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镜中画像|人格的主体我与客体我

本期内容


| 本期你将听到:

 什么是主体我与客体我?

 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评价的不一致

 

——本期知识点—

一个实验

每个人都有两张相片,一张是拍照出来的真实照片,另一张则是做了镜像反转处理的照片,也就是把照片进行左右交换。你自己更喜欢哪一个?

 

第25期配图.png


什么是主体我&客体我

镜子,我看见了我自己。在中出现了两次自我

一个是充当观察者的角色——“我”英文“I”表示,也就是镜子外边的真实我,这个自我注意、知觉、思考以及情绪感受的主体

另一个是充当被观察的角色——“我自己”,用英文字母“me”来表示,也就是镜子中的我,这个自我是被注意、知觉、思考以及感受的客体。也就是人们能够把他们自己当作他们所关注的对象,他们看自己时就像在看镜子中的影像。

客体我包含四个方面

物质自我

是自包含有我们的躯体、家庭及其家庭成员、财产让我们珍爱的部分。当有人侵占物质自我时,会让我们伤心、愤怒、不安。

◎社会自我

指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评价。心理学研究显示:虽然我们对自己情绪经验的洞察力比他人要强但是,了解自己可能比了解他人更困难。社会自我包括一个人拥有的社会地位和种种社会角色。

◎精神自我

是客体我的核心方面是心理上的自我,包括我们所感知到的内部的心理品质,例如,价值观,能力,人格。

集体自我

是体现社会文化、民族特征的群体人格。

主体我的特点

◎主体我是我们自己对内心世界的主动觉察,自我觉察力就是一种主体我主体我的核心是自我意识它是什么形式存在呢?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其物理存在,而是他的形式——灵魂,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心灵。主体我是与心灵互动的人格成分,它能够明晰我们自己的发展状态与特征。

◎主体我是掌控自己命运的成分,人生决策主体我来把握希金斯1986年提出了“情境化自我”的概念,说明了不同情境中人格运作的特点。主体我可以识别到自我的这些复杂性,协调好不同的情境性自我,可以不断强化自我满意感。

主体我与客体我的不一致属于人格分裂吗?

心理学家希尔加德论述多重人格时做了准确的区分正常状态下的人格分离,异常状态下的人格分裂

人格分离是一种正常心理现象,人格组成元素是多种多样的,在同一体内表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格。

正常分离与异常分根本区别在于,正常分离的个体,其主体人格能够始终意识到分离出去的后继人格的存在,他的自我”很清楚地由于某种原因将完整的人格分离成两种以上的人格,而且主体人格作为一个“隐蔽观察者”密切注视着后继人格的一言一行。

相反,严重分的多重人格是相互对立的。主体人格意识不到后继人格的存在。希尔加德认为通过对多重人格患施以催眠干预,可使患者意识到后继人格的存在,并让主体人格与之进行交流,从而使多重人格患者将分的人格得以重新组合。

今天我们的主体我和客体我属于正常状态下的人格分离。

 

——下期预告——

给大家介绍自我的一个区域——“不可触碰的雷区”。


精选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