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精神分析中的欲望【9.16更新】
【逐字稿】
各位好,我是彭荣邦。今天我们要进入:你不能不懂得拉康,拉康式精神分析十讲的第三个讲次,精神分析中的欲望。
在上一个讲次的最后我提到回归弗洛伊德是拉康在精神分析处于极度混乱处境中所提出的解方,而精神分析所为合适这个问题What do we do when we do psychoanalysis?是他在这一片混乱当中拨乱反正的一个根本问题。
不仅如此,我也提到了回归弗洛伊德不是回到历史上的弗洛伊德把他高举到神主牌位上供着,让我们以精神分析为名所做的一切都有了正当的理由,那相反的回归弗洛伊德是让弗洛伊德落地把他还原到在分析经验中尝试提出概念和理论的思想者,只有这么做我们才能够也还给我们自己作为分析经验中的思考者这个重要身份,我们才能够把弗洛伊德当作是在这个经验当中的先行者同行者。
不仅如此,在我用乐高拼块来比喻概念的段落里头我也特别提到,弗洛伊德所使用的概念理论虽然开启了精神分析的事业,但是因为任何语言都有时代的限制,精神分析所使用的概念和理论不是不能从根本去解释的或者是用其他更合适的语言去尝试替代的,至少拉康在1953年的罗马报告里就已经这么主张了拉康的激进的想法。
回归弗洛伊德在当代的语境里也是有深刻的意涵的。那我在上一个讲次用了回归弗洛伊德文本,回归弗洛伊德经验以及回归弗洛伊德的思想三个层次来揭露出回归弗洛伊德的三个层次的意涵。接下来我会依照下一张PPT所列出来的主题有层次的来展开我们对精神分析中的欲望的理解。
首先我们要从如何理解精神分析经验开始谈起。这个部分我会借由拉康在1953~1954年研讨班对当时精神分析趋势所做的批判依序展开以下的主题。精神分析不是一人心理学,精神分析是两人心理学吗?然后提出精神分析经验的完整关系结构,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展开我们对精神分析中的欲望的理解。
精神分析经验到底该怎么理解?首先我们从拉康回归弗洛伊德的三个层次的意涵已经拆解出回归弗洛伊德经验。对我们来说是最根本的因为只有回归到弗洛伊德和我们共享的所谓精神分析经验psychoanalytic experience我们才有办法在精神分析最根本的地方,他的思想的原生之处借由阅读弗洛伊德的文本和他一起共同思想着什么叫做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到底是在做些什么。我不知道各位会不会觉得拉康很奇怪,为什么要强调回归弗洛伊德经验这件事情?
因为到1950年代精神分析的实践至少都已经有了半个世纪左右的历史了,强调回归弗洛伊德经验不是一件很突兀的事情吗?拉康会这么说,就表示他觉得虽然表面上大家都在做或者是大家都说自己在做精神分析,嘴里说的也都是精神分析的术语,但是实际上精神分析师在治疗里所做的事情恐怕和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理解也就是弗洛伊德从自己和病人的治疗工作当中所发展出来的概念还有依此发展出来的技法恐怕不是同一回事。
各位如果读过拉康1953~1954年的研讨班文本,你们应该会发现一件事情。在用罗马数字标明的章节之前,有一个只有开头没有结尾的断剪残片,标题是over tune to the seminar,中文的翻译是研讨班的序曲,序曲严格的来说应该是序曲的断剪残片。这一个断剪残片对于中国人来说应该是很有意思的,里头有一些很值得玩味的文字。
首先 拉康虽然是在谈精神分析可是他在这里头居然是用有关禅师如何引导子弟开悟的技法来做开场白。应该有不少人知道拉康对于中华文化一直是很感兴趣的,他甚至在规划法国的汉学家承包医院式的协助下一词一句的仔细的阅读了道德经,孟子以及苦瓜和尚话语录。而这三本书承包医院是说正好相应了中文思想的本体论,伦理学以及美学的三个层次。
我相信拉康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应该不止于,因此他用禅师引导弟子开悟的技法来作为精神分析技法研讨班的开场想必是看到禅师的技法跟精神分析的技法之间有一些值得深究的共同之处。这个部分我觉得是我们这些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人还可以再继续探讨下去的地方。不过这里我们就先把大问题搁着以后再来处理,我之所以提到研讨班的序曲除了稍微点出拉康
在精神分析技法和禅师的技法之间,可能看到某种清源性之外最主要的是另一段文字,在这段文字里拉康举了一个关于厨师手艺的例子。他说专家级的厨师跟一般的厨师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专家级的厨师对于家禽类的骨骼肌理了然于胸所以可以轻松的把鸡鸭给卸了,不会像一般的厨师一样既费力又很容易把场面搞得血肉模糊。
像我们这些小时候读过古书的人,一看拉康的这个例子就会开始在猜他可能是借用了庄子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解牛的故事在谈什么呢?庖丁也就是一个屠夫,他在魏文惠王的面前利落地拆解了一条牛文惠王赞叹他的神乎奇迹,问他是怎么办到的。庖丁就这么回话,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那从庖丁的回话里头我们可以看到,他在道与技之间做了区分,他的神乎奇迹是因为他关注的是道是比技更进一步的境界,对于我们这些用中文阅读用中文思考的人来说,道这个词虽然我们知道它在中文思想里是个重要的概念,但是在日常的语用里,似乎用的有点腐烂的,什么都可以谈的是头头是道,好像什么都可以用道来笼统说明。
但是如果我们参照拉康对于庖丁解牛故事的挪用,那事情就变得有意思了,有点新意了。拉康说精神分析的道理和庖丁解牛是一样的,因为每一个结构都有一套适用于这个结构的概念化方法。在这里我们看到拉康虽然说的是each structure每一种结构,但是拉康真正想谈的 意有所指的其实就是精神分析经验的结构,他的意思是精神分析有一个经验结构的东西,而经验结构有一个适用于它的(proper to its structure)的概念化方法,method of conceptualization。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使用的是适用于精神分析经验结构的概念化方法,那么我们在理解精神分析,实践精神分析时就会和良庖,也就是专家级的厨师一样在拆解一只牛时显得游刃有余,不然的话就会像竹袍,也就是一般的厨师在用刀时屡屡遭遇到骨肉肌理的抵抗。
那拉康在研讨班的序曲里强调我们和厨师一样都在现实里切分食物,只不过我们用的是概念而厨师用的是刀拉康强调概念,不是单纯从经验里冒出来的,这也就是说你去阐述一个特定的经验,例如精神分析有合适的概念也会有不合适的概念,而只有用合适的概念化方法才能够好好的看清楚分辨精神分析是什么样的一种经验。那拉康在1953年的罗马报告和1953~1954年的研讨班里都对当时普遍把精神分析看作是一种具有治疗效果的人际关系interhuman relation。
他很有意见,他觉得你把精神分析的治疗活动概念化为所谓有治疗效果的人际关系,也就是他就把Link这个人的说法两人心理学(two-body psychology)当然是比当时盛行于美国心理学的由斯金纳BF Skinner 大力提倡的,拉康把它称之为一人心理学(one-body psychology)的行为论观点要大大的来的进步。不过拉康认为如果没有言语(speech)第三种元素所谓的third element的介入,就没有所谓的两人心理学。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到一件事情。拉康对于当时的精神分析界偏重关系的这种思考并不是全盘的给予否定,而是把它当做是一种相对的进步。对于美国行为学派完全把人的心理视为黑盒子只关注行为制约的一种进步。但是拉康认为你只把精神分析当作是一种人际关系来设想还是不够的,他认为如果考虑到精神分析经验的完整性就得把言语把speech也想进来,经验分析经验中不只有分析师,分析者还有言语的作用。你把这三个元素都考虑进来的关系,拉康把它称之为three term relation,那才是一个完整的精神分析的经验。
在1953年到54年谈精神分析技法的研讨班里,他就先批判了那些流亡到美国的精神分析师们。因为他们以一种过度强调分析师的自我和分析者的自我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种from ego to ego的关系来设想精神分析的历程。这样子做在根本上是偏离了弗洛伊德最初的发现。不过拉康在1953年是暂且搁置了对客体关系的讨论,先就言语在精神分析经验里的功能展开了进一步的阐述。他一直要到1956~57年的研讨班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研讨班文集的第4本,拉康觉得自己对言语在分析经验,分析实践里的功能有了足够的阐述之后,整个基础够稳健之后才借由对客体Object这个概念的讨论切入客体关系的重要主题,也更全面的去阐述他的看法。
各位听我这样说不要觉得说拉康的反省距离我们很遥远,它其实是很近的。我在第一个讲次的最后特别提到拉康在法国以回归弗洛伊德为名根本的改造精神分析这件事情和Bruce Fink 回到美国在临床事物上,引借拉康是精神分析以及我们想透过拉康在汉语圈里面好好的学精神分析,做精神分析这三者在根本上有共同之处。当时我想强调的就是拉康的思想和我们的处境的接近性也就是它的当代性。
拉康在1953年提到也很有意见的两种心理学,一人心理学,两人心理学难道现在不存在吗?举例来说,什么叫做所谓的一人心理学one-body psychology?虽然拉康在1953年主要批判的是以斯金纳为代表的美国行为学派,但是在2021年的今天,他所批判的一人心理学其实还是以许多面貌存在着,甚至是当代精神医学的主流观点。我们要注意到拉康1953~1954年的研讨班中也把一人心理学称之为传统的建构式心理学conventional constructive psychology,也就是说心理学传统上对人的认识是以心理学家的理论性知识出发来进行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以DSM为代表的精神疾病诊断系统,其实在相当的程度上就是拉康所说的一人心理学。因为DSM对人的了解它在根本上也是一种分类学式的生物医学观点,对人形成的一种知识建构。在这个系统里病人的抱怨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那些抱怨要怎么被翻译到DSM分类系统对精神疾病的症状列表里头来。比如说如果病人提到他原本很喜欢打球,最近都提不起劲。那就会被翻译成他对日常生活失去了兴趣或乐趣,他如果整天郁郁寡欢就会被翻译成他整天有忧郁的情绪等等。因此病人就好像是精神疾病的载体一样,他本身不是最重要的,他的抱怨他的故事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关键的是要发现这个病人到底是患了什么样的精神疾病,也就是作为什么样子的精神疾病的载体,你要找出精神疾病给对诊断你就有办法对症下药。
上面这个讲的就是DSM的诊断逻辑。各位不知道发现了没有,对于DSM来说,他的知识核心并不是人,而是一个分类学式的知识体系。那人是被摆进这个知识体系里来认识的,而不是被放回他的生命情境中来加以认识的。当我们说这个病人是一个忧郁症的患者,比如说我们是把他当做是忧郁症精神疾病的载体,所以重点是疾病而不是人,所以为什么会是一人心理学,这个一人又是什么呢?我会说,一人指的是给出诊断负责治疗的那一个人,也就是心理学家或者是精神科医师本人。那病人的人是刻意不被看见的,就像是你作为一个外科医师你要对病人下手,手术台上面的身体如果被看成是一个人而不是有待下刀处理的身体,那个刀是切不下去的。这种一人心理学就像是外科手术一样,虽然没有看见人但也不能说他是错的,因为他把人当作是单纯的身体是对应着他的治疗或介入技术的。
你把人当作是他单纯的身体才能够有效的去完成外科手术,但是拉康强调的是什么?他说从精神分析的经验来看,精神分析绝对不是这种一人心理学,他既然不是这种一人心理学,我们也不应该借用一人心理学的概念来框架性的分析。不管他是行为主义认知行为治疗还是DSM,因为这些概念并不是用来理解精神分析经验的适当概念。因此桥归桥,路归路,要懂得精神分析所为何事,最好还是老实的回到经验分析的经验,不要想省事,也不必趋炎附势,除了一人心理学在当代依旧存在,甚至是主流,拉康所批判的两人心理学到目前为止也还是存在,甚至是有了新的样貌。拉康在1950年代用两人心理学所指设的主要是以人际关系interhuman relation的概念为核心对精神分析治疗所进行的设想。
这种对精神分析的设想自然包含了在当时继承了安娜·弗洛伊德对自我防卫机制(ego defence )的认识以及强调自我适应功能的美国精神分析学派,那也包含了继承梅莱尼·克莱恩的客体关系观点的英国精神分析学派,在技术上则包括了在当时被许多分析师强调的反转移counter-transference 关系的使用。这个以分析师与分析者之间的关系为核心的这样分析的风潮,在1950年代其实已经蔚为风行,在2021年的今天这种被拉康称之为两人心理学的精神分析观点。在当代的精神分析帝景里早就变成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一大片势力。所以我们必须要回到这个问题,把精神分析设想成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工作。
对拉康来说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各位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的庖丁解牛的故事。拉康认为,分析师用来理解精神分析经验的刀也就是他使用的概念,既然每一种经验结构都有适合他的概念化方式,那么理解精神分析经验就得适用他的刀,也就是适用他的概念化方式才不会把精神分析的经验理解的血肉模糊,东一片西一块的。那对拉康来说把精神分析设想成以人际关系interhuman relation,也就是以精神分析的分析师与分析者之间的关系为核心的一种治疗工作只是指出了分析经验中还有待说明的一个部分,但是并没有办法完整说明精神分析中的关系,在这里我就想借由拉康在1950年代中期写就的关于失窃的信的讲座,这篇论文当中开始使用相当出名的一个图示,也就是各位在PPT上面可以看到L SCHEMA图示以及他在1953到54年研讨班文本当中的讨论。
那来说明为什么人际关系无法完整的说明精神分析中的关系。首先让我们先从研讨班的文本来看他怎么处理这个问题。拉康把精神分析中分析师与分析者之间的关系这种两人心理学界定为一种基于想象的互动关系imaginary inter-reaction。他认为这个部分确实是精神分析经验中需要考虑的关系,但是他并不认为这种两人心理学的关系是精神分析经验中唯一的关系,甚至也不是最根本重要的关系。因此他宁愿把精神分析经验中涉及的关系要另外找一个词来替代。他把它说成是分析中的关系inter-analytic relation,而不是interhuman relation来说明。
拉康也说,你要完整说明精神分析要把第三种元素,也就是言语speech可以考虑进来,那么把言语也考虑进来的包含了第三个元素的精神分析经验,它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关系结构。拉康在1956年关于失窃的信的讲座这篇论文中就提到,如果有一个图示可以把它在过去三年的研讨班中所阐述的所谓的主体间的辩证关系dialectic of inter subjectivity表示出来,那就会是这个图示了。各位在 PPT上面看到这个L图示,在这边我有一点东西先要提醒各位,关于拉康所使用的各种图示,各位不要太好高骛远,一下就想跳到拉康和后来使用的复杂图示,比如说他在研讨班文本第5集当中所使用的欲望图示,我可以跟各位保证如果你这么做绝对会感到一头雾水,非常的挫折。
因为拉康所使用的图示是一直随着他的思考在进展的,每一个图示都浓缩的呈现了他在当时对精神分析经验的思考。也就是说,几乎就是拉康的武功秘籍,你可以这么说,所以他才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懂。我们能做的其实就像练武一样,你练武一样怎么做一定是要从蹲马步的这种基本功开始的,你不要一开始就想懂得葵花宝典,那肯定是被会把武功练歪,甚至会走火入魔的。
我们回到L图示。各位在PPT上面看到的图示,我如果不跟你们说拉康把这个图示称之为L图示的话,你们肯定是找不到其中的L在哪里。可是各位再仔细看看这个图示里用实线呈现的部分,从右上角的小写他者 other,到左下角的自我 ego,再到右下角的大写他者Other,这是不是就构成了一个大写字母的L。如果我们把L图示视为精神分析经验的关系结构,那么右上角的小写他者就是分析师的自我所占据的位置,左下角的自我就是分析者的自我,而右下角的大写他者则是带入了拉康所一再强调的第三元素言语speech的维度,如果我们带入了言语第三元素,在L图示上就会出现一个从右下角到左上角的维度,也就是精神分析经验中由言语活动所开展出来的象征向度。
如果在分析经验中,分析师主要占据的是右上角的小写,他者的位置,那么分析师的自我和
分析者的自我就会进入一种基于想象的互动关系而妨碍了分析者的无意识。借由分析中的言语活动所呈现的过程,这就是L图示中无意识unconscious那个箭头为什么会在想象关系
imaginary relation那条实线的箭头之后会是虚线的原因。对于拉康来说,L图式所呈现的才是分析中的关系inter-analytic relation。这也就是说精神分析的经验中,包含了言语功能的完整的一个关系结构图。
从L图示所呈现的关系结构来看,人际关系 interhuman relation只是这个结构当中的一个维度。拉康在1956~57年的客体关系研讨班中就是以L图式来开场的。他指出在L图示中,对于精神分析经验来说,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从右下角到左上角的纬度所指成的,主体和大他者之间的一个象征关系,这也就是无意识得以在分析经验中所显现的一个关系。而他对客体关系的批判跟评价则是在右上角到左下角的想象关系的维度上展开的。从刚刚的讨论里我想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思想准备来谈谈精神分析中的欲望。
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到我说我们要谈的是精神分析中的欲望。精神分析中的欲望可以包括什么,这样分析的实践涉及了两个相对位置,一个是分析师,一个是分析者,因此分析中的欲望自然也就包含了分析者的欲望,也包含了分析师的欲望。
让我们先从分析者的欲望谈起,分析者的欲望是什么?一般人是不会没事去看病的。他到医院到诊所去看病又要花诊疗费又要舟车劳顿,想必是觉得自己身体或心理出了状况,有病了所以才要去看医生找治疗者,因此对于许多从事治疗工作的人来说,当他们在面对来就诊的病人的时候他们就会预设这些病人来看病总是带着某种想要变好的欲望。这种病人想要变好的一种预设大约也是当代各种医患关系的预设。进到诊所或医院的病人,他总是被某些身体或心理的病痛纠缠,他们来看病就是要消除这些干扰他们正常生活的症状。而身为治疗者的责任就是帮助病人,解决这些恼人。
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也就是说,病人进到诊间里头来是对治疗者带着期待的,他认为治疗者应该是掌握了关于他的病痛或者是症状的知识或者是说治疗者,就是某方面的所谓专家,所以他才会大费周章地来到治疗者的面前又花钱又花时间希望这位专家可以运用他的知识来缓解他的症状解决他的困扰。虽然拉康对于一人心理学看来是嗤之以鼻,但是这种由专家掌握疾病知识对病人所罹患的疾病给出诊断并且开出药方的治疗方式,其实和一般人想要变好而且最好是马上变好的态度是相当合拍的。我们肠胃不舒服去看医生,医生开药让我们舒坦;我们失眠去看医生,医生开药让我们睡得好,大概就是这样子的状况。
因此如果病人他有一些让他觉得困扰的身体或心理的症状,医生可以借由开药或简单的诊治方式就能帮得上忙,这样子的医疗厨艺其实是无可厚非。即使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在这个阶段的病人其实并没有足够的动机进到心理治疗,那就更不用说
进到一个治疗历程对于病人要求更多的精神分析了。
怎么说,我刚刚提到当代的各种医病关系多数都是建立在病人想要变好而且把治疗者当作是应该掌握了疾病知识的专家在基础上进行一拍即合各取所需的治疗工作这样的一种医病关系,如果摆到我的精神分析老师 Bruce Fink在《拉康式精神分析导论》(A clinical introduction to Lacanian psychoanalysis)书上简化版的L图示来看的话,其实是落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那条想象的轴线上,那病人在关系中的位置是左下角的 ego自我的位置,而治疗师或医生则是占据了右上角的ego',另外一个相对的自我也就是所谓专家的关系位置上。
各位要注意一件事,当拉康在使用想象这个词的时候,是和我们日常话语的使用想象这个词的方式是非常不一样的。对拉康来说想象的,也就是所谓的imaginary是相对于自我ego的层面上来谈的,所以专家是另外一个相对的自我,也就是ego'。不过这个相对的自我它是比我强的,也就是掌握了关于我的病痛的知识的专家,但是就像我们之前所说的,单单想象轴线的关系并不构成精神分析的完整经验,整个治疗的关系结构必须从想象轴线往象征轴线移动,也就是说让病人的无意识在治疗的历程中有机会成为语言,那才是弗洛伊德的经验所开展的精神分析场域。
因此如果病人的身体或心理的病痛都能够在治疗者作为专家的知识运用上获得解决,那么从想象轴线,往象征轴线的移动就很难发生,因为病人根本就不需要检视他自己的无意识就可以解决他的问题,而这个解决他的问题的知识则是掌握在治疗者的手中。所以从这里各位应该知道一个人并不是随时都可以进行分析的,有些病人即使他听过精神分析,也想尝试精神分析,但是如果他的问题不大,折磨他不够深,他想要的答案总还是在专家身上。这时候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这样子的精神分析是进行不了多久的。
Bruce Fink 在《拉康式精神分析导论》一书的第一章,就是在谈分析中的欲望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说精神分析不能依靠病人想要变好的欲望,因为在治疗的一开始病人并没有真的想要变好,而只是希望治疗者能够帮忙处理一下让他可以回到日常生活,继续在他的症状里获得替代性的满足。如果他来跟你谈谈就觉得自己好了不少或是从一些药物治疗或行为治疗就从专家给的解放率多少,解决了他的困扰,那么分析工作势必是无法展开的。如果是这样子的话,什么时机点会是一个好的进行精神分析的时机点?
当这些直接简单的处理方法都起不了作用,当病人原来单纯的想要变好的欲望,开始深化为我到底是怎么了这样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时,精神分析就可以为这位病人带来真正的改变。如果我们懂得怎么做的话,我在这里加了一个但书,各位有没有发现"如果我们懂得怎么做的话"为什么加了这样一个但书,其实跟拉康对两人心理学的评述是有关的。
拉康认为即使精神分析在弗洛伊德过世之后的发展注意到了精神分析中的关系维度,但是对这一个关系维度的认识不完全,尤其是忽略了分析中的言语维度,其实是很容易掉入分析师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陷阱,那就是分析师与分析者在想象维度上的拉扯。如果我们回到PPT的L图示来看的话,拉康强调分析师如果没有注意到自己在分析中的位置而仅仅是占据了右上角的小写他者的位置的话,那么分析师的自我和分析者的自我就会进入一个基于想象的互动关系而妨碍了分析者的无意识借由分析中的言语活动显现的过程,也就是分析中象征维度的出现,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把分析师的欲望也带出来说了。我们刚刚谈了分析者的欲望谈到分析者的欲望,必须要从单纯的想变好深化到我到底怎么了才是进行精神分析的好时机。
分析师的欲望又是怎么一回事,难不成分析师在精神分析中也是有欲望的吗?当然了,分析师的欲望在精神分析中绝对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可是它不是像许多涉及精神分析的电视剧比如说HBO的《黑道家族》(The Sopranos)或者是《扪心问诊》 (In Treatment)所呈现的涉及的治疗者跟病人之间错乱纷杂的亲爱关系的那种欲望,那些是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张力所凸显出来的欲望关系,分析师的欲望也不是一种我想要帮助对方让对方离苦得乐的那种单纯的助人意识。
当然我们会想进入这一行的,通常都是在某一个生命阶段被引发出一些想要帮助别人,让病人离苦得乐的这种助人意识,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可是这种助人意识如果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话它往往会成为治疗过程中的最大陷阱,拉康对两人心理学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跟这个陷阱有关的。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病人在一般的医病关系里很容易就把治疗者视为专家知识的掌握者,期待对方能够运用他的知识解决自己在身心上遭遇的困难。用精神分析的话语来说的话,那就意味着在一般的情况下让病人进到诊间来见我们的其实已经进入了一种把分析师放在权威位置的tranceference一种转移关系。
那想要帮助对方或者想让对方变好的欲望很容易就会让我们自己在毫不自觉的情况下给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想要解决他的问题。不仅如此,助人者的位置也很可能引发我们自己在治疗过程当中的counter-transference,一种我们自己也不自觉的反转移关系。以为我们自己真的拥有关于对方为什么如此受苦的知识,可以运用这些知识来帮助他被推到病人转移关系的助人者位置,是新手分析师常犯的错误。而分析师被引发的反转移关系则是即使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也常常掉下去的陷阱。甚至我会认为可能是临床经验越丰富的分析师越容易不自觉掉进去的陷阱助人者的陷阱。
涉及了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层次比较简单一点,Bruce Fink 在弗洛伊德的临床导论A clinical introduction to Freud这本书就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精神分析师们太关注所谓的阻抗的分析analysis of resistance 这件事情。也就是说他们把注意力太过于放在L图示中的一个想象轴线。这个事情冒着一个很大的风险也就是忘了经验分析。经验的核心在于象征维度透过言语的开显,这个就是从根本上忘却了无意识的重要性,他也从许多精神分析师根本已经不重视释梦以及弗洛伊德的其他用于触及无意识的各种技法来佐证他的看法跟观点。
第二个层次就比较困难一点,但是它涉及了 弗洛伊德经验的根本性。拉康在1953~1954年的研讨班文本当中把我刚刚说的助人者的陷阱界定为分析师与分析者之间的一种from ego to ego的关系。也就是一种分析师的自我对象,分析者的自我这种在想象维度这样的一种相互关系reciprocated relation。拉康强调这种分析师的自我对向分析者的自我的这种相互关系
它在本质上,在它运作的机制上都和投射projection的运作脱离不了关系。那其中 transference 涉及的是分析者的投射,而counter-transference 涉及的则是分析师的投射,因此这种强调分析师与分析者相互关系的精神分析设想,也就是拉康所批判的两人心理学。
如果从l图示上面来看恰恰好不是精神分析经验的核心,它反而构成了精神分析经验当中的一个阻碍,如果分析师自己太急于回应分析者的要求,解决问题的期待或是以为自己真的拥有了关于对方受苦的知识,那么分析师就会牢牢的占据了L图示上右上角的小写他者的位置,让自己和分析者之间的想象关系,那种被拉康称之为from ego to ego的关系妨碍了分析工作的真正进展,这也就是为什么拉康总是要说分析中的真正阻抗the real resistance是来自分析师而不是来自于分析者。因为精神分析的技术有别于催眠的起点,正式建立在对分析者的阻抗的认识之上,因为分析者的自我总是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真相,所以弗洛伊德才发展出自由联想的技术,释梦的技术,提点事务动作的技术,让分析者的无意识得以越过自我的审查在分析中有机会说出关于主体的真相。
让我们回到L图示来看,这也就是说,在分析的历程中,分析师确实是要让自己进入到被分析者认定为应该知道真相的位置,但是分析师自己也要知道他自己并不是真正知道了真相的人。如果分析师以为自己知道真相了那么就会牢牢的被锁在右上角的小写他者的位置,分析师进驻到应该知道真相的位置但是不被分析者求助的转移关系勾引,也不被自己助人者的反转移蒙蔽,而只是让自己进入到应该知道真相的位置,而不是实质的占据了应该知道真相的位置。
在L图示里 哪一个位置是这样的一个位置,L图示右下角的大写他者的位置,右下角的大写他者的位置正是分析师,应该试图占据的位置。这个位置不是一个告诉对方关于他的真相的位置,进驻到大写他者的这个位置基本上是一个聆听的位置,分析师进驻到大写他者的位置,真正知道真相的分析者的无意识才能够借由分析师的聆听化为言语,回过头来把关于分析者的真相传达给分析者。因此总的来说分析中的欲望涉及了分析者的欲望,以及分析师的欲望,分析者的欲望。根本上涉及的分析中的无意识的显现,分析者,我到底怎么了的深度疑惑会让他开始注意到无意识的运作。
他从来没有注意没有意识去跟他的困扰密切相关的无意识主体分析师的欲望,根本上涉及的就是分析过程当中对无意识显现的关注。在这个讲次里我是从精神分析经验的完整关系结构来对分析中的欲望做一个比较理论性结构性的阐述。
在接下来的几个讲次里我们会比较进入更贴近精神分析技法的层次,好好的来加以说明。这次的讲次就到这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