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刊词:用图画识人,探索自我潜意识是否靠谱?

本期内容

亲爱的伙伴,欢迎你走进图画心理的共读课程。我是严文华,一个在心理学领域工作20年的老师、学者和实践者。我从事表达性艺术治疗的专业工作20多年。可能你会问,什么是表达性艺术治疗?表达性艺术治疗(Expressive Art Therapy)是将音乐、舞动、图画、戏剧、沙盘、写作等形式作为工具或媒介,运用在心理治疗当中。它让人们通过非言语的、创造性的一些活动,辅之以语言,探索个人问题,协助人们达到心身平衡。


大家熟知的图画治疗、音乐治疗、舞动治疗、心理剧、沙盘或箱庭疗法都属于表达性艺术治疗。图画技术是属于表达性艺术治疗当中的一个分支。通过图画,人们可以寻找内在自我的表征,并赋予这些符号美学意义。图画可以提供包容性环境,绕过人们的防御机制,让呈现的一切都被接纳。当图画被创作出来之后,作画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就从融合到分离,从没有边界到有清晰边界。图画作品还可以成为作画者的过渡客体,把作画者不健康的心理空间转化为发展性的心理空间。可能会有人问:“我不会画画,是不是就不适合学图画治疗?”我需要澄清一下:图画治疗不需要人们有任何美术功底,因为在图画治疗当中,不会对人们画的图画进行美学上的评价和解读,重点是作画者通过图画表达了什么。哪怕你只是随手画出一个点、一根线条、涂抹出任何颜色,它都可以是一种表达。


在从事表达性艺术治疗的20多年间,经常会有人问我能否给我推荐一些相关的书。我不停地在给别人推荐相关的书,而且也在不断的更新这个类型方面的书的清单。


而到现在,壹心理读书会来问我是否能够系统地把这些专业书目整理出来,带着没有专业基础的人一起来学习。我觉得这是一个挑战,因为之前我只负责推荐书单,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所要读的书目。现在由我来带着一起读,需要有非常有限的时间里读完,而且共读者有可能是没有专业基础的人,这就更具挑战性了。


经过反复的沟通,我列出的书单经过多次审核和讨论,去掉了一些大家可能很难找到的书,去掉了一些过于专业的书,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我们会一起共读的这13本书。


这次挑选书目的基本标准有以下五条:

首先是和图画心里有直接关系的专业书籍,我比较倾向于作者也是心理学背景;

其次,要涉及到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如果只涉及其中一个层面,我也会舍弃。

第三,在难度上要适合没有专业基础的人阅读和理解,为此,有一些专业性过强的书也被舍弃;

第四,书的对象涉及群体范围会比较广泛,如果只涉及过于狭窄的某个特定群体,比如精分病人,也没有被放进来。

第五,我自己读过,而且使用下来效果比较好。根据这个标准,一共选了13本书。

或许我们这个书单并没有包罗万象,挂一漏万,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可以帮助我们去打开图画心理更多的窗口


通过这门共读课程,我希望达到以下目标:

一是帮助大家了解图画心理技术领域有哪些专业书籍,而且你可以按图索骥,寻找更多的同类书来读;

二是通过阅读这些专业书目,了解图画心理这门技术;

三是了解图画心理学如何应用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身上:包括成人、儿童和青少年;

四是了解并画出图画心理学的多个主题,比如说涂鸦、树木人格图、画人、动态房-树-人、风景构成法、8张卡片重复绘画法、家庭动态图等;

五是把这些书让我受益的点分享给大家,我用20多年在图画心理领域工作的经验,来带大家阅读这些书目,不仅仅是读原书,更是通过我的理解,全方位地介绍图画心理技术。


在设计这个共读课程的时候,我遵循了以下四个逻辑:

第一个逻辑是在技术层面由易到难,从比较简单的书开始,然后逐渐独到专业技术上更难的书。;

第二个逻辑是按照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分成不同的年龄群体来读。先讲成人,然后再讲讲儿童和青少年。针对成人图画的书会更多。当然有一些书是跨越了不同年龄群体的。

第三个逻辑是遵循先个体、后人际的原则,也就是我们先讲自我的主题,然后再到与他人关系的部分,所以我把画树、画人放在前面,家庭动态图这些涉及他人关系的放在后面。

第四个逻辑是先激发大家对图画心理的兴趣,然后再逐渐深入理论的部分。所以我们会从涂鸦作为切入点,然后逐渐有更多的理论和对图画的解读。

第五个逻辑是一边读书,一边让大家体验,所以每一本书都会设计相应的主题图画。来听课的你,不光是要带着自己的耳朵,我还会邀请大家来动手,画出主题图画。


这样不单是知识上的学习,更是体验式的学习,你的情感,你的身体都被调动起来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

可能会有人问我是否一定要把这13本书买齐才能跟着我进行学习呢?


我的回答是,这取决于你自己的目标,如果你只是想一般性地了解图画技术,那你可以只听我的音频、看文字稿。


如果你想在图画心理这个专业上面有更多的学习,你本人也是心理学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可以根据你的需要和兴趣购买其中感兴趣的书,来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毕竟我们的课程时数是有限的,没有办法把每一本书都全部展开。


为了更好地展开课程的学习,我会建议你准备以下材料:一本A4大小的素描本,至少有30页,将来用完了你可以再买新的,但完成一本自己的图画会让你特别有成就感,所以不用买太厚的本子;一支4B铅笔,一块橡皮;一盒水融性油画棒;一盒水彩笔。


此外,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准备你喜欢的各种画笔、各种颜料、各种马克笔。媒材越丰富,越能激发你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们每讲一本书都会邀请大家画主题图画。你可以在纸的正面画画,背面回答问题,或写下你的反思,并记下每一次作画的日期。


等课程结束的时候,你就拥有一本自己的图画记录册,这将是你个人非常宝贵的一个记录。你可以反复看,因为它是你内在心灵的描画,是被凝固下来的心灵瞬间。可以通过不断的镜观,对图画的象征含义有更多领悟,从而帮助自己成长。


我还想补充一句,即使你对图画心理技术本身不是特别了解,但有一点你在生活当中会有所感受,那就是,当代的生活、人类的思考和人际关系,越来越需要通过视觉化的形式来完成。而通过图画的方式来进行思考、传承、交流和记忆,正是人类远古的祖先所做的事情,他们留在岩石上、山洞里的图画就是证明。当今有很多科技手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视觉化的部分,但即使这样,也没有办法代替我们用自己的手画出那些线条、涂上那些颜色、创造出那些图画的过程。我们需要通过这样的过程了解自己的心灵。需要通过凝视图画,看到心灵想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我可以分享一个小故事。在壹心理平台做了树木图的课程之后,经常会有听众给我反馈。有一次我在一个工作坊结束后,有一个学员很激动地来找,说是听完了树木图的37堂课程,收获特别大。她向我展示了她的图画本。第33课我讲了家庭树,她听了之后就开始画家庭树,陆陆续续一共画了十一幅家庭树的图画。她一张一张翻给我看:开始时,三棵树紧紧挤在一起,但慢慢地,三棵树之间开始有一点空间,再后来,代表她的那棵树就离代表父母的树有了一些距离。她说自己第一次意识到:“我已经成人了,我可以和父母之间有边界了。”之前她非常纠结和父母的关系,和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僵。但通过一次次的画画之后,随着在图画中代表她的树渐渐和父母分开,在意识层面和现实层面,她也开始进行个体分离化了,开始意识到自己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开始有了自己的边界意识。这其实是非常难得的领悟。在以谈话为主的心理咨询中,让来访者意识到原生家庭之所以带给自己那么多痛苦感受,原因之一是自己没有清晰边界。而这个认识可能是要花数月、一年甚至数年的咨询才能达到的成长。而这个学员通过自己画画、反思,就做到了这一点。她的图画其实很简单,画出的树象简笔画,但这寥寥几笔就能清晰地传递出她内在的想法。她还在图画旁边写了很多自己的感受,这些反思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她。


在这么多年的实践中,我一次次见证了图画心理技术的神奇作用。所以,欢迎你加入我们的共读课程,与我一同开启画出心灵图画的旅程。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