。除了考试这条路,还有没有别的路可以走呢?可以多思考一下。考试即使没考好也并不代表自己完全失败了,在从其他方面正面反馈下自己。仔细想想是不是自己还是有很多优点呢?6.可以和自己信耐的朋友或者家人倾诉下自己的焦虑和担忧,如果能够得到家人和朋友的理解也是可以极大的安慰到你。当然如果不太能从他们身上得到正向反馈和安慰也可以找倾听师倾诉。最后的最后推荐你可以试试冥想,每天抽半个小时,让自己沉浸在音乐中,允许有任何想法,念头,思绪出现,不去评判。如果有时间可以看看《焦虑的人》。希望我的建议可以对你有些帮助,我是倾听师李慧,欢迎来聊❤️❤️❤️❤️
儿子8岁,最近跟他之间有很大的矛盾,怎么办?
亲爱的题主你好,先给你一个抱抱,能深深地感受到你的委屈和无力,做女儿的时候感受不到妈妈的爱,做妈妈的时候又感受不到儿子的爱,一定很受伤吧?在你早年跟妈妈的互动里,妈妈完全不在意你的感受,只做她觉得方便、正确的事情,不仅不接受你的不同,还羞辱你,你感受不到妈妈的爱,对妈妈充满愤怒和嫌弃,觉得她又傻又笨还要各种干涉。你有些担心,你跟儿子的关系会重复妈妈跟你的关系。这是一个很棒的觉知,说明在这个关系里你感受到了一些熟悉的东西,有了这个觉察,你既能让自己代入儿子的感受,又能把自己代入妈妈的感受,也许你就会对他们都有更多理解,有了理解,你就有了疗愈自己的可能,也能更好地处理和孩子的关系。毫无疑问你很爱自己的儿子,你尽可能满足他的各种需求,做的事情都是为他好的,但是他却不领情,永远都不满意,难道他感受不到你对他的爱吗?爱是什么?爱是一种感觉,因为你做了什么给他人带来了正向的感觉,比如温暖,感动,幸福、开心等。也就是说,爱不只是做了对对方好的事情,还需要这件事情给对方带来好的感受。发现儿子的红领巾戴的歪歪扭扭,你想拉一下,这是为他好的行为,但是他极力反抗;他嘴角的牙膏没处理干净,想帮他擦了,这是为他好的行为,他很愤怒地挣脱开;中午回去让他睡觉,这是为他好的,他不同意但你强行让他睡了……你看到了吗?你做的这些事情都是为他好的,但是都没有带给他正向的感受,也就意味着,这都不是爱,是伤害。关系中,除了行为做什么,你用什么态度、传递的是什么情绪,也很重要,只做你觉得为对方好的事情,却没有传达好的感受,这很可能只是你借着爱的名义,发泄自己的情绪。一个人为什么会愤怒?很多时候是因为他受伤了。一个8岁的孩子,正处在又依恋父母,又逐渐开始建立自我意识的阶段,他想要按自己的意图行事,又不想承担后果,他渴望被看到被理解,讨厌被忽视被强迫。但是你从妈妈那里学到的,是做正确的事,红领巾应该戴端正、牙膏应该擦干净、中午应该睡觉,你也像你妈妈一样,不关心孩子的感受,不关心他怎么了、为什么这样,同时,你也通过自己对孩子的好,来弥补小时候的自己。看起来你为孩子做了很多,但是你并没有真的看到你的孩子,你不理解他,你对他的爱夹杂着大量你自己的需要,孩子捕捉到了,所以会排斥、受伤和愤怒。爱与不爱,很多时候是通过你的态度、语气、神情传递的,而不是你做了什么。如果你的态度是饱含深情的,孩子自然会感受到你的爱,如果你的态度饱含敌意、要求和嫌弃,孩子只会感觉到被伤害。每个妈妈都带着自己的课题,在跟孩子的互动中我们总是会伤害到孩子,这是常态。我相信,既有为他好的行为又给他带来正向感受的事情,在日常生活里你也是经常做到的,只是在情绪低、能量低、状态差的时候无法顾及孩子的感受,而不自觉陷入早年的模式。你是有能力,也经常做到爱孩子的,只是没有全部做到,只是还有进步的空间。比起爱孩子,更重要的是,学会爱自己。小时候爸爸妈妈不够爱你,没有用你想要的方式照顾你,你现在长大了,你可以照顾好自己,像照顾你儿子一样照顾自己,当你能够关照好自己,让自己保持轻松愉悦,就有了能量去好奇孩子、理解孩子、关爱孩子,就有了能力去爱孩子了。当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他对你的态度自然就会改变,你们的关系也就改变了。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世界和我爱着你🌹
33岁,刚刚离异,没有孩子,离婚后是否要搬出去住?
你好。我看到,在面对离婚后怎么办这件事上,你有2个很困惑的点:1,是否搬出去?2,是否告诉父母?你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因为你觉得,好像无论怎么选择,都是有问题的。这种无法做出正确决定的心情,是非常内耗的,难受的。说说我的看法:1, 离婚后是否要搬出去?如果离婚后还和前夫住在一起,你会谴责自己不道德。你内心有一个“超我”,它在说,“离婚后不能和前夫同住一个屋檐下,不能再有亲密行为,离婚后如果还和前夫保持亲密关系,那就是不道德的”。你的这种想法源于社会主流价值观,来源于你看到的别人的样子。我们周围大部分人,离婚后都是离开那个家庭,离开那个男人。更有甚者,老死不相往来。所以你也觉得,离婚后就应该变成彼此的普通人,陌生人,不再有任何关系。那这种离婚往往是由于夫妻感情完全破裂。而你和你前夫的情况不一样。从他离婚之后大哭,他说他还爱你,他不希望你搬出去,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来,你们之间还有感情,你们还想修复婚姻。那这种情况下的离婚,只是一个形式,表示你们没有婚姻这个约束,你们彼此自由。如果离婚后有亲密行为让你觉得羞耻,但你又不想搬出去住。那我建议,你可以重新定义你们的关系为男女朋友。离婚后,并不是要马上从婚姻的关系,退回到完全没有关系的位置。而是可以从夫妻到男女朋友。如果你们现在是男女朋友,你是否可以接受不搬出去呢?2, 离婚后要不要告诉父母?看到你说,离婚这件事如果不告诉父母,你觉得这是对他们的欺骗。我感受到你非常忠诚于父母。你的心还和他们在一起,你觉得,自己的事就是他们的事。自己离婚了,父母也应该知道。但其实,把自己的心和父母的绑在一起,不能独立出去,是一种依赖,只有孩子才需要依赖父母。和父母共生。一个成年人,是应该有自己的心理边界的,他可以界定,这是自己的事,那是别人的事。而自己的事,就是可以只让自己知道,而不去告诉别人。这叫作隐瞒,不等于欺骗。隐瞒是选择不告知,欺骗是告知了不符合事实的情况,这二者是有区别的。隐瞒,是一个成年人基于自己成熟的考虑之后,作出的决定。有时候一件事还没有尘埃落定。你的坦白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比如你若是告诉父母自己离婚了。首先就是父母对待前夫的态度更不好了。其次是他们可能干涉你的决定。你只是想让自己独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不希望被干扰,被影响。隐瞒是善意的,这意味着,那个凡事都要告诉父母,不告诉就觉得对不起父母的孩子,她正在走向成熟和独立。孩子的成长,是对父母的“背叛”,但真正内心健康独立的父母,也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熟,独立,能够独当一面。要成长,不要愧疚。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用。
法院的这个判决,会改变夫妻之间的关系吗?
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看了你的问题,我特意去搜了这个新闻。2020年8月两人相识,2021年8月男方确诊艾滋病,2023年2月14日结婚。2023年11月,女方发现男方服用抗艾滋病药物。随后女方提起诉讼,请求撤销两人的婚姻。法院审理后认为,符合撤销婚姻的条件,于是撤销了两人的婚姻。婚姻撤销后,两人的婚姻状态都是未婚。你在问题描述中说,你担心法院的这个判决,可能会影响夫妻之间的关系。你有提到了如果是真爱的话,应该接受另一方患病这个事实,同甘共苦,而不是用疾病作为借口抛弃对方。你提到了影响夫妻关系,大概说的是,影响其他人的夫妻关系吧。毕竟四川的这两个人的婚姻已经撤销了,两个人以后就没有关系了,也就无所谓影响不影响夫妻关系了。撤销意味着,他们之间本就不该有夫妻关系。你担心,对于其他夫妻来说,有的人会有样学样,抛弃患病的另一半,而且还能得到法律的支持。我认为夫妻之间不能同甘共苦这个问题,不会因为这个案件增加,也不会因为这个案件就减少了。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遇到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这个案件依据的是婚姻建立的条件。我们走进婚姻之前,肯定都要先去考察对方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有人能有情饮水饱,也有人看中的人经济条件,大概所有的人都希望对方身体健康吧。身体健康这个隐含的条件,会是很多人做决定的一个依据。要不就不会出现残疾人,患有疾病的人不容易找到另一半了。而且新闻中的男方所患的疾病,是一种传染病。人们会拿更多的有色眼镜来看待艾滋病病人,这其中有道德7评价。艾滋病的传染途径是母婴,血液,性交。艾滋病的潜伏期是半年到20年,平均7到9年。再结合新闻有的信息看,没有说男方是如何得了艾滋病,大概率是性交。如果是输血感染的,男方肯定会说出来证明自己的无辜,输血感染的话,男方也是受害者。没有说,那就只能是性交感染了。认识一年后,男方因性交确诊艾滋病,那听在女方的心里,大概就是,他有过滥交,甚至两人确定关系之后,他还在滥交。这就不仅仅是得了传染病的问题,还跟道德有关。那对女方来说,就会想到,他滥交还欺骗了我,未来还想继续伤害我。虽然说,艾滋病长期服药不具有传染性,但对女方来说,我本来可以不用担心的,那继续跟你在一起,我要担心自己会不会感染,要担心将来孩子会不会感染,要担心他的身体弱,要担心他各种疾病比如肿瘤等,等于一辈子都在提心吊胆,害的担心他人异样的眼光。无形中增加了生活的难度,本来人家轻松松松就通关了,结果因为跟一个艾滋病人结婚,抽到了困难甚至地狱级的剧本。这个时候,选择撤销婚姻,及时止损,抽身离开就是一个很合理的决定了。我们也见过患病的伴侣不离不弃的,也见过太多大难来时各自飞的夫妻。有人能同甘不能共苦,有人能共苦不能同甘。能共苦多半是能看到希望的,或者至少愿意共苦的一方从婚姻中获得一些东西。新闻中的两个人,对女方来说,不仅是共苦的问题,还有无尽的担惊受怕,以及对方的欺骗,道德问题,感情基础估计也没有那么深,也就是说,女方大概率从婚姻中没有获益,只有损失,女方选择了及时止损也是情理之中。爱有时候会败给现实,深爱的两个人都未必能走到白头偕老。更何况本就没多少爱的两个人,欺骗了对方还要求对方同甘共苦,这对对方的道德标准要求也太高了。至于对其他人的夫妻关系的影响?我认为不会有啥影响。因为夫妻关系是很个人的一件事,每个人的决定都是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当然啦,希望每一对夫妻都可以白头偕老,坦诚,尊重,理解。如果不能走到最后,也请祝福对方。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20岁女生,和我爸已断绝关系,无法释怀父母不爱自己
亲爱的伙伴,你好。看到你内心的纠结,内心对于温暖和谐家庭的渴望,让我忍不住心疼你。是的,总会有很多时刻,即使亲人伤我们再深,还是忍不住想要靠近,那是孩子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渴望。每每看到一些案例,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本应是孩子内心最大的依赖,却往往不自知地对孩子造成创伤,而弱小无助的孩子,还要不断走向他们,要求抱抱或者一些温暖的时候,我总忍不住泪目。所以,女孩儿,不要自责也不要内疚,这是我们的人性,虽然身处荆棘,却依然心向温暖。你内心深处有很多渴望,渴望家庭温暖,渴望关系和谐融洽,渴望父母可以做为自己的依靠。可是父亲给的爱总是那么拧巴,附加了种种的条件,在各种控制下长大的你,真的很不容易。现在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来自于原生家庭,已经成年的你,可以有勇气说不,甚至愿意切断与父亲的关系。希望你快快独立,余生请好好的爱自己,成长自己,你需要将自己没有被滋养的那部分好好的再养育一次。和父亲断绝关系,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在中国,法律上亲子关系一般不能轻易断绝。如果每次试图接近你的父亲,就给自己带来那么多伤害,那就尽量避免和他的接触。从情感和生活联系上尽量切断关系,可以尝试减少接触频率,更换联系方式,搬离原生家庭所在地居住等方式。你已经成年,有能力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爱自己想爱的人。只不过,断绝与原生家庭父母的关系可能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就像你还是时常会无法面对内心对家庭的渴望。断绝关系后可能会自责,会内疚,尤其在小时候一些温情时刻的瞬间来袭,也会不断淹没你。所以,我有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帮到你。过去的经历可以影响你,但是不能决定你。你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里。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吧。投身于读书、学习、兴趣爱好之中,比如学习绘画、参加健身课程等,让自己在自我成长和新的体验中养育自己。也可以和有相似经历的人交流,在互助小组或者网络社区分享彼此的故事,你会发现自己不是孤单的,别人的理解和共鸣能帮助你更好地接纳自己的选择。同时也会建议你和专业心理咨询师沟通,他们能够帮助你更好的认清自己。你是一个很好的女孩,能勇于面对原生家庭的问题且展开自救,抱抱自己,曾经那么难也没有放弃自己。所以,你一定可以走出原生家庭的伤害。
因为朋友做的一个决定,下意识想要回避她,为什么?
嗨,你好, 看起来因为朋友的社交问题,让你产生了些困惑。 也许你在潜意识里代入过这种情景,觉得自己会坚持选择之前的男教练,所以不能接受朋友选择带了她三个月的女教练。很想了解一下,在她跟随女教练上课的时候,你对她是什么感受呢?还是在直到发生她选择女教练这件事时,才会流露出这种不接受的态度。 看到你说,你也觉得不奇怪她选择女教练,也就是说你在内心里也清楚,选择谁上课是你朋友的自由,但是还是不想再跟她接触了。也许我们可以探讨一下,你是怎么跟周围的人相处的?通过你对周围人行为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你自己的心理投射,这其实无关对方的对错,而是可以理清你自己的态度,并且进行反思。比如说,你看不惯朋友没有从一而终,是不是因为你在生活中是个绝对忠诚的人,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或者说曾经遭受过背叛?也许你内心有隐隐的担忧,自己是被替换掉的那个? 说完如何看待这件事,我相信你一定会思考出自己的答案。然后我们才能再聊聊如何解决这件事。试想一下,如果就因为这件事,你是继续跟朋友维持友谊更让你开心,还是索性慢慢淡却更好呢?一段关系的主动权其实一直在你手里,如果因为坚持自己而看淡一段关系,这好像对于你来说更像是一次成长的机会,而不该被你进行自我谴责。你只需要想好,是否能承担关系变淡后的结果,以及处理方式让自己舒服即可。 最后分享一个我自己的经历,供你参考。我曾经上学的时候,参加活动认识几个其他班的女孩子,我们玩的很开心,直到有一天,我得知其中一个女孩子谈了恋爱,而且称呼对方为老公,我不知道他们感情如何这些细节,只是觉得上初中这样太过社会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突然就不想跟那个女孩说话了。我内心很纠结,一方面觉得她是个很可爱的女孩子我们玩的也很开心,但另一方面觉得她的行为实在不是我择友的标准。后来,我想明白这一点后,选择跟她保持礼貌的关系,然后跟和我三观更一致的同学加深了交往。 我始终相信,朋友是自己选择的家人,所以我格外珍惜我每一次的机会。最后,希望你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