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内在模式 | 没有安全感很黏人,让对方感觉烦怎么办?

本期内容

你好,我是陈历杰,欢迎你走进我的爱情管理学课堂。

 

今天我们来谈谈亲密关系中的安全感问题。安全感其实是很多人在关系中寻求的最根本的内心需要,也是最重要的需要之一,但是亲密关系的不确定性对我们的安全感考验很大,如果我们自身缺乏安全感,而渴望在一段关系中通过过度依赖来来满足安全感的需要,往往会把另外一方推得更远,从而导致自己更加没有安全感。

 

我有个来访者,她各方面条件其实很不错,但她很没有安全感,而她男朋友是在一家帮助美女网红录制节目的公司工作,接触美女的机会比较多,她就非常担心男友会和这些美女网红发生点什么,有时她会在男友的工作时间给他打电话,男友一旦不接,她就会拼命地打。而且还经常查看男友手机,如果看到了异性照片就会不停地追问,尽管男友一遍遍解释只是工作关系,但她就是不依不挠,最后两人总是闹得很不愉快,男友也说觉得很烦很累。

 

而我另外一个来访者的情况则更加夸张,她的童年经历比较悲惨,父母重男轻女,她也比较叛逆,没少挨父母的打骂。而更糟糕的是,父亲出轨,很少着家,她几乎没有得到过父爱,所以从小她面对的是一个疏离的父亲和一个充满怨气的母亲,她经常成为母亲的出气筒。

 

在这样的一种家庭氛围中长大,导致她的自我价值感很低,严重缺乏安全感,所以她在感情中非常的依赖对方和黏人,她在一段关系中变得越来越糟糕,而对方也慢慢越来越随意地对待她,甚至出轨。

 

她的第一段婚姻,在结婚之前就发现老公出轨,她想过分手,但是父母说不结婚感觉丢面子,而她自己也已经习惯了对男友的依赖,害怕一个人单独生活,所以为了面子,为了依赖,她走进了婚姻,但是婚后发现老公完全是个妈宝男,缺少担当,她为了给女儿一个完整的家,忍受了7年,后面实在忍无可忍,选择了离婚。

 

后来她开始了第二段感情,但又遭遇了出轨,并且这位男友因为滥交把性病传染给了她!然而即使这样,她还是没有决心真正的离开,因为她太害怕一个人面对孤独了,总觉得有一个男人,即使是渣男,心里也会踏实很多。她期待用自己的付出来唤醒对方的珍惜,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地被伤害。

 

后面她的男友为了其他女人打架,受伤进了医院,她又跑去照顾他,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见死不救,她要让这个男人明白在他最落魄的时候只有她会守候在床头。

 

我问她“如果他真的被打残了,下半辈子需要你照顾,你愿意照顾吗?”她想了想,很认真的告诉我,她不愿意,她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爱对方,当时在接到男友出事的电话的时候,她心理惦记的根本不是对方的伤情,而是对方到底为了哪个女人而大打出手。她之所以跑来照顾对方,其实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才是最值得对方珍惜的那个。

 

她突然意识到,这其实一直是她最大的渴望。童年时期她一直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一直想和弟弟争宠,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满足。长大以后,她是照顾家庭最多的一个,曾经做生意挣的钱也都贴补家用了,而这种无私付出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内心深处对父母不公平对待的恨。而现在她的女儿正体验着她曾经受过的伤害,家庭的悲剧开始新的轮回。

 

我接触过很多像这位来访者这样因受原生家庭伤害而没有安全感,导致亲密关系出现问题的案例。其实,要解决安全感的问题,说到底还是要改变我们的内在模式,如果我们不能保持对自己内在模式的觉察,不能真正放下内心的伤痛完成和解,我们就很难跳脱出原生家庭的悲剧轮回,而成为自己最为讨厌的那个人。

 

而我们的内在模式和儿童时期形成的依恋模式直接相关,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也就是有名的儿童陌生情境实验,发现儿童在婴幼儿时期一般表现为三种主要类型的依恋模式:

 

第一种是安全型依恋模式,安全型的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不会总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开的时候,会表现出苦恼,而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跟母亲的接触,然后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第二种是回避型依恋,这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开时,不会感到太多的紧张或忧虑,而母亲回来,他们也不怎么理会,可能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和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母亲的安慰和陌生人的安慰没有太大差别;

 

第三种是反抗型依恋,也是不安全的依恋模式的一种,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开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跟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安静下来玩游戏。

 

研究进一步发现,在亲密关系中缺乏安全感的人通常都属于不安全依恋的类型,既有回避型依恋,比如在关系中表现得忽冷忽热,或者喜欢打冷战,摆臭脸等,也有反抗型依恋,比如用反向沟通的方式,删微信,惩罚对方,逼对方哄自己等等。

 

并且,这些缺乏安全感的恋人常常感觉伴侣对他们不好,认为对方是关系的破坏者。而且,在面临关系问题时,他们很少主动做出促进关系的行为,而是很容易陷入到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之中。

 

就像我提到的第一个案例中的女性来访者,她就是属于反抗型的不安全依恋,喜欢在关系中不断确认自己的存在感,甚至不惜惹怒对方,虽然她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克制不住自己。

 

而第二个案例中的来访者情况则更为严重,她因为小时候遭受到被忽视和被抛弃的创伤,这种创伤体验让她很难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是不会被人抛弃的,所以她会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拼命依赖对方,这反而让对方越发瞧不起她,并且也会有逃离的冲动,而她因为缺乏安全感,让她完全忽视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管理,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退让与讨好,以为这样可以留住一段关系,结果却越来越糟。

 

那我们如何才能在亲密关系中改变自己的内在模式,成为安全型的恋人呢?

 

根据我的咨询经验,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了解自我,明白我们的内在模式。

 

要成为安全型的恋人,需要确认两个基本的安全认知,那就是:

第一,“我不会随时被人抛弃,我周围的世界是安全稳定的。”

第二,“我值得被关注和被理解,我周围的世界是充满爱和理解的。”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能够确信对方是爱自己的,并直接表达自己想要跟对方亲密的需求,那么伴侣会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需求,两个人的关系会更好。因为任何包容、理解、耐心等品质,都是建立在一个稳定且让彼此都感到被重视的感情基础之上的。而如果相互之间缺少信任,习惯责备,则很容易让关系陷入到恶性循坏。所以,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内在模式是不是安全的,而不是一味的依赖或责怪对方,把对方推得更远。

 

当我们能够冷静下来审视自己内心的需要时,往往会发现很多的情绪是来源于童年时期被压抑的对安全感的渴望。而亲密关系会让我们退回到自己的童年,那份未被实现的童年渴望便成了我们的需要。

 

比如我提到案例中的第一位来访者,在我的引导下终于发现了自己隐藏和压抑的渴望。原来她小时候,母亲在工作上很拼,对她的陪伴与关注很少,同时对她要求又很严格,所以她始终不能确认母亲是真正爱她的,骨子里面既有一份怕失去母亲的恐惧,也隐藏这一份对母亲的恨意。而这种情绪在她的亲密关系中很容易重演,她男友有时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件小事就容易让她抓狂,其实是因为那触动了她童年的旧伤,她被压抑的受伤的感觉又被激活了。当她对自己的情绪与需要有了更好的觉察以后,她学着运用情绪ABC的调节方法来逐步管理自己的情绪,目前两个人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二是接纳自我,学会自我关怀。

 

很多时候,我们的纠结恰恰是来自于自责和抵抗。就像我的第二个来访者,其实她自己也不喜欢那个在关系中如此卑微和依赖对方的自己,她很清楚,如果放任自己的不安全感泛滥,其实不仅会毁掉一段关系,也会毁掉她自己的尊严与价值感。

 

当她终于意识到自己正在亲手打造的悲剧轮回后,她失声痛哭,哭得非常伤心,她为自己感到深深的不值得,但是,要跳脱出这个悲剧的轮回,她必须要学会放下,放下童年时候对父母的不满和愤怒,学会自我关怀,走出内在模式的困境,找回自己的力量与勇气。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自我关怀的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地长期练习,自我关怀包含以下三个要素:

 

1. 冷静的观察,不急于摆脱痛苦或与其争斗,而是学会臣服。

 

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急于摆脱痛苦或与其争斗,而是要带着承认的态度,去感受此刻我们体内正给自己带来痛苦的压力与负担。

 

就像我提到的那个小时候被父母忽视的来访者,每当她特别想去联系对方的时候,她都会很自责,觉得自己无可救药。我建议她,每到这个时候就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包括童年时担心被抛弃的恐惧以及内疚,全部写下来,逐渐去了解自己习惯的依恋模式下的真实感受,尝试理解这个感受的来龙去脉,体会这个模式给自己生命带来的情绪感受,发掘在这个感受背后被压抑的自我愿望与需要,但是一定要注意,这个过程不要去评判,而只是观察。

 

2. 连接共同的人性,在内心建立连接感和归属感

 

痛苦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会经历艰难的时刻,这是我们共同的人性,也是我们成长必须经历的功课。这么去想,会有助于我们重新在内心建立起必要的联结感与归属感。

 

比如我提到的这一位来访者,当我引导她看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生命力与渴望改变的动力时,让她明白经历这些挫折其实是有意义的,她的认知和韧劲就都被激发出来了。我进一步引导她与父母完成和解,她通过写信沟通,终于明白父母并不是不爱她,而只是不知道如何理解她敏感的内心而采取了错误的方法,她终于开始找到了内在的连接感与归属感。

 

3.对自己友好,用友善的态度来和自己打交道

 

自我关怀因此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认识到:自己正在经历某种令人压抑的痛苦体验,同时也有能力去感知这种体验所带来的感受,并且还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用足够的爱与善意来照料自己,照料的方式可以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身体上的,也可以通过某种特定的行为。说白了就是你自己来做自己的内在父母,自己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

 

比如我这位在两段感情里都遭遇出轨的来访者,她很容易因为自己做不到一些事情非常自责,我会引导她想象如果是她女儿可能犯了这些问题,她会怎么说,她说会选择怎么去安慰女儿,告诉她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也引导她对自己的内在小孩说出同样的安慰,比如“亲爱的,我很高兴你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需要与底线。你的意愿才是最重要的。小小的一次偏离目标没什么大不了,这种情况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但是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我希望你能对自己好一点、耐心一点。”

 

当她真正找到一些积极体验的经验后,我发现她开始有了信心,从谷底一步步往上爬,后面开始去参加读书会与朋友分享,自己也开始重新创业,尤其是开始用心照料女儿,她开始让自己的内在模式进入到一个良行循环,也逐步开始找到自己内心的安全感与价值感。

 

好,今天我们从内在模式的角度深刻分析了我们不安全感的来源,以及如何通过了解自我的内在模式和学会自我关怀来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觉得有用,也欢迎你分享给你爱的人。我们下次课再会。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