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计划:你可以如何达到社交自信?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一.第一步:制定基于价值的目标

注意五个标准:具体、有意义、合适、现实、有时限。


二.第二步:采取正念的行动

1.行动前先给三个建议:

公开承诺,先迈出一小步,摆脱自责。

2.在正念的行动中学会接纳

注意四个要点:观察,允许存在,正常化,扩展觉察。

 

-本期课后作业-


实践正念的行动。请你按照第四课的方法进行正念呼吸,当觉得比较平静之后,回忆最近一次你感到焦虑的社交场合,置身其中去感受。然后用课程中讲到的关于接纳的四个要点,去细细体会。做完练习后,把自己的体验记下来。

 

-本期音频详情-


壹心理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施承孙。

 

上节课我留了一个作业,就是探索在社交恐惧的背后,你想要的价值是什么,也就是知道什么事情对自己最重要。澄清了内心深层的愿望,就能激发自己改变问题的动力。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善于社交的人,那么就请你关注每一次社交是不是比上一次有进步,如果偶尔一次很糟糕,则可以把它看作你提升的契机。如果你希望能大方地展示自己,那么就请你鼓励自己大胆去表达,不管现在表达得够不够好。

 

找好了价值,下一步就是承诺行动。这分两部分,一是制定目标,二是采取行动。

 

首先要在价值的指引下,制定好你的目标。就像上节课讲的,围绕价值的生活并不是说就不要目标了,那样就会变成纸上谈兵。要围绕着你的价值,制定一个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这里给你一个SMART目标法,也就是基于价值的目标可以从五条原则入手,SMART是这五条原则的英文首字母。

 

第一是具体的(specific)。你的行动要具体到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跟谁、怎么做。比如,“我要跟陌生人多接触”,这样的目标就太模糊,你很容易就找到借口不去做,或者不知道该从哪儿着手。比较具体的目标是“每天吃完晚饭后去散步,跟路边卖东西的小贩说上几句话。”这样的目标容易操作,也方便你确认自己有没有完成。

 

第二是有意义的(meaningful)。这里其实就是检查你的目标是不是基于价值。如果你只是在遵从呆板的规则,比如认为跟人说话不能躲避眼神,否则就不礼貌,那这个目标就没意义。或者你只是为了取悦别人,比如刚到一个新公司,看同事们聊得热火朝天自己却插不上嘴,担心别人会不喜欢自己,因此强迫自己要加入进去。这个目标也不行,因为它脱离了价值,就算强行加入又怎样呢?

 

第三是合适的(adaptive)。看一看目标是不是能帮你实现价值呢?也就是你达成这个目标后,你的人际关系、生活品质是不是有改善和提升?我们很多时候初衷是明确的,但是做着做着就会忘了初衷,行动违背了目的。还拿刚才那个职场的例子来说,你本意是想融入新的团队,但如果你强忍着不舒服去附和别人的话题,不见得别人就会很快喜欢你,他们反而可能觉得你奇怪。你作为新人有一点羞涩和腼腆,反倒是大家都能理解的。你看,有时候你的目标其实就是一种执念,对实现价值不见得有好处。

 

第四是现实的(realistic)。目标应该是现实可行的。要考虑你的个人特点、身体情况、时间、经济等因素,看看是不是有能力实现目标。比如你害怕在人多的场合发言,你的目标是在半年内能像一个演说家一样侃侃而谈,这可能就不太现实。

 

第五是有时限的(time-framed)。最好是能具体到某个时间,如果不行,也请尽可能精确地制定一个时间范围,这样防止自己犯拖延症,日复一日不行动。建议你制定不同阶段的目标,比如最近的是直接目标,就是一些小的、简单的目标,能在24小时里完成的事情。接着是短期目标,就是能在几天内或者几个星期内完成的事情。然后是中期目标,就是能在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内完成的事情。最后是长期目标,就是能在几个月或者几年内完成的事情。

 

这就是目标要满足的五个条件。需要提醒你的是,如果你不能完全确定,比如不能确定当下这个目标到底是不是合适,是不是现实,也没关系,先照着它行动起来再说。这五个条件是供你制定目标时仔细考虑的要点,但千万不要把它当作你推脱行动的借口。有些不能完全确定的地方,你会在行动中自然更加清楚。请记住,行动比什么都重要。

 

好,制定好目标,接下来就是针对这些目标采取正念的行动。

 

我们前几节课反复讲到正念,一方面,是要有意识地去觉察当下的体验,另一方面是要接纳你的焦虑和恐惧。很多朋友可能觉得知道容易做到难,感觉挺有用,但具体怎么用还是有点没把握。这也是我希望这个课程能够教给大家的,不只是知道,而是真正会用。所以每一次我都会在上一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讲解。这节课剩下的时间,我就来带你进一步体会怎么采取正念的行动。

 

我猜想大家这段时间在实践中,可能会有几种情况。比如好不容易鼓足了勇气去做,但是真的要跨出第一步时,又有了畏难情绪。或者在行动中,紧张到难以忍受,就中途放弃。当然,我相信有不少朋友可以坚持去做,而且能够体会到自己的情况有了好转。对此,我很为你开心,也请你感谢自己的努力。

 

改变是不容易的,而且需要时间。所以我这里先给你三个建议。

 

一是,最好你能做一个公开承诺,广而告之,让你的父母、你的朋友知道你要做的事。因为相比于私下的承诺,人们更喜欢兑现公开的诺言。

 

二是,如果你的情况比较严重,尝试先跨出一小步。比如你长时间躲在家里不出门,那先让家人陪你一起去商店,你不用跟任何人打交道,只是近距离观察别人是怎么对话的。尽管跨出第一步很艰难,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第一步的收获,就能够带来持续的行动。

 

三是,当你遇到没达成目标的情况,会不会感到很沮丧呢?每个人包括我自己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怎么面对自己的失败,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挑战。对失败我们很容易陷入自责中,但请你告诉自己,自责是没用的,能让我们改变的是,友善地原谅自己,然后下一次行动起来,而不是一味地责备自己。

 

下面,请跟我做一个正念的练习,你一边听着我的引导一边去做。

 

现在请你坐好,感觉一下自己的姿势是否舒适,做一些必要的调整,让自己处于一种最舒服的姿势。

 

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最近几天的社交中,让你感到情绪反应比较强烈的那一次,尽量把它在你的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来。是在什么地方?都有哪些人在场?发生了什么?把你的注意力放在脑海中的画面上。

 

当时,你有哪些情绪感受?身体又有什么感觉?当你正体会这些感受的时候,你大脑中出现了什么想法?你做出了什么反应?

 

请你慢慢睁开眼睛回到现在。

 

请你回答两个问题,当你有不舒服的感受时,你是不是不由自主地有股排斥它的冲动?你是不是采取了逃避的行为反应?

 

我猜想多数朋友都会回答“是”,因为这是你原来的惯性反应模式。而你要学习的是去接纳它们,就是允许我们的想法和感受,让它们按照本来的样子存在,不管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

 

可能有些朋友还是不理解接纳,觉得这是不是意味着屈从、妥协?或者忍受,甚至喜欢它?当然不是!屈从意味着我们并不愿意接受这些体验,但我们感到无助和无能为力,只能消极地忍耐。接纳则是一种允许,一种积极参与,愿意用开放的姿态去体验,顺其自然。当我们能做到接纳这些惯性反应,就能真的扭转它。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们多数人会感到不习惯,不能接受什么也不做,总想着要抗争,一下子就走出痛苦。

 

这里,我再借用13世纪的一首诗,来带你更好地理解接纳。这首诗出自诗人Rumi,名字叫作《客房》。

 

客房

人生如客栈

每天清晨都有客人到达

喜悦、忧郁、卑怯

那些瞬间的觉醒

都是些不速之客

欢迎和款待他们吧

即便他们会带来许多痛苦

即便他们会粗暴地洗劫你的房间

让你一无所有

 

依旧,待他们如座上宾客

也许他只是将你净化

以便迎接新的喜悦

 

那些阴暗的想法、屈辱和蓄意伤害

你都要笑着在门口迎接

邀请他们进来

 

无论是谁 都要心怀感激

因为他们每个人

都是来自远方的向导

 

不知道你听这首诗的时候有什么感想吗?我曾经在工作坊中也请学员们听,有人说:“为什么面对沮丧、焦虑和恐惧,我还要做个慈祥的主人呢?我想用‘门栓和挂锁’把这些‘客人’挡在门外,再额外放把椅子在门口,让这些情绪离自己远远的。”

 

这就像很多朋友,知道接纳是有用的,但是第一反应就会抗拒。请你觉察你在社交恐惧的时候,是怎么对待自己的紧张不安的?包括在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上,你都可以去仔细觉察,你是怎么对待各种负面的情绪和想法的?

 

接纳并不是一定要喜欢痛苦的想法和感受,就像客栈老板并不一定要喜欢每个入住的客人。但是,他会平等地对待每个客人,不会让客人吃闭门羹!他会心怀敬意地款待每个客人,迎接每个客人进门,他们愿意住多久就住多久,当他们离开的时候就送他们走。我们是不是可以用相同的方式对待那些造访我们心智的“客人”呢?

 

即使我们并不喜欢那些负面的情绪、感觉和想法,但当我们有意识地开放怀抱,允许它们停留一会儿,放弃跟它们斗争,就避免了拼尽全力去消灭它们的痛苦挣扎。这样就走出了原来的恶性循环。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说的接纳有两个前提。一是,我们没办法控制某些想法和感受,或者不能完全控制。二是,能够控制它们,但是会很累,降低了生活质量。比如有时心情不好,我们适当调解一下就能让心情好起来,那就很好。但如果这种坏心情很强烈,排解不开,甚至影响到我们做事,那就需要去接纳它了。

 

回到社交恐惧上来,你可以带着对接纳新的理解,继续做刚才的正念练习。因为时间关系,我这里介绍要点,请大家课后去做。

 

第一个要点是观察。要接纳,首先就要注意到它。你要像一个好奇的科学家一样去观察你的感受。注意这种感受在哪里?在身体哪个部位最强烈?可以把注意集中在感觉最强烈的地方。

 

第二个要点是允许存在。不管是情绪还是身体的感觉,带着温和的态度去陪伴它。给它一些空间,暗示自己说:尽管我不喜欢这种感觉,但是就让它在那里待一会儿吧。我可以和它共处,不管它是什么,我可以尝试去包容它。

 

第三个要点是正常化。就是像前面课程所讲的,认识到自己这个反应是很正常的,就可以更好地接纳它。与此相反,如果你认为,一般人都不会有这种感觉,一定是什么地方我错了,那你就不容易去接纳。所以你可以提醒自己:这些感受很正常,不喜欢这些感受也很正常,既然它们已经存在,就让它们顺其自然吧。

 

第四个要点是扩展觉察。我们有时候可能需要专注我们的感受,但是,如果过分专注在自己的感受上,可能会妨碍我们的社交活动。这时就需要你分一点注意力到你周围的环境。

 

好,我们这节课的课后练习就是实践正念的行动。请你按照第四课的方法进行正念呼吸,当觉得比较平静之后,回忆最近一次你感到焦虑的社交场合,置身其中去感受。然后用刚才讲到的四个要点,去细细体会。做完练习后,把自己的体验记下来。

 

相信你这一次练习,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我们下节课见。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