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回归弗洛伊德'及其当代意涵
【逐字稿】
各位好 我是彭荣邦。今天我们要进入“你不能不懂得拉康”。拉康是精神分析十讲的第二个讲次,“回归弗洛伊德”及其当代意涵,接下来的时间我会依着下一张PPT所列出来的主题有层次的来展开我们对回归弗洛伊德的认识。
在上一个讲次的最后我提到拉康之所以成为拉康,和他对回归弗洛伊德这件事情的看法和做法密切相关,但是要回归弗洛伊德实在不能不从阅读弗洛伊德谈起,所以第一个主题,我准备要跟各位谈的,就是阅读弗洛伊德的必要性。
接着第二个主题,涉及的是阅读弗洛伊德的方法。阅读弗洛伊德有千百种方法,但是有一种方法是把弗洛伊德当做精神分析的先行者、思想者、同道者的一个阅读方式。这个方式也是拉康阅读弗洛伊德的方式。这个部分,会在我们的第二个主题“阅读弗洛伊德·在其思想的中心”里头提到。
第三个主题,我会把时间拉回到1950年代初期的法国,和各位谈谈拉康提出回归弗洛伊德的语境。那接着我会在第4个主题当中确认回归弗洛伊德的三层意涵以及阐述它的当代性。
各位应该有注意到在刚刚那张PPT里头,我把阅读弗洛伊德的必要性打了个问号。为什么要打问号?精神分析的发展,有超过百年以上的历史。弗洛伊德自己的作品往往被摆在所谓经典的行列,我们在现在大学里教书的老师常常引用所谓的经典,也在课堂上指定一些学科范围内的经典书籍或文章让学生们阅读。
不过呢,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它通常有一个特色,就是不太好读。我在大学里教授的科目涉及了两个大的领域:一个是现象学心理学,另外一个就是精神分析,所以我的学生往往会抱怨:“老师,读心理学为什么要读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好难,我都读不懂。”
也有学生会说:“老师为什么要阅读梅洛·庞蒂?”,有的会讲说:“老师我为什么要读列维纳斯?”。那当然除了刚刚提到的那些现象学的重要作者之外,因为我也教精神分析,所以也会有学生跟我抱怨说:“老师,我为什么一定要读弗洛伊德?”那学生的抱怨,我在相当程度上,是可以同理的。我在教精神分析的时候,有时候会开玩笑的跟学生说:“你们要读的有很多是清朝年间的文本”,例如我一定会让学生读的《歇斯底里症研究 (Study Hysteria)》这本书。中国大陆应该是叫做《癔症研究》,就是出版于1895年。
1895年是个什么概念,1895年对台湾人来说是个历史上 一定会提到的年份。因为1895年清朝在中日甲午战争里头落败,那清朝派李鸿章跟日本的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签下了马关条约,从此改变了台湾的命运。所以在21世纪的今天,我在精神分析的大学课堂上,而不是在精神医学史的课堂上要求学生读歇斯底里症研究。
这个在清朝年间出版的文本确实会让有一些人充满疑问,比如说:我在科学心理学的同侪们就可能会这样问我说:“彭老师,你们自己引用或者要学生阅读的文献为什么都那么旧?难道就不能用一些最新出版的期刊论文或者书籍吗?”说真的,我没有觉得他们在找我麻烦,因为他们的态度很诚恳,而且这和他们所习以为常的学术运作是有关的。
在目前的学术氛围里,科学领域的进展是非常快的各种的技术理论,几乎就是日新月异。今天学到的理论或技术很有可能在明年就被推翻,过期了。所以多数做科学研究的人总是要注意自己的学术领域里最新发布的期刊,最夯最热门的研究主题,因为只有这么做才算是跟上了时代,走在学术的前沿。所以他们用自己的学术日常看我们可能就会觉得我们不长记性。老师自己读,也要学生读一些泛黄破旧的文献,他们也会觉得我们这些人这么守旧,怎么跟得上时代,怎么有办法回应当代的问题呢。
面对这个问题,其实有一个我认为比较取巧的回答方法。我听人家这么说过,各位也一起可以来想想这样的回答行不行。回答的方法是这样的:如果你想学精神分析,就不能不阅读弗洛伊德,因为弗洛伊德毕竟是精神分析这个行业的祖师爷。
台湾有一句俗话叫做(台语) 吃果子拜树头,意思是做人要饮水思源,不能忘本。我们这些学精神分析的人,阅读弗洛伊德就是吃果子拜树头,一种不忘本的表现。阅读弗洛伊德这样子的理由,算是充分吗?说真的,在拉康高举回归弗洛伊德的大旗之前,即使是精神分析师,也已经有不少人,选择跳过弗洛伊德,只选择阅读一些后辈学者的作品,现在可能也差不了多少。有不少标榜自己是做精神分析或是懂精神分析的人,可能从来就没有认真阅读过弗洛伊德自己写的作品。
你或许会说又不是只有精神分析,这些在其他的领域也有类似的状况。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一个领域的奠基者。他的作品常常只是在历史上被提上一笔,然后就被当作祖师爷,然后再放在神主牌位上供着,比如说现在读心理学的人可能就不会去读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心理学原理》(Principle of psychology),或者去读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的洋洋十大册《民族心理学》(Volkerpsychologie)。
反正长江后浪推前浪,后辈的作品可能比前辈要来的精致,甚至可能发展的同等的更好。在有一些领域里面,甚至还写成了规规矩矩又好吸收的教科书。那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回过头去读祖师爷的作品?不仅如此,其实或许还有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这样,我们在20世纪,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坚持学精神分析呢?对于心理师来说,目前其实有不少心理治疗的学习选项,比如说在台湾的主流临床心理学里常常用的认知行为治疗,或者是最近在欧美当红的正念疗法。
那这些心理治疗的方法都比精神分析来的速成好学,在疗效的宣称上也有不少实证的研究证明。或许精神分析曾经在过去的某一段时间,比如说在美国的话,就是在1970年代。在1970年代以前主导过精神医学的理论跟实践。可是在2021年的现在,至少在精神医学界啊,多数的精神科医师根本就抛弃了精神分析,直接拥抱了更速成、更速效的药物治疗。
我们这些学心理学的人为什么现在还要捡精神分析这个已经被精神科医师抛弃的骨灰来啃呢?当然这样说可能有点极端了啦!因为不是所有的精神科医师都抛弃了精神分析,至少对某一些精神科医师来说,他们希望把精神分析的好处保留在精神医学里头。被保留在精神医学里头的精神分析的变种,就叫做精神动力取向的心理治疗(Psychodynamic approach psychotherapy)。例如策划这一次课程的王浩威医师,他在台湾就是一个很重视心理治疗的精神科医师。而他为心灵工坊,这个出版社所引进的美国精神科医师住院医师政审委员会所编撰的心理治疗核心能力系列,就是他为台湾的心理治疗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心理治疗核心能力系列,这一个系列的主事者Glen Gabbard(格伦·加巴德)医师,他在美国的精神科医师在心理治疗能力的提升上做了很大的努力。其中他就把动力取向的心理治疗视为精神科医师养成教育当中一个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即使药物治疗快速的成为美国精神科医师的主要选择,但是他们至少在心理治疗专业领域里边把精神分析给保留了下来。这也就是说即使已经有了其他的各种的心理治疗,但是以心理治疗的学习来说,精神分析的理论跟做法,其实还是他们觉得是不可或缺的训练,那至少在Gabbard医师的眼里是这样的。
那么在台湾精神分析,有没有像美国这样在教育训练的过程当中被保留下来?以我侧面的了解,台湾精神科医师的养成训练已经相当程度的把精神分析给边缘化了。确实有一些有识之士,比如说像王浩威医师还有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的思想体治疗中心的精神科医师等等,都很努力的想让精神分析在精神科医师的训练里头还有一席之地。不过他们的努力成果最多只能说是把精神分析保留在体制的边缘。
台湾的精神科医师在体制的养成教育当中并不会受到太多精神分析的训练,而必须要自己出钱出力,类似到类似台湾精神分析学会(TPA) 这样子的单位才能够受到比较完整的精神分析训练。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现在不管是对心理师,精神科医师还是来接受治疗的个案,都有很多心理治疗的方法可以选择,很多还比较省时省力。
为什么还要学习精神分析?为什么还要阅读弗洛伊德呢?这个问题我们大概可以这样回答:就是即使目前心理治疗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但是从历史上来看,仰赖谈话为主的所谓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它们的起源其实可以被追溯到精神分析历史上最重要的0号病人,安娜·欧。那安娜·欧把布洛伊尔医师对她所进行的治疗戏称为"Talking cure"。
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件事情。把说话,也就是talking,和治疗,也就是cure,这两件事情摆在一起,在当时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首先大家不要误解啊,在历史上的重要时刻,所谓的talking cure并不是去劝病人要想开,要放下,去辅导他,去教他一些道理,类似这样的talking cure。
我们要知道歇斯底里症,也就是癔症对于当时的精神医学来说是一个很难以了解,也不知道如何治疗的棘手疾病。这些所谓的歇斯底里症的病人多数是女性,他们常有一些脸歪嘴斜,僵直、痉挛、幻觉、失语等的诡异症状。明明是从神经学的角度找不到问题,但还是展现出这种奇怪而且诡异的症状。这些棘手的所谓神经症(neurosis),其中以歇斯底里症(hysteria)作为代表。
他们居然会因为谈话就被治好了,不是病人想通了,而是那些脸歪嘴斜、痉挛、幻觉、失语等等诡异的症状,因为谈话,因为talking就消失了,也就是说被cure 被治疗了。这可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即使从现在看也是这样。如果你有一个病人,他有上面所说的,这些歇斯底里症状,而这些症状,因为来跟你说话就消失了,我想你会觉得自己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谈话作为一种治疗,布洛伊尔医师跟安娜·欧的工作只是起了个头。真正在理论跟实践上把它发扬光大的,是弗洛伊德和他所开创的事业:精神分析。我刚刚把安娜·欧带进来,主要是要让各位了解,我们不要把所谓的谈话治疗想容易了,想简单了,他不是劝导病人,辅导病人,给病人一些人生方向。甚至也不是帮他拟一套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案,这样子的一种说法。
当几乎所有的心理治疗都把自己称之为"talking cure"的时候,谈话治疗的意义就被搞混了。对弗洛伊德来说,谈话治疗从一开始就是一件神奇的事情,一个让他想方设法要去说明的临床现象。当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这一本书当中说语言 words和魔法magic在一开始是同一回事的时候,他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而他说直到今日语言还保留着他的魔力,这样一段话的时候也不是在搞神秘或故弄玄虚,而是要他的听众,包括精神分析的学徒们要深刻的去体察所谓的语言的魔力the magic of words这件事情在精神分析里头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这件事情至少在拉康的眼里,是被他当时的精神分析界所遗忘的,所以他才会在1953年也就是拉康开始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史上的重要身影的那一个时期,以言语和语言在精神分析中的功能及领域The function and field of speech and language in psychoanalysis为题来进行后来被称之为罗马报告的这篇重要演讲。
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显然我们不能用取巧的方法。也就是说,以一种单纯的吃果子拜树头式的回归来回答为什么需要阅读弗洛伊德这一个问题。所以现在我们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好好的回答为什么要阅读弗洛伊德的问题。
另外的角度,我把它称之为《阅读弗洛伊德·在其思想中心》,这个标题基本上是向日本的思想家柄谷行人先生致敬。因为他曾经用《马克思·其可能性之中心》写了一本如何阅读马克思的小书。从阅读他这一本小书的经验里头,我发现他的阅读方法也是深受弗洛伊德影响。
首先我要指出一件事情,就是你即使再讨厌弗洛伊德这个人,对他的思想有多么的反感,应该没有人会否认这件事情。就是弗洛伊德,他本身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而且可能是影响最大的前几名。那弗洛伊德的影响几乎是全面性的,你不管是学术还是非学术的领域,我们都能够看到弗洛伊德思想的踪迹。比如说如果有人想说话,不小心说溜了嘴,虽然他事后否认,但我们总会觉得他说溜嘴的部分,可能是某种无意识的显露,这个是弗洛伊德的影响。
欧美的一些精彩的剧情电影,如果你觉得它的叙事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紧扣着剧中角色的心理状态改变,那八九不离十,里头也有精神分析对人性的理解。我们用压抑防卫机制来说明一个人怎么处理他的负面情绪或状态,说一个人老是抽烟就是口腔期没有满足的表现。对于梦,是不是有表面之外的深刻意涵,甚至把心理治疗就等于精神分析师的谈话治疗的时候,所有的这些都是精神分析带来的改变。因此总的来说都是属于弗洛伊德的深刻影响,对我们这些学心理学的人来说,就更是如此了。
弗洛伊德的影响,只能说是无所不在。我们在发展心理学的课程里头会讲到,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知道人从小到大要经过口腔期、肛门期、潜伏期、性器期。在人格心理学的课程里头,我们会讲到,人的精神结构可以分成本我、自我、超我这几个不同的我。而他们中间彼此的冲突抗衡就构成了我们所有人内在的小剧场。不过我们同时也会发现一件事情,在保留弗洛伊德一些思想的同时,主流心理学也极力想要摆脱弗洛伊德的影响比如说,在心理学导论的教科本当中,弗洛伊德就仅仅被摆在心理学历史的段落里头,似乎把弗洛伊德的重要性摆在过去,而不是现在。确实了欧美主流心理学目前是头也不回的往脑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甚至往基因科学靠拢。这种极度把人生物化、电脑化的趋势里头,你很难在里头找到弗洛伊德的位置。
不过有趣的事情是这样,如果我们从这种以实验法统计科学为主要方法的所谓硬核心理学Hard core psychology开始往偏向应用跟人的经验和生活比较相关的课程去看的话,我们会发现弗洛伊德就牢牢地钉在那里。弗洛伊德的影响看起来似乎就像心理学急于摆脱却又摆脱不掉一种无所不在的印记。可是我们仔细想想,弗洛伊德的无所不在,特别是在心理学这门学科当中的存在,其实存在着一个吊诡的现象。
这个无所不在的弗洛伊德,是个极度平庸的弗洛伊德,而且是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弗洛伊德。很多心理学本科的同学在读完心理学系之后就会觉得弗洛伊德不过就是那些东西,我刚提的那些东西,甚至更激烈一点的可能会说,弗洛伊德的学说跟不上时代了,应该被视为伪科学,扫入历史的灰烬里头。说真的,如果弗洛伊德真的就是我们在大学心理学里头所认识的这样,我们实在很难想象这个平庸无比的弗洛伊德,他的思想在上个世纪的各个领域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影响。所以针对这件事情我觉得最合理的推论,应该是什么?这个平庸平板的弗洛伊德,实际上是被错误认识的弗洛伊德。我们台语有一个说法就是说,那个是走钟的(出了故障的)弗洛伊德。那弗洛伊德真正革命性的思想在心理学知识体系化的过程当中也被一并抹去了。
把一个人的思想给体系化当然是有好有坏的一件事情了。好的部分是,体系化会让思想家变得更容易亲近一点,可是这就像是祖母在喂小孙子吃饭,她先把饭菜嚼烂了再喂给孙子吃一样,确实是好消化,可是食物的原味也都没了,这就是体系化的一个坏处。思想失去了他的原汁原味,特别是像弗洛伊德这样充满革命性的思想。当我说革命性思想的时候,我希望大家是在动词,而不是在名词的意义上把握"思想"这两个字,为什么?因为思想往往是在他原生的语境里才真正充满着振聋发聩的力量。这样子的力量要往哪去找?就只能从他的作品里头去一窥究竟。我想这是我们必须要阅读弗洛伊德的最重要原因。
我们必须要阅读弗洛伊德因为只有阅读弗洛伊德,才能够从中把握到他的思想的革命性。好,我也提到,我们不得不承认弗洛伊德的巨大影响,因为我们看到这百年来,弗洛伊德的名字是如何广泛的出现在思想界甚至在一般民众的日常话语里头,然后在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个矛盾,那就是我们从心理学书籍当中所认识到的弗洛伊德是那么的苍白无力,那么的激不起我们认识他的兴趣。
这个巨大的矛盾,我认为是在召唤一种必要的行动,那就是重新认识弗洛伊德。如果我们愿意在精神分析创建的百年之后,带着某一种新鲜感学习精神分析。那么我们就得重新认识弗洛伊德,而且是作为思想家的弗洛伊德。不过有一件事很麻烦了,弗洛伊德已经过世那么久了,我们应该要怎么样认识作为思想家的弗洛伊德呢?我们要怎么样去碰触到他的思想里的原生火花呢?体系化的所谓弗洛伊德思想,其实并不是弗洛伊德思想真正的内在体系。体系化的弗洛伊德思想就像我们在大学的教科本或者在市面上二手介绍书籍里面看到的弗洛伊德,严格的说,那些被整理过的弗洛伊德思想并不是弗洛伊德本人的思想,而是把弗洛伊德整理出来的这些作者的思想。
那什么是弗洛伊德思想的真正内在体系呢?那所谓的思想内在体系,换一个说法,就是思想家的思想风格。我们要怎么样去接近一个思想家的思想风格,只有一个方法,就是通过阅读。不仅如此,我们还得采取一种特别的阅读方法才能够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真正的去认识到弗洛伊德的思想风格,也就是我刚刚强调的作为一种动词的思想,这种特别的阅读方法我们可以先参考沈志中教授在 《瘖哑与倾听》 一书当中的说法。
沈志中教授在《瘖哑与倾听》这本书的序论里头提到在精神分析问世后的百年,我们早就已经活在所谓的精神分析的时代,而在精神分析的时代回顾精神分析的历史,我们就不能只把精神分析当做是一个完整的可以在历史脉络当中归档的终结学说,也就是我刚刚说的已经被体系化的弗洛伊德学说,而是必须要承认我们的论述和经验分析之间的债务关系,不能只是把精神分析当作是论述的对象,也应该要把它当成是我们的论述。之所以建议展开的主要理论根据,所以沈志中教授接着说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带着防尘手套去重新拆封已经被尘土淹没许久的档案,也不是如教科书般的去细数精神分析曾经提出了哪些概念,而是从精神分析当今的命运去检视这些概念被提出的时候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同时又开启了什么样的向度,遗留了什么样子的难题。
这样的一种阅读方式,沈志中教授说就是所谓的症状性阅读,而症状性阅读本身就是一种
以精神分析为基础对精神分析进行的阅读。它不只是回归弗洛伊德,或是回到弗洛伊德的着作,而是回归到弗洛伊德思想孕育的原生状态,那并且从中找出驱使弗洛伊德提出新理论的欲望以及为了回应这个欲望所提出的各种理论尝试。
好,回到弗洛伊德思想孕育的原生状态是什么意思?沈志中教授在这里并没有进一步的阐述。可是如果我们对照拉康在1950年代初期的论述,我们会发现沈志中教授所提的症状性阅读几乎就是拉康当初接近或者更准确的说回归弗洛伊德思想的方法。那以拉康自己的话语来解释,我们会发现这个弗洛伊德思想孕育的原生状态,它涉及了精神分析的原初场景,也就是拉康在1953~54年的研讨班里面所说的,弗洛伊德的原生经验(Freud seminal experience)或者是他在同一年着名的罗马报告里头提到的精神分析经验(psychoanaltic experience)。拉康用(seminal experience)来指示精神分析师(analyst)来接受精神分析者(analysand)所共同经历的精神分析经验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seminal)的形容词来自名词(semen),也就是精液的意思。所以选择用seminal这个形容词,它就有一定程度的性的意涵,这点非常的弗洛伊德。
另外在seminal这个形容词,它在一般的语义上,它有一种开创性的对后来造成深远影响的意涵,因此Freud seminal experience在中文里可以把它翻译成什么?弗洛伊德原生经验。强调的是什么?就是弗洛德跟他的分析者所共同经历的一种作为原生状态的精神分析经验。沈志中教授说回到精神分析的原生状态是为了要从中找出驱使弗洛伊德提出新的理论欲望以及回应这些欲望所提出的各种理论尝试,所以让我们再对照拉康自己的说法。
拉康在罗马报告和在1953~54年的研讨班里头一再强调的是什么?他强调说弗洛伊德的原生经验不仅仅是弗洛伊德的一个人的,而是以精神分析为名在做心理治疗工作的分析师们的共同资产,他说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作为精神分析这个事业的守护者主要的职责应该是维持精神分析这个我们所共有的经验的原则,而不是只注意一些形式上的事情。
沈志中教授说症状性阅读的方式来阅读弗洛伊德是为了要回到弗洛伊德思想孕育的原生状态,所以它不只是回到弗洛伊德,也就是像我前面说的吃果子拜树头的那种不忘本的态度,也不单纯只是回到弗洛伊德的着作,也就是试图从中去整理出一个体系化的所谓的学说,而是要怎么样要回到弗洛伊德思想孕育的原生状态,在这一个根本的基础上来把握回归弗洛伊德的意涵。这就是说什么呢?这就是说和个案进行治疗的分析经验让弗洛伊德的被某一种期望驱使了,某一种把经验理论化的欲望,而所谓的弗洛伊德思想就是弗洛伊德为了回应这些把经验理论化的欲望所提出来的各种的理论尝试,这个理解很重要。因为这代表着什么,我们不能在已经被某位其他作者体系化的层次上面去把握弗洛伊德思想,因为那个已经是死掉的,而且是被消化过咀嚼的东西。
弗洛伊德思想作为一种从分析经验当中所运生的新理论,它并不是一个确定不变的东西而是一种理论化的尝试。不只是这样,如果我们对照拉康在1953年的做的说法,拉康强调一件事情,他说弗洛伊德的原生经验不只是属于他一个人,而是继承了精神分析事业的所有人的共有资产。因为我们这些继承了弗洛伊德事业的人,不是只是嘴巴打开说一些弗洛伊德的概念,弗洛伊德的理论,而是在经验上也继承了弗洛伊德的事业,所以回归弗洛伊德的根本意义不是回归到历史上的那个弗洛伊德,而是回归到即使百年之后我们还跟弗洛伊德共有的分析经验,因为只有回归到到这里,作为原生状态的这种精神分析的经验,我们才有办法从中找出驱使弗洛伊德提出新理论的欲望。也不会把弗洛伊德的思想当成是历史上那种被盖棺论定的已经失去生命意义,生命力的弗洛伊德学说,而是把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它所形成的理论都当成是他为了回应这些欲望所提出的各种理论尝试。
那讲到这里,各位就要打破你脑子里对于概念或理论的想法了,如果你对于理论或概念的了解是来自于深受实证主义影响的科学心理学。这么说好了,实证心理学的实证主义的科学心理学把我们的概念理论等等,都当作是经验的再现(representation),一种经验跟概念的一对一关系,也就是说他并不去直问,并不去探问从经验到概念的理论化的过程,因为它都已经是一对一的关系了,是在线的关系。
可是说真的了,所谓理论化这一个过程,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搬运过程,或者说你要说它是翻译也可以,我们就以翻译为例来看翻译又是个什么样子的过程。是a语言的概念和b语言的概念,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吗?当然不是啊,只要认真搞过翻译的人都知道他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如果说我们刚举的翻译的例子,它根本就不是这种一个语言跟一个语言的中间的这种一对一的在线的关系的话,我们就不用讲说经验跟语言中间的翻译是怎么一回事,它一定比这个更复杂,所以当我们不用在线的,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来看待经验跟语言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就从实证主义的牢笼里面解放出来。
所以说如果语言不是经验的再现,那么从经验生成语言,特别是理论性的语言,比如说概念到底意味着什么?既然我们已经初步认定了从经验到语言是一个翻译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在线的过程,我们就得来仔细想想翻译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要谈这一个过程就不得不引进一个比较结构主义式的思考方式以及一个对概念的新理解,也就是把概念当成就是所谓的概念工具或者是概念装置,我们英文里是把它叫做conceptual operators的这样子的一个说法,所以说如果我们不把概念当作是对应现实的某一种事物,那概念到底是什么?
从结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没有一种东西叫做单一的概念,概念一定是从属于一个体系它才是有意义的。我常常用来说明结构主义的例子是五线谱上面的任何一个音,例如Do音符,它的意义就不是由它在物理世界里面所对应的音频来决定的。因为任何一个音频都可以被当做是Do,Do之所以是Do,是因为他跟Re的关系,跟Me的关系,也就是说跟五线谱上的其他音之间的差异,关系所共同决定的。因此当我们把经验翻译到语言的时候,就像是把一个特定的音频放到五线谱的音频的差异体系里面,形成了Do或者是Re或者是Me这些音符的过程。而理论就像是把这些由彼此的差异关系所决定的概念所形成的体系,或者是宇宙把经验理论化的过程。就像是进入了,或者严格的说,应该是形成了由概念所构成的小宇宙,而思想,特别是原生性的思想,正是发生在这个由经验到语言的过程。
某一个经验被看见的时候,其实是出现了某一种语言化的欲望。当他被说出来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经验可以被以某一种结构的方式在概念这个能指所构成的语言世界里面现身了。我在大学教学生的时候常常用乐高拼块来比喻概念,那理论就像是用乐高拼块拼出来的东西。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语言世界,用乐高这个比喻来说的话,就是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乐高拼块,如果我们把每一个乐高拼块当做是一个概念装置的话,这个语言的世界是当时的经验表达的可能性,不过同时也是它的限制。这个是我们看到的。
那语言还有一个更奇妙的性质,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变化。虽然活在其中的人就像鱼活在水里面一样不见得意识得到这样子的变化,比如说当一个概念刚从原生的经验语境当中形成的时候也就是它最新鲜的时候。这个概念常常就会充满着让人看见新事物的能力,比如说无意识这个概念在刚被弗洛伊德提出来的时候就有这样子的新鲜度。而他造建新事物的能力,还被弗洛伊德自比为如同哥白尼的地动说一般的思想革命。
可是当这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底下一再被使用,他在原先语境当中看见的能力就会被他在其他语境的使用方式稀释,或者被其他的概念体系据为己有,偷天换日,而开始出现变化,甚至成为一个类似原来的概念,但是在实质上就早已经不一样的一种概念。如果我们来看看无意识这个概念,它从被弗洛伊德提出来之后百年来的变化我们就会了解,即使是原本石破天惊的一个概念,经过时间的语用上面的耗损,实质内容的偷天换日,它就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
不同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要维持精神分析概念的理论活力,也就是说回到他原来的理论化的原生状态,我们或许就得用我们这个时代更有活力、更有执行力的语言来重新理论化精神分析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阅读弗洛伊德的文本的时候像沈志中教授所说的这样子,让文本说出比它严格字面意义更多或其他的事物,而又不跟它唯一的字面意义背离。
好,接下来让我们来谈谈拉康高举回归弗洛伊德大旗的一个语境跟他回归弗洛伊德的做法。虽然镜像阶段是拉康最常被引用的一篇论文,也被视为他展现自己强大理论能力上面的一个开端。但是1936年的拉康在法国的精神分析界还称不上是一号人物。他在当时第一次出席国际精神分析大会只报告了10分钟就被当时的大会主席琼斯打断,并且终止了他的发言。这件事情成为他一辈子的奇耻大辱。我们后来所认识的拉康借由他的教学,为弗洛伊德思想带来崭新想法的拉康,其实是在1950年代的初期才有最初的样貌,其中当然最关键的是他的研讨班。
1951年拉康以他自己的公寓为起点开始举办研讨班。这个研讨班后来搬到他实习的圣安娜医院,在这里一直持续到1963年。那1950年代初期的法国精神分析界是一个充满着冲突跟张力的状况。1953年,一群法国精神分析界的主力,二代精神分析师,因为跟巴黎精神分析学会在训练分析师上面的意见不合,集体退出了巴黎精神分析学会,另外创立了法国精神分析学会。拉康自己虽然对这样子的革命在一开始没什么兴趣,但是却因为他在学生中间的影响力,就被控煽动学生们的反抗情绪,也只好跟着退出巴黎精神分析学会,加入了由拉加舍,跟他的朋友们所创立的法国精神分析学会。
那虽然拉康是被迫跟着退出巴黎精神分析学会,最后甚至是在1963年被告知失去了国际资源分析学会训练分析师的资格,但是他对于如何解读弗洛伊德思想和进行精神分析实践的看法,一直以来确实是跟精神分析的建制的做法是意见相左的。就像肖恩·霍默 (Sean Homer)在《导读拉康》一书所说的,虽然拉康的着作可能最终影响了精神分析的体制,可是在他事业的生涯的开端上拉康便把自己摆在一条跟精神分析的体制产生冲突的路线上。拉康的路线从他事业生涯的一开始就跟进分析的体制产生冲突。
这样子的说法,各位不会觉得奇怪吗?因为毕竟拉康之所以为拉康,跟他主张精神分析要回归弗洛伊德这件事情密切相关。回归弗洛伊德怎么会跟精神分析的体制产生冲突?关键当然就是在回归弗洛伊德的方式。我们都知道弗洛伊德是开创精神分析事业的第一个人,而这个事业该如何延续不会因为开创者的辞世而人亡政息。对于精神分析来说,就是很重大的一个挑战。对于一个在弗洛伊德生前就已经吸引了大批追随者的精神分析事业来说,体制化是一个不得已或许也是必要的手段。你要想想精神分析从一开始只有寥寥数人的星期三心理学研究社,到后来成员慢慢扩大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最后在1910年纽伦堡 ,成立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事业也不仅经历了那种成员的扩大,实际上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也经历了重要成员例如阿德勒、荣格的分裂跟背离。
精神分析毕竟是一个吸引了众人投入的事业,然后每一个人参与的动机受弗洛伊德思想的启迪的方式,对弗洛伊德思想的理解甚至实践精神分析的方式都有差异,而这些差异也就构成了精神分析历史上屡屡出现分裂的一个根本原因。我们常常会说要异中求同,可是异中求同是一件说来容易做起来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对精神分析这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常理有很大挑战的事业来说,更是如此。
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维持精神分析事业的做法是针对精神分析的训练实践都建立起一套标准化的模组。分析师在训练过程当中要经历多长时间的分析,要经过什么样子的督导跟考核,要读哪一些文本,分析师进行一次分析治疗的时间要有多长等等,都受到了标准化的规定。在这种连各种细节都要被标准化的思维底下,大家可以想想如果在这种体制内有人对于精神分析的概念或理论,有了超越弗洛伊德本人的创新思维,这个人注定是要在精神分析的体制里面引起纠纷的。举例来说,弗洛伊德还在世的时候,虽然对于Melanie Klein(梅兰妮·克莱因),对于那种客体关系的创新思维没有多说什么,可是你发现在他过世之后,弗洛伊德指定接班人,也就是他的女儿 Anna Freud(安娜·弗洛伊德)就跟梅兰妮·克莱因中间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论战,这个论战几乎要造成精神分析学会的分裂。
这当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就是针对克莱恩在客体关系理论上的创新是否背离了弗洛伊德的教导。这件事情上,1940年代初期发生在英国建筑分析界的这场大辩论,最终是以何局收场?因为争论的双方都不愿意造成这样精神分析内部的分裂,可是在1950年代初期的法国精神分析界就像我在这一小节一开始所说的,早就已经出现了内部分裂的状况,因此拉康对于精神分析建制上面的阳奉阴违,他在理论创新能力上面的出众才华,都对精神分析的体制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这个威胁是无法以表面上的和谐来收场的,因为分裂早就已经形成了。拉康对于精神分析建制的批评,因为分裂情势的助长几乎是不留情面的,比如说他在1953年的罗马报告里面就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标准化作为称之为是一种只注重外表,不愿意承担任何风险而且令人失望的形式主义 (Disappointing formalism)。他认为精神分析在弗洛伊德过世之后的发展,虽然有一些理论上面的突破,可是在实践的层次上看,在问题意识的偏重上都已经离开了弗洛伊德的教诲。
他在1953年,54年的研讨班里头用极度的混乱(the most radical confusion)来形容当时精神分析的现况,他说精神分析界就像是一个在弗洛伊德的理论系统里面圈地为王的状态。那弗洛伊德式的语言,是这些网跟网,圈跟圈中间沟通的桥梁,可是这些概念这些语言实质上是什么意思,分析治疗该怎么进去?两个人可能会有三种以上的说法。
回归弗洛伊德是拉康在这一个精神分析界处于极度混乱的处境里头所提出的解放,而精神分析所为合适What do we do when we do psychanalysis?就成了他在这片混乱当中拨乱反正的一个根本问题。我们要怎么知道精神分析所为合适?在1953年7月8号,题为象征界、 想象界和实在界的讲座当中,他第一次声明了他的目标是回到弗洛伊德自己的写作,我觉得这个是回归弗罗伊德的第一层意涵,回归弗洛伊德的文本。
在同一年 9月27号的罗马报告和1953~1954年的研讨班里头,他提出我们必须要回到弗洛伊德的原生经验,不仅属于弗洛伊德本人,也属于以精神分析为业的所有人的共同资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有办法解释弗洛伊德作为这一个根本经验的思想者,一个把精神分析经验搬运或翻译成精神分析概念和理论的理论家。或者以我的话来说,第一个形成精神分析的乐高拼块的工作者所作出的贡献,这个是回归弗洛伊德的第二跟第三层意涵,也就是回归弗洛伊德经验跟回归弗洛伊德思想。
刚刚的那一个小结是拉康在法国提出回归弗洛伊德要求的这样子的一个历史的语境。在这一个基础上面,我必须要说回归弗洛伊德既是历史的语境也是当代的语境。好,请让我用PPT上面这个图示来说明。为什么我们揭示出回归弗洛伊德的三层意涵的时候同时也揭示了回归弗洛伊德的当代性?图示中各位看到有三个橘色的椭圆形它们分别代表了弗洛伊德经验,弗洛伊德思想和弗洛伊德文本。如果以弗洛伊德的原生经验来说,我们首先确定了一件事情,就是这三个椭圆形,最下面的那一个,也就是弗洛伊德在临床工作当中体征了谈话治疗所发生的神奇效果。那因为这样,它驱动了某一种理论化的欲望,也就是右边中间你可以看到白色直箭头所代表的意义,让它成为一个从临床经验中形成精神分析概念和理论的思想者。这个也就构成了右边的椭圆形,而作为思想者的弗洛伊德,他一生转速不断形成了庞大的文本集结,那就构成了左边的椭圆形,弗洛伊德文本。
在这讲次的一开始,我首先肯定了是弗洛伊德对于当代社会的重大影响,也就是肯定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的地位。但是弗洛伊德已经过世了,所以他的思想火花只能够在文本的阅读当中找寻,这就构成了低层次的回归弗洛伊德文本,因为只有在他本人的书写里,我们才有办法以动词的可能性捕捉到他的思想风格。接着我们借由沈志中教授所引介的症状性阅读去捕捉弗洛伊德的思想风格,就不能不考虑到他思想的原生状态,就是弗洛伊德的原生经验,然后拉康提醒我们分析经验不只是弗洛伊德一人专属,而是我们跟弗洛伊德共有的资产,这就构成了第二个层次的回归,回归弗洛伊德经验。而这种把分析经验当成我们共有资产,共有精进基础的这种激进想法,它实际上改变了弗洛伊德跟我们的关系。弗洛伊德不再是一个历史上的弗洛伊德,而有了一种当代性。
怎么说,它跟我们一样,都是在分析经验里,我们一起在共有的基础,共有的资产上面进行思考。好,这个就构成了第三个层次的回归,回归弗洛伊德思想。各位应该要注意到一件事情,回归弗洛伊德作为一个目标,不是把弗洛伊德往上推,高高地供奉在神主牌位上。相反的,回归弗洛伊德是一种,让弗洛伊德落地的企图。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这个事业的创建者,没错,但是他作为一个思想者,一个精神分析的概念,跟理论的建构者,我们有和他一样的分析经验为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他是先行者,也是我们的同行者。
回归弗洛伊德,是还给我们自己作为临床经验中的思想者的可能性。我们不仅阅读弗洛伊德,还跟弗洛伊德一起在临床经验中赞叹、惊讶、挫折然后继续前行。对我来说,这个就是回归弗洛伊德的当代意涵。
这个讲次就到这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