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
更多房间
热门问答
问答首页
发现自己有一点点受虐倾向,是怎么回事?
题主你好,我是答主曲慧东,一盒能让意象说话的心理咨询师。在你的描述中读到了一些与被控制、被惩罚或被虐待相关的心理倾向。你发现自己渴望体验“受虐倾向”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对疼痛、羞辱或控制的渴望。然而现实中,好像除了被老师骂过,也没有发生过其它“被虐待”的情况,这就让你很疑惑自己到底怎么了?通常来讲,受虐倾向诱发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情感缺失寻求补偿,权力幻想与控制欲,自我认同探索,早年经历影响,逃避现实压力,及性倾向关联。当看到这些列举出来的可能的诱发因素时,有没有比较有感觉,会让你产生一些联想的呢?因为在问题描述当中无法获得更多信息帮助我理解你,所以还是希望当你觉得这些想法或行为已经让你感觉不舒服时,一定记得找心理咨询师聊一聊。不管是“期待”他人伤害自己,还是自我伤害,都是“关系”出了问题。因此,需要进入到心理治疗与干预的关系中,帮助你了解这种破坏性的模式是否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如何有意识的做出不再伤害自己而选择。通过和咨询师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慢慢体会到爱、尊重,并开始逐渐构建新的、安全的社交模式。随着关系而深入,进而发现隐藏在你情感组织中最深层次的愤怒、内疚、羞耻,并找到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它们。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当你期待“被虐”时,我感受到的是对自我的不认同,仿佛在说:是我不好,所以不配得到爱和尊重,如果他们对我坏一点,反而证明他们是在意我的。如此,我也不用为改变、进步而负责,只需要接受“糟糕”的自己就可以了。而且,如果我这么“糟糕”了,他们还都不打不骂我,那么说明他们对我是“真爱”呀。上述只是我对这种倾向的一种假设,想要进一步了解自己,还是需要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来探索。当然,现在既然你意识到被小猫挠或咬可能与受虐倾向有关,那么也请你有意识地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害。祝好!
如何缓解上台手抖,脸红,怎么克服上台紧张?
题主好我是Kelly水【如何缓解上台手抖,脸红,怎么克服上台紧张?】短短行字,感觉到题主的觉察能力很强,当我们自己意识到这些,是可以慢慢去改变的。【刻意练习】我也是一发言,或者上台就会紧张的人,直到前几年,我发现自己平常沟通尤其和熟悉的人,并不会紧张。我通过复盘找到一些原因:1:习惯性紧张我小学开始,背书都是班级里第一个,其实每次背书之前我都是提前背,课堂上老师很习惯喊我,有些时候我没背出来,我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自卑的心理也有关系,担心自己不够好,不优秀,那个时候老师很少鼓励,背出来似乎是应该的,没背出来似乎不应该,其实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后来我发现自己比较紧张,到了高中每次演讲之类我就无法完成,会有躯体反应。那时候并不知道原因,以为自己不适合发言。2:找到原因可以刻意练习我们可以每天练习朗诵,或者参加一些读书会,会发现自己一段时间下来慢慢好很多。就像平台壹心理也有很多聊天室,可以多去交流,包括在学校里可以多参加一些团体。3:学会自我解嘲学习心理学以后我会在发言前说,我是i人,表达能力不够好,希望大家多多包涵。我们承认自己的紧张,他人也会理解和鼓励,这样自己压力慢慢就会减少。当我们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做自己要发言的内容充分准备,上台后告诉自己又紧张了,而通过表达把自己的紧张说出来,也会好很多呢,可以去试试哦。【关于环境】前段时间和一位老师聊天,她是很多年的老师,去参加一个茶会活动,那天她很紧张,声音发抖,和往常很不一样。后来我看到,沟通,才知道,她说因为对冲泡茶的流程不熟悉,环陌生,很担心自己做不好。我肯定她,告诉她做的比其他人好,慢慢后来她开始平稳。我们如果上台前紧张,也可以找几个关系好的同学陪伴,或者互相练习,在陌生的环境,或者做自己不太熟悉的事情,都是难免会发生的。我猜想既然你可以上台,说明你自己的能力是被大家看见的。有些人上台的手抖,脸红,自己有感觉,别人感受不太出来。也有一些人刚开始上台紧张,手抖,声音发抖,到后面就慢慢适应了。这部分可以问问其他人的感受哦。我自己这几年通过大量的练习,每周的读书会,聊天室,偶尔去陌生的团体,也会刚开始感觉紧张,只是迅速会适应。有些演讲比赛之类可以多练习,通过刻意练习,熟练程度也会给我们自信哦。相信自己。推荐书籍《无惧焦虑》《可塑的我》
缠绕了我几十年的两件事,感觉没有人能体会我的感受
你好呀,跟你一个360度的拥抱。长长的问题描述,看得出来,父亲的行为给年少的你带来了长时间的心理创伤,对你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负面影响,身体上你虐待自己,心理上你大概很难相信男性,甚至你可能会厌恶自己的身体,而且这种隐私的事情也没有人可以倾诉。你恨父亲,但因为道德和隐私,羞耻的原因,你又不能真的把他怎么样。你跟他打架,恨他,觉得他恶心,反感他。但似乎又很无力,因为你可能真的不能把他怎么样。不知道你现在多大了,2022年你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相信再次之前你经过了长时间的心理斗争,才终于鼓起勇气去告诉妈妈,希望得到妈妈的支持和理解,结果没有得到你想要的理解,保护,反倒了妈妈给了你第二次创伤。妈妈的态度大概也是你虽然恨爸爸,但也不能真的把他告上法庭的原因,你大概知道,即便你当时说出来,现在说出来,都未必能获得同情和支持。这些年你一定过的很艰难,本该保护你的父亲,成了伤害你的人,你还不能直接一走了之,因为你还小,还需要他们的支持才能生存。而且自己的父亲,应该是自己最信任的人,都这样对自己了,对于其他人,可能你会更加的警惕。关于法律的事情,我不是很懂,不知道如果你拿起法律的武器,顶住各种压力和指责,会获得什么样的结果。这种事情因为时间关系,可能法律也给不了公正。不知道你现在多大了,是工作了,还是还在上学,生活在什么地方,是还跟父母在一起,还是不在一个地方生活。建议你首先去做心理咨询,很明显,你有严重的心理创伤,你需要有专业人士的帮助来陪伴你一起应对,一起疗愈。第二,建议你远离父母。至少在物理空间上远离。不要指望父母会突然改变,至少短时间内他们不会改变。也许等到七老八十了,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许一辈子都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但你不能因为他们的错误,就把自己的未来都搭进去。选择远离他们,换个地方去生活。从你的描述看,你即便在上学,也应该在上大学,你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勤工俭学等来赚钱养活自己。如果你已经上班了,你更加有能力保障自己的生存。所以,先照顾好自己,可以先不去处理糟糕的过去,但一定不要让创伤继续,要过好当下。至于孝顺父母,指责你不孝等等,不管是父母还是七大姑八大姨的,都不要去管。先离开那个环境,让自己有能力在将来去应对。就你的描述,你父母的年龄应该不大,也没有到了需要你承担法定赡养义务的年纪。先管好自己。第三,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值得尊敬。不管父亲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给你造成的伤害对你来说是真实的。至于母亲,你仅在最后提及,她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未必是她的错,但她明显没有能力共情理解包容你。说句不好听的话,趁早死心。适当的时候尽义务,至于其他的,就算了。去跟心理咨询师聊一聊,你需要专业的支持,给你的愤怒找到出口,也为你的未来找到出路。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月子第19天,依然崩溃中,后悔剖腹产,好难受
新晋妈妈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先来说说情绪,情绪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组成,每一种情绪都可能是我们的内心诉求未得到满足。当我们错过晋升提薪的机会,我们会难过;失去珍藏多年的宝贝,我们会愤怒。大多数情绪中,我们通常会关注那些容易辨识的,比较外显的情绪,如愤怒,恐惧,自残等。而较为内隐的情绪,如内疚,自责,羞耻等,却容易被忽略。因为这些情绪往往深压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如鬼魅穿行,难以用言语向他人诉说并获得别人的谅解。自责是一种与消极自我评价相关的负面社会情绪,其倾向于将消极结果归因于个体自身的内在特点,并责备整体的自我,从而形成难以忍受的难堪、痛苦、耻辱的体验。这样的情绪被压制在潜意识中,身体的细胞记住了这种感觉。当碰到类似的场景时,这种身体的记忆被激活,全身感到紧张,呼吸加快。这在心理学上叫“情结”,或者叫情绪按钮。就如题主所写,每次看到网上顺产的帖子就很后悔,身体难受,胸口有点堵得慌。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如果此刻后悔和难受的情绪会表达,它会向自己诉说什么?很多时候,影响我们行为的并不是我们清晰记得的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尽管有些事情也许通过我们的否认,遗忘,压抑和理智化等方式,已经被压抑到无意识中了,但它们还是会通过情绪记忆和躯体记忆来影响我们,通过情感崩溃和身体不适来让我们意识到它们实际的存在,身体的反应是一种躯体记忆。我们也可试着问问自己,怀孕生产对我意味着什么?我的内心如何来解释这些事情?如果剖腹产对今天的我有一个好处,那是什么?然而,觉察正是改变的开始,我们可以尝试学习转移注意力,当我们出现躯体化症状时,可以试着对自己喊“停”,去关注自己的呼吸,打开自己的感官,把注意力的空隙填满,然后可以通过深呼吸和简单拉伸运动等让自己抽离,冥想和正念也是非常不错的调节方式。都说真正的“遗忘”是彻底接纳,在无意识层面,你不能接纳和忘却的一个因素,可能就是你没有真正原谅自己,所以我们试着对自己说,我接纳我自己,我爱我自己。我们也可寻求帮助,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如果觉得有必要,还可咨询相关律师,关于孩子的探视和抚养方面多些了解。我们也可改变对待生命的态度,不去轻易评价曾经度过的时光,因为没有过去的你经历那些让你后悔的事,就不会有现在的你。同理,此时此刻的你也不可能对未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唯一可以把握的就是当下的你。相信所有的过去,你都做了正确的选择,相信所有的今天,你都在珍惜,也相信所有的明天,你都会全力以赴,那么你的生命将会充实而愉悦。你目前还处于月子期,好好调养身体,祝福你和你的宝宝。推荐书《你就是答案》
门外是做生意的一条街,里面邻居挺能吵的,烦躁难眠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先来说说情绪,情绪是一系列主观体验的统称,它是多种复杂的感觉、思维和行为表现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基本的四种表现有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不过当情绪真的上头时,往往又不是只用喜怒哀乐可以来概述。情绪本身没有好坏,每一种情绪都可能是我们的内心诉求未得到满足。当我们错过晋升提薪的机会,我们会难过;失去珍藏多年的宝贝,我们会愤怒。所以情绪就像一个抵达我们内心的通道,只要我们原因顺着这个通道走下去,你会发现自身的秘密。就如题主所写,门外是做生意的一条街,里面的邻居挺能吵的,烦躁难眠。我们可以问问自己,烦躁,是内心什么需求?焦虑,是内心什么需求?郁闷,又是内心什么需求?其实“烦”的背后通常是“怕”,甚至可以说几乎全部是“怕”。第一种“怕”是必须做而不想做的事情,第二种“怕”是怕做不了想做的事情,此刻不妨问问自己,是否有我必须做而不想做的事情?是否有我做不了想做的事情?有时候这两种怕会同时存在,这真的会让人觉得很“烦”。我们可以经常觉察自己的情绪,可能对自己已经陷入类似的情绪冲突而不自知,那么现在开始就来感受一下,尝试去辨析内心出现的两种不同声音,第一种声音是想表达什么?“烦”?让我想到什么样的自己?第二种声音又在表达什么?“烦”?又让我想到什么样的自己?在我联想到的这些事件中,别人都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我们的思维和情绪总是活跃在一种对存在事情的不断释义中,这些内心诠释看起来像是在建构事件的真实。我们可以试着记录自己此刻的感受是什么?仔细观察自己的内在,是不是有一个很无力的,当年的自我带着所有的“怕”冒了出来。所以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我这样做累不累?会不会很不舒服?”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对自己说“停下来”,深呼吸让自己平静。我们也可以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我们也要给自己赋能,悦纳自己,当我们卸下沉重的包袱,松开紧绷的内心,不会强求别人,也不会苛责自己,对自己有客观全面的认知,就不会在意外界的声音和评价,面对人际,我们也将坦然处之。
31岁,老婆和爸妈有矛盾,这样的婚姻关系该如何处理
你好,我是壹心里倾听师万鹏。你说过去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你和老婆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一方面你妈妈把不要的衣服给岳母用,另一方面你爸爸高高在上,对她的尊重不够。这样可能让你老婆感受到一种不平等,被贬低,没有被尊重。由于这样的关系,让老婆很不舒服,所以她就想切断这样的关系,井水不犯河水。可是这样也让你很为难。你是一个人回爸妈家,还是你们一起回去呢?在孝顺你的父母的时候,老婆有没有意见呢?老婆这么看不惯你的父母,那么父母还能来你们家吗?可能你会有一种撕扯的感觉。你说的对,两个人结婚了以后,就意味着两个人成立了一个家庭,就意味着两个人成为一个社会的单元。家庭是我们社会的最小的单元。我们有着权利,也有着义务。比如说我们有工作获得收入的权利,同时也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其实就从两个人结婚那一刻起,就表明真正的长大了,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了。结婚以后最好不要和双方的父母生活在一起,跟父母生活在一起,我们很难做到独立自主。因为我们的文化里面都是尊重长辈,听长辈的话。如果和父母住在一起,你们小夫妻就很难做到自主。而且不和老人住在一起也的确能避免不少矛盾,因为老人和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一些观念,消费习惯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这个婚姻里面最主要是夫妻双方的感情,在一起生活开心。然后小家庭里面主要的事件由夫妻双方商量来决定。夫妻双方对各自的父母都有赡养的责任,在经济许可的范围内,可以提供一定的赡养费。当然了,定期的探望,精神上的支持也很重要。但是如果关系不融洽,见面很不开心,那也就少见面了吧。但是最起码做到经济上支持各自的父母。“她说本来婚姻关系是我父母对她好,她对我好,我再孝敬父母这样的循环。”这是你老婆的看法,那么你是怎么看的呢?在我看来,这句话好像逻辑上并不通。夫妻双方相爱,对对方好,难道需要什么条件吗?就算有条件,这个条件也不应该把父母放进来。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已经长大成人,已经成家,可以说父母就完成了他们的责任和使命。小夫妻呢嗯可以在父母有困难,在老的时候,来给他们一定的支持,但是好像不应该再对父母提出什么样的条件。当然了,社会经济急速发展,观念文化也在急剧变化,我们的家庭和传统的家庭已经不再一样了。很多观念比如说,养儿防老,又或者是夫唱妇随,这些都已经改变了。新时代的情况下,夫妻究竟怎么相处呢?这里面其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我的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离婚,9岁男娃归谁比较好,如何降低对孩子的伤害?
看完文中的描述,虽然内容简短,但非常能感受到你的不易,一路有着带孩子的艰辛,现在又要面临孩子的自闭症问题和婚姻问题,生活犹如陷进泥潭,不仅需要信心还需要不断努力的动力。面对离婚,两个人应该无法继续,不然也不会让你陷入两难的境地。现在烦恼眼下的状况如何安排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打算,先一一分析一下,希望可以帮你捋清思路。自闭症这个问题不仅需要经济,更需要家人的陪伴和耐心的引导以及关爱。文中描述,九年里。爸爸从小到大管的较少,且孩子一直跟你一起生活,爸爸这个角色在孩子心里是长期缺失的,不仅他缺少爸爸的陪伴和关爱,对你来说,把孩子养大这个过程是非常艰辛的,你为孩子倾注了许多母爱,耐心和陪伴,孩子对你也有过于其他孩子对于妈妈依赖感。一般情况下孩子和爸爸熟悉,只需要爸爸和孩子互动起来,耐心陪伴一段时间,男孩子也非常乐意和爸爸相处,但你家孩子的情况,面对自己没有安全感的人不会轻易打开心扉,他会比一般孩子敏感需要更多的默默关注和爱护。爸爸好像没有这个精力和时间,也不太了解孩子的心里,如完全交给爸爸,孩子的问题会不会更加严重,我想你也是害怕这样,要不然不会求助。分开后,孩子和你在一起,你要面对经济压力无法很好陪伴。丈夫有经济能力,但平时不管孩子,你担心他不清楚孩子的情况习惯照顾不好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如果说感情没有修复的可能,但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父母双方都有义务,尽管婚姻解除但亲子关系并没有解除,孩子的爸爸在孩子未成年的时候,依然要履行他作为父亲的义务和责任,给出一定的抚养费用,你们夫妻的共有财产也需要分割,这方面你没有提及,但不管如何一定要维护好自己和孩子的权益,这些都是受法律保护的,不要自己全部包揽自动放弃,那样的话会让你面临的问题更多。关于病情,在孩子症状轻的时候需要及时干预,去看专业治疗儿童自闭症医生,会提供给家长照顾和康复训练的知识和注意事项,有利于孩子早日康复。不管如何选择,在孩子和抚养费的问题上,双方一定要多沟通,对孩子来说,爸爸永远是爸爸血缘关系不会因为婚姻改变,所以爸爸要尽到应尽的义务,妈妈这边最大程度的陪伴康复是最重要的,经济在孩子后边,如果孩子不好挣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但没钱有怎么给孩子好的生活,所以不管婚姻如何,在孩子未成年父母双方都有应尽的义务,能做到各尽其责是最好,若不能孩子病情缓解之前妈妈需要多以孩子为主。这注定是一条充满荆棘充满困难的路,会走得很辛苦,需要不断的打气,克服,希望以上可以帮助你在这条路走的尽量平坦一些。
很迷糊不知该学啥,新员工如何能够更快的掌握岗位技能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是啊,新到一个岗位需要学的东西很多,的确会感到有些迷茫,也会有些担心,这都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接纳自己的迷茫和担心,然后,看看自己的具体卡点在哪里,各个击破,积累在工作中的成就感,你会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另外,对于畏难和回避心理,可以去探索一下背后有自己怎样的一些想法和信念,你会从这些想法和信念中找到一些线索,而当我们能够调整这些想法和信念之后,我们状态也会随之改变。给你的建议是:去看看当你“畏难以及回避”的时候,你的具体想法是什么呢?找出我们的“不合理信念”,及时转念,就能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是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影响我们状态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但是这些看法和想法往往是自动化的,我们很难觉察,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探索和看见这些想法。你可以问问自己,在自己畏难和回避的背后,自己的具体想法是什么,比如,有可能是:我可能学不会这些东西,这些内容好难,我担心他们会觉得我很没用;要学的东西太多,我真的学不会,这会不会让他们觉得我是个没有价值的人呢?……当然,具体是什么想法,需要你自己去探索,当你看到了这些想法,你就会发现,它们是非常消极的,也正是因为这些想法的存在,让我们在行为上变得消极。但我们需要知道,想法只是想法,不代表事实,我们自己才是自己想法的主人,你需要拿回自己的主导权,你是可以选择自己的想法的,我们可以选择积极的思想,来取代这些消极的想法。比如,你可以这么对自己说:我刚进入这个行业,不会这些东西是很正常的,我接纳我自己;暂时不懂这些知识和技术很正常,也不代表我一直不会,我相信我的学习能力,我以后一定可以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2.明确自己的卡点,看看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目前自己有哪些资源,当下自己又可以做什么,然后,去做自己能够做的,就能够逐渐推进工作的进展,提升自己的能力。其实,在我们具体的工作中就会知道自己的具体卡点在哪里,我们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准备一个本子,记下自己的卡点和困惑,然后,及时找到同事和领导去咨询和求助,各个击破,你会发现,他们也会很乐意帮助你的。在工作的过程中,就是最好的成长时机,用这样的方式,你也会成长很快。你可以给自己定下一个短期目标,如果你在实习期,看看实习期自己需要达到的目标是怎样的,而自己目前又有哪些资源,能够帮助自己的同事和领导,你的时间,你曾经的经验,你能够查阅的资料等等都是你的资源,最后聚焦于自己能够做什么,就去做自己能够做的,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暂时先不必勉强自己去做,因为你也做不到,接纳当下的局限性,按着自己的节奏去推进就很好了。3.学会给到自己积极反馈,帮助自己积累在工作中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你会享受这段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可以在每天工作结束时,记录在工作中发生的三件好事,比如领导的一次小表扬,自己又有了哪些成长和突破,又得到了同事怎样的帮助……这样,你会发现,其实每天在你工作的过程中不是只有压力和迷茫,也有很多好的事情发生,其实自己也是在不断地成长,也是有不少收获的。坚持记录,可以增加你在工作中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你就会更加享受这段时间的成长以及这个阶段的学习经历。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最近在刷手机,但考试快到了,没学习动力,怎么办?
孩子,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看了你的描述,想起我在考研复试前也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明知道快要考试了,却没有动力学习,反而刷手机的时间比平时还多,我人生中唯一一次通宵玩游戏也是在那个时候,一边因此而责备自己,一边担忧这样的行为会影响自己的考试,一边又停不下来,所以,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后来呢,我还是调整过来了,最后顺利通过了考研复试,拿到了公费名额,有一些经验,或许会对你有些帮助。深入觉察,尤其可以去探索自己的“限制性信念”,看到拖延背后的动机,或许是在为可能存在的失败找“理由”。其实,像我那个时候之所以沉浸在游戏里不复习,也是因为在这个行为背后有一些阻碍自己去行动的“限制性信念”,因为我那个时候还是很担心自己考试会失败的,经过觉察,我发现我有一个想法,如果我到时考研失败了,那就是因为我一直在备考时玩游戏,否则我就不会失败了,也就是说,就算失败了,我也可以给自己找到一个很好的借口,你看,并不是我没有能力,只是因为我贪玩,否则我是一定考得上的。好在我及时觉醒,看到失败的结果还是得由自己来承担,就算到时候可以这样安慰自己,也会觉得十分遗憾,于是重新调整了自己的生活节奏,通过设定固定的玩游戏时间,合理的复习计划以及积极的学习反馈机制,让自己进入到了学习生活的正向循环。2.采用一些有效的策略,减少手机的诱惑,增加学习动力,给到自己在学习上更多的正反馈,在接纳的接触上帮助自己建立合理的学习计划,让学习生活进入正向循环。事实上,手机一旦打开,就相当于让自己暴露在了各种诱惑面前,就会不知不觉玩很久,因为大脑会一直寻求“奖赏”刺激,让我们很难停下来。所以,我们需要减少诱惑,甚至可以隔离诱惑,让拿到手机或者说开启手机变成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就不会那么容易启动玩手机的行为。在心理学中有一个20秒法则,就是说我们启动一个行为如果超过了20秒,那么这个行为就难以启动,但是如果在20秒以内就能启动,那么这个行为就很容易开启。所以,你要学习的时候,你可以把手机放在离自己较远你的地方,超过20秒的范围,比如,你学习在书房,把手机放在卧室或者厨房等离自己较远的地方,这样就能够排除干扰和诱惑。我知道,让你一天之内一下都不玩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我那时就是会固定时间让自己玩,而且,把玩手机的时间作为一种完成学习任务后的奖励,没有完成就不允许自己玩。我会在早上起来后,先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制定好当天的学习计划,然后,白天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没完成一个任务其实就会在心里给到自己多一份肯定,让自己更有信心,一般来说,只要没有手机的干扰,完成这些学习任务是没有问题的,当自己每天晚上完成了当天的学习任务后,我就会带着满满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享受一个小时玩手机的时间,这样玩得很尽兴,也很心安理得。当然,我当时制定学习计划后,有邀请我的男朋友作为监督者,如果我完成了,就可以玩手机,如果没有完成,就不能玩,这样反而让我更有动力去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一方面可以获得玩手机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能够获得男朋友的欣赏和认可,所以,基本上,我每天都有按时完成学习计划,这也是为什么最后我顺利通过了复试考试的原因。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为什么我妈总喜欢用威胁和恐吓还有夸张的方式教育孩子
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长长的问题描述,详细写了你和你妈妈之间的关系,你妈妈的教育方式,妈妈的成长经历,你和妈妈之间的对抗,你的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也分析了你认为妈妈为什么会这样教育孩子。你的问题是为什么妈妈总喜欢用威胁和恐吓还有夸张的方式教育孩子,就你的描述来看,妈妈就是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这种方式大概是她仅会的教育孩子的方式的,她不会其他的方式。简单的说,她就是这么长大的,她就是这么被对待的,所以,她大概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就是教育孩子的唯一方式,也是她会的唯一方式。从你的描述来看,你小时候被确诊心境恶劣,现在好了。你从小几乎什么都不听你妈妈的,你和妈妈很早就闹掰了。小时候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认为要先给父母治病,你的问题不是特别大,而且你现在也自愈好了。不知道你现在的年龄,看得出来,尽管在妈妈如此的打压之下,你能直接拒绝妈妈的打压,甚至反过来让妈妈冷静,不要幼稚等,依然顽强的让自己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知道你和父母现在的关系如何,看得出来,你和妈妈之间的情感是非常强烈的,你们有争吵,有对抗,有强烈的冲突,这些方式虽然看上去不是常态的,但大概是适合你们之间的沟通方式,至少你们之间还有沟通,也说明你们之间还是有爱的。只是这种表达爱的方式看上去不够温和。不知道你为什么来提这个问题,从你后面的对妈妈成为这个样子的分析来看,似乎你认为妈妈是因为自己的原生家庭,成长经历以及糟糕的夫妻关系,才成为了现在这样教育孩子的方式。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相对于强势的父母,打压她的老公和公婆,孩子是妈妈亲近关系中的弱小者,所以就承担了她的一部分攻击性。妈妈的成长经历和人生经验大概也没有给她消化这些负面体验的能力。对于你来说,可以去了解妈妈,理解妈妈,你已经长大了,你就可以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你也可以去疗愈修复成长经历中可能的创伤,并且在自己未来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中换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处理。不要让家庭创伤继续下去,过跟妈妈不一样的生活,这就足够了。建议你去跟心理咨询师聊一聊,你在问题描述中提到,你很多时候喜欢揭穿别人,似乎有些攻击性过强,我担心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可能还是受了成长经验的影响。至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PUA还是其他的,就交给他们自己吧。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45岁,自由职业,实在厌恶婆婆,到了心理变态的地步
你好,我是倾听师李慧,我能感受到这么多年,你在这种关系里受了很多委屈,也有很多的愤怒。我能理解这个过程中你有多么的不舒服不自在,但这些情绪又不知如何宣泄。很心疼你,抱抱你❤️从你的描述中,我看到了你的独立和强大,挣钱能力很强,家里房子车子都靠你实现,还要管孩子。同时我也看到了那个孤立无援,无助的你,这么久的婚姻生活中,好像老公能给到你的支持很少,几乎没有。在婆媳矛盾中,老公也没有起到一个很好的调解作用,像是完全隐形的状态。我知道你也渴望陪伴,支持,包容和温暖,但是这些你好像都没有怎么得到过,内心有很多很多的委屈和不满。从你的描述中,我看到了你目前面临的困境主要有这些:1.婆媳矛盾。婆媳矛盾好像是你现在最焦虑,最难受的冲突。你提到你的婆婆很强势,可能经常与你发生冲突的点就在于,婆婆在和你争夺家庭主导权和控制权。可能你会有疑问,婆婆怎么会跟我争家庭主导权呢?是的,在很多家庭里面,婆媳的主要矛盾就是婆婆没有和儿子很好的完成分离,婆婆将儿子当作丈夫使用和占有。我看你也提到,你的公公已经去世10多年了,相对而言,你婆婆能够抓取的人就是你老公了,你老公是唯一能够陪伴他,被她控制的人了。你也提到你老公很懒,不做家务也不带孩子,挣钱的能力也不行。说实话,你老公和你婆婆还是融合的状态,意思就是你老公在潜意识里认为他和他妈妈才是一体的,你婆婆寄生在你老公身上,就是心还在他妈妈那。自然表现出来的就是没有经营自己小家的概念,没有承担建设自己新家庭的责任意识。说白了就是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还需要妈妈的照顾。所以这个婚姻中,你真的很累,要承担很多东西。2.夫妻矛盾。可以看的出来,你与你老公的相处也是很不舒服的,婚姻中,你可能会总感觉带不动对方,对方总是不能和你齐头并进,共同承担和面对风雨。而在你和婆婆产生矛盾的时候,老公最应该做的是维护好双方的关系,如果婆婆管的太宽,越过了你们的边界,老公是要勇于拒绝,并且坚决站在你这边。很可惜,你老公并没有起到这个作用,可能在你和婆婆的冲突中,他逃跑了。怎么办呢?有些建议送给你,希望对你有帮助。1.能分开住,分开吃就分开吧,这种婆媳关系保在持陌生又有点熟悉的感觉就是最好的。不要有太多交叉的地方,但凡有就会出现控制和争权利。如果你要改变老年人,那太难了,而且也不可能。所以放弃改变对方的想法,这个也很重要,当你放下改变对方的想法,那一瞬间你就能释怀很多。2.学会自我关照,过去积累了很多愤怒,委屈,怨恨,这些情绪在你的身体里时刻搅乱着你的心情。去尝试一些能够宣泄情绪的方法,例如:倾诉,运动,记日记等,只要能够把情绪宣泄出来又不伤害别人都可以的。3.可以尝试去修复夫妻关系,当然如果这个过程中你有非常多的情绪阻挡你,无法让你主动且不带情绪的沟通。那就先暂停一下,先去处理自己的情绪部分,再去处理夫妻关系的问题。你的感受是第一位,只有当你内在没有太多情绪冲突,你才会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位置去看待你们的婚姻问题,才有力量去解决婚姻关系的问题。4.无论工作多忙,生活有多少琐碎的事情,都要记得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和空间,安静的和自己待一会儿,那个时间,空间在那一刻只属于你。5.有时间多去运动,多去接触大自然,让自己的心情更开阔一些,你不仅是妻子,妈妈,儿媳妇,你还是你。最后的最后推荐一本书给你,张德芬老师的《活出全新的自己》。希望我的建议可以给到你一些帮助,我是倾听师李慧,欢迎来聊❤️
18岁,在校女大学生,要不要和伴侣袒露自己的过去?
题主,您好!抱抱您!从您的陈述中能够感受到您的痛苦,也非常理解您的心情,对于您来说,确实是很难做出决定的。了解到您现在的状态在慢慢变好,药物在慢慢的减停,生活已经可以自理,但只要碰到这些话题,还是会让您很不舒服。我想这个阶段我们最重要的是先调整自己的状态,当我们状态变好了,在思考上或许也会发生变化。对于您的不舒服,可以尝试试一下系统脱敏法,我想可能会对您的情况有所帮助。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desensitization)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普创立和发展的。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百度百科)您可以去进一步了解一下系统脱敏疗法,如果我们自己无法尝试,我们也可以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忙,帮助我们一起缓解。当我们不舒服的情况有所改善,我想也会有全新的思考,帮助我们做出更合适的选择。生活对于我们来说,第二天都是新的一天,发生过的事情不会重来也不会改变,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度过新的一天,如果我们总是在思考过去一些不好的事情,或者总是在为未来担忧,那我们整个人的状态可能更多的是处在焦虑当中,所以我们要去感受当下的生活,减少对未来的担忧,生活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不要将自己困住,调整现在的自己,让我们用新的状态去体验新的一天。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帮助!
10多年前被初恋“断崖式”分手,还可以问原因吗?
你好!之所以是断崖式分手,是因为一方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被另一方单方面结束关系。这一行为,会把被分手方打的措手不及,会让其感到混乱、困惑,甚至会经历严重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从而在心中形成一个结。所以,即便过去十五年,你仍然没有打开自己,没有解开这个心结,我能理解。那么,你现在犹豫的是,要不要了解当年的真相,如果问清楚,是否就不会让自己卡在那里难受,对吗?其实你想的没错,如果了解清楚真相,你的心结可能会打开,但也可能发生其它情况。比如这个答案你听了之后没办法接受,会不会又卡在那里呢?或者他告诉你答案,你是否愿意相信他说的?再或者,即便你问他,他仍然不愿意透露真相呢?当年分手时的书信,其实就是一个仪式,是一个分手的告别。只是你没有做好准备,你觉得不应该是这样子。当我们期待关系按照自己的设想走,但结局却突然发生逆转,让我们无法接受,才会产生了这样的一个心结。所以,如果你真正接受了当年的分手,是否就不会在乎什么原因了,你觉得呢?即便他就是不爱你,没有任何的迫不得已,你接受吗?如果你能接受他当年不爱你的事实,还会追求真相吗?你可以问自己,你不愿意面对的分手理由是什么?能够接受的真相又是什么?所以,把自己捋清楚,你希望获得什么样的答案?或者还有必要知道这个答案吗?可以尝试通过正念冥想,来疗愈自己内心的创伤,或通过心理咨询,通过倾诉,来化解内心压抑的情绪。当然,要不要问对方,都在于你自己,如果你做好准备。最后我想说的是,他当年的离开和你这个人好不好,没有关系。他当初爱不爱你,和你好不好,仍然没有关系。他的断崖式分手是他的选择,和你好不好更无关系。
第五次买错了酱油,家人都很理解我,但我还是觉得闹心
题主,您好!抱抱您!从您的陈述中能够感受到您现在很痛苦、很迷茫。现在头脑里有五六想法在打架,却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您下楼买酱油买错了,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让您感觉到很不舒服。对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试着将自己放在第三者的位置,去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让您几次将酱油买错,我想事情出错应该是有它的原因的,看一看这个原因对于您的生活来说有没有影响。生活中,很多事情没有对错之分,只是看怎么做会让您更舒服一些。就比如说,您买酱油出错会让您很不舒服,那买对了会让您心情变好吗?如果买对了可以让您不去纠结,心情变好,那么我们就可以去尝试一些方法或者总结一些经验去让它购买正确,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让您的感受更舒服些,当您的心情有所改善,可能一些事情也会随之有所变化。我们的心情会影响我们的思考,也会影响我们做事的正确性,所以我们可以试着先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不去纠结这些事情,看看会不会有所改善。可以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做一些运动、深呼吸、冥想练习等等。生活对于我们来说,第二天都是新的一天,发生过的事情不会重来也不会改变,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度过新的一天,如果我们总是在思考过去一些不好的事情,或者总是在为未来担忧,那我们整个人的状态可能更多的是处在焦虑当中,所以我们要试着减少一些纠结,去用新的状态体验新的一天。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帮助!
感觉活着没意思,我的心理还健康吗?有存在的意义吗?
题主你好👋!我是江61。首先,感谢你和平台的信任,让我来回答你的问题。你的问题:“感觉活着没意思,我的心理还健康吗?有存在的意义吗?“看了你的描述,知道了你的心情,先抱抱你,给你温暖,再聊一下你关注的问题。一、介绍1️⃣、性格你说:“我今年才十五,一个人格为enfp的女生,别人眼里我是一个每天开开心心乐于助人的好班长,对待任何人都很耐心,社交也不错,”🇺🇳身份题主的身份是15岁的女学生、班长、女儿。目前正在处于青春期,是生理、心理、认知、思想发生重要转变的阶段。🇺🇳性格题主很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在他人眼里,题主性格外向、乐观、开朗、乐于助人、沟通能力强、对待任何人有耐心。很多地方符合enfp。2️⃣、两面性你说:“但在家里总是因为一件小事就发脾气,经常一个人坐在床上,关掉所有灯发呆,经常失眠要靠药物睡觉,总感觉活着没意思,但又总去开导班里有抑郁症的同学,经常拿到割手,但又去劝别人不要割。每天都很矛盾,总想着一死了之但割腕怕疼,和农药又嫌弃太难受”🇺🇳两面性题主提到性格,具有两面性。在家里与外面截然不同,没有耐心,为一件小事就发脾气。经常一个人坐在床上发呆。题主能开导班里抑郁的同学,割腕的同学。自己却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矛盾题主处于矛盾之中,劝别人不要做的事情,自己也想做。题主容易失眠,靠药物维持睡眠,自己有困惑,感觉生活没有意义。想到了死了结问题。3️⃣、问题就如题主题目所言,题主此时有很多感到困惑无法自行解开,所以,提出“感觉活着没意思,我的心理还健康吗?有存在的意义吗?”这样的问题。二、困惑的原因1️⃣、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困惑题主处于青春期初期阶段,开始进行自我认同、他人认同和社会认同统一的阶段。可以看得出来题主此时的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发生了不一致的问题,因而产生认同的困惑。2️⃣、人生观🇺🇳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对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及目标、人生道路的选择,也决定着人们的具体行为模式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影响题主处于人生观形成的观察阶段,这个阶段是初中阶段,随着题主对社会生活的逐步了解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会逐渐学习观察社会,观察人的内心世界,尤其开始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当题主观察到的社会、人的内心世界展示出的,多部分是负面的,题主的人生观有受到影响,怀疑人生的意义。3️⃣、性格影响🇺🇳ENFP人格ENFP是Myers-Briggs人格类型分类系统中的一种类型,代表着外向、直觉、情感和理解的个性特征。ENFP型人天生就具备一种发掘事物深层意义和可能性的独特能力,仿佛拥有一双超能力的眼睛,总能洞察到生活中隐藏的趣味和美好。ENFP型女生通常是充满热情、创意和好奇心的人。她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能够带给周围的人积极的能量和乐观的态度。🇺🇳困惑产生由于ENFP型人具有很好的理解力,受直觉、敏感的影响,他们能够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也能看到不好的一面。题主的确属于ENFP型人格的人,像你自己描述的那样,会通过同学的言谈举止、直觉、理解力和敏感性,观察到比别人看得更远,感悟到更深层的含义,如人生的意义。然而人生的意义认知,题主得不到正确引导,把别人的人生引申到自己的未来,所以,产生困惑,怀疑自己未来的人生意义。这就是性格带来的影响。4️⃣、情绪传染🇺🇳情绪传染情绪传染是人际间情绪体验无意识的传递过程,也是一个个体或群体通过情绪状态和行为态度的诱导对另一个个体或群体产生影响的过程。🇺🇳受到传染从题主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尽管题主帮助了他人,题主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的情绪也收到了影响。需要有人其他帮助自己化解情绪。但是,现在题主身边没有能够理解和帮助题主的人,所以,题主会郁闷、在家里发泄情绪,有想不通的地方出现。其实,这些现象在题主这个年龄出现,都是正常的。三、怎么办1️⃣、情绪疏导🇺🇳情绪疏导情绪疏导是一种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情绪引导方式。主要是通过言语沟通的方式请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自我认知进行调节并进行干预和引导,以达到其改善自我情绪状态与人际关系的目的。🇺🇳疏导题主其实在助人的同时,由于年龄小和认知度不足,也把他人不好的情绪带给了自己,积累下来,无法消化,需要请认知和能量更高咨询师帮助题主做情绪疏导。题主认知提升,情绪疏导后,就不会动不动在家里发火。2️⃣、探索人生意义🇺🇳人生意义人生的意义是指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它涉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人生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人的幸福,更在于为他人带来帮助,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志愿服务、公益事业、分享知识和经验等方式,可以帮助他人,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探索人生的意义题主其实已经在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帮助他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事情。这就是你的人生意义的一部分。我们在学习上能够学好知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广大的群体,体现我们更大的价值,我们的人生意义更大。3️⃣、确定目标🇺🇳理想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通常指有根据的、合理的希望,而不是空想或幻想。理想是基于个人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所形成的主观意向,体现了对未来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期待。🇺🇳确定目标我们要生活的有意义,就要有理想,并确立合适的、可实现理想的、可执行的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执行计划,直致目标实现。相信题主经过情绪疏导、人生的意义探索,会发现自己真正想实现的理想和志愿,会在规划和实践中看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坚定自己的信念,过好自己的人生。最后,祝题主学习进步、快乐成长!
好像得了人格现实解体,感觉世界和自己都好不真实
我能感受到您正在承受一种深深的痛苦和困惑。您描述的那种“不真实的感觉”和对自我的深刻怀疑,确实会让人感到孤独和无助。而您能主动地表达这些感受,已经是面对自己情绪的一个重要信号了。*人格现实解体让人感觉自己和周围的世界都变得模糊、不真实,这是一种深刻的心理体验。它通常和压力或抑郁症状相伴,可能就像图层一样,让我们无法和真实的情绪接触。这种体验是痛苦的,但不是永恒的,很多人都在逐渐调适中重新找到真实感。2*人格现实解体与情绪波动、自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解体感通常是大脑在情绪和压力过大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意在通过疏离来对待情绪的敏感度,然而却反而带来了不真实的困扰。至于自残的暗示,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极限方式,试图通过痛感来恢复真实的感觉。在这里,“自残”不是真正的需求,而是一种内心被激发的情绪在寻找出口。*对于解体感和伤害的关联,以下几种自我调节方法也许能帮助您逐渐找回真实感,平复内心的不安。1.尝试简单的“正念”练习。比如,可以闭上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在手掌、脚,感受每一处的温度、触感,锻炼呼吸。这种方式可以帮助您逐渐感受身体的真实存在,并增强对它们的掌控感。2.把不安、困惑写在纸上。试着每天记录心情,哪怕只是短短几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你更清晰地观察情绪,也能够释放一些内心的压力,把“堵得难受”的感受流来。3.用其他活动代替用自残来寻找“真实感”,认知试着发现生活中其他能带来强烈感受的活动,比如:运动、接触自然、对话音乐等。这样的正面刺激可以逐渐恢复你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同时不伤害自己。*在《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在内心冲突和愧疚中成长。他自责、自我痛苦,但一直在不断挣扎中发现,真实的自我必须面对内心的痛苦这也是一种从自我解离到内心解脱的过程,你可以像他一样,循序渐进地接近内心的平静。*此外,若这些情绪仍无法自行缓解,建议您可以考虑心理咨询,帮助您探讨和理解自我解体和自残的背后背后的原因,并在专业支持下重新建立真实感和自信。咨询可以带您更深入地利用这些情绪的根源,也可以帮助您找到一种更安全、温和的自我调节适应方式。逐步了解自己内心的情绪和需求,学会温柔地接纳他们,你一定能逐渐找到真实和平静的感受。我是周立珍,以上希望可以帮到你
10多年前被初恋“断崖式”分手,还可以问原因吗?
题主,您好!有幸看到你的提问,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帮助。看到你的这段经历,真的很心疼你。15年前的那段初恋,如同一道深深的刻痕,留在了你的青春岁月里。 这段未解开的“心结”一直困扰着你,是因为当时的创伤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在那个敏感的年纪,热恋中的你突然被“断崖式”分手,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你的敏感、自卑和讨好型人格,让你在面对这样的挫折时更加难以承受。而他分手后很快和共同朋友谈恋爱,更是加重了你的痛苦和困惑。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心结时不时地冒出来,让你难受,可能是因为那些未被表达的情绪和未得到答案的问题一直潜伏在你的内心深处。你想知道当时他的感受,其实是想为自己当年的痛苦找到一个解释,一个出口。 能够理解你的矛盾,现在的你已经有了家庭和孩子,去问这个问题确实需要慎重考虑。当然啦,如果你真的觉得这个问题困扰着你,让你无法释怀,那你也可以试着去询问一下。但可能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可能得到的答案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甚至可能会让我们更加难过。一方面,问了可能会让你得到一些答案,从而缓解内心的痛苦。也许你会发现当年他有他的无奈,或者他的行为并非故意伤害你。这样的答案可能会让你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不再那么难受。另一方面,问这个问题也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如果他的回答不能让你满意,或者他的态度不好,可能会再次伤害到你。而且,现在你们都有了各自的生活,这个问题的提出也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 如果我是你,我可能会先问问自己,我真的准备好了去面对他的答案吗?无论答案是什么,我都能接受吗?如果答案不如我所愿,我会不会再次陷入痛苦之中?同时,我也会考虑到我的家庭和他的家庭。这个问题的提出会不会对我们的家庭造成影响? 亲爱的,无论你最终决定是否去问这个问题,我都想告诉你,你当年所经历的痛苦并不是你的错。你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那些过去的伤害不能定义你的现在和未来。也许,你可以试着通过其他方式来疗愈自己内心的创伤,比如和信任的朋友倾诉,或者写日记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心结会慢慢解开,你也会更加坦然地面对过去。世界和我爱着你!
37岁女性,见不得别人好,面对陌生人反倒可以宽容?
题主好,见字如面。你的描述简明而直白,正是拥有出色觉察力加持的结果,字里行间由衷地感受到了你满满的成长动力,允许我先隔着屏幕给你点个赞!你说自己7岁时和表妹一起喝牛奶,两人的份量差不多,然后她喝得慢,你就嫉妒她剩下得多,再然后你提出比赛,她赶紧喝完了,而你喝得慢,就显得你剩下得更多。——看到这儿,我突然有下面这几个感受:1.在【喝牛奶】这件事情上,表妹显然是个“比赛型选手”,她喝得很快,把【赢】看得很重要,因为【赢】可以给她带来【成就感】。2.你选择小口小口地喝,可能是你的习惯里更趋向于【慢慢品尝】。以上这两点,是想带你去看见:快和慢这两件事其实还蛮取决于个人习惯的。——当然,我不否认多数伙伴都有一颗“争快争先”的心,但如果“争快争先”并不是你自己原本习惯的节奏,突然这样做,就会让你的内耗感很重,内耗感一重,自我攻击就产生了,和自己的对话就类似于:为啥我就偏偏比不上表妹呢?(不过,咱们把这事换个角度看,这样也意味着在同一件事情上,你期待比表妹做得更好。)接着,关于“只要别人真的发自肺腑为自己拥有的事物快乐开心满足,我就不开心,容易妒忌别人,越亲近越如此”。——这一串,我想带你这样去理解自己:1.允许自己对任何人都有些微的妒忌感,因为那意味着你渴望自己变得更好。2.尽量不把其他人对你的看法放在太重要的位置。3.每个人做事或看待事情的方式风格角度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不同,能理解当然最好,但如果不能理解,就不要强迫自己去跟随了,那样把自己勉强掰到和别人一样的做法,并不值得。4.多看到自己本来已经做到,而且比其他人做得好的点。以上这4点,是想让你明白:咱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没必要拿着镜子去比照着谁的样子来活。对了,我还想起来自己的一段经历:我的爸爸在饭桌上是个吃饭很迅速的人,但我却习惯慢慢吃,因为我的肠胃吸收力比我爸爸的要弱一些,所以我选择慢慢吃,还偶尔调侃我爸:你吃得那么快,根本还没等吃出饭菜有什么味道就吃完了,可见你不太会享受生活呀。但我的话虽然是这样子对爸爸说,也知道【吃饭迅速】只是爸爸的习惯,不存在绝对的对错之分。因此,对于描述里的“喝牛奶比赛”事件,是这件事的发生激发了你和表妹的【争胜心理】而已,它的出现很正常,无需过分介怀当时当中的情绪流动;同样的,你也不一定要为别人的好而高兴。(理由很简单:“为别人高兴”只是关系中可以期待获得的附加值,它并不是必需品。)好啦,时间关系,咱们这次就先聊到这里。——希望以上的回应和分享能让你的内耗感缓解过来一些。好好照顾自己。——遥祝安好,有缘再会。
两个“恐惧型依恋”的人,可以在一起吗?
题主好我是Kelly水【两个“恐惧型依恋”的人,可以在一起吗?】看完题主的文字,感受到你被“恐惧型依恋”束缚了。我们可以想想,这个恐惧型是一直不变的还是可以改变的呢?【关于成长】我们通过一些测试了解自己,或者参考是可以的,就像血型,属相,星座,人格,尤其是人格,35岁之前相对都是“动态”的。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和习惯有关,例如你提到自己是恐惧型依恋,并且两个都不愿意主动,那如果其中一个人知道后去行动,去改变。那么这个“恐惧型依恋”还在吗?会不会变成“温和型依恋”或者安全型依恋呢?很多时候我们不了解自己,通过测试是了解自己当下的状态,但是真正可以做到改变的人是自己,而不是测试的结果。在关系中我们都是彼此镜子,有些时候我们期待对方多做些,帮助自己去表达,假如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学会表达也许可以收获不一样的体验。我举个例子哈:假如二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内向,去跳舞,在舞池中间都在等到对方,这样二个人会发生什么呢?如果跟随音乐自由的舞动,也许更能享受其中的美妙哦。可以学会文字表达,感谢她愿意为了你坐1小时的车来和你上课,你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自己被关心,在意,或者很温暖,及时的去体会自己的感觉,真诚的表达就可以。也许我们学会说谢谢,欣赏一个人,也感谢自己愿意准备很多小惊喜和礼物,这些也是对对方的好感和喜欢的一种方式。很多人一辈子不说爱,但是在行动里都可以感受到这份感情,我想关注对方,很在意对方,是很好的开始。在感情中会看到自己的成长,顺其自然,蜕变也会发生。在二个人的开始,大部分也是小心翼翼,害怕自己被拒绝,被伤害,而疏忽了在一起的体验,不过患得患失也是爱情的样子哦。【关于焦虑】我很好奇你为什么会担心二个恐惧型依恋不能够在一起呢?你是不信任自己还是对方呢?我们可以多问问自己,如果对方也在期待你表达,你愿意为了她去做些什么呢?我们了解自己,在关系中一点点去改变自己,包括探索自己,这些和一起经历成长没有很大的矛盾。就像我们去学会一件事,只有去经历,去体验,去投入,去付出,去突破自己,从不会主动约,到试试第一次,带着觉察,忐忑,行动即答案。可以写写自己的优点,也可以反问自己,例如你是女孩,你愿意和自己恋爱吗?理由是什么呢?自卑也许每个人都有,也或许太在意自己的“失败”,害怕的理由找到也会给自己一些信心。我记得身边很多朋友都会恋爱的时候,发现自己问题,这时候寻求咨询师也是可以的,主要是有一些不同的视角,启发,你觉得自己有理由治愈自己,爱自己,也可以在主动出击去追对方之前找个咨询师聊聊。这样也可以真正了解自己内心很害怕的事情是什么。成熟是让我们去接纳一切发生,也许是好的结果,也许也有不如意。假如我们都可以接受,那么,困扰也会少很多哦。推荐书籍《在关系中成长》《个人形成论》
气愤,强迫,不断陷入生气漩涡,不受控制,感觉到憋屈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我们一起来聊聊你的话题。先来说说情绪:情绪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组成,每一种情绪都可能是我们的内心诉求未得到满足。当我们错过晋升提薪的机会,我们会难过;失去珍藏多年的宝贝,我们会愤怒。就如题主所写,心里真的十分生气啊!我们的情绪有可见和不可见两部分,通常我们在某种情境下体验到的情绪,会有一种核心情绪,它处于情绪同心圆的中心位置,而外围有很多周边情绪组成情绪丛林。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当前自己的核心情绪是什么?给我带来怎样的感受和想法?其实我们对于同事的气愤、憋屈和难受等可能存在不同情境的角色里面。在和周边同事一起聊天中,由于他的不理不睬和无厘头怼人等,本来很不开心的我更感到气愤。在单独和他沟通中,由于他的不回复,我们又感到憋屈。在观察它的言行中,由于自己的思维反刍,我们再次感到难受。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气愤,是自己内心什么需求?憋屈,是自己内心什么需求?难受,又是自己内心什么需求?我们也可问问自己,如果没有这样的情绪,自己会有什么回应?我们还可问问自己,我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为此我能做些什么?我们的思维和情绪总是活跃在一种对存在事情的不断释义中,这些内心诠释看起来像是在建构事件的真实。我们可以试着记录自己此刻的感受是什么?你的书写只面对自己,所以尽管大胆坦诚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既能帮助我们了解情绪的产生和影响,也能帮助我们明确自己的需求,去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会区分出什么是我想要的?什么是别人想要我要的?去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更明白自己需要去拒绝什么,而这样的想法和拒绝才会让你进入真实的状态。而正如温尼科特说过,当一个人的真实开始呈现的时候,治愈就发生了。所以我们要去认识自己,面对真实的自己。不好的情绪显然对你的生活会有影响,不过题主还是及时的觉察到自己情绪,并向平台求助。那我们就从关爱自己开始,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也照顾好自己的感受。我们可以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我们也要肯定自己,给自己赋能,主动去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感受美好的生活体验。当我们看到人生的真实,我们会卸下沉重的包袱,松开紧绷的内心,不会强求他人,也不会苛责自己,而丰盈自己的内在后,你身边的人和你相处也会很舒服。推荐书:《非暴力沟通》
小学五年级,学生,怎样才能快速记英语单词?
小朋友,你好呀,作为一个小学五年级孩子的妈妈,我来回答一下你的这个问题哦~首先呢,要给你一个大大的赞,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知道寻找资源,寻求帮助解决问题,真的是一种很棒的能力,也感受到你是爱学习的,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结合我自己的经验,有一些建议,你可以试着参考一下:我们需要去了解自己的“学习通道”,每个人的学习通道是不一样的,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学习效果会更好。每个人接收信息的通道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个叫做“学习通道”,有的人是属于视觉型,有的人属于听觉型,有的人属于体觉型。所以,要想让我们能够更快速地记忆单词,我们就需要了解自己是属于那种学习类型的。如果你是属于视觉型的孩子,你对色彩敏感,看书对你来说更有利于记忆,那么,也可以结合一些有色彩的卡片或者观看一些相关的动画来帮助自己记忆,效果会比较好;如果你是听觉型的孩子,那么,你可能更适合听一些音频材料来学习,多听听或许更有助于你的记忆;而如果你是属于体觉型的孩子,那就需要借助身体的感知来记忆,比如可以将单词用笔一个一个写下来,如果只是看或者听效果就不会那么好了。总之,你可以去探索一下自己是属于那种学习类型的,运用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会让你更快地记住英语单词。2.运用心理学中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及时复习,前期重复次数多一些,还可以结合记忆的规律,在晚上睡前和早上起床后记忆,效果最佳。根据心理学中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学习遵循先快后慢的规律,所以,我们最开始背的时候要进行多次重复,才能巩固。而睡前和起床后的两个时间段是最佳记忆时间,因为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睡前的时间没有记忆的后摄抑制,起床后的时间没有记忆的前摄抑制,所以我们将这两个规律可以结合起来,制定背单词计划。因为我的孩子就是五年级,我知道其实单词的量不算太大,所以,我们每天也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就背5个单词就好,具体怎么背呢?从今天开始,就可以进行这样的计划,今天睡前就背诵五个单词,背好后就睡觉,明天早晨起床后再背诵一遍,你会发现,明天早上背就很容易了。然后,到了明天晚上睡前,继续复习今晚背过的这5个单词,这就重复背诵了3遍,那么,这5个单词基本已经记住了,而明晚除了再背诵这5个(算是复习),我们还需要新背诵5个,然后就可以带着成就感睡觉,第二天醒来,只需要复习前一天晚上新背诵的5个单词就好,以此类推,这样,你就能够记住书上的所有单词。等你最后都记忆完了,可以来一次查漏补缺,把还不是很熟练的单词再用这样的方式每天背一背,我相信用这样的方式你这个学期书上所有的单词都能够记得住,而且记忆会非常牢固,关键是你也不会觉得压力很大,每天花的时间也不会太多,对吧?所以,当我们懂得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阿姨想到的就是这些啦,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时间不早了,早点休息哟,晚安~
非常关心自己的发展效率,害怕浪费时间,怎么办?
题主,您好!看到你的提问,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帮助。非常理解你对自己的发展效率的关切和对时间的重视,但同时也感到你对时间过度控制控制、害怕浪费时间引起了很大的焦虑。你问了一个好问题:为什么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免浪费时间?我想可能你把”放松“体验为是在”浪费时间“,那我们为什么不能让自己松弛一些呢?也许跟我们所经历的成长环境有关,或许当时的环境对我们有太高的要求和苛责,于是长大后我们对自己也很苛责,好像时刻内心有个声音在催促着我们。或许当时的环境没有给到我们很好的支持,于是我们怀着对成功的渴望、对未来的不安或者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让自己片刻不能放松。你说:如何接受浪费时间是必然的?首先能觉察自己内心到底是什么驱使让我们不能放松,如果放松会担心什么,从而引起那么大的焦虑?其次,你也想知道为什么“浪费时间”是必然的。从生理角度来看,我们人不是机器,无法时刻保持高效运转。我们的大脑需要休息,需要一些看似“浪费时间”的放松时刻来恢复能量。比如,当你连续工作几个小时后,感到疲惫不堪,此时如果强行继续,效率可能会极低,甚至可能出现错误。而花十几分钟去喝杯咖啡、看看窗外的风景,看似浪费了时间,但实际上却能让你的大脑得到放松,之后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从长远来看,这并不是真正的浪费。 再比如,和朋友聊天、参加社交活动,这些在某些时候可能被认为是“浪费时间”。但从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社交能让我们获得情感支持、缓解压力,有助于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生活。而且,在社交中我们可能会获得新的启发和机会,对个人发展也有积极意义。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你正在努力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每天都安排了严格的学习时间。但是有一天,你的朋友邀请你去参加一个户外活动。你可能会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因为它打断了你的学习计划。然而,当你参加了这个活动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心情变得更加愉悦,压力得到了释放。而且,在活动中,你可能还结识了一些也在学习这门语言的人,你们互相交流学习经验,这对你的学习反而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我们在学习新事物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浪费时间”。当我们尝试一个新的技能或领域时,可能会走一些弯路,花费时间去摸索。但正是这些尝试和错误,让我们积累了经验,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基础。 从生活的角度来说,偶尔的发呆、闲逛也不是“浪费时间”。这些时刻可以让我们的思绪自由飘荡,激发创造力。很多伟大的创意和灵感往往在不经意间产生。 我们学会接受:浪费时间“是必然的,因为这是生活的一部分。过度控制时间只会让自己陷入焦虑和紧张之中,反而影响效率。可以试着给自己制定合理的计划,但也要留出一些弹性时间,允许自己有放松和调整的机会。当你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时,不要过分自责,而是想一想这段时间可能给你带来的潜在好处。但是如果道理都懂,还是对自己放松视为在浪费时间,焦虑到不行。可能需要找到专业的咨询师给自己提供专业的帮助。 最后,我想对你说,不要对自己太苛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允许自己有不那么高效的时刻,因为这些时刻也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一部分。相信自己,在不断的调整和尝试中,你一定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节奏。世界和我爱着你!
受童年创伤的影响,心理受到冲击后暴食,该怎么办?
题主你好:先抱抱你!一直努力地艰难地在挣扎与奋斗,真的很辛苦,难为你了!不知道你小时候受到了怎样的冲击,但一定对你有非常大的创伤性影响,一直影响至今,这种冲击让你的世界一下子黑暗和封闭起来,感受不到阳光和温暖,大部分感受到的是冰冷和黑暗。是这样的感觉吗?感觉到,你不再相信自己能被爱,被认可,但是你极度渴望被爱,被看见,被关注,被在意和认可,这种需求的满足才是你黑暗阴冷的小房子里的光。所以你要么通过讨好取悦别人来获得,你觉得只有让别人满意高兴了,才会给你关注、温暖和认可;要么你要求自己一定做所谓的“应该的”,“正确的”来获得认可和爱。你完全无法做自己,不断压榨自己,只是为了获得你想要的温暖和光。但是当你发现,你用尽了力气,仍然获得不了你想要的,你整个人就要崩塌了,看不到出路和希望,觉得好像永远也走不出那个小黑屋,只能困在里面,好像自己就是不值得的,糟糕的,就是注定没有人会在意你一样,你的内心像暗黑的无底洞一样,深不见底,又空荡荡的恐慌,所以才用暴食的方式,用食物努力填满那个空洞,也给自己内心一丝替代性的满足,抚慰和充实。对吗?说到这里,想再次抱抱你!你的这种情况,只是看书是很难帮助到你的。若想走出来。需要疗愈创伤与修通,获得矫正性情绪体验。首先,你要在心里给自己正向的心理暗示:要坚信你能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就已经说明你是被这个世界欢迎的,就绝对有资格有能力活得灿烂!无论经历什么,你不代表你不值得被在意,被爱,如果别人不在意你,不认可你,不是你的错,是她们不懂得爱,或者没有能力爱,或者不懂你的价值。第二、你把用来讨好取悦别人,做对的应该做的事情的能量收回来取悦自己,建设自己,爱自己!除了你,没有任何其它人有资格评价和决定你是谁,你好不好。所以,你要永远相信自己!第三、去做自己发自内心喜欢的事情,不管别人怎样想,怎么看。第四、因为你的创伤,你很可能什么都明白,知道怎么做才对自己有帮助,但是做不到,因为创伤性体验和信念深藏在你的潜意识里,不受控制地会出现自动化的思维和行为反应,负面想法和感受可能会瞬间控制你。别担心,你可以后觉知地强化自己的正向信念。但是这样也挺难,所以建议你做专业心理干预,专业的咨询师会帮助你在关系中获得矫正性情绪体验,帮助你不断笃定自我认可和正向思维,断开原有的负性自动化反应。真正轻松起来,让你的内心真正满足充盈温暖明亮起来,再也不需要依赖食物填充。如果我的回复能对你有些许帮助和启发,我会很欣慰。我是心理咨询师姜晓江,世界和我爱着你!感受到
因被迫结束一段感情而处于PTSD状态,怎样改善?
在你简简单单这样一段文字的背后,似乎有很多的痛。我们看到的是冰山一角,在“被迫”、“结束”、“攻击”和“隐忍”的下面,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寒冷,是吗?希望你能看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回答,让那“冰”和“痛”融化一点点,再一点点。 当心理创伤发生时,我们会体验到一种淹没性的、压倒一切的恐惧情绪,我们会做出“战”、“逃”、或“僵死”的即刻反应。和所有的动物一样,在我们遭受巨大威胁时,这是身体本能的自救。你也在努力地自救。运动、旅行、反击、遗忘、或者让时间冲淡一切、面带微笑却暗地里把牙关咬碎,这里有你的故事,也有我常常听到的、其他人的故事,为你们感到辛苦、心痛。 PTSD会有几个典型的症状丛。简单概括地说,它们会表现为过度回避、过度控制、过度警觉或者麻木。有些时候,一个你知道对你有影响的事情,会激活一些蛰伏的、久不为你所知的心酸。那些回忆和感受——不管是和分手有关的,还是无关的——会在一瞬间扑面而来。从EMDR的角度,我们把它看成一个创伤性记忆网络。也许,那些在你看到信息时似乎不受控制的反应,是记忆网络在激活,也是你身体渴望疗愈的信号。 我们的身体有时候可以自愈,有时候会被冻结在回忆里,需要帮助。如果你所尝试的运动、旅游(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在努力遗忘、回避?)并不奏效,或者你会激烈而僵硬地反抗而适得其反,那么,也许你需要的恰恰是直面回忆之苦,就像《山海》那首歌里唱的: “我听着那少年的声音在还有未来的过去渴望着美好结局却没能成为自己他明白他明白我给不起于是转身向山里走去他明白他明白我给不起于是转身向大海走去“ 走向“山“和”海“,去直面自己的痛苦,我想,你需要一个能够为你见证、聆听、有耐心和同情心的朋友。向他们讲述、倾诉的过程也许就是带来疗愈的解药,而他们也或许能从你的经历中有些见识和领悟。你会发现,你不是一个人,你并不孤独——这是讲述之后,你很有可能获得的新的视角和境界。到了那时,那些原本被包在灰尘和污垢中的经历,会泛出金光,给你带来新的希望。 当然,心理咨询也是一个好的选择,在修通创伤之后,我们可以变得加倍美好。
为什么我妈总喜欢用威胁和恐吓还有夸张的方式教育孩子
题主好我是Kelly水【为什么我妈总喜欢用威胁和恐吓还有夸张的方式教育孩子】我看完题主的问题,首先对你非常欣赏,也佩服你看待事物的客观公正。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关于家庭生命周期】通过你的描述,看到了妈妈早期的经历对她现在有了一些影响。看到妈妈的不容易。经历了很多事情,同时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也在维护着这个家庭,就能看出妈妈内心深处应该是很渴望🈶一个家庭。作为女性,我对妈妈更多是理解,也有她很多的委屈,背后的愤怒,无力。我们猜猜现在的行为和她早年经历有关吗?妈妈也许忽略了自己的女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这个家庭中或许妈妈也会误认为孩子就是她的一部分?她对你们的态度和行为,是和谁学习而得?或许作为成年人,爸爸妈妈需要负责的部分是自我成长,如同你一样,跳出关系外思考这个家发生了什么。假如我们的人生可以重来,你还会选择成为他们的还在吗?假如父母无法改变,妈妈身上有没有优点?让你觉得自己欣赏的地方?例如写写一家人开心的事情,你可以想到什么呢?例如妈妈下次说要断绝母女关系,你开个玩笑,说:妈妈我很爱你,我并不会和你去断绝关系。我们猜猜妈妈会发生什么吗?如果我们是妈妈的朋友,看到她经历的一切,就对她说些什么?我也感受到你是家里最有力量的一个人,当你不断去看到这个家庭内部的关系,有爱,有矛盾,还有责备,甚至还有怨恨,但是不可否认,你还是很关心家人,担心妈妈对妹妹的影响。当我们不断不断去理解自己,去看到这个家的一些缺点,会不会阻碍我们个人的成长呢?一个家庭经历这么多,依然是一个完整的家庭,也足以证明父母的感情深厚,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也许也会慢慢和谐,而你和妹妹未来会有自己的学业,家庭,还有自己的全新生活。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智慧,创造和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让父母是父母,子女是子女,在母亲有情绪的时候试试去理解她,用爱去包容,包括坦诚说说自己的感受。我想你也是最了解家人的,我们了解了家人的互动,现在你也有了自己的思考,相信一家人都可以面对人生的风雨了呢。【关于专注自己】当你慢慢看到妈妈的经历,了解了她的过去?你会有哪些情绪?有些发生的事情虽然无法改变,但是可以有了理解。妈妈没有被看见,包容,理解,和现在的性格,情绪有关吗?我们也可以猜猜为什么爸爸出轨,妈妈和他还没有离婚?或许婚姻中也有责任,爱,我们看到了父母的韧性,也看到了成长后的你,开始好奇的去看这个家发生了什么。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或者未来自己的婚姻中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我们在思考中会有自己的理解。假如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力旺盛,人生的不容易,或许现在的自己可以更加注重对自己的规划。假如你做好自己,也可以在日后妹妹有学习的榜样。也或者可以在这个家庭经历痛苦的时候,你可以让她们依靠一下。我也看到爸爸妈妈可以接受去看心理医生,也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你们的爱,虽然我们都知道,成长是需要一生。作为家庭的老大,也是承担比较多的,小的时候我们没有能力,现在的自己慢慢会越来越有力量,方法,包括寻求家庭外的支持。我们允许父母的改变慢一些,慢慢去理解母亲,我们理解未必是认同,而是让父母知道你也在尽力帮助这个家。一个人一个人改变了,系统也会改变,为你开心,自己获得了成长,持续的学习,不卷入父母的婚姻,信任他们,也信任妹妹,一个家只要有爱,有对彼此的祝福和牵挂,专注自己。世界和我爱着你推荐书籍《成为我自己》《人生脚本》
真的很需要力量帮我走出来,如何克服失恋的情绪?
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从你的问题描述看,你失恋了,痛苦之下,明白已经无法挽回对方,你现在的诉求是如何走出失恋。我来说一说我的看法,一个很简单,但也能快速走出失恋的办法。失恋了痛不欲生,给你一个走出快速走出失恋的方法。先上干货,那就是把失恋当成是工作,制定每天的工作计划和KPI,并且要严格遵守。首先,工作时间,早10点到晚10点,中途可以休息一个小时。工作KPI:1.过往的聊天记录,看3小时2.在一起时的照片视频,看3个小时3.把枕巾哭湿了,用完一包抽纸4.emo神曲循环300遍,这个可以跟哭湿枕巾结合着用,推荐用大悲咒5.怀念在一起的快乐时光3小时6.不做完这些不允许做其他的。做完这些大概11个小时就消磨完了,建议你在周末进行,因为基本周末两个就可以搞定你的失恋,你就不会被失恋所困了。你提到了你买了机票,只能一个人旅行,你也可以直接去旅行,然后到酒店在酒店做这件事。也许做完之后,你还可以继续旅行。为啥这个招管用呢?很简单,当一件事变化变成了工作,你很快就会对它失去兴趣,压根不想干。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法太离谱,你也可以把悲伤的情绪留在每天的固定时间来沉入,比如,每天晚上8点到10点,就两个小时,其他的时间如何又想起了,就告诉自己的情绪,我知道你现在想出来,但我现在没空,等到晚上8点,我再来陪你,现在你先自己呆着。当然,这个时间,还有时间长短你可以自己定。然后慢慢的减少时间,比如,第一周每天两小时,然后减到1小时,半小时。这样就给了情绪时间和空间,让它慢慢的降低强度,知道最后偶尔想起,很快就过去了。你也可以去跟心理咨询师聊一聊。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新接手的工作,热爱,但总担心做得不够好,怎么办?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我们一起来聊聊你的话题。先来说说自动思维:自动思维是指在某种情境下,人们在无需特注意或努力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思考过程。它是一种快速、无意识和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常常基于个人的经验、知识和直觉。当我想到“我是不是哪里没做好”的时候,脑中闪现的是什么画面?回荡的是什么声音?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在这些场景中,自己有何回应?当我想到“我是不是哪里没做好”的时候,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时光重来,自己会怎么做?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我们也可回想自己的童年,当你初次蹒跚学步或夹筷吃菜时,因为妈妈的担忧焦虑和害怕糟糕的后果,无数次的被妈妈中断和阻止?长此以往,我们对未知的事情会有自我判断,那就是“我做不好”,这时我们的自我效能感渐渐出现问题,以致成年后变得内心脆弱,就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感受,这是基于自我评价较低,或者说我们内在力量不够强大,从而会责备自己的不足或缺点。我们更要时刻告诉自己:这只是我的想法,这不是事实!再来说说自卑情结,心理大师阿德勒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但人都是活在比较中,比较有时候带来自信,有时候带来自卑,当比较带来自卑时,负面的自我会慢慢形成,自我的形象开始扭曲,接踵而来的是认知、情绪和失控的行为。就如题主所写,因为手头的工作刚接手不久,而前任的工作表现曾被领导大加赞赏,偶尔会焦虑,分管领导和我讨论布置工作时,情绪会突然紧张。我们可以问问自己,焦虑和紧张,是内心什么需求?过度思考审查自己的工作,又是内心什么需求?我们也可问问自己,理想中的我是怎样的?她有哪些特质?为此我能做些什么??如果我们从课题分离的角度出发,别人的评价只是外界的声音,并不能代表真实的自己,也不能决定将来的自己,你是你,他是他,别人在实践他的人生,你不必追寻脚步。我们也可寻求帮助,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我们也要关爱自己,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也照顾好自己的感受。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因为任何一朵花都不是瞬间绽放,允许自己有个笨拙的开始,毕竟人生的任何一点经历在生命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想想我们以往的付出都有收获,相信我们以后的努力也会有回报。祝福你!
有时觉得时间很多,有时又觉得时间很少不够用,怎么办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既然离真正就业还有一段时间,你觉得还有比较多的时间可以去准备,那么,我们可以在这段时间里做一个详细的规划,看看自己需要做哪些准备,结合自己现在的时间情况,每天可以分配一部分的时间来做一些准备,这会让你更加心安。要事优先,如果现在的事情特别多,你急需处理,那肯定是先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事情,这也会让你觉得更加踏实,建议你找个时间,可以安静地梳理一下自己每天的时间,做好一个整体的规划并形成每日清单,那么行动起来会更加有的放矢。给你的建议是: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有时候我们需要将时间具体化,可以通过回顾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看看自己的时间都去了哪儿,进而结合目前自己的需求做出新的时间规划和调整。每当我事情突然变得很多,并且有新的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加进来的时候,我都会用这样的方法来进行一次梳理。找到一个安静的时间,保持心态的平静,当我们能够静下来,其实,就能够产生智慧,你就自己会明白该如何更好地去安排自己的时间了。你可以从早晨起床开始去回顾你一天的时间安排,吃饭、工作、学习、做家务、刷手机、社交……看看在这些时间中,哪些是目前可以舍去的,是可有可无的,那么因为目前事情特别多,时间不够用,我们可以暂时减少这部分时间。也可以看看哪些事情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帮助自己省下来这部分时间的,也就是说可以让这部分时间让别人来帮你完成你需要完成的事情,你可以通过花钱、请人帮忙的方式来获得这部分时间。比如我有时候特别忙的时候就不做饭,点外卖,或者让老公多做饭,以及请家政阿姨来打扫等等。然后,我们还需要看看,自己每天必须要完成哪些事情,就把这些事情写在自己的必做清单上,这些事情不仅要包括目前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也包括那些重要不紧急的的事情(比如工作前的准备),根据自己的能力,把每天的计划写好,这样,你就知道自己每天需要做什么了,然后,按着计划去执行,你会感觉很踏实,也能够收到积极反馈,感受到事情在一步步推进,就不会这么困惑和难受了。2.”时间管理“的同时还需要结合”精力管理“,会让你更井然有序,更高效。此外,除了要管理自己的时间之外,我们还需要进行精力管理。你可以去观察自己每天的精力状态,什么时候精力更充沛,什么时候精力不是那么好。那么,可以把一些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事情,特别重要的事情,放在精力充沛的时间段去完成,这样完成之后,你的心里也会觉得很有成就感,因为最重要的事情完成了,也会觉得很轻松。而一些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但又是需要完成的(比如一些重复性的工作,不需要耗费太多的脑力)就可以放在自己精力不是那么好的时间段去完成。此外,也要记得及时补充精力,适度运动,充足睡眠,以及通过创建心流体验(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都可以帮助我们及时补充精力。还要注重劳逸结合,让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达到平衡,也就是工作一段时间适度放松,是更有利于工作效率的,可以参考”番茄钟工作法“。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27岁女,压力大的时候,遇到困难容易逃避,如何改善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肯定能够改善的,因为我曾经也是这样一个遇到压力大的时候,就容易逃避的一个人,的确和性格以及成长经历都有关,但人是有发展潜能的,遇到困难也是有方法解决的,重要的是我们找到方法,坚持练习,提升自己压力管理能力和面对能力,相信你一定可以的。给你的建议是:看到“逃避”可能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从成长经历以及个性特征方面理解自己为什么会逃避。压力大的时候,遇到问题容易逃避,这其实是很多人都会选择的方式。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面对巨大的危险,往往就会启动威胁防御系统——开启战斗逃跑模式,有的人会选择战斗(焦虑或行动),有的人会选择逃跑(逃避或拖延),有的人会选择僵住(躺平),这其实都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只是不同的人确实由于个性不同,会自发地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也可能是受到成长经历的影响,当我们从小面对挑战的时候,父母要求比较严格,给我们很多额外的压力,让我们觉得一件事情如果做不好,那就很糟糕,于是我们就很害怕失败,为了保护自己不失败,不体验那种糟糕的感觉,于是就发展出了这样的应对模式,不去做,那就不存在失败的可能了,这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2.学会正确应对压力,把压力调整到适度的范围内,积累成就体验,提升自己内在的力量。生活中的确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我们不可能没有压力,实际上,没有任何压力也不是一件好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压力和我们的内在动力之间的关系是呈现出倒U型的曲线关系,也就是压力太小或压力太大我们都会内在动力不足,体现在行为上就是会逃避,而当压力处在中间水平的时候,我们的内在动力就会很强。那么,这个中间水平怎么评估呢?就是去看是否和你现在的能力水平相匹配,也就是教育心理学中说的“最近发展区”,是我们“跳一跳能够摘到的果子”。如果压力太大,我们就需要学会给压力拆分,拆解成和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小任务,然后,一个小任务一个小任务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也会积累成就感,让自己越来越有信心可以完成大的任务。比如,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可以把这个大的压力拆解为找材料,写文章,编辑校对这几个大的部分,又可以将找材料拆分为一天找几篇论文,那就先从找论文开始,一天找到自己需要的10篇论文,就完成了今天的小目标,对你来说压力就不会很大,而且是你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这样按部就班去完成,就能够不断地推进你的计划,最终写完论文。每次当你觉得压力大的时候,问问自己,自己是不是可以将自己的压力调整为可控制的、可预期的、适度大小的压力,因为只有这样的压力才能够增强我们的心理复原力,提升我们的心理韧性,而不可控的、不可预期的、过度的压力,则会让我们变得更加脆弱和无力。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只要不做我妈眼里对的事,她就觉得我精神有问题怎么办
你好呀,给你一个360度的拥抱。长长的问题描述,看的出来,在跟妈妈的相处中,你很有很多的无奈。你提到了你有多年的非常严重的乖孩子人设,提到了母亲和你的共生,母亲对你的软控制,甚至现在的直接控制。你提到了你渴望自己做选择,渴望做一个独立的人,但同时你选择在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身边,在你的家乡,就业最好的选择是公务员和编制,这两种职业更多的稳定和离家近。不知道你学的什么专业,你提到今年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回家待业了。也就是说,你选择了回到家乡继续跟母亲共生,可能未来的就业选择也是公务员或编制,然后继续跟母亲离的很近。就你的描述来看,你妈似乎非常渴望你也变成她的样子,她带你去看精神科,医生说你不是精神病,她根本不相信,她大概是希望你也是精神病,这样你就成了她的样子,你长大了就成了另一个她。很多时候,孩子会用成为父母的样子来表达对父母的认同和爱,你虽然极力的抗拒被确诊为精神病,但拒绝有时是另外的一种认同,是一种叫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因为即便你拒绝了,你还是天天跟精神病这个标签纠缠,你还是为这个标签担心,为这个标签烦恼。你在某种程度上,用你对精神病的拒绝来表达了对妈妈的爱和认同。而且你在毕业之后,甚至是未来的就业,可能都倾向于继续跟妈妈共生。其实对于你来说,想要摆脱妈妈的控制,最简单的办法是,远离妈妈,首先从物理距离上远离,不要跟妈妈住在一起,甚至不要跟妈妈住在一个城市。这样至少可以减少妈妈对你的日常生活的控制。关键还是在心理上的远离,不接受妈妈的控制,也不接受妈妈以爱的名字的控制。你可以理解妈妈,可以同情妈妈,可以照顾妈妈,甚至可以陪伴妈妈,但在心理上一定不要为了妈妈的认可去迎合妈妈。这个估计很难。因为你很爱你的妈妈,你想要让妈妈表达你的认同,用变成她的样子或者是拒绝变成她的样子。这样就让你很难在心理上跟妈妈的控制做隔离,你也没办法把妈妈和妈妈的控制分开。你没办法只接受妈妈,但不接受妈妈的控制。这个建议你去做心理咨询,跟心理咨询师聊一聊。最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走向分离的,因为孩子要长大,就必须跟父母分离。但很多中国的孩子不大能对父母不,这大概也是共生所以产生的根源。孩子小时候的共生是因为孩子没有能力,没有别的选择。而孩子长大之后,如果继续跟父母共生,更多的是一种选择。当然,也不能指望在一直被控制的孩子,长大之后就突然能分离了。能够最终分离的人,大概都等于是把自己打碎了,在重建起来的。你需要跟妈妈在距离上愿意,即便不能在物理距离上远离,那至少在心理距离上远离。就你的情况来看,物理距离上的远离更容易做到。建议跟咨询师聊一聊。我是经常又佛又丧,偶尔积极上进的心理咨询师,世界和我爱着你。
怎么做才能挽留我在组长心中的好印象?请大家帮帮我吧
你好,我是心探教练放飞。不为欣赏、只为绽放。聆听了你的心情故事,感受到了你在初入职场所遇到的一些人际关系上的小烦恼,凡事都需要学习,历经一个过程才能让我们不断走向成熟、实现成长。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1.首先放下你的评判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你的敏感特质,你感觉自己感谢发言时没有提到“组长”,他会对你有意见;你因为多次忘打卡,担心组长会给你“穿小鞋”;你感觉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好,别人对你都不是很喜欢、很认可......我们每个人都习惯用自己的人生观和感受去衡量人或事,有价值观就会有评判,这是无可厚非的。就像你,也是站在自己的视角上来“评判”自己的言行,这是一种自我反思,可作为修正行为的参考。但若执着于对自己的负面评判,会影响人际关系,同时也会让自己陷入“局限性思维”的黑洞中。因为我们一旦有了执念,就会出现偏颇的看法,失去其他更多可能性。《高敏感是种天赋》一书中详细阐述了高敏感人群的特质,凡事都有两面性,更好的认识自己,从而在工作、生活中扬长避短。比如,当人处在安全的环境中:会拥有共情、聪慧、富有同理心、具有灵气的、散发才华的,展示技艺的。比如张爱玲、伊能静。当处在危险的环境中:人会变得自卑、多疑、钻牛角尖、斤斤计较、难以释怀、自我折磨、折磨他人。比如安陵容。你的敏感是否和考研失败有关,是否还有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互动模式有关。可以回看一下,原有的自信(对自己这个人的信心)被什么给压抑、隐藏起来了。🌹2.最真实的也是最真诚的推荐你看看今年脱口秀大赛冠军得主付航的表演。他在夺冠那篇提出了一个观点:只要勇敢做自己,总会有人爱你的。首先,学会接纳自己。你就是不善言辞的、你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愚钝的、你就是爱打岔/被打岔不会表达的一个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和同事相处也非一天两天,时间久了他们就知道了,这样的你,才是最真实的。当你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时,可以反问同事:我刚才那样说有什么不妥吗?我刚才那样做合适吗?询问的目的,仅是在他们那里“看见”自己,作为参考,而不是他们说了啥就完全让你否定了自己。其次,捕捉积极正能量。比如忘记打卡,谁都有疏忽的时候,加班到凌晨是普遍现象,给组长做一下解释说明,他是能接受的。若斤斤计较,权当他在维护单位劳动纪律,本身你也做错了嘛,交一次学费,印象更深刻,避免屡屡犯错。你除了老是忘打卡,但你工作认真负责、有钻研劲儿、为人朴实真诚,这些优秀品质也才得以受到公司和领导器重,让你参与完成项目。看到这些,不断给自己肯定、打气。当然,与人交往过程中,言多必失、言过必失,在与大家还不是很熟络的情况下,最好少说多听、多观察。作为一个好的聆听者要胜过一个好的表述者,因为人都喜欢“发声”,都需要一个忠实的听众。在实际操作中慢慢总结经验,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小成本试错,在射程之内。《盔甲骑士》推荐与你。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世界和我爱着你。想要继续沟通,可点击我的个人主页“心探服务”,我将一对一与你壹起交流成长。
快40的我,我还得做什么事能让自己碰见Mr.R
你好呀,还没有遇到Mr.R的朋友,给你一个鼓励的抱抱吧~其实你的困惑我也有,不太一样的是我已经不去强求了。我承认自己的普通,接纳自己的平凡,也做好余生只一人的准备。前半生走走停停,弯弯绕绕,努力得到了很多,也错过了很多,人,遇得到又失去。让我意识到人生没有什么事是永恒不变的,将感情寄托给谁都不如寄托给自己。虽然我不拒绝爱情,但是也不再寄希望于爱情。我感受到,现在的你足够优秀,并且逐步接纳自己,对于原生家庭,你没有过多详细的描述,但是寥寥数字,体会到你经历过得痛苦与不甘心。大概现在能够接受自己是一个不被爱的孩子了,承认自己不被爱,这真的很勇敢。令人赞叹~你是愿意通过努力去追寻的人,也经历过努力不一定就会成功的挫败,其实人生到这里,阅历已经足够丰富,我看到了一个坚韧不屈勇敢强大的女性,在经历了很多之后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平静,与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和平相处着。接下来的人生,你也有自己的规划,并且愿意为之努力。人生到这个阶段,需要一个可以相伴走完余生的人,我特别理解,那种相互扶持,相互依靠,共经风雨,携手一生的感情,是每个人内心都期待的爱情。我的建议还是先爱自己,滋养自己。或许你早就听过,爱人先爱己。只要自己内心充盈,富有能量,我们才能给予他人饱满的爱。爱,从来都是相互的,两个人走在一起,不光要彼此生理和心理吸引,还要在内心深处给予彼此滋养。~如果你想要的是一个对的人,你就要先学会做自己的Mr.R。自己把对他的需求,先以自己对待自己的方式满足。比如理解自己,安慰自己,照顾自己,犒劳自己,经营自己。这都是爱自己的方式。这样,那个人出现的时候,对待你的方式是不是建立在你爱自己的基础上,就一目了然了。~爱自己的前提也是接纳自己。人无完人,大家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平和的去面对他人的眼光,不必因为谁去改变,也不必因为谁去委曲求全,这点也很重要。当遇见一个对的人,你会发现透过他,你能更好的做自己,从而更好的自己。~接纳自己后,再去接纳世界,迎接世界带给自己的一切,这个状态就很奇妙,无论事情怎么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看到过程带个我们的体验,再这其中肯定是有收获的。结果并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经历让我从中学会了什么。如果说遇见对的他,还要做什么努力,就是接纳世界这部分了。我们从两方面出发,可以去参加一些相关的活动,无论线上线下。主动敞开心扉,多余不同的人互动,沟通,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认识的人多了,自然遇见他的概率就大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发展出积极的交流圈子。有些兴趣爱好是可能独处时间做的,比如读书,或者手工,可以剪辑成视频上互联网平台,让更多的人看到你,认识你,喜欢你。以上的分享希望能帮到你,未来的日子还很长,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节奏。希望你能够找到真正的幸福,并且好好爱自己。共勉~
妈妈对我过分依赖让我压力巨大,总对我说“我只有你”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你当然可以选择你自己想要的人生,这就需要我们有勇气去面对自己选择后所需要承担的所有结果,包括妈妈的失望。你和妈妈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情绪和课题负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似乎你们还处在共生的关系状态,这会让你觉得分不清楚什么是她的情绪,什么是你自己的,什么是你需要承担的,什么是她自己需要承担的,当你能够分清楚了,把妈妈自己需要承担的部分还给她,把你自己需要承担的部分勇敢地承担起来,在关系中你就会自在许多。给你的建议是:从“共生”到“分离”,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也需要看到妈妈之所以对你“不舍”,是因为她的内在没有足够的安全感,而这部分安全感似乎以前一直都是你给她提供的,如果你们能够找到更合适的方式来补足她这部分缺失,相信妈妈也会更加自洽。从你描述的成长经历来看,妈妈和你一直和你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也许是因为她在关系中失去了爸爸,就和你的关系更紧密了,小时候她一直保护你,我们可以理解为保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似乎也是“控制”,而现在,这种“控制”不是那么明显,就像你说的“处处不想让我离开她”,因为她真的很没有安全感,也很可能是你的离开,触发了她内心深处的“被抛弃感”和不安全感。或许你可以和妈妈好好聊聊,深入地谈一谈,探索一下她情绪背后的深层根源,了解到她的深层需求是什么,可以给到及时安抚。你可以鼓励她说出她具体的担心,让她明晰她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然后一起看看在你去男朋友那边后,她可以如何更好地照顾好自己,你同样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到她陪伴和心理需求上的满足,比如可以经常和她视频聊天,如果妈妈遇到什么困扰和急需处理的事情也可以及时给你打电话,你也会时常回家看看,或者有时也可以邀请妈妈过去住两天……如果她愿意的话,可以建议她去丰富自己的生活,看到自己之所以会有情绪的原因是自己需要去成长,她内在匮乏的部分,她内心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需要她自己通过合理的方式去补足,比如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做咨询,可以加入一些支持性的团体,可以每天去做很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学会好好爱自己,比如《生命的重建》《自我关怀的力量》等等。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只有照顾好了自己才能有能力和能量去照顾其他人,所以,先照顾好你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妈妈提供一些帮助就好,毕竟她的成长课题还是需要她自己去承担的,你不需要承担,也无法完全代替她承担。2.课题分离很重要,把妈妈的课题还给妈妈,你自己的课题需要自己完全承担起来,我们想要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明白,自由的另一面是我们需要为自己负起完全的责任。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课题分离”,面对一件事情,需要去区分是谁的课题,谁的课题就需要谁自己承担。如何区分呢?就是去看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是由谁承担的。对于你现在遇到的这个问题,你其实可以有很多选择,我们需要去看自己更愿意承担哪种选择的结果。比如,你可以选择心软,照顾妈妈的感受,不离开,同时就需要承担起相应的结果,继续和妈妈捆绑在一起,她确实会更开心,但你会失去你的一部分自由等等;你也可以选择离开,同时也需要承担起相应的结果,比如妈妈的不舍,妈妈的难过,你可以有更自由的生活空间和状态等;当然,你也可以在选择离开的同时,和妈妈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她情绪背后的需求,和她一起去看看如何解决你离开后她的情绪问题,这就需要你花时间、花精力去和她交流,也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能够引导妈妈去自我成长……选择什么,是你的课题,因为直接结果是需要你承担的,所以,我们每次做选择的时候,更需要去看到的是自己更愿意承担哪种选择的结果,就做出自己心甘情愿的选择。而妈妈的情绪、妈妈的课题是需要她自己去承担的,你是无法替代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一直替她承担,也是在阻碍她去自我成长,我们不可能总是为她的情绪和脆弱负责,因为你也有你自己的生活,现在就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就好,你需要先照顾好自己,等自己越来越有能力了,也可以提供给妈妈更好的支持和照顾。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50岁了,我把老婆的一些需求当对我的控制,怎么办?
你好,我是倾听师李慧,看到你的提问真的感受到你的无助和委屈,好像家变成了一个极其束缚你的牢笼,此刻你特别想逃离这个牢笼。你真的挺不容易的。我想这样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才形成的,你也提到了你的原生家庭,可能你也有一个疑问,明明我结婚了,有了新的家庭,为什么越过越像在原生家庭时候的感受呢?而且我老婆怎么越来越像我的父母那样的控制我呢?那么现在我们来说一说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有什么原因导致了现在的状况呢?1.可能你说到原生家庭里比较控制,在这种控制下,孩子一般都会压抑自己的需求去讨好父母获得更多认可和自由。久而久之就对父母的这种控制习以为常,甚至非常熟悉,已经变成身体自动化的一种模式。那在关系中就不用说了虽然你的意识知道被控制的感受不好,想逃离,但是你的潜意识里会引导你再次找到这样的环境重复儿时的被控制的体验。你可能会说我当时找的老婆可跟我父母一点也不像,是的,一开始是不像,但在你们相处的关系中,你会引诱对方站到控制你的位置上,这种被控制的感觉虽然舒服,但这是你熟悉的。意思就是说,你现在感受到的你老婆对你的控制在潜意识层面意味着是你和你老婆相互邀请配合完成的。2.你可能也思考过,明明我很讨厌被控制,但是老婆一提需求,你即使不满意,但你也会压抑自己去迎合她。这可能是因为在早年关系中,你每当你对养育人的控制想反抗的时候,不但没有受到尊重和理解反而招来惩罚和更强烈的控制,于是你可能习得了一种模式,就是当我被控制的时候,我是不能反抗的,反抗了会招致更猛烈的攻击。3.你提到由挂衣杆这件事情,让你联想到着装,搞卫生,物品摆放。可以看出你们互动的模式已经形成了。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情绪的积累,才导致你现在根本不想再在家里待着,想离家出走。由于你提供的信息有限,很抱歉,可能我没有办法更深入的了解你。以上怎么办呢?有些简单的建议分享给你,希望可以帮助到你。1.大胆的提出自己的需求,当老婆提出需求时候,你有不同的想法,大胆的提出来,如果说不出来,可以觉察下此刻的感受是什么?是还是拒绝,还是害怕惩罚?还是害怕破坏关系?觉察下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其实,我看你提到,你老婆也说了她的需求可以改变,并不是一定要严格按照她的需求来。所以这个时候要觉察,那个让我必须满足她的需求,按照她的需求来的声音来自于哪?是谁的声音?2.加强与老婆的沟通,可以经常表达一下你内心对你们关系的感受和想法是什么样的?你更希望你们的关系可以如何进行更能够让你感受到温暖和舒服。还有你们彼此对关系怎么看待?对控制怎么看待?双方在什么时候感觉对方是在控制自己?当你们的沟通越通畅,那你们之间也会相处的更舒服,更不容易做出让对方难受和被控制的事情。可以敞开心扉的聊一聊。3.开始自我探索和成长。当你了解自己的内在或者对自己的内在探索的越深入。你越能够停止一些潜意识所指导的行为的重复。就会终止一些强迫重复的模式。有时候可能不是对方在控制你,而是你对控制的感受太敏感,可能被控制是你的感受,并不是对方的意图,这个时候就需要沟通,不然就会产生误解。最后的最后推荐你去看下这几本书,张德芬的《活出全新的自己》武志红老师的《家为何会伤人》。希望我的建议可以帮助到你,我是倾听师李慧,欢迎来聊❤️❤️❤️❤️
难过的时候,总希望对方能和自己一起悲伤,是什么心态
你好。你说当你有悲伤的情绪的时候,希望有人可以和你一起共处这个情绪。在你心里,如果对方能和你一样难过,那么说明这个人很重视你,他愿意陪伴你,愿意想方设法站在你的角度考虑问题,愿意尝试理解你的情绪,你和你共情。哪怕被你拉下水,也愿意和你一起共处那个悲伤情绪。你甚至不需要他们的提供解决方案,不需要他们想方设法给你提建议,不需要他们替你出头,也不需要他们帮你一起思考,怎么缓解悲伤情绪。你只是想他们和你在一起,能非常亲密的连接你的情绪,非常亲近的和你的心贴近,就那样陪着你。如果,有一个人能完全理解自己,还能贴近自己,共情自己,真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这确实可以缓解我们的情绪,让我们可以放松的释放自己的情绪,和他共在一个安静、安全磁场中,会让自己的心慢慢的平复,安宁下来。如果期盼从亲人那里得到这份情感的倾注,没有得到,我们就会失望。我们的期待落了空,我们肯定会感受到挫败。你习惯采用的方式是疏离他们,是生他们的气。你悲伤的情绪没有人能接住,没有人能陪伴,增加了你孤独的感受,显得你的悲伤,更增加的凄凉。这确实对自己的悲伤情绪有加重的影响。你列举的是你认为和你非常亲、非常近的人,比如说父母、朋友、对象。你期待他们能提供这部分情绪价值。可是他们是普通人,并不是全能的,他们又没有经过共情能力的训练,有可能他们达不到你的需求,而并不是不愿意共情你。这期待,或许是我们对自己的亲人,要求的有些高了。他们愿意帮我们,也爱我们,但是他们提供不了那么多的共情力。我们或许需要理解这一点。理解他们,并不是为了他们好,而是为了我们自己好。只有我们理解到他们,给他们找一些更合理的理由,那么我们才能从孤寂感中解脱出来。我们才能感受到暖暖的被爱,让我们拥有改写关系意义的能力。而经过训练的心理咨询师,共情能力有一定的水准。或许找心理咨询师,更能达到你的期待。他们将以自己的专业能力,愿意和你穿同样的鞋子,愿意和你坐同一条凳子,连接你的内心真正深入的和你在一起。心理咨询师可以更专业,更精准的陪伴你。像你想的那样,与你在一起,共同去感受,共同去摸索。当然,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找心理咨询师,也可以在自己众多的亲人当中,发现谁的共情能力更强一些,去寻求陪伴。毕竟每个人的共情能力是不同的。世界和我爱着你。
因为外貌被人贬低,性格软被人欺负,怎么办?
题主你好,从你描述的情况来看,你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你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善于与人交流。你经常被人欺负,却不敢反抗。你觉得自己很丑,不敢与异性接触。能感受到你觉得很孤单,很无助,你觉得自己不被人理解和接受。你总是担心别人会嫌弃你、嘲笑你,所以你不敢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能你缺乏自信,害怕被拒绝和批评。你总是把自己的缺点放大,却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你缺乏安全感,害怕别人离开你,所以你不敢与人交往。我理解你的感受。被别人评判外貌和身材,确实是一件非常伤人的事情。这种经历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和自我怀疑。你说你们班上的男生会讨论女生,这种行为是非常不礼貌的,也是对他人极大的不尊重。你无需为此感到自责,这并不是你的错。学会拒绝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当你被欺负时,要勇敢地说出来。你可以直接告诉对方,他们的行为让你感到不舒服,并希望他们能够停止。同时,你也可以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外表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美。如果你能够自信起来,相信自己是一个值得被爱和尊重的人,那么其他人也会感受到你的魅力。不要总是沉浸在负面的想法中,多关注自己积极的一面。你可以多参加一些活动,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与更多的人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你建立自信,还能够让你发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要学会爱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你可以尝试写一些日记,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希望你能够相信自己,勇敢地做自己。不要害怕失败和挫折,这些都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
因疏忽导致了很严重的工作错误,心里颤抖,怎么办?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先来说说情绪:情绪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组成,每一种情绪都可能是我们的内心诉求未得到满足。当我们错过晋升提薪的机会,我们会难过;失去珍藏多年的宝贝,我们会愤怒。大多数情绪中,我们通常会关注那些容易辨识的,比较外显的情绪,如愤怒,痛苦,自残等。而较为内隐的情绪,如内疚,自责,羞耻等,却容易被忽略。因为这些情绪往往深压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如鬼魅穿行,难以用言语向他人诉说并获得别人的谅解。就如题主所写,因疏忽导致很严重的错误,老板很生气,心理很害怕。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工作犯错对我意味着什么?我的内心如何来解释这两件事?我们也可试着问问自己,想跟别人说,是内心什么需求?装作淡定,又是内心什么需求?我们还可试着问问自己,如果没有这样的情绪,自己会有什么行为?理想中的自己是怎样?为此我能做些什么?然而,觉察正是改变的开始,所以我们可以试着和情绪和解,当产生这样自责的情绪时,及时喊“停”,然后深呼吸,不做任何评判地静静看着它们,让情绪如云彩一样自由来去,如水中的落叶一样慢慢飘走。我们也可以尝试用书写疗愈的方式,把自己的害怕和难受写出来,画出来,让情绪找到出口释放出去。再来说说归因:心理学上有个归因动机理论,认为个体在面对成功或失败时,会倾向于将结果归因于“能力高低、努力程度、身心状况、工作难度、运气好坏和外界环境”等六种因素,按照上述理论,归因可划分为三个维度:稳定性、控制点和可控性,个体的归因类型会对他们的动机和情感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工作出错,我们倾向于归因哪些因素?自己对工作不认真?自己能力较差?如果我们想到这些维度,就可能会失败内归因,从而责备自己,对自己有羞耻感,就如题主所写,心理还是很害怕的。其实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工作中我经常犯错吗?经常犯同样的错误吗?然后我们还可问问自己,虽然工作结果不理想,或许是这次项目难度较大,或许是这次时间较紧,如果我们想到这些维度,就可能会失败外归因,从而就会看淡错误,因为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呈现更好的结果。对于类似的事情我也有亲身经历,当年考驾照的时候挂科,若是把它归因于自己协调能力差,那就会产生自责和羞愧,反之若把它归因于那天下雨视线模糊,影响水平发挥,那就会重建信心,准备下次顺利通过。由此可见,失败外归因,会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既是一种自我防卫,也是一种信心恢复。当然我们可以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我们也要让自己心情愉悦,让自己身心放松,这段经历或许很难受,或许有失败感,但是如果放到我们生命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有时候接纳真实的自我,有时候放弃一些不完美,或许使得我们豁然开朗。及时觉察及时反省更是一种学习和收获,摆平心里的矛盾,看开不顺心的经历,获得内心对自我的认识,便是成熟,更是成长。祝福你!推荐书:《被讨厌的勇气》
我妈永远不听我说话,把我逼疯,如何疗愈情感忽视?
题主好我是kelly水【我妈永远不听我说话,把我逼疯,如何疗愈情感忽视?】看完题主的文字,感受到你对妈妈有些情绪,同时也感受到你没被看见的委屈。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关于自我成长】我们都说家人有时未必能够做到随时理解和倾听,也因为彼此的关系比较亲密,对各自都有期待。例如今天妈妈给你打视频,你提到一接通,就说今天身体不舒服一直在发烧,如果妈妈一直自己说说说,可以试试先挂下电话。我虽然不确定妈妈能否有倾听的能力,感觉到她很焦虑,用自己的方式爱着你。过去妈妈有没有哪一次是理解你的?让你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你是什么时候发现妈妈没有这样的倾听能力呢?也感觉妈妈和你感情很深,在你不舒服的时候第一时间还是找妈妈,渴望得到妈妈的关心。生病的时候是脆弱的,假如这时候妈妈无法好好沟通,可以直接直接说,这样也会给妈妈思考的空间。我猜想也许妈妈也会急,所以焦虑的时候她的反应有些自动化。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例如有一次女儿食物中毒,我当时很急,就说了一堆如何选择食物,后来反应过来马上让她去医院。我自己有时候也会很焦虑,总是觉得自己女儿会“随心所欲”,尤其后来上了大学以后,觉得她也是成年人,需要自己去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有时候离的远,一时半会帮不上,有点干着急。现在我也会觉察到自己很多时候也会习惯性和女儿沟通自己的情绪,就如你提到一些反反复复说过很多遍的事情,经过你的文字,也给了我思考,我想有时候我也会忽视女儿。这时如果和妈妈离得远,第一时间还是要保护自己,自己难受的不行,确实睡觉是最好的。主要是你没被妈妈看见,有些失望,下次可以身体好了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很多时候不说,压抑着自己反而不舒服。也要给机会让妈妈去成长,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也许也需要改变。我们如果有过这样的事情发生,下次也会有经验,当下自己的状态,需求,先去照顾好自己。【关于期待】生病的时候其实很脆弱,妈妈一句:“你又怎么了”,你内心有些什么感受?你感受到从来也不关心你怎么了,才让你生病的时候去和妈妈沟通的?也许内心深处对妈妈🈶哪些期待还没被满足?如果你给家里其他人打电话说自己不舒服,猜猜谁会关心你?我们很多时候就像去爬山,一条路走不通,还可以试试其他方法。我现在鼓励女儿和自己的朋友聊聊,还有如果心理有困惑,也是可以寻求专业的倾听师聊聊,这样她也会了解自己的需求。咨询师有时可以给予我们不同的视角,帮助我们自己更好的了解自己。妈妈在生活中给你的印象是一个永远不听你说话的人,只听她想听的?妈妈知道自己是这样的人吗?很多时候我们能把自己逼疯,也能让自己平静,或许妈妈目前还没有能力理解你的情绪,你的委屈。也或许她的成长过程没有被其他人看见,理解,这些我们就会说无法建立同理心。如果把妈妈当作一个普通的朋友,减少一些自己的期待,给彼此一些距离,也或许有一天你也能理解妈妈为什么没有这样的能力,让妈妈体验到被关心,被爱,被温暖,慢慢也会从你这里学习到。我们很爱一个人,难免有期待,也有恨,这些都是正常的,有一天也许也会理解妈妈的局限,她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无法很好的表达自己的爱,关心。我们减少一些期待,或者转移,接纳自己的情绪,也理解自己生病的时候需要关心,爱,理解。如果我们自己可以做自己的朋友,试试自我关怀。今天的自己也许🈶能力照顾好自己了呢~如果🈶情绪,在这里可以多分享,和大家聊聊。也很感谢你,当我感受到孩子无论多大,对妈妈都有深深的爱,渴望被妈妈无条件的爱。也或许给我一些启发,让我思考如何做一个更好的妈妈。世界和我爱着你推荐书籍《自我关怀的力量》《孤独之书》
讨厌自己的行为,为什么我对自己总没什么自信?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先来说说自卑,阿德勒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当我们因不自觉的比较产生自卑,从而滋生消极情绪时,负面的自我会慢慢形成。若我们的负面情绪没有及时得到宣泄和表达,自我评价会越来越低,更在意别人的声音和评价,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会被无限放大,甚至全盘否定自己。而实际上,困扰人们的自卑感往往不是“客观的事实”,而是“主观的解释”。我们之所以对自己总没自信,就是因为我们在内心已经设定了“我会犯错”、“别人会笑话”的剧情。因此,害怕和焦虑,恰恰是打开了一扇门,能引领我们更深入地走入内心,看清“真实的自己”。所有的事情人类都会想要寻找原因,而“我不好”这个原因它可以是一个万能的原因,你不管用它来解释什么,它都是可行的,不过它却又是一个没有用的原因。因为它只是给我们自己一个理由,但没用任何促进作用,而且“我不好”这个原因,还会让我们陷入一个死循环“我是不好的,我会说错话,我会做错事等等”,然后就真的让自己畏手畏脚,不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而导致自己更加不开心,再而确定自己是不好的。我们可以回想自己的童年,当你初次蹒跚学步或夹筷吃菜时,因为妈妈的担忧焦虑和害怕糟糕的后果,无数次的被妈妈中断和阻止?长此以往,我们对未知的事情会有自我判断,那就是“我做不好”,这时我们的自我效能感渐渐出现问题,以致成年后变得内心脆弱,就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感受,这是基于自我评价较低,或者说我们内在力量不够强大,从而会责备自己的不足或缺点。我们也可回想自己的童年,当你想和父母靠近,建立一种关系或者提出一个想法和需求时,父母的回应是积极的,鼓励的?还是严肃的,拒绝的?当孩子经常收到负面回应,就只能堵在心里特别难受,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被忽略感,这种感觉会让我们认为自己无足轻重,这种糟糕的体验也会让我们缺乏自信而处于不安和焦虑中,长大后在社会融入度和人际关系上会受到影响。我们还可试着问问自己:理想中的我是怎样的?她有哪些特质?为此我能做些什么?我们更要时刻告诉自己:这只是我的想法,这不是事实!我们也需要在实际的行动中收集反馈,逐步提升自信,尝试做一些以前想要逃避和退缩的事情,然后感受一下事情的结果和他人的反馈,如确实是正向反馈的话,可以及时给自己一些奖励,如美食一餐,周末出游等,在真实的行动中提高自己实践的能力,提升自信感,因为自信的行动产生自信的感觉。我们还可以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去表达你的感受,去接纳自己的感受。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内心的阴影必须要被看见和承接,只有当你的内核稳定而健康,才会让习惯性的负面想法慢慢消失。我们更要去丰富自己的内在,去发现自己的独特价值,任何一朵花都不是瞬间绽放,允许自己有个笨拙的开始,你不必做到100分,你有60分的专业,就足够胜任你的工作,你有60分的交际,就会拥有关心和支持你的同事和朋友。始终让自己拥有一颗平常心,因为平常心是一份沉着的信心,而信心是一份坚定的平常心。推荐书《自卑与超越》
女朋友曾经有出轨的前科,我好像得了妄想症?
题主你好,张爱玲曾说过“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一起聊聊这个话题。先来说说亲密关系,首先,过去情结会影响现在的关系。就如题主所写,女友曾经有过出轨的前科,所以我会盯得很紧。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想到女友的前科,自己是什么想法,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如果没想这些,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又是怎样?过去的经历并不能决定我们的现在和将来,我们要有勇气往前看。其次,我们的内心世界都有一个舞台,自己是这个舞台的“主角”,而其他的人事物,是环绕“主角”而存在的“配角”。我们自身的情感、欲望和逻辑,会被投注到这些“配角”身上,从而虚构出故事的脚本。当我们遇见现实中的人事物,就会不自觉的用内在脚本来解读外在的关系,而现实里那些我们在意的人,也会被我们拉上内心的舞台,“共同演出”我们的内心戏。所以,我们怎么看待亲密关系,其实是由自己决定的。题主之所以会多想,正是因为我们在内心有个声音“我的女友有过前科”,你的故事脚本早已安排好了。女友就是我们内在舞台上的那个“配角”,我们用内心世界的情感构建了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想象。因此,如果开启对人我关系的觉察,我们就会发现:人际关系的本质,原来就是寻找自我,也就是认识我自己。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当初和女友相识相恋,我们欣赏她的是哪些因素?这些好的方面是否有改变?我们也可问问自己,总问她在哪里,总想找到她出轨的证据,是内心什么需求?我们还可问问自己,我理想中的伴侣是怎样的?我理想中的亲密关系又是怎样?我的内心真正要什么?我能为此做些什么?当我们明确自己的需求,才能引导我们正确的行为。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欣赏对方,因为如果我们只能接受对方的优点,而不能接受她的缺点,那只能算是一种局部的爱,或许这样的爱少了些浪漫。我们可以和女友来一次坦诚沟通,首先向她明确表达自己的爱意和信任,同时也请女友理解自己真实的想法,良好的沟通既能释放自己压抑的情绪,也能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亲密关系。我们也可以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我们也要放松心态,周末可以和女友一起去大自然踏青,感受属于你们的两人世界,你会发现,此刻在一起最温馨,也最浪漫。推荐书《亲密关系,成就灵魂伴侣》
如何面对有融合焦虑的男友,怎么帮助他?
✨宝子,在亲密关系中,如果男友有融合焦虑,真的会让我们有些不知所措呢。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实用的方法,还有那些影视书籍里的相似故事哦。😘🌟首先,坦诚沟通是重中之重。我们要向男友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对他的理解,让他清楚我们已经察觉到他拉开距离的行为啦。并且要着重强调我们尊重他对个人空间的需求哦。就像我会对男友说:“亲爱的,我知道有时候你需要自己待一会儿,这完全没问题哒。我只是想让你知道,不管怎样,我都在这儿等你呢。”这种沟通能让他深深感受到我们的爱与包容。💕🌟在《老友记》里,罗斯和瑞秋的感情就有类似情况呢。罗斯有时候会因为害怕过于亲密而退缩,瑞秋一开始不理解,但后来他们谈心,瑞秋告诉罗斯她明白他需要空间,这让罗斯很感动,两人的关系也有了新的进展。这种影视中的沟通就像我们在现实中一样重要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一种积极倾听和表达共情的干预方法哦。我们要认真倾听男友的想法,用理解的态度回应他。🌟其次,给他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当感觉到他在回避或者想要拉开距离时,千万别去逼迫。这就好比放风筝,线要松一松哦。让他自己平静地消化情绪,等他状态好转,自然会回到你身边啦。🤗🌟就像电影《和莎莫的500天》中的男主,在和女主相处过程中,女主有时候会突然疏离,男主虽然痛苦,但没有强行拉近关系。后来女主自己想清楚后,又回到了男主身边,他们的感情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就是尊重空间的力量呢。🎞️🌟这其实是一种情感容纳的心理干预。我们要容纳他这种回避行为,不要让他觉得自己的空间被侵犯。🌟在相处中,建立稳定的关系节奏至关重要。我们可以设定固定的约会时间,比如每周六晚上一起看喜欢的电影,这会成为甜蜜的期待。同时,各自也有自由时间哦,他可以和朋友打球,你可以和闺蜜逛街。这样他就能慢慢适应亲密关系,明白亲密和距离是可以平衡的,就像优美的舞蹈,有进有退。💃🕺🌟在《生活大爆炸》里,谢尔顿和艾米的相处模式就是这样。他们有每周固定的约会活动,比如看电影、吃晚餐,但也有各自独立科研的时间。谢尔顿从一个对亲密关系恐惧的人,逐渐变得享受其中,这种稳定的节奏功不可没呢。📺🌟这属于建立结构化关系的心理干预,通过固定模式让他在关系中有安全感。🌟还有一点很关键,要鼓励他探索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用温柔的方式引导他思考拉开距离的冲动缘由。这时候,一些关于亲密关系和情感成长的书籍就能派上用场啦。我们可以一起阅读,比如《非暴力沟通》,然后分享彼此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他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处理情绪。📖🌟从心理层面看,这是一种启发式的情绪探索干预。帮助他认识自己的情绪模式,找到应对方法。🌟帮助男友建立健康的情感边界也必不可少呢。我们可以一起讨论关系中的舒适行为和越界行为。比如,不经过对方同意看手机会让人不舒服,这就可以当作一个边界。这样他会更有安全感,更好地处理亲密关系问题。🤝希望这些建议能助力你的爱情更加甜蜜美满哦。🥰💕
给父母养老压力好大,希望自己的父母只活到80多岁
亲爱的朋友,我能感受到你现在所承受的压力和内心的挣扎。你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你对父母养老问题的担忧,都是很常见也很现实的问题。你所表达的不希望父母长寿的想法,并不是不孝顺,而是在当前压力下的一种自然反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极限,当这些极限被挑战时,产生各种情绪和想法都是正常的。在心理学中,我们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和心理承受极限。当这些极限被挑战时,人们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情绪。你提到的“不希望父母长命百岁”的想法,可能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用来保护自己不被过度的压力所压垮。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孝顺,而是在当前的压力下,你感到无力和疲惫。关于“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说法,这其实是一种文化观念,它强调的是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价值和地位。然而,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是独特的,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体验到这种价值。当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时,这种价值可能就不那么明显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沟通是家庭和谐的关键。你提到和父母沟通总是以吵架告终,这可能是因为双方在沟通方式、价值观、期望等方面存在差异。至于经济压力,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你可以尝试制定一个家庭预算,明确每月的支出和收入,看看是否有可能通过节省开支、增加收入或者寻求社会援助来减轻压力。你可以试着接受自己的感受,不要因为有负面情绪而自责。每个人在压力下都会有不同的反应,这是正常的。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进行一些放松活动,比如散步、冥想或听音乐,帮助自己缓解压力。明确自己的能力和极限,与父母坦诚沟通,设定合理的边界,避免过度承担。每天给自己一些积极的肯定,比如“我正在努力,我值得更好的生活”。与朋友或家人分享你的感受和进展,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如果感到压力过大,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他们可以提供更专业的建议和支持。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家人。你已经做得很好了,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慢慢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为什么离开了压抑的环境,反而抑郁了?
题主,您好,您讲述了曾经读大学的时候的抑郁经历,您比较详细地回顾了当时抑郁的情况,您经历了自己独自面对抑郁的情绪,每一天都在痛苦和煎熬,很神奇的,突然有一天,您一下子就好了,好像之前的那些痛苦难受都不存在一样,您很想重新去梳理和理解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让您突然好转。同时您也很奇怪,人家都是离开了压抑的环境越过越好,为什么您离开了那个环境,反而抑郁呢? 面对您的疑问,我尝试做一些精神分析层面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您很奇怪的地方是离开了家庭,离开了压抑的环境,为什么反而抑郁了。这与您在大学里看到周围同学的家庭,他们和父母的相处模式,他们和父母之间其乐融融,这与您曾经在家里的经历会形成比较强烈的对比,给您带来冲击,会让您的内心的自恋受损,您在内心会形成比较强烈的自卑感,感觉自己很糟糕,自我否定,产生强烈的痛苦情感,不断地哭泣。虽然您离开了家,但是您的内心和精神世界仍然受到家庭的影响,所以负面情绪的累积会导致抑郁。精神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精神现实”可以解释您的疑问,“精神现实”是一个人精神内部的体验,它是主体内部的对外部事件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感受。精神现实往往是我们产生症状的原因。其次,您对大学时候唯一一次抑郁,究竟是怎么好的,一点都不知道了,您觉得很奇怪。其实,这部分经历在意识层面您遗忘了,但在您的无意识中一定留下了痕迹,如果您很好奇,想探索真相,可以通过精神分析的释梦等方式,找寻到好转的原因。看到您25岁的时候,在某一天,突然就从极度想要得到父母认可的状态里脱离出来,特别为您感到高兴,这是您个人成长的一个关键时刻,您在自己与父母之间做了一个精神层面的分离,您允许自己成为更好地自己。能看出您一直都在不断地寻求成长,不管是自己的思考和领悟,还是想通过壹心理平台,听到专业咨询师的声音。我是壹心理精神分析师王黎,很希望您能够早日解开您对自己的探索之谜,如果想通过精神分析来探索自己的真相,可以联系,壹心理和我爱着您!
大学怎么交到除室友外的朋友呢?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我个人觉得,其实朋友是靠吸引来的,当我们在某些团体或者某些场合去展示自己,就能够吸引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另外,关系也是需要经营的,在相互麻烦,彼此帮助的过程中共同成长。而一个人其实是可以有多个朋友的,我们自己也是可以有不同的朋友的,不同的朋友可以满足我们不同的需求,我们也可以提供给不同的朋友他需要的需求,这样,在关系中都会比较开心,不会那么消耗。我的建议是:可以通过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展示自己,吸引和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其实,大学的各种社团就是为我们提供各种交朋友的机会,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几个社团,投入其中,你一定可以结交到与你志趣相投的朋友。想起我大学的时候,因为喜欢写作,就加入了我们学院的记者站,于是就认识了同样热爱写作的一群小伙伴,每个星期我们都会有活动,有会议,我们一起采访,一起写稿子,互相看见,彼此欣赏,在一起特别开心。其实,我和我的初恋也是因为记者站而结缘,他现在也是我的老公,正是因为在社团里,我们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展示出了真实的自己,而被彼此深深吸引,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感情依然很好。所以,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加入吧,不仅能够认识志趣相投的朋友,还能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2.我们可以拥有不同类型的朋友,而不是把自己的需求绑定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朋友身上,这样在关系中就会比较轻松和快乐。想起我在大学的时候,有很多不同的朋友,有的朋友喜欢学习,经常泡图书馆,那我在图书馆的时候就和他们一起去,有时候也一起探讨学习方面的困惑;有的朋友喜欢音乐,我就和他们一起体验音乐的快乐,观看各种学校的晚会,一起参加活动演出等等;有的朋友擅长写作,我就和他们一起交流写作心得;有的朋友喜欢运动,我就会选择和这些朋友一起去跑步,锻炼身体;有的朋友爱好户外活动,当我也想到户外去活动的时候,就会和他们一起野餐、爬山、探险……正是因为有这么多朋友,所以,我发现,我的大学生活是非常充实的,因为我总是能够找到和自己一起做某些事情的朋友,而这些朋友不是我刻意去找的,都是通过吸引,从最开始不熟悉,然后了解到他们有哪些兴趣爱好,而自己也正好有这些需求,通过一次次地相处和相聚,就成为了朋友。是的,所有的朋友都是从陌生到熟悉的,只要我们愿意去敞开心扉,展示自己,你就会遇见那些真正喜欢和你在一起的人。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快40的我,我还得做什么事能让自己碰见Mr.R
题主,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些帮助。虽然结果没有办法决定,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去做一些事情的,这个过程是我们可以去决定的,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过程里,集中在在这个过程中的积极反馈上,你会发现,属于你的幸福就会慢慢靠近。给你的建议是:坚定信念,相信相信的力量。首先,给你讲一个故事: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同时他也是一名雕刻家,他不喜欢凡间的女子,于是他按照自己心中设想的形象再加上自己的神奇记忆雕刻了一座象牙塔的少女像,他把全部满腔的热情、爱意和精力投入到少女身上,后来,这个雕像竟然活了,于是他和少女结婚,成就了自己理想的爱情。后来又有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小学教学上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随机抽取8名小学生,告诉老师说:这8名小学生是“最有前途的学生”。半年后,事实证明,在随机抽取的这8名学生中(其中有几位是老师心目中的差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为“期待效应”,是指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你充满自信地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我听过这样一个案例,是一个催眠的案例,催眠师在她的潜意识里种下了相信的种子,她坚信自己会遇到那个对的人,后来,在现实生活中,她真的遇见了他,而且他的形象和她在催眠时脑海中出现的理想伴侣的形象是一样的,现在他们在一起很幸福,也有了属于他们的孩子。所以,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自己一定会遇见那个Mr.R,只有有了这份相信,才能够推进我们继续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去寻找,去遇见;当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或许当他出现在了你的面前,也会失之交臂,你说呢?2.学习成长,明确路径和方法,保持积极期待。当然,要遇见那个对的他,我们需要去探索和成长,心理学中关于亲密关系的课程和书籍其实有很多,相信如果你可以去系统学习,你会明白自己的卡点在哪里,自己需要成长的部分又是什么,又可以具体通过什么方式和路径去找到适合自己的对象。通过对自己成长经历的探索,对自己依恋模式的了解,对自己内在需求的看见,不断地认识和理解自己,不断地成长和完善自己,当你自己成为一个足够爱自己的人,成为一个能够与自己和谐相处的人,你也会吸引到那个真正爱你的人。其实,爱情与年龄无关,看看伊能静和秦昊,如果真的两情相悦,彼此吸引,任何时间遇见都可以是幸福的。推荐你看《亲密关系管理》《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以上,供你参考,祝好!
孩子的家庭陪伴和教育与上班赚钱哪个重要?如何共同?
题主你好~当我们在讨论孩子的家庭陪伴和教育与工作赚钱哪个更重要时,其实是在探讨如何平衡两者,以满足家庭整体幸福感和孩子健康成长的需求。首先,孩子在早期尤其需要父母的陪伴。特别是进入一年级这样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在学业上开始面临新的挑战,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支持和安全感。这些来自于父母的关爱、关注和互动,会对他们未来的自信心、自我认知以及社交能力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陪伴孩子并参与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经济基础的重要性。工作赚钱为家庭提供了稳定的生活保障,使得孩子能够享受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一个相对宽裕的经济环境,可以让家长有更多选择,比如更好的学校、更丰富的课外活动,以及必要时的专业辅导等。这些都能为孩子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工作赚钱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孩子的多方面需求。要找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绝非不可能。时间管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提前规划和高效利用时间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兼顾工作和家庭。例如,每天设定固定的亲子时间,无论这个时间段多短,都要专注于与孩子互动,而不是被其他事务打扰。这样,即使工作繁忙,也能保证孩子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陪伴。另外,家庭内部的合作也至关重要。如果条件允许,家长之间可以进行角色分担,一个人主要负责经济收入,另一个人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教育。当然,这种模式需要双方的理解和合作。有些家庭还可以考虑灵活的工作安排,如弹性工作时间或者远程办公,以便更好地兼顾工作和家庭责任。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是独特的,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出最合适的决定。优先级排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确定什么阶段应该侧重于什么。如果孩子正处于关键成长时期(如入学初期),适当减少工作时间以增加陪伴时间可能是值得的。质量胜过数量也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尽量保证陪伴孩子的时间是高质量的,即使时间不多,也要专注于与孩子互动,而不是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寻求外部帮助也是一种解决方案,包括家庭成员的支持、专业育儿指导以及社区资源等。最终,无论选择哪种方式,核心目标都是确保孩子的情感和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同时维持一定的经济稳定。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家庭整体幸福感提升,是大多数家庭追求的目标。每一步决策都应基于对家庭成员的理解和尊重,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单亲女孩,很不自信,内心脆弱,如何完善心理缺陷?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先来说说安全感,在马斯洛理论中,对“安全感”是这么解释的: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回想题主的童年,三岁父母离婚,六岁到奶奶家长大,成长的过程让我们有很多的不喜欢、忽视和抛弃等等无法信赖和依靠,充满敌意的体验,这些经历的关系体验常常会一直影响着我们,直到我们长大成人,会一直扩散到其他各种关系里,总让我们担心甚至觉得周围的关系环境充满了不安全和敌意。因为我们对关系的感觉,常常受到我们内在对自己、对他人的感觉的影响。比如说,当我们觉得自己有很多不够好的地方,甚至觉得自己很多方面都很糟糕时,我们会很容易担心别人就是不喜欢自己,讨厌自己,甚至担心别人会惩罚或攻击自己,这时我们就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感受,从而会责备自己的不足或缺点,或者以讨好别人来掩饰自己的不自信。就如题主所写,长大后很不自信,内心脆弱。我们可以尝试客观评估自己,记录自己的优缺点,夸夸自己的强项,也接纳自己的不足。我们也要告诉自己,已经长大,就如心理大师阿德勒说过,过往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用处,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再来说说自卑情结,人们总是害怕被别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容易产生自卑情结。而实际上,困扰人们的自卑感往往不是“客观的事实”,而是“主观的解释”。我们之所以和异性相处不好关系,就是因为我们在内心已经设定了“我来自单亲家庭”、“我是被人嫌弃”的剧情。因此,人际关系中的烦恼,恰恰是打开了一扇门,能引领我们更深入地走入内心,看清“真实的自己”。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当我和异性交往时,自己是什么想法,给我带来怎样的情绪和感受?我们也可问问自己,如果没有这样的情绪,自己会有什么回应?我们还可问问自己,理想中的自己是怎样,理想中的亲密关系又是怎样,需要现在的我做些什么?我们可以和情绪和解,当觉察到自卑情绪时,可以试着对自己喊停,告诉自己“我在担心什么?这不是事实!”当我们开始接纳自己的情绪,并让情绪流动起来,就不会轻易发生由于情绪压抑导致的行为扭曲。我们也可以试着记录自己此刻的感受是什么?你的书写只面对自己,所以尽管大胆坦诚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既能帮助我们了解情绪的产生和影响,也能帮助我们厘清问题的根源。我们可以在实际的行动中收集反馈,逐步提升自信,尝试做一些以前想要逃避或不安心的事情,然后感受一下事情的结果和别人的反馈,如确实是正向反馈的话,可以及时给自己一些奖励,如美食一餐,周末出游等,在真实的行动中提高自己实践的能力,积累自信感。自信的行动造就自信的感觉。如果遇到一些他人负面评价,你可以理解其实是他们自己内心的投射,也就是拿别人当“替罪羊”的说法,所以你能做的就是果断不予理睬。当然我们也可以寻求帮助,因为这件事情既然困扰着你,那么想马上克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或支持性团体,因为内心的阴影必须要被看见和承接,才会让习惯性的负面想法慢慢消失。我们也要给自己赋能,任何改变都是从自身开始,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丰盈自己的内在知识,建立自己的评估系统,当你的内核强大稳定,你身边的人和你相处自然亲密。推荐书籍:《自我关怀的力量》
无法改变家长行为的情况下,如何去疏导学生的心理?
您好,感到您是一位对工作对学生都负责认真的老师,但也有自己的迷茫,我们一起看看如何找到一个方向吧!一,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把每个人的一生分成八个阶段,这个同学目前处于她的第五阶段第五阶段,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在13~19岁)。13岁的小女孩刚刚经过她的人生第四阶段,即勤奋对自卑阶段(5~12岁)。如果上一个阶段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养成勤奋和勇敢,顽强与自信的品质,在当下的阶段就会身心健康,更容易顺利度过青春期的学习与成长。但是,不管上一个阶段有没有发展好,当下的阶段也都可能会有一些心理上的困扰。正是在人生第五阶段的青春期,我们会慢慢知道,自己拥有不同的社会角色,我们可以是彼此的朋友,是学生,是父母的孩子,同时也是公民。青春期的心理生理发展迅速,学习压力较大,许多人就会在这个阶段经历身份认同危机,从而陷入负面情绪与迷茫,表现为所谓的青春期叛逆。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是很需要一些支持与帮助的。需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定位,看到与理解自己的需要是什么,并且去努力。二,作为一位良师,您知道改变家长是基本上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您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孩子。那么,如何以老师的身份去帮助孩子成长呢?我想,可以尝试对学生多一些引导与鼓励:①,鼓励孩子探索内心世界。可以通过沟通鼓励学生通过自省和思考,找到内心真实的声音。鼓励学生尝试通过写日记、绘画等方式记录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将其清晰地表达出来,让自己看到自己的想法与想要的人生,逐渐形成一个明确的方向与理想。并且,尝试去为之努力。②,寻找榜样与启发,看到自己和自己的方向鼓励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自己欣赏的名人传记,来指引和帮助青春期孩子前行的。通过领悟榜样的经历和思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汲取他人的智慧和勇气,更重要的是找到与自己的身份认同所产生的共鸣之处。③,我们都需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原生家庭和我们自己都会有一些不足的部分,所以才会形成别具一格的独特的自己。我们真的无法苛求父母成为自己理想的父母,如果我们陷入追求完美的时候,就会导致我们对自己产生身份认同危机。可以通过沟通,让学生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完美之处,而接纳事物的不完美,可以让我们更加轻松的面对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在面对父母的评判与责骂的时候,依然可以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是有价值的。只是父母的判断标准过于严厉,或者不会表达他们的期待而已。④,鼓励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寻找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兴趣爱好可以减少我们的空虚感与对手机的依赖,让我们体会到幸福舒畅的心流。与好朋友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受,相互支持和理解,能够帮助我们在危机中找到归属感,从而更好的梳理与帮助自己逐渐成为一个自信和独立的人。三,最后,关于与家长的沟通的问题,我想,还是需要去尝试做一下有效沟通的。通过一致性表达的方式,把孩子真实的情况反映给家长,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具体的建议要求。至于家长有没有接纳与改变,那就是自己不能左右的了。世界和我爱着你,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如何改变奴性,让自己和权威感觉更舒坦自然的相处?
题主你好,我是心探教练余,和你交流一下这个话题。先来说说为什么会害怕?可能是源于我们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我们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能力的估价,也是对自己潜力的信任和肯定。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当你初次蹒跚学步或夹筷吃菜时,因为妈妈的担忧焦虑和害怕糟糕的后果,无数次的被妈妈中断和阻止?长此以往,我们对未知的事情会有自我判断,那就是“我不够好”,这时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就渐渐出现问题,以致成年后变得内心脆弱。可能是源于对权威的恐惧,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些人怕领导,有些人怕父母,有些人怕老师等等,这是一种很普遍的表现和行为,我们称之为权威恐惧。我们再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当你提出一个想法或需求时,父母的回应是积极的,还是拒绝的?当我们做错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的反应是鼓励的?还是严肃的?如果孩子经常收到负面回应,就会缺乏自信而处于不安和焦虑中,从而试图往外寻找权威的认可和赞同,而权威本身就有震慑的属性,因此我们特别害怕和恐惧。就如题主所写,自己对权威有一种害怕,不敢驳斥,拒绝他们,不愿面对的感觉。所以,我们一方面担心自己不够好,一方面又担心得不到领导认可,各种情绪纠缠在一起,引起了身体的一些反应。我们可以试着觉察,问问自己,面对领导害怕的是什么?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什么样的想法?我们也可试着觉察,问问自己,如果主动找领导沟通,我会怎么说,怎么做?我们还可试着觉察,问问自己,理想中的自己是怎样?理想中的职场关系又是怎样?为此我能做些什么?担忧并不会改变一切,只有认识自己,才是改变的开始。在思想层面放松自己,允许自己真实的存在,保持身心愉快和情感满足,慢慢重建自己的全能感(也可以说安全感)。我们可以尝试多和同事交流,听听他们眼中的自己,和我相处中的一些感受,也听听他们口中的领导,以及和领导相处的一些感受,慢慢提升自己的自信。我们也可创造机会和领导做一次坦诚沟通,委婉表达自己和领导沟通时的逃避行为和害怕心理,因为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让我们释放压抑的情绪,减少内耗。当然沟通的方式我们可以选择坦诚和幽默,也同时可以听听领导的心声,以便更加了解领导的处事风格。当然我们可以寻求帮助,试着找一个你信任并一直给予你正面支持的亲友寻求倾诉,如果觉得有必要,也可以找个咨询师或支持性团体,因为情绪一定要有一个输出,缓解我们内心的沉重和阻塞。最后说说爱自己:题主及时觉察到自己情绪,并有非常明确的价值观。那我们就从关爱自己开始,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也照顾好自己的感受。我们尝试接纳真实的自己,去充实自己的知识,去丰盈自己的内在,当我们内核强大,你会自信地绽放。推荐书《自卑与超越》
相亲认识的他,可是为什么我却有一点不喜欢了呢?
你好,我是心探教练放飞,生命是一次美丽的旅程,不为欣赏、只为绽放。聆听了你的心情故事,感受到了你在这段相亲感情中充满了矛盾与纠结。这是标准的“既要……还要”的模式,解决之道很简单,看你更想要的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分享探讨:🌹1.首先,放下你的评判你们目前仅交往2个月,即便是天天见面,除了谈情说爱,增进了解的能有多少呢?看到的也仅是相对表面的一些东西。恋爱和婚姻有着很多不同,恋爱时更多的会看到对方的优点,尤其热恋期“光环效应”产生的“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效果。而你们相亲又是冲着结婚而去的,所以理性又将你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抱起砖我就无法抱起你,放下砖我又无法养你”。我们会说“处对象”,巧妙之处就在这个“处”字上。相处过程中增进了解,培养感情,发现问题,彼此之间的矛盾是否可融合。有一些答案必须交给时间。先享受这段感情带给你的滋养,比如他的温暖和细心,比如他的专业学识和对你工作上的帮助。🌹2.给自己的情感需求定好位伴侣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级生存伴侣;第二个层级生活伴侣;第三个层级生命伴侣(精神伴侣);第四个层级灵魂伴侣。如果对方就是一个居家必备的暖男型,非要让他成为你的精神伴侣或灵魂伴侣,那就相当于不合理的期待了。如果对方与你思想层次高度契合,可在生活上却大毛病没有,小毛病不断,因此让你心烦意乱,大概率这不是他的错,还是你的不合理期待。当然,完美幸福的婚姻是双方用心经营出来的,双向奔赴的爱情才更加持久、令人羡慕。“好男人是好女人培养出来的,好女人是好男人培养出来的”,共同成长、彼此滋养、互相成就。🤝《但愿婚前我知道》《懂得爱》推荐与你,愿你们一起收获甜美爱情。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世界和我爱着你。如想继续交流,可关注我的个人主页,“心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