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精神分析的创伤与复原【7.22更新】
【逐字稿】
那么我们今天讲的是这个重要议题,这今天讲的重要议题是创伤以及关于创伤复原的理解。我们知道创伤是精神分析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在某种情况下精神分析是处理创伤的。那么我们就来理解一下,首先我们想讲弗洛伊德意义上的创伤,我们说创伤Trauma这个词,这个词实际上是弗洛伊德从医学当中借用来讨论精神实践的,就是说一开始这个创伤是讨论这个是医学的,生物体上讨论创伤,弗洛伊德就用这个词,他还保留了创伤在医学上的三个基本的含义,我们要记住这三个基本的含义,有助于我们理解创伤。第一个具有激烈的冲击,就是一个事件新的撞击我们就会形成创伤。第二个冲击形成了一个穿透性的破坏,什么叫穿透性的破坏,破坏了结构,比如说如果这个楼被车撞了一下的话,也许只蹭了一点皮,我们不叫这个楼没有什么危害,甚至撞到一堵墙,我们也不叫太大的危害,为啥。因为这好像没有形成结构性的破坏对吧,但是一般讲这个墙是承重的,撞上这个墙之后楼的结构形成一个麻烦,所以说它有穿透性的破坏,就是我们说楼被车撞了之后,如果这个楼只破了一点皮没关系,撞在一堵墙,我们说这个房间不能用了,对墙是穿透性的破坏,还有一个它可能对整个组织造成后果,比如说如果这个车撞到一个承重墙或者承重柱,把承重柱给撞塌了,那么这个楼怎么样,某种情况下很可能就有倒塌的危险,因此我们讲对整个组织造成的后果,就这三个特点。但只是弗洛伊德这个创伤,他是将创伤这个左右面从生理层面转移到了精神层面上,这是最开始弗洛伊德的说法,大概在癔症研究里面,在癔症研究里面讲的,我们看癔症研究里面弗洛伊德讲了这样一段话,就是说当我们能使患者,把激发的世界及其所伴发的情感清楚地回忆起来,并且患者尽可能的详细的描述这个事件,而且能用言语表达这种情感时这种感情时,则每个异症状就会立即和永久的消失,差不多就是说。他讲的实际上是我们这个创伤,是处理是精神上的创伤,对这个创伤性事件有这么个处理,这是一个宣泄疗法的工作原理。你看那个时候弗洛伊德认为只要来访者详细的描述创伤事件,以及创伤是带有情感的描述这个事件,那么这个症状就会消失啊,也就是说相当于一个外科医生在处理这么一个创伤的创口的时候,就创口用语言是可以疗愈它的,用语言在疗愈它,实际上是语言就是疗愈,对伤口进行清毒,进行修复的处理。这是在弗洛伊德的意义上,在第一个意义上理解的创伤,当然临床的进一步发现,就发现这个创伤事件有两个现象,这两个现象还是蛮重要的,进一步的发现。第一个就是发现来访者所描述的近期的创伤事件并不真的具有剧烈的冲击,但是这个事件会让来访者回忆起更早的创伤性经验场景,什么意思。比如说一个来访者发现,打个比方,来访者她是一个小姑娘,她来讲她说最近非常很糟糕,整个人有点崩溃的感觉。你问她那咋了最近啥事,然后她就讲说,我最近在路上看到一个露阴癖,露阴癖的就看完之后,看到其实也没有什么事,我看到之后我害怕,然后当时我就走掉了。这个事情你说是不是一个创伤事件好像也是吧,但是是不是具有那么剧烈的创伤,好像也没有,可是这个事情为什么她会讲说这个事情让我想到了我小的时候,有一次她一个人在家里面就来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好像不知道不晓得为什么来到她们家,发现她们家她一个人,对她有猥亵,那么就想到这个事件上。所以说你看到没有创伤事件有个现象什么,就是说好像最近引起的这个创伤事件本身这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只是让他想起他更早时候的这么一个创伤性的这么一个场景,这是创伤的第一个现象。那么现在还有一个现象,第二个现象是什么,就是近期的创伤事件,其实就算是剧烈的,但是病人如果想治愈的话,病人就要回忆起早年童年的类似经历,至少是具有类似情感的经历,什么意思,就是说近期实际上是这两天就是近期创伤事件我们说可能是不剧烈的,只是让你想到以前的某一个事情,这是一个。第二个,就算创伤性事件是剧烈的也没有用,你必须怎么样,回忆起早期的一个经历的时候,那么早期类似这么一个经历的时候,那么你这个创伤事件才可以抚平,总之只有早期的经验被讲述出来,这创伤才会治愈,这个症状才会消失。这个是弗洛伊德的进一步发现,我们看到实际上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里面,弗洛伊德他提出这么一个感觉,他提出我们说,当然这是翻译的问题,这样这是个神经症,他说神经症的原因是什么,它是有两个,第一个有一些这个东西加上偶然的近期的创伤经验,他就在这个精神分析讲到创伤的时候提到了,但是他同时讲他有一些这个东西是什么,你比如说所具有的所执着所寻找的倾向,他这个东西什么,他说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新的组织,它有时候是早期的经验,你知道这个东西我们可以排除它,不管它为啥,因为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那个时代,他认为这个群体的发生和客体的发生实际上是同构的,他认为就弗洛伊德其实那个时候,他认为有一些神经症的成因实际上是通过遗传,是可以传递下来的,但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神经症的这么一个遗传,它是不是通过基因,通过生物层面上传递下去,这是不可能的,是不是。它只是某种情况下通过无意识的传递,刚才我曾经讲的长子被排除的,长子是小偷实际上是它通过能指是在无意识当中一代一代传递下来的,它并不是一个怎么样无意识的传递,但我们也可以讲这个地方也许有一个文化的经验。这个东西这是有可能的,另外一个就是什么就是儿童期的经验,所以我们知道儿童经验后来在弗洛伊德的过程当中被极大的放大了,实际上我们后来就认为神经症的成因就是因为儿童的经验加上一个偶然的近期的这么一个经验,这是弗洛伊德的这么一个表述,但是我们注意到的时候,弗洛伊德在这个地方并没有讲神经症状的原因,它是儿童期的创伤经验,他没有这样讲,你看到没有,儿童经验假设这样一个近期的偶然的创伤性的经验,这个说法像是稍微有点麻烦,所以我们刚才讲如果说我们把刚才弗洛伊德那个图来再讲一下的话,就是说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的起因是等于说第一个经验就是儿童期的经验是不是,更早的,现在的经验,我们就是把祖先的经验放在里面了,加上第二经验,什么叫,第二经验就是近期的偶然经验。弗洛伊德在讲这些话的时候,弗洛伊德对创伤的理解上是有一个修改,修改是什么时候,他并没有把第一经验认为是创伤性的这个地方就有点奇怪,你别忘了我们讲说是一个经验是一个人如果说他有个创伤,实际上你看我们这个地方讲的是什么,就是说,现在这个东西某种情况下并不是真正的创伤,而这个时候是在童年跟早期的一个成长期的经验回忆起来才是可能,哪怕今天的事件是很剧烈的,但是如果这个病人如果想治愈的话,他就要回去更早的这个经验,实际上是个创伤性的。但是弗洛伊德在这个图上他竟然没有讲,他说儿童已经没有这个创伤的,所以这就是一个修改,就是弗洛伊德的创伤有一个修改,他并没有把第一经验认为是创伤性的,相反它的上面图是他把近期的偶然的事件指示为创伤性的,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想告诉大家一个东西,就是我们在理解弗洛伊德的着作的时候,弗洛伊德实际上是他的思想是一个发展的,就一个人的思想的理论的发展,他并不总是线性的,直线在往上发展,弗洛伊德发展过程他可能有时候有点退回,因为他在思考有时候有点犹豫,有犹豫的发展,所以说他这个提法他并没有提出儿童期的经验,他曾经认为它是个创伤性的,他现在又没有,我们怎么理解它。所以我们,就看我们怎么来理解它,也就是什么,弗洛伊德在后面他又讲了,他讲到这个地方他又讲说归因分析而得知这弗洛伊德是开始做精神分析的,你在很多病人工作的时候,他说归因分析得知每一个病人的症状和结果都足以使自己执着于过去生活中的某一个时期,大多数的病例而言,过去的时期往往是生活史中最早的一个阶段,如儿童期,甚至于早在哺乳期。我们知道吸吮期的这么一个,吸吮期的这么一个经验,因此弗洛伊德认为至少,这个地方他认为什么,就是说就算第一经验好像看起来好像是不是那么有创伤性,但是说你看到没有,我们每个病人的症状和结果都是和这个事件都连在一起的,因此第一经验,他其实就开始认为儿童期的经验更应该是致命性的和创伤性的,说这也许现在这么一个致病就是近期的一个偶然的这么一个致病性的经验,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好嗯,那么临床经验就告诉我们,当未来的病人第一次经历创伤情景时,就算当时刺激剧烈,但未形成穿透性的破坏,是否在当时并未给整个组织造成后果,并且事故后依然正常的生活,因此这是第一经验,确实也不构成创伤的内容,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看弗洛伊德在这里讲,如果要是我们有神经症的话,那么我们是和我们早期的经验连在一起对吧,因为早期经验应该是致命的,应该是具有创伤性的,可是我们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就是早期的经验啊当时好像就算是很激烈,但当时并没有形成一个破坏性的效果,就是说也并没有给,当时对整个精神组织产生后果,因为创伤比如说它很激烈,它穿透性的破坏,整个组织造成后果,没有为什么,因为当时这个病人很好的生活着,我不知道大家理解这个吗。比如我们说一个比较通俗,能够理解比较直观理解的这么一个东西。就是说比如一个小女孩,她是很可能五六岁七八岁的时候受到了一个性的猥亵,我们说创伤性经验创伤性事件对吧,可是在当时并没有什么症状,她其实还挺好,学习也很好,生活也很好,一直过了青春期,而在青春期的时候有一天她碰到了一个露阴癖,然后她才怎么样,她才变成了一个爆发震荡爆发,然后她就想起她小时候那个事情,然后她整个人就不好了,所以这个意思是什么。这个意思是想说那个事件是弗洛伊德讲那个事情是不是创伤性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因为当时确实不具有创伤性,因为那个人那个事情,小时候碰到那个事件,她还是怎么样,她还是正常生活着,那么这个地方就很有意思了,因此童年出现的那么一个我们现在讲创伤性打引号的,什么创伤性事件,因为当时并没有引起创伤,还是很好的生活着,他只是在将来才可能成为创伤经验。我们童年发生的一件事情或者早期发生的事情,当时并没有形成一个创伤经验,也就是说第一经验童年期经验,只有在将来
第二次被激起时,在外在偶然经验当中才支持精神组织遭到破坏或者瘫痪,这样才具有了创伤的意思,这点我不知道大家能明白吗。就是童年的事情发生过,但是好像比如说一个小女孩,比如说弗洛伊德讲过一个小女孩,她去一个百货公司,小的市区还有公司就去个杂货店对不对,不是百货公司,杂货店买东西的时候,杂货店的老板猥亵了她,这小女孩当时并没有觉得什么,她是很好很快乐的生长着,一直到青春期,她的问题才会出现,也就是青春期的时候,她偶然遭到一个人调戏,实际上也没说几句话,还没有身体上接触,是调戏了她。我们发现这个时候才是个麻烦的事情,所以说这样讲童年期的经验如果成为一个创伤经验的话,可是这个经验他第二次被经历时或者在外在偶然的经验当中的时候,那么再造成精神组织的破坏和瘫痪,它具有创伤的意思。当然我们要指出这些近期的偶然的经验的创伤更多的是在生理层面上或者社会层面的创伤,这区分很重要。经验的创伤呢在某种情况下,它是一个身体层面上的,你知道,在地震的时候或者在重大灾害之后,有个叫PTSD,就灾后应急障碍或创伤后应急障碍是这样。我们说PTSD是个心理问题,是个心理疾病,但是你知道并不是经历过这个创伤的所有人他都会有PTSD,比如说一个地震灾区,地震了之后,不是所有人都会有PTSD,它只是一个自然的灾害,你知道自然灾害并不必然造成心理上的灾害心理上的创伤,为什么。如果一个自然灾害要造成心理上的创伤的话,实际上就要什么自然灾害怎么样,就要和他曾经的经验结合起来才是可能的。第二次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他的生理层面上或者社会层面的创伤,它并不是一个心理意义上的这么一个创伤事件,但是第二次经验它会带来会引发第一次经验爆发,会让第一次经验成为一个创伤的经验创伤性的经验,因此这里我们就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我们需要蛮重要的讲讲它这东西什么,就是精神创伤实际上是不同于身体创伤的,精神创伤是不同于身体创伤的,为啥。因为身体创伤在很大程度上它立刻就有的对吧,比如说你碰到了车祸,你比如说骨折是立刻就有的,比如说我们说你碰到了,比如说你不小心当时把手切了手立刻就有伤口就会流血。对精神创伤来讲,也许有一个更合适的描述是什么。它总是第二时间的,总是事后的,你注意到没有,我这里用红色把它标出来,就精神上的创伤它总是事后的,什么叫事后的,当时并没有,之后才会有精神创伤,会有两个经验和两个事件。第一个经验是致命的根本原因,但它的时间常常在儿童期,甚至是更早,第二个经验实际上是现在,它是外界的偶然的事件,所以说这是精神创伤的一个特点,我们说虽然是弗洛伊德从医学上生物学上就是借助一个创伤这个词来描述精神上的创伤,但是我们精神创伤和生活上身体上的创伤是不一样的,它总是事后的,它有两个时间。第一个时间是致病的,但是这个时间是在幼儿期上,但是很早的时候。第二个经验实际上现在,现在就经历了,是现在才有这。两个经验都满足了之后,然后我们讲说按弗洛伊德的说法,是一个受到压抑的记忆,是在事后才形成创伤的。看到没有,就是说曾经的一个记忆实际上是在事后,我们变成了创伤。那么为什么创伤是事后的,为什么需要创伤,为什么创伤需要一个时间,因为来访者不同,这个时间的长度也不一样,但是创伤总是需要时间,为什么,就是说我们讲精神创伤是事后的对吧,为什么小时候碰到这个事,一个创伤的事件,我们长大了才爆发或者说一个童年期的问题在青春期的时候再爆发,那么它的原因是什么呢。那么在无意识的那么,如果用一句话来讲的话,就是在无意识当中幻想如同真正经历的一样起着作用,这一条我们就谈到了一个幻想,就是幻想,这个幻想到底是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为什么创伤是事后的,他跟幻想着连在一起,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看这个地方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弗洛伊德讲的一个案例,弗洛伊德曾经有一个案例叫狼人的个案,这个个案很长,很难来这,但是我们这个案例里面有一个细节,弗洛伊德在兰陵个案当中很好的陈述了为什么创伤是需要两个时间。他讲说狼人在一岁半的时候看到了父母对外的这么一个场景,但是这个经历并没有在当时引起病理性的恐惧,也就是当时狼人这个小孩他一岁半的时候看到父母做爱的场景之后,他并不感到害怕,并没有病理性的恐惧,而是在4岁的时候,他做了一个梦之后才有这种恐惧。实际上这个梦是什么,这个梦是4岁的时候狼人他对一岁半的时候看到那个场景的一个回溯性的幻想,什么叫回溯性幻想,他一岁半的时候不是看到他父母在做爱吗,他不知道父母在干嘛,所以他也就不害怕,但4岁的时候他做这个梦实际上是他对父母当年做的事情有个理解,理解回溯到现在这么一个这么一个幻想的理解上才让他怎么样感到害怕。你看到没有,也就是说第一次经历了,第一时间是一岁半的时候,更早的时间经历了这个事情,但是其实不是一个创伤。第二次的时候在4岁的时候,这是干什么,他同时他再次经历这,经历他做了一个梦,在梦里面他经历了这么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实际上让他4岁的时候那个时候他有恐惧症,还就是这个狼人在4岁的时候有恐惧症,为什么,因为4岁的时候恐惧怎么得来的,因为他再一次的梦里面经历了一岁半的时候那么一个场景,这个时候他才有一个恐惧,可是为什么4岁半的时候做这个梦,或者1岁半的时候发生在4岁的时候做的梦,我怎么会在一岁半的时候有恐惧,是因为他在这梦里加了幻想他认为父母在打架,他突然他明白了,他一开始不觉得父母是怎么一回事,他觉得他不太理解,后来他觉得如果是一个男人这么狠狠的打这个女人的话,他最后就会害怕。如果他不知道这一点,他可能他并不害怕,他差不多是一个他就认为他们是父亲在疯狂的剥削在欺负在这殴打他的妈妈才这个话,实际上他是幻想的。你知道他并不是一个他的父亲并没有揍她,并没做到他的妈妈,你看,往往是这样的,就算狼人不是这么想的,其他人也会碰到,也会就这个人不只是狼人这样,其他的小孩会这个情况。在我的临床当中有个孩子,差不多这样理解,他只是不是一岁半,他不是4岁的时候回忆,他实际上是他很大的时候,他看到了父母一个性爱的场景,让他很大的时候,他发现原来这是一个男人在欺负女人,而且他有一次在路上看到一个男的打一个女人的时候,他非常恐惧,他想到他之前碰到这个场景,因此他有个恐惧症,有点类似于然后就讲到这么一个情况,你看不仅如此弗洛伊德后来还进一步认为,也许跟刚才的感觉又近了一层狼人的心理创伤的元素
场景是如何发生的,已经不得而知是就是说一岁半的时候,狼人当时看到他父母做爱的场景,这个场景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就不太清楚,因为男人也没有太多的描述,而且狼人对援助场景的记忆非常可能也是他根据一些迹象重建起来的,什么意思。一岁半的时候这个狼人实际上是没有什么记忆的,他并没有记得他的东西,他可能记得一点点,也就是说他说他看到了他父母一岁半的时候,他一岁半的时候看到父母在做爱,这个场景本身很可能怎么样是这个狼人自己幻想出来的,我不知道大家你明白这个意思吗,也就是说这个狼人有两个幻想。早期的经验也是一个幻想,那么早期的经验的幻想在一岁半的时候,我们这样讲回到这个地方,一岁半的时候狼人说他看到父母性爱的场景吗,这很可能是狼人的一个幻想,这块是早期的一个幻想。那么在4岁的时候,他通过梦想是另外一个幻想,那么这个幻想我们是后来的幻想,也就是说这个狼人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恐惧,实际上是他后来的幻想与早期的幻想之间怎么样或者好像早期幻想之间产生了一个冲突,这些经验是否是外在的现实其实并不重要,在幻想过程中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什么意思。只要有这个幻想就可以了,也就是说精神分析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处理的是来访者的幻想,就是对这个事件本身是不是很重要,是现在是不是本质很重要,也许这个事件的发生是一回事。我们在这个事件的反应,我们在现在的幻想是另外一回事,而重要的是我们对事件的对这个事件的幻想或者反应才是重要的。那么病人创造出这些幻想,它确实是一个事实,就神经性而言这个事实的重要性几乎不亚于它所确实经验过的其他的事情,这些幻想代表着与物质现实相反的心理现实。我们渐渐知道心理现实在神经症的领域里,那是唯一主要的因素,也就是讲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看到这个地方,注意到没有,就这样的弗洛伊德实际上他有一些非常天才的一个观点上,对现在来讲都是非常有用的,也就是说你知道对一个来访者来讲,他和现在现实生活中其实这个事情并没有发生或者对这个事情本身他有其他的一个想法,会有这个事情很是另外一个感觉,但这个感觉并不重要,事情是怎么样和他的心理现实是连在一起,这才是重要的。我们讲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也许我们需要打点差,讲点其他东西,为啥,你知道弗洛伊德早期在做癔症研究的时候,他发现一个事情,因为癔症研究跟他工作的很多都是年轻的女孩子,让弗洛伊德发现几乎不无例外的这些年轻女孩子都被家里的男性长辈,特别是被她的父亲猥亵过或者诱惑过。这个事情弗洛伊德发现他几乎每一个来访者都这么讲,因此弗洛伊德在早期有一个理论叫诱惑理论,他说什么,他说那些癔症的女孩子,之所以得癔症,是因为她们的早年都被她们的父亲诱惑过,或者被她父亲性侵过猥亵过有类似这种感觉,然后他发现他这理论他完全可以写出来,为啥,因为每个女孩子这么讲,他对这种感觉他就发现了一个自己扬名立万的机会,弗洛伊德其实一直有个特点,他想把一个症状的原因归结的只有几句话非常简洁。因为他是科学家出身,这样也好理解,他想说所以癔症的原因都是这些女孩子被自己父亲诱惑过,诱惑理论他出来了,可是弗洛伊德还是一个聪明的人,后来他发现他这个理论说出来之后发现不对,发现有些东西明显是违背现实的。因为其实维也纳并不大,所以说他这个女孩子有时候知道他们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他就觉得女孩子讲的事情,他觉得明显逻辑有问题,而且有的女孩子甚至讲了一些事情的时候,简直是太有问题了,比如说她讲她父亲,她感觉那段时间她父亲根本就不在家,因为知道她父亲是做生意那是不在的,他知道了那个人说这女儿应该是她想出来的吗,所以这时候他就发现原来癔症实际上更复杂,它不在于这些事情有没有发生过,而是在于他这个人是这么想的,心里面的这种现实,现实才是怎么样,神经领域的主要的因素。我不知道大家能都怎么什么意义上理解这个事情,我可以讲一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什么一个例子。你知道,在比如说在中国家庭上,我们说在中国一般的家庭家里的,好像我们说大概住一个60平70平的,在某种情况下这中还是比较常见的。如果家里面一家三口住一个60平70平的房子,还是比较常见,房子相对来讲狭窄一点,因为以前的经济状况不太好,那么如果说父母跟一个女儿就住在这个家里面的话,女儿差不多到了,就过了青春期了,在青春期或者当中,那么这个女孩还在上学,早上起来的时候,特别是夏天早上起来女儿很可能穿了一套内衣,不是穿睡衣起来,她觉得去厨房拿这个洗漱用品刷牙,这个时候她父亲很可能也起来,父亲肯定要去上班,父亲可早上起来一点就睡眼朦胧的,然后他们一去他发现好像他女儿去厨房或者是去拿洗漱用品的时候,他也去了,两个人同时去拿这个台子上的这么一个洗漱用品,尤其女儿先拿洗漱用品,然后她一转身,然后正好父亲过来了,就两个人这么样就撞了一个满怀,这样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会有发生。其实你知道这个父亲其实并没有一个客观的就是想把女儿撞在怀里这种感觉,只是说你早上起来都有点急,不小心就撞到了这父亲,其实并没有当一回事,因为他其实觉得很正常,他可能父亲还觉得自己女儿还是个小姑娘,也更没有在意了,撞了一下就撞了一下什么,让女儿就过来让他们去拿他东西,然后去拿他的洗漱用品,这个场景能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生,可是这女儿很可能就会认为她的父亲怎么样诱惑了她,她的父亲在怎么样在有意的想找这个机会跟她有个接触,她说我父亲明明知道那个时候我要起来,他也在这个时候起来。你父亲也上班他也要起来,她说他起来,然后他有一次在我后面,然后他不声不响的看我拿个东西,我转身的时候,他有意站在我面前,然后他就跟我撞在一起,你看因此她就觉得我父亲猥亵了我,你看到没有,所以说这个地方我们就想说,这个时候现实层面上你就说不清楚,父亲根本就说哪天早上怎么回事都不知道,但是他对女儿有这种感觉,实际上这是种心理现实。这女儿是这么解读的,她解读这个事情,因此这种心理现实我们这样讲,这女儿就这么认为,但也许之前的女儿就是这种感觉,她认为她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人,因此任何一个事情她都会跟这个人在一起,比如说甚至她父亲讲一句话,他都是有意的,比如说父亲说今天,今天晚上的时候,我们回来的时候,你给我带点珍珠奶茶,她都想说奶茶,父亲喝奶茶还要我带吗,什么意思。就这很恶心,你看你多了可能没有,啥,这地方多了啥,我跟你讲这是一种心理现实,在神经的领域里面心理现实才是唯一主要的因素,我们这样讲好。我们继续往后说,你看因此在这个地方就是这些早期的幻想,原来自我所能够宽容,就是我们说不是早期的幻想,就是幻想分两个,实际上是那么它和自我尽管相反,可是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自我也因此得到了发展,本来依靠着某种条件的保持不变,这就是数量性的条件,但是现在却因力比多回到幻想里面而被扰动了,幻想你有能力附加进来,于是乃奋往之前,力求变成现实。那么幻想和自我的矛盾就变成不可避免了,这弗洛伊德讲这话什么意思。我们回到这个地方来理解,这就回到这个地方来理解,你看我们说有两个幻想对吧,一个早期的幻想,一个后来的幻想,和我们自我好像是靠的比较近的,因此弗洛伊德讲早期的幻想和自我的一个冲突是在这意义上,其实一开始早期的幻想和现在幻想之间能够兼容,但是慢慢的随着生活的发展,早期的幻想它能够获得更多的能量,就获得能量,我们说早期幻想很可能在青春期的时候,早期幻想在青春期的时候,因为性的因素加入到我们身体的成长当中,性的因素来到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必须面对它。那么这个时候早期的幻想就会获得更多的能量,因此很可能他也就压不住了,那和他就和自我就发生了矛盾,因此我们讲早期的幻想和自我的矛盾就变得不可抗拒。我们讲如果一个小孩,比如他性感兴趣,他父母说你不能感兴趣,然后他就压抑了,他早期的幻想他就没有什么了,可是那么他自我实际上还能够控制到他,但是到了青春期的时候,然后他自己内部的力量更多,然后他获得更多的女孩子的关注,他也发现他对女孩子关注更多,这个时候他原来的自我原来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我们可以说是他的自我这个东西发生了矛盾,但是就管不住他了,因此就发生矛盾。弗洛伊德在第二个第一学理论当中就是在自我和本我的理论当中,这个地方他非常重要一点,他讲创伤根源年轻的生命之初,创伤的根源,年轻的生命之初,他认为新生儿的无助状况是创伤性疾病的原型与自我有冲突的,从根本上来讲是来自婴儿因无助而产生的焦虑,那么因而在生命之初就都处在一种无助的状态中。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做出有效的行动,因而无法表达自己内在的需求,这句话他想说创伤的情景在一开始的时候是他和什么连在一起,和婴儿的无助状态是连在一起。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场景,这个时候是个创伤之一个婴儿,他出生之后他的行动是不方便的,他的手是没办法去抓东西的,然后他抓东西抓不稳,走路也走不稳,可是这个婴儿比如他饿了,他饿了的时候他就想吃的,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他想吃的,可是他想不到,所以说这个时候这个婴儿他就这个矛盾在哪里呢,他想去吃,自我一个想法就能吃,可是他自己处在一种无能的状态,他没办法去吃,也就是说他想的这个东西和他自己的能力之间是有冲突的。那么我们也就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该就陷入一种无助的状态,而产生这种焦虑很可能是创伤的根本的一个原因,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说这个创伤也在这弗洛伊德暗示了什么,暗示了创伤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所以他也讲得很明白,他暗示了这一点创伤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因此从根源上讲,可以跟你讲创伤是事后对这种无助状态的幻想式回应的结果,也就是我因为出生是在最前,你的出生的无助状态是在最前面的,那么我们以后实际上我们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在事后了,在出生之后,我们这个事情做的,事情都是对这种无助状态幻想式的回应,而无助状态是所有个体早年是早年的普遍境遇上,我们所有的孩子早年都是一个都是婴儿,都是不能够控制自己身体,不能表达自己的这么一个欲望,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的对吧,所有孩子都是刚出生都不会走路,你把4个月的孩子放在沙发上,他倒了他都坐不起来,所以说因此所有的人类个体早年的普遍经验,我们都是无助的。那么这也说明创伤对个人的个体来说是必然的,只是是无助的,应该完全仰赖于他人的环境及创伤的程度,是与环境息息相关的,这个话什么意思。就是说因为如果说出生一个无助状态的话,对人类的普遍经验,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是创伤,对我们来讲我们必然是有创伤的,在某种情况下没有创伤,就没有我们这是弗洛伊德想讲的一个意思,对吧,但是因为无助的婴儿他是有环境的环境,有时候这个不一样好,你的环境好一点,有的妈妈照顾孩子照顾的周到一点,有的妈妈照顾孩子照顾的不周到一点,你的妈妈实际上是不照顾孩子,你的妈妈完全照顾孩子,孩子完全抱在怀里面,因此创伤的程度环境息息相关,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创伤,但是你创伤到什么程度就和你的环境是连在一起的,上面我们讲的是差不多是弗洛伊德对创伤的理解。
下面我们要回到一个话题,我们要谈谈拉康对创伤的理解,我们说拉康的禁止阶段,这是一个概念。他的禁止阶段这个概念也可以说是从婴儿的无助状态说起来的,我们接着实际上拉康的说法上接着弗洛伊德的说法,只是拉康更多的像这种无助状态说成是身体的破碎状态,他认为近的阶段做成了我的工人的形成,而一个主体之所以要形成我是因为婴儿作为主体他还不能行动,也不能表达自己在行动和精神无助的婴儿,他感到内在的一个破碎,这个话什么意思。就是说弗洛伊德不说是无助的状态吗,他说拉康经常说他说我不想,说这个孩子是无助的,但我想这个孩子是破碎的,为什么破碎的一个小孩实际上他的行为是不协调的,看到没有,他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手,也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脚,他甚至不能够讲话,因此他比如说他倒了他都不能坐起来,我们说这个孩子怎么样,这种状态实际上他在内部感到这种破碎感,他不是个整体,我说破碎感如果说我们有个手,可是我们又不能动自己的手的话,这实际上是给人一种破碎的感觉对吧。因为我不知道大家有时候有没有打过这种麻药,比如说,你手上有时候要做个手术的话,你打个麻药之后,打完了之后,所以你看到你手在,可是你没法动它,比如说有时候有我自己是看过牙的,有时候麻醉了牙之后你整个下巴都没有对吧,甚至这家伙然后动你的下巴,你感觉你在动,你知道你在动你下巴,但你感觉不到下巴给你回应,就是这样子。因此你觉得下巴是破碎的,也就是说当我们一个小孩的时候,你知道小孩能把一个奶瓶拿在一起,对孩子来讲是个巨大的成功,为什么。因为他的行动他的运动系统实际上是不健全的,是这运动神经系统还是在发育过程当中,这个小孩实际上是不能够控制自己排便的,然后他做了过不久发现这裤子湿了,然后如果她的妈妈很严格的话,他很懊悔,他觉得不该把裤子尿湿,可是你们知道吗这个孩子当然不想把自己裤子尿湿,可是那时候的括约肌并没有发育好,他都不知道自己把裤子尿湿了,你们理解这一点吗,对孩子有一种破碎感。这种破碎感实际上是孩子与生俱来具有的,那么但是孩子有破碎感的时候,在这个时候镜子出现了,镜子在海岸上的生活中出现,实际上我想讲镜子更应该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我们说镜子并不是说这个孩子生命中真的有镜子出现,它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我们也可以像温尼科特那样把这个镜子,比如说孩子的,把看比如说母亲的脸庞,什么意思,就是温尼科特认为母亲的脸庞,实际上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孩子在母亲的脸上看到自己怎么样,能看到自己的一举一动,给孩子这么做个事情妈妈笑了,这孩子就说妈妈高兴了对吧,然后孩子就这么做一件事情,然后妈妈很生气,然后这个孩子就自己做错了,他就不敢再做这个事情了,所以说当母亲看到她的时候,母亲能笑成一朵花样的,笑的很高兴这孩子怎么样,就是母亲的脸上,从母亲眼睛里面看到自己是个完整的形象,你知道吗。那么他看到一个完整形象之后,这个孩子实际上就把自己投射到完整形象里面去,为什么我们说用镜子阶段,因为镜子实际上是个比喻很形象的,孩子在镜子里面看到一个形象,你说孩子那个时候自己他内部的感觉是破碎的,比如他不能够很好地运动自己对吧,可是那时候妈妈把他抱在镜子面前的时候,他的面子镜子面前看到一个完整的孩子的样子,能理解都看到完成这么视觉上一个完整性。那么孩子很愿意把自己放在这个形象里面,为什么说自我是个虚像,我们在镜子里面看到一个人,这个人是我,镜子里面这个人是我,然后把自己放上去,那么这个时候因此他有一个整体的形象,这是我的形象,这是整合的形象,我们需要一种整合感觉,它代表了婴儿自己,用它来代表主体,可是主体本身怎么样,它内部感觉是破碎的,我不知道大家能理解吗,这就是说我们自己内部的主体内部的感觉破碎的和外部的给你的形象镜子这个东西,或者你母亲给你形象,实际上怎么样是不匹配的,比如说镜子给你的形象你是一个完整的样子,我就会说我的孩子是最好的,我的孩子是最棒的,我的孩子是最最能干的,其实你的孩子有什么能干啥,你走路走不稳,但是妈妈就会这么给孩子这种感觉对吧,因此给了孩子一种完整的很好的形象。那么这个形象和孩子本身实际上是内部是有是落差的这种落差,因为有这种落差,就我们说这种落差怎么办,也许我们就要幻想来弥补它,你看用外在的虚像外在这么一个镜像,母亲的话语是给孩子一个虚像说,我宝宝你是最强大的,宝宝你是最漂亮的,所有的妈妈都是自己宝宝最漂亮,那么哪一个宝宝是妈妈的宝宝,你世界上最漂亮的宝宝,所有的孩子都是最漂亮的,到底哪个在真正的是说不清楚的,所以说外部,但是这是外部给了一个虚像,或者我们的镜子里面的虚像,它代表着什么,代表着主体是必须是在用这个外部的虚像,代表主体是必须的,因为人类的婴儿都是早产儿,他还没有准备好就被扔到了这个世界上,他和这个世界之间的连接需要在后天形成一个我,只有这样主体才能作为我来解决和其现实的不和谐,大家明白这段话什么意思吗。就是讲说我们用外在的虚像来代表主体是重要的,因为主体本身是破碎的。那么如果我们破罪的话,就我们不知道怎么跟后天这个世界形成就是发生连接,这个时候我们就形成一个我,按照我来代表主体处理它和现实的不和谐,因此我们有个自我是负责和处理外界的关系的,就这个意义上讲,但是主体与镜像我的整体外在性之间一开始就存在着冲突,就是说我们内在这种我们自己的感觉和镜像,我就镜子里面的我这个镜子我后来成为自我们,那么我之前在这个自我是一个整体外在的对吧,是整体的内在是破碎性的,那么这种破碎和外在整体之间怎么样一开始就存在冲突,像是外在性的形象跟主体形成出身体的立体这形象,固定的这一行,身体固定的这一形象,并以一种对称的方式将形象颠倒主体感受到的紊乱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在镜子里面看自己是完整的,可是我们内部感受我们是紊乱的,我们是破碎的,这两个感觉实际上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所以有时候你知道我们有些人认为自己很能干对吧,也许你们有些同事,也许你们有些来访者他觉得自己还能干,我什么都能做,可是其实做起来怎么样,一团糟,为什么。实际上是他做的本身,实际上是他自己去做的时候,和他想象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就是我们的想象有时候是超过了我们的能力,就跟我们内部的,跟我们内部这种就不太匹配,虽然后来主体变得很能干了,相对来讲协调一点,但是和外在这么一个形象之间还是形成一个差距的,外在形象往往对你来讲,很可能是对你来讲是一个是一个未来的形象,可能有时候对你来讲它是一个怎么样,它是一个完美的,是毫无瑕疵的,而现实中的任何一个人实际上都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当然你这个时候,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点,有时候我们想象的东西和我们在现实中碰到它是不一样的,这种感觉我可以跟大家讲一下,是这个感觉在现实中很多东西是有的,我们想象的东西,我们想象总是把东西显得很美好,但现状是不一样,比如我们说网友,网友一个叫见光死,就这个意思。在网络上的时候,我们很可能把自己包装得非常漂亮,现在说有些滤镜可以把一个人打在这件事,就跟真人在一起差别在十万八千里,然后我的感觉所以说当你看网友长得很漂亮,然后见面的时候你会发现真实的人好像跟网上的情况不一样,啊就这个时候我们就发现实际上在网上看到的那是一个想象的东西,这是对方让你看到的他最好的一面,在现实中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情况。还有一个情况我们可以说我们想象和真实情况不一样,比如说你可能想买一本书,这个书的名字也很漂亮,或者说你想买一件衣服,你在网上看得很漂亮对吧,然后或者说你想买什么,或者你朋友给你寄了一个礼物,这个礼物你觉得很好,可是这些东西当时在路上寄的时候,你对它有很多的想象,这个东西肯定很好,可是当你拿到这个东西的时候,你会发现当现实碰到这个东西的时候,你看东西的感觉怎么样就是那个样子,甚至有时候,我们的快感就等待收到礼物,所以礼物收到之后,甚至我们拆都没拆开,为啥。这就是当我们接受收到它了之后,我们的现实的想象的感觉就没有了,所以说镜像实际上是有时候和想象是连在一起的,它总是让人变得很完美,和现实中我们总是有一些缺陷的,现实中我们这些事总是做得不好,比我们想象的要差一点,差不多是这样。这种差异总是存在,那么为了调和主体和镜像我之间的冲突,幻想就在其中发挥了作用,你看我们这次看到的幻想,弗洛伊德也认为实际上创伤幻想连在一起的,某种情况下是幻想是这个创伤。因为有创伤,所以我们要幻想来应对这个创伤,来创作,需要对创伤进行幻想,对创伤进行一个编制。那么你看拉康也讲为了调和主体和镜像我之间的冲突,幻想就在其中发挥了作用。我们来看拉康的论述,拉康讲他说这种这种发展就是主体和镜像我之间的这么一个冲突的发展,会体现为一种时间的辩证法,时间的辩证法就是一个时间,它决定性的把个体的形成演变成或者投射成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什么,就禁止决断,是一出悲剧,这场悲剧在空间中的诱惑下为主体划分了诸种幻想,这种幻想相近出现从身体的碎片的形象直到我们称之为整个身体矫正的形状,最后知道一个承受的身份异化的外壳,什么意思。就是讲,我们的主体和我们的镜像我之间是有冲突,那么怎么协调冲突,我们就幻想出来,我们幻想会不会怎么样,我们幻想会把我们主体和镜像我之间的冲突给纠正了,这什么叫纠正。我们可以通过来幻想来解释我们的不足,和镜像我之间的这么一个缺口,这么一个矛盾。我想说比如说一个孩子,我看一下这个地方举个什么例子比较合适。我们有时候,我们做不到某些事情,这个事情像是有些应该是,比如说我举个例子,到了春节,春节的时候,实际上这个城市有时候就会张灯结彩,实际上我要迎接春节,比如说我到了一个城市,我发现这个城市张灯结彩的,这个时候我可能就有个幻想,我想这个城市很欢迎我,他是为我进行张灯结彩,我说大家能理解这一点吗。可是实际上怎么样这个城市根本不是为你进行张灯结彩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春节来了,所以说它会张灯结彩,但是我正好在这个时候赶到说这城市为我张灯结彩好。因为在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然后你离开这个城市的时候,到春节过完了,工人开始就把这些灯笼从这个柱子上拿下来,然后你会觉得这个城市为什么把灯笼拿下来了,是因为我要离开这个城市了,你知道没有。这个时候实际上是怎么样,实际上我们在弥补我们的一个幻想,用幻想来解释我们遇到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弥补主体和镜像我之间的一个区别,我不知道这样吗,有时候我们讲说我们有时候自己给自己理由,因为我们做不到一些事情,我们自己给自己一些理由,一些好像很荒唐的理由来解释这个事情,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讲的就是,好,我们讲说这段话也许我们可以,我们讲了很多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简单的有一个理解就是什么呢。就是主体和镜像我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幻想来进行发挥作用,幻想在中间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好,那么拉康认为什么。拉康认为主体也就是,也要经过一个逻辑的时间事后投身于镜像我,但是拉康和弗洛伊德之间就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就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上对拉康有很多启发,像某种情况下认为自己是个弗洛伊德的弗洛伊德派,但是他其实还是有时候,我们看到他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实际上是有一个批判的接受,他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是有一个发展的,拉康认识到主体的诞生是有缺乏的或主体的诞生是有缺陷的,主体诞生的时候是带着不可思议的焦虑来的,主体是身体是破碎的,因为出生的时候是早产儿,出生之后需要被抚养一两年,甚至才可以走路,抚养四五年,才可以相对来讲在家庭里面是一个独立的客体,抚养到七八年,某种情况下才可以出门还得需要父母养着对吧,过了青少年之后,我们说,父母我们讲到17岁18岁之后,我们说他才是一个怎么样,才是一个独立的成人。假如在理论上来讲,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情况,我们发现一个17岁18岁的青少年没办法独立这样的例子,其实蛮多的,特别是在我们现代社会,我们的学习的时间加长上,所以一个人如果像大学毕业,本科毕业,研究生毕业,博士毕业的时候,他30多岁,这相对来说很可能他都没办法挣钱养活自己,所以说整个某种情况下,我们都是青少年,我们靠别人养活着,是不是至少是大学已经20多岁的时候,所以说我们人类是早产儿,我们出生之后我们需要很长的一个时间来培养自己,所以说那么一个孩子出生之后,它一个主体的诞生,它就是有缺陷的,它带着不可思议的焦虑,身体是破碎的,整体精神是欠缺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创伤。拉康认为这本就是我们生下来之后本身就是有缺口的,我们本身就是有创伤的,是这个创伤,这个创伤他不能这么呆在那个地方上,他在那地方主体有时候难以承受,实际上是创伤呼唤着幻想主体镜像我,乃至将来的社会我之间有一段逻辑时间,这个逻辑实际上正是这个创伤在制作的幻想,我不知道大家理解这个地方的一个区别吗。就是拉康非常清楚的认识到我们人类出生本身就是创伤,这个创伤是有缺口的,我们要弥补这个创伤或者说我们要修复这个创伤,为了这个创伤复原,我们想创伤实际上是没办法复原的,我们想让创伤复原,那么我们就像一个东西来修补它这个东西是什么,幻想。实际上是创伤呼唤着幻想,也就是说主体和镜像我之间,主体和社会我之间有一个逻辑上的时间,那么这个时间正是创伤,在制作幻想的这么一个时间,弗洛伊德认为实际上我们某种情况下,我们是幻想,是对创伤的回忆,这是弗洛伊德的想法。这个说法当中我们也能看到似乎弗洛伊德晚期的时候,弗洛伊德是晚期的时候,实际上他其实也想说我们无助的创伤实际上是一个根本的创伤,但弗洛伊德想说什么,想说实际上是我们的幻想制作了创伤,比如说童年的一个事件发生了之后,这小女孩并没有一个创伤,是因为她没有幻想,是幻想制作之后让这个事件变成创伤的,对吧。所以我们这样讲弗洛伊德这个说法,在弗洛伊德在晚年的时候,比如他在提到这个婴儿实际上是他的创伤基本原型,是个无助状态的时候,其实他也是想说他也是提出了这个创伤很可能是在制度的幻想有这个意思,但是他早年的意思也许更强。拉康就很清楚的认识实际上是创伤在呼唤着幻想,创伤在制作者幻想这个意思,如果说事后有症状出现,你看拉康想说实际上我们这创伤制作的幻想,但是在很多人讲我们制作都还可以,那么为什么在之后有这个创伤,就是这个创伤需要幻想来弥补了,弥补之后我们就好像变得还可以一样的对吧,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就有症状,有些人没有症状,那是因为事后有症状出现,那是因为恰恰是创伤制作幻想的失败,也就是如此。在精神病人那里或病理性的神经症患者那里,我们能看到主体更多实在的东西,就这个地方拉康一个观点,他就说像那些精神病人或者病理性的神经症患者啊,他们生活的更真实,就他们更贴近生活本身,更贴近生命的本质。因为某种情况下,我们好像,是我们作为正常人,好像我们生活着某种情况下,我们都压抑了很多东西对吧,我们压抑了很多东西,有很多人期待我们,让我们生活的远都没有更多的接近我们内心里面本来的创伤,我们那个创伤不够被幻想更好的,本来那个创伤就是被幻想更好的给取代了,而那些神精神病人他某种情况下他们的症状他们是精神病,是因为他某种情况下,创伤制造幻想失败了,因此他创伤更真实的呈现的那个地方,那个东西也许是主体更实在的东西,因为主体本身就是有缺陷的,有焦虑的,有不可替代的,就是看他主体本身就是有缺陷的,有带着不可思议的焦虑,身体是破碎的,身体技能是欠缺的,那么这个东西才是主体真实的状态。总之主体形成,我是主体具有身份的,必须这是人格结构的最关键一步,我们有了之后我们再说就是我们自己的样子,那正是幻想铸成了我的形成,而主体与镜像我之间的冲突又具有不可调和的,这说明主体的创伤是必然,有不能被幻想到的地方,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他的创伤都不能够被完全的被幻想调和,为啥。因为这个冲动是不能够完全调和的,所以说只能说最大限度的被幻想调和,但是不太可能全部,因此这个创伤必然不能够被幻想,全部幻想到,被幻想就是呼唤幻想的制作,不能被幻想完全制作到,但这正是人类个体必须有他的,也就是这样人的个体必须有它的症状。这是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人,人类个体都是一个普通的神经症患者啊。那些病理性的症状的人只是说他们在数量上显得,这些人的症状只是说他们在数量上症状,他也许没有被幻想到的地方,没有被调和的地方,数量上显得更多一点,我不知道大家理解这个意思吗。因为弗洛伊德其实讲过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普通神经症患者,为什么我们还可以相对好一点,因为我们是普通神经的患者,我们相互之间说不定还有一个认同,感觉会好一点,而且病理性的症状的人和一个普通性神经症患者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数量上的区别,就是他们的冲突更多一点。按照这个地方的理解,就是他们没有被幻想调和的地方,他们没被幻想到的地方更多了一点而已那么。如果我们谈了这么一个创伤,这种感觉理论和感觉的话,那么我们说对创伤的复原,如果我们要提到一个创伤复原这个词的话,那么创伤复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做法来的。首先求助精神分析工作者
解决被称作病理性的心理创伤,这是可能的,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在精神意义上说创伤是一种无法纳入幻想,话语的入侵,刚才我们讲过,也就是说实际上是没法幻想它,就没法进去有些东西,它入侵它没法被幻想,就没办法幻想,就没办法话语编制起来,幻想的话语上是编制了这么一个入侵的,这样我们就会舒服一点,实际上入侵无法超越语言。拉康所说的语言就是符号意义上的,语言创伤正是借词语进行幻想的,那么这些入侵破坏了主体,作为人的功能,主体也就不再是主体而成为客体了。你们知道这个地方我想讲的是有时候入侵就是被幻想的语言进行编织,这有个电影这个电影叫,这个电影我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这个电影就是在二战时候不是纳粹把一些犹太人关到集中营里面去,其中有个爸爸带了一个小孩进去,爸爸带着小孩进去了,就爸爸为了保护自己小孩不被纳粹破坏,不被入侵感到破坏,这爸爸就说我们是在做个游戏,这个游戏是我们现在扮演囚犯,德国那些党卫军,德军的纳粹扮演警察,爸爸实际上把整个在监狱在纳粹营经历,像美丽传说还是叫什么来着,不是叫美丽人生,这个叫《美丽人生》,应该叫《美丽人生》,这个电影应该我只是忘了名字。你知道吗,实际上爸爸很好的保护这个孩子,他是说这爸爸是,当然他是非常极力的把这种入侵编辑在幻想的语言里面去保护了这个孩子,实际上我们想说因为他有一个美丽的人生,那么拉康所说的符号意义上的词语,就是说实际上因此我们要编入话,编入这个词语,创伤这是这词语进行幻想的,如果说这些入侵破坏了主体作为作为我的功能,那么主体就不在主体,也不在是主体,那么其实成为客体,也就是说所谓的一个精神创伤就是怎么样,我们失去幻想的能力,因为我不知道大家理解吗。那么在这个意思在这个意义上来讲,精神分析工作者的工作就在于让病人遭受到了创伤的经验,转变为词语,重新赋予主体以自己名字说话的能力,重新赋予主体做出个人判断的能力,话语角色扮演游戏或者是绘画教你填色对孩子来讲都是能
达到这一目的的方式。你看到没有,也就是说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讲精神分析是个话语的这么一个作用,精神分析要把传承创新经验变成话语,要让主体重新以自己的名字说话,让主体重新的给有获得个人判断的能力。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是说讲话,角色扮演的游戏,甚至绘画教你这些东西其实都是怎么样,都是把经验转变成话语的一种方式。我们再次看到精神分析的工作实际上是话语的工作。哪怕这孩子在做游戏,在做教你这教你和游戏,实际上怎么样,也是在话语的层面上理解,你看这个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来访者造成了创伤,他不能有,他不能够把一些东西变成词语,那么我们把他接待到工作室里面来,然后我们跟他讲,现在你去掉你的自我,在这里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想到什么就表达什么或者你在我这里做游戏,你想怎么做游戏就怎么做游戏,你想画画你想画任何东西都可以。这种东西实际上它主体的感觉重新表达出来,主体的能量主体的能力重新表达出来,主体重新能够把话语说出来。也许一开始很困难,可是如果你只要做到这一点,你知道你只要做到自由理想,把你脑海里面东西呈现出来,也就是你再重新获得一个,怎么样以自己名字说话的能力,而不是让自我在听你讲话,重新怎么样来判断自己的能力,你画一些画表达自己,重新开始构建自己的能力。你知道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来访者说着说着话就可以让自己好起来,就是这样的,这并不是神秘的,它的原理在这个地方,okay他不需要我们来,不需要一个咨询师,不需要精神分析家对他的工作更多的判断,对来访者说更多的话。那不是来访者主体在说话,那是你在说话,就我们那张来访者的话讲出来,因此这个创伤的复原是可能的,我们说为什么,因为来访者有创伤,是因为他把一些入侵编织性话语的人,你知道他破坏吗。那么现在我们重新给他讲话的场所,给他讲话的空间,给他讲话的时间,给他重新编制语言的,可能让他重新以自己的方式把那些入侵编织到语言里面去,这是一个纯粹精神分析的理解。当然我们甚至可以有一个更社会性的方式理解,就是他重新对自己发生的事实发生的事情有个认识,他曾经发生现实重新对自己的过去有个理解,这对我来讲这种说法,其实在这里用创伤的话来讲我们需要把创伤变成话语里面去,Okay 那么这是第一点。那么第二点其实复原不可能完全复原,复原一定是有限的,就是说如果一个创伤你想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是不太可能的,创伤就创伤的复原的有限性。要求一个精神分析家工作室并不在于保护来访者免于创伤,不可能的,为什么,比如他曾经遭受过创伤,这个创伤已经遭受了,那么这个创伤如果它现在变成一个变成无法这个东西是存在的,你想保护他免疫创伤怎么可能,而在于什么,而在于要利用合适的符号或者合适的话语帮助他制作合适的幻想,或者叫合适的幻想去想一下,与实在保持合适的距离,做合适的干预在于让主体接受自己的境地,包括接受自身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你看到没有,这就是什么,复原实际上是个有限的,你要知道什么有限,就是说人类也许在某种情况下,我们追求一个什么,追求我们最开始的这种状态。最开始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是回不去的,我不知道大家能理解吗。我们回不去最开始的状态。弗洛伊德说一个小孩总是想跟自己妈妈待在一起,可是不可能跟妈妈待在一起,因此我们干的事情是什么,我们要让孩子离开这个妈妈,可是孩子妈妈离开这个妈妈之后,因为这孩子一辈子怎么样都在追寻妈妈在一起,比如找一个老婆男孩子,他找个老婆很像自己的妈妈对吧,他不就是像跟妈妈待在一起吗,你看他也许想获得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因为他最早的时候跟妈妈待在一起是个很舒服的感觉,所以他也许一辈子在寻找这个东西,但是你知道我们至于母亲实际上是绝对禁止的,我们是回不去了,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想他想获得完美的这么一个复原的话,实际上就是回到跟妈妈呆在一起,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个复原就一定是个有限性的。这有限是什么。有限是我们不能保护来访者免疫创伤是不可能的,创伤是一个社会化。我们大家理解这句话,实际上我们的社会当中我们就不停的创伤,让不停的社会化,如果一个人免疫创伤是不太可能的。有的创伤实际上是存在着的,有的来访者实际上是他就恰恰是缺乏一个创伤,缺乏一个阉割,我们不能让来访者免于这个阉割,我们知道恰恰是合适性的,给了一个象征性的阉割才可以怎么样。我们有时候讲给他一刀,给他合适的阉割,让他怎么样,才能够离开他的妈妈来找你,后来实在没办法完全离开妈妈,某种情况下我们的工作就让他妈妈在内心中死掉,在他精神当中象征性的死掉,我指的这个意思,然后或者象征着父亲在他这个地方象征性的离开。那么这个时候来访者怎么样,我们说也就获得了一个创伤,我们不能让来访者免疫创伤,而是在于要利用符号语言,来访者的语言,我们帮助他主要是提供这个场所,听他听到一些合适的符号,然后再给他,他们通过这个东西,通过这些符号,通过这些语言制造合适的幻想,想象和实在保持合适的距离,然后做到一些做合适的干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主体就接受自己的境地,包括接受自己的包括自身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啊,就是说我们让来访者接受自己的境地,就是在哪个意义上讲,你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你的主体和你的镜像我之间就是有问题的,你的主体和你的社会我之间就是一些矛盾不可调和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一个人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所以这个矛盾本身是无法消除的,也许你接受,或者我们讲也许你可以介绍你既爱又恨这一个人,你既爱这个人又恨这个人,我们记住这个是矛盾的,对一个人有着复杂的感情,你现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你接受你自己既有好的,既爱着一个人又恨着一个人的东西,那么或者我们把创伤的复原有限性,换一句话来讲,追求一个理想的自我,一个完美的自我,这不是分析的征途,就精神分析不是让你成为一个完美的你自己,而认识到你即如是你即,如此才是精神分析的目的。这是精神分析讲为什么创伤的复原是有效性,我们不是追求一个完美的自我分析的结束,不是让你成为一个完美的自我,而是让你认识你自己就是这样的了,最后创伤的复原也是超限的,我们说它是有限,它是超限,什么叫超限。,它实际上跟限度没有关系,它是超越限度的,这不是限度考虑的。如果说创伤推动着幻想,我们说创伤推动着幻想,因为我们出生本来就是个创伤,因此我们需要幻想这里填补修复我们,在弥补我们,那么如果是创伤推动的,幻想是不要忘记我们当下依然在继续制作着创伤,对不起,不要忘记我们当下依然在继续制作着幻想,也就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如果说换创伤推动者幻想的话,那么我们重新开始,我们干的所有的事情都在推动着我们的对制作的幻想,因此只要幻想还在继续制作,完全可能完全改变过去的意思,什么意思。就是我只要我们现在继续制作这么幻想的话,那么很可能我们过去某些东西是会改变的,复原并不是真的回到从前,我们说如果有一个复原的话并不是真的回到从前,以前没有办法回到,而是穿越已有的幻想模式,打破冲动的重复进入创伤的可能。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创伤就是一个创造,也就是说创伤其实它有一个积极意义的,积极意义是个创造。那么精神分析的临床就是说要在言语中言语的言说的能指链条上发现新的意思,就是为了临床实践言说的人体现场发现新的意思,就是说当时我们在说话的过程当中的时候,让我们在说话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我们幻想在继续的过程当中,我们就可以发现新的东西,我们在继续制造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发现发现新的意思,这是个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