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模仿效应 | 为什么连环杀手也会有人模仿?
开头引入:
上节课我们讲了初犯累犯和惯犯,那我们今天讲一讲,“你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一种人类行为的根本学习途径,模仿。
说到模仿,有没有想起什么?2013年发生的,孩子模仿某动画片片段烧伤两兄弟的新闻;或者是广东2016年发生的孩子因为模仿超人飞行从18楼坠落的新闻;亦或者是成年人对于自己的榜样,喜欢的明星从穿着打扮,说话谈吐,甚至是外貌的全方位模仿?
以上这些都是模仿效应,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无论好的或者坏的,对“榜样”的模仿一直存在,并且始终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当然,方方面面肯定也包括了犯罪方面在里面。
社会学习理论: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在犯罪心理学领域非常重要。这个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个人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持续交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类的行为大都经由学习而来,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无时无刻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他人的行为。而这些模仿都是发生在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系中的。
从上面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理论的其中一个核心,就是人类的很大一部分行为来源于模仿。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中个体的行为会受到别人的行为影响然后改变,而这种影响,就是你在别人面前展现出来的那个行为。
所以,到底什么是模仿?举个例子,你随手乱扔垃圾,在孩子面前并没有避讳,那孩子在看到你扔垃圾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事情你都做了,我也可以做,因为孩子认为你是权威的,是他可以模仿的对象。
你有没有注意到?这里面有两个过程,一个是孩子看到你随手扔垃圾了,这个过程是学习的过程,另一个是孩子自己也扔垃圾了,这个是学到了,然后转化出来的过程。学习、转化,这两个过程合在一起就是模仿的过程。
那么,可能你会有疑问,“这么说的话,我出去看到谁都会去模仿一下?那我不是忙死了?”。并不是,每个人的模仿都会先选择一些对象。
常见的模仿对象有哪些呢?家庭中的父母、学校中的教师,朋友中自己觉得值得关注的人、工作中的前辈、甚至是电视剧或动画片里的人物。
模仿的四种方式:
而且模仿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并不仅仅是照着做而已,事实上,模仿有四种不同的方式:
直接模仿:这是最简单的模仿方式,我们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社会技能,都是直接模仿来的。比如说,小时候学习用筷子吃饭,或者是学习一步一个台阶上楼梯。
综合模仿:综合模仿的过程中,多了一个学习整合的过程。也就是说,你可能从不同的人那里分别学习到一些东西,整合之后进行了模仿。比如说,你看到A用刀子切开了火腿肠吃,B用刀子切开了面包吃,那你综合之后,就可能模仿着用刀子切开水果自己吃。
象征模仿:就是学个意思,没有什么具体的行为出现。比如说,你觉得哪个明星偶像很坦诚,很具有年轻人应该有的活力和年轻的生活态度,你就去模仿他的活力和态度,模仿他坦诚的性格特点,但是,你其实做不了和明星偶像完全一样的事儿。
抽象模仿:指的是,在模仿中总结出一种抽象的原则,并为自己所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以前上学的时候,考试结束之后都会有一两节课讲卷子,错题讲解。这个错题讲解,其实就是要求你,从中总结一种原则,才能去模仿着做其他的题。要不然讲错题你模仿这个题本身,也还是只会做这个题而已。
这么分类,就是因为模仿不是单一的机械过程。假设,你和我都看到了相同的情境,我们表现出来的反应肯定也是不同的。有些人看到蟑螂就会很淡定的踩死,或者是一脚踢走,有些人看到蟑螂就会尖叫,甚至是抓起东西就砸。
模仿中的思考阶段:
那为什么会有这种同种情况下的不同反应呢?是因为在观察模仿和最终根据模仿做出行为之间,存在着这种中间的思考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就会根据自己的习惯,认知等因素,把模仿来的社会行为转化成自己舒服的或者是最有效的方式表现出来。
为了证明这一点,班杜拉曾经以小朋友为受试者,做了一个实验。当然,我们只谈这个实验,不谈这个实验的实验伦理问题,因为那个时候实验伦理并不完善。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叫做波比娃娃实验。
实验之前呢,就事先录好一段成年人打一个充气娃娃的录像,接着就拿给幼儿园小朋友去看这个录像,当然这些小朋友都看到了成人打那个娃娃。然后呢,就把这些幼儿园的小朋友带到一个和录像里一样场景的房间,也有一个娃娃,就让小朋友模仿录像中成人的行为去做。结果发现不同小朋友都采用了不同的打娃娃的方式,并没有直接去好像镜子一样,你做什么我做什么,而是各自表现出自己的攻击行为。
暴力攻击行为的来源:
这个实验除了说明,模仿到行为实施中间,有自己的思考过程之外,还说明什么呢?站在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个实验还说明了,暴力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也包括在通过模仿学习来的那些社会技能里面。
而班杜拉先生确实也在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到了攻击行为的来源问题,他确实认为,攻击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其中最重要的学习机制就是模仿。
暴力行为或攻击行为实施的人,通过观察别人的攻击性行为,知道了攻击性行为是如何完成的,并且攻击行为的观察学习,一般发生在三种社会联系中——
家庭影响。家庭成员的示范和鼓励是攻击性行为最基本的形成原因。家庭成员要是有暴力行为,或者是本身就有犯罪行为,那孩子学的简直不要太快。比如说,爸爸是个暴力狂,那儿子很可能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用暴力解决问题,上学的时候打同学,恋爱以后打女朋友等。
亚文化。就是你如果处在一个犯罪文化当中,或者是你处在一个有犯罪因素的文化当中,那你就很容易模仿到攻击性行为。比如说,国外有些城市,特定区域的犯罪率特别高,那里出生长大的孩子,就很可能也跟着偷盗抢,实施犯罪。
广泛使用的宣传工具所给出的范例。这个其实说的就是电视、电影、媒体、还包括现在的游戏,等等。比如暴力血腥的电影,各种有暴力行为体现的电视剧,或者是现在受到国家和社会重点关注的有暴力因素的游戏,这些都会成为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的暴力行为模仿对象。
其实暴力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的模仿并不仅仅是这几个社会联系会出现,它的影响也不单单只是模仿,转化,实施一次这么简单,有以下几个方面很值得我们说一下:
首先,班杜拉认为,攻击行为还可以通过对自身攻击行为结果的体验而形成。假设,你犯罪了,然后你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一些经验,你就自己模仿自己,学习升级,所以很多持续犯罪的人,会给你感觉犯罪相关的各方面都越来越成熟。
其次,就是模仿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长期高频率的学习模仿,甚至会影响大脑相关区域的反应。特别是前额叶,它和我们的共情以及攻击行为有关系,比较明显的体现在暴力游戏方面,有研究显示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下几个月,肢体暴力概率就会高很多,它会让你进入到一种根据环境的反射里。
模仿犯与模仿犯罪:
另外,我们来看一下模仿犯的问题,我们知道,历史上确实有一些很著名的杀人犯,被当做模仿的目标。新的犯罪者就模仿这些“前辈”的手段去犯罪,他们模仿的东西可能不止是手段,还有心理状态、性格特点等。这种模仿犯罪,其实是之前讲的几种模仿方式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直接模仿或镜子效果。
关于模仿犯罪,多说两句,其实凶手逍遥法外的可能性并不高。首先,凶手模仿的那个犯罪者已经被抓了,警方对同样的套路了解的很清楚;其次,一些影视剧里面看起来很高级的犯罪手法,实际操作起来总会留下各种各样的破绽。
比如说,加拿大有个电影制作人,叫特维谢尔,这哥们儿迷上了一个美剧,《嗜血法医》,于是十分向往那种白天断案,晚上杀人的双重生活。于是,他给自己编造了一个想找人偷情的放荡女性,这样的网络身份,把一男的骗过来,杀掉。警察一开始找凶手找的很头大,毕竟特维谢尔的反侦查意识很强大,结果后来,警方发现,在他的名下,出现了租用犯罪现场车库的记录,这个人用了真名。那么复杂容易留破绽的现场都被他处理的很完美,结果在这种小事儿上翻了船。
方法与小结
模仿这节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一起看了模仿的一些场景,模仿行为会出现的原因。
关于模仿,想多说一些,如果你不希望你自己,或者是你的孩子,或者是你周围的人出现不好的模仿行为,首先,第一个,需要以身作则,给周围人一个好的榜样;其次,需要谨慎选择模仿的目标,认清自己;第三,跟正常行为的群体多交流、多学习。我是张蔚,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