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却查不出病因 | 如何探寻各种表象背后的真实? | 彩蛋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到今天,我们100堂课的第一季“认识自我”就完成了。回顾这一季,你对自己有哪些新的发现和收获呢?你能根据每周的主题,把自我的各个方面整理出来吗?我们再来整理一下第一季的学习和思考逻辑——

 

第一周,从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探索,就像绘画时先用铅笔打个草稿;

第二周,周哈里窗四个象限的探索,则像在调色板上调色、然后打底;

第三周,弗洛伊德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的探索,是勾出线条和轮廓、依次在轮廓中画出人物的身体、表情和动作;

第四周,荣格理论集体无意识、情结、面具、阴影和自性化的探索,则开始画出眼神、逐步上色,让轮廓变成立体的人;

第五周,从自我实现、灵性自我、量子自我到生态自我的探索,则是给立体的人,加上斑斓壮阔的背景,也像是给这个主体一个生命的GPS定位。

 

这样的人,就成了一个有故事、有灵魂的人。一个有故事的人,要认识自己,就可以按图索骥、不断整理。

 

今天的彩蛋课,我们继续敲开三个问题,一起学以致用、反复练习:

 

第一位朋友说:跟随林紫老师的课程到现在,逐渐发现了自己表象性格形成的原因。可老师也强调要接纳真实的自我,而我觉得自己的性格有很多面,时而敏感细腻、时而神经大条、时而悲观失望、时而乐观积极,好像并不太清楚自己内心深处真正是什么样子。请问怎么才能发现真正、真实的自我呢?

 

这种了解表象却不了解真实的情况,我把它叫做“只知来龙,不知去脉”。来龙去脉,原来是风水先生的说法,认为山势如龙,从头到尾都有血脉连贯。人也一样。自我有了来处,在现实生活里就会生长蔓延开来。落地抽枝发芽、开花结果,都是顺势而为,不加造作与修饰。这就是真实的自我。

 

这位朋友的几个时而,其实是每个人都有的,它们一方面反映出真实自我的多面性,一方面也在提醒我们:真实自我隐藏在各种关系里太久了,该松松土、刨去枯枝落叶了。那么,你可以检查自己的关系,问自己一些问题:

 

1、检查自己与自己的关系,问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你最喜欢做的三件事情是什么?

2、检查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问自己: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你最想要隐藏和掩饰、最害怕别人知道的三个特点是什么?

3、检查自己与世界的关系,问自己:假如无所畏惧,你最想要做的三件事情是什么?

 

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放到一起,找到其中的共同点和交叉点,记录下来,做一个自我认识的小练习,写自传。我会在课程的最后指导你怎么写。

 

第二位朋友说:我一直怀疑自己有心脏病,可每次体检心电图一切正常。但就是感觉自己胸口这个区域疼,很拧巴,出不动气。特别是看到新闻有猝死的,就联系到自己身上,害怕自己会猝死,不敢做剧烈运动。

 

这种情况,听起来有点类似心理诊断中的“疑病症”——明明身体上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却真实地感觉到了像生病一样带来的不舒服感觉。首先,我们需要排除一些具体情况,比如:如果这位朋友是40岁左右的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有无进入或提前进入更年期,因为更年期综合症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没有规律的心痛或者心悸。如果所有的生理原因都被排除,我们就可以来看看:表象的心痛背后,隐藏着什么?

 

症状,都是有功能的,往往在提醒我们关注症状背后的真正问题。在这位朋友的描述中,我们能够听到的是对猝死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其实是潜意识对压力下的自我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果没有这种恐惧的存在,或许对生命的耗竭和超负荷运转永远不会停息。所以,心痛背后,第一种可能是你不愿再透支自己的精力或情感。也有第二种可能,就是对现状不满、有过自我毁灭的念头,但理性上又告诉自己不应该这么想、于是用了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把无意识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中的相反行为,表现出十分害怕死亡。还有第三种可能,如果近半年来经历过重大的人生变故或者亲人离丧,疼痛就很有可能是在表达悲伤。究竟是哪种情况,需要这位朋友自己梳理,同样也可以借助写自传的方式。

 

心病还需心药医。要缓解心理原因引起的疼痛,就要先满足或者部分满足被压抑的心理需求,也有一些身心小练习,可以帮助缓解心因性疼痛:

 

1、腹式呼吸练习:吸气的时候,肚子鼓起来;呼气的时候,肚子瘪下去,像婴儿一样。

2、与心脏对话:早上醒来先不要马上起床,把手放在心的位置,告诉它你听到了它的声音,感谢它的付出,同时承诺会更好地照顾它;

3、为自己减压:看看自己的日常节奏,有哪些过于饱和的安排,可以适当减少;

4、回归大自然:每周确保有半天待在大自然里,什么也不做,想象自己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做回生态的自己。

 

第三位朋友问:每次做完一件事情后,自我感觉有其中一块可能没做好,我就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陷入自责,为什么当时没做好;尽管工作已经结束了,情绪还停在那里。这让我经常感到脑子很累,也不能顺利投入下一件事情。我要如何缓解这种情绪,及时跳脱出来呢?

 

这位朋友的表现,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的特点,来自过于强大的超我。童年里不被允许犯错、得到过多表扬而认为自己不应该出错、过于在乎他人的看法等等,都可能让我们过度追求完美。解决它的方法有很多,请记住最根本的一条:80%原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允许自己用100分的努力得到80%的成果,而不是用120分的努力来换取100%的结果。另一方面,将“没做好”与自我价值分离,练习把心放在事情上,而不是把事情放在心上。

 

回答完问题,我来介绍一个认识自己的心理学小工具——写自传,标题就叫《我是谁》。

 

写自传,是表达性艺术治疗的一种方式,和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治疗类似。心理学工作者已经发现,表达性书写,能够减少来访者的侵入性思考和回避行为,促进他们的情绪表达与自我抽离,整合情绪与想法,以形成一致性的叙事。自传要怎么写呢?

 

首先,预设主题。将内心深处,与自己有关的想法与感觉,选一个最想表达的主题,可以是情绪、想法、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样子,等等;

其次,设定书写时间。第一次写,可以先7分钟,之后慢慢延长,最多到30分钟。保证自己在这段时间里全身心投入,不被打扰;

接下来,就可以动笔写了。一旦开始,就不要刻意思考,也不要停下来,像小河流淌那样,想到什么就写下什么,不要考虑句子是不是通顺,用词是不是优美,也不用考虑内容有没有偏离主题,只是不停地把内心写出来,直到时间结束。

最后,要阅读。写完后,请读出来,自己写了什么内容。

 

有一个写的例子,放在文稿中,给你参考和查看。请记住,表达性书写,最重要的就是在预设时间内一直写下去,让潜意识的自然流动、带你找回真正的自己。

 

 —本期思考作业—

【拓展阅读】自传的书写案例

比如我写下一个感受“我害怕”,接下来出现的是“所以我藏起来”,“我藏起来是因为我觉得自己还不够好”,“所以我害怕被评价”,“其实是我害怕别人评价我不好”,“如果别人评价我不好我就会很难受”,“我想起小时候总是被评价好好好,所以有那么一两次被罚站时,我觉得自己简直无法活下去……”,“我好像就应该是一直好的”,“又想起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因为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而难受得不行”,“我在自责”,“我好像很习惯用自责来给自己施加压力和惩罚自己”,“我又想起……”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