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结语

本期内容

课程结语

 

共读课程终于走到最后一节课。如果你开始听结束语了,那就恭喜你,因为你已经从第一课学到了最后,你是一个有毅力的,能够坚持学习的人。在结语中,我会对整个课程做一个总结,并分享我准备这门课程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预期课程目标

 

这门课程虽然是一个读书课程,但是在设计的时候,我实际上是把它做成了以学习技术为主线、自我成长为辅线的一个专业课程。在发刊词中,我设定该课程的目标是:

 

一是帮助大家了解图画心理技术领域有哪些专业书籍,而且你可以按图索骥,寻找更多的同类书来读。在13课当中,我们一共读了13本书。你有最喜欢的书吗?或者你觉得有一些书对你特别有用?或者刚好是你最需要的书?除了听课之外,你有读其中的几本吗?或者你还发现了哪些好的专业书?如果有好书,欢迎你推荐给我。

 

二是通过阅读这些专业书目,了解图画心理学这门技术。有可能你觉得我们读过的这些书帮助你打开了新的窗口,让你对图画心理学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如果是这样,那很好。

 

三是了解图画心理学如何应用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身上:成人、儿童和青少年。虽然说图画心理学可以针对所有群体使用,但儿童和青少年有着与成人不同的心身特点,其图画的呈现方式、特点也与成人不同。13课当中,有10课是讲成人的、有3课是讲孩子的。13本书中涉及到孩子或家庭的内容则更多,但我们只讲了其中的一部分。

 

四是了解并画出图画心理学的多个主题。你还记得学习了哪些技术吗?你可以和我一起来回顾:比如说涂鸦、树木人格图、画人、8张卡片重复绘画法、动态房-树-人、风景构成法、心理魔法壶,家庭动态图、家庭成员配对沟通绘画法等。第八课的画安全、画健康其实是呼应了第一课的涂鸦技术,也是之前我们讲的各种技术的具体应用,同时增加了使用立体媒材的部分。如果你完全按照我的提议来画画,你的素描本是否已经画满?恭喜你拥有了第一本自己的图画日记。每一课最少一幅画,最多有6-10幅画,比如说第5课画人有10幅画,第8课心理魔法壶有6幅图画。记住这些图画,还有你对图画所做的反思。这些应该是你听这门课程最大的收获之一。

 

五是把这些书让我受益的点分享给大家,我有20多年在图画心理领域工作的经验,来带大家阅读这些书目,不仅仅是读原书,更是通过我对书的理解,全方位地介绍图画心理技术。在课程当中,有一些地方我增加了我自己的一些见解看法,有些也放了我自己的图画,所以不是单纯地读书,而是按照我的逻辑组织了学习材料。我也想说明:对增加的这些部分由我来负文责。而且由于我有自己的整体思路,所以读每一本书并不是完整的按照作者的思路来展开的,未免有一些割裂了作者本来的逻辑设定的可能性,在此也请大家理解。

 

学完这门课,你有怎样的收获和感受?或者对未来的读书课程要怎样的期待和要求?欢迎你分享出来。

 

图画技术的基本规律

 

可能你会问:这么多具体的技术有没有规律性的部分呢?当然有。

 

第一点,所有技术的提出,背后都有理论的支撑,知其所以然,然后去运用技术会更加专业和安全。图画心理技术和心理咨询、表达性艺术治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果了解这两个学科的背景知识,会使图画心理技术有更深的生命力。

 

第二点,所有技术都是有应用的对象、情境和目标的,在运用技术的时候,要明确技术的使用范围、对象、它能够达到的目标、所要求的资源,时间。

 

第三点,图画的解读也会有基本的规律,我把它总结为四大原则:既关注整体又关注细节,既关注结果又关注内容,既关注静态的又关注动态的,既关注规律性的解读又关注个性化的解读。本课程当中涉及到的所有技术在解读的时候都是遵循这四个基本原则展开的。

 

图画的整体包括:对图画的整体印象,表达的准确性,完整性,画面的大小,笔触的深浅和力度,是否有阴影,线条的方向和特点,图画在纸张中所处的位置,局部是指图画中各部分细节的特点、作画过程中的涂擦痕迹等。

 

既关注图画的结构,也关注内容。图画的结构包括:画面的构图是怎样的?作画者的视角是怎样的?图画中各部分的比例是怎样的?而图画的内容是指画了什么,画面上有些什么元素,作画者是如何描述的。

 

同时关注静态和动态,是指既已关注作画者已经完成的图画作品,同时又关注作画过程的信息,比如说用了多长时间来画,画的过程是否有涂擦,是否有额外动作等。

 

同时关注一般性的分析和个人化的解读,是指我们既用学习到的图画心理技术去分析图画作品,同时又关注作画者对于自己图画个性化的解读。作画者本人的解读特别重要。

 

第四点,图画技术是可以创意无限的使用,任何时候唯一欠缺的只有创造力。在你掌握了心理咨询和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的前提之下,可以根据活动的目标,参加者、现场情况、能够利用的资源等等,设计出符合自己需要的图画活动。

 

制作过程的心路历程

 

最后,我想和你分享一下这门课程制作过程当中的心路历程。这门课程从开始准备到最后完成用了半年的时间,至少经过了七八轮,但为了方便叙述,我把它简化成四轮:

 

第一轮是列出书单,书由薄变厚。我做的事情是把书架上我觉得好的图画心理的书一本一本地找出来,对每一本都反复斟酌,确定要用的书就堆在我的案头,一本一本的堆起来,后来堆的太高了,我只能把它放在地板上,有20多本。当时我的想法是做成一门图画心理基础的专业课程,和我在大学里给大学生讲课的程度差不多。

 

第二轮是确定主题,书开始由厚变薄。当真正把主题写下来的时候,我发现做成大学里的课程其实有一点不切实际,因为它要求听众有心理学的知识和背景,而且涉及到的理论会非常多,有可能不适合没有任何基础和心理学背景的听众。最初我的设想是按人的发展历程来讲图画技术,从婴幼儿的发展讲到儿童、青少年直至成人的阶段,每个阶段相应的心身发展特征,对应的图画特点,每个年龄群体适合做怎样的图画活动,如何解读各年龄群体的图画。由于这是一个非常全面的图画心理课程,所以它覆盖了非常广的主题,远不是读书课程的体量所能容纳的,我只能恋恋不舍的把其中的一些书舍弃掉。因为每一本都被精挑细选过,所以每一本书的舍弃都会让我在情感上很难割舍。但最终还是精简到了12本。

 

第三轮开始调整课纲,书由薄变厚,最终确定以技术为主线。按照我在大学里教书25年的经验,我希望课程做到严谨、有体系,但壹心理反复提醒我听众可能没有心理学基础。然后再反复的磨合当中,我不断地思索怎么样既可以有体系、有逻辑,又适合没有基础的听众。最终确定以图画技术本身为主线来讲,读书变成一个长知识的自我成长历程。确定了这一点之后,课纲从头到尾进行了巨大的变化,按照技术从易到难的程度重新排列。在重新确定课纲的过程当中,书又一本一本地回到了案头,垒成了高高的一摞,我重新确认了每一本书在课纲当中的位置。

 

第四轮是具体的备课过程,书由厚变薄。每讲完一课,书就从高高的书堆上被去掉,所以看着书一本一本的减少,内心会有喜悦的收获感。我是利用2019年的暑假集中备课的,而在这个暑假当中,我参加了不少的学术会议、工作坊,和国内外的学者们有机会见面和讨论。这些过程引发我不少的思维的火花,对我怎么样来讲课也有巨大的帮助。

 

另外,在备课的过程当中,我不断地和书的作者、或者是译者,或者是责任编辑进行联系,和他们讨论书当中要讲的一些内容,其中吉沅洪老师、陆雅青老师给了我非常多的反馈,她们非常专业的意见和认真的态度让我受益无穷。

 

在备课的过程当中,我又发现需要增减一些书,比如说有一本书由于翻译的质量实在太糟糕了,而把英文原版书放进来又不符合课程的设定,所以最后时刻还是舍弃了一本书。另外,从丰富图画技术的方面考虑,我又放进去了新的书。我相信如果不是课程有最后截止日期,我的这个书单还会不断的添加下去,课程还会不断地修改下去。

 

最终呈现在你面前的这门课程是历经半年的打磨,几易其稿。虽然制作过程只有半年,但它却是我20多年专业领域浸淫的一个结果。希望对你有帮助。

 

亲爱的伙伴,在这门图画共读课程里,我们要说再见了。但我们会在图画心理的世界里相遇!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