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多元化:孩子没有主见,我该怎么做?

本期内容

看到不一样,才能做得不一样。面对关系难题,你需要多一双眼睛。

大家好,我是李松蔚。(我是崔璀)

 

我们这次的主题词是「多样性」。请听案例:

 

孩子没主见,我能做什么?

 

(问)今天的案例来自用户悠扬,她说:「女儿上小学一年级,前几天开家长会,老师跟我交流了一下她的情况。她讲了一件具体的事,就是做手工的时候,小朋友们分成小组完成。我女儿在小组里常常是这种角色。老师问她:你想用什么颜色的橡皮泥?她说,红色。然后另外一个小朋友说:我想用蓝色!我女儿就立刻改口说:那就用蓝色吧。老师跟她说:你没必要听别人的,你可以有自己的意见,然后大家一起商量啊。但是她就摇头说:不要不要,我觉得蓝色好。我觉得她从小就是这样,没有主见,好像特别害怕跟别人不一样。我一直都鼓励她保持自己的想法,但是我说了也没什么用。请问我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她这种个性呢?」

 

(答)好,这个场景很有代表性。值得我们在「多样性」这个主题下面,好好讨论一下。一般我们听到这个故事,都会觉得这个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觉得这是一个问题,需要想办法去做点什么。但是崔璀你注意到没有,就在这个场景里,悠扬的女儿其实是有坚持过自己主见的,她拒绝了别人的要求,你发现了吗?

 

(问)嗯,在念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了。老师说:你可以坚持选择红色啊,孩子说:不要不要,我觉得蓝色好。这不就是在坚持自己的想法吗!

 

(答)完全正确,所以她不是谁的话都听,她是有自己判断的。老师说你要这样,你跟别人可以不一样然后你们商量,孩子做了一个判断,不要,我不听你的。包括她对妈妈也在拒绝,妈妈说你要有主见,要保持自己的想法。但是她不听,对不对。妈妈拿她也没办法。妈妈拿她没办法,不恰恰就说明她是有主见的吗?

 

(问)哈哈,这个逻辑听起来特别像是在诡辩。但是仔细想起来,又有一点道理。确实可以这么看。孩子的不坚持自我,其实是另一个层面上的坚持自我。当所有人都在说不要从众的时候,那个坚持从众的人,就变成最不从众的人。我记得你写过类似的文章。妈妈说,你不要别人说什么你就听什么,听到没有!孩子说:听到了!——如果是这种情况,这就变成了一个悖论,孩子还是没有主见。

我觉得啊,这件事情可以用一个更简单的逻辑,如果孩子一开始,换橡皮泥的颜色就不是因为没主见呢?这就是孩子主动做的一个选择。对她来说,是橡皮泥的颜色更重要,还是照顾别的小朋友的感受更重要?也许,她本来就没有那么想选红色,她觉得照顾别人的感受是更重要的。那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好纠结的。她的主见就是照顾别人,而且她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见,老师和家长都白担心了。

 

(答)你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其实关于悠扬的问题,我觉得回应到这里就差不多了,你的孩子很有主见,你什么都不用做,她就已经是一个有主见的孩子了。可能将来有一天要担心她太有主见了,因为她现在已经不听你的话了。那么现在,我想稍微把话题打开一点。我想说的是:这个孩子做了一个选择,也在坚持这个选择,为什么在老师和家长看到的是,这个选择就等于「没有主见」呢?因为这个选择,不是他们认为的「好」的选择,「对」的选择。如果当时,是崔璀你看到那个孩子说:「那我就用蓝色的橡皮泥!」你可能会想的是:「哇,这个孩子好灵活,她好懂得照顾别人,她会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因为她能够让出自己的利益,换取团队更好的合作。」对吧,你会看到这样的品质。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那是观察者的局限。他们心里存在一个预设。这个预设让他们看不到其它的资源。

 

(问)你说到这里,我想起来了一件事。在我做管理课的学员群里,有一次有学员提问,说自己的妈妈老开玩笑,说她大女儿比较会吃,吃的都是贵的东西。二女儿也就是这个学员,不会吃,喜欢的都是便宜的东西。她每次听到妈妈开这种玩笑,都很不舒服,但又说不出不舒服在哪儿。你看到之后,就建议她跟妈妈说:我喜欢吃好吃的东西,我并不在乎价格是贵还是便宜。是你比较在乎。

 

(答)对对,她是不是觉得这句话说到心里去了……

 

(问)嗯,我转告她之后,她挺感动的,觉得这句话很帮她出气。我也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为很多时候,同样一件事,你观察到什么,是你作为观察者的问题,而不是那个人的问题。就像她喜欢吃一样东西,是因为那个东西的味道,但是妈妈得出结论,是因为那个东西的价格。这只能反映出妈妈对价格的敏感。同样的道理,在悠扬的案例中,小孩子在团队当中做出调整,大人得出结论说,孩子是因为没有主见才这么调整的,这只能反映出大人的偏见。而且接下来,这个孩子坚持自己的调整方案的时候,大人就看不见了,大人还是认为他是没有主见的。

 

(答)所以你看到了,我们有多容易犯杞人忧天的错误。

很多时候,在别人身上看到我们反对的东西,别忘了,也许你看到的不是那个人,你看到的,只是我们自己心里的「反对」。在我们急着去干预对方之前,慢一点,先试着放下我们原有的立场,也许你会看到很不一样的东西。只是跟我们想要的很不一样,就像悠扬的女儿,她有主见,然后是很不一样的主见。而你不得不承认,那是很有价值的东西,也有力量,仅仅是大人,有时看不见而已。

 

 

【关系洞察】

 

今天的案例其实是虚惊一场,孩子根本没有问题,但我们对孩子有不必要的担心。但是,如果这个担心特别强烈,或者持续存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它也许真会变成一种自我暗示。这个其实很有主见的孩子,会一遍遍地在心里问自己:我,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我采纳别人的意见,会不会真的像大人说的一样,是懦弱的表现?这种暗示,会给他带来更多的混乱,而不是更多的主见。

我们讲过积极赋义,事实上,积极赋义和看到多样性,是一体两面的思维习惯。当你发现别人身上有一个看不惯的行为,你问他,或者问自己:

「做这件看起来不好的事,有什么好的理由?」

记住,是好的理由。而我们的答案往往是,因为没主见,因为懒,因为他就是想跟我过不去啊,不知道什么理由,因为他脑子抽了吧。之类之类的。记住,没有人会因为不好的理由去做事。通过这些说法看到的,只是观察者内心的局限。

一定要找到好的理由,换句话说,就是看到这个行为在系统中存在的价值。它可以变成我们一种习惯的思维训练。以后,甚至是我们的毛病,我们也可以问自己,它存在的价值在哪里?你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会看到一个新的世界。

 

谢谢大家,如果今天的观点对你有一点启发,请帮我们分享给你爱的人。

精选留言
上拉查看更多留言
下拉返回顶部
加载中