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心理发育阶段-客体关系

本期内容

【逐字稿】

接下来我们要讲梅兰妮克莱恩,在临床中也会非常,是对临床帮助很大的一个概念,或者因为其实这个概念,它是对临床现象的总的描述。关于它是分为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偏执分裂位其实昨天我也有讲过对吧,因为很多的描述都会讲乳房,然后当他在吃奶的时候,他觉得吃饱饭足了,非常的满意,然后也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是个非常好的乳房好妈妈,然后当他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就变成是坏乳房坏妈妈,因为他饥饿的时候他会感觉到自己要死了。很多时候用到,但是在抑郁位点的时候,他会觉得,在偏执分裂位点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要死的时候,人的本能反应要去攻击,我都要死的,你对我这么坏我要杀死你,这是一个很本能的反应,但是到了抑郁位点他会发现我想杀死的坏人,她就是养育过我的人,因此他第一,好的跟不好的其实是同一个,他可以整合在一起,他会整合,还有他会因为我想杀死她,然后其实她对我那么好,我却想杀死她,他会感觉到内疚。因此会有抑郁位点的话,他可能会有一点低落,但是抑郁位点的抑郁它是有力量的。这样子的说法其实是有一点抽象对吧,但是我们前面有说过,就像我说来访者或者比如说我们在跟来访者工作的时候,你跟他很好的沟通的时候,他会觉得你很好,但是比如说我说要减少或者要取消,他马上很愤怒,就觉得像要断了你的奶粉,他就觉得你很糟糕就很愤怒,包括前面我说的其实他都在社会方面,其实他并不是没有现实经验能力的,但是减少了就是取消。我预先告知了一个月,取消了一次咨询,他马上很愤怒,他说医院说你是以挣钱为目的,我变成是一个怎么说,医院的收费已经很低了对吧,他就很愤怒,但是对于他来说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他心里很痛苦,就像小孩子是不能够忍受分离,不能够忍受饥饿的。我们大人你饿一下没事对吧,小孩子只要饿了,一哭马上就是撕心裂肺的。如果我们能够去理解小孩,那么你就去理解对于这样的他的精神痛苦可能是比小孩还要痛苦的,因为他是受伤的小孩,所以他的反应,但是他还有一层痛苦是什么,因为他的认知是成人的。很多时候,他说你好像在梦里想要杀死我,他也会觉得 我这个想法好像有点恶毒,然后有时候因为有保护防御的,就不好那么直接表达,但是小孩不一样,小孩他可以直接哭,而且哭得天经地义对吧。父母也会是很快的就去抱他或者是喂养等等,而且一般来说,在不同的年代不一样,现在如果有小孩,家里一般都会24小时不离人,如果是有一个婴儿出生。

 

我回到在我们的偏执分裂位点。在临床上,就像我那个男病人一开始他觉得我挺好,他也没有意见等等,我一离开等于相当于是没人喂他了,没人喂他了他马上就很愤怒,说你们是在挣钱,以挣钱为目的,但是你们怎么能在吊水的时候,你想拔针就拔针,其实就是在害他,我很快的就变成是一个坏妈妈,对吧,这就是偏执分裂位的状态。那么到了抑郁位点,很多人到了抑郁位点的,他开始可以有力量了,不管是自己的力量,他不会像前面,他都觉得是我不好,觉得是我不好,表达的很直接,因为功能越差的他的表达是越直接的,如果是功能好一点的其实他会试探你,看看你能够承受什么,还有可能虽然有一些愤怒但是会觉得其实人家也跟我说过了,有些就先要自己合理化,然后他不去表达出来或者是很迂回的表达对吧,但是比较功能差的人,他会很直接的就扔出来因为他hold不住,对他来说这个痛苦太痛了,但是到了抑郁位点他就会看到来访者,就像我昨天说的来访者她就会看到其实她老公也有他的优点,她所不具备的优点,但是这是此起彼伏的,大家一定要记住。你跟他这样的来访者工作你一定要知道,你不要觉得他有进步了,然后以后好像就有一条直路,好像往前走了,绝对不是的,他一定是此起彼伏的,好像你也会觉的,他今天蛮好的,然后他讲的就是你感觉,开始有整合的趋向了,但是他一旦碰到什么事情的,他马上又来了,但是他有过这样的好的时刻,他整个的体验都会知道有另外的一种状态。原来他是完全的没有这种状态的,所以这是很好的现象,但是你要准备着下一次他可能会在进入到另外一个地方,还有当他在一个好的状态的时候,他有可能会进入到退行到更深的地方,到如果他退行到更深的地方的时候,可能他的状态比前面还要差一点,大家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抑郁位点,他原来都会觉得自己好,别人不好,然后我或者自己都比别人强,别人好像都不如自己,或者有另外一种就觉得,因为他要仰赖别人,都宁愿去想,都是别人好,不好都在自己身上,对吧。两种都有可能,但是我的一个来访者他说现在好像我变的更小了,更加立体了,然后看别人也会更加立体,其实更加立体的核心就是多面,对吧,不是那么扁平化,而是比较多面的去看或者他也可以开始容纳一种复杂性以及多面性,对吧。好,接下来讲一下玛格丽特马勒,在临床上是非常好的划分,孤独症期,她是观察了很多婴儿的发育,然后提出了关于心理发育的理论,当然现在有一些理论或者现在的一些观察对她的划分是提出质疑的或者是有争议的。关于孤独症期,总体上她讲,当孩子在刚刚出生的时候,他好像只是处在自己的世界里跟外界是不交流的。我个人的观察跟看法是,因为这个是被质疑的,婴儿他刚出生他就已经是跟人连接了,而且也有证据表明,其实他刚出生他就跟人产生了连接,所以孤独症期有一点被否认,认为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讲在临床上,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在临床上是可用的。我曾经我有一个来访者挺有意思的,他是个大学生,他有一天有一首歌叫Gloomy Sunday,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被称为死亡之歌,后来萨拉布莱曼唱了这首歌的填词版,挺优美的,但是据说这首歌在二战期间很多人听了这首歌曲自杀的,然后这个孩子他在听了这首歌以后他就陷入到一种恐慌之中,然后他的描述是像一群死去的人在向我招手,召唤我进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他因此学了好多哲学书,什么康德,什么黑格尔讲了很多,但是我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在强共生期我觉得他要把我颠覆,两个人在一起,尽管好像那时候他眼里只有我的那种感觉,共生心理,我觉得还是二元关系,但是孤独症期的话,我们后面讲精神病性的结构,就是一个一元关系,我会觉得我在那里干嘛,因为他会在那里不停的自己说,后来我就问他我说我在这里跟不在这里对你来说有什么区别吗。他说区别不大,有个人在听我说,我没有感觉到我们两个人在互动当中,他就在他的世界里说他也可以一直说,然后我在听。我觉得在临床中正常的婴儿,毕竟跟受伤的病人是不一样的,因为正常的婴儿他对这个世界他有信任有渴望等等,他要去产生联结,这是人的基本需求,但是一个受伤了的人的话,受伤了的婴儿,他可能就会关闭跟这个世界的通道。孤独症期的划分可能对临床是有用的,包括我有一个病人是很能说的,看起来很正常,他也在读书。另外一个病人就很严重,他可以他在治疗的,比如说前50次,他都是要把我们治疗的房间的窗帘全部给关上的,而且他完全无法跟我对话,他没办法跟我对话,然后他做治疗的时候,如果他有时候就会突然说"又来了",然后我问他什么东西又来了,他又不跟我说,然后他说我又强迫了,他怎么强迫的,我问他,他也没法跟我对话。我觉得他完全处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完全处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当然他后面是挺有改变的,后来他就开窗帘,跟我讲他的强迫到底什么意思,等等。我也觉得在他的世界里,我很难进去,但是有我在那里就可以了,有我在那里,但是他就在他的世界里。

 

关于共生期,其实是来源于生物学的观察,宿主,生物学叫做什么,寄生物跟宿主对吧。共生期,共生即生物跟宿主是共同生存的,宿主也是需要寄生物的,他们两个在一起是互惠互利的,自然现象是互惠互利的。婴儿处在一个共生期的时候,我想其实我们有一本书他就讲就母亲的诞生,没有婴儿没有母亲,对吧,就是一个母亲的诞生是需要有婴儿的存在的。在共生的阶段,母亲是有照顾者的责任,但是有产后抑郁症的来访者经常跟自己的妈妈有一些矛盾,或者有关系比较深的矛盾,因为矛盾都会有,比较健康的状态,妈妈是很享受共生期的阶段的,跟孩子的共生期。很多人虽然身体很疲累,但是你会感觉跟另外一个人非常紧密的联结,而且她会去感应到孩子的需求,这个孩子他对妈妈也能够感应到妈妈的存在,包括我刚才说她孩子能够感应到自己的母亲的话。这是有证据,比如说有人就做一个实验,他是怎么做,婴儿他有味觉有触觉各方面,把妈妈的奶放在卤片上,另外一个妈妈的奶放在卤片上就会发现这个婴儿,他会朝向放着妈妈的奶的卤片,因为他能够识别这个味道,他要去寻找,他更愿意去寻找自己的妈妈,并不完全是有奶就是娘。如果自己妈妈没有奶,他还是能吃别人的奶,人的这种生存适应能力,但是如果有自己的妈妈,他还是要找自己的妈妈的奶。其实那时候他可能不能够完全的去识别脸或者什么等等的,但是他能够知道谁是喂养他的,能够去识别出来,也就是说他跟外界是有连接的,包括有些小孩,他在新生儿刚出生的时候,他就被放到重症监护室去了。在重症监护室里面父母是不可以进去的,但是后来人家就会发现把妈妈贴身的,比较有妈妈气息的棉毛内衣等等,有这些气息的衣服放在婴儿的身边,这是有助于婴儿康复的。因为他会闻到妈妈的气息,妈妈是一个天然的保护者,正常情况下,在这里我想特别提的一点是很多时候比如说如果来访者,不管他退行,还是说他一来的时候,一上来就是45分钟盯着你,而有的人他是会退行到这个地方,我们会有很多理论很多技术,包括有其实能够做到比较能够走长久的,一般你会是有欣赏喜欢来访者身上的某些东西的,但是在共生期,融合连接的体验,这不是人为能够做到的,这有一点天意。如果说有我发现的,包括从督导当中,有时候他到这个时期,他不一定是跟治疗师产生一些共生融合的体验,因为这不是你强求得来的,这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真的不是能够求来的,但是这时候他在外面,在他的人际关系当中会出现一些不管是原来的人他突然关系变紧密,还是说这时候他认识的一些人能够给他提供这种共生体验。共生体验就是两个人连接,心有灵犀,然后互相连接,对治疗是非常有帮助的,是非常很良性的,而不是说吞噬性的融合,但是也有人他也不出现,然后跟咨询师之间不是一定能出现的,或者说能出现的是少数,真的是天意很有缘分。如果有那真的是属于老天爷要帮他一把,不管是跟咨询师还是跟在外界出现,因为对心理成长的话,就像他跟外界有一个坚实的真切的联结,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不用强求,就算没有,其实他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的,或者说他在这个阶段没获得,也许以后人生的阶段他获得了,反正都可以,你要看天意有时候,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

 

接下来就是个体化与分离,其实他就是做到完成肛欲期,完成了肛欲期就是他作为一个人,他可以独立的去站立,然后去形成独立的小人儿了,他又分为4个期,孵化、实践、和解和客体恒定,相当于他在共生期的时候,他还是跟妈妈有点连接在一起,没有分开,那么hatching孵化就像一个人要出生或者小鸡出生的时候,是不是要孵化,然后孵化它,然后破壳出对吧,在破壳而出。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咨询的时候,我们也是做了很多孵化的工作,让他能够在内在成长到他可以可以站出来,可以破壳而出,那么小孩子在实践阶段的时候,当它破壳而出的时候,就像我们去观察小朋友,比如说他一岁他开始可以要走的时候,他跌跌撞撞的,但是那时候他还挺爱走的,虽然走的不是很稳,但是挺爱走的,因为对他来说,你看他开始说我们讲直立行走是能从就是说叫(圆圆),是吧,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进化当中里程碑式的进步,对一个小孩来说,他开始能够走等于有一个巨大的解放,原来他是要靠抱的,他要到那里是要靠抱。后来他要爬,他可以爬,但是爬的视角看这个世界,跟他站的视角看这个世界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实践期的时候,原来一分钱都没有,突然有了,或者你渴的要死,然后你喝了一点水,你都会感觉到巨大的满足。在实践期他可以走,然后他一下子感觉自己能力爆棚,是吧,真的是能力爆棚,能力爆棚就是从0~1,是一个巨大的突破,是不是,其实就是90分到95分 其实没啥差,没有什么太本质性的差别了,但是从0~1是一个巨大的突破,然后能够到及格也是巨大的不得了的事情,是吧,而且是很更加酷 更加关键的事情,所以他在实践期的时候,他会突然觉得自己好牛,一直要走。我们会看到这个时候的小孩,他可能要去表现自己,好像我不是那么的需要你,我没有那么需要你,然后他会蹬蹬蹬的在那里跑。就开始的时候还不大行的时候,他还要等等你,等到开始有点行的时候,他好像要去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是不是,我想我们观察小孩他也是这样的,他要去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但是到了后面,他开始会发现如果妈妈不在,其实有些我还是搞不定,然后我自己还是会有点害怕的,就像能力爆棚之后,他还是会有点害怕,觉得我还是需要你,然后这时候他会,就是recharge情感充电,他又会要跑来找妈妈,跑来找妈妈,要妈妈抱等等。这就是所谓一个和解期,我有这个能力,但我还是需要你,到客体恒定,从主体间性的角度讲,对客体恒定也提出了质疑,因为他主体坚定的理论认为一直在互动当中,在不断的形成,新的东西没有完全的恒定的东西。在这里,他有一个相对恒定的,我这个人,我是相对恒定的,但是我在不同的人面前跟不同的人互动的时候,我会稍微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但是有一些基本的东西,他是有一些恒定的,但是可能累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新的特质等等,那么在客体恒定阶段,就是说其实他内化了妈妈或者照顾着到他内心,他会有一个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客体,然后就感觉说,即便她不在我面前,她也还是在我心里,他有这样的,用行话来说叫内在成像,那他就开始可以比较能够去忍受分离了。我们知道如果没有的话,就说这个人不在,就等于他不存在,这个分离是无法忍受的,但是如果我心里已经有她,而且她的一部分已经在我的心里,而且会相信她对自己是爱的祝福的,是会保护自己的,这就要让人要有力量得多,对吧。他也整合了内化了这一部分,甚至就认同了这一部分,他开始可以这样子去做了,所以说个体化与分离它的内容,在这里我们会发现所有的理论它都是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说我们讲个体化与依赖的冲突,来访者说他不需要他父母,对吧。他在个体化与独立阶段的时候,他说我不需要父母,然后他就切断了跟父母的联系,他到国外去工作了,然后他在实习期,他也好像就表现得非常的好,但是其实等于相当于是实践期,我不需要你们,你们最好也不要在我边上,你们其实就是在捣乱的,然后影响我的独立,但是等到他真的要在我要去签合同,他实习都挺好,要签正式合同的时候,他又开始生病了,然后某种程度上用这个理论,他又需要来和解了,他又需要到需要来情感充电,需要父母到他边上再去照顾他一下,他又会开始意识到说其实我还是需要我的父母的。



【PPT】

22 心理发育阶段-客体关系.jpg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
加载中
离拼团活动结束还剩
3人拼团:1680元
截图发送至微信长按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